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0300000013

第13章 任务3-2演讲技巧

知识目标

理解各种演讲技巧的基本特征

掌握各种演讲技巧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能熟练运用演讲中的口语表述技巧、用稿技巧、背稿技巧

能灵活运用控场技巧

“情景导入”

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学的那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学子。在演讲中,李老先生不改他幽默和大胆的风格:

“罗马教皇——现在说罗马教宗,我们那个时候,老一辈的人,还叫罗马教皇——庇护十二讲了一句话,他说你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为什么不能用稿子,用稿子表示你记不住,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你怎么样让听众记得住呢?你这个演讲就失败了。所以大家看好,没稿子(敞开西装让观众看,博得笑声、掌声),也没有小抄,可是我带了一些证据是有的,等一下会显摆证据。

……

讲演者在这里最怕四样事情。第一样事情:人不来听;第二件事情:来听了跑去小便;第三个:小便以后不回来;(笑声)第四个:不鼓掌。(掌声)世界三大男高音,里面有个大胖子,他跟我同岁;那中间还有一个中胖子,叫做多明戈。多明戈一上台就这个姿势(扬起双臂),干什么?请你们鼓掌。为什么不鼓掌,因为我讲话太传神了,你们都忘了鼓掌了。鼓一次掌吧!(掌声)你们不习惯我这种讲话的方式,可是我必须说,我就讲这种方式。”

“问题讨论”

1.演讲中如何运用演讲技巧?

2.李敖先生的北大演讲有哪些特色?

“理论知识”

演讲是一门艺术,包括很多技巧,如选题技巧、内容确立技巧、演讲稿写作技巧、开头技巧、态势语言技巧、修辞技巧、口语表达技巧、用稿技巧、背稿技巧、控场技巧等,下面着重讲述其中几种。

古人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口语表达技巧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为人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上口”、“入耳”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次演讲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精彩的演讲既要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要有生动感人的语言。

(一)形象化

形象化通常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以塑造具有具体可感性、鲜明生动性的艺术形象为目标,并且在构思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形象。演讲的口语表达技巧形象化是指在演讲的过程中能拿出实例或画出图像将语言“视觉化”,从而使口语表达达到具体、生动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演讲要做到形象化,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柠檬人生》的演讲稿:

如果生命给你的是一颗柠檬,你就把它拿来做成一杯柠檬汁吧!柠檬又苦又酸,一点也不讨人喜欢,根本无法下咽。可是把它榨成汁,加上水,加上糖,倒进蜂蜜,却变成人人爱喝、生津止渴的柠檬汁。生命给我们酸苦,我们自己制造出甘甜。只有无知的人,才会期望生命给我们现成好喝的柠檬汁。聪明人都知道,生命就像一个处处刁难的老师,他给你一个似乎无可奈何的难题,等你自己想办法,把它打开、切片、榨干,细细地加工处理,然后静静坐下来,好好享受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宝贵成果。

又例如:“爱你爱你真爱你,恨你恨你真恨你。请个画匠来画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眼睛上,把你画在砧板上。整天整眼都看你!刀刀剁你剁死你!”这段想象很奇特,“把你画在眼睛上”、“画在砧板上”看似不合理,但却很合情,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主人公爱之深、恨之切的心理。局部地方采用了反复的辞格,鲜明地表现出主人公先前爱得发疯、后来恨得入骨的心理。在章法上也借鉴了《诗经》那种重章叠唱的方式,虽然前后只改动了几个字,但感情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真挚强烈。

某些演讲需要引用大量的数据,但演讲又不同于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仅仅把一连串枯燥的数据抛向听众,会使现场气氛沉闷平淡,听众也无法记住那些一掠而过的阿拉伯数字。高明的演讲者要善于把干巴巴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图景。如果说“意大利的梵蒂冈宫,有屋宇一万五千余间”,就不如说成“梵蒂冈宫里的屋子多得惊人,如果你每天换住一间房子,四十年也住不完”。这样说就会给人一种切身的感受,让听者更易理解。

(二)个性化

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演讲的口语表达中常用个性化的描绘手法,力图刻画出演讲形象鲜明独特、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个性化是典型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典型化,首先必须个性化。典型化的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个性化。只有充分的个性化,才能使演讲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不是抽象的“一般”,而是具体的“这个”。不仅人物形象应该个性化,环境、场面、感情等也必须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讲者要力求突出演讲的个性风格,创造独特的“我”。伟大的演讲家都具有自己的演讲风格。如鲁迅的演讲风格是外冷内热,剖析深刻,富于哲理;郭沫若的演讲风格是热情洋溢,奔放不羁,文采华丽;毛泽东的演讲风格是通俗风趣,论证严谨,民族特色浓厚。

演讲的个性首先体现着演讲者自己的个性。人人都有个性,有个性可能会使你的思维和行动具有片面性,但同时又会使你的演讲具有鲜明的特点,让听众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你”。如性格豪放的人,演讲可能具有粗犷、简洁、现场震撼力强等特点;性格细腻的人,演讲可能具有思想深刻、余味无穷、人情味浓的特点。影响演讲者个性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职业等。如一位女药剂师在第一次品尝啤酒时,脱口而出:“哎呀,就像喝颠茄合剂一样!”这位女药剂师的职业敏感性使她把啤酒与颠茄合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许多初试啤酒的人一样,把啤酒比喻为喂猪的潲水。

演讲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为演讲中涉及的人物的个性。对演讲中涉及的人物,不应仅仅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交代,而应通过细节描写、对话模拟、形态模仿等手法,充分表现演讲中人物的个性。如景克宁教授在题为“美在召唤”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

上海报载,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忽然有三个青年大叫着追逐一个少女,吓得姑娘慌忙奔跑呼救。眼看就要追上了,路上行人拥了过去,怒目相视,这三个流氓阿飞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追逐少女?人们看着这三个穿着花衬衫、蓄着过耳长发的青年,简直是一副流氓的形态、坏蛋的嘴脸。有些人已经准备拔刀相助来保护姑娘了。这时,三个青年已经赶上来了,其中一个气喘吁吁地叫住了姑娘:“哎,同志,这是你丢的手表吧!我们看到的,还你的表,你跑什么呢?”

