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24600000010

第10章 药物外敷治疗外科疾病偏方

1.疖

疖,俗称疖子、火疖,是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疖初起为红色小硬块突起,上有黄白色脓头,以后红肿疼痛加剧,中央变软,脓头破溃,流出脓液,随即肿痛多减轻,疮口逐渐愈合。严重者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疖多发于富有毛囊和皮脂腺的面部、背部和颈部,常见于夏、秋季。如反复发作且多发者,称为疖病。疖病发于颈后发际部的称为发际疮;发于臀部的称为坐板疮。因头面部有丰富的血管网,故发于面部和鼻唇部位的疖,发病急,病情较重,容易引起颅内感染或脓毒败血症等重症,又称面疔,要特别注意,不得用手挤压排脓。

偏方一

[组成]鲜马齿苋、野菊花、蒲公英各6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然后外敷药渣。适用于疖肿初期肿硬疼痛明显时。

偏方二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三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四

[组成]生大黄100克。

[用法]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过滤,加水再煮沸15分钟,将两次滤过的大黄煎出液煎熬浓缩至100毫升。每100克凡士林加入30毫升大黄煎出液即成30%的大黄软膏。用时随疮口大小摊于纱布上外贴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溃破后,脓液较多者。

偏方五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煅象皮各6克,煅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疖痈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六

[组成]露蜂房2枚,巴豆21粒。

[用法]蜂房烧灰,巴豆用植物油煎二三沸,去豆。用油调蜂房灰,敷患处。

偏方七

[组成]益母草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或金樱子根适量,研成糊状,涂敷患处。

偏方八

[组成]桑螵蛸适量。

[用法]烧灰,研末,油调敷患处。

偏方九

[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涂于纱布上,外敷患处。适用于疮疖初起。

偏方十

[组成]鲜蜗牛30克,马齿苋、陈石灰各30克。

[用法]上药共捣烂,敷患处。

偏方十一

[组成]苍耳子虫100条,冰片1克。

[用法]将8~10月采得活虫放入麻油中浸泡致死,每50毫升麻油加冰片1克,浸苍耳子虫100条,7天后即可使用。用时将虫1条放在疖肿红肿隆起处,也可将虫研成糊状,放在疖肿的表面,若有空隙,用棉球浸苍耳子虫浸油填满,使虫与疖肿紧密接触。1日换药1次,7天1疗程。治疗耳疖、鼻疖。

偏方十二

[组成]黄连10克,黄柏10克,生地20克,姜黄3克,麻油20克,黄蜡30克。

[用法]将药物研末,熬炼成膏,摊涂于纱布上,外敷贴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当归15克,赤芍15克,栀子15克,白芷15克,红花15克,大黄15克,山柰9克,皂刺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清调糊状,加樟脑粉2克,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偏方十四

[组成]米醋250毫升,乳香、没药末各6克,淀粉60克。

[用法]将米醋放于砂锅内煮沸,再将2味中药放入搅匀,随搅随下淀粉,待成糊状后倒在厚牛皮纸上涂抹,糊厚约为1.5厘米,面积大于患处,待药糊稍凉时,趁温热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固定。适用于疖、痈、蜂窝织炎、丹毒、脓肿、腮腺炎、乳腺炎等。

偏方十五

[组成]穿山甲、红花、当归尾、独活、黄柏、生南星、生半夏、天仙子、赤小豆、大黄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患处溃破者用醋调敷患处,患处已破者用泡开的茶叶水调药敷患处,中间留一小孔,以助发散拔脓,每天换药1次,治愈为止。如敷药干而发硬,用醋或茶水打湿。适用于疮疖、痈、疽、疔、肿毒。

偏方十六

[组成]地黄1.5千克。

[用法]水煮去渣,煎稠如膏,涂纸上贴患处,日3次。

偏方十七

[组成]蛤蟆。

[用法]剥皮,贴患处。

偏方十八

[组成]五倍子适量。

[用法]炒焦,油调如膏,摊纸上,贴患处。适用于软硬疖。

偏方十九

[组成]蓖麻叶数张。

[用法]鲜叶直接贴患处,干叶热水浸软贴患处。

2. 痈

痈,中医又称“有头疽”、“发”,是化脓性细菌侵入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糖尿病者更易发生。好发于颈后、背部。初起局部为微红灼热疼痛的肿块,上有多个小米粒样脓头;以后肿块逐渐扩大,疼痛剧烈,脓头增多,形如蜂窝状;最后脓头之间皮肤坏死,形成较大的溃疡。患者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严重者面部痈可发生脓毒败血症。身体虚弱或患糖尿病时,病情严重,发展较快。

偏方一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二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三

[组成]松香、蓖麻子油各120克,铜绿、儿茶、轻粉各3克,杏仁、乳香、没药、血竭各6克。

[用法]先将蓖麻子油和松香一起炖化后,离火待温,再加入研成粉末的其他药物,搅匀冷却即成。用时摊于纱布上贴患处。也可将所有药物共捣烂成膏,外敷患处。适用于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各时期。

偏方四

[组成]生大黄100克。

[用法]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过滤,加水再煮沸15分钟,将两次滤过的大黄煎出液煎熬浓缩至100毫升。每100克凡士林加入30毫升大黄煎出液即成30%的大黄软膏。用时随疮口大小摊于纱布上外贴患处。适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局部溃破后,脓液较多者。

偏方五

[组成]熟石膏27克,红升丹3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每次以少许撒疮面上。适用于化脓性感染疾病溃破后,坏死组织未脱,脓液较多者。

偏方六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煅象皮各6克,煅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疖痈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七

[组成]蟾酥0.3克,生乳香、没药各5克,川黄连粉10克,冰片0.3克。

[用法]将上药加蜂蜜适量调成膏状,用时涂于胶布或麝香风湿膏中心贴在患处。每日1~2日1次。

偏方八

[组成]鲜马齿苋全草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痈肿、疔疮、湿疹、丹毒。

偏方九

[组成]蔷薇叶适量。

[用法]晒干研末,蜂蜜和醋调敷,露出疮顶,自溃。适用于痈疽脓成不溃者。

偏方十

[组成]鲜丝瓜花15克,鲜犁头草15克。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疮痈红肿。

偏方十一

[组成]荞麦面、硫黄各60克。

[用法]为末,水和成饼,晒干。用时,将饼水磨成糊,外敷患处。用于痈疽发背,肿毒。

偏方十二

[组成]马勃适量。

[用法]研粉,米醋调敷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扶桑叶或花、白芙蓉叶、牛蒡叶各适量。

[用法]蜂蜜少许,共研成膏,敷患处。用于痈疽、腮腺炎等。

偏方十四

[组成]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各适量。

[用法]研为细末。痈疽初起用姜汁或水调敷患处;如痈疽已经肿大,用蜂蜜水调敷患处。

偏方十五

[组成]壁虎数个。

[用法]焙干研末,油调,敷患处。用于痈疮疼痛剧烈者。

偏方十六

[组成]菖蒲30克,独活15克,白芷15克,赤芍115克,荆芥9克。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同葱心捣成糊状,敷患处。

偏方十七

[组成]鲜苦瓜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偏方十八

[组成]黄连适量。

[用法]研末,水调,外敷患处。

偏方十九

[组成]葵花盘适量。

[用法]烧灰,研末,麻油调,涂患处。

偏方二十

[组成]黄柏、刘寄奴、蒲公英、芙蓉花叶、野烟、铧头草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二十一

[组成]天花粉、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为末,醋调,敷患处。适用于痈肿初起。

偏方二十二

[组成]生大黄末适量。

[用法]醋调涂患处,干则易之。用于痈肿红肿作痛者。

偏方二十三

[组成]芥子叶、鲜柏叶各适量。

[用法]捣烂,涂患处。

偏方二十四

[组成]炒川乌、炒黄柏各30克。

[用法]为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出痈疽头部,干则以洗米水润之。

偏方二十五

[组成]瓜蒌根、赤小豆等份。

[用法]为末,醋调涂患处。用于痈肿未溃者。

偏方二十六

[组成]木香、黄连、槟榔各等份。

[用法]为末,油调频频涂患处。适用于一切痈疽、疮疖、恶疮等。

偏方二十七

[组成]大黄末15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取大黄末,以鸡蛋清调匀,涂敷患处,或用米醋调敷,每日换药1次。如成脓者加皂角末10克。适用于一切痈毒、疔疮。

偏方二十八

[组成]生葱、蜂蜜、糖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如泥,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二十九

[组成]喜树鲜嫩叶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疮痈、疖肿初起。

偏方三十

[组成]绿豆50克,鸡蛋1枚。

[用法]将绿豆研成粉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患处。适用于痈、疮、丹毒等症。

偏方三十一

[组成]蝼蛄数只,红糖适量。

[用法]上药捣烂,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每日或隔日外敷1次,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一般3~5次即愈。

3. 褥疮

褥疮是一种压迫性溃疡,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致皮肤组织营养障碍,组织坏死。病变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直至骨骼。

本病多见于昏迷、瘫痪等长期卧床的患者,好发于背部、尾骶、足根等骨骼突出部位。受压皮肤初起呈苍白、灰白色;继则出现暗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中央色深,发展较快,也可在红斑上出现水泡;如处理不及时则发展成溃疡,创面蔓延扩大,深达肌肉骨骼。溃疡上可见灰色假膜坏死,不易收口,脓液稀薄臭秽,患者感觉疼痛或不痛。

偏方一

[组成]红花油膏适量。

[用法]外敷患处,纱布覆盖。每日2次。适用于褥疮初期时。

偏方二

[组成]熟石膏27克,红升丹3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和红花油调匀外敷,每日2次。适用于褥疮溃破者。如有坏死组织,应予切除。

偏方三

[组成]马勃30克。

[用法]去外皮,剪成大小不等的薄片,经高压灭菌后取适量置于疮面上,再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偏方四

[组成]干姜粉10克,生姜汁40毫升。

[用法]上药经高压灭菌消毒,取蛋清60毫升,生理盐水40毫升,一起搅匀,用纱布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在疮面,每隔2~4小时换药1次,连续湿敷亦可,10天为1疗程。

偏方五

[组成]当归30克,白芷、生地各12克,紫草、轻粉、血竭花各6克,象皮、龙骨各9克,甘草1832克。

[用法]取麻油500克煮沸,将前6味药分别放入,以小火炸枯捞出,过滤后以小火加热,再将后3味药研成极细末加入,搅匀,对入白蜡30克。凉后摊于纱布上,根据褥疮面大小外敷于疮面上。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1月为1疗程。

偏方六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煅象皮各6克,煅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七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煅象皮、血竭、朱砂、儿茶、煅龙骨、芦荟、煅石决明、煅海巴各10克,煅珍珠、冰片各0.6克,轻粉3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八

[组成]煅象皮、煅石膏、煅珍珠、朱砂各0.6克,血竭、轻粉、血余炭、五倍子各0.9克,煅寒水石、没药、煅甘石、煅龙骨各1.5克,牛黄、鹿茸各0.3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九

[组成]血竭9克,煅珍珠0.9克,煅象皮、猪鬃炭各1.5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十

