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2400000003

第3章 纸上旧时光

纸上旧时光

母亲终于下定决心,把家里别无用途的旧书都卖掉。

她是很念旧,一张老照片,一件旧衣裳,都能勾起她的记忆。家里读书的人,燕子一样,一只接一只地飞走了,留下两位守着巢的老人。但书,依旧多。我们读过的课本,小学到大学的,母亲都觉得重要;儿时看过的连环画,还有一些陈年的杂志,也一本不少地收藏进书箱。母亲守着这些书,打发着接踵而来的琐碎时光。

收废品的纳闷,“你们家怎么有这么多书?”这句话又足以让母亲骄傲半天,“两个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能不多吗?”如今,村中能一下拾掇出这么多书的,恐怕只有母亲一人了。不知道从何时,读书突然不时尚了,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家长也乐意多了一个行钱的帮手。村里的书香味越来越淡。

大哥挑了几本封面完整的连环画收藏,还放在太阳下晾晒消毒,我觉得他是在晒童年。说也奇怪,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

我也不舍,挑来挑去,找出几本《毛泽冬选集》。因为厚实,当年母亲拿来夹鞋样的。还有一两片旧鞋样,遗落其中。扬一扬纸鞋样,问母亲:“要不要了?”母亲比我更迷惘,反问我,“眼睛都花了,还要它做什么?你们现在哪个还愿意穿我做的布鞋?”我无语,它们曾经是做榜样的,母亲对照着它们,把糊的葛布剪成鞋底、鞋帮的形状,再一针一线地逢起来。我儿时的催眠曲,就是母亲捺鞋底时抽线的“嗡嗡”声。母亲的年轻时光,都托付给它们了。

收废品的手脚麻利,母亲眼也疾,她拣出几本土黄色的小册子,那是父亲上班时的工作记录。母亲把它们整理好,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我觉得有趣,父亲退休这么多年了,工作手册还有用吗?随手拈起一本翻看,父亲的字很大,很有个性,不是中规中矩地写在横线上,而是以线为行,且微微右斜。

“难怪当时有人要把你打成右派,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有右派倾向。”我指着工作手册上的字,想逗父亲开心,他正埋头磨菜刀。

早晨杀鸡,菜刀在鸡脖子上荡了几个回合,也没有抹破鸡脖子。鸡没杀死,父亲却跟自己生了很大的气。哆哝着,刀不中用,人也不中用。母亲悄悄地数落他:就是不服老。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磨着刀,好像跟磨刀石又较上了劲。

书被收废品的装进几只大蛇皮袋,扔进三轮车拖走了。心中怜惜骤生,如同送别出嫁女儿。书卖掉,就会被打成原形,化作纸浆,不知它会投胎哪一本书中?我会不会再找到它?

母亲喜欢在夏天晒霉。我也总能有意外收获,从母亲的箱底抄一些“往事”。

两张薄纸,奖状大小的,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被母亲端端正正地压在箱底,纸色泛黄,证书上的印制的红花,灿若新彩。这两张纸上,记录着父亲、母亲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经过这两张纸的认可,走到一起。历经岁月的磨洗,宛如两株老树,盘根错依,理不清根为谁生?

突然也想留点纸质的东西,一张写了备注的黑白照片,一封满纸情长的平信,或者是一本签了名的赠书,若干年后,思念不会成奢望。

岁月流转,这些纸上的旧时光,挥之不去。

厚土苍生

土地是厚重的,它是生命之源。

母亲指着一堆南瓜问我:“要长的还是圆的,长的肉头厚,圆的甜一点!”我很贪心,两种都要。把南瓜搬上车,来来回回要跑好几趟。屋后退休的老校长拎着一只竹篮,迎面走来,远远地与我打招呼:“常回家看看啊!”我扬了扬手里的南瓜,嘿嘿一笑:“是土匪进了村!”老师面前,学生是诚实的,他是我的启蒙师。

“都是些不值钱的!”母亲向着我,赶紧为我辩白。老校长是个明白人,“你种的,花点力气就行了。在城里,就是大价钱了!南瓜、山芋,在城里都是稀罕物。”

土地忠厚,你给它力,它就为你接出桃李瓜果,如同痴情女子。西厢房里那堆南瓜,就是黄泥塘埂上的收获。土地憨厚不吝啬,用小树枝戳几个眼,随便撒几粒种子,就能长几凼好南瓜,枝枝叶叶地蔓延了半条塘埂。花开得灿烂张扬,一朵朵翘在藤蔓上。瓜却接得低调,躲藏在叶脉下,与季节一起变黄。秋天,南瓜要动担子挑。

堂屋的案几上,摆着两个足球大小的山芋。儿子称它们为“山芋王”,我觉得它们是吸了地气,成了精。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山芋,不敢带它们到城里,怕吃了“王”级别的山芋,会伤了山芋的“根”,来年不发旺。把它们供着,这是土地的恩赐。

垃圾堆也没放过发热的机会,跟着泥土起热闹。儿子在河沿的柴垛上,发现六七个青皮大冬瓜,横七竖八,半隐半露地睡在柴垛上,赤裸裸地晾晒出它们的矛盾心理--想展示自己,又怕被做了盘中餐?母亲的嘴笑得合不拢,“去年吃不了的冬瓜,烂掉后撂在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了芽,长了藤子,还接了瓜……”土地内敛、仁厚,总能支付我们意外之喜。

民间有“萝卜进城,医生关门”之说,更何况十月萝卜赛人参。父亲挑回一担带着缨的萝卜,刚下了一场雨,拔出的萝卜都带着泥。父亲叮嘱我:“萝卜上的泥巴不要洗掉,现吃现洗,要不容易空心!”母亲麻利地剪着萝卜缨,看见一根大萝卜裂了一半,抱怨道:“你看,刚刚离了土,就炸裂了!”真是“土人参”,居然断不得土性。

