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缺失牙防止方法
孩子该长的牙一直没有长出来,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我们知道,牙齿是由颌骨里的牙胚逐渐发育钙化而成的,如果颌骨里天生就没有这个正常的牙胚,自然在这个部位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经过照X光片证实颌骨里没有牙胚,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就叫做先天性缺失牙。
常见的先天性缺失牙多发生在上颌和下颌的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齿”。这个牙齿在人类牙齿发育中属于退化牙。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加工日益细腻,人们咀嚼也就不那么费劲了,根据用进废退的道理,人的颌骨逐渐变小,牙齿也发生了退化。当退化完全时,颌骨里就没有牙胚生成,自然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因此,第三磨牙的先天性缺失牙并不属于病理性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
还有一些因素,如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结核病、佝偻病等)使牙齿的胚芽破坏或发育受阻,也可能引起先天性缺失牙。
发现孩子的牙没长出来,到医院检查后证实是先天性缺失牙,就应该请大夫根据缺牙的数目、部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等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多生牙的防止方法
正常人的牙齿是有一定的数目和形态的。凡是在正常数目的额外长出的牙,医学上称为多生牙。多生牙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1~2个最为多见。
多生牙的危害在于它占据了正常牙在牙列中的位置,正常牙受到多生牙的拥挤,只好从牙床的旁边长出来,形成错位,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甚至形成双层牙。
对于多生牙的处理应该是及早拔除。但有的多生牙在生长的早期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发现时它已经长在牙列中了,如果这个牙齿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且在牙列中排列的还算整齐,牙齿的咬合关系也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可以保留这个多生牙,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的多生牙是应该尽早拔除的,以利于其他恒牙的正常萌出。
畸形牙的防止方法
正常的双尖牙在咀嚼面上有二个尖,如果在二个尖的中央多长出一个又高又细的小尖,称为“畸形中央尖”。畸形中央尖最好发的牙位是下颌第五个牙,而且往往是对称出现在左右两侧。
中央尖内部有一个小腔和下面的牙髓腔相通。当有中央尖的双尖牙长出来以后,牙面和上面的牙齿接触,中央尖很容易被磨损或者被折断。这样,中央尖内的髓腔暴露出来,与外界相通,成了牙髓感染的通道。牙髓感染,将引起根尖周炎、根尖脓肿等,严重的可以使牙根停止发育。
如果发现孩子长出的牙齿是畸形中央尖,应该尽早到医院去,口腔科大夫将会为孩子治疗。一般的处理是分次将中央尖磨低,一次磨低一点,一个月左右磨一次,逐渐的磨除,不断地刺激牙髓组织,在中央尖腔的顶部有新的牙本质形成,新的牙本质可以封闭牙髓腔,不便其外露。
如果中央尖已经被折断,出现了明显的牙髓炎症状,或者感染已经蔓延至牙根部,则应该马上到医院请大夫治疗。早期可以进行牙髓治疗或者根管治疗。如果根尖破坏得严重,反复治疗效果不好,可能就要拔除患牙了。
怎样选择打针与吃药
孩子生病了,家长很着急,很多家长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以便使孩子好得快些。
其实,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家长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虽然机率很少),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
预防麻疹的方法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易感者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其发病率可高达95%以上。麻疹好发年龄为1~5岁。典型麻疹以发热、眼结合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口腔粘膜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留色素斑为特征。患儿多死于并发症。麻疹减毒活疫苗可作为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接种对象: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及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接种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接种6~10天时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8月龄接种后,间隔10~14月加强免疫一针。加强免疫,为的是保证机体的免疫水平。
预防风疹的方法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幼儿发病,成人亦可受感染,临床特征为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斑点疹,耳后、颈部和枕部淋巴结肿大。并发症很少,偶有并发或继发脑炎。风疹病毒可侵犯胚胎导致先天畸形,妊娠早期妇女感染了风疹,新生儿患有先天风疹综合症:心脏畸形、白内障、听力障碍等多种器官受累。接种对象:12月龄~14岁人群。为控制新生儿先天风疹综合症,可对青春期少女及育龄期妇女实施免疫。接种反应:小儿接种后6~11天少数人有低热、皮疹、淋巴结炎。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儿童、青少年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反应: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来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时预防三种传染病。接种反应: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预防水痘的方法
