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4900000026

第26章 武人从艺?艺人习武

中国武林,历来多有武人从艺、艺人习武的现象。出生于武林世家的杨小楼武功高强,成为京剧名家;京剧大师谭鑫培武功超凡,曾作为武师护过院;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精通“剑术”和“太极”……

关于传统武术的起源,学界历来有不同见解,或说起源于狩猎,或说起源于战争,或说起源于角抵,或说起源于武舞。笔者以为,不管武术起源于什么,只说武术和表演艺术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一)武人从艺不新奇

武术本身除具有搏击和健身功能之外,还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自武术形成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使用武术搏击和健身之余,也利用武术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进行娱乐。这就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总要含有武术内容的原因——观众喜欢看,观众能接受。

因此有不少的武人凭武艺街头卖艺(内中不乏花架子,但也有相当的真功夫充斥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武人干脆下海做了艺人。

京剧史上有名的武生泰斗杨小楼(1878—1938),就出生在武术世家。他的祖父杨二喜(一说杨双喜)就是位武术高手,长于拳术,善用大刀,人送外号“大刀杨二喜”。当年杨二喜为穷所困,以卖艺为生。他推着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是童年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爷俩在天桥市场撂地卖艺,恰被当时名老生“老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发现。张二奎对杨二喜的武功技艺惊异不止,遂聘杨为忠恕堂科班的武术教师。后来杨二喜成为老徽班的武旦演员。舞台上耍的流星锤即为杨二喜所创。

他的儿子杨月楼(1844—1890),得武术家传。在杨二喜就任忠恕堂武术教师之后,便也入科学戏。杨月楼习武生,长靠短打皆能。其演《安天会》的孙悟空,出台能翻108个筋斗,成名后,人送外号“杨猴子”。

杨小楼的技艺更不必说,人称“武生泰斗”,与余叔岩、梅兰芳并称“三大贤”。他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精通六合拳和通臂拳。

京剧界还有个知名人物是李洪春(1898—1990),以红生(关羽戏)著称。人称“李洪爷”。

李洪春也出生在武术世家。其祖父李友明是清末有名的镖客。人称“花鞋李三”,后因逃荒来到京城,经万盛镖局举荐至百顺胡同名须生程长庚大老板的三庆班看家护院,兼教艺徒武术。在李友明的教导下,李家人都重视武术。李洪春成名后专攻“红生”,为此他又拜武术名家孙文奎学“关王十三刀”(青龙大刀)。以后在关羽戏中不断地加工展现,形成关羽独特的身段,尤其在《阅军教刀》(又称关羽教刀)中完整的表演了这套“关王十三刀”,那是货真价实的武术刀法。

李洪春于解放初年搬到南小街新鲜胡同,与清肃王府格格金受之家住对门。金受之自小习武,从师于名镖师、查拳大家沈辅臣,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有盛名。此时金受之居家无事,是李洪春鼓励他开办“金受之武术社”,并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

武人从艺中,有一位张占福(1844—1924),人称“张黑”。张黑长于武术,又在马戏团学过艺,还做过镖师,后来下了海。他是光绪年间武功最佳的武丑演员。他练的是蹿高纵远、滚背爬坡的功夫,所练的家伙都不带响动,撒腿跑着往墙上一蹿能后背靠墙,两脚离地,是一种叫做“粘糖人”的高超轻功。张黑在舞台上常显露武功,据说唱《大卖艺》的时候他由台帘里跑出来,将身一转,肩背靠在台柱子上两脚悬空,露一手“粘糖人”。在两张半桌子上拿顶,在椅子上翻“云里提”(往脖子上套圆圈,连翻三次,套三次圆圈)。他的动作身轻体快,跌扑翻滚,迅疾异常,人称“鼓上蚤”。由此可见,武人成为艺人后,武术功夫往往能让他在舞台上独占鳌头。

而近几十年来,多少武术高手从影触电,既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还将中国武术介绍给全世界。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李小龙,他的影视作品不仅使中国功夫名扬全球,还创立了一个新的武术门派——截拳道。紧随其后的成龙、李连杰更是锦上添花,终使中国武术风靡世界。

(二)艺人习武有追求

那些出身梨园世家的演员在求艺过程中往往也要学习武术,甚至在大红大紫之后,还要从武术中汲取营养。这不单单是武行演员,文戏演员也不乏学武者。

最著名的是谭鑫培。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是个唱老旦的演员。谭鑫培从小学习武生、老生。19岁时在京东遵化马兰峪搭入吴阎王的“粥班”(赶场多、挣钱少),日子过得非常苦。更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嗓子便“倒仓”了。嗓子一坏,便不能上台。有镖行的朋友建议他去给大户人家护院。当时谭鑫培还有些犹豫,担心一个唱戏的,干不了护院的差使。可是那位朋友认为他是唱武生的,有武功,护院正合适。因为护院差使不重,还有空闲时间可以练功吊嗓。镖行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丰润县姓史的大户(另一种说法是通州徐家)。当时谭鑫培在京东一带唱戏,由遵化至丰润实没多远,估计应是到丰润史家护院。

