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2700000005

第5章 辞荐归林泉

白华父子在真定居住后,虽甚为清苦,但也算安定。此时白华失妻李氏多年,且李氏生还已无望,于是白华在众友人的撮合下,继娶罗氏,并生白恪,小名常山,字敬甫,号竹梧。白华老来得子,甚是疼爱,况小白恪也非常聪明,亦为元好问所称赏,元好问作《常山侄生四十月,能搦管作字,笔意开廓,有成人之量,喜为赋诗,使恪诵之》的诗歌;袁桷也在《白公神道碑》中写道:“敬甫少警敏,三岁善作字,书八卦八字。”后白恪官至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这也圆了白华在白朴身上没有实现的望子成龙的夙愿。同时,白恪居官也为白朴后半生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交游条件。

在白朴二十一岁左右,白华续娶继母罗氏后,竟一日内三次作诗示白朴,分别是《示恒》、《是日又示恒二首》,并像孔夫子教训儿子鲤那样让白朴“过庭思父训”,大意是:我们白家在壬辰之乱中,数口人没有活着归来,所受的苦难也已经很深了。你要体谅我们这两个多病的白发老人对你的期望,要“锻炼文章更用心”而“鹏抟万里程”。你要珍惜自己的名声,就是因贫困而死,也不要用不正统的歪门邪道来窃取虚名,而有损白家声望和文化人的形象。鸟儿还懂得反哺父母三年,我虽然续弦再娶,但亲情不能割断,如果你事业无成,我死后也无脸面相见先去世的兄长们。特别是第三首诗中,白华更是板起脸孔,严厉地规劝这个“误入歧途”的儿子:你年岁已大了,现又文不成武不就。车翻了就得重改车辙,做人就像建屋一样,要堂堂正正。鹤发鸡皮又多病的我,现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我最多也就活到七十岁,还能在你功成名就时畅饮几回呢?

白华一日之内连续三次以诗教训、规劝白朴,诗中有“窃得虚名玷士林”、“覆车需改辙”、“掷地惜家声”等口气比较严厉的字句,已超出平常父辈教育儿子的范围,应看作白华认为白朴此时做了“玷士林”、“辱家声”、“覆车”的事而直言规劝。据王博文《天籁集·序》中称:白朴经过丧乱失母的精神打击后,便有“满目山川之叹”,常郁郁寡欢,从而变得“放浪形骸”。当时,元杂剧艺术是以北方的大都、真定等地为中心的,元杂剧作家除大都人外,多数属真定人,真定籍较著名的杂剧作家有李文蔚、尚仲贤、史樟、戴善甫、侯正卿等人。在白朴第一次绝荐拒政前,随家人闲居真定,他满腹经纶,但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便参与了由史天泽九子、封龙山学友史樟组织的九山书会等杂剧创作团社,白朴“曲己降志,沉抑下僚”,与民间杂剧艺人亲密往来,为她(他)们填词写戏而乐此不疲。但是,从当时正统的儒家观念来看,认为作杂剧、散曲会“得罪于圣门”(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序》);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也说,元曲是一种较通俗的文学样式,正统文人常常轻视于它。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尽管散曲来自民间,但是在元代,它的使用范围还是和诗词相差无几。……流传下来的作品绝大多数出于社会上层的作家之手”(见社会科学院版《中国文学史》)。杂剧的创作,“作者们一般是‘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见社会科学院版《中国文学史》),但白朴是个例外。因此,父亲白华所指白朴的“覆车”、“玷士林”、“辱家声”之事,也应当是指白朴混迹勾栏行院,为行院艺人谱曲写戏这类事情。白华认为,这种行为会破坏正统读书人的规矩,有损白家高贵门第的声誉。

况且,当时的社会正处于蒙灭金后不久的战乱初停时期,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一种特殊的形态。这些初占北方中原的蒙古统治者们,仍然未从亢奋的征服感中清醒过来。在经济上,他们把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带到中原,掠地放牧、驱人为奴等现象长期未能停止。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一面保留“千户”、“万户”的军事组织,并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并规定中央及地方长官都由蒙古和色目人担任,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这些长官大都没有文化,昏庸而又暴虐,在他们管辖下的汉人和南人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在文化和统治方式上,蒙古统治者最初并没有把汉族的传统文化放在眼里,他们重喇嘛教而轻视儒教,首先废除科举制度,在元世祖忽必烈执政前,把汉族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基本切断了。正如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谈道:“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竟然被排到娼妓的后边、乞丐的前面,而成为“臭老九”。

在这种知识被贬值、人才被压制的社会背景下,白华盼白朴要树立“鹏抟万里程”的宏图大志,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况且,白朴也从父亲那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的遭际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仕途的险恶。此时,白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一落千丈,今非昔比了。白华在示儿诗中流露出潦倒无奈的叹息而显得底气不足。所以,白华的示儿诗,只能视为一个金朝遗老对原士大夫阶层生活的怀念,是对封建礼教无力的维护。白朴也并没有把父亲的曲解放在心上,仍然无拘无束地混迹于勾栏行院,乐此不疲地写作杂剧、散曲。

