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
运动前做好身体检查
经常做运动对于许多疾病患者来说,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但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较多,患者在运动前后出现心血管问题的机会比一般正常人的机会要高。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开始做运动前,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各方面都要进行检查,从而选择一种适合的锻炼方式进行锻炼,这样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达到锻炼的目的。
1.检查血压
一般情况下,人体运动前的正常血压在收缩压小于13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85毫米汞柱之间。当患者检查血压处于正常范围时,便可以开始运动。如果当检测的血压不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时,最好不要进行运动,以免造成危险情况发生。
2.检查血糖
一般来说,患者在锻炼前30分钟最好检测一下血糖,如果血糖过低就应加餐,免得空腹锻炼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同时,还要准备好在锻炼中进行检测,尤其是在开始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前。长时间、高强度的锻炼会消耗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严格进行血糖的检测有助于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但是,如果血糖高于300毫克/分升,在血糖降下来之前最好不要进行锻炼。
3.检查心肺功能
一般来讲,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但对于在运动中出现冒虚汗、气喘吁吁等症状的患者,就需要做一些的心肺功能的检查。一般心脏功能检查,可以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通过心电图的检测,可以判定心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患者在运动时检测心电图有异常,这说明心功能降低,反之,则正常。
肺功能的检查一般是通过检测肺活量估计判定的。一般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毫升,女子约为2500毫升。如果肺活量小于正常值,就应该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方式,切不可盲目坚持运动。
除了上述三项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还应对血脂、肾功能和心搏跳动等进行检查,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
科学安排运动康复
运动是一件有助于健康的事,但运动过度也会迫使身体过度劳累,会导致肌肉和关节的疲劳酸痛。如果持续性运动过度,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治疗,会使身体面临更大的危险。因此,科学的安排运动,才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
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率来安排运动量,有助于适宜自己的心搏跳动,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心脏供血情况,达到改善新陈代谢的作用。
②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慢跑与慢步走都是最简易的步行运动,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左右。当感觉体力跟不上的时候,就应该放慢步速,或停下来测一下心率(大概每分钟130次左右),可以避免运动造成的危险,还能达到运动对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
③在安排力量训练的运动时,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及运动后身体局部的反应,进行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每天训练一次或多次,也可以隔天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也能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④根据自己每天对食欲、睡眠和运动后的心情及出汗量,科学安排运动。科学的调试,有助于身心舒畅,只有自身的食欲、睡眠、心情都处于良好状态时,运动疗法才会对病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运动康复因“病”而异
运动康复虽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减缓病情、恢复健康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每项运动都适合不同患者。医学专家提醒,运动康复应该针对不同病情对症下“药”。
1.高血压
一般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适于运动的项目均为动态的等张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都可以通过反复活动全身肌肉,带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促使血压下降。每天一次进行运动的运动量,最好为心脏负荷的50%左右为宜,也就是说,当运动时,脉搏保持在110次/分左右,每次30~60分钟即可。
2.心脏病
健康人想要提高心脏功能,宜采用较大的运动量,运动时脉搏至少达到135次/分以上,并持续15分钟才有效。心脏病患者则应谨慎,应根据心功受损程度来选择运动形式及运动量。通常,心功能不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轻症心脏病患者,可进行的运动为慢跑、散布、医疗体操、打太极拳等,一般运动时脉搏限定在104~120次/分左右;而心功能不全等级为三四级或伴有心绞痛经常发作的患者,不宜进行体育活动,最好以休息为主,以不增加心跳次数为宜,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气功,一些具有保护性的轻微活动。
3.糖尿病
临床医学报告,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伴有轻型糖尿病等并发症产生,但只要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饮食控制即能康复。一般运动可以从轻微活动项目开始,逐渐加强运动强度,如划船、慢步走、慢跑等运动为宜。但当患者注射了胰岛素之后,或患者伴有心绞痛等症状发生时,就不要运动了,以免发生低血糖或加重并发症。
4.肥胖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肥胖症状,对此可采取运动康复中的散步、做健美操、游泳、骑自行车等温和锻炼方式进行减肥。以饭后散步为例,当患者饭后45分钟时,开始以4.8公里/小时的步速开始运动,并持续20分钟即可。当然,也可以在饭后2~3小时后,再追加一次(大概20分钟左右)效果会更明显。
制订运动康复计划
据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制订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不仅能提高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量,缓解慢性心衰和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还能改善血管的扩张反应,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率。
据临床试验证明,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在实施康复运动计划一段时间以后,大都能增强胰岛素抵抗,而且还能使血脂和血压水平,使凝血功能得到一定改善。特别是一般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了康复运动计划后,减轻体重和改变饮食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此外,在改善患者心理方面,康复运动计划也有突出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呢?
