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商品市场体系的构成
(一)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商品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多种商品市场组合而成的商品交换统一体。在庞大的商品市场体系中,虽然各类商品市场在运行中都有独自的特点和作用,但其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入市场的商品,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技术商品、劳务商品等,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市场价格等因素都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三是无论是何种商品市场,都要按照自愿让渡、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交换。
中国商品市场体系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出发而建立的普遍联系的市场系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统一。从市场结构方面看,它是各类商品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有机体系;从运行机制方面看,它是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等市场参数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中所形成的有机体系。
中国商品市场体系按本质属性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完整性,相对于单一性而言。即,不仅要有提供实物商品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要有提供无形商品的服务市场。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服务,都要有相应的流通场所,缺一不可。
其二,统一性,相对分割性而言。即,指各类商品的交换不应由行政条块所割裂,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顺畅地流动、周转。
其三,开放性,相对封闭性而言。即,指商品市场不仅对国外开放,而且国内各地区间、各城市间、城乡之间都相互开放,不为地域之间自然、经济和人为因素形成的市场壁垒所阻碍。由此可见,商品市场体系是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统一的、运动的庞大系统。
中国商品市场体系作为一个由具有广泛联系的各类商品市场有机组合而成的、不断运动的庞大系统,是由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的。
1.中国商品市场的结构系统。
从市场主体结构看,有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市场和中介市场。从市场客体结构上看,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市场等。从市场时序结构上看,有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从市场地域结构上看,有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等。这些市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商品市场体系。
2.中国商品市场的机制系统。
主要有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这些机制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商品市场的机制体系,在其运动中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话动。而这些机制对于商品生产者的作用,又都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直接相关。因此,市场机制是商品市场体系运行的基本条件。
3.中国商品市场的主体系统。
商品市场主体包括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和商品调节者。其中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企业,它们决定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规模和方向,是商品市场的运作主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商品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商品市场的调节主体,它们在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推动商品市场顺利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中国商品市场的组织系统。
商品市场的组织系统包括:(1)负责商品市场交易活动的流通组织,如物资流通部门、商业流通部门、供销合作社以及外贸系统等;(2)介于流通主体和商品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介绍所、信托投资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3)负责商品商场一般活动的管理组织机构,如统计、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等部门;(4)负责商品市场活动中一些涉及技术问题的管理机构,如计量、质量、卫生、环保、商检等组织;(5)负责维护商品市场上不同行为主体利益的民间组织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商品市场组织系统的功能是组织、调节、管理监督市场的运行,使商品市场的各项活动规范化。
5.中国商品市场的法律系统。
法律系统包括有关商品市场的组织管理法,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种单项法规,以及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规中有关经济行为的部分,还包括关于这些法律的审理、仲裁的检查监督机构。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商品市场法律系统,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商品消费者、商品调节者的行为才有法可依,正当的市场行为才能得到保护,非法的市场行为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
(二)商品市场的分类与特点
商品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主要是由对商品的理解差异造成的。广义论者把土地、技术、服务等看作商品,把它们都列入市场流通的范畴。狭义论者承认服务、技术等是商品,但考虑到土地、技术等都是生产要素,故把它们归入要素市场范畴。也就是说,广义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狭义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在此,我们对狭义的商品市场进行分析。
商品市场还同时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宏观层面看,商品市场是整个社会大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商品市场的供求是否平衡,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看,商品市场是企业营销的阵地,是企业和消费者联系、沟通的媒介。而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商品市场可以进行细分,如可分成化工品市场、纺织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老年用品市场、妇女儿童用品市场,等等。当然,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市场是互相联系的,微观是基础,宏观是整体;微观是具体的,宏观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抽象和升华。以下将结合这两个方面对商品市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中,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商品,而服务则后于无形商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同时又称为有形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则称为无形商品市场。下面我们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逐个进行分析。
1.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是和个人消费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学上,供居民消费的产品又称为最终产品。由此,消费品市场是最终产品买卖的市场。消费品市场的内容相当庞杂,这是由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分类如下:
从商品的自然属性看,消费品市场包括工业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前者又可细分为轻工用品市场、纺织品市场、百货市场、家用电器市场、五金市场、交通运输器材市场、小商品市场、副食品市场,等等。这些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均是经过工业加工的。后者(农产品市场)可细分为粮食市场、棉麻市场、猪肉市场,蛋禽市场、水果市场,等等。
