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2700000003

第3章 要让臣子始终在雾里看“花”

臣子毕竟是自己人。

不可能像对待敌人那样残酷,否则他们都会成为你的敌人,因此,需要一种平和且扑朔迷离的控制艺术,这种艺术运用到实践当中会让所有人有着如雾里看花的感觉,给你一杯酒,请你把权力主动交给我,想在我身边酣睡,我就让你在睡梦中烟消云散,你们争取夺利,最后得利的人让你们永远害怕。

1.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揽权的招数先秦法家认为:“下侵上之权,臣用君之术,为乱政之本。”历代有许多“势盛俘上,功高震主”之大臣,篡权夺位,擅杀大臣,谋废君主。帝王吸取过去的教训,对于这些权臣、重臣,总不免要有所忌惮,一旦局势许可,即着手削夺他们的权势。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部下黄袍加身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的,他不宜采取极端的措施来削夺势力强大的部将的兵权,因为如果他这样做了,很有可能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他采取一种以往任何朝代都没有人用过的全新方法来驾驭权臣。

赵匡胤行伍出身,长期掌握禁军,依靠兵变夺取政权,自然要防止别人故伎重演。如何确保全国统一、集中军事权力、抑制地方军阀抬头?摆在面前的难题使他坐卧不宁。

一天,他在召见赵普时,诚恳地问:“天下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时间内,帝王换了八个姓氏,战事从未停息过,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呢?”赵普静静地听着没有做出回答。赵匡胤迫不及待地接着问:“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事,作为国家的长久计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忠心的赵普对这一攸关国家社稷的大事也思考良久,然后才胸有成竹地回答:“陛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天地人神的福气啊。其实这里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只不过是藩镇势力太强,而君王的力量太弱小罢了。要想从根本上治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有慢慢来削夺这些藩镇的权力,给他们一些金钱、田产,收回他们手中掌握的精兵,那么天下自然会安定下来的。”赵匡胤还没有等赵普讲完就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要对禁军将领动真格的,赵匡胤却陷入了权力和友谊的矛盾之中。禁军的高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有的是过去的好友,有的是义社弟兄,有的直接参加了拥立活动,个个都是圈子里面的人物,自己有今日,全靠大家的拥戴,现在怎么好对他们下手?倘若不采取行动,他们中却有一些人自恃有功,已经出现了不听皇帝号令的迹象,不由让人内心感到害怕。赵匡胤有些犯难,犹豫不决。对此,赵普相劝道:“不怕他们反叛,不过就怕他们不能制服部下。万一军队里有人作孽,他们到时也由不得自己了。”一席话让赵匡胤想起自己当年“黄袍加身”的往事,便再也不犹豫了,就这样“杯酒释兵权”便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了。

公元961年春天,赵匡胤乘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入朝、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返京之机,召集义社兄弟进宫。这些把兄弟与赵匡胤是生死之交,建宋朝后,各得其所,有的掌握节镇大权,有的典掌禁军,个个权势显赫。人都到齐后,赵匡胤发给众兄弟每人一弓、一剑、一匹御马,撇开侍从,独自率领众将帅驰出固子门(今开封城西门),来到城郊森林里开怀畅饮。大家都是结义兄弟,不分君臣,行令猜拳。酒饮方酣,赵匡胤突然起身严肃地问道:“此处别无外人,你辈之中谁想当皇帝的,方便得很,动手将我干掉便成了。”诸将帅一听,收住欢笑,纷纷跪在赵匡胤面前,伏地求饶。赵匡胤看了看众兄弟,语气缓和地追问:“你们真的是要我当皇帝?”众兄弟一听赶忙拜呼:“万岁!万岁!”赵匡胤说:“汝辈既然真的拥护我为天下主,从今以后,必须尽臣子忠君之节,不得无礼犯上。”

经过这次预演后,赵匡胤于闰三月,迈出了改革禁军的第一步,罢去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去韩令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务,改任成德节度使。从此,宋廷去掉了禁军中最高统帅职位殿前都点检,禁军即由皇帝直接掌握。

撤换几个禁军将领,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禁军的从属问题,为了巩固皇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保证禁军不产生新的实力人物,集禁军最高指挥权于君主一人之手,赵匡胤必须从军事制度上铲除滋生新的实力人物的土壤,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所以他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禁军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改革,从而使禁军完全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赵匡胤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组禁军最高领导机构,将原禁军殿前、侍卫两司之一的侍卫司一分为二,改作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同殿前司合称“三衙”。同时,撤销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指挥使,从而使禁军中原来职位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变成禁军的最高将领。“三衙”首领互不相隶,直接由皇帝统领。为了使“三衙”首领相互牵制,他又在宋廷中设立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枢密院,设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把过去集于“三衙”一身的统兵权和调兵权一分为二。宰相不再过问枢密院的事情,枢密院直归皇帝管辖,以形成“三衙”虽有握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枢密院虽有发兵之权,却无握兵之权的局面。同时,又明确规定禁军的后勤供应归宋廷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盐铁、度文、户部)管辖。这样,“三衙”、枢密院、“三司”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共同管理。皇帝自上而驭,利用三者之间相互制约,来统率、指挥禁军,禁军从此一扫五代以来飞扬跋扈的风气,乖乖听命于皇帝。

万事开头难。赵匡胤在禁军中“丢块石头问水深”,没有引起多大波澜,便决定加快改革禁军步伐,正式上演“杯酒释兵权”。

七月的一天,赵匡胤在宫里举行宴会,他传旨召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入宫赴宴。酒过三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对出席宴会的功臣宿将、义社兄弟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何故。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赵匡胤刚说完,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顿时宴会气氛紧张,大家着了慌,赶忙离开席位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赵匡胤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即使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赵匡胤说得言真意切,石守信等人被吓得哭了起来,一个个乞求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赵匡胤见时机已经到了,便不紧不慢地说:“人生只有短短的一瞬间,大家所说的大富大贵,不过就是积攒很多的钱财,以供自己和子孙们享受荣华富贵罢了。我现在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将帅听罢此言恍然大悟,连连称谢说:“陛下替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禁军将帅一个个称病告假,请求解去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很快批准。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收回这些大将们手中的兵权,于是,很慷慨地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赵匡胤第一步计划圆满成功。

随后赵匡胤又对耆宿旧将也采取了同样手段。公元969年冬天,赵匡胤约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等人入朝,到后苑宴会。王彦超等人都是赵匡胤的老前辈,多在晋汉两朝时就已“建功立业”,显赫一时,根基很深。宴会上,酒喝得差不多时,赵匡胤便开口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是个明白人,赵匡胤落魄时投奔他,他没有收留。赵匡胤建宋当皇帝后不思旧怨,依旧留用他,而今在稳定朝政上自己已失去作用,他便知趣地顺着赵匡胤的意思说:“我本来也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其余等人不赞成王彦超的说法,争着陈述自己的功劳。赵匡胤听了直皱眉头,然后不耐烦地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提它干什么?”武行德等人讨了个没趣,怏怏散去。第二天,宋廷降旨罢免王彦超等人的节度使职务,任命以闲散官职,留在京城居住。至此,压在赵匡胤心头的石头,又放下一块。

禁军是最让皇帝头疼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政局动荡。因此赵匡胤没少花工夫,当时禁军是赵匡胤直接掌管的正规军,大约二十二万人,负责守卫京城和重要战略据点。因此,赵匡胤为了防止禁军犯上作乱,在具体部署上,京城驻十多万,外地军事重地驻十多万。他还规定京师禁军和外地驻军内外相制,如驻外地禁军谋反,京师之军足可控制外地驻军。反之,如京师之军叛乱,外地驻军也能抵挡住京师禁军。为了优抚禁军,赵匡胤不惜倾全国之财力来供养这么一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军队,禁军俸禄从优,特别对出外戍边的禁军,还加发各种钱物,有的增加“月俸”,有的按季加发艮鞋(一种比较坚固的鞋),天寒或给棉袄,或给“装钱”。戍守部队,一般一二年换一次,至多不超过三年。每当戍卫回京,赵匡胤都亲自接见,并备食物慰劳。他防止禁军将领哗变的主要措施就是:禁军出外作战前临时指派将帅,以便割断统帅与士兵的密切关系。所有这些防范措施,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禁军权限过大、易于发生政变的问题。

