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2800000003

第3章 :黄金组合:一个好汉三个帮

楚汉战争中,刘邦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团结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谋臣武将。可以说,刘邦能够夺取天下,最终靠的是三个人:韩信、张良、萧何。

无独有偶,朱元璋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建立起一代大明王朝,靠的也是三个人。靠着刘伯温、徐达、李善长的攻城拔寨、运筹帷幄,朱元璋终于力克元末的各支起义力量,让这天下姓了“朱”。

纪信:士为知己者死

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趁项羽攻击齐国的机会悄然出关,一举了拿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不料,项羽闻讯后很快赶回,以奇兵将刘邦打败,又把彭城夺了回去。

项羽毕竟是项羽,刘邦在军事上确实不是他的对手。

刘邦大败后,不得不退守荥阳城。但项羽怎肯善罢甘休,很快便率领大军追了过来,将荥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邦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被楚军围得密不透风的荥阳城,俨然已成为汉军的囹圄。望着城外黑压压的楚军,刘邦的心里一片冰冷。

难道我不该出关与项羽争霸天下?

难道我注定要败在项羽手里?

难道这荥阳城就是我的葬身之处?

各种情绪纷至沓来,刘邦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就在刘邦陷入绝望之时,他手下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将领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纪信。他献上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计策,最终救了刘邦一命。

纪信这个将领很平凡,除了忠心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名字在《史记》中仅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鸿门宴时护送刘邦逃归汉营,一次便是这次的荥阳解围。

当年在鸿门宴上,纪信与樊哙等人陪同刘邦赴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当时确实是得到了刘邦很充分的信任,是刘邦的心腹将领。也许是感于刘邦的知遇之恩,纪信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亮相,在史书的短短的几十字里,折射出了令人难忘的光彩。

他给刘邦献上的计策是,由自己做刘邦的替身,替他引开楚兵,这样刘邦就可趁乱逃脱。刘邦左思右想,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冒险一试。他见纪信如此忠义,大为感动,君臣之间难免有一番生离死别。刘邦承诺,自己只要逃出生天,一定会善待纪信的家人。

当天夜里,纪信随即身穿王服、乘坐王车扮成刘邦,声称投降。楚军不知有诈,高呼万岁,聚集东门。与此同时,陈平趁着茫茫的夜色组织了两千妇女出东门以为疑兵,这样把项羽大部分兵力都吸引到了东门。

声东击西之下,刘邦从西门从容逃出。

项羽原本志得意满地接受刘邦的投降,却发现坐在车上的是纪信。他这才知道上当了,他大怒之下,立刻抓住纪信逼问刘邦下落。纪信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面度暴跳如雷的项羽表现地出奇地平静而冷漠,只是面无表情地吐出四个字:“已出去矣。”

项羽被彻底激怒了,没有什么比这种态度更令他抓狂。相对于肆无忌惮的谩骂,这种冰冷的蔑视和从容的不屑,更容易刺痛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自尊与自负。对于项羽而言,这种感觉尤其深刻,暴怒中的他立刻下令烹杀纪信。

于是,在血色的火焰中,纪信从容跳进滚烫的开水里,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他最后的从容淡定的表情,也如他的遗言一样,平淡却怵目。

即使是杀人如麻的项羽,也被他这种从容赴死的态度震撼了。

就在项羽怒杀纪信的同时,刘邦的残部已经星夜逃出荥阳,他们一路入关收兵,后出武关,转战宛、叶,吸引项羽南下。项羽知道后,果然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刘邦。结果到了宛城,刘邦却坚壁不战,任凭项羽骂破喉咙,就是不肯出战。

另一方面,彭越引兵攻击下邳,威胁楚军粮道。项羽为保证后勤供给,只好抛开刘邦,亲自率兵东击彭越。彭越的游击部队很快就被项羽击破,但成皋却被刘邦率兵趁机夺取,项羽再次回兵西走,把荥阳收了回来。

在来回奔波中,项羽的部队已成了疲惫之师,这也是刘邦希望看到的。

但项羽也不含糊,他攻下荥阳之后,立刻领兵围攻成皋,使得汉军南方战线再次吃紧。刘邦不敢再呆在成皋了,于是连夜出走,并在某日清晨自称汉使,率军驰入赵壁,趁张耳、韩信未起时收取印符,夺得赵军的指挥权。

刘邦这样做,一则充实了主战场的兵力,二则顺便给了韩信一点小小的颜色。因为当时的韩信有点太狂妄,已经不太听从自己的号令。

韩信毕竟是个军事奇才,在他的鼓动下,刘邦下定决心举兵东进。

已经略与秋意的八月,整装待发的汉军从陈仓袭击雍军。不过初战不利,后来探子在山路中发现了一条小道,汉军从小道进攻,终于打开局面。

几经波折之后,刘邦终于平定三秦,打开了通往天下的道路。

当一帆风顺的刘邦,率领他的大军打开进取关中的门户时,是否想到那个为他肝脑涂地、从容赴死的纪信呢?他的天下,是牺牲多少纪信这样的死士而获得的的呢?

一将功成万骨灰,而一个开国帝王的成功,牺牲的又何止万骨!

点评:

纪信的壮举,在令人感叹动容的同时,也不仅为刘邦能赢得这样的死士而佩服。刘邦何德何能,为何能让纪信等人为他肝脑涂地,以死相报呢?这就要从刘邦的用人之道说起,刘邦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他懂得领导艺术,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够把当时天下的杰出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

郦其食:好厉害的一张大嘴

善于识人用人的刘邦身边,从来不缺乏奇人异士。那些能言善辩的辩士,就是这些人才中的一种。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一条灵活的舌头。

这条舌头,有时候真的很管用。

刘邦虽然平定的三秦,打开了入关的门户,但汉军的西进仍然很不顺利,很多被项羽分封的诸侯国仍然挡在前面,如果一个个打下去,恐怕还没见到项羽的大军,自己的军队就被消耗光了。刘邦为此,心烦不已。

这时候,有个狂人出现了,这个人叫做郦其食。在郦食其的劝告下,刘邦改变先前退守巩、洛的主意,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游说齐王,以求尽快完成北方第二战场的战略布局,联合各方集中力量对付项羽。