谭鑫培在护院期间曾有“单刀退贼”的传说。说他守夜时发现飞贼潜入史宅,谭鑫培一个跃身上房,大喝“休走!”贼人大惊,掷出飞刀,谭鑫培一手接刀,一手打出飞蝗石子,贼人着打,滚下房去,谭鑫培飞身下房,挺单刀擒住飞贼。这一段传说,笔者叙述简要,而在演艺人士嘴里则绘声绘色。

谭鑫培在史家护院一年多期间,拜能人为师,学会了少林拳脚、棍棒、刀法及蹿房越脊的功夫。还开始练习内功。所以,他守夜时,往往是挎一口单刀,背着紧背低头花装弩和一袋飞蝗石子。于是江湖人称“单刀小叫天”。“小叫天”是他做艺人时的艺名。后来他嗓子恢复,又回到戏班,逐渐成为伶界大王,菊坛领袖,这“单刀小叫天”的雅号仍不时被人提起。

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学习武术,将武术技艺运用到京剧表演中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了。其版本也有多种,一说梅兰芳的剑术、尚小云的猴拳是向会友镖局的镖师李尧臣学的,一说梅兰芳向形意名家傅剑秋学习武术,一说高紫云向梅兰芳传授了龙形太极和太极剑,一说李式(李瑞东)太极名家高瑞周曾任梅兰芳的武术教习,梅兰芳常练的剑术即李式太极十三剑。笔者还听说梅兰芳向上海米姓拳师学过武术,特别是双剑。看来梅先生喜好武术、学习武术,广为人知,曾向多位武术名家请教恐怕也不容置疑。

但梅兰芳最早接受武术熏陶却是从他的姑丈秦稚芬那里。

秦稚芬曾做过演员,早年学的武旦,艺名五九。学艺期间他曾向天津有名的武术家、书法家魏铁珊学艺。据说魏铁珊传授高超武功给演员的只有秦稚芬一人。因此秦稚芬练得一身真功夫。他能在摆着两盆盆花的条案上,先穿梭似的打一套猴拳,然后在盆花上扎马步一小时。他对棍棒、七节鞭也极为精通,在陶然亭黑窑场走会时,他能站在奔驰的马车上耍弄钢叉,令当时的名武生俞振庭啧啧叫绝。

秦稚芬后来做了梅兰芳的保镖。民国二、三年(1912、1913)间,出现了戏班争夺梅兰芳的纠纷,一位田老板因未能争夺到梅兰芳,就想教训一下梅先生。一天上午,田老板带着36名武把子到鞭子巷梅宅寻事。梅兰芳闻讯从后门直奔秦家。秦稚芬则飞快迎上前去,双方一言不合,秦稚芬扯开大褂,抽出一根防身用的三尺马棒,挥手就打。36名武行没见过真阵式,有的被打翻在地,有的被打伤腿骨,个个狼狈逃窜。隔了一个月,田老板又派来四个彪形大汉,在给孤寺门口的空地上与秦较量,秦稚芬抡起七节鞭,四个大汉一个被打破脑袋,一个后脊梁中了一鞭,另两个招架不住,拔腿便跑。过后纠纷得到解决,只是与武术无关了。

梅兰芳6岁学艺,每天天蒙蒙亮就由师父领到城墙根去喊嗓子、踢腿。稍长之后,又跟着姑丈秦稚芬学习多种拳术,以及跷功和武把子。秦稚芬应当是梅兰芳第一位武术教师。梅兰芳成名以后,坚持以武术锻炼身体。在他蓄须明志息影舞台期间,每天打两套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他搬到护国寺居住,他的床旁桌几后面倚放着一把分量不轻的钢制宝剑。每天用这把剑练习剑术。《梅兰芳舞台艺术》曾拍摄了他在家中练太极剑的画面,用的就是那把剑。梅兰芳六十多岁时,依然能在《霸王别姬》“舞剑”结尾时下腰拧身,足见他的功夫是多么扎实。这是他艺术长青的关键所在。

梅先生是将武术中的技艺作为营养借鉴到戏曲表演上的典范。为人称道的《霸王别姬》的舞剑,就是他集几十年武术经验,结合舞台需要和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而创造的。

舞剑是《霸王别姬》的精华,梅先生说:“万不能把它(舞剑)演成武术表演。《霸王别姬》里的舞剑,是把京剧《鸿门宴》和《群英会》的舞剑,还有《卖马当锏》的舞锏的舞蹈加以提炼变化,同时吸收国术中的剑法汇合编制而成的。”这段舞剑绝非哪门哪派的剑法,而是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精华。