整顿完禁军后,赵匡胤开始把触角伸向地方武装,他对付地方武装全然不像对禁军,他的目的就是要弱化地方武装,即他所奉行的“强干弱枝”之策,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原来,他将全国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除了禁军直属中央管辖外,厢军、乡兵和蕃兵都归属地方管理。厢军是宋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总领于侍卫司,其精锐选入禁军,留下来的大多为老弱。厢军可以说是不务正业,有名无实,他们主要工作只是一些地方性的杂活。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只招募来的地方兵,经过训练,加强地方上的统治。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数量很少,必要时可以配合禁军作战。

从厢军、乡兵、蕃兵的兵源上看,我们不难想像他们与禁军在待遇上的差距会有多大了,由于这些地方武装待遇低,训练差,士气不高,故无法与中央禁军相抗衡。这也正是赵匡胤所希望看到的,通过这样的安排,他根本不用担心地方实力超过中央,即便是偶尔有一二个地方集团想要脱离中央,就军事上而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战胜高出他们若干层次的禁军。可见赵匡胤在解决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上是超越了他的先辈们,同时也给后来的帝王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2.别想在我身边酣睡——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的绝招与刘邦一起打下西汉江山的大将们,如韩信、陈豨、彭越等人,没有一个实力比他弱。因此,刘邦不能以硬碰硬,只能主动示弱,以麻痹这些强敌,等时机成熟了,再突然袭击,慢慢削弱他们的实力。刘邦遵循的原则是一次不要打死,以免狗急跳墙。要利用一支强敌的力量去攻击另一支强敌,形成彼此攻击的态势,然后自己再将最终剩下的那一支伤痕累累的强敌收拾掉,从而在不损耗自己一兵一卒的前提下,消灭了自己面前所有强劲的对手,这就是刘邦“示弱蓄力,借力打力”的策略。

刘邦成为西汉皇帝后,深知刚刚摆脱了大规模战争蹂躏的百姓,不愿意看到因为统治集团的矛盾而重燃战火,所以刘邦不能同时对所有的诸侯王动武。但如果只对一个诸侯王动武而不惊动其余的诸侯王,这个难度又显然很大,那怎么办呢?刘邦索性来个示弱,诸侯王不是希望刘邦表现得很弱吗,既然这样,索性将计就计。刘邦最担心的诸侯王莫过于韩信了,如果韩信造反,那自己的皇位定然不保,因此,刘邦必须先稳住韩信,那么怎样才能稳住韩信?刘邦自有他的绝招。

西汉建立不久的一天,刘邦在京城洛阳南宫设宴贺功。大家开怀畅饮,刘邦也喝了不少。高兴之余,他向众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夺取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呢?”群臣一致认为:“陛下能与天下同利,谁能攻夺城池,就封他为王;而项羽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城池不给人封地,所以会失控天下。”

刘邦笑着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百姓,安抚百姓,筹备粮饷,支援前方,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乃当世豪杰,我能任用他们,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关键。”这些话只提他手下大臣的能力,唯独没有说他自己的能力,可见,刘邦是在故意示弱同时也放出了信号:韩信,你放心吧,我不敢拿你怎么样。但背后却隐藏着刘邦一个惊天的大阴谋,他需要积蓄足够的力量,才能从根上拔掉韩信这棵大树。

不久,刘邦为了进一步安抚韩信,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让他富贵还乡,满足了他多年的梦想。韩信果然没有疑心,兴冲冲地当他的楚王去了。但韩信当楚王后,却越来越让刘邦坐卧不安了,不断有密报到刘邦那里,说韩信经常擅自调动军队,这让刘邦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韩信就带兵攻入长安。更令刘邦不快的是,项羽部下有个将领叫做钟离昧,与韩信一向很好。项羽在乌江自杀后,他就投奔了韩信。刘邦对此人十分痛恨,听说他逃到了楚国,又在韩信的手下,立即诏令韩信逮捕钟离昧。韩信则置若罔闻,不加理睬,这更增加了刘邦心中的不安。

于是,刘邦又一次向群臣示弱,他公开征集大家的意见。有些胸无城府的将领,听到这件事都大为愤怒,怒吼:“我们赶快发兵,把韩信捉来,活活坑杀。”这不是刘邦想要的回答。就在此时,西汉名臣陈平上场了,他问刘邦:“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旁人知道吗?”刘邦答道:“还没有声张出去。”陈平又问:“韩信本人知道吗?”刘邦回答说:“不知道。”陈平又接着问:“陛下的军队与韩信军队相比较,哪一个更精锐呢?”刘邦如实答道:“我比不过韩信。”陈平想了想,接着发问:“陛下能找出在用兵打仗方面比韩信强的将领吗?”刘邦承认说:“难以找出。”刘邦这是做出一个姿态来迷惑韩信的,很快就有人把陈平和刘邦的这段对话传到韩信的耳朵里,于是韩信因自己藏匿钟离昧而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了。

此时刘邦表面上装作无所事事,不闻不问韩信的事情,实际上他已经在暗中布置抓捕韩信的计策了。

一天,韩信接到刘邦派使者送来的一道诏书,刘邦在诏书里面煞有介事地说:“古代有天子巡游,会见诸侯的礼节。天子五年巡狩一次,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我也很想念你们这些跟我出生入死的诸侯王,因此我想趁此机会到各处去走走,听说你们南方有一个叫云梦泽的地方,是很有名的,我想到那里去看看。顺便召集你们这些老朋友一起来聚聚,不知你意下如何啊?”韩信心里犯疑,还没等他想出一个对策的时候,又接到报告说刘邦快要到达了。原来使者一出发去韩信处送诏书,刘邦也就跟着动身了,并带上了夏侯婴、窦婴和樊哙。韩信这下慌了神,心中充满疑惧。

他反复考虑,自己确实无罪,如果发兵,反而证实了“造反”的罪名;但如果到陈县去拜见刘邦,刘邦可能会怪罪自己收留了钟离昧,因此,韩信决定将钟离昧杀了献给刘邦,他想这样刘邦总拿自己没有办法了吧。于是,韩信布置武士埋伏,将钟离昧骗到自己的住处,将其杀掉,并割下他的头装在匣子里面,这下他安心地去拜见刘邦了。他哪里知道,刘邦早已命令樊哙指挥几个力士,埋伏在帐幕后面,等待号令行事。韩信一到云梦泽,就以楚王身份,首先单独朝见皇帝,并将钟离昧的人头献上。这时,樊哙等人突然从帐幕后出来,立即将韩信按倒在地,捆绑起来。韩信这才知道自己落入了刘邦的圈套。

到了长安以后,如何处置韩信,让刘邦颇费了一番心思。众多异姓诸侯王都在拭目以待刘邦的最终处理结果,如果刘邦将韩信杀掉,那么他们就会以此作为参照,认为韩信的今日,就是他们的明日。刘邦也知道此事倘若处理不好,肯定会引发全国的骚乱,届时凭自己的实力,恐怕难以控制住全国的局面。因此,刘邦没有表现出强势的态度,他下诏书说:“我是听到传言说韩信有造反的意图,现在证实这些纯属谣言,这是我的失误,我保证以后不再听信这些谣言了。但是韩信匿藏项羽余党钟离昧是有罪过的,按照汉朝的法律,我只好免去他的楚王爵位,改封他为淮阴侯了。希望大家不要妄自猜测,你们各自安心管理好自己的属地。”刘邦下达诏书的同时,还果真找来一个替死鬼,宣称此人是造谣者,将他杀掉,然后还将此人的头颅传送给各诸侯王看,以表示自己确实是受此人的欺骗。刘邦既然承认自己有错,就说明他无意与各诸侯王为敌,这是高明的示弱方式,同时也稳住了那些想跟他对抗的诸侯王们。

刘邦释放韩信是有自己想法的,原来,当时还有两支重要的异姓诸侯力量,他们是陈豨和彭越,他们两人的军事能力又仅次于韩信,且三人私交也不错,这是让刘邦感到头疼的事情。

刘邦对待韩信的态度,直接影响了陈豨,刘邦对此已经有所察觉,因此他将陈豨调离京城长安,以免两人勾结对自己不利。没想到这个陈豨在离开之前却与韩信有一番密谋,陈豨到韩信住所告别时,韩信说:“你驻守的地方是天下精兵集结之地,你是陛下的亲信。如果有人说你造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也许会产生怀疑;到第三次有人再告时,陛下必然会带兵亲征。到那时,我在京城举兵,做你的内应,共同夺取天下。”陈豨十分了解韩信的才能,便答应下来。陈豨与韩信的这番对话很快就传到了刘邦那里,刘邦有些坐不住了,他决定抢在他们动手之前削弱其实力,可是如何才能不动声色地做到这点呢?刘邦想到了一个借力打力的方法。