1.清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和疾病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肺系统的功能储备能力与常人相比已有所下降,适应能力减弱,运动能力也随之变低,活动量大为减少,关节及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协调配合能力下降,跌跤摔伤的危险也会随之增加。同时,肌肉质量和数量大量降低和减少,造成肌肉功能衰退,支撑能力、平衡能力和稳定性下降。
另外,患者因病情原因,身体能力下降后,情绪上也易出现抑郁、压力和孤独感,对事物兴趣低落。
2.掌握计划的制订原则
制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运动计划,应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即以生理学和医学基础为依据,以安全可靠为首要宗旨。因人而异,从小量运动开始,从轻度运动到适度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运动标准负荷量。运动量和运动形式具有个体差异,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或康复的目的。另外,常用的通用原则还有:注意个体化差异;掌握循序渐进;学会进行自我评估;充分考虑环境和气候条件等。
3.确定运动项目
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气功、太极拳、保健体操等项目,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的运动健身方法。在各项运动项目中,步行与慢跑等耐力性运动是锻炼心脏功能的最主要形式,而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则包括骑自行车、登山、游泳等。
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通常从步行开始,逐步提高速度,接着可以走跑交替进行运动。如果在步行或慢跑后,选用协调有节奏的全身运动,配合腹式呼吸等方式进行运动,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会更好。
4.确定运动强度
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是制订和执行运动康复计划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与锻炼效果和安全有直接的关系,患者可以通过测定心率、血压,观察患者呼吸及耐力的方式,确定运动强度。
先做准备活动10分钟,如四肢伸展、慢走、深呼吸或打太极拳等;然后按照计划,做室内步行或呼吸练习等20~40分钟,其中更适宜的是间断运动,即运动3~5分钟,休息1~2分钟,然后再运动,再休息,可延长运动时间;最后用5~10分钟放松整理,其后应视患者症状、体征有无改变而定。当运动强度过大时,可缩短运动持续时间,反之,则稍适增加。一般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运动强度小而持续时间长的锻炼方法。患者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以及血压急剧升高等症状,则说明强度过高,应禁忌。
5.确定运动频率和时间
所谓运动频率就是每周锻炼的次数,它的多少决定锻炼的效果。如按合理的运动频率来锻炼,并能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运动间隔时间过长,锻炼的效果就不会积累,难以达到锻炼目的。要取得运动效果并得以维持和积累,运动频率应为每周3~4次。如果预设的运动强度小,就要相应地增加运动频率,以确保运动量和运动效果。有些活动,如散步、健身、气功等可以每天练习。老年患者一般每日或隔日锻炼一次较为合适。
运动康复疗法必须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病程病期也是决定运动持续时间和频度的主要因素,重症期患者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频度不宜过高;轻症患者运动时间则可适当延长,在逐步适应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活动时间。
6.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及时的整理活动
患者在每次康复运动时,都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及时的整理活动。这样可调动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黏滞性,克服内脏惰性,增加协调性,防止骨折和肌肉拉伤等运动性损伤。及时的整理活动,又能加速机体疲劳的解除。
7.选择全身性的体育活动
全身性整理运动应当避免某一肢体或器官负荷过重,因为过分用力,如头朝下,突然前倾,低头弯腰等过猛动作对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可能造成血压骤然升高。
8.做好记录
经常了解康复活动后的脉搏、血压反应,记录运动前后的脉搏、血压变化、食欲和睡眠情况等,便于进行自我评估,并应进行定期体检。
坚持进行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当人体运动时吸入的氧气要与人体所需的氧气相等,从而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在运动中,在有氧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肌肉收缩需要大量的氧气和养分,心脏的收缩次数也随之增加,而每次压送出的血量也比平常多;同时呼吸次数的增多,也使肺部收张程度增大,所以当持续运动时,肌肉会长时间收缩,心肺也会努力将氧气供给肌肉,对心肺是很好的锻炼。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包括:骑自行车、跳绳、打太极拳、散步、倒走、慢跑、登山,爬楼梯等。
1.骑自行车
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的血液供给量较多,心率的变化也依据踏蹬动作的速度和地势的起伏而不同。身体内部急需补充养料和排出废物,所以心跳往往比平时增加2~3倍。反复练习,能使心肌发达,心肌收缩有力,血管壁的弹性增强。
有调查显示,如果每周骑三次自行车,每次骑行10~20公里以上,可以减少50%左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骑车时两腿交替蹬踏的动作,还有助于平衡发展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提高其灵敏性,并推迟脑细胞老化。
需要注意的是,骑自行车时应保持正确姿势:上身要放松,以避免引起肩膀和脖子酸痛;骑车时不要把身体压得过低,否则会限制腹部呼吸;早上出发前不要空腹,最好吃点流食;在骑车途中,休息时间不要超过5~6分钟;除中途饮水外,不间断地骑向目的地,锻炼效果会更好;运动频率最好为每周骑行三次,每次骑车至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次骑行10~20公里以上。
