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90000000014

第14章 《庭训格言》

康熙帝辑撰

“撰主简介”

康熙帝(公元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在位六十一年之久。九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时,智擒辅命大臣鳌拜。自此,“天下大小事务”皆“一人亲理”。曾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派兵统一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沙皇俄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三次亲征图谋分裂祖国、不断发动叛乱的准噶尔贵族葛尔丹;坚决反对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统一,创立了丰功伟绩。为了振兴社会经济,不顾守旧派的反对,采取了诸如废除“圈地令”、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调整工商业政策等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使清朝前期封建经济迅速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注重传统文化,曾组织人力注释儒家经典,编辑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同时,虚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曾聘用外国传教士并向他们学习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哲学、音乐、绘画等。终其一生,他既是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大有作为的最高统治者,又是一位对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康熙对于家教问题也非常重视,所实行的办法也比较成功。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嘉庆等有作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和办法的影响。因此赵翼称颂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簷曝杂记》卷一,《皇子读书》)康熙在世时曾有圣谕十六条,至雍正元年于每条之下加以演绎和注释,汇编成《圣谕广训》此外,康熙平时在宫中还经常给皇子以教诲,皇子允禛即位后于雍正八年加以追述,汇编成《庭训格言》,凡一卷,二百四十有六则。今特将《庭训格言》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仁者无不爱

“原文”

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已逸,则必念人之劳;已安,而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仁人君子无所不关爱。他的爱人、爱物,都是仁爱之心的表现。所以,他的感受很深,所涉及的东西很广。他作为统治者,人们都尊奉、拥护他;他下来时,人们都愿亲近他。他自己安闲时,就会想到他人的辛劳;他自己安适时,就会想到他人的辛苦。他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别人的痛苦就如同自己的不幸。这就叫做最高的道德修养、最可贵的仁爱之心。

“评析”

篇中强调仁人君子不但要泛爱众,而且要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康熙帝身位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能有这种思想,诚属难能可贵。

得人心者得天下

“原文”

尔等见朕时常所使新满洲数百,勿易视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时,得东省一二人,即如珍宝爱惜眷养。朕自登极以来,新满洲等各带其佐领或合族来归顺者,太皇太后闻之,向朕曰:“此虽尔祖上所遗之福,亦由尔怀柔远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辈倾心归顺也。岂可易视之?”

圣祖母因喜极,降是旨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你们见我经常派往新满洲的使者有数百人之多,可不要看轻这件事呀。过去,太祖、太宗在位时,能得到东三省来的一两个人,往往视为珍宝,十分爱惜、关注,特别给予照顾。自从我即位以来,新满洲地方的首领们纷纷带领他们的部下佐领官、或者全族之人,前来归顺我们清朝。太皇太后听说后,就对我说:“这虽然是你的祖辈留下来的福分,也因为你安抚边远之人,让政教风化遍及全国,所以才能使得这些人真心前来归顺。怎么可以看轻这件事呢?”圣祖母因此十分高兴,特下达这一圣旨。

“评析”

篇中强调远民来归,系国家大事。身为一国之君,切勿掉以轻心。这说明,康熙统治时期,中国出现空前统一的局面,不是偶然的,与他的无远不至的爱国、爱民之思,不无关系。

以德服人是根本

“原文”

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

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我们大军平定四川时,曾在保宁大败叛将王平藩,俘获三千多苗族人,但却把他们全都释放,让他们各自回家。等到我军进军云南中部时,吴世璠已经山穷水尽,只好派人要苗族人支援他的部队,以抵拒我们天朝大军。苗族人却不肯按他的要求办事,他们表示:“大清王朝曾让我们活命,而对这样的深恩大德,我们怎么忍心以武力相对来作为回报呢?”我们都知道,苗族人生性蛮横,简直不可以用礼义使他们驯服,受约束,这就好像他们天性如此似的。但是,他们一旦产生感恩和怀念别人的好处的感情,就不忍心轻易地背叛主人和上级。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内地读书人、平民百姓很难做到的,而苗民反而做得很好。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说过这样的话:“以力征服他人者,别人并不是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用德去征服他人,才能使人家心悦诚服。”难道说苗民就和一般人不同,不可以用德去征服他们吗?