景克宁教授为了阐述外在美和内在美如何统一的论点,引证了三个因外在美存在缺陷的青年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虚惊的事例。景教授通过现场的细节描写和对话模拟使三个青年的形象栩栩如生。

可以说,缺乏个性,任何人都可以上台照演讲词念一遍,这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演讲。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它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

(三)口语化

有人会说,不善辞令、笨嘴拙舌的人说出来的不也是口语吗?其实不然,从嘴里说出来的不一定就是口语。每个具备说话能力的人,他的日常用语不一定就口语化。譬如念的古文、致的悼词显然就不是口语,而是古语和书面语言。从语言学、口才学的角度说,“口语”的概念一般是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讲的体现了口头表达共同规律的规范性口头语言,而“口语化”指的则是这种规范性口语在口头交际中恰当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

听众对演讲的接受效应首先取决于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话语信息。口头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通过耳朵倾听,是一种线性的、不可反复接受的信息;书面语言通过眼睛阅读,是一种平面的、可反复接受的信息。听众在现场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猜测某些生僻的词语和隐晦的思想,更不可能像阅读书面文章那样进行多次反复。口头语言的传输和接受特点决定了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通俗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瞬间感染力。

首先,语言“口语化”的特征表现在词法上。具体地说,则是表现在词汇的通俗化或用词通俗化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大学者兼演说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这样写道:“为了做到清楚明白,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词汇。”口才家们的口头表达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到词汇通俗化,就必须注意:①多用现代词汇,少用古代词汇。②多用通行词汇,少用方言词汇。③多用口语词汇,少用书面语词汇。④多用形象词汇,少用抽象词汇。⑤多用普通词汇,少用学术词汇。⑥多用动词,少用连词。⑦多用格言、俗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少用成语。

其次,要明晰“通俗”的内涵,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是指用朴素明白的词语形式表达充实向上的思想内容,而庸俗则是指内容空洞,趣味低下,用词粗、脏、痞。譬如,在正式场合中说话时使用“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和“占着茅坑不拉屎,你不拉我拉”这类俗语,就有庸俗之嫌了。《神曲》的作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丁曾在《论俗语》一文中阐述了通俗词语的种种优点,比如说自然、优美、清新、流畅、流通面广和感情色彩强烈等。他斩钉截铁地说:“俗语是高贵的。在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人讨论过俗语这门学问,而事实上,我们看到这种语言对一切人都是极为必要的。不只是男人,就是女人和小孩,也需尽其所能地掌握它。”

最后,对于演讲初学者来说,如果不是为了特别的修辞需要,我们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尽量选用简短的句子,少用多层附加成分和并列成分,以保持句意之间足够的停顿。如闻一多的演讲:“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第二,尽量使用浅显明快、通俗易懂的词语,少用生僻、晦涩的古语词、书面词语和生造词。如“体面”与“冠冕”、“驼背”与“佝偻”、“拍马屁”与“谄媚”、“寒冷”与“凛冽”、“白发”与“素发”这几组近义词,使用每组的后一个词语似乎更文雅,更能表现说话者较高的文化素质,但在演讲中最好还是使用前一个词语,因为这样会使听众听得更清楚明白。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在演讲时都善于使用简短的句式和通俗的词语,以获得最佳的沟通效果,时刻与听众保持良好的共鸣。

大众语言是演讲者语言学习的宝库,演讲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演讲者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大众语言,长期积累,必有收获。例如,一位司机在和一位大学毕业生谈到就业难时,打了一个俏皮的比喻:“现在是萝卜坑坑都满了!你这个萝卜长熟了,就只好晒萝卜干了!”一位到中国旅游的美国青年,在火车上和中国人聊天:“我被我爸爸开除了。爸爸给了我一笔钱,让我到中国旅游后,再到东南亚寻求发展。”某电视连续剧中的一个小头目这样训斥部下:“你留下的漏洞比你奶奶家的筛子眼还要多!”“这件事办好了,我请你吃晚饭。办不好,晚饭吃你!”类似这些通俗、幽默、贴近生活的大众化语言,如能用于演讲中,一定会使我们的演讲生动起来。某省副省长在省委党校作报告,他在严厉批判某些干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作风时,就引用了一首民谣。他说:“同志们,你们知道老百姓是怎么批评我们的吗?他们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就是最后不兑现。’”这位副省长引用老百姓的话,简练、幽默但又十分深刻。

(四)幽默法

演讲当中的幽默法是指用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的“材料”和饶有趣味的方式表达演讲内容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幽默是一种有趣的,令人发笑、愉悦和回味的健康品格。恩格斯说:“幽默是智慧、教养、道德和优越感的表现。”作家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笔者认为,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幽默往往以温和宽厚的态度、夸张倒错的方式、俏皮含蓄的语言进行讽刺、揶揄,使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有所启示。

