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7500000087

第87章 三千文士与《永乐大典》(2)

一件事,是他回老家省亲,探望他惟一在世的亲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姐姐。老姐姐脑筋似乎很糊涂,又似乎超常的清晰。第一回到姐姐的家,他穿的是官服。她就关着门,只从门缝里冲他说:“哟,这是哪来的贵人?贵人何踏贱地?”就惹得墙头上、树权上瞧热闹的乡人嗤嗤地笑。道衍就听出了姐姐的话里有讥讪之意。于是换了僧衣,再次来到姐姐门上。姐姐擦了擦老眼,瞅了半晌,好歹才认出他来。他进门后朝老姐姐倒身下拜。她却仍是带搭不理的。对他带来的琳琳琅琅礼物,她都不屑用正眼儿瞧。而令道衍最为吃惊的是,她这位老姐姐竟会说出一句震聋发聩的话:

“你是和尚呢?还是官儿呢?”

道衍在老姐姐家里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他拜辞出来,又去拜访旧友王宾。不料王宾也令他吃闭门羹。王宾只是在门缝里冲他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和尚错了?为何错了?错在哪里?……”道衍暗自拷问。这是极深奥的大题目,他须细细思考,慢慢咀嚼、回味。

在苏州赈灾期间,道衍公务之余,有时也独自出游。出游时身披袈裟,依然是超世脱俗的高僧模样。有人做诗说他:“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

那一日,他来到寒山寺散步。走得倦了,也饿了,便坐到寺外的亭子里,吃着干粮小憩。凑巧儿一个姓曹的县丞也来游寺,见这老和尚在亭子里闷头吃饭,当官儿的来了既不回避也不让座,好生没礼貌!便让衙役们将他揪起来,抽了二十鞭子。道衍说:“你怎能随便笞人呢?”县丞更怒,说:“你还敢顶嘴!”吩咐左右:“与我押到衙里!”

第二天,道衍的随从们因少师一夜未归,十分着急,四处寻觅,好歹才在县狱里找到了他。姓曹的县丞和地方官吏这会儿才知道闯祸了,都吓坏了,纷纷来向道衍请罪。道衍也不说话,提笔在纸上写了几句,掷给当地的官吏们。他们一看,原来是四句诗:

敕使南来坐画船,

袈裟犹带御炉烟。

无端撞着曹三尹,

二十皮鞭了宿缘。

众官吏从“了宿缘”这三字上,揣知少师不会因受辱这事与他们一般见识,便暗自庆幸,念阿弥陀佛。但是分手时,道衍还是教训那个县丞说:“野僧在亭内吃口干粮,又碍你何事?唉,书生为官,岂可张狂欺人呢!”

赈灾结束回到京师,道衍便喂养了一只雄鸡,每天早晨闻鸡而起,按时上朝,迟暮之年仍忙忙碌碌。身为太子少师,既担负着辅导太子的重任,还要为皇太孙讲读于华盖殿。然而这老和尚晚年最大的贡献——他还能让人们时常提及的,便是参与编纂湟湟文献《永乐大典》了。

从文渊阁重新开馆修书的那天起,解缙就有一种不祥之感。他知道,倒楣的日子已经开始了。但是他很困惑。他不清楚他的灾祸来自何处。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将会死于非命。

人啊,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即便解缙这样的才俊,他观察别人目光犀利,透彻五脏六腑;可是,他偏偏就看不透自己,甚至可以说不认识自己——尽管他每天都要照镜子的。

