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84200000006

第6章 大学生就业制度沿革

一、计划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使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人们总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来配置有限的资源。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主要是取决于具体的经济形式。

大学生是一种人才资源,是充实我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队伍的主要来源,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怎样使其合理地配置到社会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取得教育投资的最佳效益,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出现了不同的配置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阶段。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的问题上,基本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当时,我国经过了最初几年的经济恢复以及随后几年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了个体经济。在所有制构成上,形成了比较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当时,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需求矛盾尖锐,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向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及国防、科研单位提供专业技术干部,支援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建设,向石油、煤炭、地质、矿山等艰苦行业增加技术力量,合理控制和调节人才的流向,将有限的人才资源配置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大学毕业生采取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统一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

第二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以计划经济否定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自觉地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实行“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这一理论出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要原则,都从这个基本命题中顺理成章地引伸出来。比如,既然是商品经济,就必须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可以而且有必要分开的;既然企业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就应当在协作、支援的前提下展开竞争,优胜劣汰;既然有竞争,就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先富起来等等。这样就决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统一的新的经济体制模式。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特区蓬勃发展,“三资”企业脱颖而出,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独资经济等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这样,原来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统包统配"的大学生分配就业形式已基本上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就由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向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采取了定向生、委培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

这些就业方式,基本上是由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学校上下结合,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协商,结合毕业生来源、学业成绩、个人志愿等情况,制定就业计划,落实毕业生分配方案。这种就业方式,能够使学校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这种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建立教育竞争机制,制定教育规划,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这样就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办学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与学生直接见面,减少了用人的盲目性,克服了全部指令性计划分配学生过程中出现的学非所用、人才浪费的严重现象。“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打破了过去在分配制度上的单一性、封闭性和计划性,而以公开性、竞争性、平等性、自主性和双向互动性为特征显示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定向生、委培生也为新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时间发展较长。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再次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不过这个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发展。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骤变,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进行争论。直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之后,市场经济理论才在人们心目中确立起来,并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文件。

这一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主要标志是1989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中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这个方案从1989年开始在我国少数高校和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其指导思想是根据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等教育,通过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这一重要环节,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其实质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分配要逐步通过建立教育产品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大学生就业,从而建立起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就业机制。《中期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萌芽。

二、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我国传统的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而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就业制度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也不利于调动学校办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提出了更加强烈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198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期改革方案》),着手实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中期改革方案》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效益。使学校切实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用人单位更加关心和支持教育,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为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毕业生中期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方案实施初期,考虑到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毕业生主要还不是靠自己找职业,而是以学校为中介向社会推荐就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对经推荐未被录用的少数毕业生,则由本人自谋职业。这一点对于多年来统包统分,包到国营单位当干部的就业制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考虑到地区、行业的不平衡性,为解决某些边远地区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及重点单位的需要,在国家任务和招生计划中要安排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

3.根据现行的办学体制,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除有特别规定外,一般仍按学校的隶属关系在本行业、本地区选择职业,并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促进部门和地方之间的横向交流。

4.为了改变办学单位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学生培养费按国家任务招生和社会调节性招生两种不同计划,分别由有关方面承担。国家要继续支持联合办学和委托培养。毕业生若被经营性单位录用,经主管部门同意,学校可以接受录用单位的适当资助。学生上学除特殊规定外,一般要交纳学杂费。

5.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管理,主要通过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安排好年度招生计划,以尽量保证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上协调一致,并适当运用政策法规、计划指导、经济吸引、思想教育等机制和手段来调节控制,以适应多方面的实际需要。

《中期改革方案》中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分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师范、农林、体育、民族、航海等专业招收的学生,可享受专业奖学金,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本系统、本行业内择优录用。矿业、地质、水利、石油等部门及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所需要的毕业生,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定向招生,设立定向奖学金,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定向的行业或地区择优录用。国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当年部分指导性就业计划,提倡和鼓励国家任务招生的学生(不含享受专业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重点单位就业,用人单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待遇。他们毕业后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也可通过考试担任国家公务员。毕业生经学校推荐以及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未被录用的毕业生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第二种是社会调节性计划招收学生的就业方式。社会调节性计划招收的学生一般是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和自费生。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的学生,由学校、学生与联合单位或委托单位签订合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服务期等),学生毕业后,到合同规定的地区、行业或单位择优录用;自费生应按学校规定交纳培养费与学杂费,也可以争取优秀学生奖学金,毕业后自主择业,也可以请学校帮助推荐就业。

