登陆注册
10363500000012

第12章 方剂概论

一、方剂学概论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治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知识和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植物食物的同时,发现有些植物能够治疗疾病,或误吃了有毒的药草,当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疾病,因而发现了能治病的药草。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积累了药物知识,认识到用几味药物配合起来治病的效果更好,于是形成了方剂。1979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书中既没有具体的腧穴名称和五行学说的痕迹,也没有把脏腑名称同病名联系起来,阴阳学说也很少反映,尤其是药味简单,用量粗略,剂型单调,没有方名,这些都说明该书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再从《汉书·艺文志》所列“经方十一家”来看,不仅有按病归类方剂的专著,而且有了方剂理论的专著《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在最早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可以看到有关治疗原则、治法、方药、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论论述。

东汉时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载方314首,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著《药对》,将药物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宋代赵佶在《圣济经》里将其演化成十剂,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宋以来,历千年的时间大量搜集民间验方,总结出许多著名方集如《千金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

随着临床各科的发展与宋元时代又一次医学学术争鸣的兴起,提倡革新,在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产生了各种学派,同时也创立了一些有名的方剂。这个时期,既有浩如烟海的群众验方,又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方剂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又有新的跃进,给清代各临床学科以很大的促进。温病学派在创立温病学说的同时,创立了不少新的、疗效显著的名方。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近一百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斥中医,方剂学遂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提倡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医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方剂学随着中医学的复兴而得到新的发展,不仅创制出许多有效的新方,而且编写出系统的方剂学专书,重印了许多古代方书,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方剂学,奠定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基础。

在这门学科里,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经过反复验证有效的方剂,已经成为辨证论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那些宝贵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更是祖国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极其珍贵的瑰宝之一。因此,学习和研究方剂学,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习方剂学重要的是认真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记得牢,用得上,真正学到立法组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由于方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所以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的基础理论,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地联系,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临床各科和在医疗实践中推陈出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方剂的分类及剂型

(一)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由于各家见仁见智的不同,拟定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的有“七方”、“十剂”。

1.“七方”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是“七方”说的最早记载。至金人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从上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内容来分析,其实是根据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轻重,病人体质的强弱,以及治疗的需要,概括地说明制方的方法。尤其“七方”中大、小、奇、偶都是指方药组成的药味数而言,而大、小之分,一则说药味少者为小,药味多者为大,又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以及既有“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又有“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等,更足以说明,“七方”说的实质不是为了方剂分类而设。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七方”之前就有“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至为故也”,“七方”只是言其“大要”而已。所以紧接着又列举了寒、热、逆、从、削、除、温、散、攻、濡、缓、收、益、行、平……,以及正治、反治等多种治法。

2.“十剂”始于北齐徐之才,原是按功用归类药物的一种方法,如《本草纲目·序例》引《药对》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燥”之后,各举数药为例。宋代赵佶著《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伤寒方药明理论·序》中又进一步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才正式有“十剂”这个名称。但对“十剂”分类,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药,所以各家又有所增益。如与《圣济经》同时代的《本草衍义》于“十剂”外增加寒、热二剂;明代缪仲淳则认为“寒、热二剂,摄在补泻,义不重,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因而添列升、降二剂。分剂最多的当推徐思鹤的《医学全书》,除“十剂”外,增加了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等,共为二十四剂。方书中除《时方歌括》(清·陈修园著)载方108首是按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涩、滑、寒、热十二剂分类外,其余尚不多见。

(二)剂型

剂型是根据临床上使用中草药治疗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制剂。常用的剂型有汤剂、膏剂、散剂、丸剂、丹剂、酒剂等。目前,中药剂型在保持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又采用现代制剂方法,研究出各种新的剂型,如针剂、片剂、冲剂、糖浆剂、浸膏、流浸膏以及橡皮膏等,更符合临床各科治疗的需要。现将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简介如下:

1.汤剂将药物加水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汁。李东垣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用药法象》)。一般作内服用。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2.散剂是将药物研碎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用药法象》)。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研成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用的,如香苏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如冰硼散等。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易于服用,吸收较快,节约药材,不易变质。