白朴二十一岁时,父亲为他草草举行了婚礼。根据胡世厚先生于二〇〇〇年六月在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白家庵,访得白朴后人所藏《白氏宗谱》可知,白朴的原配夫人为戴氏,生三子一女,“长镀,次钺,三鑑。女一,小字白姑姑”。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称:“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弟子,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可这次为白朴娶妻,却没了大户人家的规矩,就连对白朴有救命教养之恩的元好问叔父都未通知,“近得仲庸书,报铁山已娶妇”(见元好问《与枢判白兄书》)。也许,这桩婚事本来就不是父母包办的,就如他在《墙头马上》中所说:“只要姻缘天配合,何必区区结彩楼!”

白朴在真定居住时期,他不时地和长辈元好问及封龙山庙学学友侯克中、王思廉、李文蔚、李泂、程思廉等人出外交游,多次去大都,还曾游顺天、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这一时期,是白朴一生中最无拘束的“花月少年场”,也是他在散曲杂剧界大出风头、大出成果的黄金时期。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比一下白朴和关汉卿,以便确立白朴在杂剧史上的地位。

古代对关汉卿的研究,只存于一些片语只言的记载中,也很难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关汉卿,加之前些年,出于政治的需要,使关汉卿成为一个“革命戏剧家”、“斗士”等。元末钟嗣成《录鬼簿》称关汉卿为金“太医院尹”,引出明朱经《青楼集·序》之“金遗民”说,进而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又提出了“初为杂剧之始”说,书中载:“关汉卿之词,如琼筵之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并列关为杂剧家第十位。对朱权之“可上可下之才”的评价,王国维也说:“盖元中叶以后,曲家多祖马、郑,而祧汉卿,故宁王之评如是,其实非笃论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曲第一人。”王国维对关汉卿的评价,一扫明代朱权等人之偏见。但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胡适、吴梅、冯沅君、孙楷第、吴晓玲、王季思等戏曲文学界专家对关之“金遗民”、“初为杂剧之始”、“大金优谏”等说,提出激烈的批评,并经过争鸣,否定“金遗民”说。而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生年确凿,生于金正大三年,即公元一二二六年,金亡时已八岁。况且据金元《百官志》中,都没有“太医院尹”之官职名,而元代有医户之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元史·百官志·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载:“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唯以万户统军族,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又据《元史·百官志·志第三十八·百官四》载:“太医院,秩正二品,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医户属太医院管理,另据《录鬼簿》别本,亦称关为“太医院户”,关充其量也只是个由太医院管理的民间医生。由于金“太医院尹”说不能成立,所引出的“金遗民”说和“初为杂剧之始”等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另据胡适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九日天津《益世报》发表的《关汉卿不是金遗民》一文中指出:“郑振铎先生根据汉卿《杭州景》套曲,考定他到杭州,当在宋亡以后,是很对的,但他说汉卿的卒年至迟当在一三〇〇年之前,还嫌太早。关汉卿有《大德歌》十首,此调以元成宗‘大德’年号为名,必在大德晚年,大德凡十一年(1297—1307),而汉卿曲中云:‘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这可见他的死年至早当在一三〇七年之后,此时上距金亡已七十四年了,故我们必须承认,关汉卿是死在十四世纪初期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绝不是‘金遗民’,也绝不是‘大金优谏’。”孙楷第《关汉卿行年考》断定:“关生年当在蒙古马乃真后元年与海迷失后几年之间(1242—1249),据关汉卿与胡紫山、王秋涧、马海粟、卢疏斋(即卢挚,其妹为白恪之妻)及名妓珠帘秀等都有诗曲赠与……”相反,白朴的“金遗民”身份一直是很确切的。那么,便得出了很明确的结论,白朴便是“初为杂剧之始”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配合历次政治运动,把关汉卿异化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压迫下的,“铜豌豆式”的伟大斗士。其实,“铜豌豆”是元代对“老嫖客”的称呼,并联系其《不伏老》套曲中有关“攀花折柳”等风月场之描写,可知“铜豌豆”仅是作者的一种自诩。我们从现存关汉卿的诗文、杂剧作品中,也都找不出有关他反抗元代统治者的言语。但是,在对关汉卿无限拔高的背景下,却对“大地主”出身的白朴的散曲杂剧作品,特别对存有大量交游创作、身世抱负、艺术思想等信息的白朴《天籁集》有不公道不客观的评价,甚至至今无人对白词作全面、客观的注释、研究,有的评论文章也是在没深入了解和注释白词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炒冷饭。

