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有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忽视对孩子体力和意志力的培养,而体力和意志力是智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孩子在体力上吃点苦,在意志力上受点考验并没有什么,更不必心痛。让孩子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接受各种挑战才是最重要的。
在夏令营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白天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得很开心,但到了晚上睡觉时,许多孩子看看床,却抹起了眼泪。他们想父母,不能承受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在劝说下,他们勉强上了床,但是要求老师不能关灯。有位女孩子让老师给她找个布娃娃抱着。灯可以不关,但娃娃却找不到,这位女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老师无奈给了她一个枕头当娃娃,可能是哭累了,她竟抱着枕头入睡了。还有的小女孩哭着要见妈妈,老师怎么劝也不行,无奈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让她妈妈在电话中哄着她睡,她妈妈在电话里给她讲故事,唱催眠曲,半小时以后,她终于睡着了。有的家长也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了,依赖性强,吃不了苦,将来可怎么办?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孩子真的去吃点苦,家长又牵肠挂肚身不由己地担心起来。
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会竞争不是一般能力的较量,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一些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看到日本的一些幼儿园,每逢冬天,让赤身裸体的孩子在风雪中滚爬摔打。瑟瑟的冷风,冻得孩子发抖,嘴唇也发紫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长一个个“硬心肠”地看着,不动声色。他们被日本家长的这种举措深深打动了。日本的家长说:“在送给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给他们苦难。”
在德国,孩子们的事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艰难的事。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时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一做法大大加强了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美国,小学生在学习期间,靠给他人送报、送奶、修理草坪等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从小就体验劳动的艰辛。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们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我们始终是太溺爱、太心软,不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那么就有可能剥夺孩子本该获得的幸福。
孩子一生中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孩子将来少吃苦头,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当吃些苦头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耐挫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