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的革命生涯
杨通才李敏杰
1985年8月,年逾8旬的魏俊淑老人,带着儿媳袁雪蓉和两个孙子、一个孙媳,从贵阳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省高台县烈士陵园。她们在甘肃省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祭奠革命先烈的英灵。当她们来到杨克明烈士纪念碑前时,老人老泪纵横,不停地念叨着:“陶正,50多年了,我们寻你寻得好苦啊!今天,总算找到你了。你生的伟大,活的坚强,死的刚烈……”
这位老人,在土地革命时期血与火的斗争中,同杨克明结为伴侣,后来加入了共产党。50多年来,她为了寻找丈夫的下落,四处查访,百折不挠,受尽了磨难和煎熬。今天,她终于在烈士陵园的陈列室里知道了她朝思暮想的爱人的下落。这里陈列着一幅三颗烈士头颅的照片,它真实地记载了发生在1937年初春的那桩泣鬼神、动天地、绝人寰的历史血案。当时,甘肃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把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高台城门上示众后,又用烧酒泡制,运往西宁敌一○○师师部,同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烈士的头颅摆在一条长凳上,拍了照片,送往南京向蒋介石邀功领赏。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时,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甘肃省警察局刑警大队长范宗湘的家里,查获了这件历史罪证。
(一)
杨克明本来姓陶名正,又叫陶树臣,为了便于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还化名为朝阳、洪涛、洪涛尔,直至离开家乡时,才改名为杨克明。1905年2月15日,杨克明出生在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中添了第二个儿子,父亲陶银山又喜又愁,不得不在耕种之余,起早贪黑地织售土布,以维持生计。陶正从幼年到高小毕业,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封建帝制变革为共和体制的动荡年代。四川军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陶银山一家也难以逃脱战乱的蹂躏和豪绅的欺压。
1921年秋,陶正考进涪陵省立第四中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呼吸到一些革命的气息,思想发生了变化。1924年11月,他积极参加童庸生领导的声讨日寇“德阳丸”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宣传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反对军阀横征暴敛等革命活动。1925年寒假期间,他组织一些进步青年到云集乡、华中乡一带演讲,散发传单,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和军阀、豪绅、列强斗争。过后不久,英国水兵在重庆制造“龙门浩”血案,他闻讯后,又在家乡组织青年,在逢场日向群众宣传血案经过,揭露英国水兵的罪行。1926年英舰炮击万县的“九五”惨案发生后,他萌发了建立武装、反抗军阀和豪绅压迫的念头。他和程均甫、冉云樵等人秘密集会,决定筹集枪械,成立农民军。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陶正和魏家女于1927年成亲。这女子是个普通的村姑,目不识丁,但陶正认为妇女应该获得解放,为社会作出贡献。于是,他给有姓无名的妻子取名魏俊淑,闲下来常常教她认字,给她讲革命道理,说服妻子放下新婚缱绻之情,支持他参加革命斗争。魏俊淑主动挑起了家庭的担子,让丈夫投身革命。魏俊淑在陶正的影响和帮助下,不久也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陶正等加紧筹集枪支,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农民武装终于诞生。这支武装在华中乡、罗家庙一带燃起了星星之火。
1928年5月,驻涪陵的军阀郭汝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新二十军。共产党在这个军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以军政治部的名义开办了“政治指导员训练班”,涪陵县委书记游动斯派陶正来到这个训练班学习军事。结业后,陶正返回家乡,积极发展农民武装势力,开展武装斗争。地处涪陵县边陲的云集乡(今丛村乡),山高谷深,交通闭塞,恶霸地主兼官僚黄汉清在这一带欺压百姓,兼并土地,还与军阀勾结,妄图消灭农民武装,扑灭革命火焰。1930年春节前夕,陶正率领革命武装成员程均甫、刘绍尼、丁山柏等30余人,利用黄家祝寿的机会,攻入黄家庄园,一举击毙黄汉清、黄正清等恶霸,夺得长短枪10多支。这次战斗后,方圆百里,贫苦百姓拍手称快,反动势力为之震惊。为此,涪陵县政府悬赏通缉陶正。在此形势下,陶正与程均甫化名隐蔽于丰都、涪陵一带。一次,他们被敌人发现,追捕甚急,程均甫为掩护陶正而被捕入狱。
