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7500000010

第10章 衣食住行(1)

【土栋撞厝】

晋江早期民居的一种。打好地基,架好“墙模”(一种厚木板拼成的用于打造高墙的长方形模子),然后把红土、沙砾、壳灰填进“墙模”内,一模模夯实,一层层垒高,到了既定的高度,就架上横梁桷枝,盖上瓦片,安上门窗,即可住居。其基本形式是长方形一字排开,无固定开间。这种建筑方式古称“版筑”,《孟子》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土角厝】

晋江早期民居的一种。所谓“土角”,就是取田土或红黏土加水搅拌成泥浆,再将泥浆装进一长方形木模具里印制坯块,晒干即成。建屋时,把一块块“土角”沿地基垒积成墙,再用泥灰浆涂抹内外墙面,架上木梁桷枝,覆盖瓦片,即成住宅。台湾亦流行过此种“土角厝”,《台湾通史》载:“乡村之屋……土墼为墙,久而愈固。”

【护龙厝】

在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一侧或两侧建造一列面对正屋的房子叫护厝,俗称“护龙”。护龙与正屋之间有狭长的天井可以采光。因从中庭看去整个房屋好像被一条蜿蜒的龙围护着,所以有“护龙厝”的名称。

【大厝】

亦叫“皇宫式大厝”。因其建筑规制与宫殿庙宇同,故称。一般为三开间,多至五开间。大门门位凹入,门楣嵌青草石或花岗岩石琢磨的匾额,中刻屋主姓氏的郡望,如李姓刻“陇西衍派”,庄姓刻“锦绣传芳”,门两侧柱子配有对联,并安上“伍员目”。入门处为“下厅”,厅左右各有“下房”一间。“下厅”衔接天井。天井两边为“走廊”与“边房”。过了天井,就是主屋;主屋中间,为正厅(前后厅),正厅两侧各有大房、后房共四间,为主要居室。大房与边房之间的通道辟两个边门通屋外。出后厅又有天井,天井两边多是厢房,最后一排平屋作厨房、储藏室用。大厝外常建有“护厝”。豪宅还建有回向、花园、书轩等。此种大厝多为穿斗式木架结构。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顶盖红瓦、瓦筒,檐口挂滴水瓦当。

【蠔壳厝】

《闽书》:“牡蛎……初生如拳石,四面渐长,有一二丈者崭岩如山。每一房内辄有肉一块,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韩退之诗:‘蠔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又一种生海中,大如杯,曰草鞋蛎。又一种大蛎,房数倍,五六月有之,名曰黄蛎。”海中牡蛎多如山积,蛎房又大而坚固,海边的人就利用它来筑墙建屋。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蚝……以其壳累墙,高至五六丈不扑,壳中有一片莹滑而圆,是曰蚝光,以砌照墙,望之若鱼鳞然,雨洗愈白。”在晋江出口两岸的村庄如仙石村、法石村,就保存着不少用蠔壳砌墙的古民居,同大多数砖石砌的房屋比较,显得很有特色。用海里捞来的蠔壳砌墙肯定省钱,但因蠔壳体积小,形状不规则,砌起来显然要比用砖头费很多工夫,这应是蠔壳厝流行不广的一个原因。

【番仔楼】

晋江俗称外国为“番”,番仔楼也就是洋楼的意思。上世纪20年代,西风东渐,晋江不少华侨回家乡投资建公路、造码头、办公司、农场的同时,也引进西方的建筑形式建筑楼房。一般为二三层建筑,其规制、外观都明显带有西洋建筑的风格。建筑材料水泥、钢筋、铁窗、木板也都从海外运来。但在建筑的过程中也融入不少传统的装饰艺术。虽称番仔楼,却都有中西合璧的韵味。

【石厝】

石厝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前后,是那个时期晋江民居的主要特色。时农家、侨家相继兴建石厝,多就地或就近取材,一幢幢石厝拔地而起,除门窗是木,地板是砖,余均是石,石墙、石壁、石阶和石的平顶屋盖,其形式类似四合院。整体看来,厚实、坚牢、洁白、美观,俨然一道岩石垒成的崭新风景线。

【吊圆·系八卦】

升梁,晋江俗称“吊圆”。吊圆要择吉日良辰,置“三界桌”于厅堂中,摆酒肴及瓦刀、墨斗于桌上,以祀诸神祇。由主掌起厝的木工师傅口诵请神辞、吉祥语,在鞭炮声中把中脊圆徐徐升上,小心翼翼地架在脊柱上。后木工师傅把画在红布上的八卦图系在脊梁正中,并放些五谷种子于八卦布里。同时在丁梁两侧挂上“丁财袋”,即书有“添丁进财”字样的红布做成的袋子,还配以算盘、朱笔、剪刀尺、红枣灯等。这是起厝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般都搬演“嘉礼”(提线木偶戏)。俗信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镇宅压邪之验。上世纪80年代后,框架起的楼屋日多,虽无“圆”可“吊”,此俗渐简,但仍有保留。

【沟头瓦筒】

《汉语大词典》释:“瓦筒”即“筒瓦”,半圆形的瓦。晋江沟头原是烧制瓦筒的著名专业村,规模大,规格全,产量多,质量好,造型美观,享誉四方。长期以来,兴建祖厝、祠堂、宫庙,屋顶全部使用瓦筒,民宅也一色用瓦筒修建。故有“沟头烧瓦筒,湖中缚烛芒”的谚语流传。