“评析”

篇中用平定“三藩”之乱时释放苗民产生的良好效果为例,说明以力服人,人不心服;以德服人,心悦诚服的道理。当然,这里的“德”,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德行教化。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原文”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仁人君子对世间万事万物,一视同仁。他们富于同情之心,时时处处都有表现。大而言之,仁人君子是以民为同胞,以物为同类,泛爱一切人与物,其仁爱之心遍及万物。谈到他们的心,则慈祥、友爱之心,随感而产生。凡是有利于他人的,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就除掉它。世间的事有大有小,而仁爱之心却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和力量,做什么事都会得到同样的助人之乐。

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文”

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世间之人都偏好安逸而不爱劳动,我的想法是,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领会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安于逸乐而不求上进,那他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逸乐;而且一碰上劳苦之事,他就会不堪忍受。所以《易经》上说:“上天和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息的运动中存在着并延续不断,君子应该勉力自强,一刻也不要放松。”从这点看,圣人是以劳苦为有福,以贪图安逸为致祸的原因。

“评析”

篇中从劳、逸的辩证关系和世界万物运动不息的道理,批判了世人中好逸恶劳的思想,并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以劳为乐。

立志并勤学者可为圣贤

“原文”

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孔子说:“当有志于道。”“志”这个东西,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心”的功用则有正、邪之分。对此,我们不可以不分辨清楚。孔夫子凭着上天赋予的圣明,还在十几岁时就有志于学。所以说,“志”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发展的基础。古代的圣人、贤者没有不从立志开始的。志向的发展,是不论多远,它没有达不到的;志有所向,则会无坚不入,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主体,而任何物质欲望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从这点出发,一个人的志向有道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又有着学艺的良好修养,那就不会失却其中先后、轻重的次序,本末都能照应到,内外都受到应有的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了这种状况,自己已进入圣贤的行列却还没有察觉呢。

“评析”

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从这位大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

圣贤不是天生的

“原文”

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

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译文”

一个人能成为圣贤,并不是生下来就如此,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为有道德的人,又由有道德的人发展为君子,再由君子发展为圣人。这其间高下等级的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问成就,造诣的浅深程度。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始见成效。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之时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其一生不敢后退。那么,有一天自然会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成果。所以,完全的真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永不停止自然长久;长久自然会有征验;有了征验心胸自然会开阔;心胸开阔则识见广博;识见广博自然思想高明。总之,积累的作用是无法计算得清楚的啊!

“评析”

篇中指出圣人、君子亦非天生,而是靠矢志于学者毕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努力大小,积累多少,形成一个人学力的高下,造成其成效的不同档次。在这里,强调的是后天的努力,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些对于后人来说,是有教益的。

读书须与事理相结合

“原文”

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记载于经典书籍中的道理,都是确有所指和有限的;然而天底下的事情,千变万化,其头绪、起始无穷无尽。所以,世界上刻苦读书的人,遇事时往往固执不知变通;而那些经历多、富于世故者,又往往是遇事时随机应变而无定见。这两种人的认识都带有片面性。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在其读书时,必须同时体察、认识时务;当其办事时,又应当依据书本上的道理而审察所办之事。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上述两种人存在的弊端。

“评析”

篇中强调读书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既通道理,又能应付时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原文”

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宋周、程、张、朱诸儒,皆能勉行道学之实,其议论皆发明先圣先贤之奥旨。又若司马光,乃宋朝名相,观其编辑《资治通鉴》,论断古今,尽得其当,可谓言行相符,然未尝博道学之名也。今人讲道学者,徒尚语言文字,而尤好非议人,非惟言行不符,而言之有实者,盖亦寡矣。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孔子说:“先按要说的道理行事,然后再讲道理。”诸如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些大儒家,他们都能勉力将所主张的道学付诸实践,而他们所议论的又都是关于如何阐明、发挥先圣先贤们理论、思想的要旨。又如司马光,他是宋朝著名的宰相,看他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论述、评定古今历史,全都讲得头头是道。这就叫言行一致。然而,他们自己并不去争道学之名。现今之人讲到道学,只崇尚语言文字,尤其爱好责难、讥议他人。不仅是言行不一,而且说话、议论比较实在者,也不多见了。因为,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抛弃别人的短处,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假如一定要求别人尽善尽美,一旦他人稍有欠缺之处,就指责不已,这就不是忠诚、宽恕之道。

“评析”