杂剧是随当地经济、文化及政治的发展水平而兴衰的。二〇〇五年春,我与当时的河曲县委宣传部张少华部长,赴正定考察白朴的杂剧创作,并与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座谈。会长许维明在《真定——元杂剧前期的一大活动中心》(见《古圃》,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期)一文中说,“真定(今河北正定)是金末元初仅次于大都却早于大都的杂剧活动中心”,古人称真定是“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蒙古建立元朝之前六十五年(一二〇六年成吉思汗称汗始,至忽必烈一二七一年定国号为元),先是开始对金朝的战争,到一二一四年春三月,成吉思汗围中都北郊,派使勒索金帝,得岐国公主及五百童男女、三千匹马而还。另据《金史·宣宗本纪》,金宣宗认为中都无法坚守,决定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并于贞祐二年(1214)五月十日正式下诏南迁,在中都设大兴府,史称“贞祐南渡”。

一二一五年五月,蒙军攻占并焚毁中都,这是一场很惨烈的战斗,金右丞相兼都元帅完颜承晖战死,户部尚书任天宠和知大兴府事高霖惨死……《续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卷载:“宫室为乱军所焚……时蒙古主避暑恒州,闻中都破,遣使劳明安等,悉辇其府库之实北去。于是金祖宗神御及诸妃嫔皆沦没。”金中都为蒙古军所焚毁,已成废都。蒙军在金中都烧杀抢掠后,退回草原,直到忽必烈即位后第八年(1267),才在中都的东北郊新选宫址(今中日友好医院附近,樱花园北有元大都遗址公园),着手重建皇宫。在火烧金宫五十七年后(1271),蒙古人定国号为元,将中都更名大都。由于蒙古对金和南宋的战争,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元朝统治者把真定视为后方基地,所以早在一二二七年,就由史天泽驻守真定,“招流散,抚疮痍,披荆棘,掇瓦砾”,开始恢复发展。数年后,使真定成“天下之巨郡,四方之都会”(见《河朔访古记》)。这样真定在战争的缝隙中,经济、文化等方面幸运地早于燕京而繁盛起来。在一一二六年,蒙军攻克汴梁时,曾掳掠大量的财物、工匠、学者及倡优伶人等归北,并与南宋约定,灭金后地盘归宋,人民全部北徙。于是,汴梁之人多居真定,致使真定有“故都之遗风”。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封史天泽为“万户”,开府于真定,又设真定路,辖一府、五州、三十县,管辖范围为河北最广。马可·波罗游览真定后说,真定是一座贵城,居民“恃工商为生”,“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元代诗人陈孚称真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纳新在《河朔访古记·常山郡部》中,写到真定南门阳和楼时说:“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倡门、酒垆茶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瓦市,即大小勾栏集中之地,真定能成为最早的杂剧中心地,是以如此繁华的城镇和众多的热心观众做基础的。城镇的繁荣加上史天泽的荫护,许多金朝遗老、学者如元好问、白华、王鹗、王恽等等纷纷来依附。同时,以封龙山庙学同学为主的专门创作杂剧的组织“九山书会”成立。据钟嗣成《录鬼簿》载,元杂剧“名誉昭然”的作家有五十名,其中三十一名为燕赵籍,除大都十七名外,大名、保定、祁州、涿州、德兴均一至二名,而真定就有七名,分别是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史樟等,所创作的杂剧数量达五十七种。蒙军火烧中都后,百废待兴,其经济实力和文化繁荣程度远比不上真定。

此时,元曲杂剧正处于初创期,关汉卿最多也是孩提时期,而白朴却在封龙山学友李文蔚及史樟、尚仲贤、侯正卿等文友的协助下,把真定的杂剧创作及演出搞得红红火火。白朴用他那承唐继宋的文学功底,对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程式、唱词、道白等方面进行了改造,从而强调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行院口口相传的院本杂剧有了文学剧本,也使杂剧在保证本色演出的基础上,第一次有了“文学性”,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也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演出形式。这与白朴等一大批入仕无望的知识分子,参与杂剧创作是分不开的。

根据戏剧研究界的普遍观点,“关汉卿,大都人,元代统一中国后,北方有些戏曲作家在大都组织玉京书会,编写杂剧等,关汉卿是这个书会的领袖人物”(见《元杂剧选注·关汉卿》,王季思等主编),关汉卿主要活动在“元大都”期间,与“金中都”和金迁都后的“大兴府”应没有什么联系。据北京史料载,元大都工程由太保刘秉忠主持,始建于一二六七年,一二七一年,主体宫殿及土城墙建成,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更名大都。一二八五年,大都所有工程项目陆续完工,世祖下诏:“旧城居民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此后,在十余年间,有四五十万居民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大都的经济、文化及相应的杂剧,才逐渐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到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更涌现出如关汉卿及马致远、王实甫等杂剧大家。由此,关汉卿等领军的玉京书会成立,最早不会超过一二七六年,甚至更迟。此时,白朴已是五十一岁的半百老人,况且,自蒙古中统二年(1261)白朴三十六岁时,因作杂剧及拒荐事,与父亲白华发生矛盾,赌气抛家浪走江南十余年,其间,基本上与北方的杂剧界失去联系。到元贞、大德年间杂剧鼎盛期,白朴已是七八十岁的高官老太爷,并早以创作词为终身事业。至于许多教科书上所说白朴曾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这都是臆说!白朴搞杂剧创作,起码比关等早二三十年!他们就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这也是关汉卿“不是金遗民”的又一佐证。戏曲研究界普遍认为,关汉卿约生于一二四二年,马致远约生于一二五〇年,王实甫约生于一二六〇年,郑光祖则是元后期作家,更不在元曲创生之列。所以,白朴称“初为杂剧之始”是合情合理,当之无愧的。