程砚秋先生也是位武术迷,他曾向“醉鬼张三”张长祯学过“三皇功”门的功夫,又向太极名家高紫云学过太极拳及对练方面的武功。他在舞台几十年,从未忽略过武术的研究,从兵刃到技术,曾有许多新颖的设计。

程砚秋疾恶如仇。1943年在上海演出结束后途经天津返回北京时,在车上拒绝日伪车警的勒索,伪车警恼羞成怒,下车时,纠集伪特务数人于前门火车站无理寻衅,意欲殴打程先生。多亏程先生精通武术,孤身击溃了四五个特务,身体发肤未受丝毫损伤,抽身脱险。此事以后,程先生誓不屈服日伪淫威,遂隐遁西郊青龙桥,务农陇亩,谢绝舞台。

(三)武术登台增光彩

艺人习武,目的还是在舞台上增加光彩。京剧有出《翠屏山》,写的是石秀杀嫂的故事。“杀山”之前,有酒楼耍刀一场。早年间名小生徐小香耍的是“四门刀”,汉剧演员演此剧多耍“七片刀”。到了谭鑫培,动作更加细腻:入店饮酒脸不抹油,店东催其起身,石秀将桌斜掀,以口衔刀而起。谭鑫培所用是真佩刀,牙口不好,断不敢咬。耍刀则改练武术套路“六合刀”,与花哨讨俏的舞台刀法大不相同。据说此刀法后传与刘春喜,再传与丁永利。王金璐15岁时向丁永利学得,又经武术家高紫云指点,以后他每演《翠屏山》,海报上必注“带耍六合刀”。足见此刀影响之大。而李万春演《翠屏山》时,则在六合刀中加上八卦刀和滚堂刀法,更具表演性。李万春在《佟家坞》一剧中,设计一套七节鞭开打,一手宝剑一手七节鞭,称“剑里加鞭”,是从武术“刀里加鞭”化来的。后来荀慧生剧团排演《小刀会》,扮演潘启亮的茹绍瑞又借鉴李万春的“剑里加鞭”,创出舞台开打的“刀里加鞭”,火爆异常。再如叶盛兰的大弟子李元瑞,小生、武生两门抱,尤以短打见长。他演的清装戏《东皇庄》拿康小八,是出真刀真枪的大武戏。开打基本为武术路数,演来却不失京剧之美。

艺人习武的故事真是多得数不清。盖叫天向镖师刘四爷学武术,在京剧《武松》“飞云浦”一段中,武松抡起手轴(手铐)与杀手有一段对练,乃是“九节鞭进枪”的套路,紧接着又是一段“梢子棍进棍”,那都是纯粹的武术套路。而他在《恶虎村》中创“雄鹰展翅”的造型,轰动一时,今又被练习鹰拳的传人所采用。何月山号称勇猛武生,真刀真枪上台。本人曾看过马连良先生主演的《摘缨会》,剧中唐狡的扮演者谭元寿先生就在台上完整地演练了一趟少林刀法。至于杂技、马戏演员的爬杆、钻桶、钻圈等项目,多来自武术轻功门的功夫。鞭技、弹弓、飞刀原本就是武术中的科目。民间舞蹈中的武术扇、弓舞、剑舞则都是武术套路的演变。博大精深的武术成为表演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库,为艺术创作提供着丰富多彩的素材。武术与文艺实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类推荐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格言联璧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热门推荐
  • 宦妃倾城:九千岁驾到

    宦妃倾城:九千岁驾到

    浩淼漠土,盛世行宫,曰玄武行宫,传言行宫主人,残暴嗜血、专横狂狷,诸方枭雄莫不俯首称臣,他是纵横大漠的狼,目空一切,痴守大漠十八年,以锦绣铺路,以金玉做阶,雕梁画柱,建一座不世的盛世宫殿,只为等一人、囚一人。传言那人,是大夏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阉——东厂九千岁,她阴狠毒辣,自私狡诈,陷害忠良无恶不作,娈童宠妾无数,权势滔天之下,杀人放狗,指鹿为马,无人敢言半句。施醉卿:“前生我活的太清醒,却半生颠覆,为他手染罪恶,换来一场空负,这一世我,我不为情爱、不为正大光明而活,只为惬意,我手染献血,不求救赎,只愿有一人,能与我同坠地狱。”《卿国宠妃》《空间攻略:无良农女发迹史》求支持
  • 李学士闲话