[组成]煅甘石、煅象皮、血竭、乳香、没药各3克,枯矾1.5克,龙骨6克,轻粉0.9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十一

[组成]透骨草30克,川楝子、当归尾、姜黄、威灵仙、川牛膝、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5克,川椒、乳香各6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用于褥疮皮色暗红、疼痛者。

偏方十二

[组成]红花适量。

[用法]泡酒,用药酒涂搽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鸡蛋黄、龙骨、没药等份。

[用法]药末和蛋黄做成膏状,创面消毒,用手术剪剪去腐肉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涂疮面,再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根据创面情况,每日或2~3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偏方十四

[组成]红花15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紫草9克,60%酒精500毫升。

将药泡入酒精中4~5天,局部按摩擦用。有预防褥疮的作用。

4. 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急性炎症。细菌常由皮肤、粘膜破口侵入而发病。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比较常见。中医认为本病内因血热,外因皮肤、粘膜破损后风热湿火毒邪乘机而入,内外合邪,致热郁肌肤、气血凝滞而成。本病发病突然,先有寒战、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随即皮肤上出现火红色斑片,局部灼热疼痛,边缘清晰而不规则,稍高出皮面,红色压之褪色,放手后恢复原状,继而迅速蔓延扩展,中心部红色消退呈棕黄色,有时可出现水泡或血泡。本病如反复发作,可使淋巴管阻塞,形成象皮腿。

偏方一

[组成]鲜蒲公英90克,白矾、青黛各10克。

[用法]上药共捣烂外敷。

偏方二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

偏方三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

偏方四

[组成]生大黄粉、黄连粉等份。

[用法]用醋或麻油调敷患处。适用于丹毒初期。

偏方五

[组成]生大黄、侧柏叶各60克,黄柏、泽兰、薄荷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膏,外敷患处。用于丹毒初期。

偏方六

[组成]鲜丝瓜叶适量。

[用法]捣汁外敷,或鲜野菊花或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七

[组成]紫草30克,黄连3克,冰片0.3克,茶油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茶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5~7天为1疗程。

偏方八

[组成]芙蓉叶、生大黄各300克,生南星、升麻各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500克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患部灼热、有水泡者则用紫草油纱布覆盖,隔日换药1次。

偏方九

[组成]煅石膏30克,广丹1.5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5~7为1疗程。

偏方十

[组成]紫草、紫荆皮、红花、儿茶、红曲、羌活、防风各15克,赤芍、升麻各30克,当归、白芷各60克,贯仲6克,荆芥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荷叶煎水调和,外敷。

偏方十一

[组成]猪苦胆1个,丝瓜叶60克,茶叶6克。

[用法]上药煎汁,和面粉调,外敷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鲜苍耳草根与叶适量。

[用法]煎汤,熏洗红肿处。

偏方十三

[组成]一支黄花60克。

[用法]水煎外洗或用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5. 痔

痔是人类特有的病变,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俗语有“十人九痔”之说。中医把肛门内外有小肉突起均称为痔。本病发生多因喜食辛辣或嗜食肥甘厚味致燥热、湿热内生,或者久坐、负重致局部血行不畅,或分娩、久泻、便秘等致肛门外伤,毒邪外侵等。

现代医学认为,痔是指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痔的发生由于痔静脉丛的静脉内压升高和静脉壁的抵抗力减弱所致。

偏方一

[组成]五倍子、芒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克。

[用法]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痔。

偏方二

[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菖蒲9克。

[用法]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痔。

偏方三

[组成]花椒、艾叶、芒硝、食盐、硼酸、高锰酸钾各适量。

[用法]直接浸水,坐浴熏洗。

偏方四

[组成]苎麻根、鲜椿根皮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用于痔疮肿痛、脱肛。

偏方五

[组成]田螺3个,地龙20克,芙蓉叶12克,石菖蒲3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或鸡蛋清,外敷贴患处,每日1次,3天为1疗程。适用于外痔。

偏方六

[组成]老丝瓜1根,石灰、雄黄各15克。

[用法]老丝瓜煅烧成灰,石灰、雄黄研为细末,加猪胆汁、鸡蛋清及香油各适量,调敷患处,每日2次。

偏方七

[组成]蜈蚣4条,五倍子末9克。

[用法]用适量香油煮1~2沸,将蜈蚣浸入,再入五倍子末,装入瓶中密封,如遇痛不可忍,取药外敷。适用于外痔。

偏方八

[组成]龙脑片3克,芒硝30克,白矾10克。

[用法]用开水1000毫升熔化,趁热以药棉适量蘸敷,每次20~30分钟。

偏方九

[组成]云南白药适量。

[用法]与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肛门血栓外痔上,每天换药1次。适用于血栓外痔。

偏方十

[组成]血竭30克。

[用法]研成细末,用唾液调匀,频频涂敷患处。用于痔疮疼痛。

偏方十一

[组成]荆芥、防风、蛤蟆草、透骨草、马齿苋、苏木各15克,生川乌、生草乌、生甘草各9克,金银花、连翘、苦参各12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适用于痔瘘发炎,嵌顿内痔等。

偏方十二

[组成]猪苦胆1个。

[用法]清水洗净后将胆汁放入干净的玻璃瓶中,加入少量冰片,封好瓶口,放于阴冷处备用。令患者侧卧,露出病变部位,用干棉球蘸胆汁涂于血栓上并轻轻按摩3~5分钟,以帮助血栓内的瘀血吸收或排出,每日上药2次。

6.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青壮年为多。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阑尾腔梗阻和细菌侵入阑尾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上腹或脐周隐痛数小时~1天后,转移并固定与右下腹部疼痛),如果疼痛突然减轻或向周围扩散,常提示阑尾穿孔。患者腹痛的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部分患者阑尾急性炎症缓解后,阑尾仍有残余病变,急性炎症可转为慢性炎症。

本病属于中医“肠痈”范畴。主因气滞血瘀,热毒壅盛所致。

偏方一

[组成]大蒜6~8头,芒硝15~30克,大黄60克,食醋适量。

[用法]大蒜剥皮,和芒硝共捣烂如泥,在右下腹疼痛最明显处,放一层纱布,把酸糊涂在纱布上,上面再盖一层纱布,合拢两层纱布边缘,以防药物外流刺激皮肤。外盖一层塑料薄膜,用腹带包扎固定。一般敷2小时后去药,改用大黄粉加醋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药糊干时加醋保持湿润。贴8~10小时。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偏方二

[组成]芙蓉叶、生大黄各300克,黄芩、黄柏、黄连、泽兰叶各250克,冰片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用黄酒或葱、酒煎液调成糊状,敷于痛处或包块上,药厚约0.3~0.5厘米,上盖油纸或塑料膜,胶布固定。须常保持药物湿润。

偏方三

[组成]芒硝30~60克。

[用法]捣碎,装入一面用纱布、一面用塑料纸缝成的小袋内,摊平后,放于右下腹疼痛最明显处,数小时后药粉吸水而变硬,即取下。适用于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

偏方四

[组成]粗盐1斤。

[用法]放铁锅内炒至频频发出爆裂声时,加入食醋少许,然后装入事先缝好的布袋内,趁热外敷右下腹疼痛明显处,凉则更换,每日1~2次。适用于阑尾周围脓肿。

偏方五

[组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皂角、土贝母、姜黄、生大黄各30克,黄柏、败酱草、芙蓉叶各60克,穿山甲45 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加入凡士林或蜂蜜制成30%的软膏。将药膏摊于布上,敷贴右下腹部,每日1次。适用于后期形成慢性炎块。

偏方六

[组成]仙人掌适量,硫酸镁15克。

[用法]将鲜嫩仙人掌肉质茎去刺捣成糊状,加硫酸镁15克拌匀,敷贴于患处并固定,每天患药2~3次。适用于急、慢性阑尾炎脓肿,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偏方七

[组成]姜黄、大黄、黄柏、白芷各5克,陈皮、厚朴、生南星、苍术、甘草各3克,花粉1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取适量成人用醋、小儿用茶水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肿块区皮肤,用塑料薄膜遮盖,以防过干燥脱水或粘污衣物,干后再涂。一般敷3~5天即可。适用于阑尾周围脓肿。

偏方八

[组成]大黄、侧柏叶各50克,黄柏、泽兰、薄荷各25克,乳香、没药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水拌成糊状,炒热外敷痛区,上置热水袋加温,冷后再炒再敷,每剂可反复用2~3天,一般于敷药半小时后疼痛减轻。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偏方九

[组成]杏仁30克,玄参15克,蜂房、蛇蜕、乱发各7.5克,麻油300毫升,黄丹100克。

[用法]先将黄丹单独研末备用。再将诸药放入麻油中浸泡半天,倒入锅内,小火煎至药枯,滤去药渣,取油熬至滴水成珠时离火,徐徐加入黄丹,不断搅拌,冷却成膏备用。取药膏适量摊于一块4×6厘米的纱布上棉垫上,将药膏贴在患者脐上,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贴后患者可出现腹痛泻下。用于阑尾炎脓肿或包块。

偏方十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等量,陈醋适量。

[用法]上药研末,用醋、75%酒精各半,将上药调成泥状,将药泥贴于事先确定的压痛点周围,如果患者腹壁脂肪厚,或属后位阑尾炎者,可在背部相应区加贴厚约0.3厘米药泥。涂药范围要大于病灶,外用油纸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药干则随时调湿,至腹痛消失、体温正常为止。一般贴1~3次即可收效。治疗时敷药时间须24小时,中途不得揭去,症状消失前,不要随意活动。饮食宜清淡,忌腥、辛辣。

偏方十一

[组成]芒硝50克,大蒜20克,大黄30克,鲜败酱草40克,鲜地丁40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右下腹压痛点部位。每日换药1次。

偏方十二

[组成]马蹄灰适量。

[用法]鸡蛋清调和,涂敷痛处。

偏方十三

[组成]马牙适量。

[用法]烧灰,鸡蛋清调和,涂患处。

7. 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常见症。祖国医学称为“关格”、“肠结”。据统计,在外科急腹症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和胆道疾病,居第三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便和排气停止等四大证候。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为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腹内粘连、蛔虫团、肠扭转、肠套叠、粪块堵塞、肿瘤等),动力性肠梗阻(由于支配肠管的神经功能失调,使肠壁肌肉产生过度收缩或瘫痪,造成痉挛性或麻痹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肠管血运障碍,失去蠕动能力所致)。根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

偏方一

[组成]葱适量。

[用法]水煎,用葱汤洗腹,再用少许葱捣烂。贴脐上。

偏方二

[组成]鲜橘叶100克,小茴香30克,麸皮30克,食盐50克。

[用法]将橘叶、小茴香捣粗末后加入食盐、麸皮,炒热,装入纱布口袋,外敷脐部3~4小时。用于中毒性肠麻痹。

偏方三

[组成]大黄10克,芒硝10克,厚朴6克,枳壳6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以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填脐部,以麝香虎骨膏固定,并以热水袋敷药上,每日换药1次。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偏方四

[组成]丁香30~60克。

[用法]研为细末,加75%的酒精调和,敷于脐及脐周,直径约6~8厘米,用纱布及塑料薄膜覆盖,周围用胶布固定,以减少酒精发挥。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偏方五

