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年土耳其同波斯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波斯国王是达黑玛斯普,实际的波斯统治者是军事统帅纳狄尔,达黑玛斯普实际足纳狄尔手中玩弄的傀儡。纳狄尔的军队屡挫土耳其人,收复了哈马丹和克尔曼沙赫,并于1730年8月占领了人不里士和阿塞拜疆的其它城市。正当纳狄尔打算继续前进的时候,由呼罗珊传来消息,阿富汗人在赫拉特起义,威胁到马什哈德,纳狄尔不得不回师向东,征讨阿富汗人。是时,居于首都伊斯法罕的达黑玛斯普却在1731年发动军事行动,进攻土耳其,意图占领埃里温和纳希切凡。他的军队在哈马丹附近被击溃,伤亡惨重,土耳其人再度占领了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大不里士和其它城市,在南方侵入了库齐斯坦。1732年1月月10日,达黑玛斯普同土耳其人缔结了和约。根据此约,达黑玛斯普将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领土割让给土耳其。当纳狄尔得悉此条约后,立即发出檄文,仅对这一条约,并致函土耳其苏丹,要求退还所占领的波斯领土。1732年8月纳狄尔到达伊斯法罕,废黜了达黑玛斯普,自立为摄政,1732年底,纳狄尔重新同土耳其开战。
伏尔泰《哲学通信》出版
伏尔泰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本名弗朗索瓦·阿鲁埃。1694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卒于1778年,享年84岁。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献身其中60余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启蒙泰斗。伏尔泰一生勤于写作,作品甚丰,且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等多方面。伏尔泰少年时代就读于大路易中学,中学毕业后进了一所法律学校。1717年,他因一首讽刺宫廷的诗而被投入巴士底狱;1718年春他被释放。1725年,他因与一名贵族发生冲突,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6年被驱逐出法国,开始了其流亡生涯。1726—1729年,伏尔泰在英国居住了近3年,在那里他深入地研究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洛克的哲学著作及牛顿的科学论述,从而形成了他的反封建专制的政治主张,坚定了他反对天主教神学、宣扬信仰自由的决心。在这期间,他开始酝酿他的第一部哲学和政治专著——《哲学通信》,1733年《哲学通信》英文版问世。1734年此书的法文版也刊印出来。这部书用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及哲学,将洛克及牛顿介绍给法国读者。该书阐述了作者的哲学、神学及政治观点。1734年6月10日,此书刚出版即遭查禁,伏尔泰被迫逃亡到偏僻的小城西雷。但是这本书还是多次秘密地出版,并从1742年起收入伏尔泰的全集。《哲学通信》是伏尔泰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飞梭的发明
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是以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开始的。自16世纪以来,英国作为欧洲的毛织业中心,始终垄断着世界市场。因此对技术革新的要求并不强烈。然而,面对18世纪发展起来的棉纺业,英国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妇手工织布技术已无法与印度等国竞争。在棉花价格低廉,市场需求急骤增加的情况下,为保护本国的棉纺织业,英国政府一方面严格控制在市场上销售进口棉布,另一方面提倡发展国内纺织工业。1733年,英国出生的机械师约翰·凯(1704—1764)发明了飞梭,织布工人一改往日用手来传递梭子的落后织布法,只须拉动系在梭子上的绳子,就可以使梭子自动地往返于经线之间,不但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所织布面的宽度也不再受到限制。随着飞梭的出现、织布效率的提高,纺纱业面临着供不应求的严重危机,纱价不断上涨,到处是纱荒。纺纱与织布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急需扭转。为此,英国政府动员了大批手工业者加入纺纱行列,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技术与工业奖励协会特设奖金,用以鼓励改革纺纱技术者。