大概是永乐二年岁末,皇上曾经在一张纸片上写了几位重臣的名字,让他“臧否”一下——就是评论他们的长短、优劣。解缙接过纸片,见头一位是吏部尚书蹇义。解缙说:“蹇义天资厚重,却无定见。”第二位是户部尚书夏原吉。解缙评论是“有德量,但不能远小人”。第三位刘俊,是兵部尚书,他认为“有才干,但不知顾义”。第四位郑赐,时任刑部尚书,后来代替李至刚担任了礼部尚书。解缙称其“可谓君子,却颇短于才。”第五位李至刚,乃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与解缙一同入直东宫,给皇太子讲学的先生。解缙对他的评价最差——“趋炎附势,有才,而品不端。”第六位黄福,曾受建文倚重,永乐开列的二十九人“奸党”,黄福榜上有名;归附新帝后,永乐不顾朝臣议论,任命为工部尚书。当下都御史陈瑛弹劾他“不恤工匠”,改为北京行部尚书。解缙当然知道黄福“物议纷纭”,却对其评价最高——“秉心公直,忠于职守”。第七位就是陈瑛了。解缙明知道陈瑛深得帝宠(永乐帝诛杀许多建文遗臣,几乎全是通过这位御史之手),但他仍直言不讳日“陈瑛用法过刻,但尚能持廉”。第八位是工部尚书宋礼,解缙认为他“憨直而苛,人怨其不恤”。第九位是大理寺卿陈洽,解缙评其“疏通警敏,亦不失正”。第十位兵部侍郎方宾,解缙的评价亦颇低:“簿书之才,驵侩(即骡马交易经纪人)之心。”

永乐对解缙的“臧否十臣”很是重视,便将他的种种评价转告了太子。太子很感兴趣,又开出两个人名儿,一个是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就是建文时敢于直指“帝过”的那位御史;另一位也是东宫官,即右春坊右赞善王汝玉。此二人皆受太子倚重。太子遂召来解缙,请他对这两人予以“臧否”。解缙又说:“昌隆君子也,无奈量不宽容;汝玉乃文翰中不易得之才,可惜有市侩之心。”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尽管解缙对十二位大臣的评价,并未掺杂个人的好恶,且经过时间的检验,他的这番一针见血的评价也基本正确,从而得到了仁宗(当年的太子)的叹服。但他想过没有,他会因此而得罪人呢?

比如,李至刚因此便与解缙结下了仇冤。李至刚嗣后不久“坐事”下狱,从狱中出来后降职为礼部郎中。他开始寻找机会,对解缙中伤、倾陷……

解缙是一位天才。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新进士解缙曾受到洪武帝爱重,授中书庶吉士,常令其侍于御前。太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对朕有何进言,当知无不尽。”他凭着年轻气盛,当天就上了“万言书”。随后又上了《太平十策》。但他指陈洪武帝“读书过杂”,又什么“进入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云云。洪武帝虽称赞他的才华,却将书奏一笑置之。

后来,这位恃才傲物的庶吉士,因为擅闯兵部索拿皂隶(不知皂隶因何事惹恼了他);又因路遇太监殴打“小黄门”,他挺身而出遮护弱者;且还纠缠到张三李四狗咬猫撅的是非之网里。终于被人们告到皇帝那里。洪武帝皱皱眉头,便将他撵回家去,叫他“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过了八年,洪武帝去世,建文登基,解缙急火火地入京师求职。有司一看,先帝令他在家“进学”十年的期限还未到呢!便弹劾他“违旨”。又查出他的母亲刚丧未葬,而其父也已年过九旬,他是不能“舍亲远行”的。于是,他官未求到,反被谪徙河州卫当了吏役。

“天生我才必有用!”解缙暗暗鼓励自己。他当然不甘心在河州卫当一位吏役的。便又走了礼部侍郎董伦的门子。由董伦推荐,被召回朝中,除授翰林待诏。他认为从此也便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建文又“逊国”了!解缙倍感傍徨。甚至曾经与他的老乡、同仁胡广、王艮、吴溥一起,慷慨地陈述大义,差点儿自杀殉节。不过,后来他还是跪倒在了燕王的脚下。

他没办法不变节呀!他的解释是:死不足惜,惜的是满腹经纶……

“天生我才必有用!”果然如此。适逢新帝登基,求贤若渴,不仅未究其罪,反将其召入“文渊阁”,把总裁《太祖实录》的重任放在了他的肩上。书成之后,得赐银币。以后又因为总裁编纂《文献大成》而得到御赐的金绮衣,使他这六品官享受到了与尚书同等的待遇。而且,连他的夫人也得到了赴柔仪殿觐见皇后的荣誉。

