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90000000015

第15章 《圣谕广训》节录

雍正辑撰

“撰主简介”

雍正(公元1678—1735),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玄烨第四子,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时为德嫔)。幼年曾受过比较严格的皇家家庭教育,曾随其父四处巡幸,或奉命出京办事,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实践锻炼。在后来谋夺皇位斗争处于白热化的时刻,他纵观全局,心计颇深,终于在康熙死后继登皇位。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在位的十三年里,他励精图治,勇于革新,通过实行摊丁入亩、停止户口编审、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等制度,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他致力于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打击朋党,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等等,进而加强皇权,出现比较清明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环境。他重视少数民族问题,致力于经营边疆。他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平定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即在那里实行郡县制和札萨克制;他还平定了西藏的噶伦阿尔布巴之乱,并首次设立驻藏大臣。这些行动对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他断然驱逐了西方传教士。综观其一生,他虽然镇压了贵州苗民起义,应当批判,但仍然是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帝王。清代前期康雍乾盛世的出现,与他的努力和作为不无关系,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不可泯灭。在位十三年卒,谥宪,庙号世宗,年号雍正。

同时,雍正对家教问题亦颇重视。他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巩固,为了从思想观念上使皇亲国戚和全国民众都服从于他的专制统治,特将康熙在世时所制定的有关齐家治国的上谕十六条,加以演绎、注释、整理和归纳,并详尽阐发其要义,“旁征远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质朴”,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颁行全国。不仅自己决心延续前朝风范,沿袭旧有体制以资统治,因而恪遵不渝,身体力行;而且要求皇族子弟带头执行,要求在全国政府官员、士庶黎民中广为宣传,使全国兵民人等“仰体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清代,各府州县学官,按例于每月初一、十五日,择地聚集士庶,宣讲《圣谕广训》。因此,《圣谕广训》不仅是典型的帝王家训、庭训,而且也是“面向全国”的名副其实的“广训”。

圣谕广训序

“原文”

《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记》曰:“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此皆以敦本崇实之道,为牖民觉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万物,义正万民。

六十年来宵衣旰食,只期薄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共成亲逊之风,永享升平之治。故特颁上谕十六条,晓谕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之所习,皆睿虑之所周,视尔徧民诚如赤子。圣有谟训明证,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

朕缵承大统,临御兆人,以圣祖之心为心,以圣祖之政为政。夙夜黾勉,率由旧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诰诫,以示提撕。

谨将上谕十六条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旁证远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直朴。无非奉先志以启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户晓也。愿尔兵民等仰体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共勉为雍正帝正白旗旗帜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嚣凌之陋习,则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乐观其成。

尔后嗣子孙,并受其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其理岂或爽哉!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尚书》说:“每年头春时节,掌管政教法令的官吏手拿以木为舌的大铃,巡行振鸣,向民众宣示于交通要道,以引起众人的注意。”《礼记》说:“主管民事的官吏修订有关衣饰、婚丧、祭典、饮食、交往等礼规,以便于节制民众的思想言行;阐发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主客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便于振兴民众的良好品行。”这都是以重视根本崇尚实际的道理,作为开通民智、启迪民众的榜样。方法无不优善,用意无不深厚。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长时间实践治世驭民之道,并且卓有成效,心意广阔,恩遍天下,其友爱之心培育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其思想言行影响着他的亿万臣民。在位六十余年,由于勤于政务,常常天未亮就起床,天黑才吃饭,殷切希望举国上下兴仁义讲礼让,革除轻浮以从忠实,共同形成一种亲密谦逊的风气,永远保持一种兴盛的景象。所以他特意颁布指令十六条,明确告诉八旗人等和全国人民,从古有之纲常伦理、圣人言语,甚至于在耕田种地休养生息的问题上,主从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所关之事,都深思熟虑得很周到,把全国人民当做子民百姓来对待。贤明的先君为我们留下了谋划治世法则的显明例证,可以作为万世后代永远谨守的良法,应当守之不能轻易更改。

我继承先君之大业,治理着亿万人民,决心以先君之心为心,以先君之政为政。我早晚激励自己,要一切秉承旧有体制,延续前朝风范。但我害怕一般民众遵照实行,时间长了或许懒惰松懈,特予重申警告,以表明提醒之意。我郑重其事地将先君所颁旨令十六条寻绎其道理,推敲延伸其文字,加起来有万余字,取名为《圣谕广训》。同时又引经据典,反复斟酌,尽量做到情简意明,语言通俗易懂,质朴无华。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用前人的精神来启迪后人,使天下之臣民人人都知道其用心之所在。

我衷心希望广大兵民等仔细体会先帝端正品性重视民生的极好意愿,不要把它看作为一般说教式的不讲求实效的条条框框,而将其共勉为加强自身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的准则。如果人人都自觉除去不讲实际、狂妄自大的坏习惯,那么整个社会就将出现一种风俗淳厚,合家欢乐的兴旺景象。在朝廷说来,端正人民品性的目的就能高兴地看到其成效。你们这些人的子孙后代,也就能得到无穷的好处。那些讲究友善的家庭,必定其乐无穷。这方面的道理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评析”

此篇系以下各篇之序。雍正登位之初,地位并不稳固,宫廷内外,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从思想观念上使皇亲国戚和全国人民都服从于他的专制统治,特将康熙在世时有关治家治国的法令条规加以整理,并增加他自己的思想详尽阐发其要义,以表明他决心延续前朝风范,沿袭旧有之体制的心迹。他在这里所反复强调的兴仁义,讲礼让,完全是封建的纲常伦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并不能代表广大下层人民的意愿,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引起注意的。

笃宗族以昭雍睦

“原文”

《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是帝尧首以睦族示教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家族,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异形,要其本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通,而疴痒相关。《周礼》本此意以教民,著为六行,曰孝曰友,而继曰睦。诚古今不易之常道也。我圣祖仁皇帝既谕尔等敦孝弟以重人伦,即继之曰笃宗族以昭雍睦。盖宗族由人伦而推,雍睦未昭,即孝弟有所未尽。朕为尔兵民详训之。