[组成]葛根、皂角各500克。

[用法]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钟,去药渣,将装有药汁的锅放火炉上保持温热不烫手的程度,用10层纱布4块,浸药汁后交替置腹部作持续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适用于急性肠梗阻。

偏方六

[组成]麝香0.3克,生姜、紫苏各120克,大葱500克,陈醋250毫升。

[用法]麝香研细末,放入脐内,外盖胶布,再把生姜、紫苏研细末,和大葱一起捣烂,加陈醋炒热,外敷脐部及痛处。每日2~3次,7天1疗程。用于单纯性肠梗阻。

偏方七

[组成]大黄、枳实各50克,厚朴、芒硝各30克,葱白250克,食盐25克。

[用法]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连须葱白、食盐捣烂加入药末,以米酒调匀,炒热用布包,趁热敷疼痛剧烈处或有包块处,直到大便通畅为止,一般敷药后排气者症状缓解,排便后痊愈。用于急性肠梗阻。

偏方八

[组成]胆南星1个,瓦楞子4.5克,生矾、枯矾、雄黄、牛黄、琥珀、乳香、没药、珍珠、白降丹各1.5克,麝香0.3克。

[用法]以青鱼胆为丸,如芥子大,放中贴中脘穴,每日1次。7天1疗程。用于急性肠梗阻。

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性病变,病变可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以下肢多见,属中医“脱疽”、“脱痈”的范畴。患者多在冬季发病,发病时常从一侧下肢开始,以后累及对侧下肢,再逐渐累及上肢,但单独发生在上肢的比较少见。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一般可持续数年或10年以上。临床表现是由于肢体动脉闭塞后,引起肢体局部缺血所致,而症状的轻重则决定于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发病早期,患者常有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疲累和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发生肢端溃疡或坏疽。根据发病过程,临床分为3期,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走路时足与小腿酸胀并有疲累感,足底硬胀不适,耐寒能力降低,冬季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第二期(营养障碍期):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抬高则皮肤颜色发白,下垂则暗红,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第三期(坏死期):肢端发生干性或湿性坏死,剧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偏方一

[组成]黄柏6克,朱砂、珍珠、红花各3克,轻粉4克,乳香、没药、冰片、银珠各9克,牛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2.5克加精制凡士林调成膏状,根据创面大小涂无菌纱布上外敷,春夏季每日换药1次,冬秋季隔日换药1次。适用于脉管炎创面脓液少者。

偏方二

[组成]生石膏250克。

[用法]研细末,用桐油100毫升,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包扎,每日1次,10次1疗程。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偏方三

[组成]大黄60克,芒硝60克,乳香、没药、紫花地丁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猪油调敷患处,每次1小时,早晚各1次。如属虚寒者去紫花地丁、加黑附片、樟脑各15克,如有溃破,应局部消毒后外敷。

偏方四

[组成]活蜗牛适量。

[用法]捣烂成泥,平敷于溃烂面上,以湿纱布盖之。每1~2天换药1次。适用于脉管炎及老臁疮。

偏方五

[组成]炙蜈蚣10条,炙全蝎3只,制乳香、没药各9克。

[用法]共研末,以少许直接撒敷溃疡局部。

偏方六

[组成]透骨草30克,川楝子、当归尾、姜黄、海桐皮、威灵仙、牛膝、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5克,川椒、乳香各6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60分钟,每天1~2次,每剂可洗2日。适用于本病未溃破或恢复期的患肢遗留症状以及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者。注意熏洗时水温不得太烫。

偏方七

[组成]毛披树根100克。

[用法]水煎浸泡患肢,每日1~2次。适用于本病患肢冷感、麻木、皮色苍白而未溃破者。

偏方八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本病患处红肿热痛而未溃者。

偏方九

[组成]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温黄酒或加入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本病患肢冷感、麻木、皮色苍白而未溃破者。

偏方十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煅象皮各6克,煅石膏12克,血竭9克,冰片3克,珍珠0.9克。

[用法]共研成极细末,每次少量撒于疮面。适用于本病溃破后脓水较少,溃口愈合缓慢者。

偏方十一

[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并将创口放入药汤内浸洗。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适用于患肢溃疡或坏疽继发感染,创面脓液多及有坏死组织,局部红肿疼痛者。

偏方十二

[组成]金银花、当归、白蔹各30克,苦参、黄柏、乳香、没药、煅石决明、赤芍、连翘、生大黄、生甘草各9克。

[用法]上药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3次。适用于溃后创面久不愈合者。

偏方十三

[组成]透骨草30克,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肢,每日1~2次,每次1小时。用于肢体怕冷发凉、疼痛者。

偏方十四

[组成]川乌、草乌、苍术、独活、桂枝、防风、艾叶、花椒、刘寄奴、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肢,每日1~2次,每次1小时。用于肢体怕冷发凉、疼痛者。

9. 静脉炎

静脉炎是指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多由于外伤、手术、长期卧床等原因,使静脉内膜受刺激、损伤而成。多发生于四肢浅静脉,胸腹壁浅静脉少见。主要表现为静脉区有红肿疼痛性硬索状物和红斑结节,有压痛。属于中医“脉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初期以湿热为重,常红、肿、热、痛明显,甚至患肢浮肿、沉重;最后主要是瘀阻脉络,留有硬性结节或硬性索条状物。

偏方一

[组成]山豆根100克,连翘100克,威灵仙100克,冰片30克,二甲基亚砜170毫升,凡士林适量。

[用法]将上药制成膏,外用适量,涂于患处。每日1~2次。

偏方二

[组成]鲜马齿苋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或鲜马齿苋煎汤趁热熏洗热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急性炎症期。

偏方三

[组成]鱼腥草250克。

[用法]或加等量鲜马齿苋,加少量食盐,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四

[组成]栀子、丹皮各120克,白芷90克,血竭15克,冰片9克。

[用法]将前3味药研成细末,再研血竭、冰片混匀,用50%的酒精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

偏方五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

偏方六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

偏方七

[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并将创口放入药汤内浸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用于急性炎症期。

偏方八

[组成]透骨草30克,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1小时。适用于慢性炎症期。

偏方九

[组成]云南白药适量。

[用法]用75%的酒精调为糊状,匀摊于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脚步固定,每日1次。干后滴75%酒精以保持湿润。至局部痛消,肿硬变软。

偏方十

[组成]山慈菇、乳香、没药各15克,蒲公英30克,五灵脂、大黄、山蒲黄、川芎、赤芍各9克,归尾12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7天1疗程。用于胸腹壁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

10.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在关节或肌腱附近的囊肿,以腕关节背面和侧面最多见。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肿块自指头到核桃大小,呈圆形,表面光滑,推之可移动,不与皮肤粘连,按之坚硬;局部有轻微酸痛感及乏力感;如穿刺肿物,可抽出胶冻样粘液。属中医“胶瘤”范畴。其形成多与劳累过度,或局部外伤,筋膜受累,以致痰液凝聚而成。一般以外治及针刺治疗为主。

偏方一

[组成]大黄、芒硝各50克,大蒜100克。

[用法]将大黄、芒硝共研细末,同大蒜共捣烂为泥,加酒适量调匀,敷于囊肿部位,用布带固定,2日换药1次。如针刺囊肿周围及顶部后再敷药,则效果更佳。

偏方二

[组成]红花3克,桃仁2克,山栀子4克,川芎3克,赤芍3克,皂角3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三棱、莪术、桂枝、当归各2克。

[用法]诸药晒干或焙干,研极细末,视肿块大小,取适当药末加少许面粉及白酒,调成糊状,外敷肿块上,以遮盖整个肿块为度,药糊厚约1~2毫米,外加小块塑料薄膜,包扎固定,每晚换药1次。

偏方三

[组成]徐长卿全草干品200克。

[用法]浸入50%的酒精500毫升中,10天后即可使用。局部常规消毒,用不锈钢针穿刺囊肿如梅花样,力求把囊肿刺透,将棉球浸徐长卿酒湿敷,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干燥则再加入药液,使棉球保持一定湿度。隔日针刺囊肿1次,以上方湿敷,7日1疗程。

11. 脱肛

脱肛为直肠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移位下降外脱的病理现象。多发于小儿、老人、经产妇及体弱之人。本病初期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能自行还纳,以后可逐渐加重为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时才能回纳,甚者以咳嗽、行走时即可脱出。根据脱出的程度,脱肛可分为三度。一度脱肛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自行还纳。二度脱肛位置为全层脱出,长5~10厘米,触之较厚有弹性,便后须用手回复。三度脱肛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外治法对一度脱肛,尤其是儿童可受到较好的疗效。对二、三度脱肛能改善症状,但较难治愈。

偏方一

[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石榴皮、枯矾、五倍子各10克,菖蒲9克。

[用法]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脱肛。

偏方二

[组成]五倍子散或马勃散适量。

[用法]外敷。

偏方三

[组成]蚤休适量。

[用法]醋磨汁,外涂患处,用纱布压送复位,每日可涂2~3次。

偏方四

[组成]蜗牛壳适量。

[用法]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调涂后还纳复位。

偏方五

[组成]鳖头适量。

[用法]洗净焙干,研细末,高压消毒,装瓶密封备用。用时让患儿便后坐浴,取适量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肛门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严重者用手送回复位或用提肛带拖起。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用2~3疗程。有时可配服鳖头散。用于小儿脱肛。

偏方六

[组成]蒲黄60克,猪油适量。

[用法]用猪油调药敷肛上。

偏方七

[组成]蜗牛30克,诃子15克。

[用法]焙干,研细末,猪油调匀,敷患处。

偏方八

[组成]赤石脂、伏龙肝各适量。

[用法]为末,敷患处。适用于痢后脱肛。

偏方九

[组成]白矾、五倍子各适量。

[用法]为末,先用木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药末敷患处。

偏方十

[组成]铁粉、白及末适量。

[用法]研末和匀,敷患处,按入。

偏方十一

[组成]蓖麻子30克。

[用法]捣烂为膏,做饼,贴囟门上。

偏方十二

[组成]熟石灰适量。

[用法]炒热后用纱布包裹,每日2次趁热敷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胡荽子适量。

[用法]捣烂,醋煮热敷肛门。

偏方十四

[组成]生韭菜500克。

[用法]细切,以酥拌炒熟,分为两处,以软布包裹,交替热敷肛门,冷即再换,直至脱肛回复。

12.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乳头裂伤或乳汁潴留后,由细菌侵入继而感染发生。以乳腺局部有肿块疼痛,继而发热、发红为特征。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产后3~4周多见。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可分成乳汁郁积期:为病程早期,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继而乳腺肿胀疼痛,出现界线不清的肿块,伴有明显触痛,表皮微红;蜂窝组织炎期:炎症继续发展,有寒战高热,乳腺疼痛加剧,表面红肿发热,有波动感;脓肿形成期:炎症局部形成脓肿,表浅的脓肿波动明显,可向体表破溃,深度脓肿如不及时切开引流,可引起广泛的蜂窝状坏死灶。

偏方一

[组成]蒲公英50克,双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野菊花30克,王不留行30克,炮山甲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将药渣包好趁热外敷患处,出微汗。如1剂不愈,再接上法应用第2剂。适用于急性乳腺炎。外敷同时可配煎液口服。