总之,永乐二年、三年,应该是他最得意的时期。是他人生的顶峰。登顶之后,就该走下坡路了。

他哪里知道,就因为极力主张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因而引起了朱高煦的仇恨。他更不会想到,皇上对太子其实并不中意。相反地,朱高煦倒是在皇上那儿日益得宠。而他又不识好歹,千不该万不该又跑到皇上那儿多嘴多舌,指责汉王“恃宠骄纵,礼制逾越太子”,他说这是汉王与太子争天下的可怕的前兆。这话可真是触动了皇上最敏感的神经。于是龙颜大怒:这不是欲离间我家骨肉吗?从那以后,解缙就失去皇上的宠信了。

这时候,朱高煦、李至刚、陈瑛,或许还有其他人,正在悄悄地准备收拾他。而他浑然不觉。

但是,当《永乐大典》的编纂进入到第二阶段,亦即皇上请来了七十高龄的太子少师姚广孝之后,解缙这个既有才,又狂傲,既表里洞达,又城府太浅,既直言敢谏,又口无遮栏,总是莫名其妙地惹是生非的大才子,才预感到他倒楣的日子开始了。

似乎是永乐三年深秋。解缙记得天气是越发凉爽了的。这是应天的最佳季节(应天的夏季太热,被称为“火炉”),也是做文墨的人干活儿的好时候,执笔的那只手连同小臂已不会将汗水滴落到纸上,而入的精力亦比暑期要显得旺盛些。文渊阁里十分岑寂,只能听到翻动纸页的窸窣声和偶尔才有的咳嗽声。

文渊阁虽比它前面的文华殿要矮,也没有文华殿的辉煌,但面积却比文华殿要大。这座长方形的建筑里用屏风分成大大小小许多格子间,解缙、杨士奇、黄淮、胡广、金幼孜、杨荣等内阁成员,以及选调来编纂大典的一些翰林院官员,都在这里办公。此外,这里还相当于一座皇家图书馆。到处是书架,触目皆是书。在这里空间是被充分地利用了。这里一年四季充溢着的是墨和纸的香气——有人说纸无香气,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还不是“书虫”,称不上真正的文人。

解缙是“大典”的总裁,编纂领头人,故他的房间靠里(即靠西),面积是其他房间的两倍。除了他坐的一把椅子,另有一张闲着的,摆在了他的对面儿,每天都一尘不染,却每天都无人坐它。因为这是皇上曾经坐过的椅子。

皇上就是坐在那把椅子上,跟他探讨“大典”的一些重要问题。只是一把普通的樟木椅,跟文华殿里宽大且精镂细刻的楠木御座根本无法比拟。那一天,他本来以为皇上是不可能在这儿坐的。皇上要说什么话,完全可以把他们编书的人召集到文华殿去的。可皇上平易近人,就在这把椅子上坐下了。坐下之后,还顺手翻阅他案子上摆放的书籍……一年多过去了,这把椅子总是闪动着皇上的身影,他似乎还能感觉到皇上亲热的气息。

那一天,眼看又到了巳时,大家按日常的规律,放下纸笔略作小憩。这时候人们可以到户外活动活动腿脚,可以互相串串房间,或者干脆将屏风一撤,大家围在一起喝茶吃瓜聊聊天儿。解缙伸伸懒腰,刚想到外面小解一下,却听得阁外传来脚步声。又听得靠近门口的人们嘁嚓着:“哟,少师来了!……”

“少师?谁是少师?”说实在的,当时他对“少师”这称谓极是陌生;他也不曾记得有哪位“少师”到文渊阁来过。“啊,是他!”当他想到“少师”便是道衍的工夫儿,那老头儿的身影在窗外一晃,脚步声就进入阁门了。紧接着,他听到杨士奇、黄淮、胡广等人忙忙乱乱跪拜的声音:“啊呀,不知少师大人驾到,有失远迎!”又听到那老头儿说着:“各位快快请起!如此大礼,却不是折杀老僧也?”