小区大门前,从乡下移来几株大合欢树。刚来,就生了病,是思乡病,它们想家了。冬去春来,都没有唤醒一片绿叶。救命的绳索缠了一圈又一圈,从根部缠到了树干,都没能给它们续上生命的弦。住惯了山旮旯,乡情重,初来乍到不服水土,城里的自来水养不住大树的根。

早几日就盘算着周末回家,爱人以为家里有事,我反问他:“我就是想回家看看他们,算不算理由!”前些日子,无由地冒出一句话:“父母老了,总觉得是看一眼,少一眼!”他责备我,怎么想起来说这么伤感的话。

村头那株老榆树,是村里的树标。榆树老了,树皮都是黑漆漆的,没有生命的光泽。裂开的纹理中绽露着苍白的木质层,跟母亲龟裂的手一样,猩红的肉望得真切。老榆树太老了,比它岁数小的人,都走了好几拨了。前几年一阵龙卷风,延伸出来的一臂秀枝,在风中断裂,好在风大雨大,树下没有人。榆树从此失去了好仪态,蹩手蹩脚的站着。树老了,春来发芽,只从旁侧寥寥发几枝,父亲说,顶枝枯死掉了。父亲与母亲,也是乡土上长着得两棵老树,越老,越离不开故土了。

我常站在晒台上打量那株老榆树,看它,也是在看我自己。苍生更始,朔风变律。我发现,自己也是泥土里长出的庄稼。

老井

村东头有一眼老井,问它有多少个年头了,恐怕无人能答。头脑里只有个模糊概念--有些年头了!爸爸的爷爷都是喝老井水长大的。

老井真的很老了。确切地说,它是一口老土井。土在哪里呢?出身土,就在一片冲田中间。模样也土,没有井坛,一丈多深,两米见方,井壁垒有大小不一的石块。石间缝隙也大,是泥鳅、黄鳝藏身的好地方。来挑水时,常见游鱼倏地隐进石逢里。

井沿和地面平齐,四周几块青石早已被磨地亮光光的,照得见人。千人踩,万人踏,老井里不知道舀出了多少担水。

不知道哪一代老祖宗,探得这一泉眼,这就是水根,有了这脉水根,人脉也跟着兴旺。

水井不深,但从未干涸过,纵使大旱也干不了这口水井。这是老井的神奇之处。说也奇怪,井水总是不浅又不漫,略微欠点身,用桶底在水面上来回一荡,荡开浮尘,再湮满一桶清水。你舀出一桶水,老井就涨一桶水;你舀去一担水,它就涨满一担水。老井的心里有一杆称,从来不误事。

老井的故事很多,儿时就听过很多。

有一年大旱,山那边的郭村几口水井都汲不出水。有人就趁着夜色到老井来挑水,弯腰打水时,不小心将上衣口袋的一块银圆掉入井中。老汉为了寻那块银圆,一口气将满满一井水给舀干了。银圆终于找到了,但老汉心里又敲起了鼓,井水都打干了,明天一大村人没水吃怎么办?这个念头折磨了他一夜,第二天,天麻麻亮,老汉就跑到井边,发现竟然又是满满一井水。从此,这口老井的神奇在周围村落中也耳口相传开了。

九十年代前后,我们村每年都会有一两个学子考上大学,像藤蔓上结的瓜,接二连三,年年不断。边方四周村里的人都眼馋了。有人就猜想,是不是他们村的风水好?风,是一样的,一马平川,从南刮到北的风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水就不同了,水是长在地下的,有根有脉。这是老井的功劳。

小时候总好奇,为什么老井总能“沽沽”往外冒水,又能恰到好处,从来不会溢出来。邻居三奶奶的解释是,井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下面压了一条龙。要是把石头移走,井水就会水漫金山。一直信以为真,觉得那条龙被压得好辛苦,抬不了头。长大后才知道,井下的确有块磨盘,但压的不是龙,是泉眼。还听人说,水脉一直通到巢湖,如同一条自来水管道贯穿而来。巢湖的水能喝完吗?当然不能。

过年舞龙灯时,有道仪式就是拜井神,长长的龙灯,盘在井边,摇头又摆尾。居然还有专司井事的神仙,足以见得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无论生养在哪里,都讲究个“风水”,仔细想想,最初的风水,并不玄虚。一眼老井,一脉水源,不难理解逐水而居的原由了。

老井的水是甜的,井水清冽,炎炎夏日,井水却凉得刺骨,是却暑最佳饮品。母亲放工后,两个哥哥就去老井边打一壶水,母亲仰着脖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一大茶缸。喝了清凉的老井水,天再热,都可以定下心来。母亲是这么说的。

每隔一年,都要淘一次井。也就是将井水抽干,用稻草擦掉井壁上的青苔,清除掉井底的淤泥。水流徜徉,水质也更好了。

后来,村中陆陆续续打了很多机井。省去挑水之累,尤其是阴雨天,泥滑地烂,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打到水,自然轻松多了。不过,机井的水无一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咸涩,远不如老井水养人。

村里豆腐坊的大叔家里也打了口井,每次却还要舍近求远,去老井挑水。他说,村里的井水泡豆芽,豆芽好烂根,还是老井水好,磨豆腐都出浆些。这些豆子比人还识水性。

如今,自来水引进村庄。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老井渐渐被人遗忘了。

路过老井,想掬一口水喝,父亲阻止了我,老井久未淘洗,井水大不如前了。站在井边,几条巴掌大的鲫鱼在绵长的青苔间嬉戏畅游,不避生人。井壁上浓密的青苔,犹如水中青荇,在不时泛起的水泡中招摇。