陈豨走后不久,刘邦亲自来到韩信家里,韩信先是感到惊讶,以为刘邦发现自己跟陈豨合谋的事情了,可是刘邦只跟他闲聊一些以往君臣同心的事情,与陈豨有关的话一句也没有提,韩信这才放下心来。过了一会儿,刘邦突然对韩信神秘地说:“我刚刚得到密报,说陈豨已经在巨鹿郡造反了,而且还占领了很多地方。我想,原来跟我打天下的人里面能够打败他的只有将军了,不知道将军是如何看待陈豨反叛这件事情的?”刘邦这种不软不硬的话,留给韩信自由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小了。果然,韩信只能顺着刘邦的思路往下说:“陈豨造反,那是不义的事情,必须迅速派人去剿灭,才能让国家避免灾难。”刘邦听韩信这么一说,知道韩信已经骑虎难下了,刘邦趁势对韩信说:“将军说的很对,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考虑到国中除了将军,无人能抵挡陈豨的进攻,所以我决定由你来组织军队,并由你来统帅这支军队去平定陈豨的叛乱。”

韩信听刘邦这么一说,知道自己已经被拖上案板了,韩信陷入沉思中。刘邦不失时机地给韩信一颗定心丸,他说:“你的忠心我是知道的,明天我当着众大臣的面宣布对你的免死令,即对你而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刘邦不杀、见金属器不杀。我想有这四不杀,你应该可以放心了吧。”韩信还想说什么,但他看到刘邦那种不容拒绝的眼神后,不得已只好答应说:“既然陛下如此信任我,那么我定会竭尽全力组织起强大的平叛大军!”

刘邦为什么要韩信来组织军队呢?刘邦是这样想的:韩信要组织大军,临时招募肯定是来不及了,因此,他肯定会收罗自己原来的部下;如果能够将韩信的死党全都聚集起来充当前锋与陈豨血拼,那么韩信的老本肯定就此赔光。

事情果然如刘邦设想的那样,过了几天,韩信派人告诉刘邦,自己已经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精锐部队,并请示何时能够出发。可是韩信没有等来刘邦让他出发的命令,刘邦亲自来到韩信的军营,对韩信说:“上次因为我的原因,让将军受委屈了,我想你的心情一定不好,以坏心情统兵作战,肯定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我思量再三,决定还是由我亲自带领你的精锐部队去平叛,你看如何?”韩信还能说什么呢?他不但乖乖地交出兵权,还得赔上笑脸奉承说:“有陛下的英明指挥,我想陈豨肯定是不堪一击的,我将在京城等候陛下捷报,并恭候陛下凯旋。”刘邦一语双关地说:“韩将军放心,有你为我准备的虎狼之师,我肯定会大获全胜。”就这样,刘邦轻而易举地夺走了韩信的统兵权,把韩信的老本全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刘邦只从自己的亲兵中抽调了五万人,而且都是刚刚招募的,刘邦将自己的亲兵放在整个大军的最后,韩信的旧部则全都成为了先锋。于是,刘邦借韩信旧部的力量去打击陈豨的计划基本实现。

考虑到韩信旧部的威力,原来还不敢彻底剿除韩信,现在刘邦即将把韩信的绝大部分旧部送往战场当炮灰,韩信身边自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撑腰的力量了。因此,此次刘邦没有再给韩信喘息的机会,他暗中指使自己的结发妻子吕雉在自己出发后,选择好时机处死韩信。刘邦选择吕雉有他自己的考虑:由吕雉来动手,有利于遮人耳目,可以光明正大地说自己当时正好带兵在外,这样,宫中发生的一切事情自己自然是不知道的,再者,大臣们也都知道吕雉经常喜欢自作主张。

吕雉果然不辱使命,刘邦走后第三天,吕雉便让萧何将韩信骗进宫里,关进了一个笼子。韩信大喊:“陛下曾答应过臣有‘四不杀’!”这时吕雉出来了,她冷冷地说:“陛下临走的时候早就替你想好了。”话音未落,只见来了十多名宫女,她们拿出十多匹黑布,将囚禁韩信的笼子裹了个严严实实,这时,吕雉说:“韩大将军,你还能见天、见地、见陛下吗?”韩信大叫:“你要怎样杀我?”吕雉说:“这就不劳将军费心了,陛下也早就考虑周全了。”只见那些宫女像变戏法似的,每人手中拿着一根三米多长削尖了的竹竿,只听吕雉一声令下,她们一起刺向笼子,韩信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被刺死了,可怜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

与吕雉遥相呼应的便是刘邦平叛,其实,刘邦是借韩信旧部的力量去铲除陈豨叛乱势力。可是,刘邦没有想到陈豨比自己想像的要骁勇得多,加之韩信的军队也习惯于听韩信的调遣,刚一交战,刘邦便大败,韩信旧部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尽管如此,刘邦认为这一战非常值得,一方面,韩信旧部将永远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了;另一方面,借用韩信的旧部力量基本削弱了陈豨,虽然还没有彻底消灭,但已是奄奄一息了。因此,刘邦心满意足地班师回朝,去接受吕雉铲除韩信这个天大的喜讯了。

陈豨一日不除,刘邦就一日不得安宁。刘邦将目光放在了另外一位诸侯王彭越身上。他派人送信给彭越说:“最近陈豨叛乱,令我非常不安,想向将军请教平叛的高招,不知可否赐教?”彭越不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回信说:“陛下不必担心,你可以下诏,由天下诸侯出钱、出兵,这就能够准备足够的平叛资源了。”刘邦马上下了个手谕给彭越说:“多谢将军的建议,你我是患难之交的兄弟,现在我这个当哥哥的有难了,你能够袖手旁观吗?希望你能带头贡献出你的精锐部队。”彭越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他只好抽调自己的五万军队前往长安。刘邦正是靠这五万精锐做前锋,最终彻底消灭了陈豨的叛乱。

刘邦知道彭越被自己抽调了五万兵马,实力自然大打折扣,于是,等陈豨一死,刘邦便将矛头对准了彭越,在刘邦的步步紧逼下,彭越不得已只能铤而走险,举起了反叛刘邦的大旗。然而,此时他的这种垂死挣扎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刘邦以这种借一支或者几支反对自己的力量来消灭其他对手的计谋方法,逐一消灭了几支力量最强的诸侯王,自身实力却一点也没有损失,他的手段真是高明。

3.坐山观虎斗——康熙巧除索额图与明珠两党春秋时期,楚庄王要去攻打晋国,警告他的大臣们说:“有敢于劝阻我的,我就一定处死他。”孙叔敖拜见楚庄王说:“我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不知道大王愿意听吗?”楚庄王说:“只要不是劝谏的话,都可以。”孙叔敖于是说:“我曾在树下看到这样一件事:螳螂要捕捉知了,却不知黄雀在后面等着要啄它;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料有个儿童在树下正准备用弹弓打它;儿童要打黄雀,却不知他的脚前有一个大坑,身后也有危险。”楚庄王听后说:“看来这些人都是那种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的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孙叔敖进一步说:“现在大王进攻晋国的举动难道不是这样吗?”楚庄王听后大笑说:“多亏你的提醒,我差点犯了大错误。”这个见于《韩诗外传》中的故事便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早的版本。

楚庄王没有成为“螳螂”,这是万幸。但是康熙时期的索额图和明珠这两只“螳螂”却成为了康熙这个“黄雀”的盘中餐。索额图与明珠分别是朝廷内的两大朋党,索额图是康熙已故皇后的父亲,明珠的妹妹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子。双方都位高权重,权倾一时。为此,康熙避实就虚,他暗中制造两党相互倾轧,怂恿一方去攻讦另一方,等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来将两党一网打尽。