【伍员目】

闽南的宫庙、祠堂、大厝的大门楣两侧,各嵌一雕花小圆柱石,其状如目,称门簪,俗称“伍员目”,俗信能镇宅驱邪。史载,春秋楚人伍子胥(名伍员)投吴灭楚,报父兄之仇,又佐新君夫差伐越,遭太宰嚭进谗诬陷,被赐死。死前谓舍人曰:“抉吾眼悬诸吴东门,以观越人之入灭吴也。”伍员自刎后九年,吴国果为越王勾践灭。据传,越兵破吴进东门,见伍员两目如炬,不敢仰视。后人以伍员目有威慑之力,故刻石装于门楣镇之。

【斗拱】

古时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与横梁交接处加上的弓形承重结构叫“拱”,而垫在拱与拱之间的斗形木块叫“斗”,斗拱之称由此而来。具有支承负荷作用,且造型美,彩饰新,有装饰效果。春秋时典籍《礼·礼器》已见有关“斗拱”的记载,那时称“山节”,即其形如山的斗拱。周秦普遍使用,汉魏晋时稍有改革,至明清,因承重砖墙出现,出檐距离缩小,悬挑作用减弱,斗拱渐成为装饰性构件。晋江的诸多庙宇、古大厝建筑,都使用斗拱。

【深井】

天井,晋江俗称“深井”。四围房屋围成的露天空地,其形如井,故称。有上加铁罩,下铺板石;深井底略低于地板,四边有浅沟,下雨时水从沟涵流出。“所谓井者,屋舍受水潦之所。”古代典籍《孙子·行车》已见有关天井的记载。清梁同书《直话补正》载:“天井),唐有之矣。”可见天井之设,由来已久。

【承尘】

承尘,即天花板。旧时房屋梁栋下的一种装饰。一般以竹、木为材料作框架,框内置许多小方格,钉以薄板或糊以彩纸,使平整、美观,能隔热,保温。此外,眠床的顶盖,晋江人也称“承尘”,确有承尘之用。

【天窗】

晋江旧式房屋多有天窗之设,即在屋顶上设窗以采光,补充屋内光线之不足。窗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早时用海中一种叫“蠔镜”的贝壳安于天窗,可以采光。后多改为玻璃窗,有固定的,也有木制可开关的。

【间】

开间,晋江简称“间”。旧式结构房屋的宽度单位。横向两柱之间叫一间(一开间)。一座建筑的正面由几个“间”并联而成,为保持中轴对称的特点,汉代以后“间”多取奇数,即三间、五间、七间。宫庙、官署的间数比民居多,有七间、九间。一般以十一间为限,极少超过。

【阁楼】

晋江民居的一种构筑形式。通常是在大厝稍高的房间上面以杉木架起一层小楼,空间较小,可作卧室,也可贮放杂物。

【滴水】

滴水,即镶在瓦房屋檐上的倒三角形挡瓦。宫殿庙宇及“皇宫起大厝”都有滴水之设。它有束水功能,且有装饰作用。

【兽环】

即铺首,一种驱邪门饰。即在大门上装一对铜或铁制的环。门环底座亦由铜或铁刻铸成虎、龟、蛇等兽头状,故称兽环。起源甚古。唐之前即有。唐代诗人陆龟蒙有“金铺零落兽环空”的诗句。

【照墙】

住宅大门外对着大门作为屏蔽用的墙壁,称照墙,其顶端两头,或作二龙昂首形,或作双凤展翅状,或两端各置两块白石。壁面有红有白。向门中心作一团形或菱形图案,中书大字“福”、“寿”或双喜,以避冲路、冲巷、冲柱、冲厝角等,俗信可禳灾镇邪,保宅平安。

【礐厕】

即厕所、便所。《史记》:“沛公起如厕。”《汉书》:“卫青侍中,上常踞厕视之。”即此。旧时农家为广积肥料,常在村庄内外开了许多厕坑,沤入人畜粪肥或绿肥(可沤烂的野草)。坑面通常用石板架搭蹲位,以供方便,并用乱石在蹲位周围堆叠短墙,以便遮蔽。为旧时十分显眼的农村建筑物。故外来人戏称“厕所象碉堡”为“晋江三大宝”之一。

【桥梁】

《晋江县志·津梁志》:“古不称桥,梁即桥也。文王造舟为梁,后世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联之,远者仍以孤舟泛之。以舟联者,不若徒杠舆梁而成;以岁戌亥月,又不若石桥之久而坚。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筍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晋江自北宋即建造大型的跨海石梁桥洛阳桥,南宋时为海港贸易方便更掀起造桥热潮,建桥40余座,总长25公里,最长的安平桥长达5华里,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故世称“闽中桥梁甲天下”。而历来造桥、修桥资金,皆出于商民的热心捐献。

【出砖入石】

在晋江沿海的乡镇,如安海、龙湖、金井、深沪,至今保存着许多出砖入石墙体的古建筑——用杂石和小块的砖头瓦砾堆砌墙壁,在交错竖立的杂石周围,以横叠的砖瓦填充围护,石面稍凹,砖瓦稍凸,故称“出砖入石”。亦有称“金包玉”的,是将红色的砖瓦比作赤金,白色的石头比作白玉。有称“百子千孙”的,既喻其形制,又讨个吉利。这些出砖入石墙体的古建筑多建于清康熙年间。明末清初,郑成功据漳泉沿海抗清。清廷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下令沿海30里百姓内迁,以绝郑军军需补给。迁界时间长达20年之久。待康熙二十三年台湾收复,沿海太平,百姓迁回,房屋已尽成废墟。于是百姓利用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作为材料,重新建造家园。所以说,出砖入石建筑确实是象征着一种晋江人从苦难中崛起的精神。