3.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药丸。李东垣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用药法象》)。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救,但因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某些峻猛药品,为了使其缓缓发挥药效,或不宜做汤剂煎服的,也可做丸剂用,如舟车丸、抵当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几种。

4.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5.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临床可见丸、散、锭、液等,如至宝丹、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紫雪丹、玉枢丹、化癖丹等。外用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6.酒剂又称“药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疼痛或跌打扭伤等,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

7.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药露。气味清淡,便于口服。一般作为饮料,夏天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等。

8.条剂又称纸捻,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制剂。将桑皮纸黏药后捻成细条线,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黏附药物而成,用于插入疮口,化腐拔管,如化管药条等。此外,作灸治时,将艾叶和药研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又称“艾条”。

9.线剂系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用制剂。用干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

11.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煎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蔗糖溶解而成。糖浆剂有甜味,尤适用于儿童服用。

12.片剂将药物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对于味苦或有异味的药物经压片后可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还可包肠溶衣。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便于携带、服用及贮存,应用较广泛,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13.冲剂一般是将中药提炼成稠膏,加入适量糖粉及其他辅料制成的颗粒状剂型。冲剂易于服用,吸收较快,但易吸潮,一般用塑料袋分剂量包装备用。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

14.针剂即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制成灭菌溶液,供皮下、肌内、静脉注射使用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直接方便等优点,如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方剂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配伍的目的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其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需要。

(二)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亦称主、辅、佐、使。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不可缺少的主药。如麻黄汤中的麻黄辛温发汗,针对风寒表实证起解表散寒的主要作用。

2.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既加强君药的辛温发汗作用,又治疗兼证肢体疼痛。

3.佐药是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于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及峻烈之性;或用于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病重拒药时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加强麻、桂的解表作用;二陈汤中的生姜制半夏之毒;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胆汁反佐附子之辛热以止呕。

4.使药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或能调和诸药作用的调和药。如血府逐淤汤中的牛膝,麻黄汤中的甘草即是。

以上所述,除君药外,其他药物均有多种内含。在遣药组方时,既不是所有内含都有相应药物,也不是一药只有一种内含,而任何一个方子中必有君药,君药可以是一味或两味不等。君药的剂量也比较大。至于臣、佐、使药则可有可无,这是根据具体病情和所用药物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方中多具有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特殊情况下,也有一味药或两味药组成方剂的。

(三)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君臣佐使是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药物的选择、配伍的安排、药量的大小、剂型和服法的要求等,都应与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土地方隅相适应。因此,遣药用方又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1.药味加减变化“方以药成”,药物是决定方剂的主要因素。因此,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方剂功能的改变。这种变化适应于临床上选用成方,也有利于成方变化后更切合新的病情。例如四物汤主治血虚证,重在补血调血,所以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如果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气短懒言,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宜双补气血,故用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姜、枣组成人参养荣汤以补气养血。再如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四君子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两方只是干姜与茯苓的区别,但是两方功效却显著不同,即理中丸侧重温中祛寒的功效,而四君子汤则着重于补气作用。因此在临床上选用成方时,一定要注意所治病证的病机、主证,应与原方病证的病机、主证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具体情况,方子的药物需有相应变化,结果整个方子的作用也就发生了相应变化。

2.药量加减变化在一个方中,单一的药量改变,就能使原方的功能与主治随之而变。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二者的药物同为大黄、枳实、厚朴。但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枳实大者三枚、厚朴二两组成,具有轻下热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而厚朴三物汤以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八两组成,具有行气除满之效,主治腹满痛,气闭不通。由此可知两方之所以不同,缘由理气药剂量多少而异。

3.剂型更换的变化中药剂型种类较多,且各有特点。一个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亦有区别。即丸者缓慢,汤者迅速,散者力大等。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二者同有水蛭、虻虫、大黄、桃仁。用汤剂者则有破血攻淤之功,药力大,作用迅速,主治蓄血重证;而改用丸剂者则功效为缓消缓散,主治为蓄血轻证。

四、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用法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在中医理、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的对药物进行组合以防治疾病的工具。治法是针对不同的病证,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制定的基本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的理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如患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首先应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求因,推断患者的临床表现系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所致的风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此为“法随证立”;其次依据该治法,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施治。以麻黄汤为宜,此为“方从法出”。无论是运用成方,还是创造新方,必须要有一定的治法作为指导,此为“以法统方”。因此,法是方的理论依据,方是法的具体运用,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