大抵宗族所以不笃者,或富者多吝,而无解推之德;或贫者多求,而生觖望之思;或以贵凌贱,而势利汩其天亲;或以贱骄人,而忿傲施于骨肉;或货财相竞,不念袒免之情;或意见偶乖,顿失宗亲之义;或偏听妻孥之浅识,或误中谗慝之虚词;因而诟谇倾排,无所不至,非惟不知雍睦,抑且忘为宗族矣。尔兵民独不思子姓之众,皆出祖宗一人之身。奈何以一人之身分为子姓,遽相视为途人而不顾哉!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毋薄,宁亲勿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邻以通其缓急。立家庙以荐烝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即单姓寒门,或有未逮,亦各随其力所能为,以自笃其亲属,诚使一姓之中秩然蔼然。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雍睦昭而孝弟之行愈敦。有司表为仁里,君子称为义门,天下推为望族,岂不美哉!若以小故而隳宗友,以微嫌而伤亲爱,以侮慢而违逊让之风,以偷薄而亏敦睦之谊,古道之不存,即为国典所不恕。尔兵民其交相劝励,共体祖宗慈爱之心,常切水木本源之念,将见亲睦之俗成于一乡一邑,雍和之气达于薄海内外,诸福咸臻,太平有象,胥在是矣,可不勖欤。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尚书》说:“应该密切内外亲戚之间的关系。”如果亲戚之间已经亲近和睦,然后就要使百姓辨明礼义。这表明帝尧首先重视的是以和睦家族来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培养。《礼记》也说:“尊敬祖先所以要敬重宗族,敬重宗族所以要整饬家族。”表明做人的道理必须把和睦家族放在重要的位置。家之所以有家族,如同江河之流水有分脉,山中之树木有分枝,虽然水流之分脉远近不同、大小有异,树木之分枝有稀有密,形状多别,但归根其本源却是一致的(无源之水不存在,无树之枝也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宗族,必须如全身四肢五官等俱全,务使血液脉络相通自如,而一处发生病痛,则会感到牵动全身。《周礼》本着这个用意以教化民众,明确把人的善行分为六种,而首先重视的是孝友之道,继则指出亲近和睦的必要。这的确是自古以来不可轻易变更的道理。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既然告诫天下臣民诚心讲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从而也就紧接着强调要做到注意宗族的重要,以显示出和睦友好的风气。这是因为,宗族由人与人之间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推论而来,如果和睦之气未明确显示出来,那么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发挥得不够。为此,我特意向全国臣民进行详细的训示。

一般说来,宗族里面的人所以不忠实的原因,或者富裕的人大都对钱财看得很重,缺乏慷慨施舍,让与他人的美德;或者贫穷的人大都追求所取,时常产生不满所望的想法;或者以高贵欺压低贱,而被其势利沉沦其固有的亲情;或者自甘低贱看不起别人,而愤恨高傲之情施加于至亲骨肉之上;或者亲友之间因货物财产而相争,忘记了对远亲近戚应有之情意;或者相互间意见稍稍产生分歧,立即失去宗族间亲近之义;或者偏听妻子儿女的浅薄之言,或者误中邪恶之人的花言巧语,从而辱骂、数说,竭尽全力打击排斥他人,无所不至。诸如此类,不仅是不知和睦友好,而且还因为是忘记了自己的宗族观念所致。你们军营士兵和老百姓唯独不想一想,为数众多的子孙,都是来源于共同祖宗的道理。为何只以自己一人之身份为祖宗的子孙,遂将他人相视为不相识的同路人而不关心、眷念呢!古代有一个人叫张公艺,他一家九代共同居住于江州;一个陈姓之家族七百人没有分家,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因此,凡属一家一姓,应当时刻想到你们的祖先和宗族,要厚道不要轻薄,要亲近不要疏远。长幼之间必须以严格的顺序区别,和谐相待,尊卑贵贱必须以名分相联。可喜之事则相互庆贺用以维系殷勤之情,亲戚之间相处为邻,则用以互通其帮助照顾之谊。建立家庙用以推重祭祀,创设家庭学校用以督教子弟,置办以救济贫穷者的田地用以周济贫穷之人,撰修族谱用以联络不常交往的远亲。即使是那些人丁稀少、不甚兴旺的人家,或许无力做到以上这些,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能力,以珍重其亲属关系,实实在在地使得一姓之中长幼之别整齐严肃,和善之气兴盛。做父亲的讲慈爱,做儿子的讲孝顺,做兄长的人讲友善,做弟弟的人讲恭敬,和睦友善之情明显突出,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风气就会愈来愈淳厚。官吏表彰为风俗淳朴之地,有才德的人称颂为忠义之家,天下人推崇为有名望之族。这难道不是美事吗?如果以小小摩擦而毁坏一宗一家的关系,以稍微一点嫌隙而伤了亲近爱护的感情,以轻侮傲慢而违背谦逊推让的风气,以不厚道而影响讲究和睦的友情,致使古有的正当之理不复存在,那么就会为国家法律所不能允许。你们士兵百姓如相互劝导勉励,共同体会祖宗慈爱之心,常常切实存记江河之水有源、山中之木有枝的念头,将可以看到亲近和睦的风气遍行于城镇乡村,友善平和的气氛风行于举国上下,诸多幸福全都达到,天下呈现一片太平的景象,道理全在这里。你们难道不应当互相勉励,以期实现吗!

“评析”

本篇以江河之水有分脉,山中之树木有分枝等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来比喻论证家族与宗族之间、尊祖亲宗与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之间的密切关系,重点强调用封建的宗法规条来束缚人们的手脚,服服帖帖地忍受统治者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引起注意的。然而,其中关于以富济穷,以勤克怠,为人须讲亲情、逊让、厚道等思想,却可以在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取其精华。

和乡党以息争讼

“原文”

古者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睦姻任恤之教由来尚矣。顾乡党中生齿日繁,比闾相接,睚眦小失,狎昵微嫌,一或不诫,凌兢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负者自觉无颜,胜者人皆侧目,以里巷之近而举动相猜,报复相寻,何以为安生业、长子孙之计哉?圣祖仁皇帝悯人心之好竞,思化理之贵淳,特布训于乡党,曰和所以息争讼于未萌也。

朕欲咸和万民,用是申告尔等以敦和之道焉。

《诗》曰:民之失德,干《易·讼》之象曰:“君子以作事,谋始言息讼。贵绝其端也。是故,人以愆。”言不和之渐,起于细微也。

有亲疏,概接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毋恃富以侮贫,毋挟贵以凌贱,毋饰智以欺愚,毋倚强以凌弱,谈言可以解纷,施德不必望报。人有不及,当以情恕;非意相干,当以理遣。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一朝能忍,乡里称为善良;小忿不争,闾党推其长厚。

