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9600000006

第6章 为河南人正名

河南人是历史文化积淀最厚重、经历最坎坷的中国人,河南是炎黄祖先优秀后裔的一支,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一群勤劳、正直、聪明的中国人!凭借着凝聚了中国智慧的才智和渗透进骨子里的坚毅,河南人创造了许多今日的辉煌。河南人也不是好惹的。

河南人不是骗子,不是流民,而是被生活压抑在最底层的一群大河之子。在他们体内,澎湃着汹涌的热血,他们身上那百折不回、愈挫弥坚的不屈意志,包容海川、有势无形的宽厚品德,天人合一、灵悟通脱的博大智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河南人当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1.人间一股英雄气

河南是中原文明发源之地,又是蛮荒贫瘠的黄土地,历来有文明和野蛮并行,大俗和古雅共存的传统,两种迥然不同的气韵的奇妙结合,就形成了骨子里那股血性。

中原文化充满着一种悲壮之美。河南人多有一股侠义之气,秉性耿直、性格直率,充满着骨气和血性。

中原文化充满着一种阳刚之气。在中原的人文视野里,满眼所见的多为英勇豪爽的粗犷男人,鲜见的是温柔缠绵的俏丽佳人。在中原文化里,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浓香,充满着文化的悲壮之美。

在河南到处传颂着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说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一家外资工厂的老板把中国工人当奴隶看、当奴隶使。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老板强令几十名中国工人集体下跪,迫于外商的淫威,不情愿也好,忍气吞声也罢,工人一个个都相继跪了下来,只有一位小伙子就是不跪,一动不动地站着。这个小伙子就是河南人,一个地道的河南汉子。“不跪就是不跪!”这是从他痛裂的心口迸发出来的呐喊!在他的意识里,下跪是至高无上的礼节,人生在世,上可以跪天,下可以跪地,中可以跪父母,除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双膝弯曲。后来,下了跪的工人都回厂了,而这个河南小伙子却昂着头走出了厂门。其实,他河南老家很穷,又有年迈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他需要这份工作,但他却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这不能不说是充满悲壮之感的英雄豪气!他回到河南,被家乡人视为英雄,称赞他捍卫了国格,维护了民族尊严。

如果万里长城是中国民族刚毅坚强的精神象征的话,那蜿蜒于河南林州千里太行之上的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凝聚着河南人无比刚毅的精神信念。你可知道,这条横跨上世纪60年代的名渠耗用了林州十万大军整整十年的时间,为了让干旱的家乡享受“甘霖”的滋润,在工程十分艰巨和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劈山开渠,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河南,像这样的事和人举不胜举,这些都是河南人真正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侠士精神的典型特征是“义”。

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就诞生在黄土之上、黄河岸边。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凝成一股血气,于是揭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声嘶吼是河南人的专利。在背后刺上四个大字“精忠报国”的岳飞,十二道金牌催之回国,明知难免一死却终是不返,也不愧是个血性的河南人。包拯官大,不惧权威,秉公执法,即便是皇室家族,只要犯了法也是一视同仁。你看,河南人,什么不敢做啊,日本人最瞧不起中国人,但是他们就怕河南人。他们和黑旋风那种血性不同,他们的血,都献给一个“义”字,大义,小义,人不可无义。

来到河南看看你就会知道——中国的国粹不止有京剧一种,还有一种,那就是豫剧。二者所不同的是:京剧是贵族式的国粹,而豫剧则完全属于平民。豫剧这种土生土长的河南戏在中州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人可以说都是拿着豫剧当摇篮曲听大的。

河南电视台的金牌栏目不是“娱乐前线”,也不是“体坛快讯”,而是《梨园春》,看看里面那些农民抑或农民子弟们情真意切的表演,你当真会发现:这里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深、最茁壮的根。《梨园春》这么好的栏目能在河南出现,而且办得红红火火,让京剧的老大哥都自叹不如,不能不说和豫剧在河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关。列宁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豫剧套用了一句:只有是河南的,才能是中国的。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唱者快意,听者舒心,正迎合了河南人的性格。

河南梆子唱腔慷慨激昂,凄楚悲壮,声如裂帛,铿锵有力。河南的戏剧、武术、传统生活方式,无不折射出中原百姓古朴忠厚的审美岘、道德观、价值观,折射出中原文化的和传统神韵。

豫剧、曲剧、越调是河南人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三大传统剧种,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最适合表现中原百姓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想。这些剧种的传统唱腔多为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悲调”,这种唱腔与千百年间中原百姓在苦难生活、悲惨遭遇中形成的悲戚心境和悲剧审美体验相契合,容易激发大众心理的共鸣。这些戏剧形式,与中原百姓的悲剧审美情趣是相适应的。

从内容上看,这些戏剧的传统剧目大多是中原百姓所熟悉和津津乐道的:谴责昏君奸臣、歌颂清官忠臣、宣扬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如《铡美案》、《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诸葛亮吊孝》、《花木兰》、《岳家将》,等等,中原百姓对这些宣扬忠孝节义道德的历史故事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诸葛亮、花木兰、包公、杨家将、穆桂英、岳飞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道德偶像”,“忠、孝、节、悌、义”的故事不仅可以换来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还能够赚取热血乡民的眼泪。由于长期耳染目睹,许多人对戏中的故事情节、唱腔台词都烂熟于心,闲来无事就唱上几嗓子顿觉“顶天立地”,仿佛自己成了戏中人,成了正气凛然的忠臣义士,胸中充满自豪、自得之情。这正是文化孕育了戏剧,戏剧又反过来塑造了人格和民风。

