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95100000001

第1章 苦乐童年

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

张大千

19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战略地位,经过精心策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挑起了侵略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全国哗然,立即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割地赔款、要求继续抗战的浪潮。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促使一批商人、绅士和官僚投资于新式企业,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振兴中国的经济,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的维新派,展开了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但终因缺乏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在这多事之秋的1899年5月19日,天府之国的四川内江县西城外,张家第八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画坛一代宗师的张大千。大千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出生时按父亲的“正心先诚意”的字辈他是“正”字辈,所以取名正权。

小正权的降生并没有给张家带来半点的喜悦,因为在他出生前的一年,内江经历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浩劫。接连数日的滂沱大雨,使沱江大堤决口,水淹县城,洪水一丈多高,几乎湮没了城墙,农田绝收。接着第二年又发生了春旱,三个多月没有下雨,土地龟裂,民不聊生,不到万户的县城,三千多户无家可归。所以小正权真可谓生不逢时。

大千的祖籍是广东,后来迁到湖北的麻城。祖上张德富做了四川内江的知县,才搬到了内江。张德富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对子女说:“我乃朝廷命官,是奉旨来治理四川,不能只图自己的利益。”由于他的努力,使内江产生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受到百姓的爱戴。张德富卸任以后,对四川有了较深的感情,而且四川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长期居住,所以他用多年的积蓄在内江一泗滩买下了一些田产,安居下来,内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由于后代经营不善,家道逐渐败落,到了大千曾祖父时,已入不敷出。大千曾祖父变卖了田产,举家迁至内江县城,做一些小生意。到了大千父亲张怀忠时,为了中兴门第,到自贡经营食盐的生意,可是由于不善经营,破产倒闭,从此家庭生活每况愈下。但他不甘于门第在他手中败落,又做其他一些生意,到头来正如他所说:“霉运像我的影子,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家境困窘。

为了生活,他先后干过捡破烂、弹棉花、给人家挑水的活。每天沿街收捡破烂,背着弹棉花的工具走街串巷,或沿着石阶弓背弯腰地给人家挑水。在收捡破烂的叫喊声中,在弹棉花的嗡嗡声中,在倒水的哗哗声中,他彻底地失望了,渐渐地染上了鸦片,在吞云吐雾的时候,他才感到了一点点的安慰。为了切实反映自己悲怆的生活现实,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悲生。

大千的母亲曾友贞,贤惠聪颖,为人善良。小的时候就喜欢描花绣凤,嫁给张怀忠后,为贫困的生活所迫,重操旧业,做起了绣花的活,换几个铜钱贴补家里的生活。由于手艺好,绣得精,久而久之她成了内江县有名的“张绣花”。她不但勤劳,而且教子有方,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让孩子读书,而且要读好书。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儿女后来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

大千兄弟十一人,但在当时的社会里,由于医疗卫生状况极差,加上家境贫困,大千出生前就失去了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

大千刚刚出生时,由于连年的灾荒,母亲营养不够,没有奶水。大千饿得手抓脚蹬,啼哭不止,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父亲害怕再失去一个可爱的孩子,母亲在大千的哭声中也暗暗地落泪。恰巧邻居生活较富裕的张荫悟家也生了一个小宝宝,而且孩子的母亲奶水很多,为了儿子张怀忠便求助于张家,由于他们是世交,所以张家马上就答应了,而且还周济了他们一些钱物。

从此大千每天由三哥十三岁的童养媳抱着到张家去吃奶,就这样,大千在三嫂精心的照顾下和张家大妈乳汁的哺育下顽强地成长起来。

大千的三嫂罗正明,十岁来到他家给张起来做童养媳。在旧社会,穷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女孩子一般七八岁定婚,而且得到婆家做童养媳,一是自己家可以得一些定礼,改善一下生活,家里也少了一张嘴吃饭;二来也是到婆家帮助干一些家务。三嫂来到张家以后,就挑起了重担,因为公爹每天外出打工,母亲又要给人家绣花,所以全部的家务就落在她的身上,既要照顾幼小的八弟(大千在家排行第八),又要做家务。