乡党之和,其益大矣。古云:“非宅是卜,乡邻是卜。”缓急可恃者,莫如乡党。务使一乡之中父老子弟联为一体,安乐忧患视同一家。农商相资,工贾相让,则民与民和。训练相习,汛守相助,则兵与兵和。兵出力以卫民,民务养其力;民出财以赡兵,兵务恤其财,则兵与民交相和。由是而箪食豆羹,争端不起;鼠牙雀角,速讼无因。岂至结怨耗财,废时失业,甚且破产流离,以身殉法而不悟哉!若夫巨室耆年,乡党之望;胶庠髦士,乡党之英,宜以和辑之风为一方表率。而奸顽好事之徒,或诡计挑唆,或横行吓诈,或貌为洽比以煽诱,或假托公言而把持,有一于此,里闬非宁,乡论不容,国法俱在,尔兵民所当谨凛者也。夫天下者,乡党之积也。尔等诚遵圣祖之懿训,尚亲睦之淳风,孝弟因此而益敦,宗族因此而益笃。里仁为美,比户可封。讼息人安,延及世世。

协和遍于万邦,太和璒于宇宙。朕与尔兵民永是赖矣。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中国古代周朝时曾经确定民户编制,以一百家为一族,以五族即五百家为一党,以五党即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合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对人民有关和睦、联姻、任免、抚恤等方面的教诲从来就很重视。但因乡党、宗族中人口日益增多,一家一巷间相互接连,怨恨之情小有发生。亲近之情稍生嫌隙,一旦不加以警惕注意,则麻烦的事情就会产生。

以至于发展到纠纷不断,闹到屈辱于官署,托身狱吏。败讼者自觉脸上无光,胜讼者则人人对他看不起。以相亲相邻经常生活在一块而举动相互疑心,寻求报复的机会,这怎么能够做到为安居乐业、为教养子孙后代去筹划办法呢?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可怜人心之好强争胜,思念教导民众之道理很重要,特意布训于乡里,指出和睦亲近可以止息争端于未发之际。

我决心以调和天下民情为己任,从而重申告诫你们如何亲近和睦的道理。

《诗经》上说:“民之所以不和睦不亲近,只是开始于细小的事情上未加以防范。”《易经·讼》之象上说:“有才德的人上任治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法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纠纷。”重视的是把争端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虽有亲疏远近之分,但应一概予以温厚亲诚。凡事无论大小轻重,都要处之以谦逊的态度。不要自恃富裕以侮辱贫困之人,不要挟持尊贵以欺凌低贱之人,不要假托聪明以欺侮愚笨之人,不要倚仗强势以凌慢弱小之人,谈话之中可以化解纠纷,施德于别人不要希望图报。人家如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应当以情感来加以原谅;出现了意料不到的寻衅闹事纠纷,应当以道理去加以排解。你既然有宽容的气度,他则必然会产生悔悟之心。一时能够忍耐,乡里称为善良之人;小小生气之事不予计较,闾党推为长厚之人。乡党之和,其好处大得很。古语说:“不是占卜住宅重要,而是选择邻居重要。”有什么缓急之事可以依靠者,不如乡里中的乡邻戚友。务必使一乡之中上下联成一体,安乐忧患看作为一家;种地经商者相互资助供给,工匠和做生意的人相互推让支持,于是民与民之间就会和睦相处。训练方面相互习演,防守方面相互配合,于是兵与兵之间关系就会和谐融合。兵出力以卫民之生命财产安全,民一定致力其供养之任;民出财以供给于兵,兵一定致力于爱惜民财,则兵与民彼此和睦共处。从而,老百姓挑着盛有豆粥之类的食物慰劳士兵,秩序井然,争端之事不会发生;无端寻衅闹事的人,要想很快兴起一场官司也就没有缘由了。如果都是这样,怎么会弄到相互结怨而耗费资财,荒废时光而失去生业,甚至于破产流离,以身殉法而不醒悟呢?那些大家族中的年老之人,是乡党中的希望所在;在学校里的英彦之士,则是乡党中的精英,理应以和谐辑睦之风范为所在一带人民的表率。而奸巧愚顽、好事生非的人,或者施以诡计百般挑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横行乡里吓诈钱财,或者表面上看起来和谐亲切而骨子里却百般煽惑诱使,或者假托客观公正的言词而把持地方一切。如果有其中的一件事发生,则乡里内部就不会安宁。这既为乡里的舆论所不容许,而且国家的法纪俱在,你们兵民人等应当以忠诚的态度严格加以遵守。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是由一乡一党之积聚集合而来。你们诚挚地遵守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美好的训谕,崇尚亲近和睦的淳厚风气,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之事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宗族内部的人就会因此而越来越忠厚笃实。被人尊称为仁者所居之地,家家户户可以安居乐业。争端不起而人人相安无事;且将代代延续下去。协调和谐之风遍布于全国各地,万物相和之元气蒸蒸日上。我与你们这些天下臣民就永远可以依赖于此了。

“评析”

该篇引经论典、鉴古于今,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浅显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一乡一党之中家与家、族与族、人与人之间相互和睦亲近的道理,诸如不要以富侮贫,不要以贵欺贱,不要恃强凌弱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当然,全篇所言和睦亲近的道理,主要是为了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掩盖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性以及不可调和性,这点是需要读者引起注意的。

重农桑以足衣食

“原文”

朕闻养民之本,在于衣食。农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者天子亲耕,后亲桑,躬为至尊,不殚勤劳,为天下倡。凡为兆姓,图其本也。夫衣食之道,生于地,长于时,而聚于力。本务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故勤则男有余粟,女有余帛;不勤则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其理然也。彼南北地土虽有高下燥湿之殊,然高燥者宜黍稷,下湿者宜粳稻。食之所出不同,其为农事一也。树桑养蚕,除江浙、四川、湖北外,余省多不相宜。然植麻种棉,或绩或纺,衣之所出不同,其事与树桑一也。愿吾民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歉而轻弃田园,勿慕奇赢倍利而辄改故业。苟能重本务,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羡余无几,而日积月累,以至身家饶裕,子孙世守,则利赖无穷。不然,而舍本逐末,岂能若是之绵远乎?至尔兵隶在戎伍,不事农桑,试思月有分给之饷,仓有支放之米,皆百姓输纳以散给。尔等各赡身家,一丝一粒,莫不出自农桑。尔等既享其利,当彼此相安,多方捍卫,使农桑俱得尽力。尔辈衣食永远不匮,则亦重有赖焉。若地方文武官僚俱有劝课之责,勿夺民时,勿妨民事,浮惰者惩之,勤苦者劳之,务使野无旷土,邑无游民,农无舍耒耜,妇无休其蚕织,即至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亦皆养之有道,取之有时,以佐农桑之不逮。庶几克勤本业,而衣食之源溥矣。所虑年谷丰登,或忽于储蓄布帛耕织图充赡,或侈于费用不俭之弊与不勤等,甚且贵金玉而忽菽粟,工文绣而废蚕桑,相率为纷华靡丽之习,尤尔兵民所当深戒者也。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享富庶之盛而致教化之兴,其道胥由乎此。

