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5100000002

第2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分布于不同的历史遗存中,每一种历史遗存,考古界往往称之为一种文化。“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考古学所讲的“文化”,是特指在考古中发现的属于同一时期,分布于共同的地区,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历史遗存。例如在考古发掘中,某种特定类型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遗址或墓葬中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被称为一种文化。考古学对某一文化的命名,习惯上多以最初发现这种文化的地名命名。考古学中的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与民族性,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罪新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使用陶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几千余处,几乎都伴有陶器或陶片出土。这些陶器因存在的历史遗存不同而带有不同的特点。

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

1962年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据C14年代测定,距今约8000多年,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以红陶为主,间有一些灰陶。陶质粗松,表皮易脱落,手工制成,器壁薄厚不均。焙烧温度在900℃左右。器物造型较简单,有碗、罐、壶、钵、鼎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足鼎、双耳壶等,还有陶塑猪头、羊头等艺术品。从装饰上看,泥质陶多为素面,夹砂陶器表有简单粗糙的绳纹、划纹、指甲纹、篦点纹等,纹饰较为简洁。

磁山文化遗址于197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被发现,其所处时代和出土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基本相同,陶器手工制作,内壁凹凸不平,器型不规整,典型器物有陶盂和陶支架。最为特殊的是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片彩陶,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彩陶。

仰韶文化

仰韶文比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根据其时间先后和地域差异,仰韶文化又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几种类型。据14C测定,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仰韶文化陶器的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器的颜色有红、黄、灰等。仰韶文化的陶器品种很多,一些日常生活器皿当时都已出现,如碗、钵、杯、盆、罐、瓶、瓮、甑、釜、鼎等。其中圆底钵、平底碗与直口尖底瓶等最具特色。装饰技法有磨光、拍印等,纹饰以线纹、绳纹为主,间有篮纹、席纹、布纹、弦纹等。

彩陶在仰韶文化中最具艺术性。器物制作精美,数量众多,年代久远,因而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为1000℃左右,一些制作精细的彩陶器表面打磨非常光滑。器物色彩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后期盛行先加白衣或红衣为地,再绘黑色、棕色或红色彩纹,有些黑彩还以白彩镶边,十分美观。装饰图案主要有花卉纹、几何纹及动、植物纹。与其它文化器物相比较,仰韶文化的陶器有其特殊的装饰特点。如花纹的组合,很多是同一内容的花纹连续组合,有的并列,有的重叠。这种装饰图案在新石器时代装饰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从器物与花纹的关系来说,同一类型器物的特定部位装饰着同一种类的花纹,这些花纹多呈带状环绕器壁。一般说来,宽幅的纹饰多在直口园底钵的口沿与卷唇处及折腹盆的肩部;网纹与斜方格纹大多饰于器物近口沿的内外壁,横长形的花纹饰于较低矮的器物上。纹饰及所饰部位与器物造型相适宜。在秦王寨类型的彩陶罐上有变形的“S”纹和“X”纹,这两种纹饰不见于其它文化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装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动物形象较多,有鸟纹、鹿纹、蛙纹。这些动物纹饰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形象生动,个别器物仿照动物的形象。如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过一件鹰鼎,形象威严,造型奇特,为其它文化所不及。

在众多的动物纹饰中,鱼纹最具特色,有单体鱼、双体鱼、三体鱼,有的为变形体纹饰,既写实又抽象。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一件精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卷唇,斜腹浅圜底。口沿上涂有黑彩,陶盆内壁以黑彩描绘出两组图案,每组图案对称分布,一组为鱼纹,图案呈简比,鱼的特征却全部表现出来;另一组图案采用组合方式将人面纹与鱼纹结合在一起,人面作圆形,头顶有一三角形图案,五官以简单的笔画勾出,口衔双鱼,在人的两耳部位各有一鱼,呈鱼衔人耳状。同一陶盆的几个鱼纹呈不同形态,整个构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图案简单但颇显离异(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后在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半坡类型遗址中陆续发现十余个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彩陶盆。人面形和鱼形组合在一起的纹饰不见于其它文化。因此,就成为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标志。尽管人们对这种图案的寓意尚有异议,但它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绘画艺术水平,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种文比遗址。它是受抑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余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T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筑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器形特殊的有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以罐类为例,马家窑的罐类造型结构均匀,马厂的罐腹部较粗,多侈口;半山类型的罐造型肥硕,腹径较大,底部较小,肩部丰满。