水痘几乎遍及全球。水痘和带状疮疹是两种特殊的感染形式,都是由水痘一带状疮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一带状疮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疮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水痘患者全身可见水疮疹。平均数量为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遗留下瘢痕是妇女最担心的问题。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疮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十天左右。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水痘。接种对象:12月龄以上的健康个体、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触者。接种反应是轻微和暂时的。健康儿童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以上。
预防头癣的方法
头癣俗称秃疮或喇痢头,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三种,即黄癣、白鲜和黑癣,其中以黄癣最严重。这3种癣均可继发细菌感染而造成脓癣,常常会被误诊为头发感染而久治不愈,故应请医生仔细诊查。
治疗小儿头癣,首先要用肥皂和温开水洗头,把头发上的痂皮和碎皮屑消除干净,然后交替外搽杀菌的头癣软膏,如硫磺软膏、杀烈癣药及1%~5%碘酒等;口服黄霉素,按每日每公斤10~15毫克连服4~6周,在显微镜下3次查不到真菌才可算痊愈。病儿要被隔离,以免传他人。病儿帽子、枕巾应煮沸消毒,梳子、理发工具等用5%来苏儿溶液或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15分钟,方可再使用。另外,据临床观察,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可取足三里、曲池、百合、风池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抑制法),留针少许后取出,隔日治疗一次,并用梅花针叩刺病灶局部和背部俞穴,病灶边缘用轻度打刺,一般由外向内螺旋式叩打,达到微有血点渗出为度,隔日1次。
本病是可以预防的,其方法是,不与有头癣的小孩一起玩耍;对患头癣的小儿要进行隔离;病儿应戴上帽子,防止病发掉下而传染别的小儿,不用头癣小儿用过的理发工具、毛巾、梳子、枕巾和帽子,每次剪完头,要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淋巴结肿大的治疗方法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这一部位,带孩子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诊断。
扁桃体肿大的治疗方法
关于扁桃体切除的问题,医生的观点在近20年已经有所改变。大的扁桃体如果没有并发症,那么就没有必要切除它。特殊情况下,扁桃体增大,妨碍呼吸和吞咽,或因反复扁桃体感染影响到孩子上学时,父母应当考虑切除孩子的扁桃体。若当肿大的扁桃体引起其他问题时,医生常建议施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扁桃体切除手术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手术,切除扁桃体的决定也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在做出决定前,父母应该请教儿科医生或耳鼻喉专家会诊。
婴幼儿低血钙症治疗方法
当新生儿血钙总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游离钙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称为低血钙症,这是新生儿惊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低血钙发病因素有多种,其发病时间也有不同。
早期低血钙
是指出生后72小时以内出现的低血钙症。由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受抑制所致,因在妊娠后期钙经胎盘主动输入胎儿的量增加,以致胎儿血清钙增高,抑制了甲状旁腺功能。本症多发生于出生低体重儿,患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婴儿及母患糖尿病的婴儿,因他们的甲状旁腺功能比正常婴儿差,钙的储备量少,肾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现低血钙症。
晚期低血钙
指出生后72小时至第3周末发生的低血钙症。多见于人工喂养者,因牛乳、黄豆粉制的代乳品和谷类食品中含磷高,超过肾脏廓清能力,于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钙降低。
出生3周后发生的低血钙
见于维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婴儿。这种低血钙持续时间长,多超过新生儿期。由于先天性所致,低血钙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新生儿低血钙症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有不安、惊跳、震颤、惊厥,偶可出现喉痉挛和呼吸暂停。发作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但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
为本症患儿补充钙剂可有特效。如出现惊厥者用10%葡萄糖酸钙2毫克/公斤/次,缓慢静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还要注意不使钙剂溢出静脉外,因可发生组织坏死和钙质沉着。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服钙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口服氢氧化铝乳剂可减少磷在肠道的吸收。3周后发病者除口服钙剂外,同时每天口服维生素D10000~25000国际单位,口服双氢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疗效。
婴幼儿麻疹治疗方法
麻疹是小儿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可呈流行性,俗称出疹子。实际上小儿时期出疹性疾病有数种,如风疹、猩红热和幼儿急疹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疹性疾病。麻疹只是其中的一种。
发病原因
麻疹为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经呼吸道传染。病人打喷嚏或在说话时病毒随唾液散布在空气中,小儿将病毒吸入呼吸道则受感染。受病毒污染的玩具、衣物等也可感染小儿。
小儿对麻疹病毒易受感染。在麻疹疫苗应用以前常呈流行性发病。多见于7个月至5岁小儿。冬春季发病率高。自从小儿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预防以来,小儿麻疹发病明显减少。但近年来可见成人出麻疹。