河南的剪纸自成一派。河南的剪纸对比强烈,棱角分明,它不似江南剪纸妩媚流畅,也不如岭南剪纸金碧辉煌,不像陕西剪纸的古朴稚真。

古典的铁血世代传承,在中原文化里,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浓香,充满着文化的悲剧之美。在中原文化里,侠义之士是异端,是“刁民”。

是的,河南的所谓“刁民”是会在领导视察的时候拦道喊冤的,因为《包青天》里就是那样演的;河南的所谓“刁民”是会在亲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因为花木兰就是这么做的;河南的“刁民”是会在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外国老板面前下跪的时候挺直身子站着的,因为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也是这样的个性。

我们民族危难到来时最坚实的中流砥柱中有河南人的身影,那个时候,他们当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也是这块黄土地上优秀的种群。

2.黄天厚土的“德行”

河南人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河、长江之间这片中国最古老的土地上。河南人立足这片古老的土地,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地理上,无论从历史源头还是从现实的省情和国情来看,河南都可以视为中国的缩影,而河南人也堪称中国人的缩影,而且是“最正宗、最古老、最典型的中国人。”

他们就像是扎根黄土地的老黄牛,似乎永远都在艰难地跋涉着,在身边的现代拖拉机,“扑腾、扑腾”地冒着黑烟向前并朝他们投来鄙夷目光的时候,他们还在跋涉。就像是被深埋在黄土下面的一粒蕴涵着无尽能量的种子,他们始终为着自己的梦想,拼命地、艰难地、一点一点地向上钻。

因为,越是从坚硬的泥土地发现的芽,也必定是最为坚韨不拔的。

要说天下第一帮派丐帮,也以河南丐帮规模最大。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在中国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河南人”。要说威震武林的铮铮男子萧峰,统领河南天下第一帮,一口标准中州话,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男人。谁都知道,丐帮的人是从来不洗澡的,要知道,保持身上的味道和泥垢,乃是河南人历来的传统。

不可否认,河南人中也不乏一些不够厚道的害群之马。但喝黄河水,吃黄土粮的河南人,更多的还是恪守着黄天厚土的德行。比如,如果你下订单给河南人,而河南人为你生产的货物品质不够好,或者说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第一反应可能是跟河南人商量一下,是否可以折价处理。如果这样想,那你就太小看河南人了——按照河南人的做法,咱的货不好,咱分文不收,咱不能用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你把货退回来,哪怕咱当垃圾扔了,也不能丢河南人的脸。人活一张脸——面子问题是不能含糊的。

黄天厚土的厚重,给予河南人朴实的品质。你如果跟河南人做过生意,你应该对河南人的朴实记忆犹新——卖给你的货,也许外表不怎么样,但内在的东西可都是货真价实。哪像洋鬼子的东西,外表包装得精美耐看,其实里面也没什么内容。用金箔纸包着垃圾卖,那绝对不是河南人人干的——河南人可能会用破报纸包着钻石卖给你,你可千万不能因为报纸太烂而小看了里面包着的东西。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个词绝对不是用来形容河南人的。

再比如说,你在河南人的商店里买了东西。回家一看,有质量问题。你回去商店找人换一个,商店的人会同意把钱退给你。再比如说,你叫了辆出租车,跟司机讲说去火车站,中途你改变主意,说要改去机场,河南人会不说一句多余话而把你直送目的地。

河南人不会让兄弟吃亏。只要是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就直说,咱河南人能做到的绝不跟你含糊。你做生意把个合同条款写得这么详细做什么——咱河南人不看重合同,咱看重的是一个“义”字。说了帮你做货,咱就全心全意为你生产,哪怕是亏钱,咱认了。交货期过了怎么办?咱说句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如果你认为过期交货影响了你的生意,咱给你磕头道歉。像这种“情意为重”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随便可以举出几例。

当沿海地区的阔佬们手提笔记本,挂着两个手机,穿梭在各大都市之间时,你说,整天都在忙活,还有啥生活乐趣呢?你穿名牌、戴金表、住豪华别墅、出门开奔驰宝马又能怎么样?你身上能多长一块肉不成?你每天吃鲍鱼、喝路易十三,你能消化得了吗?河南人不追求那个。河南人吃酸菜、喝稀饭,住茅草棚,踩自行车一样过得潇洒自在。想想旧社会——现在的日子总比过去吃糠咽菜的苦日子甜蜜得多吧,咱知足吧。那些大款们,每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忙忙碌碌图个啥?咱悠闲自得轻松度日,一样不会被饿死街头。朱门酒肉臭——你臭你的,咱河南人绝对不至于成为“路边冻死骨”!

河南人的优良品质当然还有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河南有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历史。嵩山少林你没有听说过吗?这些东西都在哪儿?当然是在河南!