明珠和索额图都是协助康熙皇帝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的主要功臣,也都是在那个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但是随着朝廷形势的日趋安定,他们之间的权力较量也开始升温,一时间朝廷内外主要大臣纷纷投身这两个党派之中,他们在朝堂上的对立情绪也逐渐明显。康熙明显地感到大政方针的决策越来越困难,每次提议大家商讨国事,大多是以争吵结束,很多事情拖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得以解决。康熙感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于是,他认真观察了一阵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个症结,康熙制订了详尽的整治方案。

实施这个方案需要一个引子,这个引子康熙很快就找到了,就是李光地。李光地是索额图的学生,他自然是身属索额图这个阵营的,但是这个人又颇有些书生气。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桩牵涉明珠的案子,便十分高兴,于是急忙草拟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康熙,康熙看到奏折后,灵机一动,想到一计。这天他把明珠召到后殿,闲扯一些小事,不久,康熙假意出去一会,走的时候把一本奏折撞落到地上,正好露出“弹劾明珠”几个字,明珠看到这几个字心里一惊。等康熙出去后,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奏折翻阅了一下,才知道是李光地弹劾自己的奏折,明珠心想:你李光地如此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

第二天,李光地就接到明珠的邀请函,请他去听戏。李光地以为明珠听到什么风声了,想拉拢自己,便高兴地前去赴宴。一到明珠府上,他才发现原来索额图也来了,他有种不祥的预感。大家都坐定后,只见明珠拍了拍手掌,一个中年妇人和两个孩子走进宴会大厅,李光地一见到这三个人,脸色马上变白了。原来那妇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母亲病故期间自己在青楼妓院里结识的一位相好,而那两个孩子,也正是她为李光地生的两个儿子。明珠偷眼看了看李光地后,故意让这中年妇人唱曲,直唱得悲悲切切,明珠这才说话,他问:“听你唱词中似乎有什么冤情,不妨说给本大人听听,看我能为你做主吗?”中年妇人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敢说。只求各位大人,为奴家做主,不要让那个狠心的人加害我的两个孩子!”明珠阴森森地一笑:“哼,在座的有三位上书房大臣,上头还有皇上,谁敢加害你们母子,他不想要脑袋了吗?”说着,明珠回头对李光地一笑:“光地兄,这母子三人,真可怜,你说是吗?”李光地猝不及防,被明珠这么一问,竟然无言可对,愣了好大一会儿,才强自镇定下来,苦笑着说:“啊?哦,是啊,是啊。唉,战乱之中,难免哪……”明珠突然脸色一变,恶狠狠地说道:“光地兄所言确是实情,但是天理不可泯灭,人情不能欺侮。我明珠既在中枢,对此等伤天害理之事,决不能置之不问。”李光地强自镇静,随声附和着:“是啊,是啊,我们道学之中,最讲究的就是天理人情……”

这时,冷眼旁观了许久的索额图终于站了出来,因为他知道明珠想抓住李光地的这个把柄,大做文章,先发制人。当着这么多京官的面,李光地这个道学先生肯定会身败名裂,而自己作为李光地的老师自然脱不了干系。因此他不得不挺身而出说:“光地,好歹我们有师生之谊,你听老夫一句话,如果真是你的夫人和孩子,你就认下来吧。”他的这个意图是想为自己留条后路,免得李光地牵扯到自己。此时,明珠见索额图出场了,知道再僵持下去,仇结得会更深,反正让李光地当众出丑,不敢再参奏他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便要见好收场,于是不软不硬地又加上了一句:“索相这话,才是金玉良言呢。光地兄,你好好想想。要认呢,咱们为你贺喜,祝贺你骨肉团圆。但你如果坚持不认的话,下官只好奏明皇上了,我相信刑部尚书是一定会把这件事搞清楚的。”李光地没有办法,只好当众承认了。明珠这种揭李光地短的行为,激起了索额图的无限愤恨,康熙挑起两党争斗的目的基本达到,便出来敲山震虎,挫挫索额图与明珠的锐气了。

第二天,康熙把明珠、索额图和李光地一起召集到上书房,他问李光地:“爱卿,我听说你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能否说来听听啊?”李光地一听康熙这话,知道是指昨晚的事情,他不住地颤声说:“都是我的错,恳请陛下惩罚我。”康熙非但没有责怪李光地的意思,反而转过脸斥责明珠说:“你作为首辅大臣,发现其他大臣有如此违法情节,居然隐瞒不报,你想干什么?想以此作为党争的要挟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一定饶不了你!”

明珠根本没有想到康熙会责骂他,吓得赶紧跪下叩头说:“臣该死,本想早些禀报陛下,但是一则证据不够充分,二则还想给李光地一个改正的机会,所以就搞了个夫妻、父子相认的场面。”康熙冷笑一声说:“恐怕不仅仅是这样吧,那母子三人在你的府上住了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了吧?难道说有半年时间还不能找到足够的证据吗?你的心思就不要我再点破了吧?”索额图接过康熙的话说:“明相是想置圣上于不义吧?”康熙这时回过头来对索额图说:“你也住口,李光地是你的学生,他犯了错误,作为老师和上级,你也有失察和渎职的责任!”索额图一听赶紧把伸长的脖子缩了回去。最后,康熙缓缓地说:“我早就说过,大臣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共同为朝廷出力,我最憎恨结党营私的人,如果我发现有谁故意隐藏其他大臣的缺点借以打击他的话,不会轻饶;如果再出现党争的话,我将严惩他,听清楚了没有?”明珠、索额图和李光地早就额头冒汗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刚刚有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朋党之争却被康熙看出来了,看来以后得留心点了。

此事过后,明珠与索额图暗地里的较劲越来越激烈,朝政出现了明显的混乱状况,因为很多军政大事不是涉及到明珠一党就是涉及到索额图一党,康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定采取必要的行动。

一天早朝,一个大臣突然走出朝列说:“臣郭琇有事要上奏陛下,恳请批准。”康熙按照往常的态度同意了,只听这个郭琇说:“我要弹劾明珠明中堂!”他的话一出口,整个朝堂上一阵骚动,康熙也没有理睬大臣们的反应,他点了点头说:“你可要想好了,不要随意诬告朝廷首辅大臣。”郭琇急忙说:“臣当然有证据的。”康熙答复道:“那你说说明中堂都有哪些罪状?”只见郭琇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奏折,大声念道:“臣郭琇奏请明珠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误国害民……”这个奏折洋洋洒洒数万字,不仅有罪状,后面还附有人证和物证。康熙并没有马上表态,他只是平静地说:“你所说的是否是事实,还有待进一步去调查,我不能因为你的这些话就定首辅大臣的罪,今天的早朝就到这里吧。”此时的明珠万分紧张,下朝后,他度过了一个紧张的夜晚。这个晚上明珠想了很多,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索额图,他认为这肯定是索额图指使手下人干的,明珠心里说道:“既然你能做初一,就休怪我做十五。”

第二天,明珠带着自己的一个亲信——御史大夫前去求见康熙,他主要是想当面向康熙解释,另外,他也想抖落索额图的一些罪行。可是当明珠到了宫门外面时,只见索额图早已经等在那里了。明珠一惊,暗骂:“好你个索额图,整我也不先打个招呼,想置我于死地,没门,看看谁笑到最后。”明珠心里尽管这样骂,但他仍旧笑嘻嘻地跟索额图打招呼,索额图竟然跟没事似的对明珠说:“明中堂还在为昨天的事情烦恼吗?不要紧张,等会儿圣上召见的时候,我定当为大人说说好话。真奇怪,也不知道什么人竟跟大人如此过不去?”明珠只是冷笑了一声,心里暗想:“真有你的,做了亏心事,还能如此厚颜无耻地跟我套近乎,想看我怎么死的?哼!我要是死了,你也别想舒服地活着。”

就在明珠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圣旨传出来说:“朕已给了明珠三天假,让他好好在家休息,索额图跟御史大夫二人立刻进见!”郭琇的奏本够狠的了,可并没把明珠吓住,但是,这圣旨却如晴天霹雳一样,把他彻底打垮了。明珠狠狠地对着大殿的方向自言自语:“索额图,我也得让你脱掉一层皮。”

康熙这样做的目的相当明显,就是挑起明珠对索额图的怨恨,然后促使明珠将他手中掌握的关于索额图违法乱纪的事情抖落出来。这样,只要双方相互揭短,自己能够掌握置其死地的证据也就越多,康熙此时已经看到铲除两党势力的曙光了。

