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章豹等(2004)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参与健身运动的动机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学生参与健身运动动机不同。大学生和研究生主要为娱乐休闲动机,中学生主要为宣泄和减轻压力动机,这与他们学习任务的繁重程度有密切联系。周喜华(2005)运用自编的大学生运动动机问卷对7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运动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包含学习发展动机、娱乐刺激动机、成就动机、健身健美动机、能力动机五个因子;外部动机包含自我显示动机、逃避动机、艺术动机、交际动机、精神动机五个因子。徐赟(2004)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并依据其表现方式或内涵的不同,分解为六种类型:认知动机、理想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义务动机、依附动机、受迫动机。胡红、李少丹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六类动机及其特点给予了评价,认为各类动机的强度各不相同。俞爱玲(2003)通过问卷调查,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增进健康与抵御疾病动机、减轻体重与拥有良好体形动机、提高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动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及获得运动成功动机是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中国学者殷恒婵、丁雪琴(1999)通过对北京(1040人)、香港(969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类型及运动动机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青少年一致认为以下因素是他们参加运动的最重要的动机,即为了健康、喜欢运动、运动令我开心和自信、运动令我有活力。同时由于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北京青少年较香港青少年更强调健康动机的作用。
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研究(潘志贤等,2005;贡建伟等,2001;谢小龙等,2001;朱昆,1999;华珺,2003;张丽君等,2003),从参与运动的动机的研究中得出许多结论:青少年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动机,他们可能是喜欢运动,为了健康、社交、接触机会获得开心和自信、有更好的身材、消磨时间、满足父母和朋友的愿望、体验振奋,等等。
在前人研究中也有许多关于儿童、老年人、教师、职业妇女、机关干部以及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动机的研究,如方缓、季浏对我国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研究进行了评述和综合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的体育动机包括生理的、社会心理的以及自身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治疗身体疾病、社会交往、展示能力和满足成就需要、满足个人兴趣和获得良好感觉、追求自我发展。研究显示,不同群体由于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不同,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也存在差异(黄文祥,1998;何艳芳,2003;杜国如,2002)。一些学者关于不同地区居民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收入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导致其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的差异(刘靖南,1994;任秀苓,2001;郦树龙,2002;李强,2003;江宇,2004;杨树等,2005;张昕,2005)。
不同运动项目也会影响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牛伟把健身运动参与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并就如何变直接动机为间接动机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张淼通过自行编制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问卷”,对昆明市15所中学1200名参与篮球运动的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昆明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的现状及不同背景下参与动机的差异所在。研究发现,昆明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由多种因素构成,根据其强度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刺激娱乐、项目特质、自我完善、技能发展、健康适能、友谊发展、解压放松等。
陈显宗(1991)探讨大专学生参与台球运动的动机,获得的十个动机因素分别为:荣誉心、师资质量、平易性、满足运动需求、逃避学习、学习技能、文雅运动、好奇、交友和享乐。吴佳鸿(2003)研究中小学生韵律操参与动机,获得五个参与动机因素:知识需求、压力避免、成就需求、健康适能和社会需求。另外,又有学者对健身健美运动(邱亚君,1998;徐瑞芳,1999;严海霞,2004)、体育舞蹈(邱习勤等,1998;庞标琛,1998)、太极拳(许可等,1999)等运动项目的参与动机作了研究。
上述研究大多通过问卷对研究对象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进行调查,主要集中在参与层面的动机研究,研究结果以描述性居多。还有一些学者对获得体育活动动机的内部因素及其变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方媛、祝蓓里(2000)以成就目标理论为指导,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和干预,营造出“掌握”动机气氛和“成绩”动机气氛,考察中学生所认识到的课堂动机气氛与他们的内部动机、自我效能感及体育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掌握”动机气氛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成绩”动机气氛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孙延林等(2001)以英格兰824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考察了在目标定向、行为调节、能力知觉和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有较高的自我定向、自我决定动机和能力知觉,并且与参加体育活动具有正相关关系;女生的任务定向和能力知觉能积极预测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而自我定向和无动机与体育活动参与有负相关关系。钱家华、季浏(1994)在运动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动机方面的研究中认为,自我表现是人们参与运动的原因之一,决定个体选择某种运动主要因素是这个人最喜欢和最擅长哪种运动。卢婵(2000)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就动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学习积极性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在休闲体育行为的动机研究,国内一些学者也作出了努力。