我们仿佛看见,河南人的灵魂正匍匐在黄土黄河所织出的巨大经纬上挣扎向前。在他们身下是几千年的历史,在他们体内,澎湃着汹涌的热血,他们身上那百折不回、愈挫弥坚的不屈意志,包容海川、有势无形的宽厚品德,天人合一、灵悟通脱的博大智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河南人当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伟大的人格必然由伟大的生活塑造。河南人经历过并且现在还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佩得起“河南人”这个名称的。

3.忠厚仁义的河南人

孟子曾说过一句很有震撼力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儒家崇尚气节和操守的理想人格。宋代中原大儒程颢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些河南历史上的精英人物,追求的正是儒家倡导的崇尚气节的忠义人格。

忠厚仁义的河南人把对“真理”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和以身殉道、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中原文化史和河南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忠臣、烈士辈出,堪称中原文化精神的典范。

河南人的“忠义”情结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当时纣王暴虐无道。忠臣比干冒死进谏,被商纣王挖心处死,死而不悔。这就是忠肝义胆的河南人。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宁死不降周朝,拒绝周朝提供的粮食,最后在首阳山绝食而死,为国殉葬,忠烈气节感天震地。

韩愈,这一位河南的大儒,大忠臣、大文豪。他一生因仗义执言、犯颜直谏,多次遭人陷害,被贬官五次,其中三次流放到岭南。公元819年他极力劝阻唐宪宗迎接佛骨,险些丢掉性命。但他忠心不改,至死不悔。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岳飞是一位名震华夏的中原英烈。他自幼接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和爱国教育。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岳飞应该是“忠孝两全”的楷模。他尽忠职守,誓死抗金,为朝廷尽忠,痴心不改,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他同时还是一个“大孝子”,幼年时期谨遵母命,留下了“岳母刺字”的千古佳话。母亲生病时,他都要亲自熬药,亲自尝了之后才端去一勺一勺地喂;自己从军后,留下妻子在家照顾母亲;北方陷落后,母亲下落不明,岳飞先后18次派人到北方寻找母亲,终于把母亲找了回来,岳飞为国尽忠、为母尽孝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

但就是这么一个抗金有功的大忠臣,却被朝廷里投降苟安的昏君、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留下千年不散的忠魂。岳飞临死前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满江红》,是他忠义精神的最好体现: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些学者企图否定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认为岳飞抗击的对象——女真人创建的大金,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弘扬岳飞,不利于维护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

这个问题,难道女真人的后裔满清政府没有想过?然而,正是满清的那位胸怀四海的康熙王朝,在杭州重修了岳王庙,岳飞的故事,也正是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家绘声绘色的弄成一个传奇,岳飞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到了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的近代,尤其到了日本人侵华时期,岳飞更是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一个精神象征。

明朝灭亡后,祖籍开封的史可法又是一个“忠义之士”,他拥戴南明王朝,誓不降清,率兵与清军激战,兵败后自杀未遂,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清军杀害,壮烈牺牲。扬州百姓为他忠义殉国的气节和壮举所感动,专门为他建立衣冠冢以示纪念。

国不可破,家不能亡,誓死不屈服于新王朝和外来征服者,宁为前朝殉葬也不做“贰臣”,这正是儒家忠义人格的表现。而这一点,又为“中原情结”埋上了浓郁的悲调基色,自比干起、伯夷、叔齐、张巡、岳飞、史可法等把这一精神世代相承,对河南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在这危难时刻,中原儿女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收复祖国河山的大义,一批批爱国志士纷纷涌立。

其中,就有“现代岳飞”之称的吉鸿昌,他的人格、命运和岳飞十分相似,同样折射出中原文化忠烈悲壮的人格形象。在外寇入侵、民族危亡之即,他拒不打内战,又抗日有功,却被对外妥协的“蒋委员长”视为眼中钉。在屡遭迫害后,英勇牺牲。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借此头!

这种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精神,何等慷慨悲壮!

抗战时期,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中原英烈杨靖宇,他率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抗争,弹尽粮绝,誓不投降,最后壮烈殉国。他死后,日军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胃中净是树皮、草根和棉絮,大为惊叹。他非凡的意志和气节,连嗜血成性的日军都不得不叹服!

后人把他们作为英雄来纪念来缅怀,他们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以岳飞为代表的忠义之士,就不再仅仅是逝世了几百年的豫人,他们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价值观的象征。

这种价值观,就是“忠”。

而“忠”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维护儒家秩序的一个核心部件。也是维护一个民族传统的关键法宝。岳飞的“忠”,在某些革命史家的眼里,甚至多了一些愚的味道,赵构那样的皇上,也值得岳飞去效忠?然而,岳飞的忠诚的对象,是具体的,是现在式的,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将自己的爱国的对象未来化、抽象化、条件化。

然而,这个满腔忠诚的岳飞,却死在一个文官手里。这个文官的字,可称一绝,是后世楷书的起源,如果没有与权力沾边的话,恐怕也是一代宗师。然而,这个叫秦桧的文官,却与赵构等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成就了岳飞的千古英名,也把自己塑造成“汉奸”的符号。

无论是岳飞的忠,还是杨靖宇的义,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用一种加倍付出的精神,不但不打折扣,而且近乎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中原正统文化、忠义精神熏陶下,历史上中原地区忠臣、烈士层出不穷忠义之魂千年不衰。

4.河南人的“侠骨柔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产生于特定地域的武术和武德,能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和地域国民性格。佛、道文化在中原文化的沃土上,分别孕育出中国著名的两大武术流派:少林拳和太极拳。

可以说,少林拳、太极拳是中原文化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杰出贡献,两种拳术既秉承了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精神,又从武术的角度折射出中原人的性格特征。

