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2700000002

第2章 推倒常理的篱笆赢得天下

有的人宁愿为自己而得罪天下人,有的人为复国不惜品尝苦胆,更有甚者,有的人居然能为了皇位而谋杀亲生父亲,凡此种种,都告诉世人一条规则,夺天下没有常理,你必须有一个别人永远无法想到的策略,这样才能出其不意而制胜,才能将天下踩在自己的脚下,你可以假装柔弱,扮猪吃虎,你可以示之以虚,以退为进,总之要抓住一切能够成功的机会,将之充分利用,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采取了这些不同于常人处事方式的人,最终都能赢得天下,1.宁教我负天下人——曹操的发迹历程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这是摆在每一位政治集团首领面前的大事情,否则就很快会被身边崛起的其他势力消灭,所以他们只能绞尽脑汁谋划各种手段来应付这场你死我活的对抗。于是,有一位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哲学的枭雄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中冲杀出来,成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他便是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国的奠基者,被尊奉为魏武帝。曹操迈向权力巅峰的座右铭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其座右铭来源于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在逃亡过程中杀吕伯奢一家。原本吕伯奢是让家人杀猪款待曹操和陈宫的,结果生性多疑的曹操却误认为吕家人意图谋害自己,结果杀了吕伯奢家人,然后又在路上杀了打酒回家的吕伯奢,当陈宫责备曹操的时候,曹操竟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来实践的。曹操最初是靠打败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并且以此为据点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方割据力量。然而这个时候,他的四周都是比他强大的割据势力,处在随时被消灭的状况。面对这样的局面,曹操开始制定他的“负天下人”的远景规划,他认为这个规划得以实现的关键都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此时处境确实不好,他先是被董卓劫持到长安,在董卓被司徒王允使用连环计除掉后,控制长安的李傕和郭汜两部又发生火并,他只好跟着自己的手下仓皇逃出长安,回到了洛阳。让他极为狼狈的是,此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烧光,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加之缺乏粮食,生活相当困苦。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实践自己计划的时机成熟了,因为这个人此时正需要自己去“雪中送炭”。这个人便是汉献帝刘协。曹操抢在其他诸侯的前面,派人联系上汉献帝,并送去了锦衣玉食,汉献帝非常感动。然而就在曹操紧锣密鼓地筹划如何将汉献帝“请”到许昌去的时候,一些势力比他大的割据诸侯也试图抢到这块肥肉,其中对曹操威胁最大的当属关东盟主、冀州牧袁绍了。如何才能抢占先机而成为号令诸侯的人呢?曹操的部署可谓是细致周密。

他首先派遣间谍潜入袁绍军中,四处游说袁绍的谋臣和武将,让他们反对袁绍去迎汉献帝到冀州的想法,结果除了沮授一个人力主袁绍去迎汉献帝以外,其余人都不同意这个策略,再加之袁绍本人性格犹豫不决,故而沮授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接着,曹操着手统一手下的意见。曹操在许(后称许都,又称许昌,在今许昌县东南)召集会议,商讨去迎接献帝的问题。可是一开始,大多数谋臣都持反对意见。对于反对者不能一概杀戮,因此,曹操想到了荀彧,他点名让荀彧来做说服工作,荀彧指出:“当年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拥戴,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发兵东征而天下归心。这是史有明鉴的事。自从天子被董卓劫持西迁以来,将军首倡义兵,只因关东扰乱,未能远赴勤王。现在天子回到旧京,忠义之士莫不心存王室,就是老百姓也关注国家的命运。照我看来,若能趁此时节把天子迎来,既是大顺民心,又是扶持正义,如此行事何愁天下不服!这不仅表明将军才略出众,更显出将军品德高雅,从而会招致更多的英俊来归附将军。即使有人从中作梗,也无能为力。韩暹、杨奉算不了什么,用不着担心。”经过一番辩论,曹操的主张得到了部将们的一致同意。

曹操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去迎接汉献帝。可是事情也并不简单,曹洪在半路上遭到了董承等人据险阻拦,迫使曹洪不得不驻屯下来。对于这些反对者,曹操采取“走进去、拉出来”的策略,各个击破。曹操探听到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有投奔自己的想法,就许诺说:“只要你说服汉献帝让我去洛阳参见,并能给予我一定的爵位和职权的话,那事成之后我将封你为侯。”董昭果然卖力地去活动,最终,汉献帝同意下诏书拜曹操为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这样曹操能够名正言顺地前往洛阳了。接着,曹操利用杨奉和董承在还都洛阳这件事上面和心不和,同时还根据杨奉兵马最强,但比较孤立的情况,趁机给屯兵梁地的杨奉写了一封书信,这是一封可敌万兵的书信:一则曹操假意对他辅佐汉献帝的举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再则曹操又提出如果杨奉要成就大事,必须有一些心腹之人,否则难以成功;三则曹操主动表示要向杨奉提供军粮,并和他“有无相通”。这对杨奉来说,在当时真是求之不得的。曹操这招非常管用,此后,杨奉便真把曹操视为“心腹”了。

曹操取得杨奉的信任之后,将主要矛头对准董承和韩暹。他首先借助韩暹的力量牵制住董承,结果董承不得已同意曹操带兵入洛阳勤王。与此同时,曹操还对韩暹信誓旦旦地说:“我入洛阳绝对不会对将军的地位形成威胁,我只不过想在将军的领导下共同完成对京师洛阳的防卫任务。”然而,当曹操在洛阳扎下根后,他马上联合董承,对韩暹痛下杀手。他根据董承收集到的韩暹纵兵抢劫的罪行,奏请汉献帝治韩暹的罪,同时又因张扬妄贪非常之功,请汉献帝一并处治。而韩暹却早知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待曹操一来,就只身投奔到杨奉那里去了。倒是汉献帝因韩暹、张杨有护驾之功,下诏给曹操,叫他不必再追究了。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既然皇上命他管理朝政,又把卫戍京师、维护治安的重任交给他,曹操觉得自己基本上控制住了洛阳的形势,便暂时放过了韩暹。但是不久,在曹操强迫汉献帝迁往许昌的途中,曹操到底是没有放过韩暹、杨奉,派大军伏击,基本消灭其主力。最后,韩、杨只带着几个随从投奔袁术去了,从此汉献帝身边再也没有可以与曹操抗衡的军事力量了,曹操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将汉献帝迁往许昌的计划。以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曹操尽管有汉献帝这枚棋子,但还不敢有恃无恐地越俎代庖,这是因为汉献帝身边有着如董承这样的旧臣,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摆脱曹操控制以恢复汉室朝廷的权力。他们之间的斗争起起伏伏,在这场斗争中,曹操也充分展示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的人生哲学。

曹操自汉献帝迁都许昌的那刻开始就时刻提防汉献帝身边的旧臣,他首先把汉献帝身边的侍从都换成自己的亲信,要求他们每天向自己汇报汉献帝的日常起居以及与大臣们的谈话内容,因此,对于汉献帝的一举一动,曹操都密切关注。当汉献帝咬破指头以鲜血写了一道密诏,缝在玉带中秘密赐给董承时,曹操已经得到密报。然而这个密报却没有提到密诏的基本内容,曹操决定放长线钓大鱼,利用董承的活动掌握潜伏在自己身边的反对者。不久,曹操派出的跟随董承的密探发回情报说,董承已经跟工部侍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等六人密谋过,而且还曾经去过刘备的住地。此时曹操仍然没有要采取行动剪除这些敌对者的打算,他顺藤摸瓜,进一步查清了这些人的详细计划。事情终结于一个叫吉平的医生身上。

一天,曹操得到密报,说董承跟一个人在密谋,具体情节自己不清楚。于是曹操认为必须对董承等人实施打击了,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头疼病犯了,按照惯例,必须由丞相家里的医官来熬药并亲自送给曹操。这天,一名叫吉平的医官在面对曹操的时候神色不对,这引起了曹操的警觉,他马上命令部下来检验药汤,结果发现有毒。曹操派人严刑拷打吉平,却没有任何收获。曹操知道如果不对汉献帝身边的那些大臣进行清洗的话,自己的脑袋随时都有可能搬家。因此,曹操采取断然措施,将先前由密探提供的董承一党的所有人员全部控制起来,并集中予以清除。

曹操在铲除异己力量的时候,还不忘为自己身上贴金,以显示自己获取权力的合理性。他首先带甲士进宫去奏请汉献帝下诏,诏书内容曹操都拟好了,大意是:董承等人企图篡夺汉皇帝的权力和发动军事叛乱,必须采取严酷的惩治措施。汉献帝正准备争辩,曹操对汉献帝怒目而视说:“陛下难道不想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了吗?如果您还想继续保有这个位置,就必须杀掉这些乱党,而且是灭族!”汉献帝一看曹操身后的士兵,便不再说话了。曹操拿着圣旨去一一逮捕董承等人并迅速杀之。这次一共杀了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等五家,共七百余人。杀了这批人后,曹操怒气未消,于是带剑入宫,要杀董贵妃,即董承的妹妹。汉献帝求情说:“董妃已经有了五个月的身孕,请丞相饶了他们吧。”曹操却说:“想要留下这个孽种,为他的母亲报仇吗?”堂堂皇帝都救不了自己的贵妃,董妃当即被曹操杀掉了。接着曹操调拨自己的心腹三千人为御林军,由自己的弟弟曹洪亲自统领,汉献帝完全被其监视起来。

汉献帝这次行动流产后,曹操便大权独揽,完全架空了汉献帝,原来一些假惺惺的君臣礼节也都被他彻底抛弃了,此后,颁布给各地诸侯的诏令,基本上出自曹操之手。与此同时,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加封自己为魏王,终于实现了自己逐步迈向权力巅峰的梦想,而此时的东汉朝廷则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废汉献帝成为皇帝,完成了曹氏取代刘氏的最后一道程序,历时四百多年的刘氏汉王朝从此灰飞烟灭了。

从曹操成为实际统治者的过程中,他同汉献帝及其各个诸侯势力之间的权力较量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由于他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的行为准则,便能以快半拍的高超手法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而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他利用耳目掌握反对者的动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一网打尽,于是曹操在智慧与血腥中实现了自己夺取权力的目的。

2.甘愿做“小人”

——朱温的登位术“变色龙”是一种善变的动物,它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快速改变自己身体外表的颜色,从而躲过天敌的猎杀。只有平民身份的朱温能在唐末那种弱肉强食的状况下生存下来并异军突起,最终成为后梁皇帝,他依靠的就是这种本领。

朱温,原名晃,是砀山(今属安徽)乡下一个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从小父亲亡故,不肯勤苦劳动,游手好闲,只仗着一身力气,自命不凡,显然是个无赖之徒。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从小养成的小人习气居然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资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温听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拉起队伍,以为有机可乘,便随同他二哥朱存离开刘家,前往投靠。

朱温与兄长朱存加入起义军后,随军南征北战,多立战功。其间,朱存战死江南。朱温则因骁勇善战,被提拔为队长、偏将军。黄巢攻入长安后,朱温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攻陷同州后,朱温又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从这个时候起,朱温开始显露“变色”的本领了。

恰在此时,唐僖宗下令各藩镇集合军队攻打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便接连请黄巢派兵增援,然而曾经与自己有过节的中尉孟楷却压下朱温的求救信不向黄巢汇报,朱温便开始留有心机,他认为:黄巢乘唐王朝衰弱混乱之机,从社会底层发动起义,借此攻陷长安,当了皇帝。黄巢并没有建立新王朝的功德,怎么能够跟他一起图霸兴业呢?现在唐朝天子在四川,而各藩镇集合军队,尽力复兴唐王朝,这是因为唐朝气数未尽,人心所向。况且我在前线奋力作战,而有些小人却在后方捣鬼,可见黄巢必定失败。想到这样的结果后,朱温便背信弃义从黄巢的背后捅了一刀。他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投降了唐将王重荣,为了取信王重荣,朱温竟然不顾廉耻地称唐将王重荣为自己的舅父,因此他被封为同华节度使,不久又被唐朝廷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等要职,赐名全忠。从此,他便由黄巢的一名贴身亲信将领,一下变成了起义军的死敌,以至于唐僖宗听到朱温这一变化时,都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

唐僖宗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朝着唐王朝难以预料的结局发展。刚刚投降唐朝廷的朱温便立即着手树立自己的威严,他树立威严的方式极其残酷。有一次他和幕僚宾客们坐在一棵大柳树下自言自语道:“这棵树做车轴倒是很合适。”有几个宾客想讨好,便站起来说:“做车轴很合适。”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句会招来杀身之祸,朱温勃然大怒,厉声道:“书生喜欢顺口捉弄人,正是此类,柳木怎么能做车轴?”他回头对左右武士说:“等什么!”左右几十名武士立刻如狼似虎地扑向这几个宾客,把他们杀了。

