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持久黄体
1.发病原因
母牛日常缺乏运动,饲喂料的种类单一,营养物质不全等都可能会导致黄体的滞留现象,导致持久黄体的发生。另外,子宫炎、子宫积脓或积水、部分胎衣不下等都会造成黄体不能及时吸收,形成持久黄体。
2.主要症状
持久黄体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母牛停止发情。采用直肠检查的办法可以发现母牛卵巢的一侧或两侧增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突出黄体,质地比卵巢实质硬。子宫可能没有变化或有时松软下垂,稍粗大,触诊没有收缩反应。
3.防治要点
首先要找出此病的发病原因,然后对症施治。如果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好导致的,就要排除影响肉牛健康的饲料和管理因素,促进黄体自己消退。
于肌注前列腺素F
2,每次5~10毫克,或按每千克体重9微克使用,或一次肌注氯前列烯醇500微克。也可皮下注射胎盘组织液,每次20毫升,每隔1~2天注射一次,直到发现母牛发情后停止。另外,也可以用促卵泡素、雌激素等进行治疗。
四、乳房炎
乳房炎主要是乳房受到微生物、物理或者化学性刺激后引起的发炎现象。临床表现为乳腺组织病变和乳房中体细胞增多。
1.病因
乳房受挤、碰撞等外部刺激引起(如犊牛吃奶时用力碰撞)。
产后饲喂过多的精料和多汁饲料。
肉牛的饲养环境不佳,微生物经由牛的乳头进入腺体,引发炎症。
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牛痘、口蹄疫等。
2.症状
急性乳房炎可以看到乳房局部位置出现热、红、肿、痛等症状,乳房难以排出乳汁,或排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或内含乳凝块、絮状物、血液、脓汁。炎症较重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食,反刍减少或停止。
发生慢性乳房炎后一般会出现乳腺增生、乳房弹性降低、乳汁颜色变黄或混杂有凝块物质、甚至停止产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3.诊断
根据病史、乳汁性状、乳房质地、乳房对称性以及发炎部位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可做出综合诊断。
4.防治
(1)预防
加强肉牛的日常饲养管理,保证牛舍内的卫生清洁,减少乳房外伤的可能性。
产后几天内,控制精料的喂量,限制饮水,合理调配饲料。
积极控制和治疗能引起乳房炎的其他疾病。
(2)治疗
减少饲喂病牛精饲料,限制牛过量饮水。抗菌药物肌肉注射牛每千克体重4000~8000单位的青霉素,或者每千克体重10毫克的链霉素;或将80万单位青霉素和50万单位链霉素溶解混合后,注入乳房内,并由下向上按摩乳房。
盂严重的乳房炎治疗可以向乳房中注射0.1%高锰酸钾溶液、0.02%呋喃西林、0.02%雷佛奴尔(利凡诺),每天1~2次,注入2~3小时后,要轻轻挤出药液。
封闭疗法,用10厘米以上长的针头,在乳房基部注入0.25%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每次10毫升。
可以采用中药疗法,用60克栝楼,30克连翘、花粉、金银花、牛蒡子,25克黄芩、皂角刺、陈皮、柴胡生、栀子,15克青皮、生甘草,共研末,开水冲服。
§§§第四节寄生虫病
一、肝片形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病主要是由于大片形吸虫或者肝片形吸虫寄生在牛的胆管或肝脏内引起的。以营养障碍、贫血、消瘦、水肿、异嗜为特征。
在高湿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牛易感染。夏天多雨季节感染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
1.病因
肝片形吸虫为灰褐色的柳叶状虫体,一般成虫扁平。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胆管内产卵,然后随胆汁进入小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钻进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吸附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牛在吃草或饮水时,食入囊蚴而感染。
2.症状
(1)急性病例
急性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于犊牛,临床表现为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发病较为严重的可能在3~5天内致死。
(2)慢性病例
消瘦、贫血、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下颌间隙、胸下、腹下等处)水肿,被毛粗乱,干燥易脱断,无光泽。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减退或消失。剖检病死牛,可见胆管增粗,胆管内有大量的柳叶状虫体。
3.诊断
通过对病牛的粪便中是否存在肝片形吸虫虫卵进行检查,就可以确诊。
4.预防
定期进行计划性驱虫,一般为春秋两季驱虫,或者放牧前和舍饲前各进行1次。
管理好粪便,粪便应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防止新鲜牛粪污染水源、牧地。
牛场避免建在地势低洼的地段,并且要做好椎实螺的防治工作。
预防感染,选择干燥无螺区放牧。
5.治疗