正如康熙预料的那样,当康熙召见索额图和御史大夫时,只见御史大夫跪下对康熙说:“臣有本要奏。”康熙笑笑说:“这是怎么了,这两天如此热闹,你且说说,又是什么事情啊?”御史大夫不紧不慢地说:“我要弹劾一个人。”康熙似乎吃了一惊,他微微伸直了一下腰说:“你要弹劾谁啊?”御史说:“我要告索额图欺君之罪!”这下康熙和索额图都大吃一惊,康熙瞪大眼睛说:“可有证据?”御史说:“证据确凿,索额图在跟随陛下西征的时候,擅自放走陛下欲定的几个蒙古叛贼,他的几个心腹都知道,这里有他们的口供,以及他们的手印,如果陛下仍不相信,我可以将这几个人押来,让他们当堂对质。”

索额图听到这些腿肚子不断打战,康熙看在眼里,冷冷地问索额图:“索相,这可是事实?”索额图赶紧争辩说:“陛下,我不是有意隐瞒,那是因为我本想利用这几个俘虏带路去找到叛贼的巢穴,但是不想被他们耍弄了,我最大的罪过就是没有把事情的真相禀告陛下。”康熙大怒说:“不是你忘记告诉我了吧,根本就是你有意而为之,快说,你从中收受了多少贿赂?”索额图吓得跪下说:“陛下冤枉啊,我真的没有收受他们的贿赂,不信,陛下可以派人调查,如果有这样的事情,我甘愿灭族。”康熙似乎没有什么耐心听索额图解释下去了,他不耐烦地对索额图和御史说:“你们都下去吧,我自然会给你们一个答复的!”

当索额图走出大殿时,明珠仍然在大殿附近转悠,他一见索额图便骂道:“好你个索额图,你杀人不用刀。”索额图一听火冒三丈:“你还有脸说,今天这出戏是你安排的吧,你这个小人,出尔反尔,我哪里得罪你了,你要置我于死地!”明珠恨恨地说:“昨天朝堂上,你手下的表演真精彩啊,我现在已经失势了,你高兴了吧?”索额图赶紧问道:“昨天那个大臣我不认识,为何说是我的手下?”明珠冷冷地说:“索中堂,都到这个时候了,你也就不要隐瞒什么了吧,不是你难道还会是别人吗?”索额图一惊道:“明珠,你住口,我从不做这样的事情。”索额图沉思了一阵,猛然低声对明珠说:“明珠,你不觉得这两天的事情有些蹊跷吗?”明珠这时也醒悟到一点儿什么,他跟索额图对视了一下说:“难道是皇……”索额图没等明珠把那个“上”字说出来,便一把将他的口捂住。两人显现出异常惊恐的神色。

索额图跟明珠明白得太晚了,这件事情自始至终都是康熙在导演着,目的就是挑起明珠与索额图的争斗。因为康熙知道双方肯定都相互掌握了对方不少罪证,只不过都不愿意说出来,以免两败俱伤,他们留着彼此的罪证是为了相互要挟、相互牵制,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手中的罪证却是康熙最想得到的证据材料。

结果可想而知,因证据确凿,明珠被免去所有官职,打回老家;索额图尽管罪行不重,但因为这次打击,他也不敢再招摇了,不久他借口年迈也辞去所有官职。

在解决索额图和明珠两党这件事情上,康熙作为“黄雀”始终把握着主动权,他利用两人的矛盾挑起争斗,自己则冷眼旁观,等双方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再给予致命一击,从而彻底消除了朝廷内索额图和明珠这两大朋党的势力。

4.屠掉老班底——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杀戮历代开国皇帝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臣们功高盖主,那么采取什么手段才能消除这样的隐患呢?让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是怎样做的吧。

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朱元璋正是靠着这批将领起家,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称帝后的朱元璋明显感到自己所面临的威胁,因为那些战功卓著的大将,无论谁不满,发动军事政变,自己的地位都要受到威胁。因此,必须找机会铲除他们,可是明来又不行,因为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必须要分清主次,各个击破,逐一铲除。那么选择谁作为第一个下手的对象会更好一些呢?朱元璋经过多方权衡,终于将自己的目光瞄准了一个人,他便是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消灭割据势力,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将领之一。他一生征战南北,对朱元璋可谓是忠心耿耿,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明朝建立后,他会成为朱元璋杀戮功臣的试验品和探路石。那么朱元璋和徐达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件事情成为朱元璋成功杀戮功臣的开始呢?

有一次,朱元璋设宴招待各位将领以及他们的夫人,他高兴地说:“多亏各位公爷、侯爷沙场拼杀,才使百姓们脱离苦海,生活安顿,各位爵爷、夫人也才有今天的富贵。”他笑对徐达的夫人说:“像魏国公徐大人,也是受苦过来的,哪想到今天的好日子。希望你们这些将军以及夫人能珍惜今日,永葆荣华富贵。”大家一听朱元璋的话都说道:“托皇上和皇后娘娘的福。”可徐达的夫人却冷冷地说:“都是穷过来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听到这样目无尊卑、不懂规矩的话,朱元璋真想训斥她几句,但转念一想,不能失了身份,丢了皇家气度,于是便笑道:“当年王、谢再世,说不定还要嫉妒你魏国公府呢!”一边对大家说:“各位自便吧,不要拘束。我还有些事,先退一步。”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朱元璋想到的不仅是徐达夫人,更主要的是徐达。这样的犯上悖逆之言虽然出自妇人之口,但不正说出了徐达心中的隐秘吗?退一步讲,这种耳旁枕边之风,难道就不会使徐达心动?看来得给徐达一个下马威,顺便看看徐达对此事的态度,也好确定自己进一步采取行动的策略。

这次宴会后不久,朱元璋单独召见了一次徐达,他故意以开玩笑的口吻对徐达说:“兄弟啊,最近我做了一个梦,你来替我解解,如何?”徐达不知道朱元璋的深意点头说:“试试看吧。”于是朱元璋慢条斯理地说:“事情是这样的,我梦见有一天,狂风大作,只见西北方向几个飞骑狂奔而来。为首的是常遇春,他翻身下马,拜倒在我面前说你谋反。说话之间,似乎长江对岸烟尘滚滚,旌旗蔽空,浩浩荡荡。恍惚中,你提着剑来了,我也不畏惧,执剑迎上。我们二人从殿内杀到殿外,又从殿外杀到殿内,在接近御座的时候,我怕你把那龙墩抢到手,便急于去抢,却被你一个飞步挑掉了手中宝剑。我索性坐上御座,等待你下手,并厉声问道:‘将军为什么要造反?’你收了剑,又把地上的剑挑起抛给我说:‘我倒问你为什么听信常遇春的谗言?你不想想,徐某若有造反的阴谋还会等到今天吗?况且,我眼下十万之众摆在江边,要想与你周旋于淮甸,还难说鹿死谁手。真想要造反,我何苦亲自来见你呢?’”朱元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在冷眼偷看徐达的表情,当他看到徐达的脸色变得苍白时,他觉得自己对于徐达的性格已经有所了解,因而可以采取下一步行动了。

第二天,朱元璋在内廷设宴,招待群臣。正喝着酒时,朱元璋端着杯子走到徐达面前,说道:“听说你妻子非常厉害,你在家很怕她。如果这是事实,那你家里肯定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不过现在你可以放心了,你家可以躲开这个不祥之物了。所以,我特意来向你祝贺。”徐达摸不着头脑,赶紧跪下喝了朱元璋手中的酒,而心里却直打鼓,手也不停地颤抖,不能自己。等徐达回到家中,才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被杀了。原来朱元璋趁宴会上徐达不在的时候斩杀了他的妻子张氏,这样朱元璋既借口替徐达除掉了一个“恶妻”,又因为杀了这个不尊敬自己的女人而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