此外,世代公卿、高门望族的士大夫看不起朱温,不解诗书的朱温对旧日的上层分子也抱有恶感。因此,朱温大多以杀戮来对待这些人,由此震慑了很多贵族,并奠定了自己在上层社会的基础。

朱温对那些能够帮助他、忠诚于他的谋臣、武将则采取笼络手段。没有考上进士的文人敬翔、李振流落汴州,要找出路,正好做了朱温的得力助手。

要做大事必须得到足够的资金和军队,为此,朱温想尽了办法。汴州是运河要冲,地方上有很多富商土豪。朱温同这批人勾结起来,把大土豪李让收做干儿子,把李让的干儿子孔循也收做心腹。这个孔循做尽坏事,但朱温不但一点也不追究,反而不断加以重用。朱温又挑选一批勇武有力的富家子弟,编成一支叫做“厅子都”的部队,顾名思义,这显然是亲兵卫队。至于真正用来打仗的军士,还是从破产的农民中间强征而来的。那些将领则大多是搜罗黄巢的旧将,因为黄巢被沙陀军阀李克用打败,部众溃散,于是朱温趁机把葛从周、霍存、张归霸、归厚兄弟、谢彦章、李唐宾等人收入自己的帐中。经过几年不动声色的经营,朱温的羽毛渐渐丰满起来了。

实力日益强大的朱温开始逐一铲除阻碍自己前进的各方军阀势力,那么当时朱温所处位置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朱温所处的宣武一镇,地处河南的平原地区,从战略地位上看,是所谓“四战之地”,即北部的旧藩镇有卢龙(以幽州、今北京为中心)、镇定(以镇州、今正定为中心)、魏博(以今大名东北的魏州为中心);东部的山东兖州、郓城一带有新起的朱瑄、朱瑾兄弟;西部地区有河东(今山西)李克用,他的沙陀军骁勇善战,是朱温的劲敌;南部则有河南蔡州(今汝南)节度使秦宗权,他纵横河南,到处烧杀掳掠,成为一支专起破坏作用的流窜武装,朱温也直接感受到他的威胁。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老奸巨猾的朱温用阴谋和武力打败了这些强劲的对手,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军阀。为了消灭李克用,朱温可谓一日三变,充分显示了他“变色龙”的本质。一次,李克用追击黄巢,日夜不停纵马疾驰,搞得人困马乏,粮草也吃光了,只得退到汴州,想补充了粮草再去追击。他在城外安营,本来与朱温没有什么关系,朱温却认为这是除掉异日对手的大好机会,他亲自出城,满脸堆笑地对李克用说:“将军连日劳累,作为老弟的不能看着您在城外再受苦了,我已经安排手下为您准备了上好的酒菜,如果您肯赏光,我将荣幸之至。”说完,还让手下送上几百两黄金。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李克用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他被朱温皮笑肉不笑的假象给欺骗了。他毫不怀疑地带了几百名随从跟着朱温进了城,住在上源驿里。朱温装得礼数周到,酒菜、乐舞都极精美。等夜深人静之时,朱温开始“变色”,他撕下白天温情脉脉的面孔,满脸杀气地命部将杨彦洪在街上竖起木栅,再横七竖八地停放了许多车辆,然后派兵围攻上源驿。当朱温的军队发起猛攻时,李克用还陶醉在朱温“盛情款待”的醉梦中,幸亏侍从郭景铢、薛志勤等部将的誓死保护,他才得以逃出城去,亲信只有几个得以生还。

朱温一看李克用逃脱了,知道事情败露,他赶紧换上另外一张脸——谦恭道歉的脸。朱温先派人杀了杨彦洪,割下人头装在一个盒子里,然后将这个盒子和自己亲手写的一封信派人给李克用送去,他信上说:“昨天晚上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一无所知,是朝廷使者和杨彦洪搞的阴谋。我为您在我这里遇到如此事情,深表道歉,如果你不嫌弃,还请您到我的府邸来,我将当面向您致歉。至于罪魁杨彦洪,已经自取灭亡,我且将他的人头送给你,由你来发落。至于朝廷使者,我也不好处置,他已经回去了。”李克用看到既然朱温已经做到这样了,他也就不好再追究朱温的责任了。朱温在推脱自己责任的同时,还不忘往唐朝廷身上扣一个屎盆子。

朱温明白要想收拾李克用,难度还是大了点,于是他便把目光对准实力虽然强劲但不够老练的秦宗权身上。论实力,秦宗权远胜朱温,朱温独力对付不了秦宗权。于是,他操起自己的看家本领——“变色”,这次怎么变呢?他找到了两个帮手:一个是陈州刺史赵犨。朱温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了赵犨那个近似白痴的儿子,甚至还承诺,如果铲除秦宗权,所得到的地盘,自己寸土不要,如此诱人的条件肯定吸引住了赵犨;另外一个是兖州、郓城的朱氏弟兄。朱温知道这两个人贪得无厌,于是只用了几千两黄金就把他们收买了,朱温心里明白对他们不过是暂时利用。

有了这两股势力的帮助,朱温开始对秦宗权下手了。朱温抓住秦宗权用兵没有章法、兵力分散、部将不听主将调遣这些致命的弱点,在河南汴州北郊边孝村与秦宗权进行了一次关键性战役,结果朱温以精锐部队大破秦宗权主力15万军队,秦宗权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尽管如此,朱温仍然不放过秦宗权,由于秦宗权屡败,他的部将离心离德,朱温趁机派心腹潜入秦宗权的军营,买通秦宗权的两名部将,让他们见机把秦宗权抓起来。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不久秦宗权便被部将申丛囚禁起来押送到了汴州。朱温没有自己处死秦宗权,而是把他押解到长安借唐昭宗的手杀了他。

秦宗权一死,朱温就迫不及待地露出狰狞的面目,把昔日的“盟友”看做兼并对象。朱氏弟兄只是勇将,若论阴谋诡计,根本不是朱温的对手。朱温为了师出有名而又不负背叛盟友的罪名,便私下叮嘱手下军士假装叛变,逃入郓城、兖州,朱瑄、朱瑾一直比较喜欢朱温士兵的勇悍,果然中计,收纳了他的“逃兵”,却不料正中朱温下怀。于是朱温堂而皇之地发了一个檄文责问朱瑄,朱瑄回信非常不客气,于是,朱温找到了撕破脸皮的借口,他倒打一耙地回信给朱瑄说:“我们本来是盟友,可是你却背后搞我的鬼,未免太卑鄙了吧!我好言跟你商量,你却恶语侮辱我,看来我们朋友的缘分到头了,如果我们之间发生了战争的话,那么一切责任都在你!”朱温为了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竟然还张贴告示,将朱瑄如何“对不起”自己的事情都说出来,一时蒙蔽了很多人。

有了这些准备以后,朱温放手展开了对朱瑄的战争。朱瑄哪里是朱温的对手,没有多久,朱温的军队就攻破朱瑄的老巢徐州,擒杀了朱瑄。接着,朱温故技重施,乘朱瑾出兵抢粮的机会,袭取了兖州。朱瑾无家可归,只得南下渡过淮河,投奔杨行密去了。于是黄河中下游的地盘绝大部分都落到了朱温的掌握之中。

黄河中下游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朱温把矛头对准了与李克用保持密切联系的河中节度使王珂。大军直逼城下,将王珂围在城中,此时“变色龙”朱温使出了他惯用的变色,他答应王珂提出的一切条件,并且许诺保证他的安全,诱骗王珂投降,王珂轻信,便开城投降。朱温做足了表面文章,与王珂并排骑马入城。为了表示亲近,朱温坚决不让王珂行投降的礼节,并与之称兄道弟,十分亲热。让王珂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暗地里朱温却下令将王珂全家迁往汴州以防其作乱,后来干脆借王珂入京觐见唐昭宗的机会派人将其暗害于华州的一个驿站里。自此朱温基本控制了黄河以东、以北的广大土地,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

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后,朱温看到当时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认为插手朝廷内部事务的机会来了,他终于撕去最后一层伪装,露出他的真面目。

朱温早就知道,宰相崔胤一直在与唐昭宗皇帝计议诛杀宦官一事。崔胤主张杀尽宦官,宫内事务由宫女执掌。但当时京城的禁军由宦官掌握,宦官头子韩全诲知道了崔胤密谋后,教唆禁军喧闹,上诉崔胤克扣冬衣,要求皇帝解除他兼任的三司使一职。崔胤知道事情泄露,马上写了一封信给朱温,声称接到密诏,要朱温率领军队前来迎驾。有了这一借口,朱温即由汴州出兵西上。韩全诲率禁军劫持昭宗奔往凤翔。朱温入关,乘势收取华州。

收拾完了宦官后,朱温便开始其清理朝臣中的异党了。他上表唐昭宗,称宰相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理应诛除。唐昭宗接到上表,罢免了崔胤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少傅。朱温对此极其不放心,于是秘密下令命朱友谅将崔胤杀于家中,他自己则亲率大军进屯河中,还派牙将寇彦卿向唐昭宗上表,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唐昭宗一离开长安,朱温即命原来留在长安的部将张廷范为御营使,率部护卫唐昭宗,把长安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防路上有变,朱温特意派遣亲信跟随昭宗,名为保护,实为督责。一路之上,唐昭宗如同囚犯般被催逼赶路,甚至连皇后分娩也不能稍作停留,皇室威严已一扫无遗。此时唐昭宗身边还有小黄门及内园小儿200余人,朱温竟也密令杀掉,然后选体貌相像之人顶替,从此昭宗身边也皆为朱氏耳目了。唐昭宗到洛阳后,朱温以部将朱友恭、族权朱琮分别为左右龙武统军,负责宿卫,其他重要位置也都换上自己的人。唐昭宗已经成为了朱温的掌中之物了,尽管如此,朱温仍然小心防范,以至于一次唐昭宗宴请百官后,又召全忠入便殿,想继续与他宴饮,朱温竟然怕唐昭宗埋伏了杀手而不敢入内。

尽管唐昭宗成为了朱温的傀儡,朱温却仍不放心,怕哪一天唐昭宗会下手除掉自己,于是他决定斩草除根。朱温为了杀唐昭宗,派李振到洛阳,与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商量办理,结果,朱友恭、氏叔琮杀掉了唐昭宗,朱温于是另立李柷为帝。

因为怕落弑君之名,他一反常态,假装吃惊地责骂蒋玄晖等人道:“你们这些人害了我,让我背上了万世恶名。”接着急忙赶往洛阳,在唐昭宗灵前大哭一阵。朱温在对朱友恭等人的处理上显得更为歹毒。朱温以“放纵士卒,劫掠商肆”为罪名,杀了朱友恭、氏叔琮二人。朱友恭原来是朱温的僮仆,后来被收为养子,原叫李彦威,本来不是亲骨肉。他死到临头,才看出朱温的残酷无情,大骂朱温做的都是断子绝孙的事情,可他醒悟得太晚了。氏叔琮为朱温出生入死,多立战功,朱温要他出力的时候,便说什么“杀蕃贼,破太原,非氏老不可。”这时要掩天下人耳目,便不惜置他于死地。蒋玄晖也没有好下场,朱温利用孔循和蒋玄晖有仇,挑拨他们之间的争斗,借助孔循揭发蒋玄晖饶了何皇后性命一事斩了蒋玄晖。

到这个时候,朱温称帝已是箭在弦上之势,但是旧有的贵族门阀还不愿意承认朱温的正统地位,为此,朱温将屠刀对准了他们。朱温决心打击旧日的高门望族,扫清妨碍他的社会势力。他采纳李振的建议大批贬逐、屠杀朝廷大员,他提出一条罪状,叫做“浮薄”。只要是在统治集团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统统加上“浮薄”的罪名,斥革驱逐。朱温把集中在滑州白马驿的被贬朝臣原宰相裴枢等30多人,统统杀光。朱温此时已经没有当初投降唐朝廷时候的唯唯诺诺的神态了,他满脸尽是杀气,他咬牙切齿地说:“这些人自称清流,应该统统丢到黄河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经过这场浩劫,凡是反对朱温的朝臣都被诛杀,从此没有人再敢阻挡朱温称帝。

朱温经过几番假惺惺地辞让,正式接受唐朝皇帝的禅让。并改名“朱晃”,取“日月同光”之意,完成了称帝前的最后准备。过了几天,朱晃改天祐四年为开平元年,国号梁。朱温甘愿以小人作风,三次改名字,使用小人伎俩,最终迈向了权力的巅峰。