其实,早在刘邦和项羽比赛攻秦的时候,郦其食就已经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了。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口才好,而且有勇有谋,深得刘邦器重。

他和刘邦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经典。

郦其食本是陈留高阳人,已经60多岁了,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县的人都称他为狂生。狂者,如李白,让高力士脱鞋;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如庄子,鼓盆而歌。郦其食就是这样一个人。

郦其食虽然狂妄,却是一个有计谋的人,他一直在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当时起义军一拨一拨从陈留过进,因为陈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义军今天这一拨来了,明天那一拨来了。郦其食经过观察发现这些将领都不行,惟独对刘邦情有独钟,他觉得刘邦这个人能成大事。于是,当刘邦的军队来到陈留的时候,郦其食就拿了一个名片找上门去。古时候也有名片,叫名刺,也叫谒。且说这老头拿着一个名片,交给看门的,说陈留贱民郦其食求见沛公,要跟沛公谈一谈天下大事。

门房就拿着他的名片回去向刘邦报告,这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在洗脚,坐在床上,伸开两条腿,让两个女孩子一边一个在给他洗脚,估计做点足底按摩。听完门房的报告,他大大咧咧地问:“来了个什么人呢?”

门房说好像是个读书人,穿着读书人的衣服,戴着读书人的帽子。

刘邦读的书上,平生最瞧不起读书人,于是很不客气地说:“去去去,我现在考虑的是天下的大事,哪有时间跟什么读书人谈学问?不见!”

门房又拿着名片回来说,我们主公说了,他现在正在考虑天下大事,不见读书人。

郦其食“啪”把剑拔出来,回去,重新说,什么读书人,谁是读书人,你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郦其食这一吼,门房吓得把名片都掉到地上了,赶快一把拣起来,好,我去通,通报,说主公,门外有一个酒徒求见。

刘邦说酒徒吗?能喝酒吗?进来进来。读书人不见,酒鬼要见。

于是,郦其食这才进去见刘邦。在满屋子的脚气和胭脂气中,他的出现是不合时宜的,仿佛小丑鼻子上那白的一块,炫人的眼。只见他走进去昂然而入,长揖不拜。这个按规矩本来应该是跪下来要拜的,但是他却长揖不拜,不但不拜,而且眼光直刺刘邦那双硕大无朋的香港脚,大声质问道:“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言下之意,你这个大老粗,想当秦王的狗腿子,还是想攻打秦?

刘邦自然是暴跳如雷,“你这个书呆子,胡说八道,我是打秦国的,我怎么会是帮秦国的呢?”郦其食不亢不卑地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如果你是想灭秦的,想夺得天下的,怎么能用这种态度见我老人家。”

声音缓慢,却字字掷地有声。

刘邦说:“是吗?对不起,对不起,去去去,不洗脚了,请坐,请坐。”于是把两个足底按摩的小妹,赶出去,然后把衣服穿起来,把鞋子穿起来,郦先生请坐。

这就是刘邦的一个优点,毛病虽多,改得也快。

郦其食投靠刘邦后,所建立的第一个功劳,就是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陈留县城,为刘邦进一步走向胜利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一次,郦食其又奉命出使齐国,进行同样的劝降工作。郦大嘴靠着自己的薄嘴皮子,一番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金星散地。一番说辞就除却夸张之外,同时又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准确的抓住了齐王的心理。

终于,齐王被说动了,齐国当下遣使与汉议和,齐王则亲自设宴,和郦大嘴日日纵酒,夜夜笙歌,好不痛快也么哥!

齐国的事情到了这一步,本来算是差不多解决了,可韩信那边却出了问题。

韩信本来受命攻齐,刘邦的意思是,如果郦其食劝降不成功,就武力攻取。韩信听说汉齐已和,打算停止行动。结果他手下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蹦出来了,这便是他的辩士蒯彻,后来为避汉武帝的讳又被人称作蒯通的。这个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侃,非常的能侃,韩信就好几次被他蛊惑得不轻。

蒯彻对韩信说,刘邦派韩信攻打齐国,又让郦食其去游说,可并没有诏命让韩信撤军;郦食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夜之间下齐国七十余城,韩信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才下赵五十几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句话说的很搞笑,他不是跟郦食其一个性质的人吗?骂人时连着自己也一块骂了。不过这一骂效果倒是达到了,韩信被这么一煽动,立刻跟着他一块激动起来,挥军东进,渡河击齐。

可怜的郦大嘴,这回算是倒了霉了,原本左右逢源的说客此刻竟变成了两边挤的受气包,左右都不讨好。更糟糕的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端坐在王座上的齐王打了个饱嗝,冷哼一声,下令撤了满桌子的山珍海味,然后让人端上来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鼎。准备好这一切,他冷冷地对郦大嘴说:“如果你能退了汉军,咱们继续吃大餐,如果你退不了,就请让我煮了你吧!”

郦大嘴也不求饶,他摸了摸嘴巴,瞥了齐王一眼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你们这群傻帽儿,老子懒得再给你们废话了!”然后就自己跳进去了。在滚滚的沸水中,可怜可敬的郦大嘴终于不再开口了。

秦汉多悲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郦其食表现得既沉着又幽默,不得不令人感慨这个书生的硬骨头,以及他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种不羁的气质。

点评:

郦食其是个乱世书生,他别无所长,只剩下一张利嘴,帮助他的主子刘邦建功立业。然而只靠一张嘴毕竟是不可靠的,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随时都有可能粉身碎骨。于是,在乱世里的文人,除非有张良那种经天纬地之才,否则还是离战场远一点。

张良:刘邦事业的总设计师

刘邦之所以能平定天下,主要靠三个人帮忙: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个人在刘邦得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

即使是刘邦自己,也毫不掩饰对他们的赞赏。

据说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作为刘邦的兵马大元帅,为他东征西讨,打下一片锦绣江山,他的功劳自不必说。下面我们主要说说张良和萧何的作用。

