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89200000016

第16章 历史回望:流变与传承(16)

“五四精神”的“引领期”,至“国防电影”后结束。经过“孤岛”时期的沉滞,到1945年后,进入它的“沉淀期”。之所以用“沉淀”一词指称这时的“五四精神”的流转,主要是因为,尽管这一时期仍存在一定的“引领”,但经过多年的战争与革命,国人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显然已更进一步。在脱离了直接的或较为线性的思想主题表达之后,直到1949年建国前的这一时期,“五四精神”在三个面向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第一个面向是继续沿着左翼电影运动的方向继续发展,以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但不同于左翼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五四精神”不仅大大降低了“激进”的程度,还在人物的塑造、人性的开掘、群像的刻画、悲剧命运的揭示以及现实生活的深度书写诸方面,都较以往更为圆熟。第二个面向是将“五四精神”深入到市民阶层,在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中,通过对情感和伦理等外衣的剥离,深刻表达一种“五四精神”所指涉的“现代性”的理解。它以文华公司出品的《太太万岁》、《假凤虚凰》等为代表。在这些影片中,虽然“五四精神”所强调的“反帝/爱国、反封建/革命”等都已基本消失不见,但“五四精神”所昭示的对于“现代性”的呼唤与思考,却被这些影片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另一方面,反衬着“五四精神”的平民化进程。第三个面向则是将现代西方的一些人权、民主等思想直接转换为一套叙事情节,并按既定的思想发展逻辑来组织叙事进程,是一种“五四精神”的理论化呈现,它以《摩登女性》等影片为例。这类影片无意表达“爱国”、“革命”等主题,也无意详尽展示或披露市民的阶级本性,而是自我满足于一种对于现代西方思想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建构。尽管这与“引领期”的“五四精神”的体现有些距离,但对于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又何尝不是“五四精神”的基本内容呢?

从“自发期”到“引领期”,再到“沉淀期”,“五四精神”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总体上说,虽有反复,却从未缺席,就算是在上海沦陷后的“孤岛”时期,再次出现的“古装片”等风潮,从某种意义上似乎与我们所理解的“五四精神”无关,但戴锦华教授却认为,如果说,古装稗史、神怪武侠片原本是对前现代民间故事的重述,那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拍,便事实上成为重述的重述。这一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间或作为平滑、同一的历史叙述的一处裂隙,为一个迄今已愈百岁的幽灵赋形。这幽灵正诞生于老中华帝国颓然崩裂,少年中国艰难莅临的当口,为通常被简单地命名为反帝/反封建、救亡/启蒙、现代/传统的逻辑悖反命题所建构并召唤。戴锦华:《“五四”洪流中的一泾:中国电影的初创》,选自《“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如此说法,并非表明这一时期的所有中国电影都受到了“五四精神”的普照,而是旨在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从“五四精神”诞生的那一刻起,都以此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参照,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不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一精神便被另外一个系统取代了,这便是“延安传统”。

二“延安传统”及其影响探析

“延安传统”显然来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么,何谓“延安传统”呢?周星教授认为,《讲话》精神包含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强化注重现实精神的要求;对艺术文化借鉴创新的强调;对注重鲜活的生活气息的强调;关于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的辩证认识;对艺术文化工作者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贴近大众的心理亲近的提示。周星:《新时代电影文化精神认知的借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启示》,《2012电影创意研究》,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页25—30。陈旭光教授则认为,《讲话》精神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实际上是一个“主流化”或“大众文化化”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到今天,融合了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和中国当下文化发展的现实,已经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本土的独特性的大众文化,包括本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独特性。陈旭光:《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试论〈讲话〉精神的当下性与电影生态的大众文化视角审视》,《2012电影创意研究》,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页34。陆绍阳教授则指出,“延安传统”的精神内核有两点:第一,“延安传统”是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精神指引的,《讲话》中“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不但是作为文艺政策写入文件,而且深入人心,成为所有文艺工作者的行动纲领;第二,“延安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品格成为新中国电影的首要创作方法。尽管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也受到了其他文艺思潮、流派的影响,但那些思潮、流派并不是主流,影响时间也比较短,而真正成为中国电影精神内核的是现实主义精神。陆绍阳:《〈讲话〉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2012电影创意研究》,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页57、59。