3.不要让机会从手中溜走——刘裕积攒权力的手段一极是默默无闻的小兵,一极是驾驭天下的天子,很少有人会将两者联系起来,因为对于常人而言,两者如果能够联系起来,无异于将梦想化为现实。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真有这么一个人,他悄无声息地缩短着这个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使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缩短为零,他便是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君临天下的宋武帝刘裕。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流寓晋陵丹徒(今江苏镇江)。他很小的时候就家道衰落,迫于生计,只好投身北府兵当了一名最下级的士兵。然而,刘裕身处的时代是依照门第等级来安排每个人在政坛中的座次的。可想而知,对于无名小卒的刘裕来说,想挤入上流社会是望尘莫及的,更不要说当皇帝了。但这个刘裕却是个不安分的人物,他从跨入军营的那刻开始就积极施展自己独特的本领,为其政治前途进行精心谋划。

没有几年,刘裕在北府兵军营里便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被提升为中军参军、句章(今浙江慈溪)守将,尽管官职不大,但却能够时常了解到时势的变化。机会往往眷顾有心者,刘裕当属此类人。他很快察觉出东晋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双方是刘牢之与桓玄,他们都是东晋握有重兵的大臣。

事情起因是发生在当时的一场农民起义——孙恩起义。当孙恩的军队转战于东晋东南沿海的时候,都督荆襄等八州路军事的桓玄上表要求出兵。桓玄控制着长江上游大部地区,三分东晋天下有其二,孙恩起义使桓玄找到了染指三吴、入主朝政的机会。于是他封锁长江,切断长江漕运,使上游物资不得向下游运输,造成都城的粮荒,从而引起了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的恐慌和不安。司马氏父子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刘牢之的北府兵。作为刘牢之重要部将的刘裕清楚地知道桓玄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司马氏父子、刘牢之等人,他的真实目的是篡夺东晋皇帝的权力,可此时的刘牢之却浑然不知其中隐含的深意,刘裕认为自己要想飞黄腾达,这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恰在此时,刘牢之来巡视刘裕的军营,刘裕借口有重要军情要禀报刘牢之,单独拜见了他,刘裕一见刘牢之便跪下来痛哭流涕地说:“我们的死期不远了,恳请大帅救救我们!”刘牢之一脸茫然地问:“寄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谁敢让你死啊?”刘裕见状便假装擦了擦眼泪说:“桓大将军这次截断长江漕运,他的意图便是对准大帅您啊!”刘牢之一听这话,非常吃惊,急忙问道:“这话怎么讲?”刘裕眼露惶恐地说:“大帅,您想想,桓玄如果把司马氏父子消灭了,那么整个朝廷中能够与之对抗的还能有谁呢?”刘裕看了看睁大眼睛的刘牢之后又说:“我看除了大帅您,恐怕不会再有别人了!现在桓玄还是一个握有地方重兵的大将,不会对您构成威胁,但是一旦他取代司马氏父子,势必控制朝政,到那个时候,他要想借助朝廷的名义除掉您,还不是易如反掌,你说呢,大帅?”刘牢之听完刘裕的分析后,连连点头,他把刘裕看成救星似的问:“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刘裕诡秘地对刘牢之说:“大帅也不要着急,你可以上奏皇上,陈述桓玄截断都城漕运的罪状,由朝廷下命令让您带兵去讨伐桓玄,这样名正言顺地借朝廷的手消灭桓玄,既可以铲除这个最大的对手,又可以提升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此可谓一举两得啊!”刘牢之此时对刘裕已然是言听计从了。

第二天,刘牢之便上了一道奏折,执政的司马元显此时正为桓玄的举动恼火,一看刘牢之的奏折非常高兴,当即批准了刘牢之的请求,让他以朝廷的名义去讨伐桓玄,刘裕此时已经作为刘牢之的重要军事参谋随军进发。然而时势变化无常,当刘牢之讨伐大军进到溧州(今江苏溧水)时却不动了,刘裕很快就摸清了刘牢之的想法,原来,刘牢之计划依靠桓玄,铲除司马道子父子,再乘机搞倒桓玄,自己执掌朝政。因此,刘牢之有意与桓玄通谋。刘裕没有放过这个搬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绊脚石的机会,于是他秘密联络自己的心腹何无忌等人制定详细的计划:一方面派人前往桓玄军营中放出话去,说刘牢之不过是利用桓玄以达到自己做皇帝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指示自己的部队不断假扮成为朝廷的士兵四处骚扰刘牢之的军队,给刘牢之一种假象,似乎朝廷已经掌握了刘牢之的图谋。这是一个百无一漏、一石二鸟的绝妙计划。

经过刘裕的精心安排,刘牢之果然开始动摇了。这个时候,刘裕借机怂恿一部分将领劝刘牢之说:“将军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必须假意投靠桓玄,先借桓玄之手消灭朝廷,然后再伺机铲除桓玄。”刘牢之有些把持不住了。一天,他来到刘裕的寓所,刘裕对刘牢之的想法心知肚明,却故意不动声色跟刘牢之客客气气地东拉西扯,刘牢之只得叹口气说:“有人劝我先借桓玄之手消灭朝廷,然后再取他而代之,不知道将军你的意思如何?”刘裕见时机成熟,急忙跪在刘牢之跟前说:“不知道大帅想听实话还是假话?”刘牢之说:“当然是实话!”刘裕胸有成竹地对刘牢之说:“其实他们的建议很好,大帅你想想,凭你自己的力量可以对抗朝廷中那些旧臣吗?”刘牢之摇摇头,刘裕见机又说道:“其实桓玄是个草包,他除了有军事实力之外,别无长处。我们需要借他的武力铲除朝廷中的实力派,等他把那些劲敌一一消灭后,我保证跟弟兄们一起帮助大帅谋划消灭桓玄,大帅以为如何?”刘牢之紧紧盯着刘裕一阵后,似乎没有从刘裕的眼神中发现什么异常,于是长舒一口气后重重地拍了一下刘裕的肩头大笑说:“有你们这帮人辅助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可是,刘牢之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外表如此老实、对自己如此谦恭的刘裕却是个地地道道的“黄雀”。刘裕何尝不知道桓玄掌权后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刘牢之,可是这个时候他不能把这种事情告诉刘牢之,不然怎么能够达到自己一石二鸟的计划呢。

刘裕说的那番话让刘牢之大为开心,不久刘牢之便投降桓玄,并协助桓玄长驱直入攻入建康,诛杀了司马道子、元显,东晋大权全都到了桓玄的手中。

正如刘裕预料的那样,桓玄大权在握之后,就开始思谋着如何铲除刘牢之这只卧榻旁的“猛虎”了。桓玄深知能与桓军为敌的只有北府兵,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削弱北府兵的力量。刘裕很快就掌握了桓玄的这个心思,可是如何才能让这两只“老虎”斗起来,而自己又不被卷进去呢?刘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次,桓玄到郊外打猎,刘裕佯装偶遇桓玄,他恭维桓玄说:“听说大人喜欢斗鸡,正巧,昨天我的一个至交从交趾带来了几只上好的雄鸡,据说是常胜将军,不知大人是否感兴趣?”桓玄自从控制朝政大权后,颇有些志得意满,于是哈哈一笑说:“那是最好的了。”刘裕知道桓玄上钩了,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

当桓玄进入一座小院子后,刘裕让心腹把守入口,自己跟在桓玄的身后诚惶诚恐地说:“自从大人总揽朝政以来,四海安宁,百姓都在夸大人的功绩。”桓玄听到这些话心花怒放,刘裕见时机成熟,又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不过有些人似乎不是这样认为的……”刘裕做欲言又止的样子,桓玄一听,知道话里有话,急忙问:“寄奴,你的意思是……”刘裕回答说:“上次刘大帅到寒舍喝酒,席间说:‘攻打京城,我带领的北府兵功劳最大,可是好处却让他一个人占去了。’我当时有些担心,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再生内乱,恐怕对大人和国家都不利啊。”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桓玄听到这些后,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刘裕心里清楚,桓玄肯定会对刘牢之下手。果然,第二天,桓玄找了一个借口,让皇帝下诏外放刘牢之为会稽内史。此举顿时引起刘牢之的不安,他没有想到桓玄先他一步采取行动了。

这时,刘牢之想到了刘裕,他派人送信给刘裕,要求他率军到广陵(今江苏扬州),从外线反对桓玄。刘牢之做梦也没有想到,挑起自己跟桓玄争斗的就是刘裕,刘裕见桓玄与刘牢之战端即将开始,他决定隔岸观火,断然拒绝了刘牢之的邀请。同时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率领何无忌等心腹离开建康这个权力漩涡的中心,退居京口,等待时机。

刘牢之不仅没有等到刘裕的增援,反而知道刘裕率领北府兵的精锐退居京口,他只得大呼上当,可桓玄却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刘牢之最终兵败自杀,跟随刘牢之的北府重将高素、刘袭等也相继被害。刘裕早就知道刘牢之会败,因此,战争还没有结束,刘裕就急忙上奏朝廷,要求给予桓玄嘉奖,肯定他平叛有功。接着,他亲自率领自己心腹将校列队迎接桓玄回京,他跪在桓玄面前大声说:“如果没有桓大将军,我们这些北府小卒都会误入歧途,跟着刘牢之那个乱臣贼子反叛朝廷。幸亏有了将军,我们才得以脱离苦海,我代表我的部下发誓,我们将效忠桓大将军和朝廷。”说完,刘裕煞有介事地猛磕了几个响头,这让桓玄感动不已。

桓玄还是没有彻底对刘裕解除戒心,打败刘牢之后,他将北府兵的调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还安插了诸多心腹到原来刘牢之的部下军营内,刘裕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了。刘裕心知自己实力较弱,还无法与之抗衡,便装着无所事事的样子,四处闲逛。即便如此,桓玄似乎还不太放心他,刘裕也早就有所警觉。

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刘裕初露政治家的谋略。原来,有个叫卢循的地方官,他是被东晋政府招安的起义农民,可是很快又反叛了。桓玄知道此事后,将一支五万人的精锐北府兵交给刘裕去统领平叛,刘裕也不推辞,接下了这个任务。可是刘裕的军队还没有出发,他的手下就有些蠢蠢欲动了,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机会,为什么不趁机反桓玄呢?其中有个叫曹道宗的人,是刘裕的心腹,他直接找到刘裕说:“大帅,我们都是忠心拥护您的,现在您手上有五万人马,再加上原来的那些人马,要消灭桓玄,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您现在还等什么?何不早早下手,以免后患。”刘裕大声呵斥:“你这不是要谋反吗?”曹道宗也不含糊地说:“反就反,桓玄这个蠢贼,篡权害政,早就应该除掉了!”刘裕一个劲儿地用眼神暗示曹道宗,可是他却视而不见,刘裕只得忍痛割爱了,他呵斥道:“桓大人对我恩重如山,你竟敢唆使我背叛他,我岂能饶你!来人啊,把他给我关起来,等候发落。”他知道这件事情肯定会有桓玄的密探报告给桓玄。刘裕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大业,只得将曹道宗杀了。密探同时也将刘裕的举动禀报给了桓玄,桓玄对刘裕的忠心大为赞赏。

在这件事情上,刘裕凭借自己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逃过一劫,在实力如此强大的桓玄面前,刘裕明白自己只能慢慢等待时机。

经过几年的蛰伏,实力不断增强的刘裕觉得该着手收拾桓玄了,可是如何才能收拾桓玄呢?刘裕思虑再三,认为要想彻底消灭桓玄势力,必须使桓玄的反对者越多越好,那怎样才能让其反对者增多呢?刘裕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那就是怂恿桓玄称帝,这样既可招致天下人的反对,也会使他的部下离心离德。于是,刘裕派出精兵强将四处放话说:“桓大将军功劳卓著,是百姓的福音,如果他来当皇帝,肯定能够让大家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这些话很快就传到桓玄耳朵里,他心里非常高兴,可是这是民间的传言,那些大臣的想法如何呢?于是桓玄单独召见了刘裕,就此事征求北府兵将领的意见。刘裕当即高兴地表示:“桓大将军勋德盖世,而晋室衰微,已非民心所向,改朝换代,实属必然。”桓玄得到刘裕的支持后,便安心地称帝了,定国号为楚。