解缙走出他的房间。一看其他房间彼此隔着的屏风已经撤掉了。大家正请道衍上座。道衍今日穿的是仙鹤补子公服,而不是袈裟,不细看还真有点认不出他来呢。

“啊呀,大绅公!”道衍眼色忒好,倒是先看见他了。他的字叫大绅。道衍这样称呼,说来是极尊重他的。而且,未等他先施礼呢,道衍已先向他作了一揖。

解缙的品级比姚广孝这少师要低得多。按规矩姚广孝应坐受他的两拜礼。但是,未等他做出要拜的表示,已被姚广孝拦住了:“啊呀都是自家人,不必如此!”他只好向“少师”深深一揖。然后,大家就按品级高下,寻找自己的位置了。

“他来这儿做什么?”解缙很有点蹊跷儿。姚广孝——这名字极陌生;倒不如道衍之名如雷贯耳。对此人又想当和尚又想做高官,人们是有些议论的。解缙是最爱对人评头品足的,况且嘴又无遮拦,所以也在文渊阁里跟同僚们评论过他。解缙曾提到了道衍回到苏州老家探亲时,老姐姐和故友王宾揶揄他的那些话。解缙且对道衍在苏州做的一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原来,某日道衍在街上散步,看见一家酒肆门前高悬的酒帘上有几个大字极见工力,心中惊诧。向酒家询问,得知这字竟出于里巷一少年之手。道衍忙命人将那少年召至跟前。见此人衣衫褴褛,眉目却透着聪明,便将他收为养子,改名姚继,随后带回了京师。你说,和尚收养子,却不是奇闻吗?这老头儿图的是什么?

今日道衍果然带来一位中年人,农人打扮,布衣葛裙,肩上还有补丁。稀稀的几茎胡须,微黑面皮,目不大,却炯炯有神。一直垂手侍立于姚广孝身后。解缙以为这便是少师的养子。才待要问,不料姚广孝却介绍说,此是老夫新结识的朋友,姓陈名济,字伯载,武进人。甚有学识,读书过目成诵,尽通经史百家。介绍过后,便叫陈济向各位大人参拜。

解缙、杨士奇等忙说“免礼”。然而陈济却一定要拜。姚广孝也说:“今日是头一回与各位大人相识,礼数儿应当还是有的。以后熟了,天天见面儿了,作个揖也就罢了。”这又说得解缙纳闷儿。心想“天天见面儿”是何意思?陈济怎会与他们这些翰林院的人“天天见面儿”呢?……是了,或许此人是由姚老头儿引荐,找了不知谁的门子,到文渊阁里打杂儿,混碗饭吃。这么想着,也就正襟危坐,安然地受陈济之拜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 木兰将军

    木兰将军

    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到全世界。本书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
  • 刘备发迹史

    刘备发迹史

    三国是个战国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就像《三国演义》片尾曲中所唱“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可是时空变化,岁月流逝,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却不曾被带走,那些在历史的天地中纵横驰骋的鲜活面孔,跨越前年,依然在眼前飞扬,在我们心中永恒……谨以《刘备发迹史》献给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刘备,向非一般的刘玄德致敬!
  •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苏东坡旷达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朱世忠怀念集

    朱世忠怀念集

    《朱世忠怀念集》收进散文、诗歌和评论等体裁文章约百篇,杨文琴、闵生裕等负责征集文稿、下载博文,并核对了文章的作者和写作、发表时间,编辑对文稿重新分辑整理编目。文集现分三辑,其中《青山湿》收进的是2010年8月之后亲人朋友不同时期创作的怀念散文,《梨花雨》大部分是发表于报刊、网络的散文诗、小品文和诗歌,《长相忆》则收进了各个时期对世忠散文、杂文的评论文字及序言、书评、创作论等
热门推荐
  • 塞上论史