三嫂特别喜欢八弟,无论走到哪儿,都背着他。有一年初冬,早晨起来,三嫂做好稀粥,喂完了八弟,用背带把八弟捆在背上到山上去挖红薯。山上的红薯地里偶尔可捡到几个别人收落下的红薯,为了填饱一大家子人的肚子,一到这个季节,三嫂就背着八弟到山上挖红薯。初冬的山上阴云在空中飘动,北风呼啸着,一会儿三嫂的小手就冻得通红,八弟则在三嫂的背上东张西望,一会儿又香甜地睡在三嫂的背上。有时八弟饿了,三嫂就放下他,抱在怀里,拿一块红薯在自己嘴里嚼烂,再给八弟吃。有时候坐下来,三嫂就哄八弟玩,嘴里唱着儿时的童谣:

雀儿搬搬,搬上南山,

南山有个金银宝贝,

金鼎鼎,银鼎鼎,

草鞋耳以罗……

甜美的儿歌回荡在山川田野,树上的小鸟也吱吱地叫个不停,逗得八弟咯咯直笑。回到家里,三嫂又开始洗衣服、做饭,晚上把八弟哄睡了又开始在石臼上捣米浆。大千长大以后对三嫂的抚育之恩牢记在心,每次回乡都去拜见三嫂。他八十三岁时,居住台湾不能回大陆,就通过电话,让国内的女儿代他向三嫂墓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这时的中国,继戊戌变法的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民众展开了武装自救运动,其中以义和团为主,它把反对外国教会作为主要斗争目标,到了1900年形成了高潮,发展成为震惊世界的规模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春去秋来,转眼大千已经八岁,这年冬天刚刚过去,再过几天就是立春,立春是中国农历的节气,到了立春前一天要举行“鞭春”的活动,场面热闹隆重,百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寒气送走,开始种庄稼,来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这一天对孩子们来说是仅次于春节而最有趣的日子。“鞭春”一般由官府举办,这一天大千兴奋了一夜,觉也没有睡好,鸡叫两遍就起床,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土布衣服,瓜皮帽下的小辫摇来甩去,跟着哥哥们来到了大街上,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孩子们你推我搡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寻找着能看到“鞭春”的位置。兄弟几个刚刚找到合适的地方,“鞭春”的队伍就敲着锣打着鼓地走了过来,几个身穿紫色黑边长袍、头戴高帽的人,排成两列,沿着大路慢慢地走过来。接着是两个人抬着纸札彩画的春牛,大千一下被这五彩缤纷的春牛吸引了,春牛的头上有两只粗大的牛角,额头上画着大大的打着旋的眉心毛,身上红红的毛和白白的蹄子对比是那么鲜明,高高翘起的尾巴像一枝火把,春牛的后面是一个农夫打扮的人,手拿鞭子吆喝着,神奇极了。

它为什么不与平日田间耕作的牛一样?色彩为什么那么丰富?造型为什么那么可爱?大千被迷住了。

“春牛为啥和真牛不一样?”他问做过秀才的四哥。

四哥笑着说:“这头春牛是送给开封府包青天的,所以要把它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不然包大人生气不收,那么明年庄稼就不会丰收。”

大千似懂非懂地看着这只可爱的春牛。“这头牛包大人一定能收,它多好看!”他一边想一边身不由己地跟着春牛走去。二哥和四哥在后面喊他,他也没有听见,全神贯注地欣赏这头春牛,左瞧瞧,右看看,春牛的后面是抬着供品的队伍,紧接着是县城里的大小官员和乡里的绅士。再后面就是主祭的县太爷,他坐在四人抬的敞棚大轿里,神气十足,两脚各踏一只木雕镀金的狮子,大轿前面扎着一条鳌鱼,意味着“独占鳌头”。轿后一个人举着大大的“春”字。再后面是表演龙灯、舞狮,还有吹吹打打的戏班,那场面热闹极了。