【木雕】

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宫室的建造最早只求范围大,建筑壮观高大。《孟子·梁惠王》:“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水经注》“渭水”条:“建章宫,武帝时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阁,高七丈五尺。”至东汉时,规模仍前弘大,而讲求华丽与经久。《后汉书·梁冀传》:“大起第宅,殚竭土木,有阴阳之室,连门奥户,垣壁雕丽,加以铜漆,窗牖皆有青琐扶疏,图以云气仙灵,台阁相通。更相临望。”《水经注》“济水”条,桓帝时李刚墓:“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象,制作工丽。”但是,精美的建筑雕刻,只有王侯贵族才能享用,普通老百姓无论多富有,在房屋施加雕刻,就是违制。如《明史·舆服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得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一直到明末,民居建筑都少有雕饰。至清代,对庶民房屋不加限制,木雕工艺得到发展,日趋华丽繁缛。在闽南,建筑木雕由小木工承担,称为凿花。凿花的工具主要是大小规制不同的凿子。闽南古建筑中,直接承受重量的梁、柱檩等大木构件,一般不作雕刻,次要承重构件如斗、栱、瓜筒、狮座等多用浅浮雕。联系构件如垂花、竖柴、托木、束随、门簪等,多用透雕。笼扇、窗户的腰堵亦多雕刻。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人物、飞禽走兽、鱼虾水卒、吉祥图案,具体用于某一构件则有一定规范。闽南古大厝木雕装饰部位,多在下落凹寿及下厅、顶落步口及大厅、榉头间等。常见雕彩结合,有雕刻,有彩绘。

【石雕】

伍辑之《从征记》:“金乡焦氏山北,有汉司隶校尉鲁峻之冢,前有祠堂,堂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像,皆刻石记之。”闽南多产花岗石、青草石,石构建筑历史悠久。如建于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的万安桥(洛阳桥),《闽书》记:“宋泉守三山林之奇手录造桥二事,其一云:‘初造时,石匠四至,各呈其艺。有献石狮子者,其发玲珑有条理。又一人所献,其口开处不容指,有珠圆转在口中,殆不可测。’”可见当时石雕工艺。晋江历代的寺观、祠庙、桥塔保存着大量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近代的居民建筑也大量使用石雕。石匠师多来自惠安县,其雕刻技法有素平(石面凿平)、平花(也称线雕,在磨光石面刻线条来表现文字或图案)、水磨沉花(也称沉雕,在磨头青石面上凿出点子使呈浅绿色,以深浅不同的颜色表现图案)、剔地雕(半立体的高浮雕)、透雕(将石材镂空,如龙柱、螭虎窗)、四面雕(即立体的圆雕,将构件四面皆雕出,如石狮子、石将军)、影雕(在水磨光滑的青斗石上錾出浅白色细点,常用来雕刻风景画、肖像、照片等)。民居建筑石雕通常用于面墙的柜台脚、腰堵、窗框和窗棂,凹寿的上下堵石、大门、侧门、门簪、门匾等。花鸟人物、飞禽走兽、鱼虾水卒、吉祥图案、诗词格语都是建筑石雕采用的题材。

【砖雕】

晚清时期晋江宫庙、祠堂、民居常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

用红色方砖錾出花鸟人物、吉祥图案,安在墙堵上(一般在凹寿的看埕堵、对看堵)在錾深的部位抹上白灰,红白对照,使图案更加分明。其吉祥图案如麟凤(喻吉祥)、鹿鹤(喻长寿)、梅雀(喻喜上眉梢)、蜂猴(喻马上封侯)、牡丹(喻富贵)、莲蓬(喻多子)等皆为后来的石雕工艺继承吸收。

【灰塑】

用白灰加纸绵拌匀,堆塑图案,是在晋江传统的砖石建筑常见的装饰艺术。一般用在面墙的水车堵,塑出立体的硬团、软团及山石、人物造型,并施彩绘;也有在屋脊的脊堵堆塑花鸟图案;或在山墙的归尾部位塑出如意云头、灯笼、悬磬等吉祥图案的。红砖的底色衬托白色的图案,相当醒目。也有先将灰泥捏塑成花鸟人物形状,半干时在表面施彩,用于水车堵中做装饰的。

【陶作】

清晚期烧制的一种用于建筑装饰的彩陶,通常称为“交趾陶”即用黏土捏制或压模成形,用尖刀、竹片修整、抛光,再雕刻图案花纹,形成坯体,晾干后用1100度左右的温度素烧。素烧后上釉,再以800度左右的温度烧就。产品有人物、动物、花卉、文字、吉祥物等。这种陶制品硬度欠佳,容易断裂,且不能制作较大尺寸,大尺度的作品须分解成数块烧制,再拼装组合。彩陶多用于水车堵、身堵、鸟踏、门楣、照壁、脊堵等位置。

【剪粘】

剪粘是近现代流行于闽、粤、台的一种建筑装饰工艺。由泥塑与剪粘两道工序组成,一般先以铁丝扎成骨架,再用灰泥塑成坯,用一种特制的色彩鲜艳的薄碗剪成适用的小片,粘贴在灰泥坯上。剪粘多安于屋顶、水车堵、楼房的晒台等显眼的位置。内容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双凤牡丹、八仙坐骑、戏曲人物、花鸟、鳌鱼、卷草等,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尤以宫庙最常采用。

【燕尾脊】

屋顶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称燕尾脊、燕仔尾。晋江“皇宫起”古大厝都使用燕尾脊。台湾台北亦多燕尾脊古屋。

《鲲岛探源》记:“明清时代,在福建南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的。这个习俗传到台湾,南部地区倒是奉行不渝,可是北部各地就不大理会这一套了,只要有钱,不管有没有功名,也照盖燕尾型的房屋不误,台北市及台北县偏多燕尾型的古屋,即因此故。”

【螭虎窗】

螭,又称螭虎,旧说若龙而黄,无角。古人雕刻,多仿其形以为饰。晋江祠堂或宫庙门墙的窗户,常用青石雕刻蟠螭纠结,或用螭虎造型组成“福”、“禄”、“寿”等花字。故称“螭虎窗”。

