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6800000025

第25章 创意思维的障碍与突破

一、创意思维的主要障碍――思维定势

策划最重创意,但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身所携带的栅栏内”(卡夫卡语)而难以有所创意。例如,这种栅栏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等。圆形的如磨坊的磨道,总是在惯性循环,即使日行千里,也不曾前进一步;方形的思维定势也十分顽固,总是想在四方框框里解决问题。

等距离的9个点,请你用4条线予以连接。

无形地占据我们大脑的框框会诱导我们采取图(b)和图(c)之类的连接方式,而这需要5条线才能完成。

再来做一个思维定势测试:

一位联邦调查局的探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的解难难分之时,跑进来一个小孩,小孩急急忙忙地对探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什么人?”老头问。

探长一边注视着棋盘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探长是什么关系?

据说,有人将这道题对100个人进行了测试,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了。还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测试,结果父亲猜了半天也没有答对,倒是上小学生的儿子答对了。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联邦调查局探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这里还有与“男性”有联系的“茶馆”、“老头”等在诱导和支持这种思维定势。为什么那个小学生能够答对?因为他社会生活经验少,思想还不成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尚未形成过多的思维定势。

创意思维首先是思维能力,是大脑深度运动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开拓性、冒险性和创造性。然而人的思维并不是经常处于积极开拓、勇于冒险和艰苦创造的状态;相反,如果可以封闭守成、稳定享受既有经验、认识的成果,人的思维就会在这种业已成型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中滞留下来,并将这些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东西固化为程序、规则和框架,成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准备状态,决定或影响着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形成思维定势。

同时要注意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思维定势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认识的观点以及固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人们用已掌握的方法驾轻就熟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试错,少走许多弯路,极大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是人们认识陌生世界、理解新鲜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人们经常说的思维定势则主要指其消极作用。思维定势经常表现为一种思维的惰性和惯性,成为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大脑似乎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既不能认识新事物,也不能接受新事物,更严重的是成为策划和创意的大敌。一旦思维被某种定势固定在一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难以突破。

二、滋生思维定势的土壤及破解

1.迷信权威的心理及破解

迷信权威,也称之为“唯书”、“唯上”,来自经典(圣贤语录、学科名著)的权威论断和来自上面(领导、专家、大师)的权威指示,可以统称为权威话语。这些权威话语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一般来说并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而是有其客观依据及合理缘由的;有许多权威话语的真理性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属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当这些权威话语一旦变成教条和“圣喻”,则被人们顶礼膜拜、尊奉有加,视为神圣且不可怀疑、不可突破和超越的东西。这种迷信权威的心理就滋生出严重束缚自己的权威定势,即处理一切问题都亦步亦趋地以权威话语作为判定是非的唯一标准。迷信权威话语的心理定势是禁锢人们创新思维的大敌。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觉和他的助手在实验中错将冲洗培养组织的平衡盐溶液配制成低渗溶液,容易使细胞胀破,但在显微镜下意外地发现染色体溢出后良好的铺展情况,数目清晰可辨。本来是发现人类染色体确切数目的良机,但是他们忽略过去了,因为当时所有的权威出版物说到人类的染色体都认定是24对。这是美国遗传学家潘特发布于30年前的观点,他是由人类的近邻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24对推断出来的。徐道觉正是由于被权威话语定势框定而失去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又过了几年,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采用同样的实验,终于发现人类的染色体不是24对,而是23对。可见,权威绝对正确的意识一旦深入人心,思维模式就会被牢牢框住,即使面对创新的机遇,也很容易失之交臂。

那么怎样破除权威思维定势?怀疑论美学提出的十大方法很有借鉴价值。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存疑”和“否定”。

(1)存疑就是对于一切不能由感觉和理性所确认的知识与信念不作赞同。存疑是主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开启智慧之门、迈入创新之路的重要工具。塞克斯都?恩披里可曾经指出:“存疑是心灵的站立状态,由此我们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任何事物。”孟子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宋代哲学家张载提醒人们要“于不疑处有疑,方进矣。”甚至连完全继承儒道的朱熹也认为:“疑者,觉醒之机也。”德国当代美学家赫伯特?曼纽什对于怀疑的价值讲的比较透彻,他说:

怀疑态度,即一种在本能状态下作出某种决定的同时,对之加以仔细平衡和毫无偏见的检查态度。这种在作出决定时不断问一个为什么的怀疑态度,通常被视为有学问或有文化的典型表现特征。这种对怀疑态度的高度评价已延续了若干世纪。毫不奇怪,当怀疑论逐渐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时,表明人类思想业已趋向成熟。这种带有怀疑色彩的哲学主张: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绝对真理的丝毫不容更改的确定性是不可企及的。

怀疑论美学的“存疑”思维也许有些激烈,会遭到权威们的反感和打击;资历浅而勇气不足的人也往往不敢冒犯权威,即使横空杀出一匹黑马的大胆存疑,也会引起挑战与辩护的对垒,这样会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口水仗上。横向思维的提出者波诺提出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叫做“创造性的质疑”。他说,“创造性的质疑”(Creative Challenge)与“批判性的质疑”(Critical Challenge)有重要区别。“批判性的质疑”是指不管当前的做事方式是否适当都对其进行评价;而“创造性的质疑”不是批评、判断或挑刺,它一点也不带攻击性,只是否定做事方式、思考方式的唯一性,即无论现在做事的方式、思考方式多出色、多权威,也不要认定就是做这件事、思考这个问题的唯一方式。“创造性质疑”总是以温和的方式提出可不可以试试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批判性质疑”,还是“创造性质疑”,都是意在对权威话语定势的超越和突破,只不过是态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2)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决或不认可。用阿多诺的话说,哲学上“否定就是矛盾地思考矛盾”。阿多诺还提出“否定的辩证法”,以反对黑格尔以来一直统治思想界、哲学界的“肯定性”思维。他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活动,甚至确认某物是某物的肯定性的陈述也是否定性质的,因为它意味着某物不是别物。例如,肯定一物是河,那就否定了此物是山的可能性。否定性哲学的这个思想对于冲破权威话语思维定势非常有价值。它启示我们,任何权威都是相对的,都只是一定领域、一定阶段的权威,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传之千年而不变的绝对权威。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冰川学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冰川学家施雅风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李四光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提出质疑,引起了学术界的论战。但是他不迷信权威,继续进行艰苦深入的勘察和探索研究,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推翻了李四光学派的观点。他有一番话说得很好,有助于我们破除权威话语定势:

通过这项研究,我得到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训: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认识自然总是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和客观过程的限制,也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总是不完整的。应该自省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虚心才能进步。我们后来者的工作条件和对事物见识的广度比前辈科学家好得多,应该义不容辞地修正前人的认识,以至推翻前人的结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李四光教授对我国科学技术有多方面杰出贡献,他首先提出第四纪冰川问题,鼓舞人们从事此项研究,促进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现在来发展和修正他的认识,是职责所在,丝毫无违于对这位前辈杰出学者的尊敬。

我国南宋著名词家辛弃疾在《西江月》中说道:“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若说包括权威经典在内的前人著述“全无是处”,自然是有些“愤青”的味道,但是过分地“信着”,以至于迷信起来,那就导致所有的“是处”也变成“不是”了。否定性哲学启示我们,要敢于对既定的概念、命题、理论进行否定性的思考;同时也要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否定性的审视。

否定思维的意义就是激发我们去寻求新的创意的不断诞生,而不要被既有的东西所束缚。不要不假思索地对自己还没有认真思考过的东西叫好。不要像矮子看戏,隔着无数的阻隔就鼓掌喝彩。与存疑相比,否定具有比较激烈的色彩,萨特说:“否定是对存在的拒绝”,即要敢于对现存的一切说不。

2.盲目从众的心理及破解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又叫“随大流”心理,即不敢或压根就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喜欢顺着多数人的意志、看法和做法去思考和处理事务。这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从众心理,有时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境地。美国的一部电视系列剧,其中有这样两个情节,一个情节:一位在一所办公大楼里上班的普通职员,当他走进电梯时,发现电梯里所有的人都是脸朝里、背朝外地站着,他虽然感到奇怪,但也不由自主地跟大家一样脸朝里、背朝外站在电梯里。另一个情节: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看到候诊室里的人们都穿着内衣内裤在候诊,候诊的人们或者在读书看报,或者在聊天,但无一例外地都把外衣脱掉放在一边,只穿内衣内裤。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脱掉外衣,和大家一样只穿着内衣内裤等候。这两个滑稽可笑的情节把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来有人进一步设计成心理定势测试,结果80%的人都选择了从众的行为,其余20%的人或者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勉强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或者是感到从众不适宜、而不从众更不适宜,于是干脆逃离了现场。