杀了徐达的妻子后,朱元璋收到徐达托人递交上来的一份奏折,奏折中说:“由于前日不注意,受了风寒,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现在已经不能起床上朝了,恳请陛下同意我在家休养。”朱元璋一看到这个奏折,心中疑窦顿生: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这个时候生病,是因为忧惧,怨愤,还是没病装病向朝廷示威?朱元璋感觉不踏实,他想弄个究竟。因他怕叫别人探察会被愚弄欺骗,便决定微服简从亲自走一遭。朱元璋来到徐府时,不准徐达的门卫先行通报,让人带领直奔徐达卧室。对于朱元璋的突然驾临,徐达显然准备不足,他紧张万分,让人扶起要行君臣大礼。朱元璋见徐达确实病得不轻,要求他不必拘礼,可以靠在枕头上叙话。朱元璋问了问病情,安慰了一番,劝他好生休养。徐达看见这种情势,对朱元璋此行的目的猜到了八九分。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徐达对朱元璋说:“徐达微贱之躯承蒙皇上眷顾,真是天大的荣幸。我不过是受了些风寒,没有几天就会好的。皇上的恩德,徐达会加倍报答的。只是徐达向皇上冒死进一言,以后再不可微服出行。”尽管此次朱元璋基本相信徐达是真的病了,但是不是徐达对自己真的没有任何怨恨呢?朱元璋对此仍不十分肯定。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对徐达下手是否会引起徐达的反叛,朱元璋又想到了一个办法。一次早朝,朱元璋对徐达说:“我见你宅第局促,不便居住,原来我做吴王时住的那处宅院闲着也是闲着,就赐给你吧。”徐达一听,手忙脚乱地拒绝说:“龙潜之地,我哪里敢住啊?请皇上看在我愚笨忠心的分上,收回成命吧。”朱元璋看到徐达如此惶恐,觉得不像是装出来的,他也就不再勉强。这是一次浅尝辄止的试探,接下来的试探颇有些大胆。

一天,宫内举办宴会,朱元璋下令群臣开怀畅饮。后来,他离开筵席走了,让宦官代为劝酒。朱元璋这样做是有目的的,果然,徐达等人喝得酩酊大醉。朱元璋于是让人把徐达扶到自己的内宫安寝,并让宦官们细心留意他的反应。半夜,徐达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住在皇帝寝宫,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慌忙披衣起床,对着御榻跪拜说:“我多贪了几杯,实在是罪该万死。”拜完,徐达推门而出,在夜露下一直等到天明。朱元璋听到汇报,心里相对放心一些。

为了在行动前,进一步稳住徐达,朱元璋册封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朱元璋把徐达召到便殿说:“我与你家是同乡同里的布衣之交,我对你的依赖又非一般人可比。古来君臣交谊深厚的,常常互为婚姻。我想为四子朱棣求你家女儿做王妃,你肯答应吗?”徐达有些受宠若惊,忙跪下叩头说道:“小女不才,能够让她侍奉皇四子,是她的造化。一切但凭皇上做主。”朱元璋见徐达情绪基本稳定后,他开始下手了。

不久,朱元璋突然借口徐达与一个陈年旧案有牵连,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夺去了徐达的兵权。徐达突然失去一切权力,非常郁闷,从此忧郁成疾,很快便病入膏肓,一命呜呼了。可以说徐达是一个忠心的将领,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在政治上一点都不开窍的人。

除掉徐达这个功臣后,朱元璋转而谋划彻底铲除一个名叫蓝玉的功臣,为什么要铲除他呢?因为只有铲除他,才能说明朝廷中不再有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将领了。在对待徐达和蓝玉的问题上,朱元璋采取的谋略是一致的,但结果则完全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蓝玉为人骄横、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一次在庆祝战争胜利的宴会上,朱元璋召集群僚,为蓝玉摆酒庆功。宴会开始,朱元璋致辞,说到了这次战争的准备,朝廷的谋划,将士的英勇,并特别表彰了蓝玉,说:“蓝大将军横扫敌军,一次战役就大获全胜,功垂永久,就是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也无法超过他啊!”而且朱元璋提议为蓝大将军的凯旋满饮一杯。对这样的荣耀、这样的恩宠,蓝玉本应该表现出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样子,然而,他却不躬不揖,不跪不拜,也不把这胜仗说成是皇帝的庇荫。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而后随口说道:“蓝某扫灭这些小丑,如探囊取物,何足挂齿。”面对蓝玉如此傲慢无礼,朱元璋居然呵呵一笑道:“蓝大将军说得很对,希望以后再接再厉!”

宴会之后,朱元璋开始谋划着铲除蓝玉的具体行动了。为了增加此次行动的保险系数,朱元璋搞了一个小动作来抑制蓝玉的嚣张气焰。蓝玉平定了湖广与贵州几处少数部族反叛后,朱元璋下诏令说:“蓝玉功勋卓著,给他增加五百石禄米,因他对自己家乡比较熟悉,朝廷特意任命他为自己家乡定远的父母官。”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逐步削减蓝玉的权力,为自己最后铲除这颗钉子扫清障碍。

在蓝玉回到家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派人密切监视他的行动,但却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朱元璋认为蓝玉还有利用的价值,果然,不久蓝玉又被朱元璋派去跟蒙古军队作战。然而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事情,也正是这件事情坚定了朱元璋必须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一天,蓝玉带着自己的几个部下来觐见朱元璋。朱元璋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当要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完之后,朱元璋对蓝玉的部下说:“你们几个先退下去,我要单独跟你们的统帅说会儿话。”没想到那几个将军听了朱元璋的话后,仍跪在朱元璋的面前,没有一个人起身离去。朱元璋很纳闷:“难道我说的话那么难懂吗?”此时,让朱元璋感到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蓝玉大手一挥,那几个人立刻都退出去了。朱元璋感到了一种威胁。

这次觐见之后,朱元璋加紧了打击蓝玉的步伐。朱元璋开始逐步限制蓝玉的军事活动。当蓝玉奏请在建昌一带招募士兵加强明王朝在这里的控制力度时,朱元璋不仅拒绝了,而且发了一道上谕催促他马上回到京城,蓝玉只得悻悻回来。这时,太子因病死去,朱元璋很快便立了太子的儿子为储君,故意以冯胜、傅友德为太子太师,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这显然是针对蓝玉的,因为按照资历,前两个人都不如蓝玉,但是职位却在蓝玉之上。

朱元璋认为蓝玉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与自己相抗衡的时候,他的屠刀终于挥了起来。1393年2月8日,这天早朝跟往常一样,很平静。突然,锦衣卫的一个小头目站了出来参奏蓝玉谋反的种种罪状。朱元璋听后大喝一声:“来人,把这个反贼给我拿下。”蓝玉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拖出了大殿。两天后,朱元璋没有给他任何申述的机会,就将他秘密处死。可怜一代名将至死都不明白,朱元璋何以刚刚重用了自己又对自己痛下杀手,他带着这个难解的谜走入了坟墓。

5.推倒眼前的大树——康熙除掉鳌拜的计划杜甫《前出塞》里有这么一句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意思是做事情要抓住关键。杜甫写这首诗时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当时藩镇割据现象严重,藩镇的节度使日益成为朝廷的头号威胁,因此,杜甫认为朝廷要想解决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必须先解决掉这些节度使。可惜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也从此走向灭亡。康熙皇帝八岁即位时,面对的也是像鳌拜这样权能盖主的大臣。但是康熙与唐朝皇帝不一样,他知道打蛇要打七寸,擒贼要先擒王,因此,他一方面让自己的祖母出面以结亲的方式“擒”住首辅大臣索尼,以借助他的势力遏制鳌拜对皇权的窥视;另一方面,康熙秘密训练“布库”子弟,以求一举将鳌拜擒获。经过精心准备,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演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擒王”好戏,利用训练有素的“布库”子弟将鳌拜生擒。树倒猢狲散,其同党除了被杀和被抓的,全都倒向康熙这边,一个危及大清皇帝安全的隐患就这样被彻底清除了。

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的资格最老,但是却最奸猾;苏克萨哈资格次之,他最耿直又毫无心机;鳌拜战功最大,他不仅掌控京城而且党羽众多;遏必隆是墙头草,他一般是看到谁的势力强大,他就倒向哪边。