2.跳绳
跳绳不仅能提高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还能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及预防多种病症的发生,而且增强了人体呼吸、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很多健身运动专家近年来格外推崇有氧代谢运动,对锻炼耐力很有帮助。
初学者,可以在原地先跳1分钟;熟悉后即可持续跳3分钟;接着可连续跳上10分钟;最好每天实行“系列跳”(如每次连跳3分钟,共5次),适应过后,通常是每次30分钟,一星期5次。
当你开始跳时,要放松肌肉和关节,要注意脚尖和脚跟的用力协调,以免扭伤;跳绳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让腿部、腕部、踝部、足部等关节得到充分放松。
跳绳需选择合适的鞋,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鞋,以保护脚踝,以免受伤;跳绳用的绳子一定要软硬、粗细适中。对于初学者最好用硬绳,等熟练掌握跳绳技巧后可改为软绳;跳绳也要注意选择地点,要选软硬适中的草坪、或木质地板,或是在泥土地的场地较好,避免因不熟悉跳绳技巧摔倒损伤关节。
3.打太极拳
打太极拳能够提升人体自律神经,并增强免疫力,还可以预防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每日进行锻炼。太极拳以松、柔、沈、劲为要诀,周身轻灵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只要勤练不辍,即可涤净心灵,身强体健。
通过对多名学拳人员做健康检查,比较学拳前及学拳三个月后的健康状况。经过抽血化验,检查发现,学拳前人的总胆固醇指数为每百毫升血液为212.4毫克,学拳三个月后降为193.1毫克,三酸甘油酯由129.12毫克降为125.7毫克,有益健康的高密度胆固醇由53.2毫克增为55.2毫克。关于血流动力学变化,学拳后的血管弹性较学前高,血管阻力及肾动脉阻力则都降低。
因此,打太极拳加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并且持续的时间越久,身体状况也越好。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学打太极拳,动作是否规范不要紧,随意而为即可,但一定要注意松静自然,每天打太极拳15分钟左右即可。
应当注意的是,不要过早或过晚外出打拳。尤其是在冬季,因为冬季天气较冷,污浊的空气密度大,进而沉积在地面附近。过早过晚外出,就会吸入这些污浊的空气而影响健康。建议在太阳出来半小时以后,等雾气散去,再外出活动为好。而当天气不好,或雾气不散时,最好在家活动。
4.散步
散步不仅能够很好的吸收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对人的心肺功能和神经功能都有良好的营养和调养作用,还是一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的锻炼,比如说公园、操场等。
人在散步时,腿和臂都在持续运动,尤其是腿的持续运动,能够促进更多的血液回到心脏,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地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此外,散步还有助于减轻体重以及精神放松,提高人体免疫力;睡前进行一次30分钟的快走,还能够帮助改善睡眠。
散步锻炼的程度可以依照自身的体质选择,如果想运动收效明显的话就应该选择中速以上的快步;快步走可模拟竞走的步态,幅度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最好是不会感觉过分吃力,步频不能小于每分钟140步。同时,散步应该在饭后40分钟进行,最好是穿上软底鞋,兼具透气、宽头、衬底有弹性的鞋垫,鞋跟不要高于2厘米,每天坚持60分钟。
5.倒走
倒走能够刺激平时很少运动的肌肉,使机体和身体的血液循环得到平衡,对心血管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进行这项运动的时候,着装和鞋都应该和慢跑或者散步时相似,要选择地面平整宽阔、安全的场地,最好是没有车辆和行人的地方。
6.慢跑
经常慢跑能够有效地防止骨折,还能有效地控制胆固醇升高。慢跑时,能够大量吸氧,排汗量增加,体内毒物也随之排出,能够改善人的情绪,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体抵抗能力。
慢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跑时要放松,注意节奏感和柔韧性,同时保持轻快并且有力的步伐。若是以锻炼为目的,每次最好不要少于5分钟,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心肺功能的锻炼就越好。假如是以减肥为目的,开始的时候可以走跑结合,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以上,以后逐次递增,因故需要停止锻炼时也要逐日递减。
7.登山
登山能够增加肺活量以及血液循环,同时还能使脑血流量增加,尿液酸度上升。因此被称为“心血管体操”。多次长时间、中低负荷的登山运动,不但有益于血压、血脂、血糖保持正常水平,还能健骨,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很好的效果。
秋天是登山的黄金季节,在秋日登山能够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登山只是一种健身运动,没有竞技性,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锻炼目的选择锻炼方法。比如说上山,若只是想增加耐力,那么采取小步幅、中频率上行,同时深呼吸。假如为了增强腿部力量,可以采用中、大步幅,间歇性中速上行,走一会儿歇一会儿。
登山最好能够结伴而行,穿上软底防滑纹理的胶鞋,在登山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包括全身的各个主要关节。在上山时,要注意开始时速度慢,然后根据自己的体力、心率调整速度;在下山前和下山途中要注意按摩腿部肌肉,做到步伐稳健。下山后也要整理、放松自己,将紧张的关节肌肉、韧带适当放松,平稳心跳。
8.爬楼梯
爬楼梯被人称为“垂直的登山运动”。经研究发现,每天爬几次楼梯,并且每次坚持两分钟,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增加人体有益的高蛋白,同时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肌营养,对预防心血管病有重要的意义。
爬楼梯能够使腿部肌肉得到有规律地收缩和松弛,还能增强腰背和腿部肌肉的力量,保持下肢的灵活性,延缓腿部的收缩。科学研究表明,上楼梯消耗的热,比同时间散步多5倍,比跑步多0.25倍。