硝氯酚(拜耳9015)口服3~4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深部肌肉注射0.5~1毫克/千克体重。
按照牛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的剂量服用硫双二氯酚(硫氯酚),也可以按照牛每千克体重1~2毫克的剂量注射4%的注射液。
六氯己烷(吸虫灵),200~40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榆丙硫咪唑(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二、牛球虫病
牛球虫病一般多发于犊牛,是由几种寄生在牛的肠道内的艾美耳属的球虫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血痢和急性肠炎的寄生虫类疾病。
1.病原
文献上记载的牛球虫有10余种,但以邱氏艾美耳球虫和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最常见。
2.症状
通常犊牛发病的经过都十分急速,病程10~15天。球虫在牛体上寄生的时间可以长达2~3周,当它在牛的大肠内部繁殖的时候,肠黏膜的上皮出现大量的脱落现象。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黏膜碎片。约1周后,当肠黏膜破坏而造成细菌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到40~41摄氏度,下痢、肠蠕动增强、前胃迟缓,多因体液过度消耗而死亡。慢性病例一般长期贫血和下痢,最终会因为过于消瘦而死亡。
3.诊断
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而后者的发生时间更早一些,多发生于产下几天的犊牛,而且会伴随出现脾脏肿大的现象。
4.防治
(1)预防
牛球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以免球虫卵囊污染犊牛的饲料。
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在发病时可用1%克辽林(臭药水)对牛舍、饲槽消毒,每周一次。
在母牛饲喂犊牛之前要清洗掉牛乳上的脏污物质,防止犊牛染病。
添加药物预防时可以按照0.004%~0.008%的浓度添加氨丙啉在牛的饮用水或者饲料中,或者也可以每千克饲料添加0.3克的莫能霉素。
(2)治疗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6天;或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内服,连用7天;或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连用7天。
三、牛皮蝇蛆病
1.病原
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中而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类疾病。该病多发于炎热的夏季,因为这时也正是成蝇乱飞的季节。
2.症状
当幼虫钻入皮肤时,皮肤痛痒,精神不安,患部结痂。
寄生在食道时引起浆膜发炎,移行到背部皮下时,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贫血,肌肉稀血症,严重时病牛消瘦,肉质降低。犊牛染病后一般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母牛染病后产奶量和质量都出现下降。同时如果牛皮蝇虫钻入牛的延脑或大脑,引起神经症状,后退运动,突然倒地,麻痹或昏厥,重者死亡。
3.诊断
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时易于确诊。最初可在牛的背部皮肤上摸到长圆形的硬结,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转变为瘤状的隆起物,隆起部位有多个小孔,挤压小孔可以挤出幼虫。可在食道等部位解剖发现虫体,结合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诊断。
4.防治
该病防治的关键措施是及时杀灭第一期和第三期幼虫。可以使用以下药物防治:
(1)阿维菌素、*维菌素系列药品
按有效成分0.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注射。每年10月份开始用本药驱治,以后每隔20~25天用药一次,连用三次。
(2)碘硝酚注射液
按照病牛每10千克体重0.5~0.75毫升的剂量进行皮下注射。
(3)倍硫磷浇泼剂
按10毫升/100千克体重剂量,沿牛背部中线由前向后浇泼。如出现中毒,可按有机磷中毒解救。
四、牛螨病
牛螨病主要是由于牛疥螨和牛痒螨在体表和皮肤内寄生而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类疾病。以剧痒、脱毛和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为特征。
1.症状
本病多发部位是头部、颈部、胸部、肩部等牛体的前半部,症状加重后可以进而扩散到牛的股部、腿部和臀部,甚至可以遍及全身。
2.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病初在一个毛囊中可繁殖100~200只螨,由于这些螨蚕食毛囊的囊壁和组织,破坏毛根鞘,导致脱毛,使毛囊内充满组织液、脂肪等,所以在牛的皮肤上出现粟粒大至豌豆大的结节。从这些结节中伸出的液体会牢牢地黏附在皮肤上,并呈干燥状态,用手指捻压,毛就会变为黄褐色粉末,但大的结节中见不到渗出液。
3.防治
(1)预防
牛舍要宽敞干燥,通风透光。
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牛舍的干净和卫生清洁。