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结构来看,消费品市场可分为吃、穿、用三种市场。“吃”的市场主要包括食品市场、副食品市场、水果市场、粮食市场等;“穿”的市场主要是纺织品市场、服装市场;“用”的市场发展最快,变化也最大,包括百货、五金、家电、小百货,等等。
从满足消费品需要的层次来看,消费品市场包括:生活必需品市场、耐用消费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或称高档消费品市场)。生活必需品市场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不可或缺;耐用消费品市场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城乡居民消费品的重点;高档品、奢侈品市场与高收入阶层相对应。在不同的市场上,应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中国消费品市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消费品市场几乎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涉及面宽,分散程度高。这就决定了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第二,消费品市场具有明显的收入特征、民族特征和季节时令特征。这是不难理解的。例如,收入处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市场、商品和对企业经营形式的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收入者往往追求商品消费的高档、豪华,更多地注重商品的品牌、质量和服务;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则追求价廉物美,对服务质量没有什么过高要求。另外,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在市场上也有不同的行为,这主要取决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季节时令影响消费,常年生产的商品只能季节性消费(如服装),也有一些常年消费的商品只能季节性生产(水果、粮食等),这使消费品市场内的一些商品形成了季节性特点。同时,在一年中消费者的购买往往是不均衡的,我国一般消费旺季在年底,特别是在元旦和春节前后;而平时则往往是淡季,这又使消费品市场因习俗而形成一些波动,具有季节时令特征。
第三,消费品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一面“镜子”和“晴雨表”。马克思把市场看成是流通领域的总表现,经济运行的质量将在流通领域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直接反映在商品市场的供求及价格上。例如,投资规模过大将引起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和消费基金的膨胀,过高的购买力必然拉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因此,表面上是消费品市场上价格的涨落,实质是经济运行规律在发挥作用,或者是投资规模过大,或者是农业歉收或农产品流通受阻,也可能是需求过旺、消费基金失控,等等。
第四,消费品市场直接和居民联系在一起,消费品市场的波动对人民生活产生影响,这又会影响下一经济周期的市场运行。由此可见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主要是反映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市场,就经济学意义来说,生产资料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的原料;二是从上一道加工环节购得的并用来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称为中间产品;三是生产工具,如机器、成套设备等。
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市场两部分。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由供销合作社组织流通的。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流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国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重要物资的流通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工业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企业之间联系的中介。在存在社会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流通是不可或缺的。从理论上讲,生产资料流通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计划流通;二是市场流通。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接受前苏联的经济理论,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理论上的突破,工业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得到承认,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生产资料市场还可按商品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分为钢材市场、煤炭市场、水泥市场、木材市场,等等。
生产资料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交易主要发生在企业之间,因而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市场。如前所述,消费品市场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的买卖,因而交易多在企业和居民之间进行,当然也有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如商品企业之间的流转和社会集团的购买,等等。企业之间的交换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交换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企业之间的交换多是大宗的批量交易,大部分是批发业务;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交换主要是小批量的零星交易。批量交易手续比较复杂,但服务要求较低;而零星交易正好相反,手续简单,但服务性强。其次,企业之间的交易由于批量大、交易金额高,故一般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即通过银行进行转账;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买卖目前仍以现金交易为主,信用卡结算方式尚不普及。再次,我国税制改革后,企业之间交易结算时要计算增值税,并进行比扣,收入中所含增值税只是企业为税务部门代征的,应定期上缴税务部门,这对买卖双方都是义务;企业与居民之间交易时,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居民不必履行代扣义务。
生产资料市场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加直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都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和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果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在消费品市场购物,则生产消费品的那些企业将被迫减产或停产。这些企业的停产又将影响它们各自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产品销路,这些供应商又将面临减产和停产的压力。依此类推,一大批生产企业将面临危机。可见,消费品市场的需求与宏观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消费品市场相比,生产资料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首先,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大小直接影响宏观市场运行。如果生产资料需求不足,许多企业会处于增长停滞状态,但如果需求过旺,则会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这将通过传递效应使得消费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同时,一方面,生产需求过旺往往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因而经常同时伴有消费基金的膨胀,即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市场往往是和投资、基本建设连在一起的,投资和基本建设均属于积累的范畴,它们和消费相对应。虽然消费是最终目的,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积累,没有扩大再生产,经济就无法进步,人民的消费水平就不能提高。积累和消费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因此,生产资料市场对经济增长极为重要,在生产资料流通上出了问题将影响国民经济全局。