在白朴三十二岁那年秋天,他最敬爱的通家叔父元好问,因修史著书奔走呼号,积劳成疾,在获鹿(今河北鹿泉市)寓所溘然而逝。当白朴哭拜于墓碑上只刻有“诗人元遗山之墓”几字的坟茔前时,他悲痛至极,思绪万千。他感激叔父生前对他的救命教养之恩,更感激叔父的高风亮节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于是,他决心像元叔那样,只做一个淡泊名利的曲人、词人。

与杂剧艺人交往是白朴熟悉杂剧艺术、创作排演新剧本等必不可少的环节。据《录鬼簿》、《青楼集》载,与白朴往来密切的杂剧艺人有天然秀、王元俏、焦治中以及宋奴伯夫妇等人。天然秀,姓高,排行第二,人称小二姐,母亲刘氏曾为真定史天泽万户的家伎。小二姐“丰神艳雅,有林下风致”,为当时闺怨杂剧第一高手,颇得白朴的赞赏与怜爱。想必那几部闺怨杂剧,也应该是白朴专为她而写的吧。可以这样说,如果白朴没有与这些民间杂剧艺人交往的经历,也就没有一代元曲大家白朴了。况且,古代的诗、词、散曲等基本上都是为歌伎吟唱而作的,它的演唱功能和阅读功能都很重要。所以,文人名士与歌伎艺人的交往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奇,就如李白、杜甫等诗文泰斗们与艺人的交往均被传为文坛佳话。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他清楚地看到,要想维护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终究不能完全倚仗军事暴力,社会现实要求他必须向汉族原来的统治方式靠拢,实行汉族式的封建化。这一变革虽受到蒙古统治阶层中“国俗”派守旧势力的反对,就连忽必烈也在一些问题上(如恢复科举制等),不得不妥协让步,但是社会在前进,民心民意不可违。所以,元世祖在中统二年(1261)四月下令:命各路宣抚使官劝说人们从事农桑生产,抑制好游懒做的恶习,要以礼待老人,关心人民疾苦,并仿汉朝“征辟”的用人制度代替一直未恢复的科举制度,举荐文学才识之人从政。

当时,史天泽由江淮经略使进拜中书右丞相,上任前,他回真定省亲,在征得白华同意后,便把白朴的才能学识上报朝廷,以备录用。

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当白朴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心绪难安,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他回想起因蒙古军两次入侵金朝,致使白家两次家破人亡。特别是在“壬辰之难”中,母亲受辱而无归,父亲事三朝而置闲的往事,家仇国恨历历在目。于是,他下决心,一辈子不做元朝的官,像元叔那样做一个曲人、词人。从他一生中交往的人员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有许多像国相史天泽一样的高官,却没有发现一个蒙古人。正如社会科学院版《中国文学史》中写道的:“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跟着蒙古统治阶级走,高官厚禄,一部分彷徨苦闷做隐士,但生活比较贫苦的知识分子却多半自食其力,不做元朝的官。”白朴属于后者,他不肯做元朝官员的行动,并非偶然,亦非变态。他不是不想像父辈那样,得中进士或状元而功成名就,施展抱负,只是感到生不逢时。他极不满意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局面,却又没有勇气跳出士大夫隐逸闲适的生活圈子。他自己不做元朝的官,但又不反对自己的兄弟、儿孙们做元朝的大官……于是,他便效仿历代清流名士的做法,放情于山水声色之中,沉溺于诗酒优游之上,而“视荣利蔑如也”。

白朴和元好问叔父一样,都讲求实际而不盲从。从远古许由到西周叔虞,从战国屈原到魏末竹林七贤、东晋的陶渊明,再到唐代的杜甫、李白等,都是他一生所敬仰的清流名士。可是,他崇拜屈原的诗才,却不赞同屈原竟为一个昏君而投江殉国,便有了“不达时皆笑屈原非”(见白朴小令《寄生草·劝饮》)的话;他赞赏许由为避尧帝禅让等尘俗是非而“遁迹箕山”、“颍水洗耳”的举动;他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而“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见白朴小令《寄生草·劝饮》)。但他却不喜欢许由“弃瓢”式的原始巢居,不喜欢陶渊明隐归田园后与世隔绝的清苦生活,而是向往能壮游大江南北、寄情山水之间,以养浩然之气,在奇景胜境中寄托他那孤高的精神,去寻求精神升华与愉悦的途径,去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相通、自然与人合一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山川与诗人感情的“同构”和“共鸣”,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元好问在仕途与隐逸之间徘徊,而白朴对仕途不抱有任何幻想。凡此种种,既矛盾又统一,既超脱又入世的行为,构成了白朴这特殊的人生处世哲学。惟其如此,像白朴这样一些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痴”、“怪”、“狂”的人物,才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会成为不朽名流,更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的精英、中坚。