例如,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应邀到福林特去演讲,结果大厅里稀稀拉拉,没有多少人,主持人感到场面有点尴尬,而波奇则在开场白中就以他特有的幽默化解了这种尴尬。他说:“令人尊敬的福林特人确实很富有,听我这样一场演讲,一个人竟买了好几张票。”波奇幽默的谈吐活跃了气氛,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听众的距离。又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一次访问南斯拉夫,铁托在一些高级官员的伴随下迎接他。一名高级官员突然提出挑衅性的问题,他对赫鲁晓夫说:“苏联和斯大林对我们做了许多坏事,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相信苏联人。”这时,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冷场片刻之后,赫鲁晓夫走到说这番话的高级官员身边,拍着他的肩膀对铁托说:“铁托同志,如果你想叫谈判失败,就任命这个人担任代表团团长。”赫鲁晓夫的幽默引起一阵笑声。在笑声中,紧张的气氛也得到了缓和。

幽默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言语交际氛围。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幽默法,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改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们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幽默法对提高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美国演讲学家约翰·哈斯灵在《演讲入门》中说:“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了思想交流过程。”哈斯灵实际上已经总结了幽默在演讲中的两大作用:建立友好关系;促进思想交流。

运用幽默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介绍构成幽默的各种方法及其在演讲中的运用。

1.故意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形象、作用和程度,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夸张有幽默的表达效果。

里根曾两次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和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演讲中曾这样抨击前任治理不善所带来的物价上涨问题:“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里根通过夸张美元的贬值状况,激起选民们对当政者的不满以及对他这位候选者的期待。

2.正反颠倒

正反颠倒,俗话便是“说反话”,也是表现幽默的常用手法。

卢沟桥事变后,陈毅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同国民党谈判。谈判桌上,陈毅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满意,以前在苏区的时候你们悬赏买我的头,花红由三千涨到五万。朱、毛长征以后,由五万降到两百,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吗?”

陈毅表面上是对悬赏价下降有损他的形象表示不满,实际上是痛斥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行径。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演讲中也使用了“说反话”的幽默方法:“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样的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大笑)

某大学任命了一位年轻的教务处长,这位教务处长毕业留校后曾在教务处工作过两年,此次再回教务处任职,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处大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回教务处是‘二进宫’了。人家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我不是‘好马’,更不是‘千里马’,但我愿意做一头牛。”

年轻的教务处长首先用“二进宫”、“不是好马”等反话,让会场气氛活跃起来,然后角度一转,表明自己愿做师生的“老黄牛”的决心,获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

3.设置“包袱”

相声中常用“设包袱”、“抖包袱”的手法营造幽默的氛围。演讲也可以借鉴相声表演艺术,先设置一个疑问,然后通过机智风趣的解答表现幽默。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与西方记者有如下一段问答:

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总理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全场愕然)

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值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主辅10种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西方记者的提问,隐含着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质疑。周总理的回答,首先使中外记者感到惊奇和困惑,继而在幽默的解释中不软不硬地回击了对方。

4.移花接木

当甲、乙环境互换或甲、乙词语互换时,都能造成移花接木的幽默效果。

如果报纸上刊登着“一青年游园不慎误入虎口,有关部门提请游人注意安全”这样一段话,那么它可以算是比较标准的新闻语言,但在姜昆与李文华合说的相声《虎口脱险》里,这段话却成了却一个掉进动物园老虎山的青年在与老虎相伴时的胡言乱语。这段惹得听众捧腹大笑的话,正是环境互换所带来的幽默效果。

5.大词小用

此种方法是将一些思想含义较深刻正统的词语用到通俗化的,语言风格与词语本身不符的语言环境中去,用这种刻意的不协调感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家浩云在《论男子汉》的演讲中,大量运用了“大词小用”这种幽默手法:

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掌声)掌声证明,这是一个真正的时髦问题。(笑声、掌声)广大的男同胞和女同胞,都在积极地做这一时髦的促进派,呼声日起,浪头一天比一天大,标准一天比一天高,要求一天比一天严,大有让所有的年轻男性公民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势。(笑)刘晓庆说:“做女人难,做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做男人难,做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也!(笑声、掌声)而要成为一个男子汉,最立竿见影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物理方法了:穿一双中跟鞋,增加些海拔高度;(笑)留一撮小胡子,显出些粗犷;着一条牛仔裤,添几分潇洒。

演讲者使用“时髦的促进派”、“呼声日起”、“脱胎换骨”、“立竿见影”、“物理方法”、“海拔高度”等词语,大大增加了演讲的幽默效果。

6.如实陈述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引人发笑之事,不需加工,原样讲述就能够产生幽默效果。李燕杰在一次《谈学习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就运用了如实陈述的幽默手法:

一个机关请我去讲一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上课时我就当众读了一些文章病句,其中有个是表扬老师傅的:“某某师傅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耿耿于怀。”再一个:“某某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

李燕杰的如实陈述,激起了听众的满堂笑声。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首先登上月球,并说了一句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回到地球后,在庆祝成功登陆月球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向奥尔德林提了一个很特别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停顿)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