偏方二

[组成]薄荷、陈皮各30克。

[用法]煎汤热敷患处,热敷后及时排乳,再用金黄膏(见偏方四)、大青膏(见偏方五)外敷。乳汁过多者,可用芒硝250克,装纱布袋内外敷患处。用于乳腺炎早期。

偏方三

[组成]仙人掌90克,白矾15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用于乳腺炎早期。

偏方四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五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适用于急性乳腺炎局部红热肿痛者。

偏方六

[组成]鲜马兰12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鲜马兰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局部外敷。干后可取药捣烂再敷。适用于急性乳腺炎。

偏方七

[组成]鲜雾水葛、鲜梨头草、鲜木芙蓉、鲜蒲公英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乳腺炎。

偏方八

[组成]仙人掌60~90克,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仙人掌剥去外皮,切细,捣烂成泥糊状,加入鸡蛋清适量。和匀后摊于布或塑料纸上,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 次。适用于乳腺炎初期。如合并发热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者,可酌情加抗生素药物治疗。

偏方九

[组成]菊叶三七根50克,内风消30克,人消肿30克,鲜马鞭草10克,鲜蛇含草20克,白酒10毫升。

[用法]将上药捣烂,和白酒调匀外敷患处,固定包扎,12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乳腺炎。

偏方十

[组成]大黄30克,白芷15克,紫花地丁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以酒、醋各半调和为软膏状,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用于乳腺炎。

偏方十一

[组成]新鲜葡萄叶适量,食醋少许。

[用法]将新鲜葡萄叶洗净,捣烂为泥,加醋少许,敷于乳房周围。用布包,每4小时换药1次,数次可愈。适用于乳腺炎。

偏方十二

[组成]六神丸30粒,凡士林适量。

[用法]将凡士林研细末,合凡士林调匀,外敷于患处,1日1换。适用于乳腺炎。

偏方十三

[组成]鲜橘核、食醋。

[用法]取鲜橘核适量捣烂,加少许食醋调成糊状,敷患处,再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2次。

偏方十四

[组成]紫荆皮、蒲公英、芙蓉花(或叶)各160克,独活95克,赤芍6.5克,菖蒲50克,白芷35克。

上药共研细末,发病1~3天内用热开水调敷患处,4~7日用热酒调敷患处,过敏者用温蜜糖水调敷。

偏方十五

[组成]生大黄、芒硝散各等份、凡士林适量。

[用法]将前2味药研末,加入适量凡士林,用开水调匀,摊于纱布上,敷贴乳房红肿部位,每日换药3~4次。对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者,可配服加减五味消毒饮。

偏方十六

[组成]硫酸镁100克,桃仁泥20克,穿山甲粉25克,薄荷油3克,凡士林100克。

[用法]将上药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取膏125克,在纱布上摊涂8厘米圆形面积,敷患处,包扎并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 1周。适用于乳腺炎无化脓、破溃者。

偏方十六

[组成]仙人掌适量。

[用法]去刺切块,煨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乳痈早期。

偏方十七

[组成]大葱或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用艾条灸10~2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乳痈早期。

13.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乳腺组织部分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亦非肿瘤,是内分泌功能紊乱致使乳腺结构不正常的妇女常见病,约占乳腺病的1/3,恶变率约10%。属中医学的“乳癖”、“乳中结核”范畴。本病多发生在30~50岁的妇女,病程较长,往往可达数年。主要表现为乳房内肿块,多见于双侧,也见于一侧,肿块常多个、大小不等,局限于乳房一部分,或分布于整个乳房,或圆或扁,形态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不粘连,推之活动,乳房内可触及粗条索肿物,质地韧而不坚。患者多乳房胀痛,月经前3~4天疼痛加重,肿块增大,经期后疼痛消失或减轻,肿块可能变小,周而复始。有些患者从乳头溢出少量草黄色或棕黄色透明液体,亦有血性液体溢出,活体组织检查可协助诊断。

偏方一

[组成]瓜蒌、连翘、川芎、香附、红花、泽兰、寄生、大黄、芒硝、丝瓜络、鸡血藤各30克。

[用法]共捣碎混匀,分装2个布袋内,其大小以覆盖乳房为宜,药末放锅中蒸热,外敷乳房,凉则再换,2药袋交替应用。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每剂药可用10次左右。可配合内服逍遥丸。

偏方二

[组成]大黄50克,芒硝50克,生南星1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和敷患处,每次2小时,每日换药1 次,10日1疗程。

偏方三

[组成]香附子120克,陈酒、米醋各适量。

[用法]香附子研末,陈酒、米醋酌量,以拌湿药末为度,捣烂后制成饼蒸熟,l日1次,干燥后再蒸,轮流外敷患处,5日换药再敷。

偏方四

[组成]青皮120克,米醋 1000克。

[用法]将青皮浸入米醋1昼夜,然后晾干,烘焦研末,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偏方五

[组成]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克,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克,麝香4克。

[用法]共研成末(名乳脐散)。每次用药前,先用75%的酒精将脐部清洗干净,晾干后把药末0.4克敷脐部,随后用干棉球轻压上,按摩片刻后用4×4厘米大小的普通医用胶布密封贴紧脐上。以后每3天用同样方法更换1次,8次为1疗程。

偏方六

[组成]王不留行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1克,土贝母21 克,穿山甲30克,昆布30克,木鳖子18克,莪术18克,丝瓜络15克,乳香、没药各10克,血竭10克,麻油、黄丹各适量。

[用法]前10味药入麻油内煎熬至枯,去渣滤净,加入黄丹充分搅匀,熬至滴水成珠,再加乳香、没药、血竭,搅匀成膏,倒入凉水中浸泡,半月后取出,隔水烊化,摊于布上,用时将膏药烘热,贴于肿块或疼痛部位。7天换药1次,3 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偏方七

[组成]三棱、莪术、水蛭、天花粉各30克。

[用法]将诸药晒干,碾粉,分15份,每次取1份,以凡士林调敷患处。

偏方八

[组成]王不留行20克,赤芍21克,山甲30克,木鳖子18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丝瓜络15克,土贝母21克,昆布30克,莪术18克,血竭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除乳香、没药、血竭外,余药入麻油内煎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加入黄丹,充分搅匀,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为度,再加入乳香、没药、血竭搅匀为膏,然后倒入凉水中浸泡,半月后取出,隔火烊化,摊布上备用。用时将药膏烘热,撕开药布贴于肿块或疼痛部位。7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停药3~5天。

14.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囊内积聚的浆液多于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俗称“偏坠”或“偏气”。主要表现为阴囊内出现逐渐增大的肿物,肿物表面光滑,有囊性感,肿物多为卵圆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肿物较大时有下坠感,过大则影响行动。阴囊皮肤正常,不红不肿不疼痛。用手电筒在暗处照射(透光试验)可以透过,常为一侧发生,也可双侧发生。本病属于中医“水疝”、“阴肿”的范畴。多见于儿童。

偏方一

[组成]五倍子、枯矾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约360毫升,煎半小时,晾至微温,将阴囊放入药液内浸洗,并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约20~30分钟。用药前先以温水洗净外阴部,下次用药需加温后再用。

偏方二

[组成]炒桃仁、杏仁各30克,川楝子60克,蓖麻子120克,麝香1.5克。

[用法]将前4味药共捣如膏泥,加入麝香拌匀,分5次平摊于布上,夜间入睡时贴敷患处,天明取掉。

偏方三

[组成]小茴香60克,食盐30克。

[用法]放铁锅中微火炒热,装入布袋内,热敷患侧阴囊,每日1~2次。

偏方四

[组成]八角茴香、大枣各适量,蜂蜜少许。

[用法]将八角茴香、大枣共研细面,用蜂蜜调成药饼,敷于肚脐,再用小茴香、老尘土装入布袋热敷于阴囊上,每次20分钟。

偏方五

[组成]金银花、蝉蜕各30克,紫苏叶15 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去渣取液混合,用纱布蘸药液外洗或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每剂药可用2~3天。适用于小儿鞘膜积液。

15. 烧伤

烧伤常因火焰、烈火、沸水、滚油、电灼以及强酸强碱伤等对人体造成的急性损伤。临床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不同,分为I度、浅Ⅱ度、深Ⅱ、Ⅲ 度烧伤。I 度烧伤: 见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无水泡,一般2~3天后脱屑痊愈,不留瘢痕;浅Ⅱ度烧伤:剧痛,感觉过敏,有水泡,泡皮剥脱后可见创面均匀发红,潮湿水肿明显,一般2周后愈合,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深Ⅱ度:痛觉迟钝,有或无水泡,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创面潮湿,拨毛时痛,毛根有正常解剖结构,一般3~4周愈合,留有轻度瘢痕;Ⅲ度烧伤: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如皮革状,腊白焦黄或碳化,拨毛不痛,毛根无正常解剖结构,数日后可见粗大树枝栓塞血管,一般3~5周后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小面积者可由周围上皮爬行愈合,留下瘢痕,大面积需要植皮才能愈合。大面积和深度烧伤,可出现口干、尿少、烦躁不安乃至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偏方一

[组成]生石灰6克,生石膏6克,生大黄3克,生龙骨9克,冰片1.5克。

[用法]冰片另研细面,余药共研细,然后搅匀,以香油调成糊状,密封贮瓶备用。先用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创面,擦干水分,将油膏敷于患处,1日2次。适用于烧伤。面部烧伤,敷用时切忌药物进入眼内。局部有水泡者,常规消毒剪破水泡后再敷用。

偏方二

[组成]地龙6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地龙捣烂,调拌白糖,外敷患处。适用于烧伤。

偏方三

[组成]紫草、忍冬藤、白芷、黄蜡各30克,麻油750毫升。

[用法]先将麻油小火加热,再放入紫草、忍冬藤、白芷,炸枯去渣,加黄蜡溶化而成。浸入无菌纱布,清创后,在创面上盖一层药油纱布,外加纱布和棉垫,以绷带均匀地环绕包扎。应紧贴创面,不留空隙。如无感染,不必换敷料,待1~2周后打开,创面多已愈合。

偏方四

[组成]当归100克,紫草10克,白芷25克,白醋100克,甘草60克,血竭、轻粉各20克,麻油500克。

[用法]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内一夜后,用小火煎至药枯,去渣滤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轻粉、血竭调和后离火约20~30分钟便凝结成膏,呈红紫色。将药膏均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偏方五

[组成]大黄、升麻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烧伤创面经清创后,将药薄贴创面上。每日上药1~2次,感染严重者可增加上药次数,10日为1疗程。

偏方六

[组成]大黄、地榆各等量。

[用法]共研极细末,临用时加入少许冰片,撒布于创面上。用于烧伤表皮脱落,形成渗液创面者。

偏方七

[组成]生大黄末30克,鸡蛋黄适量。

[用法]取鸡蛋黄炼油后,调大黄末和匀,涂患处,1日1次。

偏方八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粉。取20克药粉加枯矾5克,放入麻油或石蜡油1000毫升内,进行高压灭菌,然后再加入冰片5克,用时直接涂敷于创面。可促使创面干燥,形成结痂。