桓玄没有想到的是,刘裕一边极力怂恿自己称帝,甚至还积极为称帝大典“鞠躬尽瘁”;另一边则秘密召集心腹部将四处联络反桓玄的力量。

桓玄终于如期称帝了,刘裕明白向桓玄发起总攻的时机也成熟了。大战之前总是那么平静。这天,刘裕像往常一样来到桓玄的寝宫,他对桓玄说:“陛下,我刚刚得到密报,京口地方有些官员不满陛下登基,意图谋反,我想替陛下解决这件事情,就像当年扫平刘牢之一样。”桓玄听后先是紧张了一会儿,然后听刘裕主动请战,又如释重负,他连连点头说:“对这样的逆贼不能手软,一定严惩,这次就有劳你了。”刘裕心里暗自高兴,看来桓玄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戒心了。

刘裕连夜出城,迅速到达京口,此时已经有四路人马的代表汇集京口等着刘裕发号施令了。此时的刘裕胸有成竹地安排说:“我的建议是这样的,你们四路代表回去后告诉你们的主子,我们定在二月二十八日早上同时起事,这样可以打桓玄一个措手不及,而且也不怕桓玄集中兵力对付我们中的任何一路了。”大家都表示服从。刘裕为了麻痹桓玄,在二月二十七日还派人快马加鞭给桓玄送去了一封战报,说:“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已经将所有叛贼一网打尽,明天或者后天将把这些叛贼送到陛下面前听候您的发落。”桓玄看到这个战报,竟然大大夸奖刘裕说:“我有寄奴,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刘裕此时已经兵发京口、直奔桓玄所在的都城建康而来了。

第二天,当喜悦的桓玄站在建康城头准备迎接“凯旋”的刘裕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刘裕耍弄了,刘裕身后是整齐的北府兵,他派人大声宣读桓玄的罪状:“桓玄篡权乱政,祸国殃民,诛杀异己,严刑峻法,百姓困苦。”

桓玄此时才明白刘裕以前的险恶用心,但桓玄已明白得太晚了,尽管他企图通过挟持晋安帝司马德宗来挽救残局,也只不过苟延残喘了几天。很快,刘裕的大军彻底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桓玄在绝望中被部将杀死,刘裕最终扫除了通往皇帝宝座大路上的所有障碍。

4.把吃苦当成练身——越王勾践灭吴的良苦用心中国有句成语:忍辱负重。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对此作出了妙解:“不忍辱焉能负重!”即不忍受侮辱,怎么能够担负重任呢?历史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诸侯王,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在亡国之后,不仅通过自己的计谋化险为夷,而且不断积聚实力,最终消灭了敌人。这个富有戏剧性故事的主角就是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越王勾践。

整个事情起因于吴越两国的一段恩仇。春秋末年,隔钱塘江相望的吴国和越国都想吞并对方,即位不久的越王勾践便挑脾气暴躁的吴王阖闾来攻打越国,由于吴国准备仓促,而越王勾践则以逸待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杀死了吴王阖闾。两国由此结下了仇怨,不久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他在国内厉兵秣马,励精图治,很快集中军队,反攻越国。这次,勾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以至于一败涂地。他带着随从仓皇逃窜到会稽,随后派人去向夫差求和,却遭到严词拒绝。

面临险境的勾践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孤注一掷,率领所有军队与吴王决一死战;要么寻找合适的人选说服吴王饶过自己。勾践心里非常明白,凭借自己此时的实力,走第一条路只能是兵败被杀,因此他不得不走第二条路。那么选谁去好呢?为此他作了一个小测试。

勾践来到军中,对他的将领和士兵们说:“我们大祸临头了,但我愿意跟大家共渡难关,因此我决定杀掉自己的妻儿,焚毁随身带的财物,跟他们拼死一战,大家的想法是否跟我一样呢?”勾践虽然这么说,实际上是想得到大家否定的答复,可是整个军营中却出现了可怕的沉默。于是勾践转移话题说:“大家既然不愿意作出回答,那么说明大家还是不愿意这样放弃生命,可是吴王不答应我们求和的要求,这该怎么办呢?”勾践的这席话有了效应,大夫文种站了出来,他说:“事情还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积蓄力量尽力挽回。”勾践马上接着说:“不知道大家对文种大夫的提议有什么想法?”众将士开始有部分人点头了,勾践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既然没有人反对,那么就按照文种大夫说的办,我决定任命文种为全权大臣,前往吴国说服吴王同意我们的求和请求。”

临行前,勾践特意秘密跟文种说:“此次吴国之行,你务必要答应吴王的一切条件,只要能说服他不杀我就可以了。吴国当权的是太宰伯噽,此人贪得无厌、目光短浅,你首先得从他入手。至于具体行动方式,你可以见机行事,不必向我请示。”勾践说这些话的时候反复叮嘱文种不宜告诉第三者,然而正是这席话后来断送了文种的性命。

文种启程时,勾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国内张榜征召白肤纤腰的美女,他对臣民们说:“现在是你们每一个人为这个国家作一点贡献的时候了,此次征召的美女肩负着国家民族复兴的使命,一旦成功,我将亲自为她们庆功。”与此同时,勾践还让文种带上从国内收集的大量金银珠宝,希望他能彻底说服吴王。

文种不辱使命,他很快就以美女和财宝贿赂了吴王的近臣伯噽,求他向夫差开口讲情。贪心的伯噽财色当头,国家利益便置于脑后,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夫差允许越国求和。然而,吴王手下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出了勾践的意图,于是,纷纷劝说吴王不要放过勾践,他们认为这样无异于放虎归山。这其中态度最坚决的当属伍子胥。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著名大将和重要大臣,但是却遭到了楚国奸臣的陷害,伍子胥事先得到消息,这才逃出了楚国来到了吴国。由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重用,阖闾死后又被夫差视做国家支柱。他这一劝说,吴王的想法开始动摇了。

勾践一看风向不对,便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范蠡。当初范蠡曾经劝说自己要做好战斗准备,随时防备吴国来复仇,但自己当时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这才有此大败。此时如果再不请他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怎样才能说服范蠡呢?勾践想了几天,终于有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一个使者给范蠡送来了一封信,说他的母亲有急事找他。范蠡是个孝子,不敢怠慢,急忙回家,可是到家后,跟他母亲一起出来的还有勾践。勾践已经说服了范蠡的母亲,至此,范蠡也不好推辞了,他听从母亲的话,再次出山为勾践出谋划策。

这是勾践最为得意的成功举措,因为勾践知道有了范蠡的帮助,东山再便起指日可待。范蠡为勾践出的第一计就是将越国最美丽的女子西施献给吴王,勾践还附信一封说:“我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饶恕我。”同时伯噽不断地接受勾践的贿赂,也帮着勾践说话。唯有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常言道‘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可这时的夫差认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迷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这个西施也确实不简单,她去了没有多久,就把吴王弄得神魂颠倒,同意接受越国的投降。勾践留住了自己的一条命,十分宽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东山再起。他竭力装扮出一副诚心臣服的姿态,满足夫差一切苛刻的要求,越国的美女、粮食、布帛、马匹源源不断地敬献给吴国。夫差很得意,对勾践逐渐放松了警惕。但吴国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情况很是忧虑,再三提醒夫差不能心慈手软,养虎为患。然而,夫差在伯噽的怂恿下,根本不听这些逆耳忠言。

勾践听说吴国对他还不太放心,于是为了彻底取悦吴国,他作出一个巨大的牺牲,决定亲自去朝拜夫差,在他足下称臣。在吴国的几年中,出身王侯的勾践吃尽了苦头,他不但要对任何人笑脸逢迎,而且粗衣粝食,甚至在夫差出巡时,勾践就充当鸣锣开道的前导。最为严峻的考验是,一次,夫差怀疑自己的肠胃有问题,但又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时候他忽然心血来潮,对勾践说:“我看你对我这么忠诚,但不知是不是做的表面文章呢?如果你不是装出来的,那么我等会儿要出恭,麻烦你替我看看,我身体是否有病。”勾践明白了吴王的意思,为了不引起吴王的猜疑,他毫不犹豫地对夫差说:“我对于医术有点研究,应该能替大王您分忧。”吴王听后非常高兴,他出恭后,让勾践去查验一下,结果这个时候发生了让吴王都始料不及的事情,勾践埋下头去舔舔吴王的粪便,之后向吴王叩头说:“您的粪便是苦的,几天后就会康复了。”吴王果然大悦,对群臣说:“勾践真是一位仁厚的人啊!一般臣子侍奉君父的时候,谁愿意尝他们的粪便来确定疾病的情形呢?”不错,要做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志存高远的君主来说,的确是艰巨的意志考验。

勾践的韬光养晦果然麻痹了吴国人,夫差更是对他的忠心坚信不疑。伯噽又劝说夫差了,为了安定越国这个臣国,把忠心耿耿的勾践放回去吧,让他替吴国管理越国好了。夫差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不顾伍子胥等大臣的拦阻,终于放虎归山。

勾践归国后,一方面仍然“忠心”服侍吴国,一方面休养生息,精心治理国家。越国连年征战,人民疲惫不堪,再也经不住折腾了,他发布命令,从王侯到平民,都必须过艰苦的日子,全心全意恢复人口和经济。他自己作为表率,终日把一只苦胆吊在屋中,出来进去都要尝胆,并且自问道:“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白天奋笔疾书总结经验教训,晚上诵读典籍学习各种知识,并且经常通宵达旦。他疲倦困乏想睡觉的时候,就用一种蓼草的苦汁来刺激眼睛,使自己打消睡意。脚寒了就干脆让它浸泡在冷水里,经受挨冻的痛楚。冬天常常抱着冰块,夏天还要捏着滚烫的东西。半夜里想到亡国的耻辱,就暗自啜泣,伤心到极点,便仰天长啸。

为了防止自己产生安逸享乐的思想,完成振国雪耻的重任,越王勾践勤俭刻苦,严格要求自己。他亲自到田间耕作,夫人也亲自织布。不是自己所种的粮食不吃,不是夫人所织的衣服不穿。越王宫中有五个灶,但他吃饭从来不讲究是否可口。盛米煮饭时,他和妻子拿着斗、概等器具,自量而食,不求甚饱,从不浪费。穿的衣服都是单一的素色,不要华丽的色彩,而且要穿旧的,不穿新的。他不娶妃纳妾,目不视美女,耳不听钟鼓,屏绝一切奢侈的欲望。

同时,越王勾践为了深得民心,又极力抚慰人民,医治战争惨败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他曾对人说:“越国之中,有生病的我就去慰问;有去世的我就去帮着埋葬;敬长老,爱幼少,养育孤儿,医治病人,以求报复吴国。”他对上和睦群臣,对下安养百姓,赈济贫困,慰抚死者家属,与百姓同劳苦。平时出去行路,旁边总跟着一辆车,车上装备饭食,发现孤寡老弱且有大病的,面容憔悴因穷困不能自给的,一定亲自给他喂食。越王勾践磨砺自己,抚慰群臣百姓,数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勾践所有这些举措赢得了民心,使他大规模反击吴国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两国交战,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军事实力。勾践非常明白,越国即使再休养生息几十年,也未必是吴国的对手。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消耗掉吴国的军事实力呢?勾践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借他国之手消耗吴国军事实力的计策。吴国自从打败了越国之后,夫差的野心便越来越大,他先后灭了陈国,后又联合齐国大败鲁国,势力如日中天。勾践决定抓住这个时机,怂恿吴王夫差北进。但如果是自己去劝说,难免会引起夫差的猜忌。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学生正好从鲁国来到越国,勾践认为此人一来,大事必定成功。因为子贡是受鲁国国君的派遣来联络吴国的,也希望两国合作打败正在进攻鲁国的齐国。勾践给予子贡较高的待遇,笼络住了子贡,然后充分利用子贡的身份,让他替自己说话,以迷惑吴王。子贡没有辜负勾践,回到吴国后,向吴王游说了一番。越王勾践觉得子贡的游说还不够,于是他又加了一把火,派遣能说会道的大夫文种去见吴王说:“听说大王将兴义兵,伐强救弱,围困暴虐的齐国而安抚周王室。请调集我越国境内所有的士兵三千人,前来助王征伐。勾践将亲自披坚甲、执武器为王前锋,首先挡住对方箭石的袭击。因此,强遣越贱臣文种送上先祖所藏的宝器:护身坚甲二十套,还有屈卢的长矛、步光的宝剑,以祝贺军吏出征胜利。”吴王夫差听后大为喜悦,与子贡商量说:“越王想亲自跟从寡人伐齐,可以吗?”子贡答道:“不可这样做。既已征用了别国大量人力物力,又要它的国君也跟从在后,这是不义的。你可以接受它的赠物,允许它出兵助战而辞退它的国君。”吴王同意了,就派人婉言谢绝了越王随从作战的请求。经过勾践与子贡的相互配合,吴王夫差终于被勾践蒙骗住了,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勾践不仅从行动上迷惑吴王夫差,还暗中铲除对自己消灭吴国不利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名将伍子胥。勾践这时采取的还是利用吴国内部斗争来达到自己铲除伍子胥的目的,他又派人给伯噽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美女,同时四处散布谣言说吴王打败齐国以后,肯定会让伍子胥取代伯噽的,然后勾践去信给伯噽说:“如果你信得过我,那么我将为你筹划消灭这个对手。”头脑简单的伯噽不加分析地采纳了勾践的计谋,他在吴王面前说坏话,指出:伍子胥之所以多次阻挠大王的军事行动,是因为他想树立自己在军队中的威信,这样好达到他取代大王的目的。吴王此时已然糊涂,竟然轻信了伯噽的话,他赐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了。勾践最大的一块心病就这样被轻易地除去了。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周密准备和勾践的苦心经营,勾践最终趁吴王伐齐、国内兵力空虚之时,一举消灭了吴国,而且他没有犯吴王夫差类似的错误,他拒绝吴王的求和请求,干净彻底地消灭了吴国的军事势力。与此同时,勾践为了防止文种泄露自己当年的秘密,在灭吴后不久,即利用种种借口杀掉了文种大夫。