少林武功和太极拳一刚一柔,把河南人的群体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一阴一阳谓之道,河南人刚柔相济,淳朴沉勇,坚忍守旧而暗含杀气。

古语云:“天下功夫出少林”,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对河南影响很大,千百年来这里习武之风长盛不衰,会耍弄点拳脚棍棒的人多的是。少林功夫可分为拳术、器械两大类,少林拳又称外家拳,以区别于以武当派为代表的内家拳,这种拳术又分外功拳和内功拳两种,外功拳刚勇迅疾,内功拳寓刚于柔。少林拳术每招每式中均有攻有守,静若春水无波,动若倒海翻江,拳发如穿山洞石,步落如入地生根;行拳时心安神定,意狠不露,以进为退,以静养动,出之有形,击之无形,忌暴躁浮露,拙力僵滞。

少林武术诞生于中原文化的古老沃土和氛围之中,必然打上中原文化精神的烙印,同样有佛教文化的“印记”,形成了所谓的“少林精神”。“少林精神”的灵魂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忠义为本,爱国护民,崇尚武德,惩恶扬善。其中,核心就是“忠义”。忠于国,忠于民是少林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少林武僧一直保留着保家卫国,造福社会的爱国传统。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一位武功高强、威名远扬、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许世友。他就是从少林寺走向战场的少林弟子。在他的身上,最充分地体现了忠直刚烈、嫉恶如仇、快肝义胆、凛然无畏的“少林精神”和河南人典型的忠直侠义人格,崇尚武德、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品质。

少林寺威震四方,少林武术、少林拳师历来为天下武林同道所敬重,除武功高强之外,武德高尚才是最关键的。少林功夫向来来只传授给品行端正的人,讲求功德并修,有功无德,乃为大忌。

因此,历史上留下许多少林僧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传奇故事。如果少林僧人或俗家弟子有人为非作歹、违反“寺规”,少林寺也决不留情,一律要“清除门户”,决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少林寺的名声。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少林寺总是名门正派的代表,总是正义的化身。事实上,少林寺在历史上就是正义的楷模,为国家统一的十三棍僧打王仁则、为民族尊严抗击倭寇等,始终在传承着这种精神。

少林武术生长于古老、深厚的中原文化沃土,“少林精神”体现的正是中原文化精神——忠烈、正直、侠义、无畏。

在河南与威猛的少林武术齐名的是以柔制胜的太极拳。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其创始人是文武兼备的一代武林宗师陈玉庭(1600~1680年)。他既是武师,又精通中国文化和中医,因此太极拳中蕴涵深奥的阴阳、太极哲理。太极拳是一项意气运动,讲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柔克刚,不以拙力取胜。它由一系列螺旋运动组成,一动全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修炼和实战中,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顺势借力,后发制人,我们称之为“太极精神”。

这同样是一种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是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策略,这与道家那种“韬光养晦、保全自身、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态度完全合拍。这种“外圆内方”、“外柔内刚”人格和“防御型”处世态度,正是典型的中原人格和传统的河南人处世方式。

把“外圆内方”的太极功夫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典范之作,是河南人王洪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的独特模式。洪彬的思路就是太极功夫的“外圆内力,内外行别,遇到障碍,闪转腾挪,巧妙避开,直趋目标”。

道家讲求“功成、名遂、身退”。河南的一位全国劳模史来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担任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将近50年,虽然一直干着不起眼的村支书,但他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因此,十个世纪的政治风雨吹不倒他,当不少同辈劳模都先后被淘汰和遗忘时,他依然能笑对人生。这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政治水平,你不服不行!

刚直侠义的“少林精神”和外圆内方的“太极精神”是构成中原文化精神的两大支柱,它们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直接影响着中原民风和中原人格。

这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精神,形成了河南人性格和人格的双重性。河南人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吃软不吃硬”,不会主动惹事,有话好说好商量,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够朋友,我也义气,大家都能过得去。不发生冲突时,双方一讲义气和人情,就“柔性”十足,甚至利益和原则都可以退让,这时是“太极功夫”的缠劲的体现。但河南人也决不怕事,如果双方都不退让,不讲义气,那就不客气,话不投机,就要动手。河南人不像南方人那样争吵不休,甚至当众骂街,一是没有耐性,二是嘴皮子也不像南方人那样灵巧,凭的是刚烈和义气,这时候则是“少林功夫”刚直不屈精神的体现。

5.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

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时指出:“中国人的忍耐,重视道德伦理,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体现了一种醇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他的这番话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河南人。

在许多河南人的家里,中堂里都会端端正正的挂着一幅大写“忍”字,一般都是隶书,那是一种极有规矩的挥洒、极有理性的浪漫。极具通俗的温雅。

河南人一向都把“忍”作为自己的美德。

要说历史上最能忍的人,全都出自河南。一个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至今河南南阳仍被称为“范蠡故地”。他为了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而他的这份忍耐也终于令夫差沉湎美色,不理国事,于是越国趁机报仇复国。另外一个同样能忍的男人,就是出生于河南濮阳的吕不韦。此人出身为商人,地位卑贱,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不惜卑躬屈膝,伺机谋划,就凭这点,就可成就大业了。

