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成功的大商人,当事业达到顶峰时,都求一个“淡”字。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盂尝君府下有个门客,这个门客与其他的门客不同。他常常弹剑而歌,歌词里尽是抱怨之词。要么抱怨食无肉、行无车,要么抱怨没有好衣裳。并且,这位门客总是贪得无厌,没有丝毫的满足感。孟尝君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一次,孟尝君派此人到他的封地收租。他到了那里,将佃户们召集起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将地契和欠据一并烧掉,并告诉这些佃户,孟尝君有着慈善心肠,决定免了他们的地租和欠款。听了这位门客的一席话,众佃户无不欢天喜地,心中充满了对孟尝君的感激之情。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一些敌对势力乘机追杀他。孟尝君当时身陷险境,无处藏身,幸亏得到他好处的那些佃户将他收留。孟尝君因此逃过一劫。
这位门客没有执行孟尝君交待他的任务,而是将地契和欠据当众烧掉,从而使得孟尝君得到了佃户们的认可。结果,孟尝君得到了佃户们的救助。孟尝君便是一个将义看得比利重的典型人物,他对这位表面上看来不识抬举的门客毫不吝啬,换来的是这位门客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为他笼络了人心,作为对他的回报。
商界超人李嘉诚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在领取董事袍金上的做法便能够体现出这一点。
长实系的盈利状况一直都不错,作为它的领军人物的李嘉诚,他每年所能拿到的袍金数额肯定不会低。就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的水平来看,李嘉诚每年也能拿到数百万港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袍金自然会增多,作为长实主席,李嘉诚可以拿到1000万港元左右的袍金。然而,李嘉诚每年仅从公司里拿出5000港元作为自己的袍金,并且一直这样做了20多年。李嘉诚的做法让人们感到惊讶,毕竟,5000港元的袍金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公司一名清洁工的年薪。
不仅如此,李嘉诚先后出任了十几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每年从这些公司里同样能拿到数目可观的袍金。李嘉诚却没有将其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数归入了长实公司的账上。在兼任国际城市主席的时候,该公司为他开的袍金是200万港元,他同样将其入了长实公司的账上。
李嘉诚在袍金上面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李嘉诚问心无愧。美国《 财富 》记者采访他时,他曾说道:“确如外界所传,我的董事年薪(袍金)是641美元,这比办事员的工资都低得多。不过,我即使支取1000万美元董事年薪,它比我所做的工作该拿的都少。”
李嘉诚的做法体现了他的无私,成为了香港商界及舆论界的美谈。商业界人士虽然对李嘉诚只拿象征性的袍金表示折服,但没有人敢于效仿。他们这样认为,袍金本来就应该拿,那是自己参与决策管理得到的酬金。不仅该拿,而且是理直气壮地拿。
舆论界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一些舆论则认为李嘉诚这样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不取小利的目的是得到大利,是典型的“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李嘉诚虽然放弃了每年可以拿到的数千万元袍金,却能够因此获得公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公众股东在认可李嘉诚的同时,自然会认可他旗下的长实系股票。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李嘉诚若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也会纷纷效仿。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性。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及价值才是大数。李嘉诚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公众股东的支持和帮助,长实系会因股票增值而市值大增,李嘉诚作为大股东和大户,自然能够将大利攥在手里。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在这一年度,从他所持长实、新工等股份中得到12.4亿港元的年息。这并不是李嘉诚一年里的总共收入,他的非经常性收人和海外股票的年息尚未计算。
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更是如此,不过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李嘉诚能够漠视眼前利益,处处照顾股东,的确难能可贵。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名儒商,李嘉诚自然能够理解这点。在经商过程中,他也时时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让人们对他产生好感,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进一步得到所谓的“民心”。
虽有人认为李嘉诚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但李嘉诚在业界的声誉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为,人们在看待和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参照物的。李嘉诚能够漠视董事袍金,其他人却不能够做到,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李嘉诚的行为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原因。
李嘉诚在经商过程中,能够顾及别人和公司的利益,在外界树立了很好的信誉,在公司内部得到了员工们的支持。如果一个商人能够做到这步,他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李嘉诚经典语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1000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
§§理念二:诚字为本
用诚意去打动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尤其是生活在金钱充斥的生意场,总玩花花肠子行不通。几十年来,李嘉诚一直秉持以诚为本的原则去做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