篇中以宋儒周、程、张、朱和司马光为例,强调学习古人,当言行一致;对待他人,不可求全责备。认为好非议人,非忠恕之道。这些处世之道,至今仍可资借鉴。

《尚书》等经典为帝王必读之书

“原文”

《书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也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汝曹皆令习读。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言乎理数,则箕子《洪范》之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惟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祐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尚书》这部经典总结了虞舜和夏、商、周几代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尚书》传序中说:“尧舜二帝和夏禹、商汤、周文武三王论治是依据‘道’,二帝三王所遵循之‘道’,则本于‘心’。懂得这里所说的‘心’的意思,那么,关于什么是‘道’,如何能‘治’,都可以达到并道其详。”其实,“道心”是“人心”的主体,而“心法”是“政治法令”的本原。只有尧舜禹传授给我们的心法,才算得上精粹纯一、中正不阿的了。而商汤、周武遗传下来的心法,才能被称为立国求治的楷模。古人所说的“德”也好,“仁”也好,“敬”也好,“诚”也好,字面不同,其道理却是一样的,都是用来阐明“心”的微妙之处。帝王之家一定要重视学习,所以我教训你们,要你们都诵读《尚书》。虽然,《尚书》主张以“道”施政办事,但上至自然规律,下至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等地理事项,中及世间种种人事,没有不包涵于“道”之中的。它实在称得上贯穿于世间万事万物和古往今来的全部历史了。《虞书》论“治”与“天道”的关系,可以见证于有明一代的历史;《禹贡》关于山川地理的理论,仍可以从今天的田赋问题中加以考查到;谈到为君之道,则从《尧典》《大禹谟》《汤诰》和《伊训》等篇章的精微之言中,能比较详尽地获得应有的知识;而要讲臣道,从这些书中君臣间的论政问答、气象雍睦之词和为臣者谒尽忠诚的进谏、陈述之文中,则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要谈“理数”等道理,那么就要知道箕子所作《洪范》的《九畴》篇,论述得透彻;提到修养德行、立功建业之类事,则书中一一列举的有关政府机构、职能分工等内容将有助于你。由此可见,不仅是帝王之家一定要学习《尚书》之类的经典,就是那些仕宦人家出身且有志于为君上做事、为治理民众尽心尽责者,也一定要学习这部经典。孟子说过:“要想使为君者尽君道,为臣者尽臣道,这两方面都只有效法尧舜这一种方法了。”像孟子这样的至贤至圣之人,他们所想的、所说的,都离不开尧舜。而我则只有兢兢业业、不断自勉,只想把尧舜的思想品德、理想抱负等实践于自己的身心,推行于今天的政治,以求不要辜负上天让我护佑下民、为君为师的好意。

“评析”

篇中从《尚书》之于帝王之道的功用的分析出发,阐述了“修齐治平”的道理。这种认真借鉴历史经验的态度和一定程度上为国为民的目的,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读书以明理为要

“原文”

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一个人懂得道理,他的内心就有了主心骨,那么是非邪正也就能分清了。遇上疑难的事情,他只要凭据道理,勇往直前,不管事情办得好还是不好,他都无愧于人。《尚书》上说:“学习了古人的法则、教诲,就一定有所收获。”大凡古圣贤的经典著作,所说的每句话、每件事,都有很深的道理,读书时就应该留心体会其中的意思,这段话我可以效法,那件事我可引以为戒。这样,时间长久了,书本上所讲的道理都全然理解了,那么,无论遇上什么人、什么事,脑子里便会想出相应的办法来,甚至用不着你特意去思考了。

“评析”

这一段话主要是讲读书与明理的关系。古代典籍积累了前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借鉴。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关于这点,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实践出真知

“原文”