3.服务市场。
服务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务市场包括为生产者服务和为居民服务两个层次的市场;狭义的服务市场是指为居民服务的市场,此处仅指后者。服务市场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如为顾客提供食品及服务的饮食服务市场,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服务的公园、旅店、宾馆等旅游业市场,还包括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服务的修理业、理发业、洗染业、浴池业市场等。近年来兴起的钟点工、保姆市场也属于这一范畴。
服务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有所不同。
首先,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主要表现在:服务有两种,一种是隐藏在其载体之中的服务,如饮食服务。之所以把它说成是服务业,是因为它向顾客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不仅仅是食品。也就是说,顾客在饭店吃饭,饭店主要为顾客提供一种服务。饭菜只是服务得以存在的载体。另一种是直接提供给顾客的服务,这种服务没有载体,如浴池服务等,无论有无载体,服务与一般商品都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服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往往是统一的,即使有间隔通常也很短,而一般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时空间隔都很大。如服务业中的理发业,理发师为顾客理发时提供(生产)了一种服务,与此同时顾客购买了这一服务,并将其消费掉。所以,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往往是“三位一体”。再者,服务不能运输和储存。这是由上述特点决定的。出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者同时在同一空间发生,所以不存在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一般商品则大都离不开运输和储存。
服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服务市场和一般商品市场的差别。首先,服务市场上产品差异大,不存在所谓“同质性”,没有两家餐馆在饭菜方面提供的服务完全相同,也没有两家理发店理出的发型完全一样,因此,服务市场很强调特色。其次,由于服务产品不“同质”,不存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服务市场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双方决定,并通常采用固定费用加小费的方式作价。固定费用包括材料费和基本的服务费,小费则代表顾客对服务的评价,满意则多付,不满意可少付或不付。再次,服务市场比一般的商品市场更强调优质服务。通常,服务业往往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结果,服务消费往往伴随着精神活动,好的服务会使消费者得到好的精神享受,所以,优质服务、便民服务是市场永恒的主题。
服务及服务市场的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应注意灵活多变、突出特色、顾客至上、优质服务。
二、中国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关系
1.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
所谓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决定要素市场的发展,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基础。
(1)商品市场的发育决定着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最终要通过企业经营的具体成果———产品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它决定着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状况,从而决定企业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它是各种生产要素运行状况的集中反映。而要素市场则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按照效率原则的优化组合。所以,商品与生产要素的关系是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基础。
商品市场决定资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商品市场决定资金市场的形成,资金市场形成的基础是社会闲置资金的要素,主要部分均须通过吸引储蓄等间接融资形式转化成投资需求。储蓄与国民收入存在较高程度的依存关系。一般说来,国民收入越高,储蓄所占比重越大,而国民收入则是扣除补偿基金的结果,它不仅取决于社会总产值,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总产品通过商品市场的补偿程度。所以,商品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国民收入中的储蓄比重就会随之增长,从而强化资金市场形成的基础。其次,资金市场包括直接融资形成,如企业债券和股票市场等是我国建立资金市场的标志,而这正是商品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既然商品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的,那么也就必然要求资金在企业之间流动,否则,商品运动就会与货币资金的运动脱节。在银行非企业化经营的条件下尤其如此。所以,商品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资金市场与之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商品市场决定着技术市场的发展。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市场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技术只有凝结在产品中并通过商品市场最终销售才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一项技术需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投入市场四个基本环节,最终对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明显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环节的有偿转让,应用研究成果向技术开发环节的有偿转让,以及技术开发成果向企业用于投入市场的有偿转让,就形成了多层次的技术市场。而企业消化、吸收技术开发成果,并将其凝结在产品中投入市场,借助商品市场实现技术商品的价值往往是关键性的环节。商品市场对技术市场的发育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商品技术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市场才能实现,并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其中企业用来消化、吸收新技术并使其投入市场的费用要十倍、百倍乃至千倍于技术转让费,这些费用只能由企业直接通过商品市场才能取得。其次,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商品市场的连续需求。技术的先进性除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一般还伴随着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改进,有的则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的全面改进,以致基本使用价值的改变,这就要求缩短可替代老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这些都离不开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商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使国民收入能够稳步增长,再生产规模能够相应扩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合理流动成为可能。其次,商品市场提供相应的消费资料,使劳动者工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2)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各要素市场价格信号形成的基础。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是指商品的价格水平,包括物价总水平和商品比价。要素市场也有价格信号系统。资金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利率、债息率和股票价格;技术市场的价格信号就是技术成果的转让价格;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工资水平。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通过收入分配与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产生直接的联系。所以,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