【鸱吻】

又称螭吻,有一定品位的闽南古建筑如宗祠、官衙屋脊两端安放的用褐陶制作的装饰物,状如兽头。《升庵外集》:“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风狮爷】

置于屋顶正中的厌胜物,有两种,一种为狮子的形象,一种是将军骑在狮子身上,手握宝剑或张手拉弓,一般由陶制、砖雕或泥塑,用来镇风或镇邪。闽南传统民居常见。相传有“蚩尤”、“风神”、“瓦将军”等说法。蚩尤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能呼风唤雨。风神又称蜚蠊、风师。或民间附会为狮,衍变为狮子的形象。台湾风俗颇同,连横《台湾通史·风俗志·宫室》:“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金门岛历来风沙为虐,故村头迎风处常见立狮造型的石雕风狮爷,同为镇风祈福之义。

【篙尺】

篙尺是闽南传统建筑施工时放样的工具,以材质坚固的木条做成。传统建筑以梁架为主体,木作师傅居最重要的地位。房屋整体设计都是由一位大木匠师来担任,篙尺由他来掌持,称“执篙师傅”。唐代柳宗元《梓人传》写:“京兆尹将饰官署,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头,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梓人就是“执篙师傅”,他所执的“杖”就是篙尺。闽南匠师在房屋施工前将房屋各部分如面宽、进深及构件的尺寸等,按比例刻划在篙尺上,施工时可以直接依据篙尺放样。篙尺上还用墨书符号记下部分构件的名称、位置,几乎汇聚了房屋所有的尺寸资料。在房屋完工后,篙尺一般要横架在下厅,长期保存。

【镜图】

一种纸制厌胜物。凡新屋落成,未经举行“谢土”仪式的,倘若要在屋中做法事,动用锣鼓,须在厅堂张贴一张镜图,即在一尺见方的黄纸上,周围分别贴青、白、红、黑边框以示“五方”土地。中间贴彩纸剪成的剪刀、镜、尺,表示向本宅土地借用,交割清楚,请神明鉴察之意。

【入厝】

指新屋落成择吉日入宅。有先“谢土”(敬祀土地神)后乔迁,也有“谢土”与乔迁同时进行。过去,多先搬一窝鸡母鸡仔或摇篮轿车进屋,象征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后陆续搬进其他家具。到了良辰吉时,户主前导,端烘炉一个,表示净路驱邪,全家人依辈分列队随后,各持家具一件入宅,并在厅堂上焚香点烛礼拜。仪式结束,户主设宴款待携炮烛、喜幛、贺联及各种礼物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如迁居结合分家,各兄弟妻子的娘家必备菜刀、蒸笼、扁担等家庭用具,并定制“红桃龟”(米制品)前来协助女儿女婿建家立业。

【八仙桌】

传统餐具。桌面方形,有四只脚,硬木制作。每边坐二人,可坐八人。清代翟灏《通俗编》引晁补之《鸡肋集·八仙案铭》云:“此桌名,自北宋有之,而所谓八仙,乃饮中八仙也。”由此可知,以八仙命名的“八仙桌”,非明代以后民间传说的道家八个仙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而是唐朝好饮酒赋诗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八个人,时有“酒八仙人”之称。诗圣杜甫曾有《饮中八仙歌》闻世。八仙桌用途颇广,可摆酒筵,可书写弈棋,可置祭品祀天敬神等。

【太师椅】

这是一种在交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有靠背和扶手的大圈椅。出现于宋代。最初具有折叠结构,且有荷叶托首。其命名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太师秦桧有联系。明代的太师椅则是有圆形椅圈,框架固定结构的,不同于宋。至清代,太师椅又有新创,那是一种风格稳重的屏背固定坐椅,花纹繁富,或装嵌瓷片、大理石,且常以“狮”为饰纹,“狮”与“师”谐音,寓升官晋爵意,乃以“太师”名椅。考其形制,可知不同朝代的太师椅有着不同的含义。太师椅之名,只是个俗称而已。旧时晋江有些官宦之家或富商巨贾的宅第厅堂,都置有太师椅。现代家庭亦有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之设,那是一种经过改良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太师椅。

【眠床】

供人坐卧之具。旧时晋江常见的眠床有朴素无华的“三堵眠床”;有红漆镶金的“七堵眠床”;有雕龙刻凤,描花绘草,前置“踏斗”(踏脚厢),上作牌楼的“十八堵眠床”。普通农家多用“三堵床”、“七堵床”,富裕的商家、侨家、官家才用“十八堵床”。那些“头无瓦,脚无沙”的穷人只有两条长凳搭几块木板权作床榻了。床的历史甚早,三千年前的商代已有“床”的甲骨文字。《诗经·小雅》:“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诗中的“床”,就是睡觉的床。我国发现最早的木制床,是河南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的一张完好的漆木床。

【摇篮】

婴儿睡具。用篾片编成状如圆筒形的篮子,置木制篮架上,外罩以有细孔的帐布,以手轻轻摇动篮架,使婴儿入睡。明代李翊《戒庵漫笔》:“今人眠小儿竹篮。名摇篮。”摇篮育儿,古已有之。

【席】

日常生活用品。上古没有椅、凳等家具,古人铺席于地,坐于席,卧于席,故有“席地而坐”的成语出现。汉代及魏晋时代,虽有坐榻、坐床,但仍保留坐席的习俗。按照“礼”的要求,有“席不正不坐”之规矩,所谓“正”就是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平行,以示庄重。唐以降,渐向坐椅发展,且普遍流行,而“席”则专用于垫床睡卧。席的品种甚多,民间常见的有苇席、草席、篾席、竹席等数种。