“忍”是河南人的信念,无论是在处理家庭关系,还是在对外交往中他们都本着“和为贵,忍为高”的准则。要想达到“和”,一定要能“忍”,“忍”是知礼,是通情,是善的前提,是修养,是品性,是与人相处时必须具备的德行。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才可为常人之不可为,才可以当大事、议兴亡——这是他们检验一个人是否可以交往的重要条件,他们也常常以此来衡量对方到底是小人还是君子。

善“忍”的河南人绝少因为磕磕碰碰这样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在河南各地的公共汽车上你也绝少见到有当地人会因为不留神踩了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而发生喋喋不休的争执。工作中,你想请河南人替你代劳,他们会一口应承,但邀功领赏之时,他们又会主动让步。

关于“忍让”的例子在河南绝不鲜见,甚至每到一地你都可以听到许多退避三舍、宽厚待人的故事。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

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现在,两旁陈旧的围墙内古时候的亭台院落早已经不见了,但历史却把宽容的微笑留在了那些在大树下玩耍闲坐的孩子和大人的脸上。那是一种坦然开朗的表情,不虚假,不做作,大度得仿佛他们每个人都是心怀天下的朝臣、腹内撑船的宰相。

河南人的“忍”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大智慧,是长期以来在家族式的人际关系中培养出来的优良品质。

黄河流域是平坦的,少了山脉这道天然屏障,村与村之间也就联系得更紧密,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就保持着一种密切的亲缘关系。在传统社会,联系人们的纽带就是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一种家族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家的崩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维护整个大家庭的利益,大家得时时刻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懂得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存大家的利益,否则就有被扫地出门的可能。

“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忍不容易,要求人们必须有面对刀丛的勇气;但“忍”字下面还有一颗心,那是思想,是灵魂,是坚韧的信念,是“忍”的目的。河南人不是为“忍”而忍,时刻摆出一副受委屈的小媳妇样儿来博人同情;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忍气吞声,不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也不是用“忍”来代替遗忘。他们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忍”而忍,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爆发之前的韬光养晦,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胜利的前夜。

一时忍叫“韧”,百时忍就成了“韧”。

河南人的“忍”中往往包含着异乎寻常的毅力和非凡的理想。

在他们“忍”的背后充满了“韧”的意志,在他们“忍”的前面是“和”与“兴”的希冀。当然,你只有走进他们的生活才会相信——只有那些顽强、坚定、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并对未来永远都怀着梦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思维逻辑,即所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河南人能“忍”、会“忍”,他们从不怕吃苦,也从不怕被歧视,他们从“忍”中获取日后勃发的信心和勇气。对朋友他们用“忍”的方式取得“和”的后果。对于对手,他们则是以“韧”的行为来达到“胜”的结局。

如果留心,那些河南人家中大书“忍”字的中堂上还往往有这样的题字:“当遇人坑你、害你、藐视你、嫉妒你时,你可以容之、纵之、听之、任之、以礼敬之、以厚待之,然后再冷眼观之、开口笑之。”

不是吗?

就在河南人被人谩骂、侮辱、歧视的今天,他们也还在坚持奉行这样的美德。

受到无端的指责和诋毁,他们不是怒目相向,反倒是把一份宽容留在心底;在外地遭到歧视的轻蔑,他们不是自卑逃避,慌张失态,而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即使是某些招聘单位已公然表示过“不要河南人”。那些从河南来的人们还是会工工整整地在籍贯一栏内填上“河南”二字,在他们看来,掩饰或逃避是无济于事的,他们憋着一口气,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对方是错误的,只要还有一点希望,他们也要“忍”下去,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为家乡增光添彩。

无论遭到多少白眼,受尽多少诋毁,河南人都不忘对人开口一笑,河南人是何等的雅量,何等的胸怀!

“是可忍,孰不可忍”——河南人的忍耐当然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在他们“坚韧”的背后埋藏着的不仅有执著的追求,还有那“忠肝义胆”的英雄血性和豪侠胆色。

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小瞧河南人的,因为他们深知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智若愚,河南人是不能小瞧的。

6.兼容并包的河南人

坦荡辽阔的中原大地,博大深厚的中原文化,孕育了心胸坦荡、包容一切的河南人。河南人对人最宽容,从不排外,而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种心态延伸到省城、县城,构成一种幅度广大的默契。

河南人的包容与开放,源自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诸子百家,纷纷把中原地区作为活动的大舞台,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像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子百家”,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学说。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兵家、政客、商家必争之地,为了争霸中原,问鼎中原,他们纷纷都往河南这块“风水宝地”上挤,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的杂糅使得这里的人们要学会容纳各种不同的异端邪说,学会接受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和习俗风尚。长此以往,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宽容待人、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处世态度。

即使到了现代,都市中的河南人仍然是最开放的群体。他们心态开放,兴趣宽泛,决不排外,对外来的新事物都乐于尝试,这些特点,不仪表现在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经商的生意人身上,甚至表现政府的城市管理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省会郑州就朝着商业化的城市发展。在发展商业的同时,江苏人来了,很会做生意的浙江人及宁波人来了,安徽人来了,擅长贸易的广东人也来了,可以说,南方各省的风险家都来了。郑州成了引导河南消费时尚和显示河南人特点的“窗口”。