商品价格制约着资金价格的变动。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中,资金市场的价格信号能够敏感地反映商品价格的变化。商品价格上升表明需求旺盛,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价格上涨;反之则下降。否则,名义利率水平就会低于物价水平,从而出现实际利率为负数的状况,使资金价格过低。一方面,资金价格过低对社会闲置货币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致使大量货币不能迅速转化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另一方面,又导致贷款需求的增大,使资金短缺现象更为严重,引起资金市场的混乱。
商品价格对资金价格的决定作用还具体表现在,当资金价格结构与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不适应状况时,资金市场的不同融资形式的比重会发生变化。与商品价格水平相比,如果间接融资的利息率高于直接融资的债息率和红息率,间接融资的比重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这种变化是以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为基准的。
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工资水平的变动。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尽管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比例作为储蓄,可以远离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但主要部分仍然需要转化为消费品,所以,商品价格必然影响以至于决定工资水平的变动。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物价变动为依据,通过包括指数化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工资补偿(不包含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使工资增长的部分),影响工资水平变动幅度。显然,工资水平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直接决定于商品市场的价格。
2.要素市场反作用于商品市场。
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它的发展决定于商品市场。但在市场体系运转的过程中,要素市场不是消极地去适应商品市场的发展,而是对商品市场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反作用。
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是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要素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生产条件,各自具有特殊的作用。资金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启动社会经济机体的功能。对生产者而言,有了货币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购买,使之在直接生产过程的结合成为现实。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资金还可以充分挖掘潜在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劳动力作为主观生产要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劳动产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改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技术作为企业开发产品、降低成本的手段,在维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显得愈加重要。
要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制造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就要有相应的要素市场。这是因为:第一,企业面向市场进行决策,要求要素的取得及组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横向联系的渠道;二是通过市场实现。因此,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沟通与其他生产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也只有依赖流通过程的经济活性,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变化。第二,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市场的开放要求形成各类其他的要素市场,才能与资金要素的流动相适应。由此可见,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对商品市场的反作用必须通过要素市场的形式才能实现。
3.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影响着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
生产者通过要素市场取得各种生产要素,要素价格水平的变动必然会通过价格形成影响产成品的价格或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信号对商品市场价格水平和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资金市场的价格,如利息、股息的支付,尽管是有利润分配的性质,但利息和股息分配都是资金所有者通过外部参与进行的,属于间接所得分配,与企业所得不同。同时,利息和股息具有类似于成本的刚性性质,即无论企业盈利状况如何,均须在一定的期限按确定的比例支付。企业在为产品定价时,无疑会考虑利息、股息等资金价格的变化情况。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工资,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当它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方向相反或偏离程度较大时,工资水平对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影响更为明显。工资和物价的轮番上涨将会极大地破坏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以致成为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主要类型。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或有机构成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与之相联系,产品成本中工资比例较高,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对商品市场价格水平的影响明显。而在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劳动者需要量较少,因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对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影响则较小。
应当指出,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的作用程度要大大低于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对要素价格信号的决定作用。因为,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对要素市场价格信号的决定作用发生在企业内部分配环节。这种直接的作用方式使得商品价格对要素价格的作用排除了众多因素的干扰,因而作用程度较大。而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形成产生的,存在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在部分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往往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压低利润的方式,即成本吸收两种方式,尽量避免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这需要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商品市场的作用与功能
如前所述,商品市场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含义;相应的,商品市场的作用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1.商品市场在微观基础上的作用。