我圣祖仁皇帝念切民依,尝刊《耕织图》颁行中外,所以敦本阜民者甚至。朕仰惟圣谕念民事之至重,广为诠解,劝尔等力于本务。余一人衣租食税,愿与天下共饱暖也。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我知道养民的根本在于吃饭穿衣,而种地养蚕则是吃饭穿衣的来源。男人不耕种田地,就有可能挨饿;女人不纺纱织布,就有可能受冻。古代做皇帝的人在每年春季到来时举行耕田的典礼,皇后则在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里举行躬亲纺织的典礼,把种地养蚕的事情看得特别重要,身为至尊但不顾辛劳、竭尽全力为天下人首先做出表率。这一切为的都是天下亿万人民,图的则是重视养民治国的根本。吃饭穿衣之道,生于适合于它的土地,长于适合于它的时令季节,而要最后取得好的结果则要靠人力。根本任务所在,稍不自己努力去实现,就会坐受其困苦。所以,勤劳则男子有剩余的粮食,女子有多余的衣物;不勤劳则上不能侍奉父母双亲,下不能供养妻子儿女。其道理就是这样。我国南北地土虽有高下、干燥湿润的区别,然而高坡干旱之地适宜种植五谷杂粮,低下湿润之地适宜种植粳稻。粮食的生产来源和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农业方面的事情。种植桑树以养蚕,除了江苏、浙江、四川、湖北以外,其他省份大都不适宜此事。然而,种植麻类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或者搓麻线麻绳,或者纺纱织布,衣服之制造不同,而其与种桑养蚕的事情是一致的。希望我全国老百姓尽自己之力而把吃饭穿衣方面的事情办好,不要好逸恶劳,不要起初勤劳,最后懒惰,有始而无终,不要一碰到因天灾收成偶然歉收就轻易抛弃自己的田产家园,不要看到某一货物紧缺可以赚大钱而总是改变自己以往的职业。假如能够注重务本,虽一年收获的粮食,除去所需公私花费之外,剩余不多;但只要日积月累,就可以身家富裕,加上子孙世守,则利的来源无穷无尽。如果舍本逐末,岂能如是延绵长远之生计吗?至于你们兵士隶在军营,不耕种田地,不植桑养蚕,试思每月有分给之饷银,仓库里有按日支放之米粮,都是由于老百姓缴纳才得以无缺食之虞。你们各人供给自己和家里人的食物钱财,一丝一粒,无不来自于老百姓种田耕地、植桑养蚕。你们既然享受其利,也就应当彼此相安,多方捍卫,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使其尽力把田地种好。你们这些当兵的吃饭穿衣永远不会缺乏,主要的依靠也就在于此。假如地方文武官吏都知道有劝导督教的责任,不占据老百姓从事农桑的农时,不妨碍老百姓从事农桑的农事,对轻浮懒惰之人加以惩罚,对勤苦耐劳之人加以慰劳奖赏,务必使乡村无荒废之地,城镇无游手好闲的人,男人不舍弃其耕作农具,妇女不休止其养蚕织布,即使是对于山上、水塘、园林、苗圃中瓜果蔬菜之类的收种,鸡鸭狗猪等家畜方面的饲养,也都讲究养之有道,取之有时,用以辅助吃饭穿衣方面的不足。这样,也许就可以专务自己的本业,而吃饭穿衣之来源则会广阔。所忧虑的是五谷丰登之年,或忽用储蓄布帛补充供给,或由于奢侈而导致费用不俭之弊及不勤等,甚而有贵金玉而忽视五谷,擅长在丝织品和衣服上绣有彩色花纹而废弃蚕桑本业,相互竟为纷华靡丽之风习,此尤需尔兵民人等应当深以为戒的。自古以来,兴盛君王之世,老年人穿的是丝织之衣,吃的是鱼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共享富庶之盛而使得政教内化之风气日益兴起,其道理全在于此。我圣祖仁皇帝思念关切天下人民生活之依归,曾经刊印《耕织图》颁行于全国各地,其所以注重根本、扶持民众的意愿更加深切。我敬思圣祖仁皇帝圣谕思念民事之至关重要,广为解说,劝天下臣民各自致力于农桑本业。我一人穿衣吃饭都来自于民间租税,愿与天下民众共享幸福之乐。

“评析”

此篇强调吃饭穿衣是一件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民生大事,辩证地阐述了耕种粮食、纺纱织布与人的勤劳节俭有极密切的关系。不仅乡村农人应该务其根本,不要丢弃正业,而且那些在军营服役的士兵以及从政的官吏等,也都应该关心农业,为老百姓办好事。这一重视农业的观点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尚节俭以惜财用

“原文”

生人不能一日而无用,即不可一日而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我圣祖仁皇帝躬行节俭之为天下先,休养生息,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

盖自古民风皆贵乎勤俭,然勤而不俭,则十夫之力不足供一夫之用,积岁所藏不足供一日之需,其害为更甚也。夫兵丁钱粮有一定之数,乃不知撙节,衣好鲜丽,食求甘美,一月费数月之粮,甚至称贷以遂其欲,子母相权,日复一日,债深累重,饥寒不免。农民当丰收之年仓箱充实,本可积蓄,乃酬酢往来,率多浮费,遂至空虚。夫丰年尚至空虚,荒歉必至穷困,亦其势然也。似此之人,国家未尝减其一日之粮,天地未尝不与以自然之利,究至啼饥号寒、困苦无告者,皆不节俭所致。更或祖宗勤苦俭约,日积月累,以致充裕,子孙承其遗业,不知物力艰难,任意奢侈,耀里党,稍不如人,即以为耻,曾不转盼遗产立尽,无以自存,求如贫者之子孙,并不可得,于是寡廉鲜耻,靡所不至。弱者饿殍沟壑,强者作愚犯刑。不俭之害,一至于此。《易》曰:“不节若则嗟若。”盖言始不节俭,必至嗟悔也。尔兵民当凛遵圣训,绎思不忘。