张良,字子房,他是刘邦事业上的总设计师。

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心高气傲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是从一次轰动天下的刺杀行动开始的。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四处走走,到各地去巡视。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就是这次出行嬴政差点儿把小命儿给丢了。

这一天,嬴政的车队浩浩荡荡得来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听到这声响,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等他们明白有人要暗杀皇帝,派出武士们到处搜查时,刺客已经逃走了。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

但是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嬴政的手下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就是被张良买通的,张良当时的身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秦灭韩国时,张良还年轻,有家僮三百人,日子过得相当富裕。但他连死了的弟弟也顾不得好好安葬,就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浪迹江湖,四处寻访收买刺客,谋划刺杀秦始皇,为韩复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等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

哪儿知道因为距离太远,而且大力士的瞄准技术是在不敢恭维,所以他这一椎砸是砸着了,但是砸着的不是嬴政坐的那辆车,只是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和着大力士看到这一下没砸准,手头又没有别的致命性武器,于是赶紧逃跑,要是被嬴政抓住了,他们的小命儿可有的受了。

他们就逃进了隐藏的树林,终于没被嬴政的士兵发现。

话说这次偷袭失败以后,张良看到外面风声很紧,为了边于行动他就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

但是张良贼心不改,他在下邳安顿下来以后,看到风声小了,生活也有了着落,于是继续进行复仇计划,他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

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谁知道那老头儿假装没有拿好,哪知破鞋又掉到桥下了,张良没办法,只能下桥给他拿鞋。等到张良再次递给他时,那老头又故技重施,鞋又掉到桥下了。

这样重复了三次,张良最后还是把鞋拿给了那位老者,但是他仗着自己年岁大,竟然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自己正愁没地方拜师学艺呢,于是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张良心里想,老不老吧,脾气还挺大,但是脾气大的人说不定真有本事,要不怎么那么横呢?于是,只得再等五天。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

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老人这样考验张良,实际上是锻炼他“大勇能忍”的性格,缺少这种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打那时候起,张良就刻苦钻研兵法,一边等待报酬雪耻的机会到来。

兵法学成之后,张良的用武之地很快就来了。

因为这时候,天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紧接着各地英雄并起。乱世之时,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已经学有所成的张良非常兴奋,也聚集了百号人起事。只可惜他学的兵法,辅助明君运筹帷幄还行,自己拉出来单干就不可。折腾来折腾去,自己的这支对付始终也没折腾出什么气候。

所幸的是,张良后来和刘邦相遇,见他能成大器,就归附了他。从此辅佐刘邦转战南北,用计策帮刘邦争夺天下,成为首席谋士。此后,刘邦与秦朝作战,与项羽争雄,最终一统天下,全靠张良在旁边为他指点江山。

可以说,是张良造就了刘邦,也可以说,是刘邦成就了张良。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以霸主的身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为汉王,领地是西南部的巴、蜀和汉中。刘邦在项羽的淫威下,只好乖乖听命,收拾东西朝领地进发。途中,张良建议他边走边烧掉栈道,以表示不再回来。这样,就可以消除项羽对他的戒心,使他放心地北攻齐国。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当然照办。

张良的这条计策,给韩信后来出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败,非常狼狈地逃了回来,一度非常沮丧。张良就鼓励他东山再起,并建议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联合反楚。

刘邦在张良的鼓励下,终于从失败中振作起来。而英布、彭越和韩信三方力量的归附,也为刘邦以后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刘邦在荥被项羽包围阳,一度非常危险。这时候,郦食其向他献上一条计谋,那就是复立六国的后裔,以牵制项羽。刘邦为摆脱困境,打算采纳这条建议,连印信都准备好了。张良听说这件事非常惊讶,连连对刘邦说:“这是谁给主公你出的计谋,应该马上杀了这个人!”刘邦迷茫地问:“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良叹了口气,拿起刘邦面前的筷子,一条一条为刘邦陈述利害。张良说:“主公啊,现在很多人跟随你四处奔走,就是想以后得到封地。但你现在却扶植六国后裔,等于把这些人的希望灭掉了,他们以后还要重新侍奉原来的君主。这些人肯定会离开刘邦的。”

刘邦听了惊出一身冷汗,马上改变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销毁了。

在刘邦和项羽划鸿沟为界后,项羽领兵东去。刘邦也想西行回去,张良和陈平则建议刘邦趁项羽粮食将尽、士兵疲惫的有利时机消灭他,免得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刘邦于是追击项羽。张良又建议刘邦给韩信和彭越广阔的领地,以此吸引他们为各自利益夹击项羽。在各路大军的围攻下,项羽最后自刎而死,刘邦取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

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很多功臣都争着抢着要功名,唯有张良的表现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也放弃了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表示要归隐山林,过他的逍遥日子去。

刘邦哪里肯放他走,一再劝说他接受封赏。他心想,张良辛辛苦苦跟自己打天下,怎么能让他空手而去,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面子往哪放?张良没有办法,只好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份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

刘邦感慨万千,说:“好吧,我答应你的请求。”于是便封他为留侯。

后来,张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

张良死于汉惠帝六年,谥号文成侯。

点评:

汉初三杰各有所长,尤其张良智勇仁三者皆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他的智慧;张良的勇,表现在他敢于和大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张良的仁,在于他为刘邦提出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执政方针。尤其是他视功名如粪土,激流勇退的决心,使他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兵神韩信跳槽而来

韩信,汉初军事家。是现今江苏淮阴人。

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但是却很爱读书,尤其喜欢兵法,喜欢舞刀弄枪的他还随时把剑佩戴在身上,因为这他没少遭到周围人群的嘲笑。

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只见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哈哈,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抬爱竟看得起我韩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刚才说话那人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揍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着失声怪气地笑着,指着韩信嘲笑他。

韩信看看他们,依旧平心静气地问:“各住,不知我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月无仇,近日无冤,为什么要揍我,我实在不明白。”

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

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嘛,故意为难自己吗?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住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

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那领头之人,“当啷”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哈哈哈——”

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纷纷议论,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韩信暗暗咬咬牙。却并未去拿那剑,而是缓缓屈身下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怔在那里发呆。韩信则立起身掸尽尘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那群流氓再也没找过韩信的麻烦。而韩信后来功成名就。又提拔当年的那个流氓作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尽心尽力。