《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为学校与社会的直接联系打开了一条通道,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找到了契机,使高等学校的教育“产品”能够直接受到社会的检验和评价,从而建立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机制;促进学校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深化改革,建立总体供求平衡的协调机制;随着人才劳务市场的建立和发育,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按照各自的需要,相互选择,参与竞争,形成人才市场机制;学校改进和加强学籍管理,学生刻苦学习,在自主择业中形成竞争机制。上述四种机制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对大学毕业生、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政策上讲,它涉及人事、工资、计划、财政制度的改革。从范围上讲,也涉及了许多方面:一是我国幅员辽阔,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二是开放地区与内陆省份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平衡;三是不少重点建设工程分布在内地甚至是边远、艰苦地区,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安全。由于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物质待遇不高,仅靠市场调节,条件差的单位显然不具备平等竞争的条件(本来它们竞争的基础就不平等),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市场竞争中平等竞争的原则,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决定了《中期改革方案》只能采取循序渐进与平稳过渡的办法来实现,具体的办法有如下几点:

(一)把高校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是贯彻落实《中期改革方案》的重要一步,也是尽快而有效地参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就业体制接轨的基本前提。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呈上升的趋势。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的比重上升;复杂劳动力相对于简单劳动力的比重上升;脑力劳动力相对于体力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需求的特点一是对与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管理人才需求比例增大。如受过专门教育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人才,与对外开放有关的海外人员等。二是对应用型人才比重增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立以后,企业要追逐更大的利润,它们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环节,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三是基础理论领域所需要的高级科研人员比例虽然增加的不很明显,但所要求的层次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高校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还有不少高校仍然守着传统观念不放,除增添了一些经济意识进行创收外,仍是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应,内部比例失调,专业设置不合理,知识老化,教材教法没有更新等问题依然存在,以致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长线专业毕业生强行向基层摊派。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必须将高校推向社会,让其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学生、教师和学校同时参与社会的竞争。学校为了保证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竞争优势,不得不以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为参照物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起学校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学内容及方法、思想教育与学籍管理等一系列办学环节的反思。

首先是专业设置。许多高校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文大理”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应用。一些专业越办越尖,越办越窄,越办越高。而不少学校长期躺在这些专业上苦心经营,根本不考虑自己培养的学生是否为社会上所欢迎,造成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社会适应性较差。因而,在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下,却使一些长线专业的学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就业危机。难怪有的学生说,有好成绩不如有好专业。许多高材生由于专业的限制,在“双向选择”中失去了机会。

其次是招生。过去招生仅仅考虑学校的培养能力有多大就招多少,有什么教师就招什么专业,“因僧设庙”,从不关心社会的需要,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睡大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实要求我们办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从学校的培养能力出发,又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状况,关心学生是否“适销对路”,在社会上是否有竞争能力。这就促使学校必须把招生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按照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来制定招生计划,搞好人才预测,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真正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如果不顾就业而盲目招生,学校的“产品”就会“滞销”。学校在市场竞争面前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

第三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我国高等教育中某些领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当今社会可谓信息时代,世界科技发明和进步日新月异,而在我们的一些大学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却一成不变,甚至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出现数十年不变的讲义,致使毕业生知识严重老化,学非所需,学非所用。一位纺织厂厂长说,他们厂接收了几名工业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分配到厂办公室他们不适应,又放到车间不能工作,放到班组吃不了苦不说,还骄傲自大,看不起工人。后来我们分析的原因是:学生学的是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分配到工厂是专业对口的。但是,学生在学校既没有学工业,也没有学企业,仅学了点管理知识,还是从书本学来的朦胧条文。到纺织厂后,不懂设备,不懂动力,不懂纺织品工艺流程和生产调度,对企业经营核算一知半解,这怎么能搞管理呢?因此,按照社会需要调整知识结构,完善课程设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就难抓住机遇,迎接世界科技的挑战。

