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
(2)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原则是教学管理规律的反映。一切符合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原则都应该遵循。
①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管理目标的基本要点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教学管理目标可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教师根据教学管理目标调控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②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管理和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自己管理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③面向全体的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与现代课堂教学一样,都必须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管,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管理与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④知情并重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等),开发智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审美等)。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⑤开放性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要打破“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开放意识,紧密联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途径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包括课前管理(准备),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和课后管理(完善)工作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不同的任务,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
(1)课前管理工作。
课前管理工作是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
①认真参加教学管理研究。
年级备课组是开展年级教学管理研究活动、制订教学管计划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管理设计的思想和要求,制定学年、学期、学月、每课时的教学管理目标,研究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交流教学管理设计,开展经验交流。每个教师都必须在认真参加集体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学管理实际,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设计。
②认真进行教学管理设计。
教学管理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管理起点和标高,使管理有序、优化、合理,形成管理方案的过程。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目标设计。
管理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意和行为方面应产生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一般分为思想品德目标和情意目标(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组织、情意、认知、评价四项活动组成。这国项活动功能各异而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应根据管理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过程。
组织活动是使课堂教学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包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环节,教学各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等方面。
情意活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意交流和个性展现的过程,情意发展是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情境化(将教学管理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与情感化(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会)两个方面。
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学情诊断分析,学生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使用,学生活动,学生思维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引导学生创新等方面。
评价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作出的即时评价,以调控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③课后教学管理评价的设计。
教师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引导和组织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的设计,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2)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上课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管理目标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
①针对学生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态度、形式和有效性决定的。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或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达目标靠管理”。
②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通情达理,情感育人,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突出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子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③管理加强预见性,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对课堂教学的干扰。
④建立有效的教学常规,加强制度管理。如考勤管理、奖惩管理、操行(分数)管理、座位编排管理、提问管理等。
⑤激发所有学生动力,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教师通过学生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并且教师把自己看成其中的一员。
⑥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⑦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
⑧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管理因素,正确处理学生因适应不良、厌烦学习、挫折与紧张、生理和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家庭因素、社会背景等原因而引发的问题行为,帮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严格指导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规范,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寻求社会与家长的合作支持,运用教师权威进行干涉制止,控制学生的情绪波动。
⑨严格课堂教学中的纪律管理,帮助学生认识纪律的含义及重要性,克服逆反心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规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行为,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选择地强化学生的正当行为,适当的运用惩罚手段,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平等的领导品质,管理育人,纪律保障。
⑩运用多种教学管理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坚持多种管理方法结合并优化组合。
(B11)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责任感强,知识面广,生动风趣,有组织能力;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思想看待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羞辱学生,不得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管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要工整规范、科学合理;教态要亲切自然。
(3)课后教学管理工作。
课后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教学管理评价。
①教师应按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反馈调控,总结经验,写出“教学管理后记”。
②对教学管理评价进行检验,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完成程度,课后学生情绪变化,心理变化,作业情况,个别辅导情况,他人意见、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整理,及时总结心得体会,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审视教学管理思想、管理行为、管理效果,写出阶段教学管理小结。对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决定着现代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关系着现代教育的兴衰存亡,联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否,因之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形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体系,指导全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使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6.教师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各个国家,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我国在1999年6月1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线人员,推广校本课程开发将会对其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并试图提出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更好发展自我的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来共同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校本课程开发特别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充分赋予教师权力,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由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因而说,校本课程开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激发了教师的士气,促进了教师专业形象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对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因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三级课程政策的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倡导可能是“挑战”的成分多于“机遇”的成分。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具备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的意识。教师关心的只是“如何教”,至于“教什么”则是专家们考虑的事情。校本课程开发的倡导首先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具备课程意识,这些课程意识包括:
(1)课程是开放的,即从课程的推进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种成品或产物,如教科书,它还具有生成性或称之为持续的变化。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分成五个层次:一是理想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三是领悟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四是操作课程,即在课程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五是体验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因为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听同一门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
(2)课程是民主的,即从课程权力的角度来看,课程由一个共同体,如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会人士、校长、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专业协会、行会或利益集团等共同决定。
(3)课程是科学的,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课程反对经验主义。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因此,课程的设计不能从成人的眼光出发,课程必须回归儿童世界,而且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第二层含义是指课程的开发是需要技术的,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即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一定的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师范院校中通行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可以说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只告诉我们三个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师对课程知识及课程开发技能的缺乏。教师要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做中学”,逐渐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与开发技术,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课程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技术,并且具备一定的课程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