病毒进入人体在体内繁殖,约6~18天开始出现症状。医学上称这段时间为潜伏期。在潜伏期的末期已具有传染性。
病状表现
症状开始有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有的孩子有呕吐、腹泻、厌食、烦燥等症状。发热2~3天后可见口腔内颊部粘膜及下唇内侧散在沙粒白色小点,周围红晕,医学上名为科氏斑,为本病有诊断意义的体征。发热3~5天后皮肤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大约3天疹出齐。出疹时高热、流泪、流涕,咳嗽均更加明显。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皮疹逐渐变暗,以后渐消退。同时体温渐下降至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整个病程约10~14天。皮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班。可有小量脱皮。
病重时,部分患儿要并发喉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喉炎表现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病例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十分严重,喘憋明显。支气管炎和肺炎都表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肺炎循环不良时疹子出的不透,或疹子没有出齐就隐退,同时喘憋明显,口周发绀,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治疗方法
麻诊患儿应隔离至出疹5天,合并肺炎时应隔离10天,以避免传染其他孩子。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不可太高。注意保持患儿口鼻清洁,多喂水,给少量易消化食物。体温下降病情恢复时,应及时添加富有营养的饮食,以期早日恢复健康。
注意事项
急性期可用适当的退热药,但又不能把体温降的太低,同时给止咳化痰药及清热解毒透疹药等以减轻症状。如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喘憋,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一般家长总认为孩子出疹子怕风、怕冷,喜欢穿得暖暖的,盖得厚厚的,这是不合适的。穿盖过多不利于小儿退热。孩子出汗多则易着凉,同时也不利于皮疹出透。因此穿戴适当即可,千万不要太热。单纯出麻疹没有危险,家长不必慌张,按医生嘱咐细致护理,一般可顺利恢复健康。
婴幼儿风疹治疗方法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会得风疹,反过来也一样。风疹的特点为全身症状轻,有特殊的皮疹,并伴有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病儿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容易再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所以传染性较麻疹小。一般可通过咳嗽、谈话、喷嚏时的飞沫传染他人。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所以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后,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开始,一般要经过14~21日。初起1~2日症状很轻,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发红等轻微感冒现象。病人口腔颊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1~2日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在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于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小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年长儿童患风疹后,个别并发关节炎。当皮疹隐退2~3天后,患儿又出现发热、暂时性关节疼痛,但无关节红肿;膝、踝、肘关节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内自行缓解。
患风疹小儿应予隔离,直到出疹后第5天,并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麦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肤瘙痒时可用1%氧化锌溶液涂擦,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风疹的合并症很少,但少数病人可有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关节炎和出血等倾向。
婴幼儿急疹治疗方法
本病又称婴儿玫瑰疹,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发热病。其发病特点是突然高热3~5天,全身症状轻微,体温下降,同时,全身出现皮疹,并在短时期内迅速消退。幼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可通过唾液飞沫而传播,但不如麻疹传染力强。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大多数为6个月~2岁的婴儿。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幼儿急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大约需10日。其临床症状为起病急,小儿突然高热39℃~41℃,伴有烦躁、倦睡、咳嗽、流涕、眼发红、咽部充血、恶心、呕吐、腹泻等类似伤风的症状。少数病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但惊厥后神志清晰,精神食欲仍好,从外表看来毫无病容,这是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发热第2~3日,患儿的枕部、耳后、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无压痛。高热持续3~5天后很快下降,退热后或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最先出现在躯干和颈部,以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较少,一日内出齐。皮疹多在1~2日消失,且不留色素沉着。因此无疤痕脱屑。幼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退去后能顺利康复,极少有合并症。