关于这个成语典故,后世有很多种理解,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宽和的心态去评价历史先人,所以韩信的这一举动常常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革命。

韩信是个军事奇才,刘邦能够得到天下,有一半原因是因为他的出现。但是一开始,并没有人把韩信当回事,害得他到处跳槽,始终找不到重用他的主子。要说起来,韩信先前也的确算得上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了;年轻的时候,“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后来,韩信又投奔了项梁,但项梁并没有留意过这个小兵。不久项梁死了,他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同样不重视他。其实也难怪,项羽手下兵将无数,谁会重视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呢?韩信在项羽那儿挖空心思往上爬,可惜就是不被项羽重用。后来项羽不知怎么发现他了,拜为郎中(近侍参谋),本以为可以出头了,结果又“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在这里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想到了跳槽。

韩信不是《天龙八部》里那个扫地僧,明明身怀绝技,还成天只提着个扫帚,像个巫婆似的。对他而言,最在意的事莫过于能否一展才干,在眼下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了。毕竟,空有才华而被埋没,谁也不会心甘。

为了找到用武之地,他决定再次跳槽。

离开项羽之后,韩信就投奔了刘邦。因为鸿门宴一事,使韩信认为刘邦是当时唯一能与项羽匹敌的豪杰。可是刘邦刚开始也没重用这个从项羽队伍里投奔而来的韩信,只是让他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负责迎送往来的工作。

这时的韩信,在刘邦帐下也是很郁闷。作为不世出的一代奇才,他向来心比天高。对自身才华的极端自信,让他将碌碌终老视为最不可忍受的耻辱,而这种自信与不甘,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整个人生。但夫子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既然都“必”了,天老爷公平处事、一视同仁,于是韩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郁郁不得志,处于半透明状态。不知道他是不是成天郁闷得跟陈胜似的,“怅恨久之”?

有一次,韩信不小心犯了军法,和其他几个人一起被拉出去杀头。几个死刑犯被五花大绑,刽子手一口气杀了十三个,最后轮到韩信了。看着前面的兄弟一个个脑袋搬家,韩信心里的沮丧可想而知,东跑西窜了这么长时间,到头来郁闷日子结束了,小命也没了,眼看着又一出“才高难入俗人机”的悲剧就要上演了。

鬼头刀已经举了起来,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原来那个跟刘邦一聊起天就没日没夜的夏侯婴。韩信顿时心里燃起一丝希望。

夏侯婴是刘邦从家乡带出来的元老级人物,曾跟随刘邦一起举兵起义。他当时是刘邦的太仆,也就是车夫兼保镖。当年彭城之战时,他赶着马车曾经救过刘邦的性命,因此在刘邦心里还是比较有分量的,是心腹爱将。

且说韩信看见夏侯婴就像看到了救星,于是大喊一声:“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见韩信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连“欲就天下”都被他点出来了,就动了好奇之心,“奇其言,壮其貌”,于是走过来给他松绑,并且跟他聊天。

韩信知道自己的性命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把心中的抱负全部抖搂了出来。夏侯婴见韩信说话头头是道,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向刘邦推荐。刘邦跟夏侯婴要好,不能不给哥们面子,可也没太当回事,随随便便给韩信封了个治粟都尉的职位——相当于司务长,但在这个位置上韩信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基本上又被晾一边了。

怀才不遇到这份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

幸好,韩信的过人才干,最后还是由萧何发现了。

萧何是刘邦左膀右臂,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为了帮助刘邦争夺天下,萧何时刻不忘发掘人才。他见韩信很有军事才干,于是几次向刘邦建议重用韩信,可刘邦根本没把韩信当回事。

直到发生一件逃跑事件,韩信这才被委以重任。

当时,刘邦的处境非常糟糕,在和项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结果,手下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没过多久,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

此时,韩信也有些动摇了,他见那些官职比他大的人都走了,自己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萧何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都没有得到重视,再呆下去也没什么前途可言。于是,失望之下,韩信也悄悄溜走了。这一回他又打算去投奔谁我们不知道,反正他终于顺应潮流,跟着大批思乡的将士们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急得团团转,大呼糟糕。他来不及向刘邦报告,立刻跳上一匹马,连夜追赶过去!此时,刘邦正在王宫内泡脚,兵士急冲冲跑来报告:“汉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大惊失色,连洗脚盆都踢翻了。自己手下谁都可惜跑,唯有萧何不能跑。他是刘邦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

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的队伍就完蛋了。

刘邦心急火燎的等了两天,萧何这才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刘邦一见面就破口大骂:“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解释说:“汉王息怒,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

“你追谁去了?”

“韩信!”

刘邦跳了起来:“扯淡,胡说八道!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

萧何摇摇头:“其他的人跑了不可惜,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但韩信可不一样,他是无双国士,汉王你打天下全靠这个人了。”

刘邦不屑一顾:“那个韩信,真像你说的那么了不起?”

萧何笑了笑:“汉王,话不能这么说,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的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

刘邦说:“我当然志在天下,谁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

萧何点头:“既然如此,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

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

萧何说:“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

刘邦:“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

大将军是什么?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统帅。

萧何笑了:“那就太好了。”

于是,在萧何的努力下,刘邦终于成全了韩信,斋戒设坛,隆重地拜为大将。当时这件事可非同小可,“一军皆惊”。也难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乍看起来十分草率,当时他并没有认同韩信的才能,而韩信也名声未显,并没有什么指战经验。

拜这样一个人为最高军事统帅,的确是一种冒险的行为。

其实刘邦并不是这么冒失的人,相反,他的行事非常老到。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其实并没有真正重用韩信。韩信直到彭城之战后收拢散兵,阻绝楚军,才首次崭露头角。后来,刘邦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这才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

于是,他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韩信后来的表现,的确没有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韩信的本事,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大。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从韩信击败龙且这一战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用兵之能。

当时,韩信为了收复齐国,攻破了其都城临淄,齐王田广逃往高密。韩信进入齐都之后,一方面出榜安民,一方面又引兵追赶田广。齐国万不得已,只得向项羽求救。

项羽接到田齐求救之时,正在广武山与刘邦对峙,只得派龙且为大将,周兰为副将,领兵20万救齐。龙且带领楚军星夜兼程,很快就与田广在潍水东岸会师,沿岸扎营,绵延几十里。

韩信得知龙且率兵救齐,立即报知汉王,要求调回夏侯婴、曹参二军,也沿着潍水岸边扎营。韩信召集诸将听令:“龙且是楚国名将,依仗武勇而来,只可智取,不可力敌。诸将务必听令……”

众将听令,依计各去准备。

龙且也在进行军事部署,与副将周兰计议说:“据我所知,韩信不过一个平常之人。向漂母讨饭吃,没有养活自己的本领;甘心受别人胯下之辱,胆量不及中人。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怕的!”