奥尔德林巧妙地变换角度但又是如实陈述的幽默语言,化解了当时有点尴尬的会场气氛。

(五)迂回法

顾名思义,迂回法是谈话者不直接进入正题,不正面谈论问题,而是绕个圈子,从别的话题过渡到正题上,再对正题进行谈论的方法。

演讲者有时并不直截了当地阐明演讲主题,而是采取反证、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表现演讲主题。在某种情况下,迂回法能够造成峰回路转、使听众恍然大悟的演讲效果。

1993年3月,新任大连市市长薄熙来率团到香港举行招商活动。一位记者一上来就向薄熙来发问:“薄先生,你的父亲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长,是不是沾了老子的光?”薄熙来回答:“我欣赏这位记者先生的直率,也许他提出的问题不只是他一个人想问的。我不否认‘沾老子的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终身受益!当我还是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这岂不是沾了大光?至于个人政绩,我不便评价,这是我的市民的事,但有个事实我想在这里提醒诸位:我是由大连人民推举代表选出的市长,而大连人民是不会视他们的权力为儿戏的!”

薄熙来的父亲薄一波是中共著名领导人,薄熙来在政界迅速崛起,确实有很多人怀疑这是否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面对香港记者提出的非常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棘手问题,薄熙来首先承认确实“沾了老子的光”,但马上把这种“沾光”解释为因为父亲的政治背景而带给他的苦难和磨炼。这种迂回战术可谓是柔中带刚,既有对记者的尊重,更有对谣传、疑惑的回击。

在一次新婚宴上,新郎的一位好朋友应邀发表祝词:“刚才,大家对新郎大加赞赏,但是据我所知,新郎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品学兼优。”致辞人此言一出,来宾愕然,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朋友是不是要挑起令人不愉快的争端了。紧接着,致辞人果然介绍了新郎如何贪玩、如何粗心大意等几件轶事。直到快结尾时,致辞人突然话锋一转:“所幸新郎并没有对工作掉以轻心,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旦他决定干一件事,必定是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有这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新郎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新郎的朋友运用先贬后褒的手法,对新郎的褒奖之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1999年,《莎翁情史》男主角帕尔特洛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上台致辞时,他的第一句话是:“这实在是太糟糕了!”听众不知道他想说什么,难道是获奖“太糟糕”了吗?谁知帕尔特洛眉飞色舞地又来了一句:“我的英语词汇已经无法表达我现在的激动和高兴的心情了。我太高兴了!”原来,“太糟糕了”是“太高兴了”的巧妙铺垫。

在演讲实践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演讲者有时也会出错,此时,演讲者如能沉着应对,借用迂回法的技巧,便可有效地挽回现场气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袁鸣到海南主持海南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活动时,由于时间仓促,一下飞机就直赴会场,袁鸣对狮子楼、京剧团、来宾等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庆典开始,袁鸣首先介绍来宾:“光临庆典的,有中共海南省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学斌先生!”刘学斌起立致意,大家鼓掌。“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来宾席中慢腾腾地站起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南新燕!全场一片哗然,袁鸣不自然地笑了。在这非常尴尬的时候,袁鸣真诚地致歉:“对不起,我是望文生义了。不过……”袁鸣利用这一转折施展了自己的口才:“您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我一见这三个字,立即想起了两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今天,在这里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流行在北方的戏曲,而现在,京剧从北到南,跨过琼州海峡,飞到了海南,而且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

袁鸣由自己的失误迂回到古典诗词和京剧艺术,即兴发挥,侃侃而谈,赢得了全场观众异乎寻常的热烈喝彩。

(六)悬念法

所谓“悬念”,即为使读者、观众、听众对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而设置的“梗”。“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引起广大群众欣赏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对于演讲而言,指演讲者为了激活听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悬念法是有意设置悬念,引而不发,引人好奇而自主探寻结果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所熟悉的评书艺术中经常会用到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听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的一种方法。

如一开头说话就提出一个悬念,可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孩。当然,我也不例外。朋友,你是否知道,爱美有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听到这里,听众必然想听听有时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于是便带着一种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倾听你将要讲的内容。

许多小说、广播剧、电视节目和电影都会制造悬念,比如在影视剧作品结尾的时候,男主人公却挂在悬崖峭壁上命悬一线,他的命运究竟如何呢,大家都想知道,这种吸引人的注意力和探究心理的部分就是悬念。演讲者要想使听众进入自己的演讲思路,使听众随着演讲的进程思考、等待和惊叹,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制造悬念。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刚出道时仅仅在北京的演艺圈里有点名气。一次,他应邀到上海演出时,戏院老板担心票房效果,就连续三天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但广告上仅有“梅兰芳”三个字。上海民众纷纷猜测:“梅兰芳,何人何物也?”直到第四天,戏院才在报纸上揭开疑团:“梅兰芳,京剧名旦,假坐丹桂第一大戏院,演出《彩楼配》、《玉堂春》、《武家坡》。”这则悬念广告大大调动了戏迷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购票去看梅兰芳的表演,结果梅兰芳在上海的演出一炮打响,从此红遍了江南。梅兰芳上海演出的悬念广告,对我们如何构思演讲很有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次会议上,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与某记者有如下一番问答:

记者:当今世界上你最尊敬的是什么人?

萧伯纳:我们刚从大战中解脱出来,世界文明之所以免遭法西斯蹂躏和毁灭,实应归功于苏联红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而他们的统帅是斯大林。所以,我所崇拜的第一个人,是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萧伯纳故意把“第一个人”说得特别重)

记者:阁下说到第一个人,那么第二个人呢?(记者听出了弦外之音)

萧伯纳:爱因斯坦。他发明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记者:世界上是否还有阁下崇敬的第三个人呢?