偏方九

[组成]黄芩、黄柏、儿茶各100克。

[用法]共研细,浸泡于80%的酒精1000毫升内,24小时后过滤而成。每2~4小时喷洒创面1次,结痂后每日用3~4次。

偏方十

[组成]麦饭石50克,当归25克,丹参25克,白芷50克,黄柏25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蜂蜡100克,麻油100克。

[用法]将当归、丹参、白芷、黄柏放入麻油内浸泡1周,每天搅拌2 次。然后用通火煎熬,不停搅拌,煎至白芷微黄时即可捞出药渣,再下麦饭石粉,乳、没粉,煎半小时许,将药油过滤去渣,然后将蜂蜡放入药油内继续煎半小时离火,冷却成膏,用时将创面清创后,将药膏均匀地抹在纱布上,药厚1~2 毫米,每天换药1次。适用于烧伤。

偏方十一

[组成]75%酒精适量,京万红烧伤膏1支。

[用法]烧烫伤后,立即将创面用75% 酒精浸湿纱布持续湿敷。0.5~1 小时换1次,连续12~24小时。湿敷后创面疼痛即消失,停止湿敷后外涂敷京万红膏,直至愈合。适用于1度烧伤。

偏方十二

[组成]生石灰20克,麻油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捣碎,调成糊状,外敷患处。适用于Ⅰ度烧伤。

偏方十三

[组成]地榆炭、大黄、黄柏各180克,乳香、紫草、五倍子、白芷、川芎、升麻、黄芩、桃仁、没药、赤芍、胡黄连各60克,生地、金银花、当归、白蔹、旱莲草各120克,红花、木鳖子各30克,黄连90克,荔枝草适量,黄白蜡3000克,麻油12.5千克。

[用法]除紫草、金银花、红花后下外,余药放入麻油内先浸泡2天,再用小火煎熬,见白芷褐色为度,过滤去渣,加蜡收膏,无菌纱布浸入药膏中,用油膏纱布包扎焦痂,能促进焦痂溶解分离脱落。

偏方十四

[组成]白术、黄柏、防己、木瓜、元胡、郁金、生地榆各30克,白及(切片)60克,冰片3克,煅石膏粉、煅甘石粉各240克,麻油1000毫升。

[用法]将前8味药加入麻油内熬至褐色为止,过滤去渣,取净油,然后与炉甘石粉、石膏粉、冰片调匀,直接涂于创面;或过滤净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石膏、甘石粉,加热无浮油,约2小时左右,成半固体膏状即停火,待温后再加入冰片搅匀。将药膏薄薄地涂于不吸水的白纸上敷贴患处,能促进焦痂溶解分离脱落。

偏方十五

[组成]令箭荷花。

[用法]将令箭荷花的茎取下,用刀顺扁形以横剖一分为二,将肉汁之面(内面)先均匀涂擦患处,使汁液盖烫伤部位2分钟左右,再换1块敷贴患处,20分钟左右即可。

偏方十六

[组成]桑枝60克,大黄60克,地榆60克,白芷100克,川椒8克,轻粉4.6克,月石8克,白蜡末15克,猪油2500克。

[用法]将桑枝、大黄、地榆、白芷、川椒拌猪油小火煎,滤去渣,加轻粉、月石、白蜡调匀,把纱布块浸入药油,凉后成膏备用。常规消毒清创后,将膏敷于创面,每日换药1次,创面较浅的或分泌物较少的,可隔日1次。适用于烧伤、骨折等创面感染。

偏方十七

[组成]鲜红土瓜根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用于火烫伤。

偏方十八

[组成]土大黄根适量。

[用法]研末,麻油调敷伤处。

偏方十九

[组成]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份。

[用法]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隔日换药1次。

偏方二十

[组成]全蝎45只,蟾蜍7~10只,麻油1000克,鲜蛋黄500克。

[用法]上药煎后去渣,装瓶备用。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或1:1000的新洁尔灭液,清洗干净创面上的脓性分泌物,用生肌油纱布按创面大小贴敷,行半暴露或包扎疗法。对无脓性分泌物的创面,一般不用换药即可治愈,对脓性分泌物较多的创面,每日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为止。适用于大面积烧伤后期,残余创面反复溃烂感染,难以愈合者。

偏方二十一

[组成]明矾、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适量。

[用法]将明矾、五倍子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

偏方二十二

[组成]白糖30克,冰片3克。

[用法]用沙锅将白糖炒黑,成块为度,加冰片细末,用香油调涂伤处。

偏方二十三

[组成]地榆根适量。

[用法]炒炭,磨粉,用麻油调成50%的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

偏方二十四

[组成]竹中蠹虫末适量。

[用法]调涂患处。

偏方二十五

[组成]冰片10克,朱砂5克,香油100毫升。

[用法]先将香油倒入铝锅熬开,后把朱砂、冰片放入,加热成红褐色,即成膏,将创面消毒后涂膏,每日1次。

偏方二十六

[组成]鸡蛋黄熬油。

[用法]取油少许加入冰片,调和,涂患处。用于烧伤、湿疹、耳脓。

偏方二十七

[组成]侧柏叶适量。

[用法]入臼中捣烂如泥,冷水调做膏,涂敷于伤处,用纱布固定。用于烧烫伤。

偏方二十八

[组成]鲜南瓜藤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涂伤处。每日数次。

偏方二十九

[组成]紫草3克,当归15克,麻油120克。

[用法]上3味同熬药枯,滤清去渣,将油再熬,加黄蜡15克,熔化,冷却,涂伤处。

偏方三十

[组成]女贞叶、酸枣树皮、金樱子树皮各适量。

[用法]麻油熬成膏,涂擦患处。

偏方三十一

[组成]火麻仁、黄柏、栀子各适量。

[用法]共研末,调猪脂,涂患处。

偏方三十二

[组成]石榴果皮适量。

[用法]研末,麻油调,涂患处。

偏方三十三

[组成]獾油适量。

[用法]涂患处。用于烧烫伤、冻疮。

偏方三十四

[组成]两面针干根皮适量。

[用法]研成粉,先用两面针煎水外洗伤处,再将药末撒于局部。用于烫伤。

16. 冻伤

冻伤是机体受到寒冷侵袭所引起的一种损伤,常发生于手足、鼻、耳等身体暴露部位或衣鞋窄紧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的部位。轻者仅伤及皮肤,初起受冻部位皮肤苍白,麻木冰冷,继则红肿或出现瘀斑,自觉灼热疼痛、发痒,或局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如无感染,水泡逐渐干枯结痂,不久自行脱落而愈;重者皮肤、皮下组织乃至肌肉骨骼全被冻伤,皮肤由苍白变青蓝色,终成黑色,周围组织肿胀并出现血性大水泡,伤处麻木,感觉以至于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以后冻伤组织腐烂形成溃疡。轻度冻伤一般只用外敷即可,冻伤常有复发倾向,应做好预防治疗。

偏方一

[用法]将冻伤肢体浸泡于38~40℃温水内,或用毛巾浸温水湿敷患处,直至局部皮肤颜色和感觉回复正常后,用干毛巾擦干,并注意保暖。严禁用火烤加热,也不可用雪擦摩伤部,以免加重病情。

偏方二

[组成]大红辣椒3~4个。

[用法]放烧酒内浸泡7天即成,外擦患部,每日3次。用于早期冻伤,局部发红肿胀、痛痒明显者。

偏方三

[组成]蜂蜜、熟猪油各15克,樟脑2克。

[用法]调成软膏,涂擦患部。

偏方四

[组成]冬青、透骨草、冬瓜皮各30克。

[用法]煎汤趁热浸泡患部,日1次。

偏方五

[组成]生地榆、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芫花、生甘草、五倍子各15克,茄秸一束。

[用法]煎汤趁热浸泡患处,日2次。用于冻伤已破溃者。洗后用玉红膏油纱布换药更佳。

偏方六

[组成]独头蒜适量。

[用法]在阴历六月份,捣烂如泥,于中午晒热,贴易发冻伤处,并在阳光下晒干,忌水洗1天。连贴3次,可防冻伤复发。

偏方七

[组成]杏仁、花粉各30克,红枣10个,猪胰3副。

[用法]共捣烂如泥,加好酒4杯,浸磁罐内,早晚擦涂手足及面部,可预防冻伤发生。

偏方八

[组成]葱须、茄根各120克。

[用法]水煎,浸泡患处。

偏方九

[组成]茄秧1000克,辣椒秧500克。

[用法]水煎5小时,取滤液浓缩成膏,涂患处。

偏方十

[组成]干茄梗茎100克,芫花、生姜、当归、川椒各15克,冰片5克。

[用法]将上药置于7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1周,用纱布过滤,取药液装瓶备用。使用时将患处洗净擦干,用药棉蘸药液涂擦局部。每日4~5次,一般5~7天可愈。用于冻疮红肿未破者。

偏方十一

[组成]山药少许。

[用法]于新瓦上磨成泥,涂疮口上。

偏方十二

[组成]大蒜、干姜各32克,红辣椒100克,樟脑1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将上药制成溶液,用棉球蘸药液涂患处,并摩擦发热,每日3~5次。用于冻疮红肿未破者。

偏方十三

[组成]当归100克,红花50克,干姜50克,肉桂100克,细辛25克,樟脑25克。

[用法]浸泡于70%酒精中。用时,先用热水轻轻擦洗患处,再擦药液,每日数次

偏方十四

[组成]大蒜、花椒各15克,猪油70克。

[用法]将大蒜捣烂,花椒研末,放入炼好的猪油内搅匀,制成膏剂,敷于冻伤处。日1次,用纱布包好。用于冻疮红肿未破者。

偏方十五

[组成]云南白药适量。

[用法]用白酒调成糊状,外敷冻伤部位。如破溃,可直接外撒于患处,外用消毒纱布包扎。一般用药2~3次即可。

偏方十六

[组成]马勃或鲜虎耳草适量。

[用法]将马勃粉敷压在患处,鲜虎耳草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十七

[组成]柿子皮适量,菜油适量。

[用法]将柿子皮烧成灰,研极细末,用熟菜油调匀,敷患处,敷后注意保暖,每日1次,连用5~7天。

偏方十八

[组成]芒硝、黄柏适量。

[用法]冻疮未破溃者,芒硝量大于黄柏1倍,已溃破者,黄柏量大于芒硝1倍。2药共为细末,用时用冰片或雪水调敷患处,每日1次,未溃破者4~7天为1疗程,已破溃者8~11天为1疗程。

偏方十九

[组成]橘皮3~4个,生姜30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取药液,用毛巾浸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用于耳轮或鼻尖处冻伤。

偏方二十

[组成]肉桂2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冰片、樟脑各2克。

[用法]上药分别研细后拌匀,调入适量凡士林即成。用时先用萝卜汤或淡盐水清洗溃烂面,再将此药膏敷患处,2~3天1次。

偏方二十一

[组成]红花、桂枝、川椒、干姜、当归、干辣椒各30克,樟脑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置于95%酒精中浸泡3天,纱布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将患处洗净擦干,用药棉蘸药敷患处,每日3~5次,5~7日愈。