大千随着“鞭春”的队伍走走停停,这儿瞧那儿看,羡慕那扎春牛的人能做出这么生动可爱的牛!那牛的神态,仰天长啸,仿佛鼻子里发出了“哞哞”声。彩绘的鳌鱼,镀金的狮子,起伏翻腾的长龙,生、旦、净、末、丑的各种人物,五彩缤纷的色彩,各种样式的造型,这些优美的民族艺术深深地打动了幼小的张大千。在他的脑海里,艺术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为他后来的艺术成长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到了晚上大戏台演川戏,大千随父母早早地吃完饭,拿着小木凳,坐在大戏台最前面,然后耐心地等待开戏。终于,戏台上十几盏油灯亮了,照得满台通红,接着咚咚呛呛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地响了起来,台上出现了青衣、花脸、老生、花旦,有的头插翎子,有的手提花枪,有的青衣小帽,红脸的、白脸的、花脸的、黑脸的……一个接一个地出场,大千听着,看着……

转眼春天来了,阳光洒满了大地,杨树、柳树又长出了新叶,小河里成群的鸭子游来游去。

一天,妈妈带着大千去走亲戚,在路上妈妈反复叮嘱着大千:

“到了人家家里要有礼貌,见到长者要鞠躬请安。”“别人的东西再好不能要。”“吃饭的时候,大人没有动筷,你不能吃。”

到了亲戚家,大千彬彬有礼地向每一位长辈问安,大人们在屋里唠起了家常,大千就和几个表哥表姐在院子里玩了起来。

“我们到三元塔去玩。”表哥说。

大千一听三元塔高兴极了,在家里每天都能远远望到三元塔的倩影,今天能登自然是一番兴奋。几个孩子爬上了陡峭的山坡,他们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终于登上了塔顶,顺窗远望,内江县城和奔流的沱江尽收眼底,大千第一次感到家乡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灿烂,他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和惊奇,两岸重重叠叠碧蓝的山峦,给人一种无限的柔情,沱江辗转反复如一条玉带环绕着家乡,河面上小船来往穿梭,泛起微波,一层一层的细浪,在夕阳的映照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茫,像一幅充满田园风光的图画。上一次观看“鞭春”使他激动不已,那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诱发了他对艺术的向往,今天自然界巧夺天工的造物,更使他感到了自然的魅力,他久久地伫立在窗前,凝望这景色。

九岁那年,大千在妈妈、姐姐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白描,说是白描,实际是在白纸上画妈妈做活的花样。一天,妈妈手拿一幅花鸟图案,把大千叫到身边问:

“八儿,你看这鸟好看吗?”画上一只喜鹊落在梅花枝上。

“好看,但是为什么只画一只,而不画两只?为什么不多画几根树枝?”

听到儿子一连串的问题,妈妈愣住了,她没有想到大千小小年纪能考虑这么多的问题。

“树枝画多了太乱,不好看。”妈妈高兴地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

在妈妈的精心指点下,大千画画的水平进步很快,望着儿子认真的态度,妈妈叹气了,孩子都九岁了还没有读书,然而家境贫寒又供不起孩子进学堂,可是又不能委屈了孩子。忽然妈妈想起了四儿子正学。正学又名楫,字文修,早年家境稍好时,读过书,而且学业也很好,那一年到成都府赶考,可是家里又拿不出盘缠,从内江到成都三百里,他几乎走了二十多天。可是府第考试,因犯了“圣讳”,不仅没有考取功名,而且连原来的秀才功名也被革掉了。

现在他因被革了功名,在家里闲着无事,于是妈妈把文修和大千叫到了身边。

“从今天开始,你教八弟读书,要严格认真。”

因生活道路的艰辛,文修自然对八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三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到后来的《四书》、《左传》、《史记》,同时又教书法。文修教得严格,大千学得也是非常的认真。后来四哥到资中县小学教国文后,不能每天教他读书、写字,就给他写了一个规矩,每天写字五页,少一页打一个手板。四哥走后就由大姐督促他学习。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每天完成作业的大千,就出去和小朋友玩抓“强盗”的游戏。大千虽然矮小,但非常有力气。一次,他把一个比他高半头的小伙伴摔倒,可是那孩子不服气,上来就抓大千的小辫子,结果两人就在山坡上厮打起来,大姐刚好路过,上前拉开两人,大千的头发蓬乱不堪,脸上被抓了几道指印,衣服也破了,裤角也开了,大姐非常心疼并责怪大千:

“和小伙伴玩,怎么能打架呢?爸爸妈妈知道又要罚你跪了。”

大千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回到家里姐姐赶紧给大千缝补衣服,三嫂也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帮着大千把辫子编好,看着大千脸上的伤,三嫂问:

“还痛吗?”