【草芯】

“草芯”是闽南方言的名称,或称草薪。古代汉语称“草荐”,冬天编稻草铺在床底的叫“草荐”。《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刘公领去一间房里,把包裹放下,看床上时席子、草荐都有。”现在,百姓生活普遍提高,草芯只是老人的回忆,孩子已不懂草芯为何物。

【屏风】

古代室内用以挡风和屏蔽的家具,称“屏风”。用竹、木或布帛制作。有单扇屏、多扇屏二种。屏上多用漆画或雕镂鸟兽虫鱼、草木花卉之类。屏风古已有之,其出现当在汉代前。《史记·孟尝君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屏风实物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其用途,《南唐书补》注曰:“屏风之所以障风,亦所以隔形。”

【铜镜】

古代一种生活用具,用青铜铸制,可用以照容。此物出现于青铜器时代,沿用三千余年,至使用玻璃镜后才渐匿迹。照容的一面磨光,背面多铸有纹饰。汉代始有吉祥语的铭文。魏晋后镜背出现有浮雕画像或神兽。旧时晋江民间也用铜镜,除照容外,俗信铜镜有镇邪之验,视为宝物珍藏。

【团扇】

这是一种以白绫或白绢为扇面,两边对称,形似圆月的扇,故称团扇。汉代已流行,可作手中饰物,亦可扇风取凉,又有障面之俗。汉班婕妤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唐王昌龄诗:“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后来出现长圆形、扁圆形、葵花形等多种变形扇,唐宋时还传到海外。现在晋江民间尚能见到制作精美的团扇。

【折扇】

一种使用时撒开,不用时折叠起来的扇子,故称折扇。多以竹为骨,以绸、绢、纸作面制成,扇面常绘有花草虫鱼或各种人物,并有题墨,富于诗情画意。唐代前即有。宋代多作入贡礼品。清代普遍流行,后由宫中传至民间。由于使用方便,且潇洒、文雅,亦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久传不衰。

【烛古】

插烛的灯架。南北朝已有此物。唐代称“烛奴”。《书言故事》云:“烛台,曰烛奴。”晋江所谓“烛古”,疑为“烛奴”之误。多用锡制成,大小不一,通常分上下二层,成塔状。旧时为各家必备,用于祭祀及婚喜庆,亦为女子出嫁必备之妆奁。

【夜壶】

溺器。陶制或瓷制,状如伏虎,故汉代刘歆撰《西京杂记》称之为“虎子”。此物甚古,周代前即有。唐人讳虎,改“虎”为马,易名“马子”。又因其状似壶,且多用于夜间,晋江民间称之为“夜壶”,江南一些地方及台湾亦有此称。

【米筛】

筛米弃糠之具。形圆。竹制的围框,底用细篾片编成,有密密麻麻的小孔,用以分离物质的粗细。此物起源甚早。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曰:“簁,所以箩去粗细也,今谓之筛。”米筛、簸箕,农家必备。

【簸箕】

簸者,播扬也。簸箕,为扬弃谷物中秕糠之工具。竹制,底密无孔。来源甚古。《战国策·齐六》有“大冠如箕”的童谣记载。唐代郑嵎《津阳门》有“玉缶金筐银簸箕”的诗句。

【筛斗】

筛状如斗,故名筛斗。唇高、底深,底面用铜丝编织,织成密密麻麻如针尖大小的细孔,有分离粗细之功,可筛各种细粉。晋江“年兜”炊糕的米粉,“普度”做馃的糯米粉,都是用“筛斗”筛的。

【擂臼】

原始的舂米用具。源于上古,即《易·系辞》所说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旧时晋江乡村可见农家有以臼盛米、以圆筒形木杵舂之使脱秕的擂臼,这是大擂臼,用大石头凿成,多置户外。还有中小擂臼,用于碎壳、磨粉、研末。

【碓】

舂米用具。由擂臼演化而来。石、木制成。汉桓谭《新论》:“宓羲(伏羲氏)之制作杵舂,万民以济,乃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五十年代前,晋江农家舂米多用碓,现已淘汰。

【箸】

饮食用具。亦称“筷”、“筷子”。原始人类用树枝、竹枝夹取食物,后渐演化为木箸、竹箸。殷商时代,已有牙箸、玉箸出现。《韩非子》载:“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周代用箸尚少,民仍以手捧食。到了汉代,人们始普遍用箸夹取食物。此后,箸的种类不断增多,有木箸、竹箸、牙箸、玉箸、铜箸、铁箸、金箸、银箸、漆箸等等。

【鲎勺】

用鲎壳所制之勺,曰鲎勺。宋代陈叔方《颖川语小》载:“鲎,雌常先雄,其子如积珠,毁壳而产。壳甚铦利,南人卷之为勺,无余沥。”旧时晋江有以鲎壳制勺之俗,以安海制作的最有名。

【笊篱】

这是用竹篾或金属丝编织而成的状呈箕形的一种餐具。晋江人多用于捞饭,或捞取油炸物、水浸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安禄山宠莫比,赐物无数,其中就有“银笊篱”一种,可见笊篱在唐代已流行。

【火刀火石】

旧时没火柴,或火柴稀有,即取刀形铁片击石生火,引燃纸卷,以煮饭、抽烟等,铁片称“火刀”,石称“火石”。此俗甚古,源于燧人氏钻木取火。上世纪30-40年代晋江乡间仍常见,为农家所必备,今已绝迹。

【火囱】

取暖用具。其外壳用竹篾编织,如圆形的小笼子,上有提手,内装一陶钵供烧炭,炭烧红后盖上少许草灰,用时以布遮盖,手放在布上取暖。

【水烟炊】

一种吸烟用具。烟筒用金属制成。筒中贮水,烟经过水的过滤后吸入,吸时呼呼作响。旧时晋江城乡有些老人也用水烟炊抽烟,但不普遍流行。

【砧】

日常切肉、切菜所用之木板垫。多选取材质坚细的树干,锯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板块,刨光为砧,大小厚薄,视需要定。《北窗琐言》载,唐代即有此物。