(二)“八法”的基本内容

1.汗法具有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通过汗出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和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证,均可用汗法治疗。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以及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或者病邪由里还表,需透邪外达,通畅血脉,或需先除表证时,均可使用本法。由于病情有寒热,体质有强弱,邪气有兼夹,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不同,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是通过呕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吐法主要用于痰涎壅塞咽喉,或顽痰蓄积胸膈,或宿食停滞胃脘,或误食毒物尚留于胃中未下等。由于吐法能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伴有汗出,可使在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3.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肠中积滞的方法,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痰饮、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下法主要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淤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由于病性有寒热之异,人体有强弱之别,病势有急缓之分,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运用。

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它既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以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以扶正。

和法主要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凡邪在少阳、膜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均可用和法。目前临床上对和法的运用范围,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及截疟除痰等。

5.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用于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里寒证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误伤人体阳气,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寒邪侵袭的部位,也有在中、在下、在脏、在腑以及在经络的不同。因此,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的发生,常常是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以及清脏腑热等不同,尤其在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火热最易伤津耗气,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者,又当清热与滋阴并用,切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

7.消法是通过消食化滞和消痞散结,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消法主要治疗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故而来势较缓,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宿食、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者,如消食化滞、消痞散结等。消法也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但以消为目的。

8.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为主。补法以补虚为主,也可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三)方剂的用法

1.煎法

(1)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煎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冷水浸过药面,如有些药物随水浮起则稍加搅拌,药物经水浸片刻后,再行煎煮,沸后可改用微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2)煎药方法一般药物可同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如熟地、肉苁蓉之类,可慢火久煎,并可复煎一次,既可使药中有效成分更多地溶于水中,又能节省药物。实践证明,这类药的复煎效果亦很好。另外,某些毒性药物经慢火久煎后能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乌头及狼毒之类。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一般不宜久煎,久煎会使有效成分损失和药性改变。另外,有些药物的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均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介壳类,因质重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十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鳖甲、代赭石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宜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别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方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木香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有些药物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煮煎,如赤石脂、旋复花等。现代一般用法是先煎去渣,然后再入余药同煎。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二三小时;又如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如羚羊角、犀角等,应切成小薄片另煎两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同煎则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它药,影响药物有效成分溶解,用时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饴糖之类。

泡服(焗服):含有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开水半杯,或将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须加盖,以减少挥发出去),如西藏红花、肉桂等。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药物,需要冲服,如琥珀末、田七末、紫雪丹(散)、六神丸、生藕汁等。

2.服法

(1)服药时间一般来说,宜在食前服;对肠胃有刺激的和治眼科病的药物则宜在食后服;治疟药物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有定时。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以一天数服,有的也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

(2)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均宜温服;解表药更要趁热服,服后复被取微汗(桂枝汤温服后,还要吃热稀粥以助药力);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有些药物,如香薷,热服时易引起呕吐,则以冷服为宜)。但有时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服。有时也可让病人口嚼生姜或果皮少许,然后再服汤剂。此外,遇有昏迷病人,可制成汤剂通过鼻饲给药。

(张波)

同类推荐
  • 《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本书笔者将《未刻本叶氏医案》编为1180条,并打乱重新编排,把治疗相同病证的条文归纳在一起,分为72种中医病名,分列在温热病、内科病、妇科病、五官科病、外科病项下,又将讨论病机、治法、脉象、舌苔的条文归纳为“论病制方”“依法制方”“论脉制方”“凭苔制方”各节,还将为数不多的连续病案放在最后。本书是作者对《未刻本叶氏医案》多年的研究成果,既适合初学中医者阅读,又可供研究。
  • 跨越百年的医院