为兵者知月粮有定,与其至不足而冀格外之赏,孰若留有余以待可继之粮?为民者知丰歉无常,与其但顾朝夕致贫窭之可忧,孰若留贮将来为水旱之有备?大抵俭为美德,宁以固陋贻讥,礼贵得中,勿以骄盈致败。

衣服不可过华,饮食不可无节,冠婚丧祭各安本分,房屋器具务取素朴,即岁时伏腊,斗酒娱宾,从俗从宜,归于约省,为天地惜物力,为朝廷惜恩膏,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惜后来之福泽。自此,富者不至于贫,贫者可至于富,安居乐业,含哺鼓腹,以副朕阜俗民之至意。《孝经》有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尔兵民其身体而力行之。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活着的人不可能一日而无所需之费用,即不可能一日而无所供花费的钱财。然而,必须留存有余之钱财而后才可以供给随时所需之费用。因此,节约勤俭显得非常重要。钱财好比水,节约勤俭好比水之积蓄储存。如水在流淌之中不注意积蓄,则会一泻无余而使之立即干涸;钱财之花费不加以节制,则会用之无度而使钱财立即缺乏。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身体力行节俭为全国人民作出了榜样,休养生息,国内富实,仍然紧缩开支以惜财用而示训国人。自古以来的民风以勤俭最可宝贵,然而勤而不俭,则十人之力不足以供给一人之费用,积一年所存不足以供给一日之需求,其后果更为严重。军营士兵的钱粮有一定之数目,竟不知道节省着用,穿衣讲究鲜艳华丽,饮食追求甜美可口,一月花费数月之粮,甚至向别人借债以满足自己的无穷欲望,本利相互变化制约,日复一日,债务深重,饥寒难免。农民本当在丰收年间粮食钱财充裕之际,注意积蓄以待灾荒,竟多方交际往来,大都浮费浪用,从而弄到钱粮空虚。丰收之年尚至于钱粮空虚,灾荒歉收之年必至于穷困潦倒,发展到这个样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像这类的人,国家未曾减少其一日之粮,天地未曾不给予以自然之利,结果弄到啼饥号寒、困苦无告,这都是不知节俭所造成的。更有因为祖宗勤苦俭约,日积月累,以致家业充足富裕,而子孙继承其遗业,却不晓得财物来之不易,任意奢侈,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富有,满足其自己的虚荣心;稍稍不如人家,即以为羞辱,竟不要多久就把祖宗的遗产花光,以至到了无法养活自己的地步。即使想求做一个贫苦人家的子孙,也不可能。

于是寡廉鲜耻,毫无自尊心,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弱者因饥饿死于山沟,强者无视国法而犯刑。不善节俭之害,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易经》说:“不节俭必定后悔。”说的是一开始不节约,必至最终贫穷后悔不已。

你们兵民应当切实遵循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的训示,铭记在心而不忘却。

当兵之人应晓得月粮有确数之规定,与其到了不足之时而希图其格外之赏赐,何不留有余存以待可继之粮?为民者应当晓得丰歉难以预料,与其只注意早晚至于贫穷的忧虑,何不存贮将来为水旱灾害之有备无虞?大体说来,勤俭节约为美德,宁可让别人讥笑我见识鄙陋,授人礼物也要坚持贵在适中,不要以骄盈而致家道败落。衣服不可过于华丽,饮食不可没有节度,红白喜事各按规矩,不可讲究排场,房屋器具陈设务必取其简朴。就是在一年春夏秋冬和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这些重要时节,设酒席招待宾客,也应当依从风俗习惯,适宜适度,一切归于节俭。为天地爱惜物力,为朝廷爱惜德惠膏脂,为祖宗爱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爱惜后来之幸福恩惠。自此,富裕之人不至于转为贫穷,而贫穷之人却可以治愈富裕,大家安居乐业,天真淳朴而没有诈伪,以符合我敦厚风俗、和谐民情的深切意愿。《孝经》上面说:“谨慎言行、节约费用以供养父母双亲。”

这是一般平民百姓对父母双亲孝顺的意思。你们兵民应当对此身体力行之。

“评析”

此篇重点阐述勤俭节约的道理。用通俗的例子、朴素的语言反复告诉人民,勤而不俭,富裕者必定会贫穷;反过来贫穷者如果既知勤劳又晓得节俭,则会转穷为富。丰收之年应当想到灾歉之年,富有之时应当想到贫乏之时。平时穿着打扮不要过于华丽,饮食交际不要过于讲究排场。这些浅显的话语充满了朴素的哲理,是值得后人借鉴吸取的。

隆学校以端士习

“原文”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固无人不在所教之中。专其督率之地,董以师儒之官,所以成人材而厚风俗,合秀顽强懦使之归于一致也。我圣祖仁皇帝寿考作人,特隆学校,凡所以养士之恩,教士之法,无不备至。盖以士为四民之首,人所以待士者重,则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轻。士习端而后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务令以孝弟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所读者皆正书,所交者皆正士,确然于礼义之可守,惕然于廉耻之当存。惟恐立身一败,致玷宫墙;惟恐名誉虽成,负惭衾影。如是,斯可以为士否?或躁竞功利,干犯名教,习乎异端曲学而不知大道,骛乎放言高论而不事躬行,问其名则是,考其实则非矣。昔胡瑗为教授,学者济济有成;文翁治蜀中,子弟由是大化。故广文一官,朕特饬吏部悉以孝廉明经补用,凡以为兴贤育才,化民成俗计也。然学校之隆,固在习教者有整齐严肃之规,尤在为士者有爱惜身名之意。士品果端而后发为文章,非空虚之论;见之施为,非浮薄之行。在野不愧儒者,在国即为良臣。所系顾不重哉!