康熙的传奇人生从他坐到皇帝宝座上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他的宝座还没有坐稳,便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场考验。一天,苏克萨哈面色苍白,步履踉跄地进了上书房上奏说:“万岁,臣请求杀掉鳌拜以谢天下。”康熙一听心中大喜,但表面上还是镇定自若,不紧不慢地问道:“鳌拜为朝廷重臣,他犯了什么罪?”苏克萨哈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纸来看了看后说:“圈地令原是先朝陋规,太祖去世时就想废除。当年曾下诏停止圈地,三年后又重申了一遍。但鳌拜的正黄旗至今仍在圈地,连热河的皇庄也有一部分土地都被他圈了去。这样的‘辅政大臣’,应该严惩不贷。”康熙没有跟苏克萨哈一样激动,他知道此事牵涉到鳌拜,不能贸然行事,不然打草惊蛇对自己不利。想到这里,康熙缓缓地说:“你说这话有没有证据?”苏克萨哈急忙叩头道:“万岁不妨委派一名心腹亲臣在京内巡视,看有多少失地失业逃难来京的饥民。”康熙此时安抚苏克萨哈说:“你所奏的事情,我自当细细体察。你与鳌拜同为辅政重臣,共受先帝托孤的恩宠,该同心同德才对,你先退下去吧。”康熙看着苏克萨哈的背影,心里一沉,想到很快会有一场暴风雨来临了,自己在这场暴风雨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康熙想了一会儿,很快便有了主意。

第二天,康熙召集大臣商议此事,谁曾想,鳌拜纠集他的党徒诬告苏克萨哈谋反,朝堂上剑拔弩张。康熙觉得应该打击一下鳌拜的嚣张气焰,他大声回敬鳌拜一句:“鳌中堂的话说得太过分了吧,我倒想知道,苏克萨哈与你有何仇隙,一定要除掉他?”鳌拜一听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挟私报复同样是死罪,鳌拜急忙跪下说:“我与苏克萨哈并无仇隙,只是秉公处置。”康熙冷笑道:“好一份忠心!”鳌拜长跪着将手一拱道:“像苏克萨哈这等贼臣如果不重重处置,将来臣下都要欺君罔上了。”鳌拜将了康熙一军,康熙想到鳌拜这话无懈可击,看来今天只能丢车保帅。于是,康熙忍痛宣布:“苏克萨哈的事情交给刑部去办理。”鳌拜以为得势了,揪住不放地说:“陛下,这难道还要审理吗?”康熙猛地大怒道:“鳌拜,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难道我的话说得还不够清楚吗?”康熙一看自己有些失态了,便又和颜悦色地安抚鳌拜说:“鳌中堂,你是朝廷重臣,更应该严格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只有证据确凿才能定罪。到时候,苏克萨哈有什么罪名我绝不袒护,你看这样可以了吧?”鳌拜先是一惊,后又一喜,他认为皇帝还是怕自己的,所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不久,鳌拜及其党羽为苏克萨哈罗织了大量罪证,康熙毫无办法,只得斩了他。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康熙准备不够充分,最终舍弃苏克萨哈的命才化解了一次危机。

经过这次事件后,康熙开始重新制定长远的铲除鳌拜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康熙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下完成的。康熙要想除掉鳌拜,只凭自己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依仗首辅老臣索尼来完成,而要想让索尼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只有与之结为亲家,而要做好这件事情,必须得孝庄太皇太后亲自出面。

一天,索尼家门口来了一顶轿子,他们没有走索尼家的大门,而是走了后门,轿子内的人递出一根拐杖让门卫转交索尼。几分钟后,索尼大开府门跪在轿子前,原来这顶轿子内坐着的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只见孝庄也不谦让,大步走进府内,装着四处看看,这时她目光落在了前来请安的一个十五岁女孩子的身上,她便问:“此人是谁呢?”索尼急忙回答说:“这是我的孙女,名叫赫舍里。”孝庄大喜:“多么标致的一个人啊,我做主了,立她为皇后,即刻成婚!”索尼感动不已。他哪里知道康熙是想通过与索尼孙女结婚来改变索尼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他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这一招果然见效了,康熙成婚后不久,索尼即张罗康熙亲政的事情。尽管此时鳌拜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是由于自己的资历明显不如索尼,因此,只得接受这个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现实。很快,十六岁的康熙亲政,这是他登基以来对鳌拜的第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抑制了鳌拜不断膨胀的野心。

正当康熙要利用索尼彻底铲除鳌拜的时候,索尼却因病去世了,这对于康熙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快速改变索尼去世的不利局面呢?康熙决定以退为进,他开始表现得胸无大志,四处游玩,其实心里在时刻揣摩着如何解决掉鳌拜这个贼首。康熙利用四处游逛的机会,结交了一批对自己忠心的人才,这其中包括伍次友、明珠等当时天下许多名士。此外,他也不再事事与鳌拜争论,很多事情鳌拜说了,他都敷衍一下说:“鳌中堂,你看着办吧,不必事事都向我请示,我是很信任你这个辅政大臣的。”同时,他还处处显示对鳌拜的恩宠,尽可能满足鳌拜的贪欲。

康熙采用这种以退为进的迷惑战略主要是考虑到:既然鳌拜想将自己控制在他手中,那么不妨暂时满足他的这个要求,以免他天天监视自己的行动。

于是,康熙通过一段时间的敷衍,鳌拜的警惕性开始淡化了。康熙一看鳌拜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关心”了,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康熙明白要想铲除鳌拜,必须将京城的守卫部队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么如何才能从鳌拜的手中夺取这个控制权呢?康熙想到了去拉拢京城防卫的九门提督吴六一。一天傍晚时分,又是一顶轿子来到九门提督府门口,只见护送的一个人走到门卫跟前,拿出一锭银子说:“劳烦门官通禀一声,就说内务府魏东亭求见。”可没有想到,门卫不接银子,只瞅着他们笑道:“你大概头一回来吧?我们衙门不兴这个。提督赏赐多,罚得也重,为你这点银子吃一顿毛板子,不合算!”只听轿内的人大喝一声:“甭传了!我找姓吴的也没什么事,魏大人,咱们走。”那个自称是魏东亭的人便说:“好的,查先生。”说着转身欲走。不料里面传来一个声音:“谁姓查?查伊璜老爷是您什么人?”魏东亭忙接上去说:“这位便是查伊璜老先生,刚刚被特赦从天牢里出来。”里面的人听到这句话后,急忙向后堂跑去。不一会儿,府门大开,出来一位将军,他“扑通”一下跪在了轿子前面说:“恩人,几时得脱囹圄?怎么也不先告诉我一声儿?”只见轿内走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他便是提到的查伊璜老先生。查伊璜说:“这是当今陛下的旨意,他替我察明了事情的真相,为我平反昭雪,所以我才能见到你啊。”

这出戏是康熙精心安排的,他这样做有什么深意呢?原来京城九门提督吴六一早年曾经是个乞丐。在一个大雪的早上,他遇到了一个孝廉,就是前面说到的查伊璜,这个人特别爱惜人才,他一看到吴六一就觉得此人不同凡响,于是将他带到自己的庄园,给他盘缠,并介绍他去清朝名将洪承畴帐下做了一名军官。由于有查伊璜这层关系,吴六一官升得较快,清军入关后,便当上了京城九门提督。吴六一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发迹之后不忘查伊璜的大恩。当他知道查伊璜家遭了兵灾,穷病潦倒,只好以卖字为生的事情后,当即赠金三千两,帮助查孝廉恢复家业。然而查伊璜运气似乎很不好,不久,有个人闲着没事弄来一本前明的什么《朱相国史概》的书,他看到写序的人中有查孝廉,便如获至宝地去报告官府,结果官府将查伊璜抓起来,在吴六一多方努力下,才没有被杀掉,但却一直被关在监牢里,这让吴六一非常苦闷。康熙知道这件事情后,对自己的侍卫说:“如果我把查伊璜放出来,吴六一能不感激报恩吗?”于是他秘密下诏让魏东亭去办理这件事情,这样便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尽管吴六一口头上没有任何表白,但康熙明白他已经是自己人了。