在装饰方面多见彩陶,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且某些器物上出现纹。半山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来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合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的紫红色彩。半山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马家窑类型装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合,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形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是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档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内彩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突出的特征。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寨马家窑型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件带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这是直接描绘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图画的第一件器物。舞蹈彩陶盆由泥质红陶制成,器物口径29cm,高14cm,形体较大,口部微敛,卷唇鼓腹,腹部以下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内外壁皆有彩。口沿饰有三组纹样,以钩叶圆点纹为主,间有弧线三角纹、斜平行线纹;外壁有三条带状纹饰于腹部,于一处合三为一,交合点上有一钩状纽结。内壁纹饰特殊,在内壁最大处绘四道平行带纹,紧靠近口沿处一圈带纹,上下两组带纹之间有三组内容完全相同的舞蹈图案,之间以弧线和柳叶纹作间隔。

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俱面向右前方,一腿跨出,似乎是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其头部均有一发辫状饰物,下腹体侧有一斜向伸出的饰物,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从画面上看,五个人的动作协调一致,轻松自然,欢快热烈。整个画面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逼真,动作准确,线条清晰,用笔流畅,生意盎然,有着强烈的韵律感。这件彩陶盆可谓原始艺术的杰作。

1991年春,甘肃武威市磨嘴子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一件舞蹈纹彩陶盆,与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的造型、内容基本相似,显得粗犷、健劲,别有情趣。

如果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那么马家窑文化则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

大汶口文化

1959年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大汶口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江苏北部。据测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000年左右,经历发展了近20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灰陶、黑陶、白陶,证明大汶口文化在选用陶土方面范围扩大。此外,对陶土的加工严格,陶质较从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器型主要有鼎、、盉、豆、尊、瓶、碗、钵等,器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圈足器和三足器较多,器物有把手器耳和器盖的较多,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在装饰方面,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器物素面陶较多,大部分经过打磨。有装饰的器物,运用刻画、拍印、堆塑等技法,纹饰有篮纹、圆圈纹、划纹、弦纹、弧线三角纹及附加堆纹等。大汶口文化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孔。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高柄杯,有三角形、圆形、菱形、方形和长方形。

彩陶在大汶口文化中数量较少,但也颇具特色,某些器物施红色陶衣。早期纹饰多为黑色单彩。中晚期以红、黑、白三色颜料描绘纹饰,有些器物上出现三种颜色。纹饰图案以几何纹为主,有八角星纹、水波纹、花瓣纹、窄条纹、圆圈纹等,其中以折线纹、波线纹、勾连回旋纹最具特色,纹饰线条匀细,色调对比强烈,图案朴素大方。除彩陶外,在一些黑陶、灰陶、白陶上,出现彩绘陶装饰,纹饰简单,有弦纹、带纹、圆点纹等,以红彩描绘。彩绘陶在其它文化中比较少见。

引人注目的是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四件灰陶缸上刻有五个图形符号,它们全被有意识地刻在器物的一定部位,象征着太阳、云气、山峰和装柄的石斧、石锛,这种刻画符号在大汶口文化其它遗址中又发现许多。这种图像纹样在装饰艺术上有着重要意义。有人称之为象形文字,有人称之为图形符号,它为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最初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该文化分布范围较广,豫、陕、鄂、苏、皖都发现有类似的文化遗址,彼此间地域性差别很显著。为加以区别,考古界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称其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它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分布范围包括山东、苏北等地,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方法与大汶口文化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物以造型规整见长,常见的器型有碗、罐、鼎、、盆、等,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多,其中圆环状鼎足与鬼脸式鼎腿较为特殊。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从装饰上看,龙山文化的陶器朴素少装饰,素面器物较多,表面打磨非常光亮。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纹饰种类仅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纹饰虽少,由于部位安排恰当,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龙山文化的陶器中,灰陶、白陶、红陶数量较少,黑陶数量较多。据测定,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有细泥、夹砂和泥质三种,常以划纹作装饰,有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等,还有用镂空作装饰,质朴大方,匀称端正。黑陶中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这种黑陶陶土经过精心淘洗,以轮制法制成,器壁往往留有细密的旋纹,胎壁厚仅1mm左右,最薄处仅0.2~0.3mm,器型仅见高柄杯一种,胎质轻巧,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薄厚均匀,色泽光亮漆黑。故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就是今天的能工巧匠也难以仿制。山东日照县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高柄杯,敞口、侈沿、深腹,有数道弦纹,高柄把两端细,中部圆鼓,镂孔装饰,以三组弦纹相隔,下部为覆盆状底座,整个造型轻巧俊秀。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仅存在于山东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存在时间很短,因此更显珍贵。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几种文化很久以前,长江流域往往被称作是“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流域一直被拒之于中华古代文明的殿堂之外。如今这种观点已成为历史,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1)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它是长江下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距今有近7000年的历史。出土的陶器数量很多,绝大部分为夹炭黑陶(即在陶土中羼入植物茎叶和稻壳,在烧制中因炭化作用而形成)。器型有釜、罐、钵、盆、盘等,其中六角形椭圆盘、多角形口釜,造型别致,为其它文化所不见。在制作方法上多为手制,较为粗糙,器壁粗厚,造型不规整。装饰技法有刻画、捏塑和堆贴等,纹饰有绳纹、几何纹和动植物纹,某些纹饰布局繁密。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为猪、鸟、花草纹等,还有将动物纹与植物纹共刻于一件器物上。彩陶数量较少,其纹饰俱是变体的动植物花纹。