17. 外伤血肿

外伤血肿一般指因外伤而引起的皮下组织及小血管破坏而形成以肿胀、疼痛、皮下有瘀斑等为特点的组织内出血。属于中医“瘀血”的范畴。

偏方一

[组成]赤小豆适量。

[用法]研末,与鸡蛋清调和敷贴患处。每日1~2次。

偏方二

[组成]生大黄30克,五倍子20克,生栀子30克,白芨5克,柑子叶30克,芙蓉花叶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取生姜汁煎汁,调敷患处。每日1次。

偏方三

[组成]石蜡适量。

[用法]将石蜡熔化倒入盘中,制成约2~3厘米厚的药饼,冷却到50℃左右时,敷贴患处。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

偏方四

[组成]五倍子适量。

[用法]研细末,和米醋调成糊,外敷血肿处。

偏方五

[组成]云南白药适量。

[用法]醋调,外敷患处。

偏方六

[组成]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患处。

偏方七

[组成]大黄10克,胆草30克,香附80克,丹皮、黄芩、乳香、白芷各40克,黄柏25克,栀子1.2克,姜黄40克,红花30克,生石膏50克,赤芍、没药各40克,麝香9克,面粉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面粉拌匀封存备用。用时用蜂蜜或饴糖加水调成糊,外敷患处,每2~3天换药1次。

偏方八

[组成]大黄末、姜汁各适量。

[用法]调涂患处。《濒湖集简方》载:治疗打扑伤痛,瘀血流注。效能: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

18. 外伤疼痛

外伤疼痛是指因外力伤害的刺激而引起的疼痛症候。

偏方一

[组成]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患处。

偏方二

[组成]草乌、南星、白芷各12克,细辛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白酒调敷患处。

偏方三

[组成]半边莲500克,用清水1500克煎药,剩750克,过滤。

[用法]将渣加水1500克再煎成750克,然后将两次滤液混合,用慢火浓缩成500克,装瓶备用。用时以药棉浸透药液,取出贴敷患处。

偏方四

[组成]米粉1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

[用法]米粉炒黄,乳香、没药研末,混合后用酒调成膏,贴患处。

偏方五

[组成]葱头7个,面粉120克,栀子10克,生地榆60克,血藤60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捣烂,用酒熏7次,退火后用黄纸贴敷。

偏方六

[组成]月季花嫩叶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偏方七

[组成]泽兰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偏方八

[组成]石菖蒲鲜根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

偏方九

[组成]鲜龙葵叶1把,连须葱白7个。

[用法]切碎,加酒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偏方十

[组成]白蔹2个,食盐适量。

[用法]共捣烂,外敷。

偏方十一

[组成]半枝莲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鲜地锦草适量。

[用法]捣匀,加面粉少许,外敷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鲜辣蓼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

偏方十四

[组成]鹅不食草适量。

[用法]捣烂,炒热,敷患处。

偏方十五

[组成]野芝麻全草120克,鲜佩兰120克,鲜栀子叶120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

偏方十六

[组成]骨碎补60克,生姜、菜油、茹粉各少许。

[用法]将骨碎补捣烂,与其余药共炒热,敷患处。

偏方十七

[组成]朝天椒2个。

[用法]捣烂贴痛处,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2次。

偏方十八

[组成]鲜仙人掌、鲜生姜各适量。

[用法]取仙人掌,刮去刺皮,和鲜生姜以2:1的比例捣成泥状,外敷痛处,每天换药1次。

偏方十九

[组成]乌尾丁根适量。

[用法]水煎,待冷,每日涂3~6次。治疗刀枪伤及跌打肿痛。

偏方二十

[组成]水蛭适量。

[用法]新瓦上焙干,为细末,热酒调下3克,食顷更一服,痛止。便将折骨用药封,用物固定。用于跌打骨折。

偏方二十一

[组成]解骨草适量。

[用法]捣烂,敷伤处。适用于跌打损伤筋骨者。生地黄500克,生姜120克。捣细末,入酒糟500克,同炒匀,趁热以布包裹敷伤处,冷即易之,能止痛。用于跌打疼痛及骨折。

偏方二十二

[组成]大血藤、骨碎补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外敷伤处。

19. 外伤出血

外伤出血是指被锐利的刀、针、玻璃等物刺伤,或硬物擦伤、打击伤而引起皮肤粘膜血管破裂出血。

偏方一

[组成]小蓟、铁苋菜全草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捣烂,涂敷患处。

偏方二

[组成]马勃粉适量。

[用法]直接压敷在伤口处。

偏方三

[组成]毛冬青叶适量,冰片少许。

[用法]将毛冬青叶晒干研粉,加少许冰片,外敷伤口。

偏方四

[组成]降香6克,五倍子12克,红花10克,血竭12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直接敷贴患处。

偏方五

[组成]七叶莲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偏方六

[组成]人参、田七、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子、牡蛎各等份。

[用法]为末,外敷。

偏方七

[组成]鲜茜草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外敷。

偏方八

[组成]象皮、乳香、龙骨、琥珀、血竭、珊瑚各12克,龙脑6克。

[用法]先将象皮烧存性,再加诸药研细末,外敷患处。

偏方九

[组成]杨梅适量。

[用法]和盐共捣如泥,敷伤处。

偏方十

[组成]红紫珠叶适量。

[用法]研末,撒布伤口。

偏方十一

[组成]八角枫叶适量。

[用法]为细末,撒于伤口。

20.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指有毒腺、毒牙的蛇咬伤人体,以伤口有2~4个深大齿痕为特点的有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的病证。根据蛇毒性质分为神经毒中毒:伤口麻痒,一般不红肿,无出血或渗血,常在咬后1~4小时后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语言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及全身症状,危重者可出现休克、瘫痪等。血循毒中毒:伤口疼痛难忍,局部肿胀并向整个肢体蔓延,伴有伤口出血、水(血)泡或局部组织坏死、附近淋巴结肿痛等,并可见发热、心悸、烦燥不安、说胡话、便血及血尿、全身皮肤粘膜有瘀斑,危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混合毒中毒:伤后可出现神经毒和血循毒双重中毒症状。

偏方一

[组成]半边莲 12克,独角莲12克,七叶一枝花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上述药物捣烂。调鸡蛋清外敷患处,1 日3~4次。用于各型蛇伤。

偏方二

[组成]凤仙花、马齿苋、兔儿伞、虎耳草、葎草的新鲜全草,黄药子的新鲜块茎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捣烂如泥,涂敷患处。用于虫蛇咬伤。

偏方三

[组成]苎麻根的新鲜根60克,黄酒20毫升,红糖适量。

[用法]共捣烂如泥,敷患处。

偏方四

[组成]新鲜泽兰叶60克。

[用法]将新鲜泽兰叶捣烂,敷贴于伤口处,1 日换药1次。

偏方五

[组成]雄黄6克,大蒜3克,白矾3克,白芷9克。

[用法]将雄黄、大蒜共捣烂敷咬伤处。或将雄黄、白矾、白芷共研细末,水调敷伤口。

偏方六

[组成]鲜凤尾草适量。

[用法]捣烂成泥,摊贴伤处。用于毒蛇咬伤及狂犬咬伤肿痛。

偏方七

[组成]腹水草30克。

[用法]洗净,捣烂做饼,贴于囟门,过约1~2小时腹泻,尿量增加。过1日后,中毒现象减轻。

偏方八

[组成]一支箭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适用于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偏方九

[组成]一枝蒿、水慈姑各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伤口。或晒干研末,调淘米水,敷伤口。

偏方十

[组成]山豆根适量。

[用法]水研敷。用于蛇咬、蜘蛛咬、狗咬。

偏方十一

[组成]天仙藤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适用于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

偏方十二

[用法]五香藤叶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用于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疮毒。

偏方十三

[组成]鲜野芋根适量。

[用法]捣烂如泥,或同井水磨糊状药汁,涂伤口周围及肿处。

偏方十四

[组成]万年青适量。

[用法]磨糊涂伤处。

偏方十五

[组成]鲜元宝草适量。

[用法]捣烂敷伤口。

21. 虫咬蛰伤

虫咬蛰伤指蜂、蝎子、蜈蚣及毒蜘蛛等毒虫咬蛰人体后其毒素进入人体而引起的各种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以局部肿痛、渗出及溶血等炎症为特点,少数患者的肿痛可蔓延至整个肢体,甚至危及生命。

偏方一

[组成]独头蒜1头,鲜马齿苋适量。

[用法]用独头蒜擦摩蛰处,或将马齿苋洗净,挤压取汁,将其汁与药涂敷伤口。适用于蜈蚣咬伤。

偏方二

[组成]蚯蚓屎适量。

[用法]被马蜂蛰伤后,即以蚯蚓屎擦刺伤部位并将其敷上,疼痛立止。适用于马蜂蛰伤。

偏方三

[组成]活蜗牛1只。

[用法]蝎子蛰伤后,将1只活蜗牛研磨,敷在被蛰处,很快便止痛。适用于蝎子蛰伤。

偏方四

[组成]夏枯草30克,蒲公英60克,明矾3克,大蜗牛12克。

[用法]上药共捣烂,调拌米醋,外敷患处。

偏方五

[组成]黄柏5克,玄明粉3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药液温敷患处,1日4~6次。适用于各型虫咬蛰伤。

偏方六

[组成]明雄黄3克,香白芷12克,蚤休3克,半边莲12克,垂盆草30克,徐长卿12克。

[用法]上药研末,调凡士林,外敷患处。用于各型毒虫咬伤。

偏方七

[组成]韭菜20~50克。

[用法]取韭菜研磨成泥,敷咬伤处。适用于臭虫咬伤。

偏方八

[组成]蜘蛛1个。

[用法]将蜘蛛研末,外敷患处。用于蝎子蛰伤。

偏方九

[组成]鲜苍耳茎叶、白矾、雄黄各适量。

[用法]诸药共捣成膏,外敷于蛰伤处。适用于蜂蛰伤、虫咬性皮炎。

偏方十

[组成]山豆根适量。

[用法]水研敷。用于蛇咬、蜘蛛咬、狗咬。

偏方十一

[组成]天仙藤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适用于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

偏方十二

[组成]朱砂末适量。

[用法]水调涂伤处。用于蜂蛰伤。

偏方十三

[组成]鲜苦菜适量。

[用法]取汁涂。用于蜂蛰伤。

偏方十四

[组成]土三七叶适量。

[用法]取汁叶,涂患处。用于毒虫蛰伤。

偏方十五

[组成]马齿苋适量。

[用法]取汁涂患处。用于蜈蚣咬伤。

偏方十六

[组成]乌蔹莓鲜叶适量。

[用法]煎水洗伤处。治疗蜂蛰伤。

偏方十七

[组成]野菊花根适量。

[用法]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治疗蜈蚣咬伤。

偏方十八

[组成]益母草适量。

[用法]细切,和醋炒,敷伤处。治疗马咬伤。

22. 落枕

落枕是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的颈部软组织损伤。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本病主要由于颈部损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过硬,是头颈处于过伸、过屈状态,局部肌筋僵硬不和,气血运行受限;或感受风寒,使颈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经筋挛缩而引起。一般患者晨起突感一侧颈后及上背部疼痛不适,头常歪向患侧,不能旋转后顾。严重者俯仰困难,甚至头部僵直于异常位置,疼痛可牵及肩部。颈部肌肉有触疼,头颈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轻轻搬动则剧痛难忍。

