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0800000049

第49章 明代思想由“朱学”向“心学”的转变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与科举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读书人要作官,就要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去学习。明初的科举规定用“四书”、“五经”的内容作为考试的题目。其中“四书”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五经”之中,《易》以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依据;《书》以朱熹弟子蔡沈《书集传》为依据;《诗》以朱熹《诗集传》为依据;《春秋》以“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张洽《春秋传》为依据;《礼记》以古注疏为依据。还规定,文章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裁用排偶,称作“八股”,又通称“制义”。

上述规定,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身边的名儒刘基所制,虽然它只是沿袭了元朝的“皇庆”科举条制皇庆科举条制:元朝仁宗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下诏,制定科举条制,规定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同样学习朱熹的《四书集注》,同样应《四书》考试。所学与所考的《五经》,也都采用程朱学派的传注。(这与明朝开国伊始的时局有关),但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程朱之学的重视,此后至清末500年间,上述程朱著述,成为士人学子必读之书,八股科举,成为绝大多数士人学子出人头地的必由之路。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不仅表现在科举考试以朱学为依据上,更重要的标志,是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编纂和推行。

三部《大全》,是指《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共60卷,(其中《五经大全》154卷、《四书大全》36卷、《性理大全》70卷)。这三部《大全》,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组织编纂的,当时参加者,除了翰林院的学士、侍讲之外,还有朝官以及从全国抽调的教谕、训导以及新科进士,这些人组成了庞大的编写班子,他们开馆于北京东华门外,由光禄寺朝夕供馔,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将三部大书编纂完成,接着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颁行天下。

三部《大全》的内容,前二部是“五经”、“四书”的集注汇纂。《性理大全》为程、朱学者解释六经的著作、性理之言。其中《四书大全》可以说是朱熹《四书集注》的放大,《五经大全》以朱学传注为主,《性理大全》同样充满朱学的印迹。总之,三部《大全》,可以说是朱学著作的汇集。

明初统治者颁行三部《大全》,在意义上犹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唐太宗颁布《五经正义》,都是为了统一思想的需要。即所谓“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所不同的是,明代统治者通过三部《大全》所确立的朱学,比起董仲舒所推崇的儒学以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一套更加完整系统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体系,它与八股科举制度相结合,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朱学统治的影响,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个评语,他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所谓“古学弃”、“经学亡”是指读书人的头脑禁锢在《大全》的圈子里,在朱学以外若要有所探讨,则被斥为“杂览”而非“正学”,只能遵循,不能怀疑,学术的生机被扼杀。

朱学统治地位确立之后,科举制度便成为贯彻朱学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有明近300年,从中央国子学到地方书院,以至乡村的社学,都用朱学进行教育,“家孔孟而户程朱”,朱学的影响到处存在。那些一头钻进《大全》去猎取功名富贵的读书人,许多成为无益于国家社会的废物,有的钻营成功者,则蠹国病民,行同窃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叙述明宪宗成化末年(公元1465~1487年)以后的儒林,用一种文学纪实的手法,对朱学统治下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揭露。

除了科举制度以外,在其他文化领域,也处处渗透着朱学的影响。例如在戏曲、小说、曲艺等艺术领域,就深深地打上了朱学的印迹,对人们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由朱熹总其成的程朱之学,经过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推行,在明初确立起来,从此,它便成为明清官方的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绵延发展。

第二节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明朝初期一方面有统治者对朱学的大力提倡,另一方面又有诸多学者尊信朱学、著书讲学,使其蔚然成风。明初思想史的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方孝孺、曹端、胡居仁、薛蠧、吴与弼等。在这些人物中,宋濂(公元1310~1381年)、刘基(公元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的浙东人,他们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元朝度过,二人都是在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称“吴王”之后,投奔其门下。朱元境逐鹿于群雄之中,南征北伐,正需要知识分子的辅佐。刘基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奉献取天下之计,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宋濂也被朱元璋尊同太师。

宋濂与刘基,在学术师承关系上,都可以上溯到程朱学派。他们虽宗奉程朱,但不是徒守记诵,而是有所“体认”和发挥。他们曾经在元末的乱世中隐居著述,后又为君王所用,在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斗争中求生存,其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例如维护“天理”的绝对性,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注重学术的修身与用世等等,在客观上都服从于明初统治者的需要。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是宋濂的受业弟子,浙江宁海人,在建文帝时被召为翰林院侍讲,又迁侍讲学士,参预商议国家大政。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燕兵入南京,建文帝自焚。孝孺被执。在此之前,姚方孝曾嘱明成祖朱棣:“孝孺必不降,不可杀之。杀之,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结果,方孝孺不但不为明成祖草诏,还斥其“篡国”,终于被杀,且夷其十族,坐死者共847人。这个事件,对明代的读书人是一个极大的震动。方孝孺的死,关系到理学家认为重大的名节问题,明末大儒刘宗周对方孝孺评价很高,赞许他“学而有以见性分之大全”,又说他“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也”(《明儒学案·师说》)。