第四是学籍管理。高等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并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的学习等方面进行的管理,起着维护高校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它一方面运用规章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使学生在人才成长的基本轨迹上前进;另一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高等学校应该在国家颁布的有关学籍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第一,应提倡和逐步试行学分制。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人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状况,有计划地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第二,在高校试行升降机制。采取灵活的管理形式,鼓励学有余力、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提前毕业;鼓励高职(专科)学生考入本科学习;也允许成绩较差,通过努力也难以完成学业的本科生降到专科学习,给这些学生以鞭策,在他们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从而自觉约束自己,变压力为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三,还可以在高校试行试读制,它是淘汰制与挽救机制于一体的学籍管理体制。既给学生和家长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不轻易将学生推向社会,为社会减少不安定因素。

第五是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不行,陈旧的“满堂灌”、“填鸭式”和经验式教学方法也是不合时宜的。要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在灵活性和多样性上下工夫,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通过优化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籍管理,使学校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社会与学校之间供求的良性循环。

(二)统包统配制度下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必须打破,大学生要从“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保险箱”里跳出来,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找到自己的坐标。

《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了分流。第一种渠道是国家科技、国防等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所需求的人才。这些部门和单位在目前的情况下因种种原因,尚缺乏竞争力,一下子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与其他单位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难以得到急需的毕业生。因此,需要用国家指令性计划去扶持,当然仅仅是一少部分,而其余毕业生则通过市场就业,市场就业分学前市场就业与学后市场就业。所谓学前市场就业是指入学前已经与有关单位或部门签订就业协议(如委培生等),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单位工作;所谓学后市场就业是指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荐和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考核通过后与毕业生直接签订协议实现就业。

《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昔日那些上了大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膜拜“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大学生肯定不受欢迎;那些缺乏竞争意识,交往能力较差又不善于“推荐”自己的人,也将失去选择的优势。不少大学生把自己估计过高,择业的期望值过大,表现在对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科研单位的热望和对基层单位、乡镇企业以及边远地区的冷漠,他们认为社会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很少考虑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需要,为人民作贡献。这种择业心态,只能越来越受社会的冷落,坐上社会的“冷板凳”,成为滞销品。《中期改革方案》所体现出来的机制正是优化就业制度的催化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校正他们片面的心态,消除那些一进大学门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看法,使他们感觉到《中期改革方案》的就业制度带来的压力和紧迫,并懂得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全面提高素质,注重开阔视野和扩大知识面,培养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竞争,接受社会选择,才能真正成为佼佼者。

(三)实行《中期改革方案》后,用人单位作为选择的一方,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挑选人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挑选。在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压力,其实质是如何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本单位来。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几种因素,一是单位的经济条件。包括工资水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待遇。二是单位发展水平与社会声望。包括单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单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以及社会对这种贡献的确认程度。三是单位为就业者所能提供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包括职称、进修、科研设备以及单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程度,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等等。一个人选择什么单位,决定于对上述条件的满足程度。“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单位条件好,人才就会云集荟萃,录用优秀人才的机会就多,如果效益等硬环境和尊重知识、钟爱人才的软环境处于劣势,那么,你就失去了选择优势,就会出现优秀人才挑不来,挑来了又留不住、不安心的现象。因为在竞争机制的驱使下,人才的流向是人才市场调节的,一旦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就会形成“林茂而鸟藏,水深而龙潜”的趋势,有优势单位才能获得优秀人才,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上必然促进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

近年来,有些单位也出现了点错觉,以为大学毕业生出现“过剩”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可以坐等人才上门了。实际上,人才过剩是一种假象,它是由于当时的工资、计划、编制体制不协调和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经济改革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等多种因素制约而造成的。试想在我们这个劳动力素质较低,人才奇缺的国家,人才能过剩吗?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情景说明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以后,各单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行人才优化组合,就必须创造条件,主动地去挑选人才,以免坐失良机。

(四)负责毕业生就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

过去,毕业生实行统包统配制,主管部门编制分配方案,下达指令性计划,不管学生志愿如何,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乱点鸳鸯谱",一律硬性派遣,满足于学生安全离校为好。