5.虚虚实实打倒对手——刘邦由弱到强打败项羽的战略三十六计之第八计,即暗度陈仓之计。暗度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自古能活用此计者唯有刘邦,他多次与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正面对决,可总不能彻底打败他,于是,刘邦另辟蹊径,采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战略,最终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项羽集团,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谋略、计策值得人们玩味。

在秦朝末年各路反秦大军中,刘邦大军是第一支攻进咸阳的部队。根据当时各路大军表面上尊崇的领导——楚怀王的说法:谁先进入咸阳就可以成为关中王。然而,刘邦并没有轻举妄动。不久,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他设了一个鸿门宴,险些让刘邦丧命。刘邦侥幸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即便如此,项羽仍然不放心这个刘邦,为了遏制住刘邦,项羽将各路诸侯都召集到鸿门去,宣布了自以为高明的诸王分封诏令:刘邦被封为汉王,得巴(今四川西部)、蜀(今四川东北部)、汉中(今汉水上游,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之地,以及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在他的东边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项羽这样分封意图明确,章邯等三人,都是秦廷降将,自归顺后很得项羽优待,现在又加封为王,他们肯定会对项羽感恩效力。项羽将他们安排在陕西一带,就是为了压制刘邦,堵塞他出蜀地的通道。

刘邦欣然接受了项羽的分封,他认为只有彻底打消项羽等人的顾虑,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于是,刘邦在撤回汉中的路上,命令士兵们烧毁他们走过的栈道,这似乎在传达给项羽等人这样一个信息:你们看,我连出来的路都烧了,你们就放心吧,我会安心在汉中当王的。这个烟幕弹确实管用,项羽和他分封在陕西的几个王都以为刘邦确实老实了,戒备之心便有所松懈。

其实,刘邦的这个举动不过是虚晃一招,其真实目的是趁各方诸侯“冷落”自己的间隙,加快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果然,由于没有其他诸侯的骚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刘邦招收了数十万的部队,积蓄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实力的增长促使刘邦急于东进,但自己很多部属因惧怕项羽强大的实力而不敢造次。刘邦说服他们的借口是:跟随自己的子弟兵来到了西部的汉中地区,他们大多明显流露出不服水土且思念东归的情绪,如果再不采取东进的行动,很有可能大业未成而内部自乱。刘邦找到借口后,又“画”了一个大大的虚“饼”,他召集部下慷慨激昂地说:“弟兄们,大家跟着我不仅仅是为了困守在这个小小的汉中之地吧!”他的部将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刘邦环视部将一圈后信心十足地说:“那好,我向你们保证,只要有我刘邦在,你们就一定有封侯拜将的那一天,到时候荣华富贵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完。”部将一听刘邦这个承诺,纷纷表示要效忠刘邦。刘邦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东进想法,头脑发热的部将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件让刘邦喜出望外的事情:由于项羽分封不均,引发了齐国田荣起兵反叛。刘邦没有错过这个东进的好机会,他再次对他的谋臣们说:“我们的军吏和士卒都是山东(指函谷关以东)人,他们日夜企望东归,借助这股士气,可以建立大功。我们应立即决策,率军东进。”在刘邦的鼓舞下,他的军队士气大振。

刘邦东进路上有项羽安插的三个“钉子”,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刘邦不愿意强行拔出这些“钉子”,因为这样不仅自己损失会很大,而且很容易惊动项羽。怎么办?刘邦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下命令让一部分士兵去修复原来撤回关中时的栈道,但暗中叮嘱只能慢不能快,这个错误信息自然传递给了雍王章邯,他嘲笑说:“栈道那么长,烧毁的时候容易,再修筑却是万难。刘邦想要东进,当时又何必烧掉栈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刘邦觉得这个虚招还不足以麻痹章邯,于是他派人四处放出话去说:刘邦已经让当年去钻别人裤裆的韩信作为统兵的主帅了。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章邯的耳朵里,章邯一听,就又大笑说:“胯下匹夫,也配做大将吗?刘邦这么糊涂,怪不得他做事这么可笑。”于是雍王章邯便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

章邯哪里想到“愚蠢”的刘邦想要对付的第一个人便是他章邯,就在他躺在宫殿里欢歌笑语的时候,刘邦已经悄悄地完成了他的东进部署:以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安抚后方,自己则和韩信率领大军向东进发,楚汉战争的序幕拉开了。刘邦先前的障眼法不过是麻痹敌人,可是如今这么大的一支部队,要想不让雍王章邯的探子知道,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个并没有难住刘邦,因为早在进入汉中时,他就已经掌握了一条重要的通道:通往三秦之路还有一条僻静小道,一般人都有所不知。刘邦就是借助这条羊肠小道让汉军主力直达陈仓,突然出现在章邯的面前,这让章邯措手不及,以为刘邦有神相助,结果还没有交战,章邯就大败而逃。刘邦岂能放虎归山,他穷追不舍,最终迫使章邯自杀了。章邯之死震动了关中地区,很快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都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这样被刘邦轻易占领了,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大闹关中是趁项羽疲于奔命东部而无暇西顾之时,当项羽打败东部的反叛力量后,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刘邦,很快刘邦就被包围在了河南荥阳。刘邦再次虚晃一枪,向项羽请和,以荥阳以西为汉。项羽不知是刘邦的缓兵之计,准备答应,但他的谋臣范增却说:“现在要彻底消灭汉已很容易,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以后肯定要后悔。”项羽认为此话有理,也就不再同意讲和,他下令猛攻荥阳。刘邦自知不能跟项羽硬拼,可是讲和又遇到阻力,刘邦觉得要想让项羽成为“瞎子”和“聋子”,以便自己从中得利,唯有把他身边的一些谋臣如范增等人赶走才行,对此刘邦制定了反间计,以离间项羽和范增两人。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项羽派使者来劝降,刘邦便有意让人捧着丰盛的食物去招待。刘邦一看见使者,就假装惊愕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却是项王使者。”然后叫人把好菜好饭撤走,换上很差的饭菜。使者很生气,回去报告项羽。项羽从此怀疑范增与汉私通,对范增提出的一些主张也不再采纳。范增为此大怒,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大王你好自为之。你让我还是做一个普通百姓安度天年吧。”项羽同意了。这样,范增就离开了项羽,还没有走到彭城,便气愤而死。范增一死,刘邦心里踏实多了。

为突破项羽军队的重重包围,保存自己,刘邦又故技重施,搞了个大大的虚招——李代桃僵:他让将军纪信代替自己假装投降,在纪信出城吸引项羽主力时,自己借机逃离。这个策略非常成功,当纪信坐着刘邦的车子从东门出城投降时,吸引了大部分楚军前去四面包围,而另一边,刘邦亲自带着几十个骑兵从西门突围而走,他全身逃脱。唯一不妙的是:他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获,成为项羽要挟刘邦的人质。

刘邦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而龟缩汉中,他认为直接与项羽军队交锋,胜率太低。为此,他综合多个谋臣的计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作战方略,即虚虚实实、以逸待劳,通过小股军队在边境四处虚晃一枪,迫使项羽军队长期与自己形成对峙状态,以拖垮项羽的军队。

不久,士气振奋的刘邦部队与疲惫不堪的项羽大军在荥阳东北的广武山形成对峙,显然这样的对峙对项羽不利,而对刘邦十分有利。因为刘邦夺取成皋后,可以从敖仓取得军粮,而楚军却由于刘邦派出的心腹大将彭越在后方经常袭击其粮道而导致军粮供应不上。为了促使刘邦要么尽快与自己决战,要么投降,项羽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把已俘虏的刘邦父亲太公带到了阵前,对刘邦说:“现在你不赶快投降,我把你的父亲烹了。”这时,刘邦说出了一般人难以说出的话:“我和你曾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了你的老子,那么看在兄弟分上也分给我一碗肉汤吧。”刘邦这些话,倒让项羽左右为难,如果不杀,他在部下面前将颜面扫地;可如果他要是杀了,又怕招致天下人的耻笑。项羽权衡再三,还是饶过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又一次化险为夷。

项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向刘邦提出了单独挑战的建议。刘邦认为此时是打击项羽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不仅不出战,反而笑着拒绝说:“我和你只斗智,不斗力。”然后指责项羽有十大罪状说:“你负约、王我于蜀汉,是一罪;杀卿子冠军宋义以自尊,是二罪;救赵后本当还报,却率兵入关,是三罪;烧秦宫室,私收其财,是四罪;杀秦降王子婴,是五罪;坑秦降卒二十万,是六罪;分封不均,是七罪;赶义帝出彭城,自立为都,是八罪;暗杀义帝,是九罪;为人臣而杀主、为政不平,是十罪。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一齐来诛灭残贼,又何苦与你单独挑战呢?”这十项罪名正中项羽要害,项羽听后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他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十个月,项羽兵疲食绝,于是找到辩士侯公,让他说服刘邦,他们重新来划分天下。刘邦此时认为拖垮项羽主力的目的基本达到了,而自己也需要适当修整,为此在侯公面前假装勉强同意与项羽讲和。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双方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中牟、开封一带)为界,中分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送还了的刘邦父亲和妻子。

鸿沟之约后,项羽率兵东去。如果历史按照这个方案进行下去,那么后来的事情就显得索然无味了。刘邦与项羽制定的和约不过是暂时麻痹项羽的一纸空文,他趁项羽不备,回马偷袭项羽,项羽做梦也想不到,刘邦这个玩“虚”大家,居然能够在订立盟约这样严肃的问题上也跟自己玩了一个大大的虚招。项羽大军本来就疲惫不堪,哪里还经得起刘邦从后面的突袭,结果自然是项羽大败,两军最终在垓下决战。项羽全军被刘邦军队团团围住,此时,刘邦把原来用烂了的虚招,再次施展出来,他并不急于进攻项羽,而是派人在项羽军营的四周大唱楚国的歌曲,以勾起项羽士兵的思乡之情。结果,战争还未开始,项羽的士兵便逃得差不多了,结局可想而知,经过激烈的战斗,项羽只身逃脱,又不甘失败被迫自刎乌江。

刘邦能够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最终撼倒项羽这棵大树,全凭虚虚实实的对敌章法,这些看似有些无赖的计谋,不仅帮助刘邦多次绝处逢生,还把项羽打倒,最终把自己推向了皇帝的宝座。

6.攀上强势集团的亲戚——拿儿女亲家做“铺路石”

家国观念牢牢树立在一些成大事者的头脑中,他们十分清楚:在自己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时候,一旦与强势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成功的几率就很大;倘若能成为强势集团的亲戚,很显然,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春秋早期的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作为晋献公众多儿子中普通的一个,如果按常理也许毫无机会登上晋国的王位。可是历史并不按理出牌,因为重耳最终不仅成为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而且位列春秋“五霸”前茅。他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争雄中脱颖而出的呢?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恐怕得先从晋献公说起。