大千摇摇头。

“八弟,要懂些事,你十多岁了,弟弟都七八岁了,要好好地带弟弟,怎么能出去和人家打架呢?再说也应该帮妈妈做点事情。”

“可不是嘛!妈妈每天给别人绣花都到三更天,没事在家里帮妈妈画点花样。”

姐姐一边补着衣服,一边也数落他。

到了晚上,大千看到妈妈在油灯下专心地绣花,微微弯曲的身影,大千心里很难过,这一夜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想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

从此以后,大千做完功课就帮助家里干活,更多的时间他是帮助妈妈画花样。一到这时,妈妈有着说不完的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她用自己的知识教育孩子,从肝胆忠义的关云长讲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讲到王羲之的墨池,母亲把自己仅有的点滴知识灌输给儿子,希望他长大成才。

大千的二哥也是在母亲启蒙下学习绘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绘画水平日益提高,渐渐地母亲那些手工艺人的绘画水平平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内江也没有什么绘画高手,他是一个勤学上进的人,经常外出求教附近的一些小有名气的画师。一次,他听说百里外的资中有一位画画很有名的杨老先生,就约了几个喜欢画画的朋友步行到资中拜师学艺,由于勤奋、努力,他进步很快。当然,二哥也没有忘记喜欢绘画的八弟,一有时间,他就辅导八弟练习白描,尤其是花鸟和工笔人物。有一次,二哥在阁楼上画画,大千在一旁帮着研墨,二哥画的是一棵苍劲有力的青松。八弟看得发呆,一不小心把笔洗给弄翻了,水溅到画上深一块浅一块,二哥不高兴了,站起来瞪着八弟,大千知道自己错了,就低下头看纸上的水迹,忽然他大声地叫了起来:“云彩,云彩。二哥,你看多像!”刚要训斥八弟的二哥低下头,看画上的水迹,由于笔洗里的水是洗笔上的墨汁用的,形成了淡墨洒到画上形成了浓淡相间的水墨变化,在松枝的两侧刚好造成了似云非云的感觉,墨味十足。二哥也看呆了,他高兴地看了一眼八弟,想象力好非富,也许从那一天的突然发现起,使大千在六十岁时创造了一种泼墨山水画的技法,这种山水技法清新自然,墨趣生动活泼。

大千十一岁以后,由于学得了许多的知识,绘画也有所提高,思想也活跃了,每天帮母亲做完活就到城隍庙的书摊上翻看书上的绣像(古装书籍白描插图大多是主人公或全身或半身的像,叫绣像),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买回家照着画。有时大姐坐在一旁专心地看八弟画画,不时地提出一些意见。大姐的话总是那么亲切、自然、易懂。

大千十二岁那年,也就是1911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内江也动荡了,人们传播着,因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就是内江人,而且是大千的表叔。起义失败后喻培伦的胞弟喻培棣和几个同盟会员也回到内江,他们穿西装,留短发,内江城里轰动了。保守的人们对他们嗤之以鼻,大千和一些孩子跟在他们这些人的身后跑,奇怪的打扮使大千纳闷:为什么和演义上的好汉绣像不一样?为什么没穿盔甲?几天后官府的告示贴了出来,说革命党是乱党,喻培棣几个人也就离开了内江。

动荡的局势并没过去,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又开始了活动,官府又下告示,要求各家各户派出壮丁组织操练,准备防止革命军攻打县城,大千的三哥也被派了去,他们穿上了“勇”字衫,头上扎着英雄结,拿着大刀、长矛在校场上操练。大千和小伙伴每天都来看他们操练。