偏方一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樟脑、栀子、羌活、独活、路路通、花椒、苏木、蒲黄、香樟木、赤芍、红花各9克。

[用法]泡入白酒中,用药酒涂擦患处,直至患处发热发红。每日3次。

偏方二

[组成]葱白、生姜各适量。

[用法]上药捣烂,炒热,布包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偏方三

[组成]木瓜60克,土鳖60克,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栀子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备用。用时取药末与凡士林调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偏方四

[组成]鲜毛莨全叶适量,红糖少许。

[用法]共捣烂如膏状,制成如黄豆大3粒,贴于疼痛处及1~2个穴位上,敷贴穴位有:天柱、肩外俞、悬钟、后溪,各穴交替使用。贴药后外盖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除,一般贴2~3次。若贴药1~4小时后局部出现烧灼痛感,并且局部起泡,可将药揭去,按常规处理。本药有毒,外敷面积不宜过大,勿入口、眼。

偏方五

[组成]麝香追风膏或伤湿止痛膏。

[用法]外贴痛处。

偏方六

[组成]冰块适量。

[用法]隔毛巾用手握住冰块贴敷患处并推动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23.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部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而导致的以颈项及肩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点的综合征。属中医“痹证”“痿证”“颈筋急”等范畴。

偏方一

[组成]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川芎、赤芍、红花、地龙、血竭、菖蒲、灯心、细辛、桂枝、丹参、防风、莱菔子、威灵仙、乳香、没药、冰片。

[用法]将上药粉碎成粗末,填入枕头,患者每日枕用6小时以上,连用3~6个月。

偏方二

[组成]三七6克,川芎、杜仲、天麻、白芷各12克,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川椒6克,麝香少许。

[用法]前10味共研细末,放入150毫升白酒中微火加热成糊状,或用米醋拌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将麝香撒在上面,敷患处。干后可将药重新调成糊状再用,每剂药连用3~5次,15次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偏方三

[组成]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防己、附子、千年健、威灵仙、桂枝、路路通、秦艽、羌活、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研成粗末,装入布袋,每袋装150克,水煮20~30分钟,用药袋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1疗程,每袋药用2~3次。适用于各型颈椎病。注意药袋热度以能耐受,不烫伤皮肤为度。

偏方四

[组成]伸筋草、五加皮、乳香、没药各12克,秦艽、当归、红花、土鳖虫、路路通、桑叶、桂枝、骨碎补、川乌、草乌各9克。

[用法]加水煮20分钟,趁热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7次为1疗程。用于各型颈椎病。

偏方五

[组成]白花蛇10克,麝香15克,肉桂、乳香、没药、川草乌、川椒、白芥子各5克,冰片少许。

[用法]先将白花蛇焙黄,乳香、没药去油后在同上药共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在胶布上撒药粉少许,贴在患处压痛最明显处。适用于神经根性颈椎病。同时配服葛根、威灵仙各20克,全蝎6克,透骨草、仙灵脾、白芍、狗脊、鸡血藤、木瓜各15克,桑枝10克,青风藤12克。

偏方六

[组成]吴茱萸150~300克。

[用法]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加黄酒拌匀,放锅内加热,搅成糊状,趁热摊于布上,贴于大椎、大杼、肩髃、肩井、后溪穴上,冷后再换,再贴。

偏方七

[组成]青风藤、海风藤、羌活、独活、藤黄、木瓜、麻黄、当归、川芎、生川乌、生草乌、地龙、土鳖、补骨脂、杜仲、牛膝各适量。

[用法]外敷疼痛处,7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偏方八

[组成]麝香0.1克,藤黄1.5克,朱砂1.5克,冰片1.5克,壁虎1条(焙干取一半)。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醋(如局部疼痛发冷者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将杏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增生部位及相应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颈椎及其他部位骨质增生。

24.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病变而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特征的病症。属中医“肩痹”、“漏肩风”的范畴。好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故又有“五十肩”之称。本病的病因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虚衰;或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劳损,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脉所致。肩周炎主要表现为3期,第一期为肩部疼痛期:肩关节广泛性的疼痛,多在肩关节的前方和后方,有时向颈、头和前臂放射,昼轻夜重,多数患者因肩部疼痛而影响睡眠。第二期为运动障碍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运动障碍,肩关节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等动作均受限。肩关节疼痛较第一期明显减轻。梳头、穿衣等日常活动难以进行,患者有明显的扛肩现象。第三期为固定期: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运动障碍,关节固定,肌肉萎缩,尤其以三角肌明显。

偏方一

[组成]斑蝥合大蒜汁。

[用法]做饼,贴于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贞、肩前、曲池、条口等穴,一次贴2~3个穴,发泡。

偏方二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樟脑、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捣细末,食醋调成糊状,敷肩部,上盖热水袋热敷,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

偏方三

[组成]天南星、生川乌、生草乌、羌活、苍术、姜黄、生半夏各20克,白附子、白芷、乳香、没药各15克,红花、细辛各1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醋、蜂蜜、白酒和葱白共捣烂,再加生姜适量,白胡椒30粒(研碎),共同炒热后装入布袋,趁热敷熨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5~7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型肩周炎。

偏方四

[组成]当归、川芎、红花、天麻、续断、牛膝、秦艽、独活各30克,桑白皮180克,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生川乌各24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桐油2500毫升,黄丹1000克,炼制成膏,取适量贴敷患处,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肩周炎。

偏方五

[组成]铁屑500克,陈醋60~70毫升。

[用法]先取温水适量与陈醋混合(水:醋=6:4),再与铁屑混合拌匀,装入布袋,以棉垫包裹,热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12~15次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型肩周炎。

偏方六

[组成]芒硝50克,马钱子、黑老虎各100克。

[用法]水煎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3~5次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肩周炎。

偏方七

[组成]川芎、细辛、丹参、羌活、黑附片、乳香、没药、桑枝、红花、桂枝各等份。

[用法]加工成粗末作枕芯,成年使用。适用于各型肩周炎。

偏方八

[组成]生甘草、生川乌、生草乌各5000克,松香500克,黄丹180克,白砒60克,白及粉280克,细辛、白胡椒各15克,冰片6克。

[用法]将前3味药加水2000毫升,先泡后熬,取汁去渣,将药汁放在锅内放入松香,再熬至熔化冒白烟,待水分干冒青烟时,把松香倒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次日取药研粉,取制好的松香360克,加入黄丹、白砒混匀,再加白及粉装瓶备用。细辛、白胡椒研细粉装瓶备用。将双层纱布摊于盘中,均匀撒上松香粉,用95%酒精浸湿燃烧,待药粉微变黑时灭火,再撒上少许细辛胡椒粉,贴敷患处,外用棉垫绷带包扎,隔日敷药1次,3次为1疗程。

偏方九

[组成]葱、蒜、生姜各取鲜汁300毫升,醋300毫升,灰面60克,牛皮胶120克,凤仙花汁100毫升。

[用法]先将葱、蒜、姜汁与醋混合,放锅中加热,熬至极浓时,加入牛皮胶融化,再加灰面搅拌均匀,略熬成膏。取8平方厘米胶布数块,将膏药摊中间,分别贴于肩髎、肩髃、曲池,每日1次。

25.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指腰部的累积性肌纤维、筋膜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以发病缓慢、腰部酸痛为特点的病症。属中医“痹证”、“痿证”等范畴。以腰背部酸胀痛、休息时轻,劳累后加重,遇阴冷天气或处于阴冷环境时加重。部分患者在骶髂后面、骶骨后部臀肌止处或腰椎槽突处有压痛,X线摄片无特殊显示。

偏方一

[组成]生马钱子、透骨草、生穿山甲、汉防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细辛、五加皮、豨莶草、独活、生草乌、五倍子、肉桂、枳实、牛蒡子、血余、干姜各10克,全蝎、威灵仙、生大黄、泽兰叶、丝瓜络、麻黄、土鳖虫、防风各12克,归尾15克,蜈蚣4条,功劳叶、甘遂各30克。

[用法]上药经香油2000克煎枯去渣,再熬药油至滴水成珠时下黄丹1000克,制成膏备用,选肾俞及痛点敷贴,3~5天换1次,1个月为1疗程。

偏方二

[组成]葱白30克,大黄6克。

[用法]将上药捣烂炒热外敷痛处。

偏方三

[组成]鸡屎白、麦麸各250克。

[用法]上药放锅内用慢火炒热时加入酒精,混匀后用布包好敷于患处,热散后取下,次日可再炒热加酒精使用,连用4~5次后弃去。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偏方四

[组成]生川乌15克,食盐少许。

[用法]上药混合捣成膏,将药膏摊于肾俞、腰眼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适用于腰肌劳损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

26.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遭受内翻、外翻和扭转牵拉外力,而引起的踝部筋肉损伤的病证。以踝关节肿胀、疼痛、皮下瘀血、走路跛行、踝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特征。X线摄片无特殊显示。属中医“筋伤”、“崴脚”范畴。外踝伤筋者表现为外踝部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有瘀斑,足着地用力时疼痛加剧,足被动内翻时疼痛加剧,而外翻时疼痛则不明显。内踝伤筋者表现为内踝部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有瘀斑,足被动外翻时疼痛加剧。

偏方一

[组成]五倍子50克,栀子、生草乌、大黄、生南星各30克,土鳖、乳香、没药各20克,细辛10克。

[用法]共研末,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二

[组成]茴香、樟脑各15克,红花、丁香各9克。

[用法]浸泡于白酒300毫升中,用棉花蘸药酒摩擦患处,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

偏方三

[组成]红花30克,当归15克,苏木20克。

[用法]水煎熬稠,用纱布数层包裹药渣敷贴患处,将药液淋撒其上,凉则换,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

偏方四

[组成]大葱适量。

[用法]捣烂,炒热敷患处,凉则换,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3~5次为1疗程。

偏方五

[组成]石蜡适量。

[用法]制成约50℃的温热药饼,敷贴于患处,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偏方六

[组成]木瓜60克,栀子30克,生大黄150克,蒲公英60克,土鳖、黄柏、乳香、没药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敷,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也可用于膝关节扭伤。

偏方七

[组成]附子、细辛各200克,红花、没药、川芎各250克,黄柏、白芍、甘草各200克,樟脑100克

[用法]以70%酒精5000毫升浸泡1周,过滤取药液1000备用,用时取药液适量湿敷患处,局部配合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偏方八

[组成]鲜韭菜250克,盐末3克,酒30克。

[用法]将鲜韭菜切碎,放盐,用小木棰捣烂成泥,外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再将酒分次倒于纱布上,保持纱布湿润。敷3~4小时后去掉韭菜泥和纱布,第二天再敷1次。

偏方九

[组成]栀子2份,乌药、桃树枝、樟树枝各1份,50%酒精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末,以水和50%酒精各半调成糊状,再加适量面粉混合搅匀,摊在塑料布上,厚约0.3厘米,敷于患处,绷带包扎固定,以防药液外渗,冬季2~3天换药1次,夏季1~2天换药1次,以保持湿润为度。用于踝关节、膝关节扭伤。