萧伯纳: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萧伯纳利用悬念,巧妙地“推销”了自己。

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凭借此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颁奖仪式上,斯皮尔伯格上台致谢词,他的表情十分严肃:“我宁可不要这个奖。(稍作停顿。听众安静下来,感到疑惑不解)我们永远感谢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儿女的家庭。谢谢他们!”

斯皮尔伯格当然想要这个奖,但他运用悬念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阵亡者遗属的同情和感激。

在某些情况下,演讲者使用悬念形式并不是为了给听众留下疑问或惊喜,而是为了凸显论点,增强其说服力。

如戴高乐将军的《反法西斯广播演讲》:“事情已经成定局了吗?希望已经没有了吗?失败已经确定了吗?没有!”

戴高乐连续使用三个问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法国人民,对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确定无疑的,但排比问句大大渲染和凸显了他号召法国人民抵抗法西斯、拯救祖国的决心和力量。

(七)引用法

演讲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手法叫演讲口语表达的引用法。

一般来说,引用的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

1.原文引用

演讲者把要引用的材料一字不改地转述给听众,表现在书面上即是引用材料加上引导。原文引用的材料一般是简短的言论。

如一位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发言:“清代有一位名人,他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自己的孩子。名人在自己家里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不敬师长天诛地灭,误人子弟断子绝孙’,话是刻薄了一点,但确实道出了家长、教师、学生三者关系间的一些道理。但愿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以此联共勉,在培养下一代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互相理解、互相监督、互相支持!”这位家长引用的对联在家长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改造引用

为了简练和便于叙述,演讲者对要引用的材料进行某些归纳、删减和加工,改造引用的材料。这种情况一般是有故事情节的事例。如毛泽东曾在演讲中引用了“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有时,演讲者也对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成语、谚语等进行改造,更换含义后再引用,以获得某种特殊效果。如把“不学无术”改造成“不学有术”,把“人一走,茶就凉”改造成“人一走,茶不凉”等等。

3.虚拟引用

演讲者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拟某些言论或事例。如一位语言学家为了说明良好的口才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培养出来的而模拟了一段情节和对话:“……但包括这些人物(指演讲家)在内,也要通过实践锻炼,只不过他把锻炼时间提前了。当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可能就是班长,阿姨进来了,他说:‘小朋友们坐好啦,阿姨发糖了!’你在干什么呢?背着手等发糖哩!(笑声)到了小学,两道三道红杠杠往袖子上一戴。放学时,学生们过马路了,他说:‘同学们手拉手,不要慌,赶快走!’你在干什么呢?拉着别人的手放都不敢放!”这位语言学家通过虚拟情节的模拟,惟妙惟肖地说明了良好的口才是通过长期锻炼而获得的。

运用引用手法,决不是为了炫耀演讲者的学识,而是为了充分论证和表达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即为演讲主题服务。早在1 400多年前,著名文论家刘勰就把引用的主要作用概括为“明理”和“征义”(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悠久的人类文化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注定了演讲者永远不可能是创造一切的“上帝”,演讲内容永远不可能通篇都是演讲者独有的见闻和思索。“引用”就成了演讲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有效技巧。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展开他的论点:

我记得杜勒斯临死前曾说过,他要用管乐吹垮共产党的第三代,改变我们前进的路标。我说,杜勒斯先生,你的预言落空了!

反面论据的引用对听众的震动比从正面直接进入主题更为强烈。

精妙的引用使演讲熠熠生辉,蹩脚的引用则使听众倒尽胃口。运用引用要做到“三要”和“三忌”。

第一,要丝丝入扣,忌离题万里。演讲者要在深刻把握主题的基础上选择引用材料。如果引用材料偏离了演讲主题,演讲者越是声情并茂,就越会误导听众,使其云里雾里,不知台上者所云。

第二,要画龙点睛,忌喧宾夺主。演讲者只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少量高于“我”但为“我”所用的引用。演讲中过多依靠引用,演讲者的自我见解和个性特点就受到了排斥,变成了材料的傀儡。个别演讲者喜欢大量引用名人言论和古典诗词,这又有意无意地构成了卖弄学问、哗众取宠的嫌疑。

第三,要标新立异,忌陈词滥调。演讲者只有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才能引用令听众耳目一新的材料。引用一些平庸、陈旧的材料会冲淡演讲的意境。在同一场演讲中,多个演讲者如果引用同一材料,最易给听众留下笑柄。如某场演讲中,先后有七位演讲者引用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结果被听众讥讽“我们的演讲者比国民党刽子手还残忍”。

二、记稿技巧

演讲是既演又讲的活动,演讲者只有熟记演讲稿,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演讲中去,取得良好效果。

1.提纲挈领记忆法

提纲挈领记忆法,适应于第一个阶段,是指抓住演讲稿的大体内容,只记住“骨架”的方法。例如,议论型演讲稿通常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章法。在记演讲稿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按照提出了什么问题、采取了哪些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路,提纲挈领地记忆。再如,叙事型演讲稿一般都离不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个人认识等要素。记忆时,只要提纲挈领地抓住这几个要素,就能快速、高效率地记住这些内容。

2.段落循环记忆法

段落循环记忆法适应于第二阶段的熟记,是指把演讲稿划分为若干个段落,然后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记。先记住第一段,再记住第二段,然后再从第一段开始,回忆第一、二段,记熟后再记住第三段,如此循环往复。简单地说,这种记忆方法的步骤即熟记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再记住后面的,当记住最后一段后,前面的也已滚瓜烂熟了。