【虱篦】

理发用具。古称“枇”。晋江人之所以叫“虱篦”,疑旧时人多生虱,头尤甚,常用篦子梳除之故。一般木制或竹制,长近半尺,中有篦梁,两侧排篦齿,齿密,利于除垢去虱。起源很早。唐代已广泛使用。白居易《长恨歌》有“钿头云篦击节碎”句。宋《清异录》云:“篦诚锁缕物也,然丈夫整鬓,妇人作眉,舍此无以代之,余名之曰鬓师眉匠。”旧时女子出嫁妆奁必备之物。

【柴梳】

理发用具。古称“栉”。多用木制,故晋江俗称“柴梳”。除此,尚有用骨角、象牙等制成的梳子。长短不一,齿疏尖利。起源早,唐宋已流行。旧时也为嫁女妆奁必备之物。

【蚊索】

晋江称“拂尘”为“蚊索”。古代常用一种像鹿的动物之尾毛制成,故称“拂麈”。起源甚早。魏晋时尚清谈,以“拂尘”指授听众,颇流行。后多用马尾、棕榈制作,扎以短柄,用于拂拭尘土或驱赶蚊蝇。执事太监及佛门弟子亦常持此物。

【针指】

妇女缝纫用具。又称“顶针”、“针箍”。环形如戒指,比戒指宽,铜制,表面布满一个个小针窝。缝纫时套入指间,倘遇难以穿透之织物,即用针指顶之。

【粗纸】

又称“草纸”。旧时民间日常用纸。纸厚而粗糙,一般作大便用纸,也搓作引火的纸卷。现已不见。

【手推车】

亦称“独轮车”。古称“鹿车”。李贤注引《风俗通》以为“鹿车窄小,载容一鹿”而得名。其形制特点是,中间只一个车轮,只一人推动,可坐人载物,不论大路小路山路均可使用。有学者认为,这种独轮车就是三国蜀相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之属。

【牛车、马车】

牛车、马车是一种古老的运载工具。秦汉时期即已流行。有二轮,也有四轮。初用木制车轮,后用胶轮。可用一头牛拉,也可用二头牛拉。车板宽,载货多,一车能载几十担。上世纪70年代前晋江广泛使用。

【轿】

古时轿叫“肩舆”。舆,车也。所谓“肩舆”,意为在肩上行走的车。以竹编成,无屏障,横二根竹竿,由人肩抬。起源颇早。唐初盛行,时称“担子”。宋代始名为“轿”,且日益讲究装饰。轿有官轿、民轿之分,官轿富丽堂皇,为高官贵胄所乘坐,规制严格,如汉代三品以上坐四抬轿,三品以下坐二抬轿。民轿简朴实用,为民家商家侨家所乘坐,一般多是二人抬的敝篷无头轿、加罩布轿和篾帘四围的凉轿、呢毡四垂的暖轿,唯嫁娶用朱漆安金,豪华典雅,由四名轿夫抬的木制花轿。

【竹排】

水上交通工具。取粗竹10余根烤软、涂上防腐剂,晾干,如此反复多次,然后用藤条捆制而成。浮力强,吃水少,轻便而迅捷。此物古已有之,三国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筏乘之。旧时晋江干流及深沪湾、围头湾多有架竹排载人载物或出没风里浪里垂钓打鱼者。

【渡船】

渡船,即摆渡之船。旧时晋江内河航运的船只多是篙撑桨划的木船,有船舱,上覆竹篷,可载客运货,如晋江下游的溜石渡、蚶江渡和安平渡都有渡船穿行。这种船出现甚早,有一千多年历史。唐诗中有“山雨醒别酒,关山迎渡船”句。

【路亭】

供行路者或劳作者遮阳避雨或歇脚之所。亭多建在村野路边,故称路亭。一般呈六角形,亭边环以石栏,可坐。晋江亭多,三里一亭、五里一亭,亭亭相望,遍布四面八方。这些亭多由华侨独资或里人集资建造。亭内常备清茶,免费供过客饮用,俗谓“奉茶”。

【番薯】

甘薯,俗称番薯。《安海志》载:“明万历间,安海灵水旅菲侨商,从当地夷人习种番薯,得其助,私运薯苗回国传种,开闽南首种番薯之始。”四百年来,番薯成为晋江农家主要食粮之一。晋东南和晋西北旱地多种番薯,为这些地区的主食。晋东平原主产稻米,次产番薯,日食以薯、米相互配搭。番薯吃法多样,蒸、煮、煨或生食均可。清光绪进士南安人吴增《番薯杂咏》有“可蒸可煮可煎汤,生食如瓜亦不妨”句。除此,生薯磨粉为“薯粉”,可做薯粉包、薯粉馃、薯粉煎,饥时用作点心。磨粉余渣加水煮糊为“薯糊”,作正餐。生薯还可切片曝晒为“薯科”,切条为“薯纤”,农家美其名曰“曝白银”。番薯性味甘平,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能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对习惯性便秘、血痢、便血等症有疗效。薯粉加白糖掺水煮熟食治口干咽痛。《番薯杂咏》云:

“薯糊我自食多时,未见病来弱不支。淡泊肥甘殊嗜好,人家各别有心脾。”由此可见,番薯在晋江农家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糜】

糜者,粥也。《礼·月令》:“行糜粥饮食。”又《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晋江农家日食三餐,除番薯外,就是糜。种稻产米的晋东平原水田区,多以薯、米混食,如番薯糜,薯科糜,薯纤糜等。一般农家,要在逢年过节,祀神敬祖和农耕大忙季节才吃白米饭。