我站在老井边,凭吊着一段记忆。

山中闲居

三毛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倘使有一亩田,我会三分养花,七分种菜,我喜欢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有过一段山中幽居的时光,现在想来,那段时日最悠闲惬意。

我们居住的地方,原本是单位的招待所,因为过了潮流,便差遣给教师做宿舍。一条幽深的水泥路,顺着山势向里延伸,大约要走半里路,过一条山涧,两层小红楼掩映在翠树苍松丛中,雨水丰盈时,老远就听见桥下涧水潺潺。小楼依山而立,前面是诺大的茶园,对于喜欢清静的人来说,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我不喜欢捧着手过懒散日子,看邻居都有一小块菜地,也渴望有片小天地。屋后原本也是茶园,近年无人耕作,荒废了。满地里杂草乱竹,竹鞭是泥土里的蛇,蜿蜒盘错。

好在是熟地,稍作打理便成菜园。只是山土地不肥沃,需上足底肥。邻居给了各种菜秧,我分门别类,在小菜地里给它们划分了地盘。没等到收获的季节,我的产假就结束了。国庆,先生从江南来,特意采摘了一篮子蔬菜带过来,说这是我的劳动果实,应该品尝一下。我倒觉得更像我养的孩子,从幼芽落地,就一壶水,一瓢肥喂养到开花结果。黄昏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菜地,听辣椒稞拔节,看南瓜吐出藤蔓,摸摸着,瞅瞅那,欢喜不已。

除了菜地,我们还豢养了一只鹰。是学校的男生去山林里抓来的,养一段时间就厌弃了。楼上的老师因此得了一只猫头鹰,我抱着孩子去看它。大白天,它蹲在架子上,闭着眼,一副与世无争的泰然;间或睁开眼,竟是怒目圆睁,仿佛很是愤世嫉俗。听说天黑了,它就来劲了。于是央先生也去寻只被遗弃的鸟,几日后,他带回来那只鹰。

来者便是客,只是这客人有点难侍候,每餐必备鱼虾肉类,好在它比猫头鹰有趣的多。白天,它在院子里戏耍,先生用橡皮膏药把它的翅膀粘贴起来,以免飞走。展不开羽翅,它只能贴着地面低飞,大多数时间,是迈着伶俐的碎步。它还是乳鹰时,就被顽皮的学生抓来,来不及品尝展翅翱翔的快意,如今,矮矮的院墙居然也锁得住它的心。不过,鹰毕竟不同与燕雀,那些麻雀终日在林梢唧唧喳喳地叫,鹰却很安静,偶尔鸣叫,声音极有穿透力,我相信,它是高飞的鸟。

出入悠然,鹰俨然是居室的主人,与我们也无间隔。常常手拿着食物逗引它,结果被它啄破手指,想来它也是无意,怪只怪鹰勾嘴太锋利。

可惜,那年夏天常常连日大雨封门,不方便上街买鱼虾,只好用火腿敷衍它,没想到食盐中毒。先生给它注射好几支针剂,也没能救活它。那天,雨像从屋脊上倒下来的,天比我更难过。

靠山吃山,住在这里最有感受。初春,幼笋萌发,随便到后山找一找,就能寻得一大把,配上火腿,一碟尚好的徽菜。还有蕨菜、蘑菇,我在采蕨菜时还意外从山沟里觅得一株硕大的兰花草,丰润的兰花,铃铛似的缀在花梗上。先生费了好大劲,才连根拔起。等我们兴致勃勃赶回家,花梗上只余两三朵花了。

采野茶也是很好的消遣,晚上就着炉火焙干,泡上一杯真正的工夫茶,唇齿生香。

再后来,先生考研离开那所学校。每次回江南,从路边就可见青山翠蔓中红楼依稀。忍不住放慢车速,再看一眼闲居故地。

舌尖上的童年

同事捧着一抔桑葚,笑咪咪地走进来:“快来尝尝!”这是她从校园拐角的桑树上采下来的。乌黑发紫,看着就很诱人。同事用水清洗几遍,又用开水烫了一遍。桑葚是个好东西,天然无污染的。于是拈起一个放在嘴里,味道寻常,还略带点青涩,远不如记忆中的那般酸甜。不由地发出感慨:“怎么没有孩提时的桑葚好吃了?”不想竟引发大家的共鸣。相同的桑葚,不同的年龄,或许只能这么理解了!

提及童年,话题就像开了闸的河水,有奔腾汹涌之势。

上小学的时候,邻居三丫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桑树,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每天中午上学,我都会去等她。然后,得了大人的应允,用竹竿打下几竿桑葚,各自捡在手心里,吹吹上面的灰,一路走一路吃,嘴巴都染成紫色,一看就知道是个谗嘴小猫。有时不小心把衣服上沾了汁水,因为洗不掉,还挨了妈妈一顿骂。

我的话题还没有完,另一位同事就接上话茬,“那时候什么东西都好(hǎo)吃!”“不是好(hǎo)吃,是好(hào)吃!”有人笑着插科打诨。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小时候,做一种游戏时首先要分配人,为了公平起见,两个为首的人高高地拉着手,别的小朋友猫着腰,从下面经过。一边钻,一边高声地唱着童谣:“骑大马,带弯刀,问你吃橘子吃香蕉?”被拦住的人,就按照自己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吃香蕉,分别站在代表橘子香蕉的孩子身后。当时我最喜欢说吃香蕉,因为记忆中,我是没有吃过香蕉的。