3.阶段反复记忆法

阶段反复记忆法,是指记住整个演讲稿后,在正式演讲前的一段时间里,演讲者不宜再分分秒秒地回忆、背诵,但为了不忘却,采用回忆一遍、过一段时间再回忆一遍的方法。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掌握好反复次数相隔的时间,既不能相隔太长,也不能相隔太短。相隔时间太长,忘记的几率就越大,需要重新记忆,没有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相隔时间太短,强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间断地反复,太费精力且事倍功半。那么,这个时间间隔以多久为宜呢?这要因人而异。对一般人来说,几千字的演讲稿在一次性记住后,能够在记忆库保留1.5~2小时,记忆力超群的最长可达7小时。而通过反复多次的记忆后,文本在记忆库保留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

4.高声朗诵记忆法

高声朗诵记忆法适应于第二、第三阶段。人在高声朗诵时,发音(口)和听声(耳)同时进行,能够促使两种器官同时活动,增强对大脑的刺激,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还可以排除杂念及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使思维高度紧张起来,从而专心致志地熟悉和记忆演讲稿。

5.形象记忆法

所谓形象记忆法,是把演讲中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等用形象的东西替代,以此来达到记住、记牢的目的。例如,有个演讲者要记一组号码,其中一个号码是812535.她就运用了形象思维将之牢记:有个人腰痛,把腰捂了两下,又捂了三下,所以就叫:把腰两捂三捂(812535)。

6.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由此及彼地为需要的对象——事物或话语,设造出其他许多体验过的、可以联想到的另外一种事物、话语,然后把它们与被记的事物或话语联想起来进行记忆。这样记忆,只要想到设造的、体验过的事物或话语,被记对象——事物或话语便会自然地被衍涉勾连出来。例如,“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这串信息,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我们可用联想加串联法记作: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同理可记: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222)。

三、用稿技巧

上台必须有稿,即使没有书面讲稿,也应有腹稿或者提纲,这是演讲的一个基本原则,尤其是命题演讲,必须有规范的书面讲稿,一般还要求随身携带。

有了讲稿,演讲者心里踏实,能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克服怯场心理。即使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个讲稿在手头,可以挽救演讲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忘词现象。毛泽东不管在什么场合讲话或演说,都随身携带讲稿,他从不作无准备的讲话。

有讲稿,给听众的感觉也不同。听众会有这样的想法,第一,你是认真做了准备的,不是信口开河,可以信赖;第二,你是对听众负责的,没有藐视听众。再者,手持讲稿,演讲者在台上的姿势自然。但是演讲不是读稿,也不是背稿。演讲不是从记忆中印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演讲如果只是停留在回忆中,或者只是机械地背稿,这样就不能完全投入感情,可能会两眼发直,神态板滞,语调无变化。虽然讲稿一字不漏地全都背出来了,却毫无感染力,这样一来,再好的讲稿也是苍白无力的。成功的演讲都是将讲稿烂熟于心,不仅不会遗漏,而且投入了演讲者的全部情感。

如何用稿?似用非用,这是用稿的总的技巧。稿件拿在演讲者的手头,或者摆在面前,而且被不时翻看着,于是给听众一种他没有离开讲稿乱说,不会说错的感觉。另外,翻稿、看稿,这只是一种姿态,其实演讲者根本无需看稿,一切都烂熟于心了,讲稿所写下来的每句话、每个意思,全都融化在演说者此时的思维和情感中。讲稿只给他提供了有序的语言外壳,演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在表达上,即通过声音、手势、体态、表情等极力去表现文稿的思想内容。这一切都是演讲者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切又都在讲稿的规定之中。

万一忘词了怎么办?忘词是常有的事,但处理的方式却迥然有异。抓耳搔腮,两眼往上翻,直说“对不起,忘词了”。停下来后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于是悻悻地走下台去,这是缺乏经验的演讲者的做法。有经验的演讲者忘词时只有他自己知道,听众丝毫也觉察不出来。他们的办法有三:一是不慌不忙地瞟一眼讲稿,因为讲稿在他手中不停地翻动着,讲到哪就翻到哪,他能准确地瞟到忘记的地方;二是干脆丢掉忘记的那几句话或那一层意思,而把下面的话、下面的意思迅速接上去,听众谁也发觉不出他丢掉了什么;三是立即抓住已经说出来的话的最后一个字、一个词,以此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例如,当说到“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这句话时忘了下面的词,那么便可以立即说:“机遇是什么呢?机遇是……”当然这种临场发挥的定义不一定很准确精辟,但终究比起哑口无言的尴尬来要好得多,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把下面的话接上来。

在没有真正上台演讲之前,演讲者应找一个安静之处反复练习演讲。必要时,可以用录音机把试讲的实况录下来,或用摄像机拍下来,再根据音像寻找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如果是演讲比赛,这个方法就更值得采用,因为比赛是要受时间限制的。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布什第二个任期的就职演讲,彩排了多次,原定时间是十七分钟,结果还是超时了几分钟。当然,这对他赢得美国公民的选票没一点影响。但是,对于参加比赛的演讲者,如果演讲超时几分钟,就有可能影响比赛结果。

四、控场技巧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还应善于在场上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实际上,这就是控场与应变技能。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控场与应变技能呢?