晋献公的儿子中比较有作为的主要有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五个,申生是太子,重耳和夷吾是狄人所生。奚齐和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因此从血统的角度来说,重耳跟夷吾肯定是靠边站了,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晋献公晚年,被骊姬迷得神魂颠倒。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继承君位,谗害了太子申生。太子一死,重耳马上意识到下一步就该轮到他和夷吾哥儿俩了,这时候他马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夷吾,两人都觉得只有逃走才能挽救自己的性命。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可是晋献公还不肯善罢甘休,派宦臣寺人披带兵追杀重耳。从此,重耳就不再只思考自己逃命的问题了,他已经想到了:如果自己不夺取晋国最高权力的话,那么即便晋献公不追杀自己,新君主也会派人来追杀的,因此他开始尝试为自己积攒日后夺取最高权力的资本。可是自己凭什么来积攒资本呢?重耳考虑到目前自己既无军队,也无资金,看来只有树立自己仁德的形象了。而此时宦臣寺人披来追杀自己,正是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因为蒲城是重耳的封地,那里的人愿意为了他而同献公的军队作战,可重耳却说:“靠着君父的任命,我才能享受俸禄,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得人拥戴就跟君父对抗,没有比这更大的罪恶了,我还是逃走吧。”正是这几句话,使得晋国百姓觉得重耳是个宽厚仁慈的人。既然不愿意与晋献公对抗,那就只能再度逃跑。接着,重耳逃到了他姥姥家——狄国。他的舅舅狐偃、谋臣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等人跟随其左右。

死了一个太子,跑了两个公子,奚齐就做了晋国的太子。在重耳逃到狄国的第五年,晋献公死了,奚齐和卓子也被人杀了,晋国已经没有国君了。这时秦穆公站了出来,重耳也与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君进行了第一次交锋。秦穆公想立重耳、夷吾中的一个为晋国国君,以此来扩张自己的势力。但他不知道谁当国君后对自己更加有利,于是他派公子子显分别向重耳和夷吾吊唁,以探听他们的动向。子显对重耳说:“夺取君位机不可失,公子您怎么不考虑考虑呢?”重耳深谋远虑,他从子显的话中马上听出了端倪,他知道如果顺着子显的话说,那么将来肯定得出卖晋国的利益给秦国,要真是这样,他即便当上了晋国国君,也将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他认为自己此时当晋国国君时机还不成熟,不便行动。于是他摆出一副仁爱思亲的面孔委婉地推辞说:“父亲刚过世,做儿子的只感到悲痛,哪儿敢有什么妄想啊。”子显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同样的话去问夷吾,夷吾不知这里面的隐情,他迫不及待地想成为晋国国君,他对子显表示:如果秦穆公肯帮助他回到晋国,他愿给秦穆公丰厚的谢礼。公子子显回去后照实向秦穆公汇报了。秦穆公权衡利弊,最后决定还是立夷吾为国君,即晋惠公。

刚刚即位的晋惠公做梦也没有想到,秦穆公很快就要他实现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这让晋惠公不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于是他想赖账,秦穆公岂能容他赖账,不久即发兵大败晋国,晋惠公也做了俘虏。秦穆公本打算杀了晋惠公,可是这个时候,重耳出来了,他去信劝说秦穆公放了晋惠公,指出如果此时晋国没有国君的话,那么必将出现国内大乱,这对于秦国也是有害的。秦穆公接受了重耳的建议,但他不愿意就这么轻易放过晋国,他与晋国达成一项协议,即晋国献上河西土地给秦国,太子圉入秦做人质。这个时候,重耳提议秦穆公应该进一步巩固两国的关系,秦穆公认为也是,于是把宗室女儿(一说是秦穆公的亲女儿)嫁给晋国太子圉,这就是“秦晋之好”的雏形。秦穆公又把河西五城还给了晋国,这大出晋国人意外,从而使得晋国人开始感激重耳了。不过这时晋惠公开始怀疑重耳的居心,为了消除这个潜在的政敌,晋惠公夷吾再度派寺人披去行刺重耳。

重耳只得逃出住了十二年的狄国,重新开始他的流亡生涯。在此期间,在重耳不停流亡的过程中,晋国国内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公元前638年,被扣留在秦国的晋国太子圉听说父亲晋惠公快要病死,便逃回晋国,第二年就继承了君位。重耳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认为自己回国主政的机会来了。果不其然,秦穆公认为太子圉不辞而别,是背信弃义的行为。他见重耳在晋国很有影响,决心请重耳去秦国,协助重耳将来回国当国君。

秦穆公之所以帮助重耳回国,固然是因为对晋惠公父子怀恨在心,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重耳回国为君,秦国在争霸中就多了一个可靠而又强大的同盟。对重耳来说,秦穆公这次请他到秦国来,帮助他回国,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秦穆公曾把女儿怀嬴嫁给太子圉,重耳来到秦国后,秦穆公又打算把她改嫁给重耳。怀嬴起初不同意,说:“我嫁了太子圉,还能嫁给他的伯父吗?”穆姬说:“为什么不能呢?公子重耳是个好人,要是咱们跟他成了亲,双方都有好处。”秦穆公让秦国的大夫公孙枝做媒,重耳的随从因怀嬴是他侄儿公子圉的妻子而大多不同意。重耳马上向他的随从们说:我马上要夺取公子圉统治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何妨。重耳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分析能力,众人也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重耳回国的决心和勇气。事实正是这样:秦晋联姻,秦穆公利用晋国的力量争霸中原;重耳要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

秦穆公看到重耳有意与自己建立牢靠的关系,索性将自己的另外五个女儿也嫁给了重耳,重耳也毫不推辞地“笑纳”了。从此,秦穆公对待重耳如同自己人一样,重耳的坚实后盾形成了。

就在重耳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番时,晋国再一次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事件。原来公子圉即位以后就下令:“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在三个月内回来,改过自新。过了期限,全部死罪;父兄不叫他们的子弟同来的也是死罪。”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突就因为没有叫他们回去而被公子圉杀了。重耳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他急忙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马上决定发兵,帮助重耳打回晋国。在秦国强大军队的攻击下,晋怀公的统治很快被推翻了,六十一岁的重耳终于成为晋国新一代的君主,是为晋文公。

秦晋联姻不仅是春秋时代的一场重大外交活动,而且也是重耳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步骤。在这场外交活动中,重耳以宾客的身份,在秦穆公的礼遇下,通过与秦穆公结为亲家,来获取秦国的全面支持。他巧妙地抓住对方在争霸中需要晋国作为忠实盟友的心情,彬彬有礼地取得了秦国的政治和军事援助。对重耳来说,这场外交活动的意义是重大的,他结束了流亡十九年的苦难生涯,把回国的渴望变成了现实,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如果说重耳的联姻战略还是一种登上王位的间接手段,那么西汉武帝刘彻则是赤裸裸地凭借联姻而取得帝位的。在这个过程中,刘彻的母亲可谓煞费苦心。

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母亲为王美人。在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中间,刘彻排行居中,四岁时被封为胶东王。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刘彻并没有承袭皇位的资格,只因为姑母刘嫖的钟爱,才由一名藩王成为皇太子。这个刘嫖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被立为长公主,嫁堂邑侯陈午,生得一女名叫阿娇。刘嫖本想把阿娇许给皇太子刘荣,她托人向栗姬说合,但栗姬却坚决不允。这一来,长公主感到大失面子,恼羞成怒,遂对栗姬十分不满,结下不解冤仇。王美人知道后,认为时机已到,便趁机与长公主亲近。当长公主说及女儿婚事被栗姬拒绝时,王美人也为其抱不平,而后转了一个弯又说:“可惜我没福气,没能讨得一个这样的好儿媳。”长公主当时正在气头上,随口说了一句:“干脆我们两个结亲,将阿娇许配给彻儿,也气气她栗姬。”王美人说:“这可使不得,阿娇是您的亲生爱女,可惜我那儿子又不是太子,实在是不敢高攀啊。”长公主冷笑道:“太子废立,乃是常情。栗姬别高兴得太早,只要有我在,说让太子当不成就当不成!”王美人乘机又用话激道:“立太子,关乎国家大事,栗姬为此费了好大的劲呢,请您千万别为这点小事把太子给废了。”长公主愈发气愤地说:“她不给我面子,我还顾得了她吗!”王美人心中十分高兴,又进一步说道:“既是这样,你如不嫌弃,彻儿和阿娇的婚事就算定了。今后,彻儿的事,全靠公主了。”第二天,王美人见到景帝,将长公主求婚的事给景帝说了一遍,景帝表示同意。

一天,汉景帝询问刘彻想不想娶阿娇?谁知小小的刘彻,竟伶俐地回答说:“如果能娶阿娇,我一定会造一座金屋,让她住在里面。”这话引起哄堂大笑。汉景帝见刘彻聪明可爱,心里十分高兴,也就极力促成了这门亲事。那句“金屋藏娇”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从这时起,刘嫖和王美人结为亲家,两人的过往日益密切。皇后薄氏因未生育而被废黜,汉景帝本想立栗姬为皇后,然而,刘嫖不愿如此,趁机向汉景帝说:“栗姬心胸狭窄,一旦当上皇后,那种‘人彘’事件,就有可能重演。”同时不断夸赞王美人和刘彻,于是,汉景帝把重立皇后的事情,搁在一边不提,还有意冷落栗姬。而王美人呢,对景帝格外温柔体贴,如此一唱一和,天长日久,景帝便生废立太子之心。王美人见时机已到,便故意遣礼官奏请景帝立栗姬为后。景帝一听大怒道:“这事用得着你来多嘴吗?”礼官仅因此言,便被下狱。后又经王美人周旋,礼官才免受皮肉之苦,得以获释。公元前151年11月,景帝正式下诏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其母栗姬得知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没过几天,便呜呼辞世。公元前150年4月,汉景帝下诏立刘彻为太子,母以子贵,王美人便被立为皇后。可惜栗姬直到死,也未曾明白自己为何会输给王美人。

7.筑墙就是为了称王——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当朱元璋率军由徽州向东南拓展势力时,有人告诉朱元璋,说是有一徽州名儒叫朱升的,是个大学问家,现隐居在家。朱元璋以刘备亲顾诸葛亮茅庐为榜样,前往造访,虚心请教如何才能夺得天下。朱升深受感动,他针对朱元璋的情形说了九字要法,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即巩固后方,牢固根基,发展生产,富民裕军,韬光养晦,待时而动。朱元璋深以为然,决定立即采纳,由此开始了他走向全国的战略行动。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有十足的把握消灭另外一方,或者说谁也不敢称自己是最强大的集团。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环顾四周,虎视眈眈者不乏其人。要想消灭自己的对手,最关键的是发展自己。那么首要发展的是什么呢?当时有几股割据势力已经开始向他所在的区域运动了,朱元璋敏锐地发现了这样一种变化,他决定首先实施“高筑墙”战略。朱元璋选择调整元朝末年的残酷刑罚以及减轻百姓负担作为稳定后方的突破口。朱元璋下令释放应天府所辖监狱里的所有轻重罪犯,规定当月二十日拂晓之前,所有触犯刑律的官吏军民,一律免罪释放,并要求执行官吏不得敷衍了事,如借口拖延,要以罪论处。

第二年,他又派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询查案犯的罪状,规定原来判处笞刑的释放,判处杖刑的减半处刑,重罪囚犯处以杖七十的刑罚,贪污受贿的不再追征赃物;司法官吏没有按规定期限处理刑事案件的,重者从轻处分,轻者免予处分;武将出征犯有过失的,也都予以赦免。朱元璋这样说:“自兵乱以来,百姓流离失所,遭受战乱之苦,现在归顺了我,应该安慰为主,岂能再跟元朝的官吏一样,对他们责罚呢?况且这中间有很多人是属于失误违法的,怎么可以都将他们当作罪犯来对待呢?使用法律应以宽厚为本,如果缺少宽厚的想法就很容易走向苛刻啊!所以治理新的国家应该采用处罚较轻的法典,刑罚则一定要适当,那么百姓就不会受到冤枉。”经过朱元璋这么一说,他的部将都恍然大悟,从此积极支持朱元璋来调整措施。

朱元璋设法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是朱元璋不同于元朝以及张士诚等地方势力榨取掠夺百姓的又一仁政,也是“广积粮”策略的体现。他亲征婺州时路经徽州,曾召见当地儒士唐仲实、姚琏二人询问民事得失。唐仲实反映当地守将邓愈役民筑城,百姓颇有怨气,朱元璋立即下令邓愈停工。唐仲实说话间又婉转地反映百姓负担过重,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认:“你说的是事实。”并且解释说:“我积累的太少而花费的太多,所需要的东西主要靠百姓供应,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我从百姓那里征收来的钱财和粮食都用于军事,并没有从中拿出一丝一毫用于自己的消费。”为了表示自己对百姓痛苦的理解,他主动承认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言语间显示了深深的愧意。他这番表白果然起了作用,当时很多士人都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甚至穷苦老百姓也为他能体恤百姓的困苦而衷心地拥戴他,这样朱元璋逐渐得到了民心。

