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为处理某些人际矛盾和冲突,最好扮个和事佬,凡事和稀泥,切忌乱表态,更忌煽风点火,这也是一种圆融的处世之道。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湖南湘乡老家来信说,府上为了盖新宅子,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闹得很凶,甚至还要打官司。老家人忿忿不平,想借助曾国藩的权势压服对方。曾国藩收到信后,想起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附上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诗后,茅塞顿开。是啊,“让他三尺有何妨”呢?所以将自家的地界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让邻居十分感动,于是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还将其转让给曾家扩建新宅。
曾国藩的一封家书、一首诗,就如同“湿润的空气”,为反目成仇的邻居双方化解了仇怨,其和稀泥的艺术着实让人佩服。
其实,说来“和稀泥”也不难,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水”。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当把水泥、沙土及其他添加物搅和到一起时,如果没有水作为媒介,各种物质表面看似混合到了一起,实际依然各自分离。这时,只有用水来“和”,这些物质才能真正粘和在一起,也才能形成坚固的建筑构件。因为水在融合各种物质时,没有偏好,不会厚此薄彼,所以各种物质在水的作用下,才会服服帖帖处于“和而不同”的最佳组合中。
段飞在某公司公关部门工作,是一位外事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员工。在公司的一次人事变动中,来了一位新同事宋健。这位同事在人事部门工作了三年,成绩斐然。公司准备重用他,在此之前派往另一个部门锻炼一下。
段飞观察发现,这位叫宋健的新同事在外事知识上很欠缺,在接待外商时缺乏应有的知识,刚走马上任的头几天,便连着出了几起洋相。
有一天,公司公关部准备接待一名前来访问的外商,为如何布置会场,负责接待的宋健和一起合作的同事发生了争吵,于是段飞便上前和起了“稀泥”,说“像布置鲜花这些小事,无须您亲自动手,否则这些人就都该失业了,还是让他们来干吧。”宋健望了望他,同意了。结果,这次接待活动搞得非常圆满、成功。
案例中的段飞把“稀泥”和出了艺术品味,既和蔼地平息了同事间的怒气,又没有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和稀泥实在是一门艺术:和得好,皆大欢喜;和的不好,很可能公事变成私人结怨,影响到今后的人际关系。
“和稀泥”有三种技巧:
技巧一:支离拆分。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这时,你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们脱离接触,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技巧二:“欺骗蒙混”。太真了,反而误事,碰到这种情况,你就应随机应变,以假掩真,然后顺水推舟,变难堪的场合为活跃、融洽的场面。
技巧三:以情致胜。你可以拿双方过去的情分来打动他们,使他们主动“退却”。或者以自己与他们每个人之间的情谊作筹码,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你们闹僵了,让我也很难过,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说来,双方都会看你这个面子顺梯而下。
当然,“和稀泥”也是要讲究原则和策略的。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只为“和稀泥”而“和稀泥”,对谁都不着边际地“哄一哄”,搞不好就会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