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充足饮水、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等。高热可用冷毛巾敷前额或服退热片。烦躁或抽搐时可给予镇静剂。个别患儿可并发呼吸道继发感染、中耳炎、脑病,此时必须送医院治疗,多数能完全康复。极个别患儿留有癫痫、轻度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肌肉注射有硬块的处理方法
肌肉注射是一种极方便的给药方法,但有的药物在连续多次注射以后,就会在肌肉注射的局部发生硬块。
肌肉注射后发生硬块,主要是某些药物,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孩子在注射时不能很好合作,注射部位选择不当,使药液注入脂肪组织中,脂肪组织中血管少,药物不能很好吸收;长期注射药物,加重了药物的刺激,使局部肿胀形成硬结。
出现硬块,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还会发生组织坏死。孩子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现发热。因此,出现硬块后应及时处理。
热敷
注射局部产生疼痛或刚出现硬块时,可以及时热敷。方法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水温50℃~60℃,敷于硬块部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局部轻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液吸收。
硫酸镁溶液外敷
可用50%硫酸镁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热水约10毫升,取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更替使用。先取一块毛巾,拧干后敷在硬块处,上面再用热水袋压住,5分钟更换一次,连续15分钟,每日3~4次。硫酸镁溶液热敷可使肌肉放松,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液吸收,使硬块变软,直至消失。
艾叶煎水敷
艾叶即艾蒿,味苦辛,性温,有理气血、温经止痛的效用。可用艾叶加水适量煎煮,放温后用毛巾浸湿热敷。注意药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烫伤。每3~5分钟换一次,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二次。
理疗
可去医院做理疗,效果较好。
如果硬块有波动感或出现脓头,不可再热敷,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提高婴幼儿抵抗能力的措施
提高孩子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预防接种,它虽然很有效,但由于疫苗的种类很有限,不可能通过预防接种来防止一切传染病;第二种方法就是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对一般传染病的抵抗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提供足够的营养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由于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而且食谱往往比较单调,故容易发生营养素的缺乏。营养不足,抵抗力就比较差。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轻度的(或称为亚临床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缺乏是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有色蔬菜和水果(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或补充一些多元维生素制剂确实能有效地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这也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面。
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锻炼要从小开始,满月后的孩子,夏天可以在室外躺一会儿,冬天可开窗在室内呼吸新鲜的空气,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从小培养孩子适应较冷的环境,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就不容易得感冒。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而且对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全身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经常运动还可以增强食欲,使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这样体质就会增强,抵抗力也会明显提高。
掌握健康检查的有关知识
为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情况,为了早期发现尚未被家长注意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并及时予以处理,婴儿出生后应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1岁内婴儿应该接受3~4次健康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测量体重、身长
体重是反映婴儿近期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每次检查都应测量体重。半年或一年测量1次身高。
全身系统检查
及早发现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的早期体征,及时予以治疗。
检测末梢血红蛋白含量
协助诊断有无贫血,确定贫血的程度。一般1年检测1次。如果在体检中怀疑婴儿贫血,可随时检测婴儿的血红蛋白含量。
健康咨询
利用每次体检的机会,保健医生可以了解家长在喂养、护理婴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家长可以通过向医生咨询,学到科学育儿知识,于何时添加辅食,何时断奶,怎样在喂养过程中开展早期教育等。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既使家长获得了科学育儿知识,也提高了家长对婴儿的自我保健意识。家长能自觉地与医生配合,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使婴儿得到及时治疗,对促进婴儿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掌握婴幼儿患病的早期信号
在婴儿平日的一些表现中,往往可发现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大便干呈羊屎状