朱元璋始终为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保障,因此他下令在徽州实行土地经理,要求百姓向官府如实汇报自己耕种土地的实际情况,禁止官吏横征暴敛。这就使过去地主隐瞒土地向农民转嫁负担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当朱元璋把农业生产抓了上去,军队的屯田也取得一定成绩后,他又着手减轻各种赋税和徭役,废除新归附地区的旧政,对新归附区实施免除三年所有税赋和徭役的政策。

另外还对灾荒的地区实施随时赈济和免除田租的政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深知,广大农民之所以揭竿起义,是为了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和财物,改变“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现象。为此,他实行“给民户田”的政策,支持农民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这对于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设和巩固根据地自然会产生重大的作用。由于有了这些措施,使得很多农民纷纷投奔朱元璋,他的领地人数急剧增加,这对于恢复生产和扩大兵源都极其重要。过了几年,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对新占领地区的安抚工作,他的控制区域越来越大,而且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强。

“高筑墙”也意味着高筑一个能够打硬仗的钢铁之“墙”——强大的军事力量,朱元璋决定首先走精兵之路。朱元璋亲自回家乡招募青年农民入伍,而且注重收编归降的地方武装用以扩充自己的队伍;重视军事训练,严明军纪,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军队发展壮大之后,他由亲自训练部队变成了交由将帅去训练,但他仍然常常亲自检查、检阅,以发现不足,亲加督导。出征淮东之前,他曾亲自阅试部队,令镇抚居明率领军士分队进行模拟演练,胜者赏给银两,负伤而不退却者也赏给数量不等的银两,并赐给医药治疗,还亲自设宴,犒劳全体将士,鼓舞士气。

朱元璋非常重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常抓不懈,其中尤其重视军纪的整顿。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十分注意奖罚制度的建立,发现有将士严守法纪的典型,朱元璋便通令嘉奖。在亲征婺州时,朱元璋有一次夜出私行,巡军根据实行宵禁的命令,出面阻拦。随行小先锋张焕告诉巡军说这是位“大人”,要求放行。巡军毫不通融,坚定地拒绝说:“我不认识这是哪位大人,只知道他是一名犯夜者。”朱元璋赏给巡军二石米,从此遵守规定不再夜出。

经过朱元璋的整顿,一支完全服从自己且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出现在了中原战场上,这让其他割据势力大惊失色,这也是朱元璋之所以一出师便屡屡告捷的根本原因。

按照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注重内功,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扩展自己的地盘,在经济上、军事上不断有新的收获。然而尽管如此,本着“缓称王”的策略考虑,朱元璋与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始终保持着形式上的君臣关系,以便缩小目标,韬光养晦,避免在大业未成的情况下招风惹祸,成为众矢之的。

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策略地接受了小明王所封的左副元帅的封号,以宋政权为军事、政治的屏蔽来争取自我发展的有利空间,实际上却掌握着最终的权力。他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将其奉为“正朔”,并在旗帜、战衣上都和宋政权保持一致,甚至在政治上还提出“复宋”的口号,如在攻取婺州时赫然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配以“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的木牌,招摇过市。这同北部红巾军所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并无二致。

朱元璋一步步地奠定了自己雄厚的基础,具备了“称王”的实力。就在他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进的时候,农民军内部发生了问题。本来元末农民战争是韩山童发起的,但是由于韩山童很早就战死了,因此,就由他的儿子韩林儿承袭他的位置,当上了小明王。可是刘福通却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功劳很大,于是他倚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将韩林儿架空,自己掌握实权。但由于小明王的身份对许多派系的红巾军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谁弄到小明王,谁就有了可以借小明王发号施令、为各路将领论功受赏的尊位,谁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于红巾军乃至称雄天下。有鉴于此,不但刘福通拼命想保住小明王的性命,就连朱元璋也在密切注视着小明王的动态。

历史性的机遇出现在张士诚对刘福通的进攻这件事情上。张士诚见元朝军队内讧,无睱顾及自己时,便趁机下令进攻刘福通,刘福通自知不是他的对手,不得不派兵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得到求援的消息,非常高兴,认为自己获得了一个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他吩咐部下准备出征,这时谋士刘基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你把小明王接来,该怎样安置呢?

刘基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现在派兵去安丰,那么应天的兵力将大减,城内空虚,如果这个时候张士诚、陈友谅来攻打,该如何对付呢?而且小明王如果不死,能被朱元璋接回来的话,朱元璋还是小明王的臣子,既然是臣子,就要听从君主的安排,如果不想听从他的安排,那么把小明王接来岂不掣肘了自己?刘基的潜台词是想劝说朱元璋,不救小明王,任其被元军杀害,这样也为以后朱元璋登基称帝扫清道路。

但朱元璋却认为,如果让张士诚得了安丰,只会更加助长他的气焰。另外,他也想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梦想,如果得了小明王并控制起来,以后发布命令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基于这样的考虑,朱元璋就果断地派兵增援安丰,但当他们到达安丰时,刘福通已经阵亡,安丰被吕珍占据。朱元璋下令发起总攻,安丰城破,吕珍与来增援的左君弼同被击退,朱元璋引兵入城,下令给百姓分粮,同时把小明王从安丰接到滁州,并为小明王盖了宫殿,把小明王安排在宫殿里,同时又把小明王周围的人全换上了自己人,严密监视。至此,朱元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然而从长远利益来考虑,“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并非是朱元璋最终的梦想。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并不满足于做一名偏安一隅的吴王,他的期望显然是推翻元朝,纵横天下,将更高的权力握在手中。现在有了一个小明王做自己的挡箭牌,同时也可以先使自己预先体验一下当皇帝的滋味,并且他以自己竭力营救小明王为资本,向外界树立了一位忠臣的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得到了小明王之后,朱元璋的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多变,由于各地的红巾军仍然在零星地活动,所以小明王在手里还有很大的用处,朱元璋可以借小明王之手达到自己以往不能达到的目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选择“缓称王”的战略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朱元璋在强化自己的根据地后,又有了小明王这个令箭,他逐步做大做强,最终统一了全国,而称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8.外憨里奸——杨广夺得皇权的计谋昆虫的伪装是为了躲避天敌,隋炀帝杨广的伪装是为了消灭自己的“天敌”,原本跟皇位无缘的他却能最终踢开一切羁绊成为九五之尊,完全得益于他的伪装技术。他不仅深谙伪装之术,而且更懂得在什么人面前伪装最有效,他用伪装的面孔取悦独孤皇后,并在独孤皇后的帮助下逐一铲除太子的左膀右臂,最终仍用“仁厚”这个伪装,除掉了太子杨勇而成为隋王朝的新太子。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儿子,当初并不是皇位继承人。按制度,只有太子才能即位,而文帝已经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了。杨广对此心怀不满,一直想谋夺太子之位。

为了达到目的,杨广处心积虑地想了许多主意。他平时装出忠厚诚实的样子,以获取好名声,尤其是设法给文帝和皇后留下好印象。杨广是个极有心计的人,他在京城安插他的亲信,隋文帝、独孤皇后对杨勇的猜忌,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文帝年事已高,他要抓紧时间,赢得父母的好感和信任。

杨广先是利用表面现象一点一滴地将自己的“德行”和“操守”传达到隋文帝和皇后那里去。因为他善于观察隋文帝和皇后的喜好,很快他就知道两人对太子过于贪恋女色而不满。太子杨勇在宫中养着不少美女,经常寻欢作乐,这种事经常被人报告给隋文帝,久而久之,文帝就疏远了杨勇。而杨广精明得很,他生性更是荒淫无耻,比杨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为了讨得文帝的欢心,他伪装出贤良王子的样子。他跟宫女们生了孩子,统统秘密地除掉,不在宫里生养,免得外人听见婴孩啼哭去报告文帝。他平时与宫女们交往,都严格保密,服侍他的都是心腹。于是,二皇子杨广不恋姬妾、不近女色的名声传开了。杨广最初的形象工程收效显著,隋文帝和皇后都逐渐喜欢上了杨广。接着,杨广又知道隋文帝和独孤后崇尚节俭,他便刻意伪装自己的府邸。隋文帝要到杨广的府第,杨广便让美姬躲起来,只留老丑的,身穿朴素衣着,在厅堂供使唤;屏障也换用朴素的,将锦绣的收藏一边;又故意拉断乐器之弦,显示上面铺满了灰尘。回去以后,隋文帝大加赞赏了杨广一番,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

杨广认为大臣对自己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父皇对自己的认可度。因此,杨广很注意结交朝中当政掌权的大臣。他不停地向权臣们赠送礼物,广泛交游,跟他们结下了交情。于是,权臣杨素等人就多次在文帝面前夸奖杨广,说他年轻有为,知书识礼,是经天纬地之才。杨广做这些事情简直是滴水不漏,就连隋文帝及独孤皇后身边的人他都极力拉拢,每次隋文帝派人到杨广府第,杨广不分贵贱,都和自己的萧妃到大门口迎接,而且总是极尽殷勤地款待。来人不论地位高低,哪怕是个小小的太监,杨广也热情得很,一点不摆架子,送别时还有丰厚的礼物“略表敬意”。这世上人情多半是礼尚往来的,杨广这么客气,这些人回宫后必然极力夸赞杨广,甚至连来往杨广家的婢仆都无不称赞晋王仁孝。夸的人多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不由得文帝不相信杨广是个才能出众又仁厚孝顺的好儿子。

表面文章只是让隋文帝和一些大臣觉得自己是一个仁厚、朴实、节俭的王子,这些对太子杨勇没有太大威胁,要想致杨勇于死地,必须要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知道杨勇是个多么恶毒的太子,要想做到这点,杨广认为非自己莫属。于是,杨广即将前往江都任扬州总管时,入宫辞别母后,他伏地痛哭,独孤皇后也不由潸然泪下,杨广说:“我镇守江都,将要告别母后,我心中时刻思恋母后。今日告别,不知何日才能与母后再见。”说到这里,杨广痛哭流涕,伏在地上不愿意起来。独孤皇后也说:“你在方镇,我又年老,今天告别,将要长久分离。”独孤皇后说到这里,也已是老泪纵横,母子相对而泣。杨广趁机进言:“我生性愚笨,经常想到亲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但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招致东宫太子的无故怨恨,他经常想着陷害暗算我,置我于死地,因此我常常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天就死在他的手里。”

听杨广这么一说,独孤皇后非常气愤:“这个太子真不像话,我为他娶得元家女,指望他能继承基业,但没想到他竟不好好与之做夫妻,却专宠阿云。前次新妇本无病痛,却忽然暴亡,肯定是有人投药,使得她这么早就死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没有追查。现在,为什么又在你身上打此主意?我还健在他都这样做,我死后,那还不把你当作‘鱼肉’?每想东宫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至尊去世后,他将命你等兄弟向阿云面前下跪问讯,这会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杨广闻听此言,复又跪下,不停地哭泣,独孤皇后也悲从中来。从此以后,独孤皇后拿定主意,要废掉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广此次哭诉不可谓不毒,他利用了独孤皇后的善良,蒙蔽了她,从而使太子杨勇在独孤皇后的心中已一钱不值了。

杨广知道皇后已经不信任杨勇,便立即开始策划争夺皇位的计划。杨广明白争夺皇位是皇家大事,但是这样的事情外臣直接插手肯定不好,可是现在能改变皇上主意的,只有杨素一人,而能与杨素合谋的只有其弟杨约。这个杨约与安州总管宇文述交情很好,而这个宇文述恰好是自己的死党,在离自己不远的寿州当刺史。于是杨广拿出很多财宝,资助宇文述入关,去说服杨约为自己效力。

杨约这时任大理少卿,杨素但凡要干什么事,都先和杨约商量之后才干。宇文述请杨约喝酒,老朋友相见,自然开怀畅饮,二人又摆开赌局,以助酒兴。宇文述每盘都佯装不胜,将所带金银全输给杨约。杨约赢了许多,向宇文述致谢,宇文述趁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晋王的赏赐,让我与你痛快地赌一场。”杨约大惊,问:“这是为什么呢?”宇文述就低声告诉了他杨广的意思,并劝他说:“守正居道,固然是人臣应恪守的原则;应时权变,也是聪明人的见识。自古贤人君子,莫不顺应时势以避祸患。你们两兄弟,功名盖世,掌握大权好多年了,朝臣中嫉妒你们杨家的数不胜数。另外,诸王因自己的欲望未得满足,常切齿痛恨执政大臣。你虽得皇上信任,但皇上一旦去世,你靠什么庇护?现在皇太子失爱于皇后,皇上也早有废黜之心,这些你是知道的。现在如请立晋王为太子,不过是贤兄口中一句话。果真能在此事上建大功,晋王必然永远记住你的好处,这对你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