郑州这座城市是宽容的,一如郑州人从来就是宽容的。在这座城市里,你感受不到其他很多城市弥漫着的排外情绪。有些地方的人,比如上海,一听你讲的不是本地口音,他们可恶又可笑的自傲情绪就陡然膨胀了起来,于是态度也随即恶劣起来。郑州人不会,无论你说纯正的标准普通话,还是各地的方言俚语,郑州人都会一视同仁。在郑州,很多开发廊、卖小吃或钉鞋的温州人都说,他们很少受到当地人的冷落或欺侮。不管是在餐馆里还是在公共汽车上,或是在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医院里,外地人很少受气。

在郑州,无论是相声、评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抑或吴侬细语的越剧、评弹,郑州人一概不排斥,而且欣赏得有滋有味。金庸的武侠,在郑州拥趸颇多;王朔的“痞子文学”,郑州人看得津津有味;余秋雨的文集,在郑州也卖得很俏。可以这样说,兼容并蓄,是历史和现实赋予郑州和郑州人的性格魅力。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初来乍到时,对这座城市和郑州人是颇有微词的,甚至是大发牢骚。然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依然笑脸相迎,接纳了他们。不多时日,这些人的性格也迅速为郑州人同化。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少考虑自己究竟是不是郑州人;况且,真正的土著已经难以成为郑州人的大多数了。

数千年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有着极强的溶解力,轻而易举就将外来的东西消化溶解了,并将外来者塑造成与这座城市性格相谐的角色。这倒也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方面,郑州人称得上开放而且包容,东西南北各省菜系和风味名吃都能在郑州找到立足之地:除了粤菜、川菜之外,近年来湘荣、鄂菜、重庆火锅、东北炖菜也都粉墨登场,并都曾风光一时。河南人对各种菜系都能够接受,哪怕最不出名的家常小菜和小吃。但是这些菜系火得快,凉得也快,郑州人的口味“变化无常”。每两年就流行一种新菜系。

在饮食上,河南人未免“忘本”,这是因为他们虽对其他省市的饮食兼容并包,推棠备至,却反而冷落了自家的“宝贝”——骋名大江南北的豫菜。河南人爱喝酒,是白酒消费大省,各地产的酒都往河南销售,四川酒、贵州酒、安徽酒、江苏酒、湖南酒与河南酒都有市场,但是谁也别想郑州一家独大。郑州人口味变化快,“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河南本身是中国生产白酒历史悠久的“酒乡”,名酒众多,但并不因此排斥外来的不知名的酒,可见心态的宽容开放。

河南人的宽容开放和不排外,还体现在对外商的一体同仁和友好交往上。因此,五湖四海的商人都涌向郑州,而浙江人、四川人、重庆人、江苏人、安徽人、湖北人、东北人等,都能在在河南立足,河南人已经习惯买温州人卖的货,进四川人开的饭馆吃饭。似乎外来者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河南人能与外省人友好相处,也是缘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只要来河南投资建厂的外商,政府都会给予相当的优惠条件,如此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

这一切都表明,对待外地人,河南人的心态是宽容平和的,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绝不排外,他们不仅包容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苦难,包容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外来文化,而且包容了新时代的外来时尚、外来文化和外来人群,形成了兼收并蓄、“大度雍容”的中原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实在的河南人

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连年不断的战乱与黄河经常性的大泛滥,形成了河南人独特地域的性格:生在河南,长在四方,为了生存前赴后继的奔向全国各地。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河南人的存在,随便问个中国人:贵州话怎么说?他不一定知道,可要是问河南话怎么说,保证都能说出几句“中不中”!

温州人号称是中国的犹太人,据称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这是对外;河南人和四川人则是对内,而且,四川人的活动还只限于南方省份,河南人的足迹则覆盖了全国。有一次在河南旅游,谈到了河南人往外跑的特性,当地导游就自豪地给我们讲了个笑话,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人们在遇难者中发现了三个中国人,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是温州的,还有一个大家猜猜是哪儿的?全体旅客齐刷刷地答:河南的!

由于河南人多,出外谋生是必要的,在春运的民工潮中,一团一团的人中必定有“河南大军”。所以你可以在全国许多城市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有一个河南人某方面做生意成功了,立刻就会有大批的河南人被吸引过来,一起做这种生意,而且不光做同样的生意,连居住地都会选在一起,很快就形成一个讲河南话的小社区。河南人虽然大多倒腾不出大生意,不像广东人福建人那么能干,但在对待同乡的情分上,绝对有同甘共苦的兄弟连作风。河南人也十分分看重老乡的情谊,在家乡,你斗我也好,我斗你也罢,一旦出门,他们是不会看着同乡受欺负的,而一旦哪个老乡受到了欺负,他们会袖子一捊,就要去“弄他”(打架),一副人神共愤的表情。

大多数河南人的性格都比较耿直和爽快,说话、办事都能体现出来。

在全国各地方言中,河南的方言最为简洁明快,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仅一个“中”字,就代表了“同意”、“满意”、“许可”、“赞同”等多种意思,把中国文字表达意义的简洁性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把河南人干脆爽快的性格表露无遗。

也不知中了哪门子邪,河南人说话一出口都是打喉咙眼儿一股浓气似地往外弹,单调多为离谱,仿佛是从压抑的深谷往峰顶上冲,到了最后一个字突然雷霆万钧。如果有音箱,不用发烧友级的,听者耳朵里肯定是“轰”的一声!也许是为了聚气,河南话说出来普遍短,一锤定音!所以,你与河南人说话,会发现他尚未开口脸已憋得通红,拼命想用几个词儿或一句话表达出万千种意思。属表达高手的,你还能听个明白;表达能力差一点的,你感觉就是莫名其妙。他那么激动,那么斩钉截铁,貌似权威,到头来你愣是一句没听懂!