(二)
1930年5月,四川省第二路红军游击队进入涪陵县境。陶正遵照党的指示,携带劳军物品赶到双河场,慰问红军游击队,并加入红军,先后任二大队副中队长、中队长。不久,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奉命分散隐蔽,陶正化名杨克明,以卖土布为掩护,转移到川北营山等地活动。敌人虽然探得当年的陶正在营山一带活动,但由于他胆大心细,不惧艰险,敌人始终未发现他的踪迹。为了灭一灭敌人的嚣张气焰,杨克明率领游击队突袭了丰豆铺团防局,毙伤许多团丁,并将团总摔入粪坑。杨克明点燃的革命之火,迅速燃烧到绿水、安固、柏林、骆马一带。国民党营山县政府一面派兵“清剿”,一面四处通缉杨克明,可是他早已隐蔽到营(山)渠(县)交界的农村,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陶正自化名杨克明离开涪陵后,很少回家与亲人团聚。为使家中老小安全,即使给亲人写信,也只写杨克明的名字,并由姐夫杨二哥收转。1930年后,因叛徒告密,四川军阀王陵基派部队包围了陶正的家,声言要他们交出杨克明。杨克明的母亲及妻子魏俊淑均遭毒打,但她们宁死也没吐露半点机密。1931年初秋,杨克明带着通信员蹇洪章、张银臣,悄悄回家探亲,特务李明枢闻讯扑来,幸得张银臣及时报知,才幸免于害。1932年,杨克明任梁山(今梁平)中心县委委员,再次回家探亲,这是他与母亲、妻子的最后一次团聚。
1932年夏末秋初,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达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书记。此后,杨克明等深入宣(汉)达(县)之间的广大农村,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老君塘、明月场、罗江口等地建立了10支游击队和赤卫队,游击区不断扩大,打土豪、分田地、抗捐税、反征兵的革命活动蓬勃展开。在武装斗争中,他领导的游击队也成长为以王维舟为首的川东红色游击军的重要力量。
(三)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越过平汉铁路西进,穿过大巴山脉,直插川北,迅速解放了大片土地,于1933年初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王维舟、杨克明得知红军入川的喜讯,数次派人联络,同时加强游击活动,策应红军的作战。这年9月,红军进到梁山、达县附近,杨克明欣喜万分,立即给中心县委各成员布置:红军解放梁、达,指日可待,要尽力做好迎接红军的各项工作。
红四方面军发起宣达战役后,王维舟、杨克明指挥川东游击军积极配合作战,牵制了军阀刘存厚的两个师,并击溃其两个团,缴获枪械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10余船;同时派李中权在卜家场、碑界河、北山场、李家洼伏击敌军,歼灭了许多溃逃之敌。
1933年10月19日下午,许世友率红九军第二十五师解放宣汉。这时,杨克明与王维舟在南坝附近与敌激战,他急派川东游击军支队长王波到红军部队请援,徐向前即令许世友率部前往,于10月26日全歼南坝之敌,与川东红色游击军会师。至此,宣、达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川陕苏区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杨克明乘宣、达解放的强劲东风,动员优秀青年参加红军。他自己带头奔走,日夜兼程,踏遍百座青山,被群众誉为“铁脚板书记”。他深入到宣(汉)、达(县)交界处的10多个乡镇,10天之中就动员了1000多名青年参军,整个梁、达地区的农民武装迅速增加到2万多人,出现了“到处竖红旗,遍地举刀矛”的可喜局面。
1933年11月2日,是川东革命史上也是红四方面军史上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宣汉城西门广场锣鼓喧天,红旗如林,4万余军民齐集广场,参加庆祝宣、汉解放和红三十三军成立大会,当陈昌浩宣布川东红色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时,全场欢声雷动。红三十三军下辖三个师,一万余人。会后,全军投入了反敌“六路围攻”的斗争。