蔷薇的薹是很好吃的。阳春三月,蔷薇刚刚探出嫩头,芽儿壮硕锋嫩,用手指轻轻一掐,就折断了,剥了皮,就是风味零食。“毛姑娘”也是很好吃的,小朋友们会结伴去茅草多的田埂上,拔一大把毛姑娘,再找个避风向阳的地方,一屁股坐在地上,各自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还有刺槐的花蕊,也有丝丝甜味……

夏天,好吃的东西更多了。地里的甜瓜,田里的山芋,都是随手可得的。胆子小的,站个岗,望个风,最后也可以分得一杯羹。我有两个哥哥打头阵,即便什么贡献也没有,也少不了我这一份。

记得夏天午睡醒来,哥哥最常带回来的,就是六月的雪花藕,还有莲蓬。生产队里看藕塘的大爷,也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谁家没有个小谗嘴,谁愿意为这些小孩子跟他家大人红脸?只要动静别太大,不把荷叶都弄坏了。他也就是站在岸上,吆喝几声就走了。

我也喜欢秋天,山上的野果都红了。有棠梨,小,而且酸涩。不过,吃起来也蛮有滋味。要是不怕刺,还可以去摘野枣,秋天的野山枣都红得发紫,在删繁就简的秋林里格外显眼。野枣的很甜,与家枣的味道相似,只是核大肉少,不经吃而已。还有野山揸,也是酸里带着甜,在山上放牛,采蘑菇时,总能很意外地遇见一两株顶着果实的野山楂树,红扑扑地,特讨人喜爱。

童年很贫瘠,但童年从来不缺少快乐。舌尖上的童年,总是那么让人怀想!

薯忆

我真是老了吗?为什么如此怀旧,就连街头飘香的红薯,也抠出记忆中大段链接,宛如老屋泥墙根上脱落的一块块泥巴。

如同一头老牛,将腹中往事一桩桩反刍,咀嚼,唇齿间多了一丝甜甜的味道。大约是经历时间的酝酿,往事也能发酵。

儿时,能够挂在嘴边的零食,就是红薯。除了啃食生红薯,母亲还将红薯切成片,曝晒成干,寒冬腊月烤火时,在火钵里埋几片红薯干,微微闻见香味,就用筷子掏出来,拍拍上面的浮灰,咬一口,嘎蹦脆,瞬间能杀死谗虫无数。

有时候,煮稀锅里的红薯没有吃完,母亲捞起红薯用清水洗净,切成杠,晾晒在筛子里。每每未及晒干就被一群谗猫偷吃待尽,母亲磕掉筛子里剩余的碎末,神情是意想不到的淡定,“反正都是给你们吃,早吃晚吃都是吃,”母亲没有责骂我们。

乡下比喻人命贱,在哪里都能活,常说是“蛐蟮命,有土就能活!”拿着来形容乡村孩子超常的生存能力,再恰当不过了。父辈们是经历过粮食艰巨的,接踵而来的红薯代饭,救活了他们,让饱经饥饿的肚皮,尝到了饱的滋味。人们的脸庞红润了,腮帮都鼓鼓的,是红薯撺掇起来的膘。但时隔这么多年,父亲见到红薯,胃里依旧会泛胃酸。红薯,他吃怕了。

我对红薯是矢志不渝的爱,很多野趣都与红薯有关。那时候,倘使大人们让小孩子去放牛,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将牛打到山肩上。其实那里的草最枯,不是放牛的好去处。田野里水丰草嫩,但放牛的难度大,要时刻堤防着牛。牛也是喜欢装模作样的家伙,它故意摆头驱赶身上的牛蝇,趁你不留神,回头时顺势叼住满嘴秧苗,任凭你吆喝,它则漫不经心地品尝着偷来的果实,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把牛赶上山最把稳,山高任牛跑,放牛娃也落得自在。

早有准备的大孩子从家偷来了火柴,吩咐岁数小的孩子去山脚下偷红薯,被人发现也不会挨骂,谁会把小孩子当数?沙土地,顺藤摸瓜,不费力气就能挖出红薯。只要把沙土填埋恢复成原样,纵使有乖张仔细的大人发现了,也只是在田头骂几句了事,谁能保证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偷过别人家的红薯呢?山坡上时常青烟缭缭,大人们心照不宣。

在山坡上挖个坑,红薯埋进去,松毛松枝随手可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会就闻到红薯香。掀开覆盖的沙土,香喷喷的红薯,你一个,我一个,吃得大伙满嘴黑不溜秋的猫胡子,袖子一擦,各自找到自家的牛,打道回府,也不问问牛吃饱了没有?

大学复习考研时,每晚都去人很多的大教室看书,那里人多看书的氛围足。先生那时候还只是我的男朋友,每晚下自习,他都会去那里找我,塞给我一个烤红薯。学校的饭菜油水少,不到九点钟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不知道是不是他听见过我肚子的抗议,还是他本来就善解人意,每次都会跑到校园门口买一个烤红薯。如今想想,总觉得很不值,被区区几块廉价的红薯贿赂了。吵着让他补偿,得到的回应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呵呵一笑。

偶尔在街头闻见红薯飘香,打发先生再去买一块,果然腿脚没有以前利索,还满脑子借口,似乎很不情愿。与他分享红薯时,也少了当初甜蜜的味道。是不是我们都老了?