周兰说:“将军不要这样去看问题。韩信自从攻下三秦以来,所遇之敌,无不望风披靡。即使霸王,也曾被他诡计的所败。这人足智多谋、变诈莫测,将军要提防上当,不可大意轻敌。他过去虽然受辱,那是因为他知道将来自有大用,不与小人较劲,不能说他无能。”

龙且不以为然地说:“韩信虽然一向取胜,只因尚未碰上劲敌。如果碰上智勇双全的人,他还能使用诈谋?”

龙且一副傲慢的神气,差人到汉营下战书,战书略云——

楚大将军龙且告知汉营诸将:你们应该明白,韩信用兵以来,尚未碰上劲敌。魏豹不听周叔劝谏,丧师灭国;陈余不听李左车的计谋,被破数十万赵军;燕王胆寒而降服,貌恭而已;夺取三秦之地,偶尔胜之非战之功!我今日奉命救齐,将与韩信决战,不是诸国可比。你等伸着脖子受死,不要退悔!

韩信看完龙且战书,怒气冲天,要斩楚使。诸将力劝,韩信令杖决三十,在楚使脸上刺上“来日决战”字样,驱逐出营。

差人回到楚营,哭告详细情况。龙且动了真怒,马上就要出战。周兰再三劝阻,勉强过了一宿。次日两军对阵,韩信、龙且各出阵前。

龙且数落韩信说:“你原来是楚国旧臣,如今背主降汉,作威作福,现已占有关中大郡,你仍贪心不足,胆敢抗拒天兵,快早早下马投降,本将免你一死。”

韩信大笑:“你们上门送死,尚且不知,还敢摇唇鼓舌?”

话不投机,双方开战。战不多时,韩信引兵向东南奔去。

龙且笑着说:“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率兵在后面紧紧追赶。

周兰拍马跟着龙且,望潍水河边而去。到了河边,只见潍水干涸,汉兵淌水而过。

周兰忙拦住龙且说:“潍水本是长流大河,如今却干涸无水,定是有人阻断上游流水,我军如果追到河中,必被汉军放水淹溺。将军不可追击!”

龙且说:“韩信大败,逃命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诡计!河水本来随着旱涝而多少,如今十二月隆冬天气,正是水涸之时,河中自然无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汉兵纷纷拥进河中。

有人传报:“韩信就在前面不远!”

龙且听说,也不多想,指挥人马下河,尽力追赶韩信。

龙且追到中流,只见一只斗大灯球,旁边立着一块木牌:“吊灯球斩龙且。”

周兰等将校齐过来观看。

龙且说:“这一定是韩信见我大兵追赶甚急,故意设立此牌。惑乱军心,阻止我军。”

周兰说:“怎能一时造出此牌?这一定是韩信诱兵之计。此处必有埋伏,故设这灯作为信号,现将灯球砍倒,汉兵不战自乱。”

龙且举刀砍倒灯球,只见两边汉兵齐声呐喊,潍河上游流水汹涌而来,波翻浪滚,疾如奔马,刹那即至。楚兵正在河流中游,尽被大水淹没。龙且听到水声渐近,急忙打马前奔。龙且之马是一匹千里马,一跃就到了岸上。

一声炮响,曹参、夏侯婴引兵杀来。龙且在重围之中左冲右突,哪里能够前进得了半分。慌乱之中,被曹参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韩信素知龙且骁勇非常,性急如火,先激怒他,又命汉军在上游用沙袋壅住河水,河中以灯球为记。灯球一落,即去沙袋,放水淹杀楚军。又在岸上埋伏大批精兵,围剿龙且……

韩信斩了龙且,军威大振。

齐王田广听到消息,心急如焚,忙与侄子田光与田横计议说:“龙且如此骁勇也被韩信杀了!我如今势孤力穷,岂能自保?与其束手待毙,不若乘汉兵尚未包围城池,统领人马进入海岛避难。等待天下太平之时,看看楚汉两家成败,那时再作区别处理。目前即使投降,韩信也不会相信。”

齐国君臣商议停当,次日清晨,打开东门,一拥而出。韩信闻知,急派大军追赶。田广等刚行到二十余里,正遇夏侯婴,拦住厮杀,活捉齐王田广和田光,田横不敢恋战,杀开血路,逃往海岛避难而去。田广被韩信斩首示众,齐国遂定。

这一战,不但使韩信天下扬名,更使刘邦真正见识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从此,刘邦对他大为器重,把他作为自己平定天下的一柄利剑。

点评:

韩信被后世称为兵神,绝不是侥幸得来。他可以算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帅才,具有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役。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确实是个明智的决策。

萧何:刘邦的后勤部长

在汉初三杰里,萧何无疑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

汉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刘邦封萧何为酂侯,封地最多。众人认为萧何没有攻城略地、汗马之劳,只是持文墨、发议论,功劳不应在众人之上。刘邦说:比如打猎,追杀兽兔的的确是猎狗,但发命令、作决断的是人,你们的功劳如猎狗,萧何的功劳如猎人。况且,你们都是一个人跟着我打仗,萧何派了家中数十人跟着我打仗。

众人不敢再说什么。

于是,刘邦排萧何第一,带剑上殿,上朝不跪,并增封2000户。萧何究竟何德何能,能被刘邦如此看重,且在西汉开国功臣中排行第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简历:

姓名:萧何

谥号:文终侯

性别:男

籍贯:沛丰(今江苏沛县)

学历:《史记》里一出现,他就是县里的“二哥”

职务:相国

家庭出身:书香门第

生卒:(?~前193年)

特长:精通律例,善做后勤工作

座右铭:执行老板的决策,我们没有任何借口

萧何本是秦末沛县人,和刘邦是老乡。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刘邦当亭长那会,萧何任沛县功曹,这是负责县里某项事务的主要吏员。

萧何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除了刘邦外,屠夫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位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当刘邦去咸阳服徭役时,别人送刘帮三株钱,萧何送五株,由此可见二人的交情。

当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不久,刘邦在沛县起兵,萧何从此开始追随他。

萧何可算是刘邦身边最早的谋士,但刘邦把他的功劳排在第一,绝不仅仅因为他资格老,而是因为他实实在在的贡献。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上:

一、萧何为西汉集团主要创始人,随刘邦起兵反秦,忠心不二。

二、萧何有先见之明,在刘邦进入关中想要称王的时候,他审时度势与张良、陈平等一齐劝刘邦回到灞上,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

三、项羽集团建立后,面对强势竞争,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去汉中开分公司,收民心,纳贤才,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市场,避免因恶性竞争,导致集团实力削弱,同时又坐收渔人之利。

四、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氏集团要开拓市场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市场争夺战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五、在楚汉市场争夺战中,萧何主持集团后勤部(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萧何治理国家的才能,早在刘邦大军进入咸阳时就得到了体现。他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因为萧何做官多年,深知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于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后来,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汉中,给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士卒粮饷。

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么卓越!

在萧何的功劳簿中,最大的一件莫过于“月下追韩信”了。很显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

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永远也逃避不了。

萧何献计平了韩信之乱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不但拜他为相国,又加封5000户,赏500士卒为卫兵,众人都来祝贺,萧何也非常高兴。

这一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召平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

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道:“汉王在外打仗,你在朝中留守,没有刀枪之险而加封置卫,给你派卫兵,并非宠爱有加,而是对你不放心啊。你没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忙问怎么办?

召平继续对萧何说:“请您辞谢掉这些封赏,把所有的家产拿出来作为军饷。”

萧何按计而行,刘邦大喜。

然而进入关中这十多年,萧何关爱百姓,早就深得民心,刘邦对于萧何的顾虑也随着他在外征战而不可控制。

有一次,萧何请求刘邦把上林(刘邦打猎的地方)交给百姓种地。刘邦大怒:你收了别人多少钱财,算计起我的猎场来了,命人把萧何戴上刑具,打入大牢,满朝文武以为萧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平日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吗?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

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臣闻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相国为民兴利,化无益为有益,正是丞相调和鼎鼐应做的职务。民间百姓感激,断不会感激丞相一人,因为有这样的良相,必是贤明之君主选用的。还有一层,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那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反以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汉帝认真在听,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前秦灭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给了陛下机会。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

刘邦听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

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丁。

第二年,黥布造反,刘邦亲率军攻击,多次派人问萧何在作什么事情。而萧何呢,正在关中忙着安抚百姓,不明白刘邦为什么对他如此关心。

这时候,萧何手下劝他说:“您离灭族之祸不远了,您身为相国,功第一,还能再增加?然而你在关中深得人心,汉王多次派人问你,就是怕您倾动关中。您为何不强买民田,弄出些民怨来,汉王才心安。”

萧何何尝不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吏,汉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萧何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

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内心里暗自高兴,稍微放松对萧何的怀疑。不久,刘邦班师回朝,一群老百姓拦路上书,告萧何强买民田数千万。于是,刘邦找来萧何,把告状信仍给他,笑着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从此以后,刘邦对萧何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却对国事保持沉默了。

其实,萧何置办田宅,自己却居住在最简陋的地方,府宅连院墙也没有。他自己说:子孙後代如果贤德,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德,这样的宅院也不值得别人霸占。

点评:

刘邦对张良、萧何与韩信三人的称赞,远远比不上他赏识自己的领导才能:“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关键是“吾能用之”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他们三个人的本事再大,也都在我的手心里握着,任我拿捏,为我所用。

究竟谁比谁的本事更大,不言自明。

刘邦有识人之眼、用人之量,但一切都以“吾能用之”为原则,以“取天下”为目的。一旦天下到手,觉得谁“用”起来再不像原先那么顺手,对不起,他马上会有另一套手段仔仔细细伺候你。随着朝廷内外的形势变化,刘邦与“三杰”之间的矛盾时起时伏,尤其是同韩信的矛盾一直发展到你死我活。

陈平弃项投刘

在楚汉年间,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脑袋鬼灵精得一肚子都是猴儿虽然名气比汉初三杰小得多但作用一点都不少的——鬼才陈平。

陈平在老家时是个出了名的帅哥兼有志青年,别人夸他里中祭典时分肉分得公平,他昂然自喜道:“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其实这本来也没什么,年轻人都这样,现在喊着要当首富的小青年也满大街都是,而陈平跟他们的区别就是,他最后让自己少时的豪言壮语成为了事实。

陈平在反秦风暴中先是投靠了魏咎,不得重用又苦于谗言,于是逃跑,后来跳槽到了项羽那儿。项羽对他倒也不坏,赐爵卿。刘邦平三秦,殷王司马卬反楚,陈平受命平定殷地,完成任务后被项羽拜为都尉,成了地方军团的首领。

这里有个问题:陈平在鸿门宴里当过一次跑龙套的,在刘邦出去和张良樊哙咬耳朵时被项羽派去催促。《项羽本纪》里很明白地说出他这时已经是都尉了。

按理说,都尉确实是个不小的官。但是陈平这个人,刘邦后来也说了,智有余而难以独任,让他做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将,很是成问题。刘邦在他投靠后虽然也封他做都尉,但那是为了收买人心,今后主要还是把他当谋士的。