方孝孺以身殉道,是对他自己思想的一个实践。他认为,在朱熹之后,不必有新的著述,关键在于道德的实践,他指责那些侈谈性命而行为不端的道学家,提倡以“齐家”为治国之本。

方孝孺重视道德的践履与修养,这在明初的思想家中具有代表性。在方孝孺之后的曹端、薛蠧、吴与弼都是如此。曹端(公元1389~1464年)是河南渑池人,其思想也以躬行实践为特征,他对宋代学者所讨论的“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是指周敦颐向二程受业时,根据《论语·述而》篇孔子蔬食饮水而乐在其中,《雍也》篇颜回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的记载,要二程回答孔颜“所乐何事”?以后这便成为宋明理学家经常讨论的问题。的问题很感兴趣,但认为程、朱未将此问题说破,指出“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通书述解》卷上)。他主张“深思而实体”,反对凭空论讲,他说“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强调在躬行实践中体会其乐。

曹端这种孜孜好学、笃志践履的精神在薛蠧、吴与弼身上同样体现出来。薛蠧(公元1376~1434年)系山西河津人,他在北方开“河东之学”,门徒遍及晋、豫、关陇。他在“复性”的口号下强调人伦日用的“下学”功夫,兢兢俭点于言行间,被称为尊信朱学宗旨。

抚州崇仁(今属江西)学者吴与弼(公元1391~1464年)与上述两位北方学者略有不同,他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更强调静观内省,特别重视“平旦之气”的静观和夜卧的静思冥悟,所以刘宗周称其学问“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明儒学案·师说》),这种反观自省的修养方法在其门人陈献章手里,就演化为心学的发端。

明初思想家从注重道德践履与修养出发,较多地论述到心性问题,他们对心性作了烦琐的论述。这里仅以宋濂为例:宋濂论心首先从自然观方面开始,他说:“夫生者,乃天地之心。其阴阳之所以运动,有开阖、惨舒之不齐。盖天地之心生生而弗息者,恒循环于无穷”(《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十七《越国夫人练氏像赞》)。在这里,他把“天地之心”视为万物运动的原因,基本上是因袭了朱熹的观点,但他又认为求道问学的目的,就在于体验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达到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从而把握和认识天地万物。

宋濂的上述观点,需要有进一步的论证。因为,即使“天地之心”的假设可以成立,那么仍然存在人如何能够把握它的问题。宋濂通过两个逻辑环节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提出“吾心”本具一切。他说:“天地——太极也,吾心——太极也。风雨雷霆皆心中所以具。苟有人焉不参私伪,用符天道,则其感应之速,捷于桴鼓矣。由是可见,一心至灵,上下无间,而人移自味耳。”(卷八《赠云林道士邓君序》)此处是说,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存在于吾心之中,只要吾心“不参私伪”,就可以灵通天地。这里也为他的识心、明心说打下了伏笔。

其次,宋濂进一步提出“吾心”与“天地万物之心”的直接同一。他的《凝道记·天下枢》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下之物孰为大?曰:心为大……曰:何也?曰:仰观乎天,清明穹窿,日月之运行,阴阳之变化,其大矣广矣。俯察乎地,广博持载,心川之融结,草木之繁芜,亦广矣大矣。而此心直与之参,混合无间,万象森然而莫不备焉。

非直与之参也!天地之所以位,由此心也;万物之所以育,由此心也……四海之大,非一物非我也。

这里从“直与之参”到“由此心”,将天地之位、万物之育的原因直接归结为“心”,这种论证是武断的,他把“心”的作用无限度地夸大了。

由以上两个逻辑环节,我们看到,宋濂把作为物质运动原因的假设——“天地之心”与作为人的精神运动主导器官的“吾心”等同起来。他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是其合理之处,但他不仅把人的认识能力无条件地绝对化,而且用主观吞噬了客观,为朱学向王学的转化准备了思想条件。

宋濂关于“心”的论述,溯其根源,是从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引申而来。他首先将“天下之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之“理”,具体地称作“天地之心”(按:朱熹也说过“天地以生物为心”,见《朱子语类》卷五十三),然后又将“人心”与“天地之心”对接,最后以前者去否定后者,这就改变了朱学本来的面目。