爬楼梯的方法因人而异,速度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常规、较缓慢的方式适合大部分人,强度大的一步登两级或者三级的台阶适合青壮年。但是,爬楼梯之前应该事先做6分钟左右的预备活动,伸展身体各个关节。
爬楼梯以不感到过度吃力为宜,每次最好进行15分钟左右或30分钟乃至更久。值得注意的是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或伴有腿部疾病的人不适合做这种锻炼;爬楼梯要集中精力,挺直腰板,避免踏空和滑倒。
(二)忌
空腹或饱腹时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需要一定的能量,人体平时能量的来源主要靠饮食中的糖类摄取,可是,当空腹进行时,主要的能量来源就只能靠身体储备的脂肪了。此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会明显增高,脂肪酸肌活动的来源也会因此过量,进而出现损害心肌的毒物,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因此,在空腹运动之前,应先喝一杯牛奶或吃些糕点,这样可减少诱发身体不适的危险。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饱腹运动也是不科学的。
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食后,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饱腹运动易病情复发;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患者,饭后饱腹运动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昏厥。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血液循环失调。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需严格安排饭后运动的时间和方式。饭后稍休息一会儿,待食物消化后,可采用外出散步进行运动锻炼。散步能增强膈肌和腹肌收缩对腹部的消化器官起到类似按摩的作用,可增进胃肠道蠕动,减少食物吸收;心脏随着下肢肌肉的运动会加倍地工作,长此以往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良好,心功能增强而泵出更多的血液供给各组织器官。此外,散步还可延缓血管老化硬化,对防治和恢复病情大有裨益。
清晨过早运动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是零点到早晨八点这个时间段。很多患者,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六点到八点就已起床。专家认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清晨不宜过早运动,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其原因有以下三个:
1.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较差,起得太早,难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容易引起感冒或诱发哮喘,严重的可发展为老年性肺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威胁生命。
2.温差过大
秋、冬季节冷暖不定的温差,是促使各种心血管疾病加重的重要诱因。它使一些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梗死、冠心病的患者在遇到冷空气刺激时,引发血管骤然收缩。由于原有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上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便使血液流通受阻,局部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复发。
3.环境污染
清晨不宜外出锻炼身体。通常人们选择的锻炼场地都是有花草树木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绿色植物在夜间吸收了氧气,并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清晨这些二氧化碳还未消散,患者在这种环境进行早晨锻炼,可导致头昏脑胀,甚至晕倒等情况发生。
因此,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晨起床后要进行锻炼的话,最好以太阳初升后为宜,选择在上午十点左右空气稍微温暖后进行晨练,避免直面寒冷的空气,造成血管急剧收缩引起突然发病。同时,患者在秋、冬季节清晨也应注意防寒保暖,衣裤要保证柔软宽松,以利于血液循环。
在僻静处运动
人们常认为在僻静的地方锻炼身体,可以更有效的调节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殊不知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
因为,到较远处运动虽能锻炼体力,调节身心变化,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存在潜在的危险。偏僻地方,一方面路途较远,会耗费不少的体力,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意外状况,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医救,那么患者的生命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本身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是十分不利。以一些喜欢步行的老年为例,老年人通常喜好僻静的环境生活,因此运动锻炼的场地对于他们来说,越僻静越好,他们认为僻静的地方可以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更容易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心血管疾病,在人少、过于偏僻的地方锻炼,他们一旦发生意外,很难被人发现。即使被人发现,但由于通信和交通不便,也给早期急救带来诸多的困难。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锻炼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地点。若好清静,也应离别人近些,这样才能在发生突发状况时寻求帮助。
运动风雨无阻
有的患者为了加强锻炼效果,风雨无阻地运动,坚持不懈。殊不知,恶劣天气是中风、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发期。若在这种天气下进行锻炼,不仅不利于运动康复治疗,有时会因天气的变化,出现胸闷、头晕、体力不支等症状产生,从而导致病情的恶化。