    跨越百年的医院

    湖南省沅陵县人民医院座落在沅陵古镇辰州街的沅水河畔,与名胜风景区凤凰山隔河相望。是一所享誉湘西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医院,政府非赢利性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指导医院、怀化医专临床教学医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县医疗急救中心、县高危孕产妇抢球中心、医保定点医院、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怀化市四方司法签定所挂牌医院。《跨越百年的医院》讲述该医院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英国基督教会创建的宏恩医院经过历史的涤荡发展为现今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医院的艰苦历程,并介绍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医院管理理念,值得行业内人士借鉴、学习。
  • 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本书介绍了近视与弱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强调指出:科学的用眼卫生、正确的预防措施、恰当而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本病发生率,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三大关键。
  • 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医药知识有如其他各门自然科学一样,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医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神农氏尝百草”、“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取火”等有关医药起源的古老传说。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本书介绍了新生儿小便不通、新生儿脐患、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新生儿破伤风、小儿白喉、百日咳、小儿结核病、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脊髓灰质炎、小儿麻诊、水痘门、猩红热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恰逢遇见你

    恰逢遇见你

    伪千金VS商业黑马——之所以对一个人念念不忘,不是因为他有多好,而是在我最需要的年华里,他曾走过我的心堂,留下不能抹去的印迹,不早不晚,恰逢当时。
  • 阴宅鬼妻

    阴宅鬼妻

    鬼王之子,还没出生就被断定为死胎,为给我续命,外婆给我结了一门阴亲,娶了鬼界最厉害的一个厉鬼。。。。。。
  • 阴天官

    阴天官

    我叫杜从云,是鸡冠乡医院唯一的中医,专治各种疑难,尤其是不干净的东西。有一天我突然接了个诡异的急救电话……
  • 睡月

    睡月

    《睡月(一本写给未来的诗)》汇聚诗人全部心血,作者以汪洋恣肆、绚丽无匹的想象力,岳中炼玉、渊薮识珠的洞察力,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灵感世界。诗中的主角除人以外,还有神祇、星辰、河流、鸟兽、花木。
  • 特种兵之异界风云

    特种兵之异界风云

    一代特种兵王,一次死亡任务,一个意外决定。成就了一段不凡的仙侠之旅。逆天而上,无畏前行,缘来父母在仙界;直冲云霄,横扫强敌,前生本是九州月。
  • 画指仙魔

    画指仙魔

    世间有一术,学之可造山河,也可毁之川山,堪称造物之术。一笔一画,杀戮于天地之间,一个修真世道,一个造物毁物的画术,一个小人物开始慢慢崛起。灵丹、妙药、仙器随手一画,,只要世间存在的,通通可以画出来,因此为世人震撼。
  • 斩仙泪

    斩仙泪

    你以为高等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那一刻,磕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 超能力学院的伪学渣

    超能力学院的伪学渣

    外公是陆军上尉,小舅和父亲是太空作战部队的两位大将,S级能力者,一家人战功赫赫,再加上自己本身绝不弱于A级的超能力,卫景林本该是川海一中这所超能力学院的天之骄子,可现实却是,他只是一个D级的学渣而已,原因无他,自己的外公、小舅和父亲全都在战斗中殉职,父亲又是个孤儿,家里除了母亲和自己之外再无其他亲人,看着父亲葬礼后母亲那张一下子老了许多、犹带着泪痕的脸,卫景林只能答应母亲绝不参军,绝不暴露自己的超能力等级。“算了,学渣就学渣吧,至少不用被强制参军,没那么多包袱,我还乐得清闲”卫景林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川海一中,然而事实真的会如卫景林所想的那样平静下去吗?PS:文科生,多多包涵。
  • 三秦记

    三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影后难当:总裁让我潜一潜

    影后难当:总裁让我潜一潜

    一见钟情,上了他。拔刀相助,踢了蛋。某女尴尬:那个我们去医院看看,如果不举。。。如果不举,那我就。。。勉强以身相许吧。她是艺术学院未出道的学生。他是A市上流社会龙头老大。本该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两次,相爱两次。童谣觉得她喜欢,那就尽力得到。第一次她直接将他扑倒。第二次她赖在他家吃他的住他的,靠他的。某男:你什么时候走?某女厚脸道:我不会走,你不爱我,我不走,等到你爱上我。你爱上我,那我就不用走了。某男“……”且看一名披着小白兔外皮的狼如何追上披着狼皮的小白兔。啊喂!童谣你拿错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