开花的老树

教学楼前有一棵不知名的老树,说它老,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它就已经有屈曲盘旋的老干遒枝了。黝黑的树径总有挣脱束缚的欲望,皲裂的树皮好象永远包裹不住积年的沧桑。时有红褐色干涩透明的树液,从结痂的伤痕处一滴一滴地渗漏出来,老泪一般。

想当年,这里仅有几间平房校舍,几经周折,取而代之的是几栋高耸的教学楼,唯一没有变的,便是这株老树。说也奇怪,这么多年来,老树只稍稍增粗了点而已,从未见过它绚烂、辉煌过。一无繁花,二无硕果,单调的叶和干的组合,注定它平淡一生。春去冬来,唯一的变化就是春来萌芽,秋去落叶。岁月与它,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它似乎意欲将自己风干成一尊浮雕。老树如一位无足轻重的老人,孤独的静默着,目无表情地凝望着行色匆匆的路人。老树无声,以致于我逐渐淡忘了它的存在,对它熟视无睹。对这棵树的仰望,只有在秋天,接连不断飘零的枯叶,使刚刚打扫干净的卫生区又杂沓不堪时,我才会伫足片刻,厌恶地举头望着它,数着未落的叶子抱怨一番。

乍暖还寒时,鸟雀按纳不住爱情的冲动,喈喈鸟语不绝于耳。好奇地从教学楼的栏杆里探头寻觅着,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鸟,有这么婉转的歌喉。在伸头的刹那,无意中看见一层猩红的小花,绽放着老树顶梢上。殷色的花朵点缀着尚未绽开的鹅黄色的嫩叶,倘若不是色彩的差异,是分不清花形与叶脉的。初春的梢头,嫩叶一叠又一叠,努力地向上伸展着。细碎的小花,蜻蜓一般攀附在嫩枝的最上头。红的一抹,绿的一层,煞是好看。倘若不是从上往下看,很难看到老树新花的奇观。原来,这株树也是开花的,只是我不曾发现过而已。

在江南一穷乡僻壤处做客时,发现这家的堂屋里,悬挂着一副裱糊考究的字画,是用小楷工整地抄录着朱子家训。书风端庄古雅、从容隽秀。气酣墨畅而又神定气足,流露出华严庄重之气。想不到这乡野之间,竟有如此精湛大气的作品,想必作者肯定是不凡的高人。询问由来,这副清逸作品竟然出自门前那位那位干瘦枯槁的老翁。很难将字画与老人联系起来。主人看我将信将疑的神情,向我讲述门前老翁的光辉历史:他可是当地的名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只是特定的历史原因,迫使他归隐故里,从此隐藏了光环。于是,我向老人索要了一副字画,姑且作为纪念。每逢看见这副字画,我总不由地联想到教学楼前那株开花的老树。

春节时,一时兴起,翻阅父母早年的影集。儿子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问:“这个长辫子的人是你吗?”我说:“是外婆!”儿子惊愕,反问道:“这么小,会是外婆吗?外婆是老人啊!”或许,从他记事起,母亲就已两鬓微霜,是一副和蔼的老奶奶模样。要将满是皱纹的外婆与青春气十足的少女联系起来,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还需要更大的想象力。“原来外婆也这么年轻过!”这是儿子得出的结论。他终于接受了这个扎着长辫子的小姑娘,经过岁月的洗涤,最终成为外婆的事实。

担心岁月将这些发黄的照片涂抹掉,我用数码相机,将父母那些发黄的老照片,翻拍下来,保存在电脑里。我想通过这种途径,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老树,曾经开花的模样。

那时中秋月也明

中秋还有时日,有远方的亲友,早早寄来一盒港式月饼,听说是香港百年老店的特色食品,价格也不菲。但儿子似乎并不领情,没有赞许,也没有品尝的欲望。老公的见解更是紧跟时尚:说月饼脂肪含量高,糖分多,吃了容易发胖,建议我把月饼送人。但我还是坚决留下了,不管怎么说,过中秋节,也得有个传统的标志性食品吧。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像在过节。大人、小孩对节日的期盼没有那么强烈了,节日也越来越不传统了。

我记事时,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每逢传统节日,家家户户的饮食也会相对丰盛点。孩子们对节日满是憧憬。

中秋节,最大的特色就是吃月饼。那时的月饼,包装简洁。一块块圆盘大的月饼,黄灿灿的,好似月亮落在人间。刚出炉的月饼,氤氲在烘烤出的芳香里,油润润的,高高地叠放在食品店的柜台上。家家户户,有钱没钱,都买同样的月饼,价廉物美。

通常,父亲在中秋节的当天,买一块大月饼。月饼放在屋子里,有一片诱人的芬芳。我喜欢对着月饼看,圆形的表面,是规则的菱形方格,方格中间都有个凹陷点,看着就有啃一口的冲动。于是,凑近月饼深深地吸一口气,似乎月饼的微粒可以沿着气流吸进肚里。此时,哥哥们总会嘲笑我:“别老是看,把月饼上看了那么多眼毒,谁还能吃呢?”我不管,仍旧贪婪地盯着月饼。

月到中秋分外明。吃过晚饭,父亲开始炒花生,我的任务就是去迎接月亮。因为父亲说,只有等月亮升起来才可以吃月饼。我跑前跑后,一会催促父亲快点炒花生,一会去瞅瞅月亮是否已在树梢头。

月亮像害羞的新娘,终于从东边探出头来。大地月白,黝黑的树影,在明晃晃的庭前摇曳。我拍着手欢呼跳跃:“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月光洒满大地,不需出门,就可以透过门楣,看见亮堂堂的月影。母亲把炒好的花生捧到小桌上,月饼放在花生的旁边。一家人围坐在小桌边,父亲把刀擦得锃亮,沿着中心,小心地把月饼切成若干份。父亲和母亲只象征性地吃一小块,我们小孩子不顾禁忌,可劲地吃。偶尔,还可以幸运地咬到一块冰糖,舍不得嚼碎了吃,只小口小口地啖。香、甜的记忆,成了中秋往事。

其实,中秋还有吃鸭子的习俗,只是那时候,未必家家称愿。村前村后,户户称点肉,还是很寻常的,一年忙到头,节日是要好好犒赏一下的。买肉要肥的,红烧大肥肉,咬一口,满嘴流油,那才是吃肉的感觉--爽快。

儿子很奇怪:“那么肥怎么吃啊?”“好吃啊,一年只吃几次肉,吃瘦肉就不过瘾了!”听了我的解释,儿子怜悯地摇摇头,慨叹道:“你们小时候真可怜!”