盲目从众心理是滋生思维定势的土壤,其要害是彻底扼杀了独立思考的意识,明明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识,也不敢公布和坚持,惧怕被众人视为标新立异的另类,因而成为创意和创新的巨大枷锁和阻力。著名物理学家福尔顿在研究中曾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但是他得到的数据比当时学界公认的数据高出500倍。他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于世,恐怕会遭到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指责和非议。然而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采用与福尔顿同样方法测出了同样的数据,并立刻公布于世,引起学界关注和赞扬,他本人也以新的热传导度的发现者而赢得很高荣誉。福尔顿听说后感触良深,他说:“如果当时我除去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了名为‘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其实并不是那个年轻人抢走了福尔顿的荣誉,而是福尔顿自己的从众心理使自己丧失了赢得荣誉的机会。创新和创意本来就具有超越众人的特质,否则便谈不到什么创意和创新。凡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都是敢于标新立异、力排众议的人。日本一家著名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大原总一郎就属于后一类型的人物。他曾经提出过一项维尼纶工业化的创新方案,但在公司里遭到普遍而强烈的反对。但他没有盲目从众,而是坚持己见,结果获得巨大成功。他有一段针对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的妙论:

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福尔顿和大原总一郎的案例可能会使我们认为从众心理完全是个人的问题,其实盲目从众心理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群体压力及社会压力是盲目从众心理之所以产生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先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将五只猴子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在笼子的中间吊着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试图取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惩罚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取出一只猴子,再放进一只新猴子。这位新来者不知道这里的“规矩”,看到香蕉后就想取下来吃,结果立刻被四只“原住猴”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实验人员陆续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枪惩罚的猴子逐个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四只猴子实际上都是从来没有被高压水枪惩罚过,但却没有一个敢去碰香蕉。

我们知道,猴子天生喜欢吃香蕉,但是当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个不准动香蕉的“制度”后,这一违背猴子天性的制度居然内化为猴子的第二天性。最初,猴子们不准新来的猴子碰那香蕉是合理的,为的是免遭“连坐”的惩罚。但是当人和高压水枪都退出了惩罚机制后,新来的猴子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不准碰香蕉。特别是当那些“原住猴”被全部替换掉之后,笼子里所有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碰香蕉,但是都不敢有“非分之想”,而且以一种群体压力迫使所有后来者都无条件地接受这一群体的惯性定势。

也许人们会说,这是因为猴子毕竟是没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人类总不至于这样傻。实际上“从众”或“服从群体意志”是所有的群居动物都遵循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存准则。人类在这方面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东方文化国家更是如此。施特劳斯曾提出一个“从众与抑制”原理,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随着要求其从众的程度而异。要求从众程度越高,儿童创造力便越低。为此,他对印度孟买与美国明市两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一种非语文的创造力测验。结果发现,明市的儿童在流畅性与应变性上均较孟买儿童高。这是由于印度社会不鼓励儿童表达个性,社会期望儿童多方面服从。美国则甚为重视个性表现,儿童的意见常受到尊重,父母也关心儿童的兴趣与潜能的发展。

有学者在我国高中生中进行创造性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发现学生独立性得分都很低,这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关系,个体只是群体中的一员,他必须服从群体意志。从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到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社会上流传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格言警句,就知道人类社会实际上鼓励从众的“随大流”而压制另类的“反潮流”的。换言之,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和社会压力,导致人们会首选从众与随大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当“出头鸟”,而宁可当“缩头龟”。实际上,远比猴子聪明很多的人类,更知道从众和随大流是一种最少风险、安全系数最高的选择;即使是出了问题,有了风险,那也是“天塌下来大家顶着”,用不着自己负责,何况还有“法不责众”一说。因此,正是群体压力、社会压力造成的社会心理导致了个人的从众心理和从众的思维定势。所以,要破除从众心理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1)首先要营造一种容许和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体现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具有的宽容态度上,创意和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试错”的过程,没有对错误的原谅与宽和,人们就会因为怕犯错而压抑了创意、创新的动机。因此,不是“枪打出头鸟”。而是要鼓励“鸟出头”,保护“出头鸟”。另外,宽松的氛围还体现在环境上,自由开放的环境是孕育创意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自由思维、自由表达和自由讨论的环境,创意思维就根本没有滋生和发展的机会。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出台这种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媒体等社会舆论要大力宣传这样的精神和案例。一旦在全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让各种创意都得到应有的尊重的宽松氛围,“出头鸟”势必会日益增多。