于是,白朴便在史天泽面前再三陈述自己不宜做官的理由,于是荐官之事也就此作罢。就如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所说,“再三逊谢”而辞荐。“再三逊谢”的本意是,鉴于史家对白朴父子的厚待,只能是再三地说明原因而委婉辞让,才是最合情合理的做法。况且,白朴南游七年后(1267),仍回乡为“真定总府请作寿词”。在史天泽去世十一年后(1286),白朴作《水调歌头·三元秘秋水》,他在该词序中写道:“丙戌夏四月八日夜梦……后从相国史公欢游如平生。”可见,白朴与史天泽之情谊非同一般,绝对没有因辞荐而发生矛盾,至于“屡荐不屈,遂渡江而游”等说法,确实有点不近情理。所以,白朴浪走江南的主要原因只能在白家内部了。白朴辞谢史相国荐官及迷恋杂剧、散曲创作的举动,有悖于父亲所期望的“鹏抟万里程”、“作室望为堂”的目标,并认为白朴作杂剧非正统文人所为,而是“窃得虚名玷士林”。于是,白朴与父亲产生了争执与分歧,在当年(1261)便负气抛家南下了。

他遍游大江南北,寄托“孤愤”心境;他凭吊故国山水,激扬兴叹文字。他有时“梦觉庐山”、“舟泛江雪”;有时送客滕王阁,开宴岳阳楼。他“三入岳阳人不识”;他又几下扬州“逢人说”……有时他气冲霄汉,恨不得“秋空一剑横霜雪”;有时却悲悲切切地“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他虽想如陶渊明一样“结庐人境”,企图逃避“市尘喧闹”,但他又不时地面对“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的社会现实而义愤填膺,又无奈地欲哭无泪……

白朴浪走江南、十年无定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孤独、最困顿、最无奈,也是最自由的十年。白朴那“天人合一”式的壮游与他那穷困潦倒的处境很不相称,有时白朴也得到在当地做官的旧友、新词友和行院的资助邀请,如在游巴陵(今岳阳)时所作的《满江红·行遍江南》词中写道:“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白朴浪走江南三年后(1263),所写的《朝中措·东华门外软红尘》悲词,最能说明白朴当年抛家出走后那困顿的处境,和他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心情:

东华门外软红尘,不到水边村。任是和羹傅鼎,争如漉酒陶巾。

三年浪走,有心遁世,无地栖身。何日团圞儿女,小窗灯火相亲。

其词前半阕的大意是说,金陵东华门外的闹市那样繁华,却远离故乡水边(滹沱河)的小村(朱骆村)。即使我食用用高贵的傅鼎做出来的美味佳肴,又怎么能比得上家中自己做的粗茶淡饭。三年浪走江南的原因是,我有心遁世隐居,安心做个曲人、词人,可怎奈家庭和社会都不容我,而失去了生活和创作的家,只好浪走江南了。此时,我更盼望何日能归家与儿女妻子团圆,相亲相爱地安度日月。全词思乡思亲之深情跃然纸上,这时白朴已流浪江南三年而有家不能归,这是为什么?那孤独的宣泄可比天高,那悲愤的呐喊如若长歌当哭!

白朴在“十年无定”的日子里,也曾几次往返于真定和江南之间,此时,他已将元曲的创作,特别是杂剧的创作,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了。酒肆会饮,他为达官贵人、乐人歌伎赋词作曲,也能换来一些酬金和“和羹傅鼎”式的口福,可是,他长年游历江南和全家糊口度日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是依靠写作杂剧或南戏的收入了。南宋助元灭金,也换来了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南北方也逐渐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也为白朴南游创造了社会条件。

兴盛于南方的戏剧——南戏,与元杂剧的源流及样式基本接近,只是南戏刚从戏曲的叙事体向戏剧的代言体发展而落后于元杂剧。白朴应是最早南下的著名北方杂剧作家,他的到来,使相对封闭的南戏与元初杂剧得到了互相了解与交流,为相对落后与粗糙的南戏革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南戏的演出剧目和表演程式。如他与曾任武昌万户的史樟合作的《东墙记》,其关目设计、多角色互唱等均有南戏的特点,应视为白朴为南戏所创作的剧目。