凡事只空谈,若不眼见,终属无用。《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箎。”然而实见埙箎者有几人?一岁除日乾清宫正陈设乐器,朕召南书房汉大臣、翰林等降旨云:“尔等凡作诗赋,多以埙箎比兄弟,问尔埙箎之形如何,皆云不知。因命内监将乐器中埙箎取与伊等观看。伊等看毕,欣然称奇。以为臣等惟于书中见之,即随口空谈,谁人实见埙箎?今日方得明白也。”凡事皆如此,必亲见亲历始得确实。若闻之他人或书中偶见,即据以为言,必贻笑于有识之人矣。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凡事只会空谈,如果没有亲眼看见,那他所说的这一切,是毫无用处的。《诗经》上说:“哥哥吹埙,弟弟吹篪。”然而真正见过埙篪的又有几人呢?有一年除夕日,乾清宫内刚好陈设着各种乐器,我便把南书房的汉族大臣、翰林等招来,对他们说:“你们大凡写诗作赋时,常常以埙篪比喻兄弟。我要问问你们,埙篪到底是什么形状?”他们都回答说不知道。我便命太监把乐器中的埙篪取出给他们观看。他们看了后,高兴地连声称奇。还说他们只在书本中见到埙箎之名,就随口空谈起来,谁也不曾亲眼得见埙箎,今天才弄明白了。任何事情都要这样,一定要亲眼见到、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确实的了解。如果只从别人那里听说,或在书本上偶尔见到,便以此为据,人云亦云,这一定要被真正有识之人所笑话的。

“评析”

此篇以埙箎为例,说明只有书本知识,便夸夸其谈,最终是要贻笑大方的。由此强调: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礼以立身处世

“原文”

礼之系于人也大矣!诚为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而冠昏丧祭朝聘射飨之规,小而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君臣上下赖之以序,夫妇内外赖之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之以顺而成。故曰:动容中礼而天德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

《礼经》,传之者十三家,而戴德、戴圣为尤,著圣所传四十九篇,即今之《礼记》是也。其余四十七篇,虽杂出于汉儒之说,亦皆传述圣门格言,有切于身心之要旨。尔等所习本经既熟,正当学礼。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其宜勉之。

聘:聘礼,古代诸侯间互相聘问之礼。射: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飨:飨射,古礼仪名,飨食宾客。

“译文”

礼记

礼与人的关系很大。它的确是能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规范,变得合乎法度的重要手段,它也是人类社会运动不息的原动力。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大而言之,它们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朝仪、聘礼、射礼、飨射之礼所依据的规矩;小而言之,大凡宾客相见时的揖让之礼、侍奉长上的进退之礼,以及吃饭、起居中的种种礼节,都有章可循。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因为它们而有序;夫妇之间、内亲外戚之间,因为它们而有所差别;父与子、兄和弟、婚姻与姻亲等等关系,也因此而顺序清楚,彼此和谐。《礼经》传下来的有十三家之多,但只有大戴、小戴所删本最好。小戴删本有孔子所传四十九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礼记》。此外的四十七篇,虽然分别出于汉代儒家学者之手,但也都是流传的、祖述儒家圣贤的格言,同样也有切合我们身心所需的重要内容。你们所学习的基本经典,既已熟悉,正好学习礼仪。孔子说过:“不学礼,便无法立身。”你们应当为努力学礼而互相勉励呀!

“评析”

篇中告诫儿孙,皇家子弟必须带头认真学礼、认真守礼,用礼仪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进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内外之间井然有序的封建秩序,确保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礼之用者和为贵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有子说过:“推行礼时,‘和’是很重要的。先王的治国之道,就以‘礼’‘和’兼用为好。如每事小大都用礼而不用和,那就会有些事行不通。但懂得‘和’而实行调和,却不用‘礼’节制之,也会有所难行。”这是因为,“礼”主要以严辨别,而和则是以交流感情区分之。因为严,则尊卑贵贱互不超越;情通,则是非利害关系的道理也容易理解。要想整治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定好天下,没有一样不通过“礼”与“和”兼用才能达到目的的。

“评析”

康熙帝在篇中告诫儿孙,要行“礼”制,必须尽力做好人和的工作。因为“礼”是原则,“和”是策略,以严格区分尊卑贵贱为主要内容的“礼”是丝毫不能违反的,但不采用调和人心的策略,礼是不易推行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礼”与“和”的封建本质。但是,如果除却封建的因素,篇中所言的“和为贵”,其意义至今仍可资借鉴。

广开言路以明辨是非

“原文”

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虑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所以称大智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做皇帝,一定要以天下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以天下人的心思为自己的心思,这样就不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广。舜正是由于他喜好打听,喜好调查,所以,他才能够广开四方之视听,洞察天下的情况,也正因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之为大智者。

“评析”

篇中着重强调的是,应该广开言路,体察民情,注重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比较地了解国情,比较地了解民心、民意。撇开其维护至高无上地位的动机和目的,这里所说的以天下人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人之心思为心思,确实是治国者必须牢记和切实执行的真理。