(2)其次从创意、创新者这方面说,需要具备较强的抗高压、抗风险、抗挫折、抗批判能力等心理素质,要有一种承受孤立,甚至打击的心理准备。

创意创新人才与一般人相比,在人格特质上有诸多独特之处:思维独立、不受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敢于挑战;思维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强;专注度高,对问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了极富于超前性的“跳动基因”理论,而当她于1951年在冷泉港生物学专题会议上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后,不仅没有得到与会者的支持,甚至有的人说她“完全疯了”。但是她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在继续研究完善后于1953年正式发表,然而学术界的反映非常冷淡,全世界大约只有5位遗传学家表示理解与支持。芭芭拉就在学术界的冷漠中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就这样一直被冷落了30年,终于在81岁高龄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且是有史以来唯一独享此项大奖的女性。记者采访时问她:“对于这么长时间的冷落,您是否感到痛苦时”。她用坚毅的口气回答说:“如果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你对寂寞和冷落就不会在意。因为你知道,真理迟早会大白于天下的。”

3.执着经验的心理及破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定势主要是一种经验定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这也就是说劳动实践创造了人,而劳动实践是以经验实践的方式延续的,因而可以说人是由实践经验塑造的。而思维定势的形成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定格,即实践活动的结构或规律观念化、意识化为人脑中的思维性存在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定格具有一种逻辑的力量牵制着人的思维。对此,列宁曾经有精彩的论述,他说:

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虽然列宁所说的“逻辑的格”并不是指经验思维定势,但经验思维定势具有“逻辑的格”般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即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理所当然地遵循这种经验的定格,而丝毫不会怀疑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例如,美国早期设计制造的登月宇宙飞船上装有一个减速器,用来减慢太阳能电池接收板的启动速度。由于这种飞船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飞行,这个减速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飞船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在设计制造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强化为一种经验定势。但是,当研制飞向火星的“水手4号”宇宙飞船时,设计人员觉得那个减速器太笨重,决定重新设计。但为了改进这个减速器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效果都不佳,使研制工作陷入僵局。就在大家都感到一筹莫展时,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提出一个似乎很幼稚、很不专业的问题:这个减速器难道非要不可吗?众多科学家们一开始都感到诧异,觉得这问题提的实在可笑。但因为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觉得不妨一试。结果实验证明,这个减速器一开始就是没有必要的。只是因为以往一次次的成功,便在科研人员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经验思维定势。而这个经验定势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天经地义的公理性质,很少有人会怀疑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即使是最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也被它紧紧地束缚在定势的格局里而失去了警觉。

其实,经验思维定势的可怕性还不在于具体的实践经验,何况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在对付相应的具体事物具体问题时,还是很有价值的。因此我们绝不可以一概否定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验对于人是十分宝贵的。所以有没有某种工作的经验或经历成为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这里要特别研究探讨的,是定格到人的思维中去,成为经验定势的那种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换言之,不是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经验内容,而是实践活动过程将经验绝对化、夸大化的心态和思维习惯。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所谓模式和思维结构成为创新和创意的大敌,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固结”和“聚集性图式”。

所谓“功能性固结”又称为“功能固着”,是指个人在知觉上受到问题情景中经验功能的局限,而不能发现其可能或潜在的功能,以至于不能解决问题的心态。前面所引的美国科学家宇宙飞船减速器案例就是典型的“功能性固结”。又如蒸汽机在发明和使用100年之中仅仅用作从矿井里抽水的工具,在100年之后才产生了将其用作机动车的动力源的念头。