父亲白华为白朴起了一个很文静的名字——恒,字仁甫,小名铁山,这与他后来的身世、抱负及性格很不协调。在他“十年无定”的后期,父亲白华应已去世,他便索性把名字都改了,名改为朴,字改为太素,又新号兰谷,而一举几得。朴,有大朴不雕、回归原始自然之意;太素两字,以应儿时失母忌荤吃素之誓言,又有为父母服孝终身之意,与姓名相呼应;兰谷,则是空谷幽兰、超凡脱俗之意。白朴五十岁时所作的《西江月·我自纫兰为佩》词中有“我自纫兰为佩”句,应视为白朴改名字、起新号的流露。

南宋王朝助元灭金,一来以报旧仇,二来讨好蒙人,借以长期偏安江南。没想到,蒙古统治阶层比金朝更不讲理,三十余年后,元军便渡江攻宋,南宋皇帝赵年幼无知,只好上表降元。

第二年(1277),元朝在金陵设建康路,并从临安(今杭州)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于金陵(见《辞海》建康条,这也是许多书籍未详白朴迁金陵原因之关键)。白朴小弟白恪于当年,由河南按察书吏迁官到江南行台掾史,至元十八年(1281)改任建康道提刑按察司经历,仍未离开金陵。直到十年后(1287),白恪才改官浙西提刑按察司经历而迁平江(今苏州)。白恪到金陵上任时,父亲白华已去世,白朴便以长兄的身份支撑白家门第,教养白家子孙。白朴那“四海有知己,何地不为家”(见白朴《水调歌头·北风下庭绿》)的想法由来已久,况且,“太素与予,三十年之旧”的真定文友王博文时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这是白朴一家迁居金陵的第二个原因。于是,在小弟白恪金陵上任的第二年(1278),白朴便偕继母罗氏及白氏家眷同迁金陵居住。从此,白朴才有了较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正如《摸鱼子·问谁歌六朝琼树》词中写道:“生平苦,走遍南州北府,年来颇得幽趣。绿蓑青笠浑无事,醉卧一天风雨。”于是,他与金陵诸老遍游六朝陈迹、南唐故宫;远眺新亭落日、冶城烟树;会饮钟山草堂、鹿苑古寺;词诗赋凤凰遗台、乌衣旧宅……于是,他便以官宦之家、当代名士的身份往来于达官贵人、亲朋好友之间,互和对答,颇为惬意。

迁居金陵后,白朴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已很知足,不识趣的监察师巨源(应为化名)想讨好这位德高望重的白老夫子,重提荐官一事。于是,白老夫子在恼怒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沁园春·自古贤能》词。这是白朴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拒绝做官,所不同的是,上次是“再三逊谢”,而这一次却是甘冒犯上之罪,向元朝统治者发出最后的绝荐宣言。词中演化了魏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并用远古唐尧时隐士许由为避尘俗是非而隐居箕山,和《庄子·逍遥游》中的越人爱断发文身却不爱戴殷朝的帽子等典故,指出自己像嵇康一样,“一身九患”而不宜做官,表明自己志在“长林丰草间”,要“老来退闲”,安于教养子孙,享天伦之乐。在全词的最后几句,又很不耐烦地告诉巨源,如果你还想知道得更明确些,请君再细读一下《与山巨源绝交书》!真是快人直语,简直不给巨源留有任可对答的余地。白朴的铮铮傲骨和坦荡胸怀跃然纸上!

定居金陵后,白朴也有过一段田园劳作的趣事。他租赁学田、官田,为丈量土地而“费尽长绳,系不住西飞白日”,他虽门第观念较重,但在老年时期也能关心民情,当“一川禾黍,不禁满地螟蝗”的蝗灾肆虐而“老幼堪伤”之时,他疾呼道:哪里能找到灭蝗的“长安毒手”,“变教四海金穰”,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之慨。白朴在迁居金陵后,与他交游来往的除旧友王博文、王利用、李文蔚、程思廉、王思廉(以上全为白华学生)、卢挚(白恪的妻哥)、王文卿、史樟外,还有当地官员吕道山、韩君美、李具瞻、霍清夫、蒲敬之、张大经、李景安等,以及金陵诸老施景悦、郭义山、曹光辅、王彦立等。

他那愤世之情在交游和词赋中得以宣泄,那老来丧偶的“匏瓜”心境在亲情、友情中得到慰藉。他似乎找到一块“长林丰草”、“鱼鸟溪山”的静地,可是,每当他痛定思痛、见景生情之时,悲愤之情又会占了上风。特别是这一时期所作的怀古之词,一改“谁是谁非暗点头”的那种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借古喻今,露骨地宣泄对元朝异族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与反抗精神,号召人们要在悲愤落泪之时,奋起呐喊抗争。这在元代文人中也是少有的现象。