用人应做到赏罚分明

“原文”

国家赏罚治理之柄,自上操之。是故转移人心,维持风化,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时亮天功也。故爵曰“天职”。刑曰“天罚”。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盖言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国家实行赏罚、治理百姓的权力,是从上面操纵、掌握的。所以,才能转变人心,维持社会风化。为善之人会知道将受到的勉励,为恶之人也会知道将受到的惩罚。这就是所谓代替上天宣达教化、时时辅助上天建立大功的意思。因此,礼器爵上写道:“天职(上天的职责)。”而刑鼎上则写道“天罚(上天的惩罚)。”可见,赏罚之类事情,系奉天意而行之,绝不是掌权者凭个人私意而可以为所欲为的。《韩非子》说过:“奖赏有功者,处罚有罪者,倘能准确而无误,那就会产生促成人们立功,防止他们做错事的效果。”《尚书》上也说:“上天授命给有德之人以表示尊卑有别的五色章纹的五等服制(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上天用五种刑法、五种施刑办法以征讨那些有罪者,国家政事才能兴旺发达啊!”这些都是在说,奖赏、刑罚这类事情,都是为人君者的政治事务,应当公正、慎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评析”

篇中从代天行使、天意的高度,强调赏有功,罚有罪,都是关系重大的国家政事,切忌出自私心,也不要掉以轻心。这种表述问题的方法虽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但所强调、所主张的问题却是对的。

赏罚之中众谋与独断两者不可偏废

“原文”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不自用而好问,固美矣;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继之以好察。孟子论用人、用刑则曰:“询之左右及诸大夫,及国人,可谓不自用、不偏听而谋之广矣,然终必继之以察而实见其可否,然后信之。”至若舜又曰:“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箕子亦曰:“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此则又先断之以己意,然后参之于人与鬼神。可见古之圣人或先参众论,而后审之以独断。或先定己见,而后稽之于人神。其慎重不苟如此,盖众谋独断,不容偏废,但先后异用而随事因时可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舜处理事情时,既喜欢向人征询意见,也注意认真去考核。倾听左右亲近的话广泛征求意见,而不自以为是,这确是一种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亲自观察、考核这件事是否如人们所言。所以,还要自己亲自去作进一步的考察。孟子论述到用人、用刑问题时则这样说:“要向左右之人、向各位大夫和国人征询意见,这就叫不自以为是、不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不偏听一面之词而考虑问题比较广泛。然而,最终一定要继续进行考察,以便亲自了解实际情况,对照人们所说,然后才能相信。”至于舜,他还说过:“卜官的占断,必须是自己先下决心,然后问命于龟卜。我的心志先定,然后征询众人的意见,再问问鬼神,听命于占卜。”箕子也曾说过:“你若有大问题,先用自己的心想想,再听听卿士、百姓的意见,继而用卜筮算。”这种方法是先取决于自己的考虑,然后再参考他人和鬼神的意见。由此可见,古代圣人或者是先参考众人的意见,再靠独自决断来确定办法;或者先确定自己的看法,而后通过别人的意见、鬼神的意旨加以考核。他们之所以这样慎重、认真,是因为众人商量和个人决断两者不可以举此而遗彼。只是因事因时,这两方面或先或后有所不同而已。

“评析”

篇中以古人为例,说明众谋和独断不可偏废。既要广泛征求他人的意见,同时又要亲自作调查研究,并对问题有自己的考虑。

“竭其心思”又“能取于众”乃可为圣人。

“原文”

天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一时未能骤断,必待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之,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而尧舜亦曰畴咨稽众。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天下事物来源不一样,而人们对其之认识也就不尽相同。现有事理在前,其是非一看就清楚,运用自己平时全部学识,不需设计、策划,就可以作出决断,这叫做素定(平时预定的见识能力)之识;也有事件突然发生,一时间未能迅速决定应付之策,而要深思熟虑后才拿出办法来,这叫做徐出之识(慢性思维型);还有一种,虽然深思熟虑也拿不出办法来,但能综合众人的想法,这些想法中一定有可行者,把它选择出来加以利用,这叫做取资之识(选择、利用思维方式)。这三种筹划方式,就连圣人也要采取、利用,所以周公有连日思考问题之时,而尧舜也说要访问他人,考察众人的意见。总之,唯有能够竭尽自己的心思,又能博取众人的意见,这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评析”