随着局势的紧张,大千他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也被派去顶替大人守夜,三更天一声炮响,城门关上,孩子们手拿大刀在城楼上站岗,有时大家围在老更夫的身边听他谈古论今,从姜太公到诸葛亮,不知不觉天亮了,任务完成了,官府每人发给十文钱。

大千回到家里,先把钱交给正在做早饭的妈妈,然后就进屋写字、画画。

忽然有一天传来了使人吃惊的消息,大千安分守己的二哥张善子也参加了犯满门抄斩罪的革命党。事情是这样的:张善子并没有参加同盟会,而是不满清政府的丧权辱国,痛恨帝国主义的弱肉强食,在革命党的影响下,参加了保路运动,并发起成立了内江保路同志会,在公众大会上慷慨陈词。家里的母亲可急坏了,因为前不久官府砍了四个革命党的人头。

“乱世道,革命党人怎能和皇上作对?”妈妈不敢与二哥唠叨,只有和大千、九弟说。因为二哥几句条条是理的话就把妈妈说得无话可说。大千心里也是十分的害怕,城门上的人头总是在他脑海里晃动。但是他感到革命党不像官府所说的那么可怕,因为二哥也是革命党。

更让大千难忘的事情又发生了,那天吃过中午饭,爸爸准备上街收破烂,走进厨房,马上又气呼呼地走了出来。

“谁把油罐打破了?”爸爸气得浑身发抖。在这贫困的家庭里,菜油是非常贵重的,妈妈每次做菜都放得很少很少,省下来的油为孩子学习用。这次打了油罐,爸爸妈妈自然是很生气。这时爸爸的目光落在了大千的身上,因为只有大千一人在家,爸爸拿起竹条,不由分说,在大千的屁股上一顿狠抽,疼得大千眼泪扑扑地掉。打完后爸爸出了门,妈妈也干自己的活去了。不是我弄破的,为什么我挨了一顿打?大千越想越委屈,想起重庆有他的四哥,就约了一个伙伴,拿些纸笔沿着官道,离家出走了。

他俩一路走一路玩,不知不觉到了三十里外的一个小镇,天色已晚,就找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门楼前和衣躺下睡着了。第二天一早,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身上没有一文钱,怎么办?大千左看看,右瞧瞧,身上只有几张纸和笔,他急中生智,拉着伙伴敲开大户人家的门,一位老汉打开了院门,大千走上前去:“大爷,我给你画画、写对联,不收钱,给点吃的就行。”

老人一听小孩的口气不小,哈哈大笑,就把孩子们让进了院子。老人想摸摸底细,就拿来红纸,大千沉思片刻,提笔写出了一副对联,那工整、秀气的字体,老人一看大吃一惊。不一会,左邻右舍的人都来看热闹,大千也不怯场,在院里的八仙桌上挥笔作画。在那时候,逢年过节要花钱请私塾先生写春联,可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又写又画,“神了”,众人都夸这个孩子有本事。大千也是平生头一次公开表演,看到人们对他羡慕的眼光,他神气十足,这件事对他后来从事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在他忘乎所以地写写画画的时候,寻找他们的人来了。

原来下午在屋里做活的妈妈听到厨房“哗”的一声,赶紧过去一看,是家里的大花猫把油罐弄到了地上,油洒了一地。

妈妈明白错怪了大千,到晚上掌灯了,大千还没有回来,妈妈着急了,山上、河边、城里城外到处也没有他们的影子。爸爸请了几个乡邻帮忙,两天后他们被寻找回来。

同类推荐
  •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

    《百年诞辰忆萧红》的编选,吸收了《怀念萧红》与《萧萧落红》两书的重要文章,在篇目的排序上分“身世”、“婚变”、“纪念”三辑,同时,还首次将怀念,悼念萧红的诗词选人回忆录中。在涉及萧红、萧军、端木婚变回忆录的选择上,保留各种不同说法,立此存照。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中国观代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相交于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定的年代,几乎联袂介入了全部重大历史事件,而其历史纠葛,从来众说纷纭,亦明亦暗。《王朝柱精选文集:张学良和蒋介石》以颇具权威性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沉浮相关、衰荣相联的特殊关系,写出了他们之间或亲或疏:或分或合,或一致或相悖的变化,都曾给予中国历史以极大影响……
热门推荐
  • 途经一场寂静时光