杨约认为言之有理,就把这些利害关系说给杨素。杨素听后也幡然醒悟地说:“以我的智谋思虑,却一点儿也没想到这里,全靠你指点我。”杨约知道计谋已奏效,又对杨素说:“今独孤皇后的话,皇上言无不听,应该寻找机会,利用独孤皇后搞掉太子,这样就可长保荣禄,传祚子孙。大哥如果迟疑,一旦发生变故,让太子掌权,恐怕灾祸就要降临你我的头上了。”杨素听从了杨约的话,决心为杨广当太子助一臂之力。

几天后,按照杨广的精心部署,杨素特意入宫在独孤皇后面前说:“晋王孝悌恭俭,很像至尊。”杨素说这话,是试探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听完杨素的话,不由伤感流泪,说:“你的话说得很对,我儿最孝顺,每闻他父亲和我派内使到,必到城外迎接,说到与父母的分别,总是伤心哭泣。他又十分怜爱新妇,我派婢女去,见他常与新妇同寝共食。哪像太子与阿云对坐,终日酣宴,溺爱小人,仇恨骨肉兄弟。所以我越发可怜杨广,常担心他被他的哥哥暗中杀害。”这时杨素算是摸准独孤皇后的态度了,于是杨素就在她面前大讲太子不才。独孤皇后于是同意了杨素关于促使皇上废黜太子的请求。

既然皇后同意废皇太子的建议,那么杨广此时需要专心对付的就只有一个人了,那就是杨勇的死党高颖。隋文帝曾对高颖说:“有一个神告诉晋王妃,说晋王必有天下,此事卿的意见如何?”高颖很认真地回答:“长幼有序,怎么可以随便废长立幼呢?”独孤皇后知道高颖一心偏袒杨勇,就暗下决心要搞掉他。这正合杨广的意图,机会往往垂青有心者,不久,机会来了。高颖夫人死后,隋文帝曾经劝说高颖续娶,高颖流涕推辞说:“我现在已经年老了,退朝以后,只是躲在房子里面读读佛经而已,感谢陛下关怀。至于续娶,不是我的愿望了。”隋文帝也就不再强劝。过了几个月,高颖爱妾生下一个男孩,杨广抓住这个机会向独孤皇后说高颖的坏话,独孤皇后听后闷闷不乐。隋文帝询问原因,独孤皇后说:“陛下还相信高颖吗?当初陛下想为高颖续娶,高颖心里面想着自己的爱妾,当面欺骗陛下,现在他骗你的事情都已经暴露了,您怎能再相信他。”隋文帝从此不再信任高颖,这是杨广向太子一党发起的第一轮攻击。

但杨广并不满足于这一次的小小收获,公元599年9月,隋文帝下令审查叛将王世积案,杨广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暗中买通狱吏,制造伪证,陷害高颖,审查得出的结论是:高颖与王世积相勾结,接受王世积赠送的名马,向他传送情报。隋文帝知道后大怒,下令免去高颖上柱国、左仆射职,但仍保留齐国爵位,回府闲居。此次没有彻底搞掉高颖,杨广还不罢休。

不久,杨广又唆使高颖府内的国令上书,称高颖的儿子高表仁曾劝慰其父说:“司马懿当初称病不朝,终于获得天下,父亲今和当年司马懿遭遇一样,焉知非福!”隋文帝看了上书,怒从心起,于是下令拘捕高颖,将他囚禁在内史省审问。杨广早已买通内史省官员,几天后内史省官员向隋文帝报告审查结果,称沙门真觉曾对高颖说:“明年国有大丧。”尼令晖又对高颖说:“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难,十九年不可过。”当年正好是开皇十九年。隋文帝闻报更加气愤,他对群臣说:“帝王难道是可以强求得到的吗?孔子以大圣之才,还不能得天下。高颖与儿子谈话,自比晋帝,这是什么居心呢?”于是将高颖除名为民。

至此,杨广已完全骗取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信任了,拉拢了杨素,搞掉了高颖,剩下的就是对付杨勇了。

此时的杨勇惴惴不安,而此时隋文帝也让杨素前往观察杨勇动静。杨广与杨素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来陷害杨勇。杨素来到东宫,在厅外休息,杨勇穿好衣袍,在厅中等待,杨素故意在外闲逛,拖延时间,以激怒杨勇。杨勇果然怀恨在心,见面时他的不满情绪溢于言表。杨素回到仁寿宫,说杨勇心怀怨气,恐怕会有变乱发生,要注意防察。隋文帝听了杨素的诽谤之词,心中十分怀疑。这时,独孤皇后派去探听东宫的人,也经常报告东宫情况,一点小事,也加油添醋,以构成其罪。

隋文帝这时更加疏远猜忌杨勇,下令在玄武门到至德门之间设立便衣,侦察动静,有情况随时报告。东宫宿卫将士,侍官以上,名籍都重新由诸卫府掌握,骁勇的宿卫士兵都一律撤换。

杨广认为彻底推翻杨勇的火候到了,于是他派督王府军事段达接近东宫幸臣姬威,用许多金银珠宝买通姬威,段达巧言令色,向姬威陈说利害关系,威胁他说:“东宫罪过,主上都知道,已奉密诏,肯定要废掉太子。你能报告东宫消息,将来必定得到大富大贵。”姬威权衡了一下利弊,便同意将太子的消息密告杨素。这样,内外勾结,造谣中伤,杨勇的过失传到隋文帝耳中也一天比一天多。终于,隋文帝无法容忍太子的诸多缺点了,公元600年10月1日,隋文帝从仁寿宫回到长安,突然命令将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抓起来,命专人审问;又命杨素通报东宫情况,传达近臣知晓。杨广趁机派人编造说太子骄横、傲视大臣、不满皇上、图谋不轨等许多坏话。

这时杨广安排好的另外一出戏也上演了,他收买的姬威也“挺身”而出,状告太子的违法行为,他将杨广早就为他编造好的事有声有色地说出来:“皇太子太过骄奢,曾经对臣讲过,即位之后,从樊川到散关,要尽辟为苑,还亲口说:‘以往汉武帝将要建上林苑,东方朔进谏,赐给他黄金百斤,这太可笑了。我不会用黄金赐这种人。如有进谏者,正该斩首,杀他百余人,自然无人再谏。’上次苏孝慈被解职左卫率,太子咬牙切齿,挥舞拳头说:‘大丈夫总有一天必雪此恨。’皇太子曾经命令老巫占卜吉凶,对臣说:‘父皇最忌讳第十八年,此期快到了。’”隋文帝听到这里,潸然泪下,说:“谁不是父母生养的,太子恶逆,竟然到了这样一种地步。我最近看《齐书》,见高欢放纵其子,不胜痛恨,我岂能再重蹈他的覆辙!”

于是隋文帝下令禁锢杨勇及诸子,不准自由行动,又逮捕了其部分党羽。在杨广的授意下,杨素亲自负责审讯,屈打成招,炼成冤狱。几天后,杨素又遵从杨广的计谋,向杨勇的最后一个死党、左卫大将军元旻开刀。他指使人上奏,诬告元旻,说元旻身为皇宫宿卫,经常巴结杨勇。裴弘曾将杨勇的书信交给元旻,题封写:勿令人见。隋文帝看完这封奏书,不由分说,立即命武士逮捕元旻、裴弘,下狱治罪。杨素派人搜查东宫,在库房中发现火燧数千枚,又在药藏局发现贮存艾数斛。火燧是当时卫士常佩之物,用以打火。这些很平常的点火照明之物,此时也被视为谋反的物证。姬威又说:“太子准备这些东西别有用意,至尊在仁寿官,太子常饲马千匹,说:‘径往扼守城门,自然饿死。’”公元600年11月2日,隋文帝命令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杨勇的诏书。经过几年苦心谋划,杨广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其后一切的事情都顺理成章了,公元600年12月,隋文帝立杨广为皇太子。

同类推荐
  •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于小事,安全问题大于天。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保障,更决定着大到事业、小到每件事情的成败!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对于集体,还是对于个人,安全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事关安全的“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才可能最大程序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只有真正认识到“安全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认真实践,所有的工作才能有保障地得以实现。
  •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本书通过对2013年以来中央、省、市、县、百姓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全面梳理,精选出当今社会各界最受关注的前沿话题。全书分为战略篇、法治篇、社会篇、发展篇、数据篇等篇章。
  • 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本书共七章,首先交待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理论假设和交待研究方法,继而讨论表明,世界各大国的经济上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涉及政治上的关系。
  • 邓小平外交

    邓小平外交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所敬爱的邓小平,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立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国际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醒冷静地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缜密地思考,大胆准确地判断,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
  •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头人,是支委会“一班人”的“班长”。实践证明,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支部书记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热门推荐
  • 错位节拍

    错位节拍

    一对闺蜜爱上一个男人,昔日姐妹翻脸无情,经历失忆整容,两人身份互换。请看遭遇背叛的女主,如何找到人生真爱,顺便复仇昔日闺蜜。
  • 魔仙奇旅

    魔仙奇旅

    俗话说的好,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不,苏大小姐一拿就遭殃了;被一臭老头拐到异世不说;还让她背负唤醒大魔头的重任;好吧好吧,为了回去,她忍了;可素,为什么大魔头一醒就缠上她了;还有那个腹黑师傅,到底想干什么;随便领回来的可怜小和尚,居然是妖王;老天啊,苏大姐无语泪先流,您还让不让人活啦!~~**********************************************跪求票票,求收藏!~~
  • 兜转爱上你

    兜转爱上你

    冒冒失失的八卦小记者莫小语,因参加报道一场婚礼。结识了抢亲了穆小云,从而卷入了一场穿越时间的倾城爱恋。女神般但失忆的夏蔷薇,追寻旧爱的穆小云,强势义气的唐嫣,与阴险小人邱阳。看最终谁是真正赢家。
  •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历史当然有用,以古鉴今,读史明智。我为什么反复说没用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现在的功利性太强了。功能说得太多,难免庸俗化……
  • 冒牌大和尚

    冒牌大和尚

    一个系统成就一段传奇,从地球走向诸天万界,带领大家领略不一样的神话。黑山老妖,是否真的存在,吕洞宾是否真的是仙。诸天无神,无仙,那就造一个出来。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破茧,收藏一下,顺便给几张推荐,谢谢。
  • 黑起

    黑起

    大家好!我是本作品的主角兼老师黑起,没错,我的名字就是由战国时代著名大将白起的名字而来,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几个不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吐槽担当——张落,因为不重要就不详说了,接下来是外貌担当——蔡雯,这个也不重要,还有是春丽的担当——秋丽,总感觉会被人骂,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废材担当——驴超(废材)。那么就介绍这么多,故事正式开始。PS:章节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绝不会说是作者乱写的。
  • 蚩尤经

    蚩尤经

    黄帝与蚩尤大战,最后蚩尤战死,蚩尤在临死前将自己一生武学的《蚩尤经》保存在一丝魂魄之中逃到异界。青冥大陆的少年徐海天生缺少一魂一魄,不能练武,只有16年的寿命,无意中得到蚩尤的一丝魂魄,不仅补全了自己的三魂七魄,还得到了《蚩尤经》。从此改变了徐海的一生……
  • 古城消失之谜

    古城消失之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不断增长,世界交流日益扩大。在人类的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囿于知识的局面限制,对自身及周围的种种现象,只能靠主观的猜测与揣摩;当人类的科学知识水平获得空前大发展以后,很多过去遗留的难题,都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又发现了更多的有关这个世界目前仍无法解释的奥秘。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神奇与玄妙:恒星有着瑰丽的肖像,太阳长着绚丽多彩的“羽毛”,黑色闪电恐怖玄秘,龙卷风古怪行事,沧海桑田变换“忙”,木乃伊经年不腐 ,盐湖上机车飞驰外星人探访军事基地……世界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它的另一面,而这些令人迷惑的神秘现象,就是找到世界运行的复杂机关的秘密入口!
  • 非落唐家

    非落唐家

    天!这是怎么回事?她找妹妹怎么找到“古董店”来了?这也太夸张了吧!舒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来到这不识一丁的古代,妹妹没找回倒把自己给弄丢了。可怜家中老母一病不起,这可如何是好?
  • 天云抉

    天云抉

    新书:天地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