篇中从人们处理事务形成决策的三种情况,强调指出,既要竭尽心思,又要博采众议。而且还提出,如能做到这一点,虽圣人亦可为。

应视农桑为第一要务

“原文”

朕自幼喜观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诚欲广布于民生,或有裨益也。朕丰泽园所种之稻,偶得一穗,较他穗先熟,因种之,遂比别稻早收,若南方和煖之地,可望一年两获。即如外国之卉、各省之花,凡所得种,种之即生,而且花开极盛。观此,则花木之各遂其性也可知矣。今塞外之野茧大似山东之山茧,朕因织为茧,制衣衣之。此皆农桑之要务。至于花木,皆天地生意所发,故朕心深惬焉。

“译文”

我从小就喜欢看耕种收获,所得到的各个地方的五谷菜蔬种子必定种下去,以观看它们的收获。我这样做,实在是想广泛宣传推广给民众,或许有些裨益。我在丰泽园所种的稻子,偶然得到比其他穗先熟的一穗,于是把它种下,竟然比别的稻早收。像南方暖和的地方,可望一年收两季。即使像外国的草、各省的花,凡是所得的种子,种下就会生长,而且花开得很茂盛。看到这些,就可知道花木是分别合于它们的特性的。现在塞外的野茧像山东的山茧那么大,于是我织成茧绸,制成衣服来穿。这些都是农业的重要事情。至于花木,都是天地自然生长发育的,所以我的内心深感惬意。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要关心农业生产,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把农桑作为第一“要务”。

对儿女不要娇生惯养

“原文”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则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父母对于儿女,谁不怜爱?但也不可以过于娇生惯养。如果小孩子过于娇生惯养,不但饮食失去节制,而且经受不住寒暑的袭击,即使长大成人,不是愚蠢就是痴呆。我曾看到王公大臣的子弟中常有痴呆软弱的,都是他们的父母过于娇生惯养所造成的。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怜爱自己的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过于娇养,否则有可能造成愚蠢、软弱、痴呆。这些话对于今天过于溺爱自己子女的那一部分父母来说,是很值得深思。

皇家子弟须“谨遵国法”

“原文”

尔等荷蒙朕思作王贝勒贝子,各自分家异居矣。但当谨遵国法、守尔等本分度日可也。尔等王职惟朝会大典,除此,凡外边诸事不可干预。

朕若命以事务,当视朕之所命,尽心竭意,方不负朕之所用,而贻人讥笑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你们受到我的恩典作了亲王,各自分了家独立居住。但应当谨遵国法,安分守己地度日。你们的王职只限于朝会大典,除此之外,凡是外边的各种事务皆不可以干预。我如果命令你们做什么事,应当遵照我的命令,尽心尽意,才不至于辜负我对你们的重用,而被人讥笑。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身为皇家贵族子弟,必须“谨遵国法”,“本分度日”;为皇家效力时要“服从命令”,“尽心竭意”。如果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其本身的含义有其合理之处,可资借。

要识前言往行则须多读经书

“原文”

《易》云:“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夫多识前言往行要在读书。天人之蕴奥在《易》,帝王之政事在《书》,性情之理在《诗》,节文之祥在《礼》,圣人之褒贬在《春秋》,至于传记子史皆所以羽翼。圣经记载往绩,展卷诵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故谓之畜德,非徒博闻强记,夸多斗靡已也。学者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焉。其芜秽不经之书、浅陋之文,非徒无益反有损,勿令入目,以误聪明可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易经》上说:“天在山中,有蕴畜的现象,君子见有此现象,即效法它的精神,更多地了解前代的嘉言善行,以畜积其德行。”更多地了解前代嘉言善行的要诀在读书。天与人蕴含的奥秘在《易经》,有关帝王的政事在《尚书》里,性情的事理在《诗经》里,礼节仪式的详细记载在《礼记》里,圣人对世事的褒贬在《春秋》里,至于传记子史之类的书籍都可以有所帮助。圣贤的经书记载了往日的历史功绩,展卷诵读,就会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智慧与见识变得精细明察,涵养深厚,所以叫做畜德,而不只是博闻强记,自夸宏博。学习经史的人要分别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分析它们先后的经验教训而达到一定的成就。那些杂乱污秽不正常的书,浅陋的文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不要去看,以害了自己的聪明。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要识前言往行则多读儒家经典。多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