正常小儿的大便为软条便,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状,或2~3天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有热的现象,可多给菜泥、鲜梨汁、白萝卜水、鲜藕汁服用,以清热通便。若内热过久,小儿易患感冒发烧。
食不好,卧不安
如果小儿饮食过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会引起小儿肚胀不舒服,往往还使小儿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
鼻中青、腹中痛
中医认为小儿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后,可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寒湿内生,腹胀腹痛。而腹内寒湿痛可使面部发青,小儿见于鼻梁两侧发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
正常时小儿舌苔薄白清透,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时应服消食化滞的药物,如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中药。
手足心热,常有病痛
正常小儿手心脚心温和柔涓,不凉不热。若小儿手心脚心发热,往往是要发生疾病的征兆,要注意小儿精神和饮食调整。
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
若小儿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都是表明小儿肺、胃中有燥热,注意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发生高热、咳嗽。
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饥不是要小儿饿肚子,寒不是要小儿受凉,而是指饮食要适量,不偏食,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增减衣服。否则吃得过饱,或出汗过多,都使小儿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婴幼儿咳嗽的饮食禁忌
咳嗽是宝宝冬春季最为常见症状之一,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都可见到,如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患儿到医院诊治,回家虽按时、按量服了药,可是咳嗽始终不见好,甚至一个月过去了还不好,家长往往开始着急。其实,任何疾病的治疗,不但要靠医生的正确诊断和用药,还要靠病儿(主要是家长)的配合。服药期间饮食有什么禁忌?需怎么配合?把辅助工作做好,宝宝的身体才能早日康复。
禁食寒凉
中医理论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就是说身体一旦受了寒,饮入寒凉之品,可伤及人体的肺脏,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发的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所致。此时如饮食仍不注意(饮食过凉),就容易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重,日久不愈。不论是宝宝还是成人,咳嗽多会伴有痰,痰的多少又跟脾有关。脾是后天之本,主管人体的饮食消化与吸收。如过多进食寒凉食物,就会伤及脾胃,造成脾的功能下降,聚湿生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见咳嗽的宝宝要禁食寒凉。
禁食肥甘厚味
中医认为咳嗽多为肺热引起,宝宝尤其如此。日常饮食中,多吃肥甘厚味可产生内热,加重咳嗽,且痰多粘稠,不易咳出。对于哮喘的患儿,过食肥甘可致痰热互结,阻塞呼吸道,加重哮喘,使疾病难以痊愈。所以在咳嗽期间应吃一些清淡食物。
咳嗽期间还应禁食橘子
通常大家觉得橘子是止咳化痰的,所以患咳嗽时要多吃橘子。实际上,橘皮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生热生痰。哪个宝宝肯不吃橘肉光吃橘皮呢?
其他
长期咳嗽不愈的患儿,可用梨加冰糖煮水饮用,它的效果是润肺止咳;鲜百合煮粥,对咳嗽日久、肺气已虚的宝宝及老人效果甚好。对于脾虚疾多的患儿,平时可多食山药,或煮莲子粥、意米粥及大枣粥等服用。
总之,咳嗽的药物疗法很重要,但饮食的适当调养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长能配合医生的用药,掌握咳嗽患儿的饮食禁忌,可使宝宝加快康复。
婴幼儿发烧的饮食喂养
宝宝感冒发烧时往往食欲减退,胃肠消化功能下降。发烧时宝宝心跳和呼吸加快,出汗多,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增加,使宝宝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也增加,这就产生了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该怎样给宝宝安排饮食呢?
首先,发烧时宝宝的食欲下降是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着急,关键还是要给宝宝尽快把病治好,病好了宝宝自然会恢复胃口。发烧时可根据宝宝的食欲,为宝宝安排平时食量的70%即可。水分则应充分满足。
吃母乳的婴儿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宝宝能吃多少就喂多少。添加的辅食或为宝宝准备的饭菜应选择易于宝宝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酸奶、牛奶、藕粉、大米稀粥、小米粥、鸡蛋羹等。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喂宝宝。每餐之间还可添加一些西瓜汁、绿豆汤水等给宝宝喝。
一般情况下,只要烧一退,身体不是那么难受了,宝宝就可能会感到饥饿,主动要东西吃。此时可以根据宝宝食欲好转的情况,安排宝宝的饮食逐渐从流食转向半流食和软食。但这时宝宝的消化机能尚未完全恢复,大人不能一高兴就一下子给宝宝安排肉呀鱼呀之类不太容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应该给宝宝做一些清淡可口的面片汤、鸡汤挂面、肉末菜粥、素馅的小馄饨、小包子等。
等宝宝完全恢复后,为了弥补宝宝生病期间所亏损的营养,恢复体力,可以每天以少吃多餐方式,给宝宝加一次餐,每餐之间间隔不宜太短,一般以3小时以上为宜,这时宝宝肠胃功能仍较弱,虽可以开始和平时一样进食各种食品,但一定不能过量,以免加重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
有的医生还建议,发烧期间暂时不要给宝宝吃鸡蛋,因为鸡蛋清中含有某种致敏物质,可能会引起一些宝宝的过敏反应。平时身体健康时有可能不发作,而发烧时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会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