河南籍作家李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人欢马叫》(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塑造一个性格泼辣爽快的河南妇女的形象——李双双,她性格直率,快人快语,办事有主见,与她丈夫的保守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河南豫剧《朝阳沟》中同样泼辣的“二婶”,以及历史上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著名巾帼英雄——河南姑娘花木兰。从古到今,无数坚强而能干的河南女人撑起了河南人形象的“半边天”。

有个著名的相声就描述了他们的这种性格:半夜睡觉,一个人听见了动静问是谁,所有方言中只有河南话表达起来用字最少:“谁?”“我!”“咋?”“尿!”

河南人不讲究吃穿,没钱的河南人,衣服上经常可以看到喝羊肉汤时滴上的油迹,有钱的河南人皮鞋也是许多天想起来了才擦一回。河南出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就是以生活随便不拘小节而闻名,他吃饭时更是不讲究,汤水到处流,常常是从他的身上就能看出他中午吃了哪些饭菜。河南人下馆子时,不重排场,讲究实惠,家里来了客人,有菜炒菜,没菜了蒸锅包子就能喝酒。包子蒸好了,再煮锅米汤,主人一句“恁(你)吃吧”,客人就开吃,很少有客套话。有老语云:“河南老乡,吃馍喝汤。”描述的就是这种待客方式。河南产小麦,以面食为主,河南人一天三顿吃面条都不烦。

在河南农村,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河南人吃饭时的姿势和用的碗。端碗面条,随便找个地方一蹲就吃。家里人递过来个小板凳,接住了却并不坐,而是往旁边一放,还是蹲着,再看看手里那大海碗,像个小锅,三斤面条都盛得下。

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叹服:“你看人家河南老深儿的碗,多实在!”正感叹着,吃面条的汉子见有人盯着他,忙起身殷勤地说:“那客从哪儿来的?都晌午了还没吃饭吧?不嫌弃的话俺给您也盛一碗。”

河南男人眼中的女人,先要胖,要结实,要有巩俐的腰身,妮可·基德曼的身形。洛阳的牡丹,那是雍容丰腴的成熟女人之姿。来个骨感白净、锁骨阴险地走出来的上海Officelady,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风吹走了河南男人可担待不起。河南男人眼中的女人是赛过男人三分,像共和国捐献飞机的常香玉,是豫剧里面英武的“我们女子哪一点不如男儿”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花木兰,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气吞山河。

旧城废者,古风悠远,河南人性格澄澈,淳朴憨厚,如黄土高原别有一番苍凉壮阔之美,自有河南烩面一般简单实在,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痛快劲儿。河南人是实在的,余秋雨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河南人站在黄土地上,只看见几千年的荣耀被马车载走了,而身后,世俗生活向他们走来。

8.河南女人——黄土捏成的好媳妇

在一些社交场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情景:两个初次见面的女人聚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个女人问另一个女人:“你是从哪儿来的?什么地方人?”被问的那个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期期艾艾地回答:“我是河南人。”“河南人?”听者条件反射似的睁大眼睛:“你怎么会是河南人呢?”一副挺遗憾的样子。

一位有此经验的河南籍女士说,她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一笑了之,但是有一次在酒席上,又听到这话,她突然按捺不住了,就回了一句:“河南人怎么了?河南人就不是人了吗?如果追根究底,河南人是在座每一个人的祖宗啊!”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提问者听说对方是河南人,就会打个圆场:“你看起来不像河南人,真的!”殊不知,这话听在一些朴实、善良的河南人耳里,更加觉得不是滋味。

前一段时间,有人给全国各地的女人弄了一个排行榜,咋一看,河南女人是榜上无名。难道河南女人就没有拿得出手的了吗?其实不然,这主要是被河南一些害群之马给拖累了。前些日子,一些流行的段子和顺口溜把河南人全说成了骗子和江洋大盗。所谓的“《敏感词》,河南人民是教练”,这“河南人民”里面就包含着将近一半的河南女人。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河南女人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骗子,要么至少也是与骗子同吃同住的同谋。然而,若真要较真,随便让一个提起河南女人就嘴角往下撇的人谈谈河南女人“不怎么样”在什么地方,他大抵是说不上来的。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

那么,河南女人呢,则是黄土捏成的。

河南女人没有传说中上海女人的小气,武汉的女人的粗口,贵州女人的放浪,湖南女人的刁蛮,东北女人的凶悍……

她们也许不漂亮,宽眉大嘴,与生得细皮嫩肉、白净水灵的江南女子相比,多了一点黄河岸边风沙打磨的沧桑感。但她们的两腮上随时荡漾着的红晕,让你在豪气中也能感受到河南女人的那一份温柔。其形象代表是常香玉,或者是现在带着一帮河南娃娃跳舞的小香玉。