所谓“聚集性图式”是指经验具有封闭性和强迫性,致使个人面对变化了的情况仍然用过去经验的思维模式生搬硬套的僵化、刻板心态。有这样一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聚集性图式的“威力”:

喜欢养鸟的约翰和不喜欢养鸟的乔治打赌说,只要乔治允许他将一个漂亮的鸟笼挂在乔治家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那么乔治就会买鸟养鸟。乔治不信,说自己肯定不会买鸟。于是约翰将一个非常漂亮的鸟笼挂在乔治家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结果可想而知,凡是到乔治家的客人都会问他:“笼子里的鸟呢?怎么死的?”乔治解释说:“我从来不养鸟。”客人们必然奇怪地反问:“那你挂个鸟笼干什么啊?”不喜欢鸟又挂个鸟笼,莫明其妙、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精神有问题……乔治感到自己陷入了约翰设定的“局”里,必须买一只鸟放到笼子里,否则浪费口舌解释半天,还会招来各种猜测和非议。

故事中的鸟笼子就是聚集性图式的象征。换言之,经验心理定势形成的聚集性图式就是挂在人们心中的笼子。有什么样的笼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往里装进与之匹配的东西。在人们的经验中,鸟笼就是养鸟的,所有的思维都聚集在鸟上形成固定图式。图式决定看法、决定解释。

经验心理形成的经验定势是非常难以摆脱和破除的。因为人就是经验实践的产物。没有经验,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经验多了,又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障碍。科学发展史证明,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比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更具有原创性。牛顿、爱因斯坦都是在26岁时做出了人生最伟大的贡献。我国已故科学家赵红洲曾对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做了统计,发现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25~45岁之间。年轻人之所以富于原创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过多的经验封闭他的思维。所以对于经验心理定势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当我们在创意中感到难以突破时,就要有一种警觉,是不是钻进了经验思维定势的笼子里。

同类推荐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孔永编著的《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为丛书之一,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解析,挖掘藏在画作中的未解之谜。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这部书囊括了大部分亚洲国家和王朝更迭的历史,既包括亚洲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层次,也涉及到了对其他国家的重要影响。使得亚洲诸国从各自独立和各种争霸战争逐渐展现出新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性特征。亚洲作为世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为世界孕育更多的文化瑰宝,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地位。
  •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十三经开讲:左传开讲

    本书解读《春秋左传》,先述先秦史官文化的渊源,从《尚书》《春秋》两部著作的特点揭示《左传》产生的背景与学术继承性。对于《左传》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作了细密的评说。对《左传》的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叙事写人、行人辞令,甚至虚构的故事情节等进行了简要剖析。书中还探讨了《左传》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认为《左传》作为史传文学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 色空书

    色空书

    《色空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书,它从新的角度谈论性文化,但不仅局限于性文化,它深入到对生命、对心灵自由的思考。同时还从中医和身心修行的角度破除一些西医对性的误解,回归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上。
  •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本书试图从人文哲学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提供一种阐释。本书又不属于教科书式的“知识分子学”原理研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潮录。
热门推荐
  • 萌萝归来

    萌萝归来

    苍茫的雪原,不是她生命的伊始,却是一切的起点:无人知道她的姓名和过去。在这里,她遇上了扭转自己命运的师父;从这里,她傻乎乎地踏上了自己的征途——在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恨,还是不恨的时候。她在懵懂之中重生,在痛苦之中成长,在呵护之中,踩着还不稳的脚步,颤颤巍巍地向着她的终点走去。而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她一个渺小而艰难的愿望——我只不过是想……回家而已。
  • EXO时光替我说爱你

    EXO时光替我说爱你

    为什么爱我?为什么离开我?为什么背叛我的爱?为什么在我死心的时候说爱我?为什么我们不会有童话那样的结局?或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天在捉弄人吧。你只会把我当成一个玩偶吗?想扔就扔,想捡就捡,你想要我的身体,还是我的心?凭什么对我这么好?你让我用什么补偿你,你想要我的爱吗?对不起……我的心早已被他占据。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爱情,爱情么……好复杂。最后还不是离开了你们……为什么那么爱我,在外人眼里,我算什么?人渣?贱人?小三?上辈子造了多少福,让我认识了两个这么好的朋友,还有两个,那么爱我的人…我爱你,没来得及说出口。我走了,去天堂了,时光老人,替我好好爱着他们吧!
  • 天行鬼