宋濂的学说中较多地论述“心”,与他佞佛及研究佛理有直接的关系,但如前所述,注重“心”的问题,在明初不是个别现象,例如:宋濂的学生方孝儒坚决反佛,但他却十分强调治心悟道,称朱熹的《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为多余之工作。还有曹端,“一以事心为入道之路”(刘宗周语,见《明儒学案·师说》)。再有薛蠧以复性为宗,强调默识心性的直觉,提出“为学第一功夫,立心为本”(《读书录》卷十)。还要提到吴与弼,他认为“心”“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教义夹持,实洗心之要法”(《康斋集》卷十《浣斋记》)。

由上可见,崇奉朱学而又改铸朱学,是明初思想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注重对“心”的探讨这一点来说,固然与明初思想家强调道德践履与修养密切相关,同时还应该看到,这也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在付诸实践中所得到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朱熹的格致论在实质上不是求知识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所以,沿着朱熹的格致论去求知,并不能走入科学的实证道路,而只能走入舍外而求内的歧途。

第三节 陈献章的心学

明代学术思想的转向,在明初的思想家那里已显露出端倪,而真正有代表性的过渡人物,则是陈献章。

陈献章(公元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因所居靠近江门,人又称其学为“江门之学”。后人辑其著作为《白沙子全集》十卷,今有清康熙、乾隆刊本。

陈献章是明初朱学学者吴与弼的学生,在刻苦奋力、注重践履方面,他受到吴与弼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与谨守朱学传统的明初学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注重独立思考。他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白沙子全集》卷二《与张廷实》)正是由于这种贵疑的精神,使他的思想成为明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陈献章的心学思想,有三部分内容,这就是论道、论我、论修养。从这种格局中,可以看到朱学的影子。

所谓道,是指宇宙的根本。陈献章说:“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白沙子全集》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上)这样的说法,以“道”为天地之本,与朱熹以理为“生物之本”的观点十分相近,但陈献章与朱熹,不同点是他提出了万物、万理具于一心的观点。他说:“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由这种观点进一步引申,他便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卷三《与林郡博》)这就与朱学不同了。

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学世界观与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观点有所不同。第一,在论证的方式上,他和明初朱学学者论心的方式大体相同,即由承认理(道)到承认“心具理”,最后又以心吞噬理,这同陆九渊直接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相比,强调了认识的过程。

第二,在对“心”的理解上,陆九渊除了指出它的知觉能力以外,还特别强调它的伦理本性,即以仁义道德为“心”之本。陈献章则有所不同,他所理解的心,主要强调其知觉认识能力,强调心的知觉作用是决定万事万物的枢纽,这其中也渗透着朱学的影响。

从以上看,陈献章的心学,与明初的朱学有着继承演化的关系,他不仅进一步改造了明初的朱学,而且公开地抛弃尊朱的旗帜,强调“自得”,主张“贵疑”,这说明明代中期学者的精神面貌与明初的那种谨守师说已经不同。

在陈献章思想中,有一种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意味,这表现在他的“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上。他说:“士从事于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则不知天地之为大,死生之为变,而况于富贵贫贱、功利得丧、诎信予夺之间哉?”(卷一《李文溪文集序》)这种“浩然自得”的境界,将天地、生死、贫富、功利置之度外,是用消极的形式表达了企图摆脱自然与社会对个人束缚的愿望。陈献章的这种思想,有悖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宗旨,是明代封建士大夫个体意识萌醒的一个开端,这在明代思想史上,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为了实现“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陈献章还提出“静坐中养出端倪”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是陈献章从切身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据他自己说,他从吴与弼处求学归来之后,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不靠师友指引,专靠从书册中反复搜寻,废寝忘食,数年都未有收获,“于是舍彼之繁,求吾心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卷二《复赵提学》)可见,这是一种内省的方法。这种方法显然有着神秘主义的因素,连刘宗周也认为难于用文字解释:“静中养出端倪,不知果是何物?端倪云者,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毕竟不离精魂者近是”(《明儒学案·师说》)。但是这种神秘主义,却成了打开程朱理学的独断论的一个缺口。他提出“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白沙子全集》卷一《道学传序》)这就包含人不能迷信书本,书要为人所用的思想。

陈献章在对“内省”的分析中借用了佛教哲学中对认识心理的某些分析,这不仅表明了一种大胆的精神,而且也是在对人类认识结构要素的分析方面所做出的一种贡献。刘宗周用“精微”二字评价陈献章的哲学方法,可谓恰当之论。