第一架消色差折射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远镜是一种折射望远镜,但由于经常出现色差,影响成象质量。惠更斯为提高成象质量曾科学地提出减小透镜表面曲率,使焦距增大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必须把望远镜做得很长。人类在寻找消色差方法的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就认为色差是白光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必然现象,根本不可能消除。然而苏格兰数学家格雷戈里(1661—1708)却认为人的眼睛应算作是一个透镜,却没有色差,因此,色差是可以消除的。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终于想到凸透镜是聚光的,凹透镜是散光的,如果选择适当的材料,用这两种透镜就应该能消除色差。英国数学家穆尔·霍耳(1703—1771)发现火石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折射率不同,他想如果用火石玻璃做凹透镜,用普通玻璃做凸透镜那一定能制成一个既消色差又聚光的望远镜。为了保密,他分别找了两个厂家宋加工这两个透镜,可这两个厂家因为忙竟无意中把这两个透镜转给同一个叫乔治·巴斯的人。巴斯马上发现霍耳需要的这两块透镜是能够吻合在一起的,且吻合后恰好消除色差。1733年第一架直径6.5厘米、焦距50厘米的消色差折射望远镜问世了。与此同时,巴斯也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光学仪器商丁·多洛德(1706—1761),多洛德对这一光学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后得出结论,凹透镜的球差可补偿凸透镜的球差,因此消除球差时,不需非球面透镜,这样望远镜的象差得到纠正。1757年以后,消色差折射望远镜正式用于天文观测。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出版
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生活于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王朝交替时期,距离1789年法国大革命还有将近半个世纪。青少年时代的盂德斯鸠,深受刚刚兴起的新思潮的影响,善于独立思考,醉心于科学研究。他于1721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化名“彼尔·马多”,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波斯人信札》,这是一部文学体裁的、闪耀着启蒙思想的政治哲理著作。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了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位,从此全力投入科学研究。1728年,他到奥、匈、意、德、荷等国作长期的学术旅行和考察。1729年10月,他到了英国,居住了两年,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通过实地考察,对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回国后,自1731年起3年闭门不出,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专事著述,这样《罗马盛衰原因论》于1734年出版。这是一本利用罗马有关历史来阐明作者政治观点的著作,它是《论法的精神》的前奏,在思想上和《论法的精神》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本书里,他根据罗马的史实证明:只有在公民得到自由和独立的地方,在共和的风俗习惯盛行的地方,社会才能顺利地发展;凡是公民没有自由思想并且受人奴役的国家,就一定会衰落下去,最后将导致一败涂地。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这本书从1734年出版以来,曾有过多种版本,流传至今。
八
植物分类法建立
植物分类是植物学研究的需要。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瑞士植物学家鲍欣(1550~1624)曾按照植物间的自然相似性,对2460种植物进行分类。他首先使用了双命名法。17世纪后,德国植物学家容(1587一1657)和英国博物学家雷(1627~1705)都对植物分类学做出过重要贡献。18世纪提出比较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1707—1778)。林奈终生致力于生物和植物学的研究工作,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和瑞典的大部分地区。他曾发表过《自然系统》、《植物学基础》、《植物属志》、《植物种志》、《瑞典植物志》、《瑞典动物志》等多部著作,公布他的考察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混乱的植物分类命名法太不适用,这促使他创立新的植物分类方法。1735年,在《自然系统》一书中,他将植物按其自身性质分为纲、目、属、种。纲由雄蕊的数目决定,目由雌蕊的数目决定,属由花的多少和形状及位置决定,种则是分类的最小单位,由彼此接近的个体的总和构成。按照林奈的分类方法,植物被分成24个纲。190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林奈的分类方法被确认,会议规定:对于维管束植物以林奈在1753年所刊布的《植物种志》记载,为植物学名优先权的起点;属名以林奈1754年所刊布的《植物属志》(第五版)为根据。由于林奈的贡献,使得人们看到了生物学的整体性。而人类正是在寻找分散物种之间的联系过程中,建立了进化论的。当然,林奈的植物分类也不是早善尽荚的,他曾站在神创论的立场上,认为物种足由造物主创造的、不变的。然而这毕毫与他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不符,晚年时他的神创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林奈是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波斯恢复独立