1.变换节奏

节奏主要表现为速度快慢、声调高低和停顿。

一是速度快慢。没有节奏变化的演讲会像催眠一样使人昏昏欲睡。著名演讲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在《演讲的基本经验》一书中说:“关于演讲速度,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初学演讲者容易犯两个毛病,或者因为怯场,自始至终低头念稿,声音较小,节奏平缓;或者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给听众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演讲中应该减速的地方有: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等。演讲中应该加速的地方有: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无法控制的感情等。

二是声调高低。我们用不同的节奏复述一句话,便会得出不同的效果。用快而平稳的语调讲:“他这个小店,一年净赚了10万元。”句义指好像是赚得并不多。用慢而强调的语调讲:“他这个小店,一年净赚了5万元!”这样一来则像是赚了很多。

三是停顿。停顿(沉默)是控制节奏、吸引听众注意力、调节现场气氛的重要方法。欲说还休,往往更能刺激人听讲的欲望。所以撩动人心的演讲通常不是一气到底的那种,而是适当地停顿、静默,多转折、多变化地引人入胜的那种。所以,演讲者如若不晓得适度的停顿(沉默),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艺术。

2.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以好的心理素质迅速镇静下来,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台上惊慌失措,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赫鲁晓夫1959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次演讲中,场内发生喧闹,赫鲁晓夫被激怒了,情不自禁地脱下一只皮鞋,用鞋跟敲打讲台,想以此制止喧闹。然而,这不但没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暴露了他缺乏涵养、不善制怒的性格弱点。

3.从容回答问题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而有的人则是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4.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如果会场沉闷,要有巧妙穿插、活跃气氛的技巧。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的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等。

穿插也要注意:穿插进来的内容一定要同话题有关,能够起说明、交代、补充的作用;穿插的内容务必适度,不可过多过滥,造成喧宾夺主,重心旁移;衔接务必自然顺当,切不可让人觉得勉强或节外生枝。

5.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想要在演讲中一句话都不说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说错了,在这种情况最忌讳的有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讲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席中就会有零星的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演讲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则不予更改为好。

6.突然忘词的处理技巧

演讲中突然忘了演讲词,肯定会紧张,但不要轻易放弃,解救的方法很多。如可向听众提一个问题,在听众寻找答案时,快速回想下面的演讲词;重复前面所讲的一些内容,以帮助自己记起演讲词;就把最后的这几句话作为下一个内容的开始,以继续自己的演讲;抛开忘记的内容,从记住的地方继续讲,等等。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可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演讲。

7.出现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突发事件,就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时,演讲者首先要镇定,再发挥应变能力。在一次演讲中,一位演讲者正讲到“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时,突然停电了,会场一片漆黑,听众有些骚乱。于是,他灵机一动,提高声音说:“在光明之前可能会出现‘黎明前的黑暗’,但黑暗不会长久!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会渡过难关,迎来胜利的曙光!”他赢得一片掌声。有时,会场的某个角落出现了骚动,演讲人不一定知道原因,但也不必把目光集中在那,虽然演讲者心理肯定有些变化,但要不露声色,不受干扰,继续演讲;如果演讲突然引得台下热烈掌声,演讲人最好是停止演讲,等掌声过后再继续,也无需表示感谢。

8.出现冷场的处理技巧

由于种种原因,演讲时出现了冷场,有的听众退场了,有的听众在交头接耳,听众对你的演讲根本提不起兴趣。这时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发脾气。先想想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如果是演讲技巧方面出了问题,可讲一个故事或笑话,使听众把涣散了的注意力收回来,以继续倾听你的演讲;如果是演讲内容方面的问题,解决方法比较难,可以尽量把后面的内容缩短,使演讲早些结束;或考虑能否换个角度讲几句。总之,碰到这种情况,最好不再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尽量缩短话题,早些结束演讲,哪怕是草草收场。但决不能即刻停止,逃之夭夭。所以,演讲者在准备时,千万要分析好听众的喜好,看菜做饭,量体裁衣。

9.听众起哄的处理技巧

听众起哄的原因是多样的,这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里举两个名人的例子供大家参考。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武器与人》首演成功后,应观众要求,上台接受人们的祝贺。当他正准备讲话时,突然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人深鞠一躬,彬彬有礼地说:“你说得对,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着用手指着观众说:“遗憾的是,我们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场戏剧的演出吗?”说完,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那个捣乱者灰溜溜地跑了。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他一登台,还没开口,台下已是起哄声一片,十分混乱,共和党人甚至高声喊叫,要他滚下来。但林肯毫不为之所动,他非常镇静地按事先准备的进行演讲。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被他生动的演讲深深吸引住了。第二天,报纸纷纷报道林肯异常成功的演讲。

10.战胜心理紧张的技巧

就是著名的演讲专家也承认,自己上台演讲时会感到紧张。虽然已准备得相当到位了,但你一上台,还是心跳加速,额头冒汗,手足无措。心理紧张是人之常情,战胜心理紧张的方式因人而异,不妨试试一个简单的方法:做几次深呼吸,抑制紧张情绪。

总之,演讲中要克服的困难不少,需要演讲者全身心投入做好准备,尽可能避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后,演讲结束了,无论情况如何,演讲者都要态度从容,面带微笑,愉快地离开。

“案例回应”

演讲者的个性化展现是讲求技巧的,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演讲者对演讲场合、听众、演讲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并且具备熟练的交际能力。所以说,演讲者的个性化展现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成功,会让演讲增色不少。