【点心】

饿时略进食物,谓之点心。唐人撰《幻异志》:“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此处“点心”作动词用。唐代前已有点心之俗。点心亦为食品之称,即用作名词。宋吴自牧《梦粱录》:“有卖烧饼,蒸饼……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传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韩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红玉,在黄天荡大败南侵的金兀术,为犒劳将士,令后方赶制各种糕饼送到前线,说是“表示一点心意”。后人因取“点心”二字,作为款待客人食物的总称。晋江人所指点心较宽泛,除糕饼类食物外,还包括卤味、小炒及带汤小食诸种。常时少有点心习惯,唯款待来客,侍奉老弱病者有之,如煮面汤、面线汤、米粉汤等。除此,农忙季节农家亦作蠔糜、菜糜、土豆(花生)糜、芋糜等普通点心送至田间给劳作者加餐。

【二十四碗】

民间喜庆筵席。凡婚娶寿诞,新屋落成之日,必设酒席宴客。旧时,置八仙桌于厅中,桌上除必备的蜜饯、小菜外,全席要上二十四碗菜,其中筋、鸡、冬粉、芋丸、八宝术米饭为五大主菜,余如猪肚、排骨、肉片和各种鱼虾海鲜均可充数,最后一道菜是“肉夹包”,即水晶包夹红烧肉或炖猪脚肉。后来全席逐渐递减为十八碗、十六碗、十二碗,现在一般为十碗加二碗甜食。

【办桌】

晋江人称设宴为“办桌”,赴宴为“吃桌”。大凡婚丧喜庆都“办桌”,有“娶某桌”、“生日桌”、“会亲桌”、“女婿桌”、“母舅桌”、“满月桌”、“度晬桌”等。丧事桌不上厅堂,随便摆在门外旷地即可。喜宴设在大厅正堂,每桌坐八人、十人或十二人,忌坐九人,因方言“九”与“狗”音同。一般宴席有十二道菜或十六道菜,唯“女婿桌”及“会亲桌”二十四道菜,称“廿四味”。无论办什么桌,都不能上六道菜,俗传六道菜是为临死(刑)之人“辞生”的。座位也有讲究,入席时长幼尊卑亲疏对位入座。厅堂向大门左边靠厅的第一桌为首席,左边北第一位为大位,是外公或母舅坐的,这就是俗语说的“天顶天公,地下母舅公”。上菜要先上给母舅公桌,待母舅公起来敬酒后才能开宴。上菜的次序也有规矩,第九道菜不能上心、肝、肠,避嫌“狗心狗肝”或“狗肠狗肚”;“见鸡飞、见鳗趖”,就是上鸡和鳗时,客人就要起立,作离席回归状。“吃桌”时还要懂得用筷的规则,要求八不:即不用“过山筷”(夹对面人面前的菜);不“乱筷”(筷子在盘里乱翻菜);不“盯筷”(手拿筷子目光老盯着菜盘);不用“半路筷”(用筷子夹了食物又放下);不“惰筷”(停筷时筷子搁在菜盘边沿上面);不“捡筷”(筷子掉在地上不能捡起来再用,要向主人重要一双);不“指筷”(手拿筷子夹菜时食指不能翘起指向他人);不“泪筷”(拿有汤的食物不能让汤汁滴在桌上)。席间若不慎把汤匙或碗碟打落,要说“落地开花”、“岁岁(碎碎)平安”等吉语。主人为客人斟酒要注意“七分茶八分酒”的古训。旧时最后一道菜应是“肉夹包”,那是让大家带回家孝敬父母的。现在这礼俗少了,改用整条的鱼,叫“有头有尾”、年年有鱼(余)。

【龙湖鳖】

鳖,俗称甲鱼。腹背皆披甲,故称。全国各地均产,唯晋江龙湖所产之鳖,性悍,力大,生命力强,若将它掀翻在地,它一翻即起,非同类可比。而它的鳖甲裙缘有一圈浅黄色花边,俗谓“滚金墘”,为他处所产之鳖所不曾见。鳖肉甘平,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钙、维生素A、B1、B2等,合中药枸杞、淮山、女贞子、熟地炖服,有滋阴补肾之功。鳖卵可治久痢,鳖甲可除骨蒸劳热。龙湖鳖全身皆宝,为鳖中之珍稀。

【龙湖鲈】

鲈鱼,银身、细鳞,一般两鳃,柔中带刚,冲刺力大。自古以来,世人皆以松江所产四鳃鲈为上,却不知僻处东海之滨深沪湾畔的龙湖鲈长有五鳃,为湖海交汇处之佼佼者,喜逆流冲浪。其肉益脾胃,补肝肾,营养丰富,常用于水气、风痺、疮疡的辅助治疗。龙湖鲈煮汤对益气生肌,愈合伤口有奇效。合中药五味子炖服,可治乏力、失眠。

【东石蠔】

海蛎,俗名蠔。东南沿海均产。《泉州府志》载:“蠔)生安海东石者佳。”砺房附海石而生。每个砺房有一只蠔肉。蠔有四鳃,唯东石蠔多了一鳃。味稍腥,但柔韧鲜美。性咸寒,有潜阳益肾之功,能使人细肌肤,美容颜。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把它列为上品。俗信隔年老蠔文火炖食能补肾阴。东石蠔仔煎则是闻名海内外的美食。农历二月,肥蠔肥韭菜,取生蠔一斤,薯粉二至四两,韭菜半斤,酱油适量,和水拌匀,如泥浆,然后一勺一勺舀在平底油锅里两面煎熟,打个鸡蛋同煎,再喷洒少许酒和醋,以调味去腥,食用时佐以香醋、蒜泥、辣酱等,鲜美可口,耐人咀嚼寻味。