我倒没有这样的感觉,回想童年,都是些快乐的记忆。那时的中秋,月色或许更加澄澈,月饼也比现在的更醇香可口。

看来,人未必完全就是物质的。

故园

暑假,在家小住,有机会在儿时居住玩耍的地方,重新拾掇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厂区很宽阔,厂房也很高大,仓库被一一编了号。从住宅区到生产区,是一段好长的路。而今,这段距离似乎被拉近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吧?

记忆中,那段青砖围墙边,有一片荒芜,父亲把它开垦出来,种了很多家常蔬菜,扁豆,丝瓜,豆角,辣椒还有茄子。父亲下班后,就去翻土,浇灌,然后摘一篮蔬菜。

我们还养了一群鸡。一次吃饭时,我不好好坐着,弄翻了方凳,把一只绒毛小鸡活生生砸死了。我被吓哭了,父亲右手托着那只小鸡,左手在手腕上轻拍,但这种方法终究没有将它唤醒。不过,父亲并没有斥责我,反倒安慰我好好吃饭,这让我更加自责,所以至今记得。

夏天的晚上,我们到厂里的路灯下捉土狗子(一种一寸多长的昆虫)喂鸡,鸡吃多了蛋白质,为了回报我们,天天下蛋。有一次,居然下了一枚特别大的鸡蛋,比通常的大一倍,父亲拿着鸡蛋,到处炫耀。那枚“大蛋”后事如何,我已不记清了,大约也是修了“五脏庙”。那时侯条件艰苦,好在父母善于经营,日子也过得顺畅。

我和哥哥常常偷偷地溜进生产区,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棉花重地,严禁烟火”。曾经有过顽皮的孩子,偷了家里的火柴,在厂里玩出了火灾。于是值班的人,格外苛刻,我们是仗着父亲的面子,打着给母亲送饭的幌子,才可以进去的。

对于我们而言,厂区就是个乐园。仓库里,有的地方棉花堆到横梁。我们把装棉花的布袋撕开,爬到棉花堆最高处,在屋梁上把布袋两头系上,做了一个简易的吊床,舒舒服服地躺在里面。

还有一种游戏,现在想起来才知道危险。棉花收购高峰期,仓库装不下,就会把棉花堆积在外面。为了使棉花通风,需要在几米高的棉花堆下面,挖出一横一纵两条交叉的隧道。我们也见逢插针,常常趁人不备,悄悄地从这边洞口,爬到那边洞口。被人发现后告诉妈妈,少不了一顿骂。此时,站在空空的棉花基旁,才明白,倘使那时棉花堆轰然倒塌,埋在棉花堆下,都不会被人发现。

第30间仓库是最恐怖的,那间仓库大得出奇,在里面说话都会有回声。听说那里闹鬼,值夜班的人还看见过“白胡老头”。大人们都不轻易进那间仓库,何况是孩子。那时,我们都是绕着走的。不过,现在仓库周围高大的树木都被砍伐了,那间阴森的仓库也明朗多了。

如今,站在曾经繁荣过、沸腾过的厂里,眼前是一片萧条。工厂被买断,工人散尽,机器也被贱价变卖,连厚门板被扳得七零八落,空空的厂房,张着大嘴,如饥似渴。这是父亲曾经保卫的工厂,不知道他站在这里,会不会难过?

清晨,买早点时,发现卖大饼的,居然是以往的邻居龙大姐,只是现在已是一脸“奶奶相”,满是皱纹。是岁月的痕迹,还是生活的拖累?我不知道。

听说厂里的基地转让了,老房子都要拆迁,过段时日,这里又是高楼林立。下次回来,此处将是物非人也非了。走过故园,由不得再多看一眼。

青春如茶

邂逅他,很偶然。那天他穿一件月白色短袖衬衫,银灰色的西裤,神情从容,目光空远,成熟背后掩饰不了些许的老境颓唐。那顶遮阳帽,好象永远长在头上一样,即便在室内,也从不摘下。第一眼见到他,总觉得似曾相识,却又苦寻无踪。记忆中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始终无法与现实中的他对号入座。

近旁的朋友看出我的困惑,经她点拨,我才幡然醒悟,原来他就是当年的电视主播,难怪面容如此熟悉。这几年,他从前台走向幕后,也就逐渐淡漠在我们的记忆中了。记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已风华正茂,是电视台的当红小生,语音醇厚,英气逼人。欣赏他优雅的气质,温婉台风。隔着电视屏幕,觉得他是那么得清秀而遥远,遥远得只能当成偶像去崇拜着。当年的他,还常常成为我们女生热议的焦点,有位相貌俊美的MM,对他的喜爱,更是几近狂热。可如今,流光摧人老,老得让我这样的当年“粉丝”都没有一眼认出他来。

眼前的他,沉稳富态,与当年的英俊潇洒大相径庭。不知道当年那个追捧过他的漂亮MM,再次见到现在的他,是否也如我一般,感喟良久?