    塞上论史

    本文集是作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英国史、澳大利亚史、美国史、亚洲史以及华侨史80余篇论文、译文中精选出来的,共有33篇。分为外国史和华人华侨史两部分。
  • 逍遥医道

    逍遥医道

    平凡少年获得师傅平生所传,一身武道医技登峰造极!冷雨夜,破庙之中救上落难公主!从此两情纠葛缠绵不断!少年不为力量权势,只为红颜倾心;不为纵横寰宇,只为我心逍遥;修真,只为永伴红颜,只求逍遥天地中;自悟医术之道,感悟天心自然,红颜相伴,逍遥直上九重天!
  • 历代家书

    历代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代家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清的一百余份家书,堪为家书中的佳品。其中当然有部分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不相符合之处,但去芜以存真、披沙以见金,唯看读者朋友鉴别与取舍。
  • 儒道圣尊

    儒道圣尊

    第三卷还有几章,会抽时间写完!
  • 黑暗中的雪

    黑暗中的雪

    落在黑暗中的雪...它的纯白在黑暗中会十分突出,但却不会有人踏入这片黑暗之中看到它的存在。如此一来,它的存在和不存在就不会有差别,不存在的事物对人们来说不存在价值。为了达成目标斩断一切阻碍,就算目标相同;就算拥有同样的意志;当执念与执念相互碰撞之时,必将其中一方殒落。将深爱的同罪的旁观者们支离破碎的精神,交给现在瑟瑟发抖的正义。紧抱着无法消去的伤痕,接受这躯体遵循命运继续前行吧。命运会毫不犹豫的在你的面前展开新的篇章,无论如何逃避,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当名为命运的冰冷铁链紧紧束缚着你之时,你会作何选择?这崩坏之歌,献给那些勇于于世界一同崩坏的人们。
  • 圣魔劫

    圣魔劫

    渡佛成魔,享天下之大道,承六道之本,灭于心!且看魔徒笑傲七界,笑看仙魔疯癫……魔星下界,虽生于凡人,却混迹于畜生道,成人之后机缘之下拜师修仙大派,怎奈又被门中长着同僚视为异类,被逼无奈之下,斩同门喝师祖走上逃亡修仙路。腥风道,血雨路,撼动天下命运,重铸逆天巅峰之大道,令群雄俯首,圣魔劫奉上。
  • 京师法律评论(第七卷)

    京师法律评论(第七卷)

    本书以“经济发展与法治保障”为研讨主题,探索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发挥规划法、税法、金融法、企业法等的功能,共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关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 混沌战帝

    混沌战帝

    云锋。开创傲龙帝国三千年基业,云家最后血脉。隐秘的身世,暗封的混沌体质。当他一步步登上强者的颠峰,错杂的人生之路也由此谱写!亲情,友情,爱情!战欲,杀欲,权欲!三情,三欲交织的人性下,看他如何书写自己传奇的一生。混沌战帝QQ书友群:233851060
  • 暮冬

    暮冬

    冬,唯一喜欢的就是那耀眼的白,透到骨子里的寒冷,不由得抱紧自己,让自己感受到一丁点温暖,仅此而已。在这座城我们注定是要有纠葛,我曾捧着一束白色风信子走在冬夜,路,并不漆黑,那抹刺眼的白还是在,我把风信子留在你门前,你却始终没发现,也许风信子早就和雪融为一体。再也找寻不到。25岁,我们所约定的界限,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在一起。从来就没有过一帆风顺的事情,终究,离别,伤害,一件一件在我们之间产生,将我们越拉越远。也许我们只会各安天涯,从此不见。亦或是我们谁都割舍不下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死神信徒

    死神信徒

    一死筋髓通,二死脱胎骨,三死融天地,四死命长生,五死元神立,六死气运聚,七死黄泉涌,八死轮回铸,九死掌乾坤!想要我死?那就死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