    天行鬼

    鬼的面具下,亲人、朋友、师徒?……对不起,请离我远点。修炼三年的罗开,本以为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存在……元素师、强者!企盼着从此不再是以前那个需要寄人篱下而生活的自己。可早已被注定的结局却由不得他改变,修炼?强者?结果却是远离自己而去的一切。超脱十大元素的黑暗,夜空中,我满头血发……疯了、悲着、摧残这一切!………………………血泊里,独自漂流着,鬼的旅途中……我……是否不该存活的存在……
  • 元气萌主太子妃

    元气萌主太子妃

    这是一个死傲娇,半路遇上一个假天然的古代发家致富励志传奇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秘道

    秘道

    清风镇掩埋着一笔孙中山留下的军饷,得到军饷的线索是两块“无双蝶玉”。围绕蝶玉,展开韩飞龙、周石天和宋颜兰的夺饷故事。周石天是孙中山派遣的守饷之人,拥有能取得军饷的一块蝶玉,韩飞龙奉蔡锷命来取这块玉;宋颜兰则为袁世凯派来之人,手握另一块蝶玉,欲夺周石天之玉。周石天奉命潜伏后却暗生异心,想私吞军饷,这既给来夺玉的宋颜兰造成可趁之机,又为来取玉的韩飞龙带来一波三折,与之伴随的是清风镇鬼山的神秘和周石天家中变故连连。该小说命案迭起,悬念丛生,几乎无页无迷雾,无人有真身。翻开每页,都可掉入作者精心设计的连环套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架床迭屋的相互猜忌,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的阅读享受。
  • 重生之严禁剧透

    重生之严禁剧透

    小城镇的姑娘,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就遇到小说男主一般的人物,汹涌的爱慕夹杂着浓厚的自卑滚滚而来,从此再没了自我。二十年的倾心付出,换来的却是亲朋远离,女儿嫌弃,还有这最后的一纸离婚协议。感谢老天爷开眼,让我回到二十年前,回到一切开始的起点。这一次,我要为自己和家人好好活一回,还有被我辜负过的人,我也要重新珍惜起来。咦,不对,不对,怎么都乱了……嫌弃我半辈子的人,怎么总是追着我不放,仿佛是我抛弃了他。还有你,明明曾经愿意为我抛家弃业,怎么现在转投别人怀抱?完了,重活一世,也无法剧透我这人生啊!
  • 鬼种

    鬼种

    最开始是公司的冰山美女同事说怀上了我的孩子,这简直莫名其妙啊!然后是看不上我的相亲美女,说她已经是我的未婚妻,也怀上了我的孩子,这就太扯了吧!但是当警察上门,说我未婚妻惨死酒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摊上事了。从此开始,我身边开始冒出一些难于解释的事情,已经死了的同住舍友给我开门,山村里的神婆,莫名冒出的神棍……一切,从为我怀上鬼种的那些各色美女开始。
  • 厉害了我的国: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思维

    厉害了我的国: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思维

    “老顽童”太古带你细数体现在古人的经济学思维,翻开那些被遗忘的人和事儿,妙趣横生。
  • 穿越之悍妃妖娆

    穿越之悍妃妖娆

    谁动了谁的琴弦响起了思念,谁守着谁的伤悲独自泪成涟,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最后血月凶兆出现,他们这世注定不能相守吗?那来世再从相见到相知,相伴,从相伴到相惜,相爱,从相爱到相依,相守,可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剑奇侠传之凡仙缘

    仙剑奇侠传之凡仙缘

    他出世一刻遭天庭追杀,昔日的天庭战神为了他沦为魔界魔尊。沦落入人世间的旅程令他结识自己的第一个挚友离云生,而后被蜀山世尊惜收为弟子。经历一番周折,命运使他和离云生又曲折离奇的认识了欧阳灵与女娲后人朔云,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信仰,‘使命’,‘梦想’,‘寻解’,在破除万难中他们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奇缘?在一切的一切被解开之后他们该何去何从?又能否真正收获自己当初的信仰?向伟大的仙剑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