陈平虽然收降了殷王,但没有做好善后工作,很快,殷地被刘邦攻下,让正在齐地忙得不亦乐乎的项羽大为恼火,扬言要诛戮定殷将吏。

项羽真是够暴躁的,如此对待手下,岂不是把他们逼上敌人一方。从这一点来看,很多一流的人才纷纷弃他而去,并不是没有道理。

陈平知道在项羽手下算是待不下去了,只好封金挂印而去。

这个“封金挂印”让某些人很注意,从而推断出陈平是个重名节的人。其实呢,看看他后来逃往途中在船上的表现就知道了——“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当时兵荒马乱的,这位一肚子鬼主意的哥们哪会不明白这一点。在陈平眼里,与名节相比,还是小命更重要。

再次成了无业游民的陈平,不得不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放眼天下,能与楚霸王一较短长的人物,就只有刘邦了。再加上鸿门宴中,陈平与刘邦有过一面之缘。于是,落魄不得志的陈平,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投奔刘邦。

投了刘邦后,陈平立刻得到重用,拜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春风满面,得意洋洋。可是,得意就得意吧,他居然新官上任也不给人留个好印象,才来没几天就开始贪污受贿,大把大把的刮起银子来了。

如此一来,其他将领个个眼红得不得了。不公平!自己在这混了这么长时间,还赶不上这个刚跑过来的小子了?还是个腐败分子!

于是这帮兔子眼吵吵嚷嚷的开始告状,结果刘邦成心要气死他们,他们吵得越凶,他就越高兴,陈平的待遇就越高。后来兔子们终于发现自己的策略有问题了,于是推出了两个有分量的人物,打算来一次狠的。

这两个有分量的人物,一个叫做周勃,一个叫做灌婴,合起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绛灌”注意一下,这俩人一同时出现就没好事,通常都是在告状。

“绛灌”跑到刘邦面前,开始“谗”陈平:“这个人呐,虽然长得帅(面如冠玉),可未必有什么本事。以前在家的时候就‘盗嫂’,在魏国干不下去了,‘亡归楚’,在楚国干不下去了,就‘亡归汉’,来到咱们这边,又‘受诸将金’,这简直就是‘反覆乱臣’啊!”

这一状告得够狠,每一句都是一大罪状,陈平“盗嫂受金”的恶名从此一背就是两千多年。“受金”一事不必多说,陈平后来自己都承认了,但这个“盗嫂”却有诬陷的嫌疑了。

首先,陈平与绛灌原本互不相识,投奔刘邦前也算不得什么很有名的人物,绛灌即便很有做狗仔队的潜质,也不至于对这样一个人的逸事末节了解得这么清楚,最大的可能只能是心生妒嫉,捏造构陷。

其次,陈平的老婆是村中富人张负的孙女,算得上是“如花美眷”,即便他老哥娶了后妻,也不过“乡村俗女”,“怎及得张女纤秾”?

再者,张负欲将孙女嫁给陈平,其子张仲曾表示反对,理由也不过是“贫不事事”。如果真有“盗嫂”一事,张仲不可能不提出来,张负也不会想把孙女嫁给这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伙。而且,张负考察未来孙女婿时,还注意到陈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一个有着“盗嫂”问题的,生活作风败坏的坏家伙,是不可能结交这么多“长者”的。后来张负告诫孙女“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无疑也是陈平应持的态度。

学者所论“盗嫂”一事,大致如上,应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上,陈平娶了张女之后,“赍用益饶,游道日广”,人际关系搞得越发得红火,从后来里中分肉的事情来看,他在乡里的口碑应该也不坏。

所以“盗嫂”一事,大概也算件千古冤案吧。

不过因为绛灌忽悠得太厉害,而且“受金”的事在那明摆着呢,刘邦听后还是很有了些小意见,于是他找到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

魏无知却懒得解释什么“盗嫂受金”的事,只顾自说自理:“我推荐的时候,是说他有才能,陛下现在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楚汉相距,我推荐奇谋之士,只要他的计策对国家有利就行了,盗嫂受金这些细枝末节管他做甚?”

刘邦听了,心想也对,可是你推荐的这伙计也太嚣张了,一点不给老板我面子,还是要数落数落他。

刘邦又把陈平叫了过来,说:“听说你在魏王手底下干得不顺心就跑到了楚国,在楚王手底下不顺心又跑到我这,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三心二意,你哪天要是不顺心了,是不是打算把我也给甩了?”

陈平说:“我是在魏国待过,可我说的话魏王都不听;我是在楚国待过,可我想要的东西楚王都不给;于是我来到了您这,那是因为听说您最会用人(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我两手空空的跑过来,不贪污受贿就应付不了日常的开资,我也没别的本事,就能想几个馊主意,您要是觉得这主意能用就用,要是觉得不能用,我受的‘金’都在这,您都收回去,我也回我该回的地方。”

陈平不但鬼点子多,而且搞歪歪逻辑也厉害,“不受金无以为资”,这不摆明了说刘邦发的工资太低嘛。不过刘邦还就是喜欢这种人,跟他自己太太太像了!眼见陈平已经假装要卷铺盖走人了,连忙赔笑道歉,给他发了一大笔奖金,“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总算把这个奇计百出玩世不恭的新伙计给套牢了。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也要变兔子了,这么好的事,怎么我就摊不上呢?

唉,谁让人家处在那么个乱七八糟的年头呢。

点评:

魏无知陈平的话是典型的唯才是举理论,被后来唯才是举的大专家曹操奉为至理,颁布求才令总免不了提到这档事,作为论据还有一些诸如苏秦吴起管仲之类的也被他成天挂在嘴边,不过经常是这次颁令忘了一个,下次又忘了另一个,唯独对陈同学是永远难忘记……

随和:好一个策反高手

楚汉争霸的前期,刘邦一度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及至彭城一战,甚至连自己的老子刘太公、妻子吕雉都被项羽俘虏了。

彭城大败之后,刘邦又气又恨,扬言要用关东之地封赏他人与项羽争锋,但是苦于找不到能人……这时候,张良及时向他推荐了三人,这就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这三人因此被后人称为汉初三大将。

但是,当时英布是项羽所封的九江王,曾是项羽大将,谁能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刘邦公开找人去当说客游说英布,但是无人敢去;刘邦焦躁,无计可施。

一天,刘邦对左右的人发火说:“你们这些人都是饭桶,没有人能够给我办一件大事!”