随着《中期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和完善,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完成四个转变。一是从以完成分配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就业指导为中心;二是从编制分配方案、下达分配计划变为收集、提供和发布社会需求信息,三是从单纯对分配工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为供求各方咨询服务;四是从对学生实行行政命令转变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为此,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其职能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协调供需双方落实指导性计划,收集、提供和向社会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建立信息网络,开展就业咨询,培训就业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

实行《中期改革方案》后,就业指导机构的管理方式与原来的毕业分配办法有所变化。一是从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通过预测、立法、咨询、信息导向与反馈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二是从封闭管理转变为公开化的民主管理,使学生懂政策,知行情,积极参与竞争;三是从消极的僵硬的计划管理转变为市场调节管理,及时掌握供需双方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扩大各方的选择机会。

同类推荐
  • 哈佛财商课

    哈佛财商课

    财富和你其实并不遥远,也许你存了一些钱,但离富人还很远。也许你坚信,节约是对的,但借钱是一件可耻的事。也许你是个“卡奴”,还整天幻想着中彩票发大财。你是否想过,也许你与财富的距离只有那么几步的距离,你仅仅只是缺一点点财商?哈佛财商法则十二课,为你揭秘财富密码:钱放着不用,就等于“死钱”。你应该改变观念,合理负债,理智冒险,让“死钱”变成“活钱”。在这个金钱万能的时代,银行利息永远赶不上通货膨胀。要想致富,财富观念先行。没有人注定一生贫穷。想要实现创富的梦想,除了要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创富欲望。
  • 操之在我:成功就这么简单

    操之在我:成功就这么简单

    本书通过十一步来写如何使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把握自己、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态度决定一切,习惯左右你的命运等到最后的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告诉读者成功就这么简单,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 说话艺术大全集

    说话艺术大全集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交流要点,对说话前的准备、说话技巧、说话尺度、说话场合、说话对象、说话语境、说话效果,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说好话办好事等方面做了精辟总结,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的方法和技巧。《说话艺术大全集》内容涉及同事间的说话办事,和朋友交往、与领导下属共事、与爱人或恋人相处,批评、赞美或说服别人、求人办事及维护自己的利益等方面,将最实用、最常用、最具操作性的说话技巧倾囊相授。
  • 新关系学

    新关系学

    本书讨论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阐述了在21世纪,良好的个人关系将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懂点关系,不仅使人们变得会办事,能办成事,而且能让生活更加愉快。
  • 感悟人生99个第一次

    感悟人生99个第一次

    本书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来献给那些想提升的人。分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老年时代。
热门推荐
  • 魔妃逆袭天君哪里跑

    魔妃逆袭天君哪里跑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杀人盗窃无所畏惧,全球通缉十年未能将她抓获,一张面具遮住魅惑脸庞,突然神秘失去记忆,成为小书店的女老板,身边总有一只金眼猫咪作伴;她是千斤崖下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历经万年,化为人形,天君游历人间,怜惜将她带回天塔,从此她成了七星塔扫塔的鬼面婆婆,年年复年年,众人皆不知她艳绝天下;她是她是她,三世之约,衔玉来赴,君归否?
  • 问仙至尊

    问仙至尊

    来自地球的林天,因在地摊上买回一个玉石,无意之间引动六千年一遇的‘九星连珠’异像,居然打开了时空之门,来到了一个陌生世界。之后被云梦道人收做徒弟,做了一名修士,然而十年后,云梦道人也大限已到,驾鹤西去,在临走之前留下吞天门唯一的信物,吞天石。林天发现,这枚吞天石正是带自己来神州世界的那块玉石,这块玉石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把自己带到了这个世界?林天慢慢地探索了下去,结果发现一个惊天之谜!神州世界,末古时代降临,对于修士来讲,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各大门派都纷纷派弟子下山寻找成仙机缘,企图找到成仙之道。到底能不能找到,能不能最终成仙?登上那‘至尊’仙位,一切尽在问仙至尊。
  • 至尊主播系统

    至尊主播系统

    他玩得游戏套路席卷全球,给所有的职业队员带来了一场风暴改革。他写得小说风靡全国,让大家认识到了什么叫做网络文学的魅力。他唱得歌轻轻松松就是万人传唱,金曲级别。他的魅力无法抵挡,无论是校花还是主播,亦或者女明星投怀送抱。王泽却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只想做个平凡的小主播。
  • 明星青梅的专属竹马