然而,本文却认为,“延安传统”是完全逆“五四精神”方向的另一种文化运动。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延安传统”与“五四精神”本身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代表两种不同的文艺方向而已。本文也无意于对任何一方做出倾向性批判,而是就本人的理解,对此进行一番较为客观的评述罢了。因此,当我们回到原点,我们就会发现,《讲话》所确立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实际上是将“五四”以来的文化美学整个掉了个头,从总体上来说,是将“自上而下的重塑重造”改为了“由下而上的仰视景仰”;从美学上来说,则是将“以批判揭露为主的雷电文艺”变为了“以歌颂赞美为主的阳春文艺”。而综观建国后至新时期这段时间的电影创作,可以看到,“延安传统”在电影创作上的基本规律。1.由于视角的变化,叙事人称开始渐渐由全知型或第三人称叙事向第一人称叙事转变,有时采取杂糅的方式,布道者的角色仍然存在,但已被具体化为“党”。2.对现实采取二分法,一种是美好的歌颂,一种是苦难的展示,但展示苦难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意在一种新旧对比;虽然革命现实主义是创作的基础,但因为视角的变化,革命浪漫主义反具有更直接的亲缘性。3.为了达到歌颂的目的,与“五四精神”的传播一样,也会选择一些传统的故事题材,但好人好事、悲情加励志是此种的首选。此外,思想加图解大于叙事的现象也仍有存在。4.人物的类型化与固定化开始愈来愈明显,坚定的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人、有缺点的好人、成长的人成为基本的人物谱系。5.人物的生死转变以及新人物、新典型的树立,多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流沙型”人物。6.由于意识形态已同化为故事,所以反复讲述已成为一种策略或习惯。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发现,在新时期之前,“延安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大致经历了“确立期”、“震荡期”和“畸变期”三个时期。“确立期”是指建国后至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开始进行批判直到结束的这段时间。之所以称这段时间为“确立期”,原因有二:一是这一时期全国电影工业已基本完成公私合营,电影制片厂国有化的道路已基本确定;二是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批判。通过这次批判,它起码完成了如下任务:(1)在思想认识上,统一了全国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是《讲话》的一次现实演示。归结到电影方面,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完成了对上海电影创作队伍的改造和重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上海传统”的颠覆性再造。(2)通过这次批判,在文艺美学和创作方法上,真正确立了《讲话》精神中所昭示的基本创作方向。本文认为,毛泽东对《武训传》展开批判的主要原因为:1)主人公的选择存在严重问题,因为乞丐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属于真正的农民,这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有所偏差;2)所采用的视角“明仰实俯”,也就是说,对于行乞办学的武训,创作者表面上是歌颂与赞扬,但实则却是批判的,因为武训办学的目的是好的,方式却存有很大问题;3)本片所宣扬的“阶级调和”和“改良思想”,实属“五四精神”多侧面中的一个,但这却与毛泽东所强调的“阶级对立”以及“农民革命是中国历史前进的动力”严重抵牾;4)缺少“党”这一布道者角色,主人公武训也并非是一个“接受党的领导和召唤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人”。这些批判,实际上正暗合了本文在前面所归纳的“延安传统”在电影创作中的基本规律,是一次全方位的“大纠偏”。

当然,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来自解放区的创作队伍其实在长期的领会中早已身践力行。《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女司机》、《民主青年进行曲》等故事片,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以影片《白毛女》为例,这个故事经一系列改造之后,已由一个普通的藏于深山中的白毛女的旧故事,上升到了在党的感召下,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新故事,由于视角的变化,对于白毛女的勇气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影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这个悲情的故事,也没有停留在“阶级调和”上,而是在势不两立的“阶级对立”中,表达了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美好愿望,白毛女直接成为意识形态机器中“被重塑的人”,成为意识形态反复讲述的一种策略和一个原型。

同类推荐
  • 看名画的眼睛

    看名画的眼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先生,他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出版有《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译者范钟鸣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赴日,1989年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邀请赴美从事艺术创作交流。现为职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译著有《日本美术尚未诞生》等作品。
  • 色彩改变生活