至于尔兵民恐不知学校之为重,且以为尔等无与,不思身虽不列于庠序,性岂自外于伦常?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又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则学校不独所以教士,兼所以教民。若黉宫之中,文武并列,虽经义韬略,所习者不同;而入孝出弟,人人所当共由也。士农不异业,力田者悉能敦本务实,则农亦士也;兵民无异学,即戎者皆知敬长爱亲,则兵亦士也。然则庠序者,非尔兵民所当隆重者乎?端人正士者,非尔兵民所则效者乎?孰不有君臣父子之伦?孰不有仁义礼智之性?勿谓学校之设,止以为士,各宜以善相劝,以过相规,向风慕义,勉为良善。则氓之蚩蚩,亦可以礼义为耕耘;赳赳武夫,亦可以诗书为甲胄。一道同风之盛,将复见于今日矣。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古代家有家的学校,党有党的学校,州有州的学校,国有国的学校,本来无人不在受教育之中。如专其督察之地,正以师儒之官,就可以造就人才而厚风俗,聚合智愚强弱之人使之归于一致。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在位多年致力于培育人才,特别重视振兴学校,凡所以培养读书人的深厚情意,教导读书人的方式方法,无不详备周到。一般说来,因为读书人为士农工商之首,人所以对待读书人很敬重,而读书人之所以对待自己则更加不可随便。这是因为读书人养成了端正的品行习惯而后乡里视作为模范,良好风俗由此形成作为表率。所以读书人一定要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为重,才华能力为轻;以气度见识为先,写作方面的技能为后。所读之书均为正道之书,所交之人均为正道之人,坚持礼义之可以遵守,敬惧廉耻之应当保存。唯恐自己的身名败坏,致使玷污师门声誉;唯恐名誉虽已取得,而负有惭愧败行之心。如果是这样,不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吗?或者有人急于与人比高下而争功名利禄,干涉侵犯纲常名教,习惯于邪说和褊狭的言论而不知治事做人的大道理,追求夸夸其谈而不去实际进行,问其名则是,考其实则非。古代著名教育家胡瑗为学官,学者众多而又有成就;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于成都起办官学,这个地区的子弟因此而受到广泛深入的教化。所以设立儒学教官一职,我特意督饬吏部一概以举人、贡生等经过严格科举考试而获得功名的人补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兴贤育才,达到开化民智、形成一种良好风俗的目的。然而,学校之兴盛,固然在于熟悉教育的施教者应有整齐严肃之规章,但作为一个读书人,爱惜自己身名之意愿则尤为重要。他的品行果真端正而后可以阐发为文章,不是空洞虚伪的说教;在实际行动上,不是浮丽轻薄之行为。没有当官也不会感到有愧名,在朝廷即为良臣。学校与国家的关系难道不是很重要吗?

至于你们兵民恐怕不知道学校之为重要,而且以为与你们无关,不考虑自身虽然没进过学校,但其品性岂可自己将其排除于伦理纲常之外?孟子说:“谨慎地从事学校的教育,再用孝悌的道理来反复重申。”他又说:“人与人之间尊卑高下的规则显明于上层,则普通老百姓就会亲密无间于下边。”这个道理说明,学校不是单纯用来教育读书人,还兼及有教育广大民众的意思。如果学校中之文武并列,虽经义韬略所习者各有不同,而有关于了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问题,则人人应当共同由学校来启发诱导。读书的人和种田的人从总体上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致力于耕种田地的人如都能敦本务实,那么一个种田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读书的人;当兵的人与老百姓所受教育的根本内容并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说当兵之人都知道尊敬长辈爱护亲朋,那么当兵的人同时就是一个读书的人。然则各类学校就不应该为你们兵民所当重视吗?端人正士就不应该为你们兵民所当仿效吗?谁没有君臣父子之间的人伦关系?谁没有仁义礼智之类的天性?不要以为学校之设立,仅仅是为了读书人,人人都宜以善行相互劝导,以过失相互规诫,向往良好之风气,仰慕可敬之义行,相互勉励为良为善。如此则乡间劳作小民之忠厚老实,亦可以礼义作为农事的工具;雄健勇猛之军营士兵,亦可以诗书作为御敌的本领,古时候道一风同的盛况,定将再现于今天。

“评析”

该篇集中阐述学校教育的重要。一个人要懂得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知道如何立志,如何处世为人,如何治事做官,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熏陶培养。尤其强调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读书人而言,而且兼及于广大民众。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社会教育的问题,还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关心。在那些有知识、品行端正的人的言行影响之下,大家受到教育,都知道以善相劝勉,以过失相规诫。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教育的内容首先是纲常伦理方面的所谓大经大义,培养的显然也就是一批为封建制度死命卖力的所谓仁义之士。这些都是由时代和阶级的特性所决定了的,同时也是需要读者引起注意并加以鉴别的。但也必须看到,这其中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密切联系,全体人民都应重视关心教育的观点则是有现实意义的。

明礼让以厚风俗

“原文”