岁月悠悠,人世扰扰,当你体会到人生岁月如“弹指一挥间”而逝去之时,那旧日美好的记忆,更使你刻骨铭心,会使你企求重温。

白朴在南国水乡中,体验着亲情、友情的温暖,但他总感到似乎又失去了些什么,特别是晚年丧偶,归游北国故地之时,这种怀旧的情结更加强烈,更加显露。他怀念“封龙旧隐”时那“花月少年场”,当年在真定“邂逅京都儿女”时,为乐人歌伎们写戏作曲时那种“淋漓醉墨”的豪放不羁的感觉似乎又重新找了回来,“待载酒从来时”,为她(他)们写真造像而再写《洛神赋》。

一二八七年,白恪改官,任浙西提刑按察司经历而迁平江,当年,白恪生母思儿成疾,病故金陵。于是,白朴偕白恪扶继母灵柩归真定,与父白华合葬于朱骆村(朱骆村为白氏家族两代墓地,位于今河北灵寿县凤凰墩白朱骆村东南五里)。白朴所作的《摸鱼子·敞青红水边窗外》、《水龙吟·彩云萧史台空》、《木兰花慢·展春风图画》等词,均为这次北返真定、游大都时所作。此时白朴故地重游,旧时的艺友、朋友相见,旧事重提,有说不完的怀旧之情,尽洒字里行间。

此后,白恪先后在福建宣慰司(治所为福州)、湖广行省(治所为武昌)、江西行省(治所为南昌)任经历、都事、理问等官职,后为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官阶正四品。

垂暮之年的白朴,游兴未减,六十四岁时与胡绍开、王恽两按察“相逢广陵(今扬州)陌上,恨一尊不尽故人情”(见白朴《木兰花慢·拥煌煌双节》);六十六岁与老友李景安游杭州西湖,“苏公堤上,漫把梅花捻”(见白朴《永遇乐·二月西湖》),在“濛濛雨湿”中,因思念为他缝补青衫、共度日月的亡妻,而“肠断故都(杭州)池苑(西湖)”;六十八岁时,“仁甫长子讳镀,字景宜,行三……应举茂才异等,擢用,累官至宣授嘉议大夫,秩为正三品,江西道肃政廉访司副使,秩为正四品(见《白氏宗谱》)”,是白氏家族子弟中居官位最高的;八十一岁时,白朴重游扬州,在秋雨中见“鸳鸯双影”在枯荷败苇的秋塘中嬉戏,便触景生情,思恋那“红绶双衔”的联姻,以及“玉簪中断”、“苦难留恋”的伤心旧事,可这春风人面的丽人是假托,还是确有其人,这仍是个谜。

至大二年(1309),白恪卒于江西任上,并归葬真定。白朴如活着,已是八十四岁的老人。如那首《满江红·云鬓犀梳》为白朴八十五岁所写之说成立,那么白恪死后,白朴一定会扶柩归葬真定,以尽一家之长的责任。就在此年,白朴“次子讳钺,字景麾,行五……累官至宣授朝请大夫,同知浙西道杭州路事,皆为从四品;五子镛,字景利,小字添丁,行十四,延祐乙卯(1315),敕授从事郎,经历永州路事”(见《白氏宗谱》)。至此,白朴的五个儿子中,就有三个儿子仕元居官,加上白朴的小兄弟白恪,白家此前除白华外,就有三个子弟位高爵显。

关于白朴的死年,历来就说法不一。一说是一三〇六年以后,根据是白词《水龙吟·短亭休唱阳关》;一说是一三一〇年以后,根据是白词《满江红·云鬓犀梳》。据笔者考证,后词内容演化了白朴旧时杂剧《钱塘梦》,是白朴赠给青楼女子的一首闺怨之词,非指白朴二十五岁时所遇,应为白朴八十五岁所作。

事实上,元代其他几位元曲大家,由于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以及与社会上层人物交往的经历,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的生年、死期及生平等。相比之下,白朴是幸运的,可以考证他生平、思想、社交及年谱、世系的第一手资料和旁证资料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白朴亲手订正的《天籁集》,现存的一百零五首词中(不含其中所收录的曹光辅和诗),有写作纪年和地址的词就达六十多首,这是研究白朴生平、思想、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使白朴流芳百世的,不是靠他显赫的家世,主要还是靠其伟大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艺格,来显现其作品的价值与存在,还有那蕴藏在作品中的“耿耿怀抱”、“绵绵思情”……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被白老夫子恨了一辈子的元朝皇帝,竟然追赠白朴为正三品的嘉议大夫、礼仪院太卿,这在元杂剧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不知是以子为贵,还是因弟而达。或许,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了,大得连皇帝也望而生畏。反正,白朴如泉下有知,也绝不会同意的。

同类推荐
  • 圣经文学二十讲

    圣经文学二十讲

    指点圣经文学的精微玄奥,揭示先知作品的异象神性,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钩沉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探索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根源。
  • 解放常州

    解放常州

    抗战胜利后,时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表明了极大的和平诚意。
  • 解放西双版纳