(2)大溪文化因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四川和湖北西部长江沿岸一带,距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其陶器包括红陶、黑陶、灰陶和白陶,制法有手制与轮制,某些器物是分别制好后接合成型,许多器物的器表施一层红色陶衣。器型有杯、碗、釜、鼎、簋、器盖、器座等。筒形彩陶瓶为其典型器物。圈足的普遍使用也是大溪文化陶器的一个特点。从装饰上看,陶器表面磨光或素面的较多,少数器物饰有瓦纹、弦纹、曲折线纹及篮纹。戳印纹是大溪文化特有的纹饰。它是用不同形状的小戳子印在某些器物的圈足上,有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大溪文化彩陶数量较少,大多以朱彩或黑彩描绘,纹饰有宽带纹,平行线纹、横人字纹和波浪纹等。

(3)屈家岭文化,因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等地,距今约有4000余年的历史。其陶器以黑陶、灰陶为多,手制为主。在造型上,出现将一种形式的造型运用于几种不同用途的器物上。如某些器物的器身俱为碗的造型,附加上高矮不同的圈足,形成几种不同用途的陶器,如高圈足杯、圈足碗等。这些器物的造型为其它文化所罕见。除圈足器发达外,凹底器较多,这也是屈家岭文化陶器的特点。在装饰方面,其陶器的大部分是素面,少数器表装饰几何纹主要以镂孔为主。还有一些彩陶与彩绘陶。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蛋壳彩陶”。其器壁很薄,仅1mm左右,陶胎呈黄色,器表涂有灰、黑、红等色陶衣,再以黑彩或黄彩描绘纹饰,如弧纹、网纹、圆点纹等。在施彩方面运用晕染法用浓淡不同的色彩交融晕染,构成云霞纹,纹饰浓淡相间,笔道不甚整齐分明,颇具特色。“蛋壳彩陶”的主要器型是杯和碗,除“蛋壳彩陶”外,陶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彩绘艺术的杰作,其制作讲究,表面装饰着各种图案,有漩涡纹、直线纹、弧线纹、彩纹等。

(4)良渚文化,发现于浙江余杭县良渚镇。遗址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良渚文化制陶技术较高,普遍使用轮制,器型精致规整,器壁较薄,陶胎呈灰黑色,代表性器物有簋形器、断面丁字形足鼎、高颈贯耳壶等。圈足器、三足器盛行。陶器表面打磨得很光亮,少数器物有镂孔和划纹装饰。彩陶与彩绘陶数量较少,彩陶多以红彩或黑彩绘旋纹与方格纹,彩绘陶多以黄、红、黑彩绘弦纹。良渚文化最富有特征的是薄胎黑陶,烧造温度较高,器壁厚2mm左右,颇似龙山文比的蛋壳黑陶。

纵观长江流域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与黄河流域相比,有较大不同。长江流域的陶器圈足器和三足器较多,素面磨光器物较多,动植物纹饰较多,彩陶数量较少,总体来说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特有的审美倾向。

二、新石器时代的陶塑艺术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陶塑艺术品和陶制器皿同时出现,早在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陶人头,呈灰黑色,五官夸张、造型质朴、简略。另外还出土了陶猪头和羊头。裴李岗文化之后相继出现的有,西安半坡遗址的猪形陶哨、陶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陶猪、陶羊、陶鱼;大汶口文化的猪形陶、狗形陶及辽宁红山文化的陶裸体女像等。其中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塑品最具特色。鹰形陶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下垂的鹰尾和两爪呈鼎立之势,肥硕的身体既美观又实用,瞪视的双目、锋利的尖嘴。整个形象威严浑厚,栩栩如生。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额前至脑后有带状泥条的装饰带,五官匀称,耳垂处有穿孔,面部圆润丰满,给人以憨朴的感觉。泰安县大地湾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瓶,形为橄榄形长圆柱体,器口为圆雕的人头像,头的左、右及后脑有堆凸的头发,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竖道以示短发,眼和鼻雕空成洞,鼻翼鼓起,嘴微张,两耳皆有一穿孔,说明当时的人佩带耳饰,有了最初的审美意识。这个人头塑像运用了堆塑、雕孔、线刻等不同雕塑手法,将人物塑造的生动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泰安县寺嘴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红陶瓶与大地湾的基本相似。陕西武功出土一陶塑头像方脸圆顶,怒目圆睁,张口大吼。在马家窑、马厂、半山文化遗址中,人头形器口的彩陶器人面上有兽皮花纹,这或是文身习俗的反映。红山文化的裸女像为孕妇形象,人体比例和孕妇的生理特点皆表现得相当准确。除人和动物形象外,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过陶屋模型。龙山文化遗址还出土过反映对男性生殖崇拜的“陶祖”。所有这些题材各异、立意不同的塑像,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等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塑艺术趋于成熟,这些陶塑品既是实用品,又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并为后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类推荐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与主要机构。包括历朝中国历代音乐发展演变历史,包括宫廷音乐、民歌民乐、礼乐制度等、古代音乐机构、学校,并简单介绍古代音乐名家伯牙、师旷、李延年、嵇康、苏低婆、万宝常、李隆基、李龟年、姜夔、朱载育……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闲话香港电影