二十年的时光算不得久,却也改变了很多。当年少年不经事的我,也已是人到中年。青春韶华,那只曾经的事了。

暑假学习驾驶的时候,几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成为学员队伍的先锋力量。他们的动作总是那么干净利落,灵活机动,不拖泥带水。倒桩的整个过程,一般人需要六、七分钟才能完成全过程,而他们,只用三四分钟,就可以完成漂亮的“灌蓝”。看他们流水一样娴熟迅猛的动作,灵动的让人艳羡的头脑,忍不住扼腕感叹,自愧不如。教练员半是嘲弄地对我们说:“不服老不行啊!”从未经受过年龄危机的冲击,自始至终没想过用这个“老”字来形容自己,而今,却接连被这个“老”字砸了个头破血流。

有人说,青春如同手纸,看着很多,用着用着就不够了。摊开双手,两手空空,我的青春“手纸”早已荡然无存,人生大抵如此,失去后,才知道回味。可惜青春如茶,客走茶凉。杯中的茶叶,历经冲泡,此时也一无滋味,二无形容。

人生短暂,青春如茶。留不住美好,留得住记忆;留不住青春,却留得住现在。专心泡好当前这壶“茶”,才是第一要务。毕竟,人生苦短,实在经不起几次冲泡的。

忍俊不禁的童年

童年那么多往事,说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

那个年代,没有谁家特别富有。小伙伴之间,纯朴得如一张没有遮拦的纸,没有谁会炫富,嘲笑对方穿得衣服破旧;也没有谁会嘲笑哪个偷摘了邻居家的杏子,因为自己也吃了一个;更没有谁会有新奇的玩具,惹得大家眼红。童年往事,回忆起来,都是让人感觉快慰的。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我做的那件错事。

大约七、八岁那年,大哥的班主任路过我们村,父亲恰好遇见,于是硬邀着班主任到家里坐一坐。老师也是盛情难却吧,其实,他应该是急着往回赶的,毕竟天快黑了。

那年头,招待贵客的礼遇,也就是一碗面加三个荷包蛋。我看着母亲,围着围裙,急匆匆地出去了一趟,回来时,怀里兜着四个鸡蛋。母亲轻轻地对我说:“转了好几家,才凑了四个鸡蛋!”其实,母亲不说,我也明白,鸡蛋是招呼客人的,我不会讨着吃的。

大哥坐在灶堂下烧火,母亲煎了荷包蛋,分别盛在两个碗里,一个碗三只,另一个碗里只有一只。我围着锅台,看母亲有条不紊地捞起面条,下了佐料。扑鼻的香味,让五脏六腑都熨帖了。我对着冒着热气的面条碗,狠恨地吸了几口气,母亲嗔怪地用筷子敲了我一下。我笑了,母亲也笑了。为了弥补刚才的“溴相”,我自告奋勇地帮母亲把碗端到堂屋去。父亲和班主任正在就大哥的学习问题探讨着。

快出厨房门时,母亲追上来,叮嘱道:“左边一碗是老师的,三个鸡蛋,右边一碗是你爸爸的,一个鸡蛋!”我白了母亲一眼,摔下一句:“罗嗦!”径直进了堂屋,班主任见我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赶紧站起来谦让,兴许是见了老师,我心理也发了慌。丢下面条,急急地躲回厨房。

昏暗的灯光下,父亲陪着老师一起吃面条,我和母亲站是厨房门口看着,听他们边吃边谈论大哥的学习。不久,只听得他们“呼啦啦”地吃面条声,话却不多了。单单看见父亲一只鸡蛋接一只鸡蛋地往嘴里送。

送走老师后,我们家就炸开了锅似的。母亲指着父亲的鼻子责备道:“你这个老东西,也不长眼睛,给老师吃的鸡蛋,你一个接一个地吃,丢不丢人?”父亲歉意地说:“你也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老师碗里只有一个鸡蛋呢?我后来才发现的,只是晚了……”接下来,可想而知,矛头都对准了我,母亲气得说不出来话,父亲说我“不长记性”,大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也没想到,好心会办成坏事,自然一肚子的委屈。好在,老师并没有计较,父亲后来专程去说明这件事时,老师说:“知道是碗端错了!我知道咱乡下都厚道人!”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与家人谈及此事,总会掀起一阵轰笑。我故意打趣父亲,悄悄问他:“那时吃了三个鸡蛋,是不是很爽啊?”父亲也哈哈大笑:“光知道女儿心疼我,没想到会这么贴补我!”

带我们走进春天的老师

学校很小,两排平房各有三间教室,依山对立。矮矮的院墙把两边的房子连接着,自成一体。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从来都没有按装过铁门。后山算作另一面院墙,校园中规中距。

父亲病退后,我就从镇中心小学转到这座小学。小学太小,小得我有点不适应。

担任语文教师的,是本家叔叔,因为参过军,转业后,生产队照顾,就成了小学教师。不过,那已经是很久远的往事了。

他个头不高,又是本村的,熟识得几乎没有了隐私,就连他的乳名学生都知道,自然少了几分威信。调皮的孩子,常常躲在校园左边的竹园里大声呼喊着他的乳名。

对我们来说,直呼老师的全称都是不恭敬,何况是如此大声地呼喊着他的乳名。我想他肯定听见了,并设想着他必定会怒气冲冲地揪着那几个学生的耳朵,把他们从座位上一直拽到办公室;或者是跟他们的父母告状,都是本村人,谁家的孩子他心里一清二楚。我认定那几个坏孩子,今天肯定少不了一顿“竹笋炒肉丝”(竹板打手心)。

上课的时候,平静如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老师照常上他的语文课,我疑心有更大的阴谋。电影里潜伏下来的特务,在搞破坏前,都表现的比老百姓更加忠厚老实。我怀疑他也是特务,等待他去台湾的国民党亲戚反扑回村,来个里应外合。我没有把这个发现告诉任何人,只是冷眼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我看见他从竹园里砍来一根手腕粗的竹子,在办公室里把竹子剖成一根根竹篾,不知道他在制造什么武器……