    解放西双版纳

    经过半个多月的征战,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终于全部彻底地消灭了国民党残留在西双版纳的部队。从此,西双版纳解放了!千百年来套在边疆各族人民身上的枷锁被打碎了!一个被封建领主、土司头人和国民党反动派蹂躏得千疮百孔的西双版纳获得了新生!
  •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 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胡适散文

    胡适散文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热门推荐
  •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马云一介草根,长得其貌不扬,一没资金,二没背景,三没技术。是什么让他从一穷二白的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英雄?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自信、霸气甚至狂妄?运气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方法却是可以研究和学习的,而这些方法,也正是本书想要与读者探讨的。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马云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和创业历程,我们发现,在他身上有这样几种人格品质——永远激情、认真专注、永不放弃、标新立异、勇往直前、以诚换信、合作共赢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他身上经过岁月的光合作用而慢慢沉淀,逐渐形成他为人处世、开拓事业的高效能习惯,最后凝结成他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 妃常逆天:穿越重生之嫡女风华

    妃常逆天:穿越重生之嫡女风华

    【慎入!】她,本是21世纪冷血杀手第一人,一次任务的失败,让她丧命,醒来后竟发现穿越!姐妹情敌的针锋相对,各路美男的疯狂追求,看她如何面对阴谋算计,消灭障碍,成为一代传奇!
  • 命魂锁

    命魂锁

    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个神圣的职业,向来与锁结缘!木轩,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孤儿。一个这神圣职业的实践者。他要用他的亲身经历来告诫人们。嘿嘿,锁不是那么好开的!
  • 阴司秘爱

    阴司秘爱

    传言,数百年前一只厉鬼,把爱熬成了怨,乱了人界,秀眉杏目瞪成赤色,对一人厉厉质问:你要杀我!一段被封印的地府秘事,当所有人都饮下了忘魂汤,这段注定被遗忘的往事是否再无重见天日之时?我究竟缘何而被扣押在地府不得轮回转世,又缘何要对心爱之人痛下杀手?那阳间能一把抓住我的小鬼头是谁,跟我处在平行空间的人又是谁?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善恶,可有些人的心中却只有爱恨【片段】“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我望着眼前这张陌生的面孔捂着心口兀自生出了一些数百年未曾有过的陌生的感觉,数百年前究竟发生过什么?那镜片后的眼角微微收拢,看着我的眼神也多了些闪躲。“小姐,酱紫不大好吧?”
  • 米罗山营地

    米罗山营地

    本书稿以翔实的史料,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二战时期东南亚战场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日历史。二战时期,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暴行,在马来亚丛林深处的米罗山,驻扎着一支由英国、中国及马来亚三方组建的秘密部队,对日本占领地区进行特工渗透和丛林游击战……在甲板街74号的诊所里,卡迪卡素夫妇也在进行着另一种紧张的战斗。这个普通的医生之家在黑夜的掩护下,全力救治着秘密营地的游击队伤员……不料,卡迪卡素夫妇的人道救治招来了日本人的疯狂报复,不仅对他们严刑拷打,还绝无怜悯地将他们的小女儿推向火堆。
  • 耽于美色

    耽于美色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才六岁。娇小的身躯,墨色的长发,夜色的衣衫,漂亮的眼睛,如魔临世。那时,我便明白,我要他!可当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我面前我却无能为力时,那三分的兴起倾刻间,消失殆尽!
  • 武炼七星

    武炼七星

    古星大陆,强者为尊,强大的修炼者能够御空飞行,遨游天外,翻手是云,覆手是雨,排山倒海,无所不能。阴谷出生的楚天圣,携七星魂灯开始了修炼之路。七星大法,高等星辰之力,霸绝天下的气势。且看楚天圣如何在各大天才中一飞冲天,踏破虚空,炼就至高霸主。
  • 天使与野兽

    天使与野兽

    慕容涵,一位魔力强大的堕天使。冷子夜,狼人族的继承人。这两人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身份时相爱了。狼人族的满月诅咒究竟能否破解?在慕容涵的背叛背后究竟是有苦衷还是早有预谋。“以后你一看到满月就会想起我”---冷子夜“你以后看到下雪也要想起我哟”---慕容涵
  • 战之帝王

    战之帝王

    苍澜大陆,灵力为尊。一个海港城市具有逆天天赋的少年觉醒了一个废柴灵力........一个大家族中的少家主意外的离家出走.....一个来自地球的少年意外天降苍澜大陆.......一个凤凰族的少女觉醒了神级天赋.......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联系呢?
  • 喵客信条

    喵客信条

    记得有人说,如果能够拥有一次全新的人生,要理所当然的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之前种种不如意都要抹去,种种遗憾都要弥补。猫崽对此朱唇轻启,轻轻呸了一个——这种人没瘸腿,当然不会知道瘸腿猫的苦楚,更不会理解瘸腿猫崽在往上爬的时候,需要付出多少辛酸与痛苦。PS:本文主角不是盗贼、不是刺客,对非此职业无爱的,请不要看完后掀桌。PS2:本文系统是类D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