1.下雨
雨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不利,天气阴沉会造成气压下降,这种环境会影响人体的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往往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
2.刮风
刮风的天气,空气流动较大,空气中污染物也较多,对人体的刺激也较明显,尤其是在寒风中活动,人体的额头、鼻子最容易受到冷空气刺激。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头部的皮肤较薄、血管分布比较密集,而且毛孔也较大,人体内热量会从头部大量散发。如果头部一旦受寒,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甚至造成小动脉持续痉挛,就会提高脑中风、心肌梗塞、心脏衰竭的发病率。
3.寒潮
在寒潮过程中,气温陡降则将增加人的寒冷感,使人体血流缓慢,血中的蛋白原增多,血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冷球蛋白凝聚,甚至形成暂时性血栓。
4.雾天
一般大雾的天气空气污染都比较严重,城市中工厂排出来的工业废气、浓烟,以及空气中的尘埃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当雾气进入人体后,雾气中的一氧化碳不易扩散,而且会消耗体内营养,造成机体内损。此外,进入体内雾气还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也是导致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出现不适坚持运动
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中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如果坚持运动,很有可能使病情恶化,或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出现不适的主要症状以及应对措施做一些介绍:
1.血糖降低
当出现视线模糊、意识不清、头晕、大量出汗、心跳急剧加快、面色苍白等情况,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马上吃一些含糖的食品。
2.血压降低
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伴有低血压等疾病,在运动中出现血糖、血压降低,神志恍惚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由家人协助喝一些红糖水,或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遵医嘱开服的药物),并且及时送医院治疗。
3.晕厥
一般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眼花、心跳缓慢无力、意识突然丧失,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减慢等症状,基本上是因心源性晕厥造成的,通常休息一会儿不适症状能得到缓解。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应立即将患者平躺,松开衣领、腰带,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阿托品等,叩击心前区,手掐人中穴,进行辅助人工呼吸,并及时拨打120进行急救。在抢救过程中不要给患者喂水。
运动后调整不当
在运动时,全身肌肉基本都处在一个相对紧张的状态,运动后做一些调节自身机体的活动有助于使身体逐渐得到缓和反之则可能出现危险。尤其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运动后不进行一些调试活动,极易导致突发状况产生。
1.蹲坐休息
这是很多人非常普遍的做法,运动结束后感觉累了,就蹲下或坐下认为能省力和休息,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会产生重力性休克。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有利于吸收新鲜的氧气,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2.贪吃冷饮
运动往往使人大汗淋漓,尤其是在夏天,随着大量水分的消耗,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但是,本来自身的身体就相对脆弱,再加上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功能低下,若图一时凉快和解渴而贪吃大量冷饮,会引起胃肠痉挛等肠胃道疾病,极易导致心血管病情复发。运动后不要立即贪吃大量冷饮,可以少量的补充一些白开水或盐水。
3.立即吃饭
运动时,运动神经中枢会处于兴奋状态。在它的影响下,管理内脏器官活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即加强了对消化系统活动的抑制。同时,运动时全身血液还会进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较集中地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量减少,需要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才能恢复。如果急忙吃饭,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功能紊乱,甚至会加剧病情。
4.骤降体温
运动时,人体肌体表面会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等病症,这些症状对心血管疾病的恢复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5.立即洗澡
很多人习惯在运动后洗一个热水澡,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地解除疲劳,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肌肉的不断收缩,运动量的加大,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致使心率逐渐加快,流向肌肉和心脏的血液也会增加。如果运动后立刻洗热水澡,会导致肌肉和皮肤的血管扩张,使流向肌肉和皮肤的血液进一步增加,导致其他器官供血量不足,尤其是造成心脏和脑部的供血不足。
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非常危险,一旦引起心脏和脑缺血严重不足,导致发生缺氧,就有导致病发的可能。所以,运动后千万不要马上洗热水澡,应先休息片刻,再选择温水淋浴的方法,时间要短,在5~10分钟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