汉儒有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恒,随厥情欲,故谓之俗。其间淳漓厚薄难以强同,奢俭质文不能一致,是以圣人制为礼以齐之。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盖礼为天地之经,万物之序。其体至大,其用至广。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尊卑贵贱,非礼不定;冠婚丧祭,非礼不备;郊庙燕飨,非礼不行。是知礼也者,风俗之原也。然礼之用贵于和,而礼之实存乎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又曰:“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使徒习乎繁文缛节而无实意以将之,则所谓礼者适足以长其浮伪,滋其文饰矣。夫礼之节文,尔兵民或未尽习礼之实意,尔兵民皆所自具,即如事父母当孝养,事长上则当恭顺,夫妇之有倡随,兄弟之有友爱,朋友之有信义,亲族之有款洽,此即尔心自有之礼让,不待外求而得者也。诚能和以处众,平以自牧。在家庭而父子兄弟底于肃雍,在乡党而长幼老弱归于亲睦。毋犯嚣凌之戒,毋蹈纵欲之愆,毋肆一念之贪遂成攘夺,毋逞一时之忿致启纷争,毋因贫富异形有蔑视之意,毋见强弱异势起迫胁之心。各戒浇漓,共归长厚,则循于礼者无悖行,敦于让者无竞心,蔼然有恩,秩然有义,党庠术序,相率为俊良,农工商贾不失为醇朴,即韬钤介胄之士,亦被服乎礼乐诗书,以潜消其剽悍桀骛,岂非太和之气,大顺之征乎?《书》曰:“谦受益,满招损。”古语又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可知礼之有得而无失也如此。朕愿尔兵民等聆圣祖之训而返求之于一身。尔能和其心以待人,则不和者自化;尔能平其情以接物,则不平者亦孚。一人倡之,众人从之;一家行之,一里效之,由近以及于远,由勉以至于安,渐仁摩义,俗厚风淳,庶不负谆谆告诫之意哉!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汉代学者说过:所有的人都包含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常之秉性。而其刚柔缓急,特性不一样,则系于地方风气之轻重厚薄,所以称之为风。好恶取舍,动静无一定规律,则随其气闭情张,所以称之为俗。其间淳朴畅达、厚薄强硬难以强求统一,奢侈俭约、质朴文雅不能要求一致,因此圣人制礼以整齐划一。孔子说:“安定朝廷,治理人民,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礼为天地之主干,万物之次序区别。其本体最为庞大,其功用最为广泛。要兴封建的道德仁义,不讲礼就不会实现;人与人之间尊卑上下、贵贱高低,不讲礼就不能确定下来;红白喜事的举办,不讲礼就不会完备周详;祭天地祖宗、宴请宾客,不讲礼就无法进行。所有这些都表明,礼这种东西实为风俗之本源。然而礼之使用贵在于一个“和”字,礼之实行则体现在一个“让”字。孔子说:“能以礼为让,作为一个国家啊怎么不会存在呢?”又说:“先导之以敬让,而民众就不会有争执斗殴的事发生。”假如徒习繁琐的文辞和仪节而无实际意义加以扶助倡导,则这样的礼节适足以助长其轻浮虚伪之风,滋生其文辞装饰之习。礼之制约修饰,你们兵民或许未尽习礼之实意,其实你们人人身上都具备了这种秉性。即如对待父母双亲则应当孝顺供养,对待长辈和上级则当恭敬和顺,夫妇之间则当夫唱妇随,兄弟姊妹之间有友善亲爱之情,朋友之间有信守仁义之情,亲族之间有亲近融洽之情。这就是你们心中所固有的礼义谦让,不必外求而可以得到的。如果的确能做到和顺以处众,平静以修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家庭里父子兄弟一家人达到互相恭敬和好,在所居之地方长幼老弱归于亲近和睦。不要犯下恃强逞凶的错误,不要实践纵情私欲的罪过,不要任一念之贪婪而变为侵夺他人的利益,不要发泄一时之私忿以致酿成相互间的纷争,不要因为贫富悬殊而有看不起贫苦人的意念,不要看到强弱异势而起迫胁弱者的心迹。人人戒其风俗浮薄之风,共同归属于深厚淳朴之习。这样则遵循于礼者无悖逆不道的行为,重视于谦让者无竞凌之心念,和气亲近于深厚的情谊,次序井然而有正当的言行,乡党之学校技能有序别,相互倡率为俊,杰之士、从良之民,种田做工经商做买卖的人不失其淳朴本色,即使是那些长于用兵、从征作战的人,也将对礼乐诗书有着亲身感受,不知不觉地消失其好斗凶残之性,这难道不是太平之气、安定境界的象征么?《尚书》说:“谦虚可以得到好处,自满则会惹来麻烦。”古人又说:“一辈子给别人让路,也不会枉走百步;一辈子让给别人地界,也不会失去一段田地。”可知崇尚礼之有得而不会有失也如此。我希望你们这些兵民聆听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的教训而返求之于自身的言行。你能和顺其心以对待别人,则不和者就会自行化解;你能安静其情绪以处理事物,则不安静者也会诚实地信服。一人倡导之,而众人跟随之,一家实行之,一地效法之,由近以及于远,由相互规勉以至于安定,受仁的感化、受义的砥砺,风俗深厚、风气淳朴,这样才不会辜负我对人民谆谆告诫之心愿啊!

“评析”

此篇重点是突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人民身体力行去实践封建社会尊卑上下、贵贱高低的礼教次序,实际上就是要把人民培养成为忍受统治者剥削压迫的“顺臣良民”。这其中有关于为人处世时彼此讲礼让谦恭,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其精华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说是应当予以批判的。

务本业以定民心

“原文”

朕惟上天生民必各付一业,使为立身之本。故人之生虽智愚不同,强弱异等,莫不择一业以自处。居此业者皆有本分当为之事,藉以有利于身,藉以有用于世。幼而习焉,长而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此孟子之所谓恒产,即圣祖仁皇帝之所谓本业也。维兹本业,实为先务。凡为士农为工商以及军伍,业虽不同,而务所当务则同也。夫身之所习为业,心之所向为志。所习既专,则所向自定。《书》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盖业与志本相须而成也。但恐日久生厌,舍旧而图新,或为浮言所动,或因际遇未通,一念游移,半途而废,作非分之营求,生意外之妄想。究之朝夕营营,不恒其德,资生寡策,历久无成,而志遂以荒,而业遂以废矣。夫业每荒于嬉而必精于勤,志贵奋于始而尤励于终。朕乐观尔之成,不忍见尔之废也。为士者谨身修行,矻矻穷年,服习诗书,敦崇礼让,退为有本之学,进为有用之才。为农者春耕秋敛,不失其时,撙节爱养,不愆于度,先事以备水旱,如期而输税粮,使地无余利,人无余力。工则审四时饬六材,日省而月试,居肆而事成。商则通有无,权贵贱,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务体公平,勿蹈欺诈。若夫身列行阵,行阵即其业也。弓马骑射,操练之必精;步伐止齐,演习之必熟。屯田则事垦僻,守汛则严刁斗。备边则险要之宜知,防海则风涛之宜悉。庶几无负本业矣。

夫天下无易成之业,而亦无不可成之业。各守乃业,则业无不成;各安其志,则志无旁骛。毋相侵扰,毋敢怠荒。宁习于勤劬,勿贪夫逸乐;宁安于朴守,勿事乎纷华。熙熙然,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工利器用,商通货财,兵资捍卫。各尽乃职,各世其业。上以继祖宗之传,下以绵子孙之绪。富庶丰亨,游于光天化日之下,以仰答圣祖告诫之殷怀,以克副朕休养之至意,顾不共享其福欤?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译文”