她们也许不是很高,但却比较结实。骨盆较大,肩膀较宽,颇有雄性的风姿,典型人物是河南人的老祖宗——古代的花木兰。

她们虽然也是爱美的,但却不露骨。她们喜欢把自己裹得比较严实,那些露脐装、吊带衣之类比较性感的衣物永远与她们无缘。不仅如此,她们的衣服似乎总是比时尚慢半个节拍,比不上大连、青岛的北地佳丽,也远不如杭州、上海的南国胭脂,但她们那份在繁华都市中的质朴那,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的性情,虽说直爽率直,但并非是山东女人的大大咧咧,而是不乏矜持含蓄,让你永远也摸不透看不懂的那种。她们好像对谁都一样,总是不冷不热,不远不近的,她们没有湖南女人、湖北女人、四川女人那么辣,也不像上海女人、江浙女人那么嗲,更没有北京女人那股高傲和文化的派头,总之,她们是一团永远也看不透的云雾。

她们的感情多不外露,而是将深沉的感情埋藏在心理。她们对爱情比较始终如一,死心塌地,不容易被金钱所诱惑,比较守旧,比较顾家,更不会去以色媚人。河南女人的稳重、朴实和善于持家在著名的豫剧里也有所体现,比如,豫剧里就有一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咱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歌颂的是河南女人花木兰,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也是河南女人里的典范。

总而言之,河南女人是不够媚,不够靓,有点土,有点闷,把她们与全国各地的女人相比,没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她们却能赢得端庄稳重的评价,这或许和黄河流域的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底蕴和熏陶有着密切关系。

同类推荐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乌龟娘子狐狸夫

    乌龟娘子狐狸夫

    贺芸芸只是个从五品小官儿的女儿,头脑简单,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不知道被是馅饼还是粪坨子的东西砸中,竟然成了怡亲王世子的妻子!怡亲王是京城中出了名的病秧子,三天两头找太医来聊一聊人生感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被赐婚,要娶一个从五品小官儿的女儿,这到底是什么状况?(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凤月无边

    凤月无边

    东汉初期,繁华初定。小小市井女,与弱弟相依,寄于族人羽翼下。摔了一跤之后,她竟意外拥有“慧眼”,从此认清渣夫,智斗族人,由备受欺凌的乡下女一跃而为智谋过人的女能人。他生而尊贵,天子之下第一人,两岁被封太子,荣华至极。他霸道自我,目光所至,众生俯首。他许她以妾位,却被她嗤之以鼻。她一介小小女子,却胸怀锦绣,深信能在女子卑微年代活得恣意畅快。她对他的独占欲极强。她说:“我若有权有势,你们这些女人休想近他三步之内。”这时的她不过一介庶民,而他却高高在上,仿若天神。在他的滔天权势逐渐变弱时,她居然说她可以养他,让他“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保他一世富足与稳妥。
  • 听闻时光美好

    听闻时光美好

    真正爱上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大概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配不上他吧。那才开始爱就被拒绝的感觉是什么?大概是水里的鱼在干枯了多天后遇见水,想如饥似渴的饮用却只能远远地看着水被分瓜。
  • 莫雨荫

    莫雨荫

    她是被九尾灵狐食下的冰花,他是纯种的九尾灵狐。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被她反噬的九尾灵狐是他的妹妹。更没想到的是,他们之间原来必有一场爱恨纠葛。为了救他,她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可是当他醒来的那一刻,她却想着如何摆脱他。为了让她原谅他,他不惜自毁修行。可是当他再次见到她时,她却忽视了她。几年后她用剑比着他的胸口说:“你真以为我下不了手吗?这场赌局始终都是你输。宁枫昊,我不是以前那个深爱你的莫雨荫了,就算我求你好了,离开吧!离开我的生活,从此以后,我们就再无干系了!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一剑下去,刺穿的不仅仅是他的身体,更是她的心……叹红尘风雨路三千,曲未终人已散,遗世而独立无眠。
  • 淡然师兄:顽皮妹

    淡然师兄:顽皮妹

    夜瑶——二十一世纪的顶级特工首领,重生于天芒国,成为丞相府任人欺凌的三小姐夜瑶。倾城倾国,看似甜美可人,实际却是个令人惊叹的超级天才,冷酷残忍。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原则,只对男主展开真心笑颜,非常护短。云轩——天芒国的皇叔,冷心冷清,一袭白衣,一笑魅倾国。他亦是梨落阁主人,拥有着一身起死回生的医术和一身神鬼莫测的用毒之术,武功出神入化,无人能敌,惊才绝艳,智谋无双。气质清冷,对女主宠溺万千,生死相随。美男多多,结局一对一。
  • 闲花开落:淡了谁的春秋

    闲花开落:淡了谁的春秋

    那一年,菩提树下,万人欣喜皆我悲,你们出现了。那一年,京城墙角,万人围堵夺我命,你们出手了。那一年,皇宫顶端,万人敬仰拜我膝,你们消失了。我是你们的一花一世界,你们不在了,我的世界花瓣凋谢,从此荒芜。
  • 扬州清曲曲词卷

    扬州清曲曲词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营销圣经大全集

    营销圣经大全集

    《营销圣经大全集》是一部内容全面、道理实用、分类系统、文字优美的营销经典力作。书中攫取了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经典实例,融入了营销行业成功人士多年的营销经验的精华,详细介绍了营销的本质、产品销售、市场营销、建立稳固销售、营销口才、营销细节、营销中的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本书内容包括:电视剧艺术基础、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简况、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文艺等。
  •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九还七返龙虎金丹析理真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