读书能知古今事理

“原文”

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圣贤的书所记载的都是天地之间自古至今万事万物的道理,能够凭借这些书而懂得一些道理,那么这些道理就会有实用价值。由一个道理的微小之处,可以包容天地四方的广大;用一天短暂的时间,可以完全了解一千年前遥远过去的事情。世界上读书的人出生在百世之后,想要知道百世之前的历史;人们居住在一间闭塞的房子里,想要了解天下的道理,没有书怎么能够做到呢?天下的书籍,《五经》之下,如传记、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上至天,下至地,中间的人和事物等等,固然没有不具有的事物,也没有缺少任何一个道理。读书人确实就当前每一件事而求之,那么就可以通晓天、地、人三才,并兼而掌握万事万物的道理了。虽然书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学习也必须由广博而达到简要,然而如果真正能够做到精而简要,用来融会贯通它们的多与广博,便能综合其大以做到穷尽无余,汇聚其全准备不时之需。圣贤的道理怎么能超出这些呢?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一定要多读圣贤之书。因为欲通晓百世之事,欲洞悉天下之理,不读书是无法做到的。鼓励大家读圣贤之书固然是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所致,但是提出读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君子有三戒

“原文”

孔子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为戒。尔等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所戒的是色;等到成为壮年,血气方刚,所戒的是斗;等到年老以后,血气已衰,所戒的是得。”

我现在年纪老了,戒色、戒斗的时候已经过去,只是或许还贪得,这是应当戒的。我作为人君,有什么用的得不到,有什么取的不能取,还有贪得的道理吗?万一有贪得的地方,也应当以圣人的话为戒。你们中间有血气方刚的,也有血气未定的,应当把圣人所戒的话各自记在心里,深深引以为戒。

“评析”

在这篇训诫中,康熙帝告诫子孙要戒色、戒斗、戒得。今天有少数年轻人血气方刚,常因相互之间的口角纠纷而发生争斗,甚至拳脚交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闹出命案的也不乏人在。这些人读一读康熙帝这篇训诫,是会获得教益的。

为政须有益于民

“原文”

孔子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诚为政之至要。朕居位六十余年,何政未行?看来凡有益于人之事,我知之确,即当行之。在彼小人,惟知目前侥幸,而不念日后久远之计也。凡圣人一言一语,皆至道存焉。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这的确是治理政事最重要的道理。我在位六十多年,哪样政事没有施行过。看来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我知道得确切,就应当去做它。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只知道图目前侥幸,而不考虑日后久远之计。凡是圣人的一言一语,最好的道理就包含在那里面了。

“评析”

康熙帝认为,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就应当去做。这一点,是应当予以肯定并仿效实行的。但他在训诫中又提倡实行愚民政策,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却又是应当予以否定并进行批判的。

治人者要以身作则

“原文”

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凡是有训导人、治理人的职责的人,一定自身先以身作则才可以把事情办好。《大学》上有话说:“君子自身有仁让之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身没有贪戾之心,然后才去责备别人。”这话是特意为自身先以身作则而说的。

“评析”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康熙帝能够认识到,无论训导人、治理人,自己先要以身作则,这确实难能可贵。

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

“原文”

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译文”

劝诫之词,古今名论娓娓动听。这在书籍中是无处不有的。这些话情意深厚,沉痛恳切,反复叮咛,总之,希望人听信遵行罢了。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为什么关切而谆谆训诫像这样,是希望用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是希望人们能知道前车之所以翻覆,而引以为后车的鉴戒。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这么推心置腹教诲人们的意思,难道可以草草地略过?因此我经常教人看古人书,必须想到作者一番苦心,千万不要辜负前人接引后学的深意。

“评析”

这篇训诫要人读古人书,不可草草略过,必须想到作者一番苦心。我们有不少人读古人书和其他书籍,正犯有这种囫囵吞枣、草草略过的毛病。这些人可从康熙帝的训诫中获得教益,改正看书不求甚解的毛病,老老实实地认真读几本书,做到透过字面,理解作者苦心之所在。