从微观层次的经济运行来考察,商品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市场是企业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彼此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各自形成社会经济链条中的一个微观环节。首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靠其他社会经济实体的消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通过商品市场。其次,企业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依靠另外一些企业为它提供投入品,这仍然需要通过商品市场进行。再次,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最终要通过商品市场转化为实物商品,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商品市场来实现上述各种经济联系,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不可能正常进行。
商品市场是企业展示活力的舞台。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重要弊端之一,就在于国家与企业之间是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没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的活力被遏制。在实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由于商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经营活动流动范围仍然无法摆脱“条条块块”之间的束缚,经营方向难以抉择,产品销售市场不易预测,企业的产品和资金无法通过商品市场顺利地实现循环流转。因此,要真正搞活企业,除了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外,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商品市场体系,包括改善企业的内部条件,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外部环境,企业就没有展示其活力的规范的场所。
商品市场是引导企业行为合理化的航标。商品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首先是商品生产者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中介。在这里,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差别,表现在他们各自在竞争中所显示的优势或劣势。这种情况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为合理化,从而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合理调整生产结构等,以便通过竞争在商品市场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
2.商品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转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整的商品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转换,有着重要意义。
商品市场是建立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宏观调控体制是以间接调控为目的的,这就离不开作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的完善。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经营活动均须通过商品市场实现。但如果任凭市场自发地对企业进行调节,难免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因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国家的这种调节是通过调控各类市场环境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商品市场作为基础性市场,既是企业生存的环境和重要条件,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和对象。它一方面把大量的、复杂的微观经济活动信息通过价格等信息传递给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另一方面又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通过价格等参数传递给千千万万个企业,使宏观和微观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得到有机的结合。
商品市场是健全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途径。在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国家控制价格难以反映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不利于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竞争。合理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应主要是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成本变化直接定价,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使价格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如通过增加或紧缩财政支出,增加或减少免税等方法扩大或抑制生产,调节供求,进而调节价格;国有商业、供销合作社等部门通过在市场上的购销活动,调节市场供求,进而影响市场价格,等等。而这些都需要一个价格信号传递灵活、透明无误的商品市场为基础。因此,必须完善商品市场,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价格信号的真实性,才能使宏观调控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3.商品市场的重要功能。
在商品市场体系中,各类商品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其内在的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联系功能。商品市场作为不同所有者之间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把参与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谁参与交易,它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品市场以自己的联系功能把经济利益各异的不同市场参与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这为国家通过调节市场来引导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2)利益调整功能。商品市场的价格和与价格有关的税收、利率、工资、税率等经济杠杆,是经济生活的调节器。它们调节经济生活的途径,是通过这些杠杆的变动等方式,影响商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商品市场具有利益调整功能。其本质在于更新分配经济利益,从而引导经济活动主体改变经济行为。利益的调整是经济杠杆的支点。正是商品市场的利益调整功能,使得市场参与者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取更好的利益。
(3)信息传递功能。商品市场是有关商品的各种经济信息的集散场所。商品市场集散的各种经济信息,是市场参与者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无论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要根据商品市场提供的经济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决策。由此可见,信息产生、传递是商品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分析市场供求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便作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国家也可根据商品市场提供的有关信息,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生产经营。这样,商品市场的信息传导功能,就成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基本手段之一。
(4)社会评价功能。商品既具有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但这种社会性只有在市场上才能体现出来。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多寡,也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加以比较。这样,商品市场就自然地成为评价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需要的场所。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具有实现和检验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功能,是评价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客观标准。商品市场的这种社会评价功能要求我们完善商品市场体系,以便使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施展身手、进行竞争,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进而使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