    闲话香港电影

    本书乃《香港类型电影漫谈》的姊妹篇,试图以一种更平民化的视角来闲谈香港电影中的趣闻趣事。其中“香港电影与民生”就讲述了香港电影中涉及到衣、食、住、行、教、娱乐、平民、婚礼和葬礼这些民生的话题;而“闲话香港电影”则写得更加散,从文化、类型和手法等多个方面对香港电影继续进行探讨。接下来“闲话香港导演”和“闲话香港演员”这两个单元则更贴近大众,依次介绍了许多大众所熟悉的香港导演和演员,还深入剖析了香港“明星电影”的发展,分析了香港女演员之现状,以及内地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表现。
热门推荐
  • 圣神大帝

    圣神大帝

    上古年间,天坠神剑,坠落的瞬间,抹去了一个上古文明,直接导致上以百亿人丧命于剑下,举世巨震,短时间内聚集无数上古生灵,目的在于此剑,得此剑者,传言能统治整个上古。
  • 将军盛宠之娇妻入怀

    将军盛宠之娇妻入怀

    她是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的大家闺秀,他是心有长风万壑,却为浊世所辱的世家子弟。他们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从没有想过她会对这个男子如此倾心相付。他那样的深情体贴,她不由泥足深陷,无法自拔。新婚之夜许下“白首不相离”的誓言,到底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现实的颠簸?经历了重重波折,千帆过尽之后他是否还能重新拥她在怀,缱绻柔情地唤一声“娘子”还是故事的最后誓言成戏言?他们各自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

    《伟大的西北》是抗战期间蒋经国游历考察大西北的见闻。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要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并鼓励青年到西北去进行开发建设。今天重读书中对“开发西北”的积极倡导,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蒋经国“一个中国”观念的形成脉络。
  • 血色辉煌

    血色辉煌

    一根烟,半杯酒,一首歌。那些年,哥几个混过、爱过、年少轻狂过。那一段疯狂的热血时光,那一段属于哥几个辉煌的时代!那一首永不言败的战歌,那曾经永垂不朽的血色辉煌!
  • 傲世皇少

    傲世皇少

    自北冥天南岳真飞出的红光,引得无数人探讨,却有人因这红光而悟道,最后修成仙。一代天娇出世,身随红光,十岁被羞辱,逆天之路从此开启,且看一代少年的传奇之旅。武灵分为:斗武(一至十)武圣(一至十)进武(一至十)玄武(过渡期一至十五)武仙(一至二十)武皇(相当于一只脚踏进武神境界)武神(一至二十六)武神合一(武灵里面的至高境界)
  • 厉炎七部曲

    厉炎七部曲

    厉炎是一名身世不明的探险家,但是养育他的人为他留下了巨额财富,而且因为他的奇特经历使得一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人经常“命令”他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 沄海之上

    沄海之上

    因命运的指引,穿越到魔法文明发达的诺拉大陆,在这里开始奇妙冒险之旅,比猛兽更厉害的植物,口蜜腹剑的敌人,被世人遗弃的精灵……未探索的神秘版图。。本想平淡度过,可世事难料为了守护自己亲人朋友,只能斩荆披棘。当危机如期而至,全大陆人的安危都受到威胁时,带领各个势力面对危机。究竟是什么在作祟让整个大陆动荡不安?眼前的危机真的就是命运中的那个劫难吗?
  •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人到中年的杜林祥,事业看不出任何转机,他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偶然机会,大踏步走上了成功之路?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杜林祥又怎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多方运作,苦心经营,拓展重要的人脉资源,并利用这些人脉做大事业、搞定对手,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高手对决?
  • 黑暗源头之灵魂寄宿者

    黑暗源头之灵魂寄宿者

    除了强大没有什么词汇能够形容她。承载着邪恶力量之源的她能否与命运所抗衡。觉得无所留恋将自己不灭之体所封印,但却作为人类历经太多的无能为力,再次苏醒的她该要如何生活在这世界。
  • Censorship and Art

    Censorship and A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