李敖先生的个人风格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幽默、大胆、嬉笑怒骂齐上阵。况且这次演讲是在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进行,听众都是激情澎湃的年轻人,所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换了别人来演讲,轻率地采用这种演讲风格也许会产生反面效果,但在李先生身上却恰如其分,如同“量身定做”。

“实战训练”

运用所学的各种演讲技巧,对任务3-1中的演讲稿《我的大学我做主》进行精彩演讲。

同类推荐
  • 国学大师告诉我们的人生心得

    国学大师告诉我们的人生心得

    本书遴选了南怀瑾、季羡林、李叔同、章太炎、钱玄同、冯友兰、钱穆等众多的国学大师,以翔实的资料,浅显易懂的文字,从做人、做事、修身、处世、成长等多个方面来诠释大师们的深邃思想,传递他们的人生智慧,从而帮助我们提升心智、触类旁通。
  • 我浪迹在职场

    我浪迹在职场

    为何有的人能够平步青云、纵横职场,而有的人却屡屡受挫,趋于平庸。想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职场命运吗?答案就在《我浪迹在职场》中一一为你揭晓。《我浪迹在职场》的作者是马银春。
  • 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本书从八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如何学会淡定。淡定是一种示现于外的状态,淡定是一种一心不乱的心境。淡定是泰然处之,正确抉择。淡定是正视磨难、正视挫折。淡定是随遇而安,正视得失。淡定是谋定而动,正确地面对挑战。淡定学会面对压力,轻松生活。淡定是放下恩怨,正确地面对是非功过。淡定是淡泊宁静,看淡名利。  这个时代需要“淡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才会在生活中处之泰然,不会过于浮躁而迷失自我、过于兴奋而忘乎所以、过于悲伤而痛不欲生。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宠辱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
  • 美人的底气

    美人的底气

    当撞见老公出轨,婉没有大吵大闹,也没选择离婚,而是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内心所向……蓉,在经历了爱情、婚姻之后,终于不再为了让别人满意而将自己塞入既定的模式,勇敢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一个女人最大的安全感,就是源于内心的底气,这股气势能给你太多笃定,远比财富或男人更让你安心。
  • 看谁在瞎忙

    看谁在瞎忙

    本书介绍了掌控手中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盲目无序的瞎忙的方法。
热门推荐
  • 爱你如本能

    爱你如本能

    你有没有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喜欢到没有智慧和心机,只凭着本能去讨好和索求……到了最后,爱一个人,成了自己的本能。
  • 都市阴阳眼

    都市阴阳眼

    一双阴阳眼,看透生死,分辨真假。林木森从失忆大龄单身青年,勇敢的朝着人生巅峰迈进。吃大户,坑富翁,仗剑不平。喝小酒,泡美妞,纵横逍遥。
  • 全系召唤师:废柴逆袭

    全系召唤师:废柴逆袭

    她,2500年的冷血杀手,快准狠是她一贯的作风但是她却死在了心爱人的手上。呵呵,她真是太傻太天真。但是,上天有眼,她并没有死,老天让她魂穿到异世大陆的一个人身上。一个废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味的被人嘲笑,曾经的她,受多少凌辱,不过,既然魂穿到这个人身上,她就有义务对这个身体的主人负责,曾经嘲笑她,欺辱她的人,她一定让他们加倍偿还!
  • 母星进化

    母星进化

    席卷全球的恐怖地震,杀戮的丧尸,强大的进化兽,不死的兵马俑,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是从远古寻得一线生机的恐龙都将君临大地,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 小验方,大疗效

    小验方,大疗效

    本书参考多种中医古籍,并结合临床实践,精选出一些经过千锺百炼的中医小验方。具体分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十七篇。
  • 一世英熊

    一世英熊

    一个现世大学生附身成了屌丝熊妖的奋斗故事,神州横纵千万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且看一只小妖如何成就一世英雄。
  • 夜洛

    夜洛

    随着原大陆之谜的传出,东西大陆风起云涌,战争纷涌。上古诸神之遗踪在两片大陆上渐渐浮现出来,东西大陆为争夺上古诸神所留下的诸多神器而矛盾不断,但在原大陆破坏神浴血军团的逼迫下,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两个大陆是携手还是拼杀?是生存还是毁灭?谁能拯救危在旦夕的东西大陆?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样宠婚,老公你压到我了

    花样宠婚,老公你压到我了

    一场背叛让她阴差阳错遇到慕容倾,一场精心策划的闪婚,让她深陷其中.....最美好的岁月,不过是与你一起走过。我所有的心计都是为了宠你,爱上你......
  • 媚乌纱

    媚乌纱

    十五年前,苏州一家不知名的客栈失火,一位妇人和两个孩子死里逃生。十五年后,大燕王朝多方势力蠢蠢欲动。“他”已经长大。拉着痴傻的哥哥,在平淡的生活里,迎来了绝不平淡的一天。万般无奈之下,“他”假扮钦差,剖腹验尸,上敢于怒斩朝廷大员,下勇于维护市井乞儿。“他”是奇人,事件在他手中只是一条条线索,他用绝顶的智慧,判断出每件命案意义何指。“他”是女人,只是自小被当作男子,誓要查出当年大火案,和杀害家人的元凶。母亲说,她是她的小棉袄。哥哥说,她是他的宝。恋人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情人说,我就在你的身边。其实,都是骗人的......两桩调包案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