偏方十

[组成]生山栀、大黄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粉消毒后备用,将扭伤部位洗净后去药粉适量,24小时以内就诊者醋调敷患处,24小时以后就诊者以酒精调敷,敷药范围以直径大于肿区2厘米为度,约厚0.5厘米,用塑料布包扎固定,一般2小时换药1次。若药物干燥可用酒精直接外滴以保持湿润,也可原药重新调敷。治疗关节扭伤。

偏方十一

[组成]三七全草适量。

[用法]洗净后放入75%酒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取出捣烂备用,冲洗扭伤部位,按肿胀部位的范围取药适量外敷,36小时以内就诊者以食醋调敷,36小时以后就诊者以酒精或白酒调敷。有皮肤破溃者,按常规清创消毒后调敷上药,药厚1厘米,用塑料薄膜及绷带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若药干,可用原药重新调敷或用醋直接外滴以保持湿润。适用于急性关节扭伤。

偏方十二

[组成]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五加皮、三棱、莪术、秦艽、海桐皮各12克,牛膝、木瓜、红花、苏木各9克。

[用法]加水煎,先熏后洗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2次,5~7次为1疗程。

27.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是一种无骨折、无脱臼、无皮肉破损的常见外伤疾患。常由于跌扑、闪挫、扭伤等所致。中医称“扭挫伤”、“伤筋”。患者有外伤史,损伤部位见红肿、疼痛、皮下瘀血等症。

偏方一

[组成]生栀子仁90克,白芷30克,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土鳖、制乳香、制没药、红花、当归尾各9克。

[用法]上药烘干后共研细末,用饴糖和开水或酒或醋拌匀成膏备用。用时将适量药膏摊在棉垫或卫生纸上敷患处,外用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软组织挫伤,关节软组织挫伤,骨折或脱位的早期、肢体肿胀疼痛者。

偏方二

[组成]大黄6克,栀子12克,木瓜20克,姜黄3克,黄柏12克,乳香2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2克,红花6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凡士林调拌,外敷损伤处。

偏方三

[组成]大黄1000克,胆草3000克,香附8000克,丹皮、黄芩、乳香、白芷各4000克,黄柏2500克,栀仁124克,姜黄4000克,红花3000克,生石膏5000克,赤芍、没药各4000克,麝香1克/500克粉,面粉20%。

[用法]上药配料后,共研细末,按配方掺入面粉和匀封贮。使用时以蜂蜜或饴糖、凡士林油膏加冷开水调成软糊状备用,然后据肢体伤面大小敷贴于患处包扎。2~3天更换1次。皮创渗血感染者忌用。

偏方四

[组成]樟脑9克,冰片0.5克,白芷、当归、大黄、黄芩各40克,乳香、没药、红花、续断各30克,木香20克。

[用法]先将樟脑、冰片研细另放,再将余药共研成细末,用时取诸药适量加生蜂蜜调成糊,摊在膏药上,敷于患处,2天换药1次。

偏方五

[组成]泽兰叶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六

[组成]鲜龙葵叶1握,连须葱白7个。

[用法]切碎,加酒粮糟适量,桐捣烂敷患处,1日换1~2次。

偏方七

[组成]白蔹2个,食盐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

偏方八

[组成]半枝莲适量。

[用法]捣烂,同酒糟煮热敷患处。

偏方九

[组成]骨碎补60克,生姜、菜油、茹粉各少许。

[用法]将骨碎补捣烂,与其余药炒敷患处。

偏方十

[组成]栀子9克,红花4克,桃仁6克,土鳖虫7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放入碗中用蛋清调成膏状即可。用药前将受伤部位浸泡在10~15℃水中,对特殊部位不便浸泡可用热毛巾湿敷10分钟,然后擦干外敷药膏,纱布盖,胶布固定,48小时后取下。

偏方十一

[组成]续断、红花、生大黄、栀子、乳香、没药、赤芍、白芷各20克,桃仁8克,芙蓉叶25克。

[用法]上药晒干,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根据患处大小取适量药,用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患处,2~3天换药1次。

偏方十二

[组成]大黄5份,黄药子3份。栀子、红花各1份。

[用法]上药研末,以白酒或60%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上盖塑料,外用绷带固定,每日1次。

偏方十三

[组成]黄柏40克,土元30克,栀子25克,紫草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血竭20克,莪术20克,木香15克,红花15克。

[用法]上药捣碎浸泡于50%酒精或白酒1000毫升与蒸馏水2000毫升的混合液15~20天。用时将纱布浸湿药液贴敷于肿胀部位,覆盖塑料纸,绷带或胶布固定,1次敷1~2天,指关节6~12小时。皮肤破损过敏禁用。

偏方十四

[组成]生地黄500克,生姜120克。

[用法]捣细末,入糟500克,同炒匀,乘热以布包敷伤处,冷即易之。

同类推荐
  • 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分文学篇、音乐篇及美术篇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治疗概述;阅读爱好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大学生阅读爱好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女大学生阅读爱好与恋爱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等。
  • 男性健康全书

    男性健康全书

    有一样东西,拥有它的时候,也许感觉不到它的珍贵,体会不到它的重要,但失去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丢掉它是多么愚蠢,没有它是多么不便,又多么渴望能重新拥有,这就是健康。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财富第一是健康,第二才是财产。”健康是人生的本钱,如果一个人不健康,纵然有天大的雄心壮志,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能拥有一切,才能享受劳动、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情趣。
  • 保肝护肝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保肝护肝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一周内也要让肝休息两日,肝病患者饮食不宜过饱,妊娠妇女要注意预防肝炎病毒,肝病患者食欲不振的应对方法,肝病患者注意伏暑的饮食调理。肝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生活中的保养与防治。在每年的传染病报告中,各种肝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因此,保肝护肝势在必行,养护肝脏,就等于守护健康美好的生活。肝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保肝护肝,应当从细节着手,不论是在饮食、娱乐方面。还是在运动、用药方面,都有需要注意却常被人们忽略的防治细节。《保肝护肝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为大众提供准确、实用、科学的健康资讯。
  • 每天一个健康箴言

    每天一个健康箴言

    均衡的饮食、充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心理的健康、良好的居家环境、健康的职场生活、科学的防病治病、有效的排毒、开心的旅游等都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每天学点健康知识,既能打开视野,又能帮助您获得健康生活的经验。对于珍视健康的您来说,每天读一个健康箴言能受益一生。
  • 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青年人遭遇的各种困惑与烦恼,用意象分析的手段来探索人类的心灵的奥秘,揭示众多迷惘的心理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热门推荐
  • 烽火金缘剑

    烽火金缘剑

    洪荒神力,十方仙剑九方魔剑。鬼尘扰世,撑天臂显神威。尸横遍野,现代枪神续前缘。
  • 第一巾帼

    第一巾帼

    作为穿越女的叶凌,坚定地执行着“人不中二枉少年”的致理格言,在中二的道路上一路逛奔直撞南墙,用满头的血与泪来证实她不过就是个平凡的穿越女,从此顿悟,成为冉冉新星。三年后,叶凌再回京都,在以正常人的姿态经历了种种阳谋阳谋后,叶姑娘感叹:还是中二好啊!于是,叶姑娘中二症发作,烧杀抢掠无所不作,欺男霸女,欺市霸国,誓将中二进行到底!(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她们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

    作品中讲了三位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一位有些另类,她的许多行为看似使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荒唐,但在她粗糙的外表下包裹的依然是一颗细腻、渴爱的女人心......
  • 太后来啦

    太后来啦

    一个忙碌了半辈子,不断给人挖坑的女人,终于登上后宫至高之位——太后宝座。就在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双手叉腰,仰天怪笑时,被老天爷临时发来紧急通知——不好意思,您的情感额度不足,得重来!好吧,重来就重来,再养一遍小包子,再坑一遍仇人也不错,就当自己带薪休假哩。可是……看着已经长大成人还很孝顺的养子皇帝,沈晗乐只觉得自己眼泪就要掉下来。木法子咯,谁让她心眼儿太好呢?只能拍拍儿子的肩膀,心里摸摸给自已一个赞,然后找前老公回来培养感情吧……啥?你妹!为啥找老公不算,还要帮这个倒霉儿子处理后宫问题?好吧,管就管啦,做甚么还要不时的将她扔进小世界,给各色欠抽的皇帝做老娘?天啊,下个雷去劈劈她眼前这个一脸坏笑着看热闹的混蛋吧!什么?什么?斗BOSS,给奖励?……那个、那个谁,您别走啊!咱有话可以好好说诶!
  • 半妖闹都市

    半妖闹都市

    命运与现实的作弄,让陈小布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打算以跳桥的方式了结一生,但就在他将一条腿跨在栏杆上的时候,看着桥下的涛涛河水他胆怯了,他不想死了……甚至和妖魔签订了生死契约,然后陈小布的人生发生质的变化,金钱美人什么的,原本是遥不可及的野望渐渐梦想成真了!
  • 在爱情的世界里纠缠至死

    在爱情的世界里纠缠至死

    我只爱过这一个男人,爱的痴狂,爱的不择手段,我交付一切给魔鬼,以为三年的陪伴会让这个男人回心转意,却不想他恨我入骨。三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再折磨我,无时不刻不在嘲讽我,就只是为了赶走我。三年后,我为了孩子离开他,他却抓住我,用最恶毒地话嘲讽我:“三年前你不择手段赖在我身边,怎么?现在我眼睛瞎了,你瞧不起我了,所以要离开?陈则灵,你是不是打算再勾搭一个男人啊?”
  • 天生悍妻命

    天生悍妻命

    穿越后被卖为通房的慎芮,面对蛮横的正妻,‘惧内而贪心’的夫君,满肚子小算盘的深宅妇人们,还有顽劣的小叔子,小心翼翼,处处求全,仍避免不了被欺辱的处境……抗争不管用,逃跑总行了吧?“悍妇!”弓楠哀叹一声,含泪望苍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诡宝禁忌

    诡宝禁忌

    我叫乔一毛,单字一个羽。寓意世界之大,只取一羽一毛。这就是祖师爷口口相传的遗训:为人处世不能太贪。可那次,爷爷临老心狂,领着我想要打麒麟胎的主意,没想到却惹出了个弥天大祸……
  • 火影之红莲业火

    火影之红莲业火

    通俗意义上来说,忍者大致可以分为俩类,一种是还在世的,一种是躺在坟墓里的。红莲是前者,而且是那种绝对不会死在别人手上的强者中的强者。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位几十年后被称之为当代忍界五大传奇之一的业火化红莲,在一个不算明媚的早上崭露头角的故事。
  • 天翔御剑

    天翔御剑

    怪兽横行的凤凰星,人类武者与怪兽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人类超级强者以一招天翔御剑击杀怪兽王者,并用元武精魂将怪兽元神封印在巨石上。数百年后的一天,高中生罗城无意中打开封印。元武精魂和怪兽元神同时袭入他的身体……更多精彩,尽在天翔御剑!龙渡飞一群:QQ群号218743905感谢壮士梦楼兰制作的精美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