    明星青梅的专属竹马

    他,身处黑暗,职业杀手,成立杀手组织,黑暗的主宰。她,身处聚光灯下,以阳光微笑为标志的明星。他与她居然是所谓的青梅竹马。当她爱上他,他不懂什么是爱;当她选择离开,他发现早已爱上了她。曾经选择离去的她再次归来,拥有了另一个全新的身份,然后是否永远无法有交集?
  • 一骑封神

    一骑封神

    封神之后。申公豹:我不服,我有能力,知道吗?派我塞北海!通天教主:我不服,我出场太少,还没打个痛快!杨戬:我不服,我的功劳大,最后给天庭看门!哪吒:我不服,为什么不多安排我出战!还要听从李靖!姜子牙:我才最不服,就我没封神!一次封神的重新演绎,一次史上的最大脑洞,一次异界创世激战全纪录。对命运不屈之人,就在《一骑封神》。再给所有人一次选择的机会!!
  • 攀月记

    攀月记

    莹白如玉的月亮,是这个世界魔力的来源,也是无数国家、门派、大能者景仰的对象。奇怪的是,有时天空中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当白月变得暗淡无光,而另一个月亮鲜红如血时,也是天界与地狱之门打开之时,天际开始流星闪现,人群为之疯狂。他是无意间的穿越者,跟随一个孤儿的身影,落在不知名的古朝代,在冰冷风雪、漫漫黄沙间,见征了璀璨而辉煌的传统文化和古国风俗,这里有龙和说不出名字的异兽,有魔法和门派之间的争斗,当然,还有无数的谜团,他挣扎着、蹒跚前行,坚定不移,为了是终有一天,能寻找出自身的答案......
  • 梦在阿诺

    梦在阿诺

    李回,一个普通的女孩,在阿诺星球上,开始了一段特殊的经历。原本她就是个喜欢幻想,喜欢做梦的女孩而已,当有一天她变成了自己梦境中的主角,发觉一切都是现实的时候,却成为了一个另类星球的陌生人,她有些沮丧,但是在那儿却有着她的爱人,她改如何选择日后的生活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门宠婚:邪魅帝少请让开

    名门宠婚:邪魅帝少请让开

    她是夏家收养的孤儿,猛然——摇身一变,成了帝都三大世家之首皇甫家的大小姐。有钱花有人疼,还有个帅得人神共愤的未婚夫,她表示做梦都会笑。被下药送上门,他都没把她吃干净抹掉,她以为他是个断袖。此后,他时不时跟她搞壁咚,用行动纠正她的歪念。婚后,老佛爷催娃,他又夜夜跟她搞床咚,要不停。美名其曰:造娃。听说,他很宠老婆,对她百般宠爱,宠得无法无天!令人发指!听说,他很爱老婆,爱到舍不得她干任何重活,听说连煮饭的都是他!她表示,那些都是谣言!明明夜夜累得像条狗,连说话的力气的没有!
  • 破神

    破神

    异界大陆,强者为尊!她重生在这片热土,那就得好好把握!顶尖魔兽,绝世秘典,她视之如粪土!原因?她早已破开虚空,位列诸神!神界圣主因她而流连,魔界冥王为她而痴情!两个极端强者的男人,她该如何抉择?
  • BOSS凶猛:腹黑老公不好惹

    BOSS凶猛:腹黑老公不好惹

    "他人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人如初见。你妹的,我苏亦夏才没那么贱!苏亦夏悲催地穿越到虐文中的……别想错,不是女配,而是女主。若是宠溺文中的女主,苏亦夏或许会长笑三声。可是,这TMD是一本香艳无比的肉文外加虐文!什么叫虐文,就是一本从都到尾都在折磨女主的文,无论是从身【HH不断】从心将女主虐得死去活来。到最后,还欢天喜地的接受虐待她的男主。这丫的,完全不正常!!嘤嘤,每每看到阴郁、偏执狂暴的男主,她的小心肝就在颤抖,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逃、逃、逃……嘤嘤,面对这样的男主,她还是有多远滚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