阳春二月,草木尚未萌发。那个微风轻拂的下午,上体育课时,李老师把我们带到后山顶上,他也兼体育课。他的手里多了一只硕大的纸蝴蝶,拖着长长的尾巴,几个调皮的男生跟在后面,小心地托着蝴蝶的长尾巴,如同庄严的护卫。

原来他这段时间筹划的就是这只风筝?一群山村小学的孩子,只在书本中见过风筝。

老师用红的,蓝的,还有黑色的墨水,把蝴蝶涂成鲜艳的色彩,两只黑亮的大眼睛,一圈套着一圈,仿佛石头投入湛蓝的湖水,泛起的涟漪。山顶是一片空白地,那个最调皮的男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放着风筝线。老师高高地擎着风筝,在阳光下奔跑着,并高声指挥那个学生:“快拉,快拉,”那个男生紧张地拽着线,也在山顶上兀自狂奔。风筝飞了一人多高,盘旋着一头栽了下来。

“大约是尾巴轻了,不能平衡,”老师又用白纸条给蝴蝶接了一截尾巴,回身告诉那个放线的男生:“慢慢地跑,要看着风筝,一边跑,一边拉扯,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一点……”

再次放飞的时候,纸蝴蝶像飞天的仙女扶摇而上。线很快放完了,风筝定格在蓝洼洼的天空中,蝴蝶在清风里盈盈颤动,仿佛是春天的使者。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拉扯几次线,感受一下放风筝的心情。

所有的孩子都激动地欢呼着,跳跃着,嬉笑着。暖暖的春风拂过我的心头,我和那只大蝴蝶一起走进了春天。

再后来,那几个顽皮男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做风筝,做滑板车,做投射的小电影……他们整天忙碌着,再也没有人躲在竹林里叫老师的乳名了。

同类推荐
  • 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2007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7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7年选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为故事精选。本书力求选出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本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热门推荐
  • 蜜罐

    蜜罐

    如果《欢宴》会让你流泪,那么《蜜罐》会让你心痛!四年墨小芭,十年花火印记,献礼美好青春……那些成长的躁动与张惶,那些对爱的渴望和偏执,那些期冀又失落过的岁月……你读懂的不仅仅是墨小芭,更是自己整个的年少青春!14个精典短篇+全新虐恋主题小说+答21个读者劲爆问+23张珍贵生活私照+小狮、独木舟、夏七夕、烟罗等花火众大神与你一起镌刻美好花火时光=年度最值得珍藏青春合集:《蜜罐》!
  • 谁灿烂了谁的华年

    谁灿烂了谁的华年

    原以为是完美的开始,结果初恋在赌约中结束。原以为他是她生命中的过客,结果冥冥之中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原以为他们之间只是情敌,结果友情油然而生。原以为可以与之相思相守,结果老天又开了个玩笑。原以为就这样结束,结果才刚刚开始。。。。。。。看一个普通平凡的女生如何蜕变。。。。。。
  • 诸神武装

    诸神武装

    李天泽带着《神战》游戏内的五件“神之武装”穿越到了异界。“你好!我是读者团的代表,请问你到异界有没有什么目标?”李天泽摸着下巴,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个嘛,让生命女神跪着唱征服,算不算?”沉默一小会,继续问:“请问你准备找几个老婆?”李天泽眯着眼,神秘兮兮笑道:“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请问——”李天泽忙不迭地抬手:“打住,打住,事不过三,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好吧!那请问,什么是《猪神武装》,是不是你的武器是九齿钉耙?”“……”——————建了个读者群:21458326(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能够加入!)
  •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激发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无极仙帝

    无极仙帝

    昔日天魔真君死于天地至尊之手,不曾想死后,竟重生在三千年前的自己身上,悲痛的起始点上.......修炼境界;后天境,先天境,法力境,金丹境,元神境,神通境,法相境,真仙境,地仙境,天仙境,金仙境.又分,初期中期顶峰大圆满四个小境界.本书的任何品种修士都是以此境界为准主角冷酷但不无情,对敌人决不手软!
  • 查理九世之真假莲神

    查理九世之真假莲神

    唐晓翼回来了,他带回了他的妹妹……传说:世界末日之时会有莲神相助,他们是谁呢?…………
  • 云如绾

    云如绾

    人无伤虎意,虎却有害人心。不愿与其为伍,无奈。
  • 史上最强狐仙

    史上最强狐仙

    "梦中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因为一丝对爱情的怨念,我不得已成了车下亡魂,哪知带来的不是死亡而是新生。惨遭人寰的是------你妹呀,这个可爱的小耳朵和尾巴是怎么回事!!!墨修蹙眉:“离儿。”好吧,大哥,我知道您是冰山,但不要这样对待我啊!行,我乖乖呆在这个,当个史上最强的狐仙大人好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西元两千后

    穿越西元两千后

    她不过是因为一场意外穿越,穿越的时空遇到了所爱的人但终究是缘分过浅,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紫藤花落,你是否还记得有一个少女叫做宁紫瑶?
  • 新欢旧爱一起来

    新欢旧爱一起来

    结婚三年,老公不育,为了保住婚姻,冷幼微接受了试管婴儿手术,却不幸沦为豪门老公的生子工具。冷幼微以为,只要莫擎苍对她好,受再多的苦也值得,却意外得知他爱的人不是她。伤心欲绝的冷幼微失去了孩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婚姻,却得到了一个爱她胜过生命的男人。而那个男人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身怀有孕的冷幼微不再相信爱情,坚强的面对多舛的人生。三年后,冷幼微已身为人母,身边更有温柔多情的护花使者,而莫擎苍仍是孑然一身,他提出要做冷幼微儿子的父亲,并道出一个借夫生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