既然九门提督的事情办妥了,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寻找可以制伏鳌拜的武士了。原来,鳌拜是清朝力大无比的勇士,当年可是无人能敌。如果要对他下手,绝不能大张旗鼓地招募勇士,因为这样的话,鳌拜必然起疑心。怎么办?康熙不愧是机敏过人的天子,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天晚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康熙的寝宫附近出奇的黑,只见几个黑影悄悄地接近灯下康熙的影子,他们很快从腰间抽出闪着寒光的刀来朝康熙的影子杀去,这时,四周传来了喊声:“快来抓刺客。”于是侍卫拥了过来,他们来到康熙的寝宫想了解情况,只见康熙从屋内走出来大怒说:“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你们这些侍卫都是干什么的?居然让刺客潜入我的寝宫,真是一群废物。”说完便气愤地通知全体大臣上朝。他看了看鳌拜说:“为了我的安全考虑,我决定增加皇宫的保卫力量,另外组建一支时刻保卫我的卫队,由魏东亭来负责挑选和训练,大家以为如何?”鳌拜不知道康熙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也没有察觉到这中间有什么问题,只好将信将疑地同意了。从此,康熙帝堂而皇之地让魏东亭招募了一支称做“布库”(满语的意思是勇士)的队伍,并进行严格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康熙认为铲除鳌拜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一天,康熙让魏东亭将“布库”少年埋伏在自己上朝的大殿内,同时通知吴六一紧闭城门,只要听到自己的信号,便全体出动,剿灭鳌拜同党。一切布置妥当以后,康熙派一个心腹太监前去鳌拜府上,对鳌拜说:“皇上认为鳌中堂功勋卓著,特召开朝会要给中堂大人加封爵位,请鳌中堂急速入宫。”鳌拜也没有怀疑,便带着两个随从来到了大殿。刚进殿时,鳌拜还不觉有什么异样,等听到殿门“哐”地一声将自己的随从挡在门外,才晓得事情不妙,但又一想,凭你一个康熙,还敢对我怎么样?他挺了挺腰向前走去。鳌拜偷眼一瞧,御座上边似乎只有康熙一人坐着,心便放下一半。

康熙见他一反常态,没有了趾高气扬的神气,心里冷笑一声,稍停一下方开口道:“鳌拜,你知罪吗?”殿内静极了,这一声正如晴空霹雳,震得鳌拜耳鼓嗡嗡作响。他忽地抬起头来,见康熙高高地坐在御椅上,手按宝剑,双目灼灼地盯着自己。他斗胆反问道:“我有何罪?”说着双手轻轻一拍,从容地站了起来,用挑衅的眼光扬着脸看着康熙。“你有欺君之罪!”康熙高声说道:“你结党营私,嫉贤妒能,欺蒙君主,乱施政令,图谋不轨,十恶不赦!”鳌拜争辩说:“有何证据?”康熙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冷笑:“哼!要证据还不容易,到时候肯定给你——来人啊!给我拿下鳌拜!”只见十几个训练有素的“布库”子弟跳出来将鳌拜团团围住,经过几个回合便把鳌拜擒住,这时鳌拜大笑说:“我早有布置了,如果我过一个时辰还不回去的话,我的部下就会率军攻入皇宫。”康熙大笑了几声说:“鳌拜,不劳你费心了,我已经把你的部下都请来了。来人啊,把他的部下带进来让他检阅。”康熙的话音刚落,只见吴六一押解着一队人来到大殿上,鳌拜一看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一网打尽,此时才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在大殿上。原来,康熙在鳌拜进殿的同时已经秘密派人拿着自己的手谕去通知吴六一,务必将鳌拜一党逐一拘捕。吴六一自从上次康熙释放了自己的恩人后,时刻想着要报答康熙,这次,他自然毫不含糊地一一照办。康熙没有给鳌拜任何喘息的机会。第二天,康熙下诏历数鳌拜的罪证,并下令将鳌拜一党全都诛族。从此以后,康熙大权独揽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中国大参考(2013-2014)

    本书设有趋势报告、政策报告、案例报告、智库报告、舆情报告、数据报告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新”格局下的大国博弈中国版“NSC”:大国安全标配全球化2.0版:美拟借“一体两翼”战略重塑世界格局“习氏风格”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战略等。
  • 联合国行动内幕

    联合国行动内幕

    从海湾“沙漠雷暴”行动到中国蓝盔部队开赴柬埔塞,本书为您揭露联合国行动的内幕。
  • 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

    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政治讽刺小说。辛亥武昌首义,浪荡公子边义夫身不由已卷入革命洪流,因在混乱中三炮轰城,意外成了革命新贵。不料,官瘾尚未过足,即被政变推翻.边义夫无路可走,旋即发动二次革命,立志以革命的名义去做窃国大盗。于是,一支号称为人民不吃土而努力奋斗的“四民主义”的队伍横空出世,本来就形迹可疑的“革命”变成了一场国内鸦片战争。战争结束,边义夫成了一方诸侯,靠林立的枪杆子成了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政治贸易伙伴。
  •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基本知识

    党的性质是党的本质特征集中而科学的体现,它指一个政党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集中概括。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热门推荐
  • 名门宠婚:宸少的小娇妻

    名门宠婚:宸少的小娇妻

    黑暗中,男人用手指划过女孩儿粉嫩的唇瓣,随即俯身在她耳边问:“天下有钱有势的年轻男人那么多,你为什么偏偏赖上我。”慕心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惜跌入地狱,勾引晏城第一少夜宸,在巧合与命运下,她和夜宸签订了契约婚姻。夜宸长情,有过自己的心头肉。她以为一切都是噩梦的开始,可婚后,她却渐渐感受到了她不曾得到过的温暖。宸少,这是怎么了?说好的清冷疏离呢?怎么开始黏人了呢?
  • 武祖

    武祖

    这是一个“文字”纵横的世界。在这里淹没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水”。烧灼一块大陆,只需要一个“火”。叶毅,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考古毕业生,带着半吊子国术穿越到这个文字的世界。面对这神秘而又强大的文字世界,且看叶毅如何完善武道,千里直驱,独武天下!
  • 对症自我按摩治百病

    对症自我按摩治百病

    获得健康主要有三种途径:养生、保健与治病,在祖国医学中,能够同时发挥这三种作用的方法很多,按摩、食疗养生就是其中一种!最了解身体的莫过于自己,科学证明,手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感知力,通过对经络、反射区、穴位进行按、揉、压、搓等操作,能够将这种感知传达给身体各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愈潜能。
  • 异之缘

    异之缘

    临架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临架于主宰之上的又会是何等的存在?一位游戏宇宙的巅峰强者,投胎后重新踏上了新的旅程…如果各位相信宇宙内存在其他文明,那么敬请参阅。因为在这里,你将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各位不相信宇宙内存在其他的文明,那么也敬请参阅。因为在这里,你将改变自己的腐朽执念~!!
  • 空谷兰

    空谷兰

    作品之所以取名《空谷兰》,完全出于对三位主人公的深深崇敬。正如女主人公韦惜玉以室谷幽兰自喻一样,飘逸英睿的男主人杨月楼,及另一位侠骨铮铮、热肠融融的女主人公沈月春,不都是宛如雄螗岣崖、清雅高洁、幽香远樯的空谷芳兰吗?如果读者潜心阅读,相信定会不断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幽兰异香。果真如此,说明您已成了《空谷兰》的知音。作为作者,将倍感荣幸!
  • 末日阎王

    末日阎王

    一个被国家深藏起来的军人,再次站在了熟悉的战场,有着友情、爱情、亲情的支持,走向巅峰。
  • 红唇下的秘密

    红唇下的秘密

    一个成名的主刀医生,走穴时割掉了女患者的嘴唇;一对相爱已久的恋人,男的突然狂性大发,咬掉了爱人的下唇;一个当红的电台主播,在直播节目时,突然丧失理智,咬下了自己的嘴唇。三个互不关联的嘴唇案,竟然夹杂着内在的联系。刑警队长奉命调查,却在调查过程中一再被阻挠,是谁不想让他继续深入案情?
  • 鬼挡道

    鬼挡道

    新书发布请多支持,你的支持就是我的不竭动力。
  • 斗卡三国

    斗卡三国

    一场史无前例的比赛,平凡少年误入其中,穿越历史,收集名将美人,升级卡魂装备,打造十星皇卡。百万人中,取上将卡首级者,非我马修不可!马修,一直平凡为报仇,决心踏入斗卡世界,无意中进入了“三国杀传奇”游戏,却发现自己原来天赋异禀,拥有完美契合英雄卡的神级技能,且看他如何在八大战区三十九豪门战队间,潇洒斗卡,游历三国!参赛者任务:穿越回三国时代,收集人物血,滴入英雄卡内,使其成为属于自己的三国英雄卡;参赛方式:六人一组斗卡PK,输掉手中所有英雄卡者出局;
  •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