18世纪初叶,波斯为阿富汗人所占领,阿什拉甫作了波斯国王。与此同时,沙俄、土耳其也相继侵入波斯。在波斯混乱时期,只有游牧于呼罗珊北部的土库曼阿富沙尔部落出身的纳狄尔(1688年生),是唯一能领导波斯部队与外国人战斗的将领,具有使波斯统一摆脱分崩离析的能力。纳狄尔幼年时为封建主当雇佣兵。有善战将军之称。1726年,纳狄尔汗·阿富沙尔带着他的队伍,投靠波斯国王达黑玛斯普。1729年,纳狄尔打败了阿富汗人,成了把波斯从阿富汗侵略者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英雄。他已成了实际的波斯统治者。国王达·黑玛斯普实则是他手中玩弄的傀儡。1730年上半年,纳狄尔开始征讨土耳其人。当时,土耳其人占领着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达格斯坦与什尔凡的一部分、库尔德斯坦、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波斯中部的—大部分。纳狄尔屡挫土耳其人。1732年8月,纳狄尔废黜达黑玛斯普王,拥立达黑玛斯普年仅8个月的儿子阿拔斯为王,纳狄尔摄政。纳狄尔在1732—1733年间把上耳其占领的波斯领土尽行收复,并侵入土耳其领土,包围了卡尔斯要塞。1732年2月,俄国同波斯签订了《勒什特条约》,俄国将吉兰、马詹德兰与阿斯特拉巴德等地归还波斯。1735年3月,俄国与波斯签订了《冈札条约》,将巴库与杰尔宾特及其邻近地区归还波斯。1735年底,纳狄尔与土耳其人谈判,1736年9月28日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条约,规定土耳其将近10年来占领的波斯全部领土归还波斯,恢复1639年《土波条约》所划分的土伊疆界。纳狄尔取得了胜利,除坎大哈以外,收回全部波斯的失地。1736午1月,纳狄尔下令召集两万多封建贵族在穆冈开会。在会上全体贵族表示效忠纳狄尔和他的儿子,不再拥护沙法维王朝和什十派,不得仇视逊尼派。1736年3月8日,举行了加冕大典,纳狄尔成为波斯国王。
维也纳和约
1733年2月1日,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死,波兰进行新国王的选举。波兰人斯塔尼斯拉夫·列琴斯基成为国王候选人,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支持;已故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儿子、萨克森选帝候奥古斯都三世则受到俄国和奥地利的支持。波兰的贵族也分成了敌对的两派。俄、法以武力干涉波兰新国王的选举,于是爆发了一场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5)。这场战争进行了两年之久,法军战败。1735年10月3口,以奥地利为一方,以法国、西班牙和撒丁为另一方,在维也纳订立了预备和约。俄国于1736年5月15日同意了预备和约的条件。经过继续商谈,和约于1738年11月18日签字,俄国于1739年5月予以承认。根据和约,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三世将任波兰国王;斯塔尼斯拉夫不得不退位,但他保留了国王称号,应拥有洛林和巴尔两公国,在他死后,该两公国应归还给法国;玛画亚·德利萨的丈夫洛林公爵则取得了托斯卡纳以作为补偿,并将得到帕尔马和皮阿琴察;西班牙的唐·卡洛斯亲正则得到那不勒斯和西西里。
腓特烈二世的开明专制
18世纪,普鲁士的农奴制度继续加强,封建贵族长期占有政治优势和特权,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比较缓慢,因而在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当政年代所推行的政策便具有“开明专制”的特点。开明专制是封建社会在它瓦砾前夕的政策主张,客观上具有保存旧秩序的使命。“开明专制”仍旧是贵族国家的政策。腓特烈二世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崇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腓特烈二世即位后不久,邀请伏尔泰在他的宫廷里客居三年,以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自居,但“哲学家和君主联盟”的梦想没有实现,最温和的启蒙思想家也不隐瞒自己对封建专制制度、农奴制度的否定态度。7年战争(1756—1763)以后,腓特烈二世以10余年时间(1763—1778)致力于普鲁士的经济振兴,他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其特点是集中统一,讲求实效,国王大权在握。腓特烈二世颁布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的法令。1763年,取消波美拉尼亚农奴依附关系;禁止把农民驱逐出份地。他还促进了采矿、纺织、造纸和玻璃业的发展,实行保护性关税政策,采取一系列重商主义措施。修筑公路,开凿运河。普鲁士实行了简便而有条理的”税收制。1765年在柏林设立国家银行。国家实行烟草、咖啡和盐的专卖。对外国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普鲁士的工业。这些政策使普鲁士较快地兴盛起来。但它并没有改变普鲁士专制主义的阶级本质。
玛丽亚·德利莎的开明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