同类推荐
  •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三基五学,三强五行。三基五学即前八篇,三强五行即后八篇。其中:三基:爱亲,阐述孝道是立身之本。五学:每个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礼(仪)、通变(化)”,讲个人的基本素质。三强:强学习、强交往、强行止。五行:人要做到“为公”,“循法”要加强法制,“垂范”要有颜回一样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学好知识,服务社会才叫“有为”。
  •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自1636年建立以来,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级学者。他们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与哈佛本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哈佛精神。哈佛精神告诉我们,智慧的力量是庞大无比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想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热门推荐
  •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阳光心态大全集(超值金版)

    无论干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希望尽量避免失败或走弯路。许多人总是把活得很心累、活得很窝囊、活得很贫穷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外界的客观影响,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生活心态的好坏,面对人生失败的困境,屡遭挫折煎熬,丧魂落魄的无助,往往推诿为没有出身于一个好的家庭,没有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没有适合自己的一个好工作。
  • 替代品

    替代品

    明知段衍把她当替身,她还是作死的在段衍的金丝笼中呆了三年。沈湛大悟,段衍是渣男,而她是傻子。
  • 极品鉴宝王

    极品鉴宝王

    屌丝张子健心地善良,无意中收了个陈年夜壶,里面包裹一块带着修真者血袍老祖残魂的血玉精魄,获得一部《鉴宝诀》。从此各种天材地宝,各种奇珍美玉,皆逃不过他的掌握。征服白富美不再是梦想,富可敌国不再是梦想,反正男人最想要,最想有的梦想,他都能统统实现,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变换。
  • 黑道生活录

    黑道生活录

    他,名牌大学高材生。却因为一些本不该有的罪名进入大牢,在牢狱中他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他开始改变,他要让一切的人都听到他的名字颤抖。“我出来了,但是陷害我的人,你准备好付出你的代价了么?”
  • 封天战印

    封天战印

    剑者,短兵之祖,入玄传奇;道者,阴阳之合,天地运转之法。以剑证道,以剑演道,化传奇,道阴阳,甫动天下!……是命运的选择?还是偶然的降临?身怀王族之血,头顶却笼罩一股死亡之气。本是命不长久,却是意外生变。是谁封天?又是为何封天?辛秘渐渐揭晓,是神魔并世,亦或是……神魔灭世!
  • 荡气回肠的90个历史故事

    荡气回肠的90个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足以让华夏大地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受到无比的骄傲和由衷的自豪。本书只是记录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中的点点滴滴,不过,凡著名故事各有体现:战场、商场、官场、名利场均有涉及;奇事、奇情、奇计。奇谋无不包容。看过此书,人们不仅会对中国历史的变迁有所了解,而且亦能对其中的是非成败有所认识。既可供读者研究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启智慧增长才干,亦可供读者随意浏览,平添乐趣。《荡气回肠的90个历史故事》一书,记载了众多中国历史上有趣的故事。读本书可以使我们记住历史,并从悠久的历史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 惊天药妻

    惊天药妻

    现代天才女军医,穿越到以医毒为尊的朝代。毁了容,变得奇丑无比。成了可怜的古代小白鼠。亲妹妹陷害,未婚夫背叛。醒来后据说得了蛇精病,不但性子变了,还有了诡异的武功,医术精湛。传说没有她治不了的病,解不了的毒!=====有朝一日药在手,毒尽天下负我狗!
  • 珞珈谪仙记

    珞珈谪仙记

    这里是仙侠世界中的“珞珈界”。工学部主教变成通天高楼;网球场变成龙腾云海;鲲鹏广场云抟九万;樱花大道花开千里;鉴海烟波无极;珞樱大帝在珞珈山悟道成圣,于樱花城堡建立珞樱帝国……将珞珈山下的世界变成一片神仙浩土,其中人往来修道,斩妖除魔,生死轮回……歌曰:“天地泰,日月长。珞珈界,图自强。南北东西,樱花无量。乾坤上下,万道争光。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息焉游焉,亿兆莫疆。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藏焉修焉,同于阴阳。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鸡鸣风雨,日就月将。游心太玄兮,踏浪溟沧。明明德兮,履道皇皇。大道兮无亲,珞珈兮永昌。”
  • 穿越时空之五行之源

    穿越时空之五行之源

    一个学生把守护地球的五行之源弄丢;在别的时空寻找,最后英勇归来的故事
  • 极道霸仙

    极道霸仙

    一个起于卑微的少年,在仙山林立,宗派无尽的北荒之地,强势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