    李学士闲话

    记录失败者李学士的大闲话,没有类型,没有深度,纯属闲话。新浪微博:@李学士kkk。欢迎大家交流、吐槽。
  • 追赶太阳

    追赶太阳

    她因为意外的手术来到了天堂,因为生前的爱情,她放弃仇恨,大爱洒遍人间。
  • 祭天灭道

    祭天灭道

    太古之战,仙魔之殇引发乱天动地,时代的开辟接踵而至,枭雄现世四方惊,豪杰辈出六界鸣,那是一段用自己的身躯谱写荣耀与繁华的时代。上古神战,诸神争霸,六界风起云涌,神魔尸河独断版块,曾经的辉煌不再,徒留无数个谜团等待着后人去探索揭开,神战从何而起?公敌从何而来?雄鹰站在树枝上,从不害怕树枝会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神威寒芒日月颠,龙胆少年莫等闲。跟随主角萧铭新的脚步,从青涩走向成熟,自高傲迈入沉着,而他将面对的又是何等酸甜苦辣,爱恨情仇?
  • 其实我是妖精

    其实我是妖精

    在梦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对我说:“其实你是一个妖精,一个妖精。”我合计了半天,问了一句:“妖精不都是女的吗?”那个声音停顿了半天说:“其实,妖精是不分公母的!”我:“那我不成了人妖?”那个声音:“嗯~~~~~~你总结的很精辟!”我:“……”本书群号:162390178开始恢复更新了,还请各位大大多帮帮忙,收藏一下,顺便签个到啥的哈,万分感谢~
  • 强娶绝色相公

    强娶绝色相公

    穿越?遭遇美男?而且还不止一个?甄美脸望着天,掰着手指头数,一个,两个,三个……天啊,谁还能淡定得了!不行,她要倒追美男!啥,这群人一个比一个厉害,权力一个比一个大?天,亲了抱了居然还跑不掉了,呜呜,她不要这么多老公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英雄联盟之萝莉风云

    英雄联盟之萝莉风云

    疯狂的小萝莉金克丝的到来使原本安定的皮城陷入混乱然而看似和平的表面之下还有暗流涌动的黑暗势力威胁接二连三的阴谋不断皮城女警凯特琳和执法官蔚以及杰斯能否拯救皮城危机
  • 汉朝这些人①(刘邦卷)

    汉朝这些人①(刘邦卷)

    历史应该是活的,历史应该是精彩的。读史这么多年,深知那些学究性的史料多么让人倒胃口,那些“专业”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文字将大多数人挡在历史的门外,与这些精彩的人物和事件无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和撰史者的悲哀!历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鲜活记忆,我们要将历史上的功过是非铭记在心,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生活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墨香满楼,开创现代历史的先河,写历史、写人物、写人心。
  • 妃你不坑,拐个王爷好成亲

    妃你不坑,拐个王爷好成亲

    沈青绾名字贤淑,不过那也只是名字贤淑!作为佣兵的无冕之王,沈青绾深知拳头才是硬道理。可不想,一朝穿越,她竟成了备受欺凌的沈家庶女。前世太过彪悍,这一生她本想过得不一样些。比如包袱款款离开沈家,过富贵舒坦的小日子。可惜周围妖孽太作,总让她忍不住磨爪霍霍去破戒,既然有人上杆子让踩,那她就不客气地踩着她们再次走上人生巅峰了!**恶仆刁奴?打!让他们都变身成为她的忠心小跟班!曾想陷害她的人?打!让他们听见她的名字就发抖!还有不靠谱的色老爹?呃,居然甩手要她来当宗主!面对那些心怀鬼胎的长老们,哼!她也一样从容不惧。以至于到了最后——一众狡猾如狐的长老俱拽着她的裙摆大喊,“宗主,你千万不能扔下我们嫁人啊!”嫁人?!沈青绾瞅眼旁边望天望地就是不看她的卫脩,哎,要嫁给想嫁的人,那可是个技术活。**卫脩何人?昭国尊贵无比的佑亲王,世人皆知的废柴、傻子,行事荒诞至极,饶是有张人间绝色的脸,也无人敢嫁。废柴?!傻子?!荒诞?!沈青绾扯唇一笑,全是扯淡!说他荒诞,丫就是个爱凑热闹,还嫌热闹不够大的无聊腹黑。要真废真傻,他能将计就计、连环计地扮猪吃老虎,将自己一坑再坑?!还顺带掐掉了她朵朵明媚动人的桃花?!——王爷,你把我的桃花都掐没了,是不是得赔?——怎么赔?——小脩脩,就把你赔给我,可好?——嗯……午后,佑亲王府就送来的一院桃花,桃夭灼灼,沈青绾摸摸下巴,又装傻,不管是坑还是用拐,他都别想逃开!其实这就是个,女强男强爽宠文,总之,喜欢的亲们请不要吝啬的收藏吧~(*/ω\*)
  • 间明

    间明

    "我们有位前辈,巧舌如簧,一力促成六国合纵。""我们有位前辈,制造木马,夜入坚城特洛伊。""我们有位前辈,"身在曹营心在汉",八公山上大秀草木皆兵。""我们还有位前辈,间术无双,以至所有秦姓后辈无法正常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