我思虑上天生民必定给予各人一门职业,使之成为立身之本。所以人生在世上虽然有聪明愚昧的不同,有刚强懦弱的差别,但谁都要选择一门职业以自存。从事一门职业者都有这门职业里按本分应当做的事,从而有利于自己,从而有用于国家。幼年时学习,年长时稳定下来,不见异物而改变其本业。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恒产”,亦即圣祖仁皇帝之所谓本业。因此,维持这个本业,实为首要任务。凡士农工商以及军营士兵各色各样的人,本业虽然不同,而专力于所当专力的事务则是相同的。如果身之所习者为事业心之所归向,为志所习既然专一,则所以归向者自然稳定不移。《尚书》说:“功名显著在于志专,业绩广大惟有勤奋。”这里说的是业绩与志向本来就是相辅而成的道理。但恐时间一长,对自己的职业就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以至于喜新厌旧,或者为浮言所鼓动吸引,或者因机遇尚未通达,心绪不定,半途而废,从事于非分之筹划,产生意外的妄想。究其原因,乃朝夕往来周旋,不能持久地坚持进德修业,致生寡策,历久无成,而其志随之废弃,而其业亦随之停止了。凡是职业每每荒疏于嬉戏玩乐,而必定精于勤奋;志向贵奋发于开头,而尤需奋勉于最后。我乐意看到你们之成功,而不忍心看到你们之失败。作为读书做官之人,谨慎约束自己的言行,一年到头辛勤劳碌,孜孜不倦地研习诗书等有用之学,重视推崇礼仪谦让之大经大义,即使不当官亦为有本之学,当了官则为有用之才。作为农民,春耕秋收不失其时节,节省爱养不失于适度,首先考虑的是防备水旱灾害,如期缴纳税捐和粮食,使地无余利之未利用,人无余力之未使出。做工的则审察春夏秋冬之变化,整顿督饬土、金、石、木、兽、草等工种,每日节约而每月考核结算,居于市集贸易之处亦可以成其事。经商做买卖者则往来互通有无,权衡贵贱交易而返,各得其所,务必做到公平合理,不要实行欺人诈骗之术。至于身列军营打仗,打仗即是自己的职业也。骑马射箭之事须认真进行,操练必须精熟,步伐必须整齐,演习必须熟练。屯田时则必须勤奋地从事于耕耘垦僻,防守时则严戒刁顽斗殴,守备边关时则险要在何处必须知道明白,固守海防时则风涛之事必须熟悉如常。这样就不至于有负于自己的本业了。

普天之下没有容易成功之职业,而亦没有不可能成功之职业。如果人人都谨守自己的本业,那么其业无有不成者。如果人人各安其自己的志向,则志向无邪偏歪斜之弊。不相互侵扰,不敢怠慢荒废。宁可习于辛苦劳作,也不去贪图享乐;宁可安于朴素老样,也不过分讲究纷华盛丽。士大夫和乐地享受先代之德泽善政,农民和乐地从事耕作于祖先留下的田地,工匠和乐而顺利发挥器物之作用,商人和乐地交接往来货物钱财,士兵和乐地付出捍卫国家之力。各尽自己的职分,各世守其本业。上以继承祖宗之传递,下以延绵子孙之发端。富庶丰亨,悠游于正大光明之下,既能敬仰报答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对你们谆谆告诫、殷切关怀之情,又符合我静养亿万民众的深厚之意,岂不共享其幸福吗?

“评析”

此篇详细而具体地阐述了勤专一业和树立明确的人生志向,是一个人生存在世上并有所作为的根本保证所在。虽然各人的能力有大小高低之分,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但其专业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有专心致志,务其本业,不喜新弃旧,不好逸恶劳,不贪婪狡诈,不损人利己,就会做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功成名就,显扬于世;或者温饱度日,无忧无虑。这种务其本业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同类推荐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本书分为“读懂”马克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两篇,内容包括: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有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原著中新唯物主义史观内涵与“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义等。
热门推荐
  • 吞天记

    吞天记

    炎黄古域,浩瀚无边,无尽岁月中诞生诸多太古仙妖,撕裂天地,超脱三界五行。更有万物神灵,天生神体,穿梭虚空,逆乱阴阳,无所不能。当今乃仙道盛世,万法通天,众生修道,妖孽横行!东吴太子吴煜,于绝境中得东方绝世战仙之衣钵,自此横空出世,逆天崛起。亿万世人心中,他是普渡众生的至尊帝仙!漫天仙佛眼中,他是吞噬天地的盖世妖魔!
  • 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大凡卓有成就的领导者无不具有超凡脱俗的领导智慧。领导智慧是见微知著的眼光,是对大局的把握和操纵,是勇于决策的胆略,是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手段和技巧。丰富、修练领导智慧是提高领导水平的捷径。
  • 为爱殇璃

    为爱殇璃

    简介:她原本是生活在地球的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却在某一天无缘无故的被召唤到一个位面,从此被作为一枚棋子的她,为他活,为他伤,为他痛,为他放下一切而他,最后爱上她,为她疯,为她狂,为她撕裂空间,只为找回他的爱?这一段柔情虐恋皆因一个劫……
  • 荣耀武神

    荣耀武神

    战天斗地!这是一个人的传奇!江羽,一介凡体,却登临诸天万界之巅!古往今来,多少强者,能独断万古?舍我其谁!
  • 洞察力

    洞察力

    本书围绕人的体貌神情、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教你如何从细节了解大局,从现象推测本质,从而一眼看透他人心。
  • 重生之桃色官涯

    重生之桃色官涯

    年轻诱人的女上司,有着娇美的容貌,完美的身材,更重要的是,她还有着强大的背景。重生后的林逸,有前世的记忆,又攀上漂亮的女上司,前世失去的他要这一世重新夺回来,将冷艳的她压在身下,将前世的对手全部踩在脚下。
  • 还让不让写书名了

    还让不让写书名了

    此为短片励志小说,每一章为一个独立篇,若觉得还行就点赞吧,另外本人新写的长篇小说---海贼王X传已经隆重推出,希望大家多多捧场,相互告知,感激涕零!
  • 一生情缘一世忧

    一生情缘一世忧

    第一世,前世:前世他们是陌路人却彼此牵挂心怀仇恨只一心为报嗜族,何时起竟有一丝留恋。本是一对冤家,因何结为连理?第二世,今生:今世为得一句不弃纠缠三世执念一缕誓言忘得自我,再相见落心殇。化为荒魂的她,因何不肯轮回?第三世,来世:来世心已碎就让他随风随水渴求平凡一生的她,再次被卷入这场无休无止地续缘之路。两人忘却过往,能否再续前缘?
  • 王俊凯的完美成长恋爱记

    王俊凯的完美成长恋爱记

    她,夜雨,全球第一首富的宝贝千金!他,王俊凯,当红明星,人人心中的偶像,他曾说过二十五岁之前不谈恋爱,只为等待和他小时候有约定的那个女孩。可他没想到夜雨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女孩,他们爱惨了对方。
  • 剑指凌云

    剑指凌云

    平凡小子遭奇险,大难不死霸武林!金兵犯界,他国破家亡;生死关头,遇贵人相救,竟机缘巧合学到古怪武功……学成出山,牛刀小试而锋芒大露;一战成名,江湖嫉恨而千夫所指!暗杀、逼婚、中毒、囚禁……对方无所不用其极,他却隐忍一声不吭,目的,只是为了那传说中的龙凤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