在陈献章之后,其弟子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广东增城人,学者称之为甘泉先生。他将“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又发挥成“随处体认天理”,强调在保持心境空虚的状态下体认“天理”(也即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种做法,形式上是对陈献章“近禅”的一种纠偏,但实际上却将陈献章追求“浩然自得”的个体意识的精神也一起修正了。

陈献章的及门弟子,《明儒学案》中著录的有12人。湛若水的弟子,《明儒学案》中著录的也有十人之多。而历史上也称这一派为“江门之学”。这一派的流传时间,从湛若水起,与王守仁的“姚江之学”大体同时,但两派的学术命运却不尽相同,《明史·儒林传序》说:“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行逾百年……”陈献章的弟子学旨多变,缺乏一贯的理论,是“江门之”学流传不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推荐
  • 明朝好女婿

    明朝好女婿

    这里是大明弘治末年,宽厚的弘治皇帝,飞扬跳脱的正德,精彩纷呈的官场现形记,看一个普通现代人如何玩转情场官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羲皇故里寻根记

    羲皇故里寻根记

    伏羲女娲是华夏各民族共同的始祖,包括汉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在自己民族产生发展的传说中,都认定自己是伏羲的后代,是龙的传人,这种口头“史诗”长传不衰,直至今日。各族人民广泛地为伏羲女娲建庙立祠,祭祀不绝,尽情表达着他们对人文始祖伏羲的爱戴和敬仰。伏羲女娲的始祖地位同时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早在春秋时期,在伏羲建都立国之地淮阳,就修建了太昊陵;自元以来,淮阳的太昊陵,天水的伏羲庙就实行国家最高规格的祭祀典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期间,欣然题词:“羲皇故里”。所有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天水是羲皇故里和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地位。
  • 民国大盗传奇

    民国大盗传奇

    民国年间,一代大盗雷老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谁知其祖上乃是太平天国天王。为报家仇,雷老虎搅的元城两大世家不得安稳。压力之下,元城县长用计招降雷老虎,而他这次能否逃过生天呢?
  • 西门大官人

    西门大官人

    不再做勾引别人老婆的大淫棍,要做一个让美女主动投怀送抱灰太狼!----------注:本书并非11文,不过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嘛,三、四个老婆总是要得的。----------再注:本书以娱乐为主,恶搞为辅,请不要对号入座。----------终注:本书已签约,因为错过了新书榜,所以宣传的机会没了,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一定要砸票呀!故事一定会越来越爽的..嘎嘎!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虽然是新增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就其源流来说,是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课程及其后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演变而来的。可以说,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前期上“中共党史”,80年代后期改革为“中国革命史”,90年代后期开始上“毛泽东思想概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课程改革。对于这一重大改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顺利地完成从原来“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转换?如何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历史性更强的课程同样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热门推荐
  • 诡校异闻簿

    诡校异闻簿

    一座建立在极阴之地的贵族校园华丽壮观的外表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当阴阳眼少女被宿命牵引至此悬而未决的谜团再次展开尘封的故事终于画上句号而这,是结束还是另一个开始……
  • 武林群侠传

    武林群侠传

    包子连日跋涉,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却没想到她的英雄老爹居然是一座大雕像。
  • 女大男小

    女大男小

    她找男人像是找一棵可以挡雨乘凉的大树,找来找去吊在了一棵歪脖子树上。有人说:“中国人的婚姻大部分是凑合。”她觉得也是。
  • 云浮仙路

    云浮仙路

    宁清遥穿越了,可惜没有金手指。宁清遥修仙了,可惜没有好灵根。宁清遥恋爱了,可惜旁边有个重生女在虎视眈眈。现实如此悲伤,宁清遥认为她需要和天道好好谈论人生┭┮﹏┭┮。
  • 神圣血脉

    神圣血脉

    这是一个魔兽的故事。这是一个牧师的故事。这是一个信仰坚定的牧师传说。神圣血脉。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网游之风雨飘摇

    网游之风雨飘摇

    (新人首作,请多关照)21世纪的少年——苏青睁开眼的时候已经在1全息网游《天启》的世界里了。震惊过后发现不能下线!上网搜索信息后发现已经是100年后的世界!苏青整个人都不好了!原本就有点懦弱少年,在《天启》的世界里又怎样面对呢?【文内会出现GAY,不喜误入】
  •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农民、贵族、官僚、强盗、文人、武士,纷纷粉墨登场。攻城略地,纵横捭阖,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最终获得胜利的,却是来自沛县街头的流氓——刘邦。
  • 青少年文化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文化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

    甲板上的蝴蝶,翩然拍动着绚丽的翼翅,越飞越高,渐渐偏离了船的泊位,远远淡出了我走上南岸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