刘邦此人向来骂骂咧咧,不知他真是这样想呢?还是有意激将?

此时谋士随何站出来问:“不知道汉王说的是什么大事?”

刘邦说:“哪一个能够替我去劝说九江王英布,叫他起兵攻打项王,拖住他几个月,我就可以夺取天下了!”

随何说:“您就让我去吧!”

刘邦求之不得,叫随何带了20余人,去九江策反英布。

随何到了九江,英布命太宰负责汉使事宜,三天都没有安排会见。

随何决定从太宰身上开始工作,对太宰说“九江王不接见我,一定是以为楚王强大,汉王弱小。这正是我要面见九江王的原因所在。其实,九江王接见我有什么不可以呢?我说得对,大王可以听从;我说得不对,大王可以杀了我们二十几个,表明与汉决裂,死心塌地跟着项王。”

太宰把随何的话转告英布,英布下令召见。

随何见到英布就说:“汉王派我为使献书给大王,原因就是汉王私下感到十分奇怪,大王您为何与楚王那样亲近?”

英布说:“我原为楚将,如今受封为王,北面为臣,怎么不亲近?”

随何问:“大王与楚王,都是一样的诸侯,现在却俯首称臣,是不是因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靠山?”

英布说:“正是这样!”

随何说:“项王讨伐齐国,项王冲锋陷阵,亲冒矢石,身先士卒,拼力攻城,大王应该尽起大兵,亲自为将,去当先锋,但是,大王却只拨四千弱兵去协助楚王。北面为臣的人,这种做法行吗?汉王攻占彭城,项王尚在攻齐,援救不及,大王应该驱兵救援,星夜兼程会战彭城,但是大王拥兵自重,不派一兵一卒支援项王,坐山观虎斗。北面为臣,托国于项王的人,都是这样的吗?大王空名附楚,而实际上自己顾自己,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

英布反问:“那

同类推荐
  • 无名传说

    无名传说

    我叫无名,原本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是孤儿,因为从下在孤儿院长大,性格也不合群,所以也没有名字,本来一生都会在这种平凡里度过,只因为偶然在孤儿院后山的山洞里发现一件宝物,宝物却是个美的不似凡人的女孩子,接着我就被她带到了这个不知名的时空...
  • 三国混官录

    三国混官录

    风云变化,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豪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
  • 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任务故事、历史事件,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历史的长卷。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通过这本书活生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本书中,我们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历史,品读人生。
  • 三国之乱世殇

    三国之乱世殇

    纵横交错兮天下之局,谁能参悟兮世事如棋。三国豪情,热血与疯狂,侠义与柔情。不一样的三国,等你来战!!!萧楚穿越了,实际上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穿越了......时空错乱,三国英豪齐聚,共同上演盛大乱世豪情。
  • 明末大丞相

    明末大丞相

    明末江南,大明的命脉所在,全球最繁华富裕。江南,就是我的根据地。不当草寇不当兵,以商人的身份走出一条新路。培养萝莉柳如是,做超越吕不韦的大商人。
热门推荐
  • 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本书以教孩子如何处世为中心话题,从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好性格如何学会自主、自强,如何搞好学习、交往等9个方面着手,详细地探讨了有关家庭的教育问题。
  • 游荒记

    游荒记

    无尽洪荒,不朽神话。问天地诸圣,谁能称霸天下。忆南疆巫阙十二宫,诸神谋天下。想东土十八城,妖皇欲与天公试比高。记北境十一魔国,谁可屠戮洪荒。恐西漠七彩流沙,生死薄出谁人不死。一个从昆仑走出的少年,神话从这里开始改变。。。。。。
  • 情迷萌夫:玩转巅峰BOSS

    情迷萌夫:玩转巅峰BOSS

    穿越之后不是应该得了金手指,纵横四海,神挡杀神,后宫成群?为毛她只有一个收费的某宝购物网站,身边还有一遇到危险比谁都跑得快的胖子以及一根本就不会唱歌的流浪歌手?翌日,某丛林遇到怪物!某胖子:“快,快跑……”某歌手:“不用跑,要淡定,看我高歌一曲……”“……”某女仰天长啸:“老天,就算你不给我一个牛X的金手指,你也不用将这两个累赘交给我吧……”
  • 英才炼成记

    英才炼成记

    世界著名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张丽雪相信,她能为自己的学生找到这把金钥匙。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为每个学生寻找各式各样的金钥匙。张丽雪深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各个考入理想的学府,走上英才之路。《英才炼成记》是张丽雪教学生涯的纪实作品,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班级学生成才的历程。为完成本书的写作,作者殚精竭虑,增删数十次,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育人书籍,更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学生自主发展之作。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那一年,樱花草丛中,他们冤家相遇,不打不识。他六岁,她五岁...那一年,香槟宴会上,他们再次相逢,火花四射。他十岁,她九岁...那一年,街角小花园,他们私定情缘,不离不弃。她十五岁,她十四岁...那一年,碧落崖山顶,他们泪如决堤,一刀两断。他十八岁,她十七岁...那一年,黑道武场上,他们势均力敌,竟毫不知晓对方身份。他二十一岁,她二十岁...
  •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主人公克利斯朵夫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引人注目的青年音乐家。他正直、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世俗的偏见、权势的压迫、舆论的抨击,使他成为孤独的反叛者。在异国他乡,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
  • 大清现代王

    大清现代王

    他是一个年轻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动中,不慎被歹徒袭击。另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再次睁眼时,已经来到另一个世界。明末清初,硝烟四起、战火纷飞,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江山之争,殊死搏斗。在那个陌生而风云迭起的年代里,他无依无靠,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又会经历些什么呢?
  •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Part One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Part 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瞳孔里的蓝天空

    黑瞳孔里的蓝天空

    带走孤独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握着悲痛的公式,望着苍凉的古树,不知多年后还会有谁忆起这个多愁善感的孤独少年。
  • 为快乐而奋斗

    为快乐而奋斗

    本书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告诉你生活中、事业中如何把握自己,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