    色彩改变生活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 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本书是国内外舞蹈学研究领域首次对“手舞”进行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的概念,试图通过确立中国古典舞三个流派中的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并以此来剖析中国古典舞手舞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研究。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客家山歌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社交手段,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其功能具有隐秘和公开化的两重性。因为是唱歌,可以解释为艺术的虚构,因而有隐蔽性;但是,又因为是面对面的唱和,对方也可以理解为真情直露。作为娱情的手段和作为传情的渠道,是合二而一的。
热门推荐
  • 八荒经

    八荒经

    万古苍宇中,何为道?无尽岁月中,何为恒?阅尽苍茫,不死不休,为何故?一名孤儿穿越异界,开始走上修炼之路...
  • 我心中的太行山:全国网络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我心中的太行山:全国网络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本书是一本关于太行山的散文集子,共含68篇文章。68位作者用满腔的真情讲述了父辈们在太行山上创建的不朽业绩,用深邃的眼光解读了太行山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用深情的笔调抒写了太行山的山山水水和憨直厚朴的太行人。
  • 先婚厚爱,天价前妻很抢手

    先婚厚爱,天价前妻很抢手

    新婚之夜,她独守空房........娘家败落,婆婆不再视她为珍宝,丈夫的彻夜不归跟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让她彻底死心,一纸离婚协议,她带着身孕离开。两年后,酒吧的舞台上,那双清澈的双眼让他眯了眼睛,跳上舞台将她抗走她捏着她的下巴厉声呵斥“你就这么作践你自己?”她怒视着这张让她跌入地狱的俊脸狠狠的甩了一个巴掌。******当得知真相他心疼的将她抱在怀里,大掌摩挲着她腰间的那道闪电纹身,哽咽着问“还疼吗?”她摇摇头,指指自己心脏的位置,在他手上写了几个字“心已死,不会痛”QQ327943904,欢迎勾搭O(∩_∩)O
  • 苍窘之恋

    苍窘之恋

    顾浩一个不算太帅,家庭条件一般的男人,以为这样的男人就会给自己幸福,没想到却编织了一场假婚假爱的谎言。伤的体无完肤的时候,这样的自己还有资格拥有真爱吗?
  • 吃货旅行记

    吃货旅行记

    开胃小菜,火锅,小食,甜品......哪个是你的最爱?别着急,现在和我们一起去探索美食吧!
  • 刀客和女人

    刀客和女人

    湮没在封建时代里的女性终究逃不脱毁灭的命运,无论是凶悍的母骆驼,善良的玉梅,恶毒的一枝花,还是无助的彩莲和可怜的老妓都是如此。欧阳掌门、乱世巾帼、柳溪首富的地主婆母骆驼,不仅在欧阳家说了算,就连称霸柳溪的镇长刘大炮也要让她三分,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只落得暮老时一把焚烧的火……
  • 机械战狼

    机械战狼

    变为机械狼的封不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变成人。有血有肉的人,让这全身的钢铁都见鬼去吧!就是泡个妹子,想要进行深度交流的时候。封不鸣泪流满面。这一身的钢铁实在是没有感觉啊!
  • 圣伊贵族学院:爱我你怕了吗

    圣伊贵族学院:爱我你怕了吗

    鹿潇,人人宠爱的公主,是绝美冷艳的冰山美人,来到圣伊贵族学院。遇到了霸道校草吴世勋,到底他们会不会擦出爱的火花?PS:万年雪山和千年冰山的爱恋
  • 留计东归赠言

    留计东归赠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从私生子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经营哲学

    从私生子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经营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帝王首推秦始皇。他功勋卓著、饱受争议;他“奋六世之余烈”,剪灭群雄,一统天下;尔后,又北逐匈奴,南取百越,拓展大一统帝国的疆土。他锐意改革,统一文字,规范货币和度量衡,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废除分封制,把秦国原有的郡县制推向全天下,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政建制。他推崇法家,依法治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封建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历史,有的制度经过改革后,沿用至今。他的雄才大略令人惊叹!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把祖宗或父辈创立的基业发扬光大,做到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境界则难上加难,秦始皇做到了,因此,他无愧于“千古一帝”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