红四方面军粉碎了四川军阀刘湘发动的“六路围攻”之后,休整了三个月,又发动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打乱了蒋介石“川陕会剿”的计划。1935年4月底,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王维舟、杨克明率红三十三军渡过嘉陵江,穿越草地。同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9月,张国焘反对北上,率军南下,杨克明随部第二次过草地。1936年6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在朱德、刘伯承、贺龙等领导同志的坚持下,红军分路北上,杨克明率红三十三军编入红五军,任政治部主任,第三次越过茫茫草地。行军中,杨克明很少骑马,经常与收容队的同志在一起,帮助走不动的战士背背包,扛枪支。战士们感动地说:“杨主任成了收容队长。”
(四)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杨克明欣喜不已,决心奔赴抗日前线,大展宏图。红军会师后,为了开展革命新局面,红四方面军总部率领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及总部直属单位西渡黄河,参加“宁夏战役”。红五军渡河后,在董振堂、杨克明率领下西进,沿途消灭了数百名敌兵。1937年元旦,红五军攻克河西走廊卡脖子之地高台,歼敌1400多人。高台被红军攻占后,国民党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恼羞成怒,调集骑兵、步兵、炮兵、民团共二万余众围攻高台。元月15日,敌军进逼高台城下,用人海战术加重炮日夜轮番猛攻红军。董振堂、杨克明身先士卒,率领红军与十倍于己之敌激战。每打退一次进攻,城下都会躺下数百具敌军尸体。
战斗越来越残酷激烈,到元月20日凌晨,红五军已坚守城池9昼夜,敌人倾其全力,冲上城墙。守城的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最后的手榴弹和捡到的石头、瓦块与敌进行殊死拼杀。在这紧急关头,收编的民团中有人哗变,打开了城门,敌人像蝗虫一样扑进城内。红军在城墙、巷道、民宅、农舍中,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
敌人闯进街巷后,杨克明带领几十名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在城东南角的一座财主宅院里与敌展开战斗。在战斗紧要关头,他高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坚持到底!”突然房子被敌人击中起火,在房舍里坚持战斗的杨克明同志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他的头颅被烈焰烧得面目全非,这正是他英勇战斗、负伤拼搏的真实写照。高台之战,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第十三师师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前来援救红五军的骑兵师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等2000多名将士,光荣战死。
高台失守后,野蛮、残暴的马家军在城里犯下了滔天罪行:马步芳、马步青下令把董振堂、杨克明、叶崇本、刘培基4烈士的头颅砍下,悬挂在城门上示众,随后又指令下属把董振堂和杨克明的头颅送到西宁,再向蒋介石报功;红五军一位年轻的护士长被钉死在县政府院内的槐树上,狞笑着的数十名敌人在这里并列合影;敌军强令几十名被俘的红军战士分成两排,前排蹲下、后排站着合影,继之打死倒地,再留影……
历史终于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送郎上前线的魏俊淑,与儿子相依为命,苦度17年,才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她多么希望丈夫回到她和儿子的身边,可是多方查询,年复一年,仍然毫无消息。1983年8月,当年跟随杨克明长征的红三十三军九十九师师长王波,路过高台,悼念烈士,当他得知老政委杨克明烈士的亲属还未找到时,即返回驻地,查访当年川东红色游击军的老战士和长寿县的老住户,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贵阳市找到了杨克明烈士的儿子陶森林所在单位。这时,陶森林已经过世,魏俊淑老人才知道了亲人血洒河西的信息。
1985年夏初,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魏俊淑为烈士家属。1986年9月的一天,魏俊淑老人临终前,对孙子说:“在我有生之年总算找到了你爷爷,他虽死犹生,我可以放心地走了。”她还叮咛孙辈们:“要记住爷爷是怎样死的。忘记革命的过去,就是爷爷的逆孙!”
录自《解放军烈士传》第5集。标题为本书编者所改。作者杨通才,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干部。李敏杰,曾任该编研室主任。《解放军烈士传》第5集由总政治部《解放军烈士传》编辑委员会编辑,长征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