周星(2005)对大学生日常休闲的动机与障碍进行研究,认为放松、消磨时间是目前大学生休闲的主要动机,其他还包括亲近自然、个人发展、社会交往和利他行为等。苏家文、赵少雄(2005)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对海南省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趣,健美体形,增进健康,兴趣趋向集中于娱乐性、健美性和健身性。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是推动海南省大学生对休闲体育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基础。俞琳(2005)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对上海市居民进行方便抽样与随机调查,采用描述统计、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正向动机因素包括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强健康体能的需求、逃避压力与实现成就感等心理需求,关系导向与亲友鼓励等社会需求,完善自身不足等体育外溢价值,同时也存在来自其他替代休闲方式的竞争等反向动机因素。
2.3.3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研究
自身限制(intrapersonal constraint)指影响休闲偏好或参与的个人内在心理状态或态度的因素,即个人主观衡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如压力、沮丧、忧郁、信仰、焦虑、自我能力以及对适当休闲活动的主观评价等。Samdahl和Jekubo‐vich(1997)指出,就个人心理特质而言,压力、焦虑、沮丧以及远离社交等是主要的个人心理特质。就身体状态而言,Henderson(1995)等学者针对身心存在障碍的女性进行定性研究,提出缺乏体力、时间不够用、缺乏选择机会、依赖他人、担忧身体和缺乏心理安全感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Gilbert和Hudson(2000)在对观光滑雪活动的制约研究时发现,个人内在制约因素主要有担心花费、害怕受伤、怕冷、害羞、太危险、担心下楼梯、恐高、压力太大等。Frederick和Shaw(1995)发现,体态问题可能在甚至保持原有的参与水平的情况下对女性在活动中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健美操课上,对外貌、衣着及苗条身材的强调使得她们全都对自己的相貌体形忧心忡忡,更不用说体重方面的问题了。
人际限制(interpersonal constraint)指个体因没有适当或足够的休闲伙伴,而影响其休闲喜好或参与的因素,例如缺乏友伴、与其他参与者不合、夫妻的休闲偏好不同,因此减少参与休闲活动。Samdahl和Jekubovich(1997)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指出两人以上的活动会产生制约与休闲参与的交互影响。例如自我身份不适宜、无人邀约、与其他参与者偏好不同、没有同伴,以及双方时间无法配合等,均为人际间的制约因素(Gilbert and Hudson,2000)。至于因个人特殊情况而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责任与缺乏同伴两种,其中家庭责任方面主要有家庭角色定位、职责及配偶无法配合等因素。在对身心存在障碍人士的休闲参与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发现他们对他人依赖度相当高。特别是残疾人,不论单独活动或团体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但是更需要朋友或家人陪同。
结构限制(structural constraint)指影响个体休闲偏好或参与的外在因素,它是介于休闲偏好和休闲参与之间的中介制约因素,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针对人际间互动或个人特质的特殊情况产生的因素。早在1977年,美国遗产保护和娱乐服务部门进行了全国户外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限制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交通、拥挤、健康的问题,而是时间。同时有研究认为,人们从事锻炼身体的活动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缺乏时间、金钱或资源,而在于“个人心理状态和特性”,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在自由的时间里做什么样事情才比较得体”。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事情可做。Crawford(1991)认为,结构性制约包括家庭生命周期、家庭财务状况、气候、休闲资源、休闲设备、工作时间、金钱及休闲机会、参考群体态度等。Harringeon,Dawon和Bolla(1992)在分析残疾人参与的制约因素时,指出时间限制及缺乏机会或选择余地是主要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而来自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则有建筑物障碍、提供服务者态度不佳以及休闲环境的不可及性等。休闲环境的不可及性是指包括各休闲景点、旅馆与目的地难以抵达,造成休闲制约。Jackson和Henderson(1995)指出结构制约因素包括花费、社会及地理区位限制、交通、缺乏相应技术和环境设施等。Gilbert和Hudson(2000)在对观光滑雪活动制约研究时发现,结构性制约因素主要有器材价格太高、缺乏合适完备的休闲行程、金钱、人潮拥挤、行程太紧凑、时间、与其他人约定活动等。
2.国内关于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研究
国内一部分学者尝试休闲体育行为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周星(2005)对大学生日常休闲的动机与障碍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日常休闲质量不佳的状况,他们日常休闲的障碍,既有心理、人际、性格和思想等主观障碍,也有消费上、设施和组织上的客观障碍。俞琳(2005)调查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障碍因素包括自身体能及心理兴趣缺乏、设施障碍、时间与费用障碍、技能缺乏、交通障碍、同伴缺乏等六类。梁若雯、于可红(2003)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所受到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在内在心理性因素方面,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此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此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在社会交流性制约因素方面,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群体中都存在显着差异;在结构性制约因素水平方面,各个群体内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于可红、钱利安(2005)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及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制约浙江省金融系统职工参与休闲体育的四大类因素,即内在心理因素、社会交流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家务性因素,并对不同类别职工受不同制约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金融系统职工参与休闲体育的制约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分别为结构性因素、社会交流因素、家务性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不同类别职工之间存在显着性或非常显着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