    途经一场寂静时光

    遥望整个城市,华灯初上时,到底多少具爱情的躯骸正在一点点失去温度。也许会擦肩而过,也许会成仇反目,也许会相忘于江湖。但是当黑暗降临,孤独蚀骨,在大脑沟回的纹路里,剩下最多的记忆,还是温暖。所有的爱恨情仇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当我们年华老去,躺在摇椅里,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但是,从来不曾后悔。失去与拥有,挥霍和珍惜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关于爱情,关于温暖,关于记忆,关于误会,关于秘密,关于背叛,关于迷失,关于逃离,关于那些活在纸上的我们每一个人,编织成那一条最华丽的成长轨迹。
  • 剑荡九阙

    剑荡九阙

    我一心为剑,追求剑道极致。人与妖,不能阻我。天与地,不能据我。成剑道十境,破碎天意,剑荡天宫,为天地之主,成剑道至尊。
  • 舍利弗问经

    舍利弗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12字改变草根人生

    12字改变草根人生

    改变草根的人生并不难,下面这12个字便能为你指点迷津:志、诚、忍、行、勇、挺、变、钻、迂、靠、借、交。12个字,源于中华文明智慧的凝结。12个字,取自当代人生成功的经验。字字凝重,寓意深刻,道出了生活的真味,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本书从草根生存的现状出发立意,为平民百姓改变人生命运献计献策,指点迷津。道理深入浅出,贴近生活,案例真实动人,情理交融;方法实用可行,用即生效。这是为草根大众奉献的一部人生励志的有益读物。本书从草根生存的现状出发立意,为平民百姓改变人生命运献计献策,指点迷津。道理深入浅出,贴近生活,案例真实动人,情理交融;方法实用可行,用即生效。
  • 转世驱魔者

    转世驱魔者

    他们和平凡人一样,有着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又和平凡的人不一样,因为他们又有着另一种身份——“驱魔者”和“黄泉引路人”一样,他们注定背负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包袱!
  • 昊天传说

    昊天传说

    现实世界的厨艺大师,意外来到了异界,奈何在这个奇异的世界里却是一个废材,让人嘲笑的废材,本已厨艺自傲的他,让他发觉自己学的厨艺却是九牛一毛,在一次变故中,他踏上了修炼与学厨的坎坷道路,且看他如何在这世间中慢慢崭露头角,站在世界的巅峰。
  • 四季养生家常菜

    四季养生家常菜

    《美食天下(第1辑):四季养生家常菜》让你在自家的一片小天地,就算足不出户,也同样能够享受一次次美食盛宴,为家平添几分温馨的气氛,不仅能带给您丰富的味蕾体验,更给了精神味蕾一次精彩又刺激的奇妙之旅,这便是美食的诱惑、美食的精神、美食的天下。
  • 科学故事会

    科学故事会

    本系列分为三辑,共12分册,故事题材多种多样,有科幻小说、历史小说、冒险小说、惊悚小说等类型,书中穿插之科普点涉及热门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如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等,充分满足不同口味的阅读爱好者。
  • 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高寿老人讲述自我按摩、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养生之道;手推助行徐步走:饭后三百步,助消化而吃得香;睡前千步走,使气血通畅而睡得安逸;中间漫步行,盼多活几年,多享清福。俯撑踮脚功:壮肺气、健肾力的基本功。掐膝眼起落:健脾胃,增加营养来祛除邪毒,使气血顺畅,防患于未然的上上策略。
  • 校花之贴身武林高手

    校花之贴身武林高手

    这是一个武林高手去学校里保护校花的故事。也是一个武林高手在都市里挽救武林灭亡的序曲。萧凡,一个名师高徒的年轻人;会舞剑,会使贱,上得了高雅大堂,吓得了地痞流氓,杀得了反派大将,防得了红杏出墙...本文轻松,搞笑,愉快,请善待!~校花之贴身武林高手QQ交流群29570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