从外地购入奶牛,应先隔离观察,确认无病者方可合群饲养。
每年夏季对牛进行药浴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发现牛患病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病牛的隔离工作,然后要对被污染的牛具和饲养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2)治疗
用5%甲醛溶液浸润患部5分钟,隔3天1次,共5~6次。
用2%敌百虫(O,O-二甲基-膦酸酯)水溶液涂擦患部,每次不宜超过10克,每次治疗后应间隔2~3天。
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标准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维菌素,间隔7天后再次注射1次,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达到尽可能彻底除虫的目的。亦可拌料或喂服,按2~3毫克/千克体重给药,连服5~7天。
五、弓形虫病
1.病原
弓形虫病是由袭地弓形虫原虫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类疾病,除了牛、猪、羊可以患病之外,人有时候也可能会被感染。猫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据报道,可能与猫吃老鼠有关。猫粪便中的卵囊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成感染性卵囊,牛和易感动物吞食感染性卵囊后发病。此病主要侵害犊牛。
2.症状
弓形虫病一般发病都十分迅速,病牛的鼻子内有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流泪,不能站立,严重者后肢瘫痪。犊牛死亡率可达50%以上。急性致死性弓形虫病表现为神经症状并有虚脱。大多数母牛发病之后症状并不明显,但是导致流产的概率较大。
3.防治
(1)预防
有计划淘汰病牛,尸体要严格处理。
做好鼠患的防治工作,不要让猫科动物接触或者污染肉牛的饲料和饮用水。
发生过此病的牛场要定期检查,患牛要隔离饲养。
(2)治疗
磺胺-6-甲氧嘧啶。每千克体重25~3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首次剂量加倍。或用同剂量药物内服,每日2次,连用2~3天。
磺胺二甲氧嘧啶。成年牛静脉注射150~200毫升磺胺二甲氧嘧啶,每日1次,连用5天。
氯苯胍(Robenidine)。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氯苯胍(Robenidine)的标准内服。
在连续使用磺胺类药物时,要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防对肾功能的损坏。
六、牛新蛔虫病
牛新蛔虫病主要是由于牛新蛔虫在犊牛的小肠内寄生而导致的以下痢为典型症状的疾病。
1.病因
本病是由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内而引发的。虫体呈黄白色,体表光滑,表皮半透明,形状像蚯蚓,呈两端尖细的圆柱。雌性成虫在牛小肠内产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当环境条件适合的时候,7天之后就可以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然后虫卵孵化产生幼虫,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引起犊牛发病。
2.症状
犊牛感染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精神不振,步态蹒跚。食欲减退或废绝,肠胃鼓胀,消瘦,被毛粗糙蓬乱,脱落。
交替出现持续性腹泻和便秘症状,粪便多为灰白色或白色,具有泥臭味,发病严重的可以导致病牛死亡。
3.诊断
根据犊牛的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采集患病犊牛粪便,检查虫卵,若发现有新蛔虫虫卵存在,则可确诊。
4.防治
(1)预防
做好牛舍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将牛的粪便清除到牛舍之外,粪便要进行堆积发酵,保证彻底杀灭致病虫卵。
于定期驱虫,犊牛1月龄和5月龄时各进行1次驱虫。常用丙硫咪唑(肠虫清)5~20毫克/千克体重,拌入饲料中或配成混悬液口服;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8毫克的剂量使用左旋咪唑,然后混在牛的饮水或饲料中让牛口服。
(2)治疗
对症治疗,补液、止泻,缓解脱水症状。
药物治疗时可以使用丙硫咪唑(肠虫清)和左旋咪唑驱虫。
七、绦虫病
牛的绦虫病主要是由于多种绦虫寄生在牛的小肠内引起的。
1.病因
绦虫的虫卵或成熟体节随着牛的排粪过程被排出体外,然后它被地螨吞食,经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似囊尾蚴。牛食入了这种地螨,便会感染发病。
2.症状
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虚弱,发育迟缓;严重时,病牛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的绦虫节片。
病牛贫血、出现回旋运动或痉挛,最后致死。
3.诊断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采集病牛粪便,检查虫卵,若发现有绦虫虫卵存在,则可确诊为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