【安海土笋冻】

星虫,俗称土笋,状似小蚯蚓,亦如幼笋,故称。色灰白,体多胶质,是营居内海滩涂的软体小动物。厦门、同安均产,公认晋江安海所产最佳。土笋经文火熬煮,冷却成块,即为晶体状“土笋冻”。制作时先用石块将体内的土泥挤出,洗净入锅,加水煮至出胶,舀进一个个小瓷碗里冷却即成。安海西垵人制艺尤好,所制“土笋冻”入口凉润,嚼食鲜脆,佐以蒜泥、辣酱、香醋,别有一番滋味。能生津润燥,清热降火,对牙痛、喉痛和风热感冒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深沪水丸】

深沪为晋江东南滨海渔村,村民多以捕鱼为业。他们所捕捞的鳗鱼、马鲛鱼,经用传统工艺去皮剔骨取肉,把肉剁成泥,放置大瓷壶里,每斤加清粉二至四两,配肥肉、蒜泥、盐适量,细搓,捏成一粒粒小丸,放入滚水中煮沸,待丸子浮上水面捞出,食之清脆、鲜美。

【衙口沙蚕】

龙虫,俗称沙蚕。体软,色白,状如蚯蚓,长短粗细亦大致相同,难辨哪是头,哪是尾,是一种软体动物,深藏在内海沙滩下。晋江深沪湾衙口沙滩、围头湾沙滩均产。退潮后,用阔板锄挖掘。煮食前用竹筷插进虫体,把内脏倒翻出来,清水洗净即可。宜生煮,也可晒干备用,不浊不腻,又鲜又脆,能清热泻火。

【衙口土豆】

花生,晋江人俗称土豆。这里指的土豆,是衙口蒸制的熟土豆。该村细沙地所产土豆,壳薄、膜白、脂肪少而蛋白多,是土豆中的优中之优。将洗净的鲜土豆放在大铁锅里,加适量水和食盐蒸煮至熟烂,晒干即可。蒸制简单,功夫却深,关键是火候的掌握和曝晒入瓮封藏的技艺,皆实践之功,非言传口授可得。衙口土豆所以为人所好,就在于它咸香酥脆而不腻口。

【陈埭土蛏】

陈埭养蛏有500年历史。陈埭蛏的特点是体大、肉肥、存活时间长。无论炖、炒、蒸、煮均宜,入口便觉多汁、鲜美,韧而脆。

尤以水湿线面缠裹蛏肉油炸的“虎皮蛏”最为可口,还可晒成蛏干,作为煮米粉、面线、香饭、咸粥等的佐料。《本草纲目》载:蛏,味甘、性温,可补虚治冷痢。蛏老而大者,炖服有益肾补元之功。

【灵水菜脯】

相传,五百年前灵水二世祖引种外地硕大而细嫩的菜头(白萝卜)良种成功,随后就广为种植,收成丰硕。菜脯的制作是,先将生菜头放在赤土埔上曝晒,晒至干湿度适宜,置于大桶或大缸里加盐腌若干日,再倒出曝晒,如此反复数次,最后装瓮,压上稻草,用红泥密封。三个月后出瓮,质脆味香,不咸不淡,是为佐餐佳品。曾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石湖红膏蟳】

蟳,海蟹的一种。生长于蚶江石湖海礁洞穴间者佳,肥大坚实,力强性悍,煮后红膏格壳,故有红膏蟳之称。食用时有全蟳蒸煮,有切段油煎,能补益精气,滋补筋骨,俗信“石湖红膏蟳,赢过高丽参。”

【桂花蠘】

蠘,状如梭子,称梭子蟹。晋江围头湾、深沪湾海域均产。因两螯如剪,截物凌厉,故俗谓蠘。冬末春初,蠘最肥,产量最丰。全蠘煮熟,取肉与膏,配肥膘、葱白、冬笋丝、碎荸荠等,再和蛋搅拌,放在油锅里炒熟,洒酒少许。起锅时见有黄(蛋黄)、红(蠘膏)、白(蠘肉)三种颜色错落其间,犹如桂花吐蕊,浓香扑鼻,鲜美诱人。

【花鮡钻豆腐】

传统食品。东石、安海一带海边滩涂、栖居一种小鱼叫“跳跳鱼”,因鱼身上有许多小花似的白色斑点,鱼尾端有个半月形花纹,故俗称花鮡。这种小鱼活蹦乱跳,动作迅捷,有穿土钻泥的本领,不易抓到。聪明的厨师据此创作了一道叫“花鮡钻豆腐”的佳肴。即将整块豆腐置锅里,加适量水、盐和姜丝,把花鮡置锅中,加盖,起火,锅里水热,花鮡东撞西窜,无路可逃,便往豆腐里钻。几分钟煮熟,鱼香汤浓,食之开胃健脾。

【肉粽】

传统食品。以优质糯米为主,掺入适量粳米,洗净,加油、酱油,再加上卤肉、卤蛋、虾米、香菇、栗子等物,用棕叶、绳子包扎成一个个菱形的粽子,放进骨汤中煮熟。食时佐以辣酱、蒜泥,更觉甘美可口。

【安海捆蹄】

传统食品。取猪前脚去骨留蹄,填入瘦肉、猪筋及适量的糖、酒、盐、香料,以纱布包裹,细绳捆扎,置开水中蒸煮至熟捞出,拆去绳和纱布,即可食用。切成圆形薄片,佐以蒜泥、辣酱、香醋、酱油,风味极佳。

【安海食珍糕】

传统食品。又名橘红糕。原是安海“食珍馃炊店”的名牌产品。用优质糯米加白糖、橘皮汁蒸制而成。食之柔润清甜,芳香爽口,无粘牙之弊。

【源和堂蜜饯】

水果的糖蜜制品。古时称“蜜煎”。历史悠久。唐代有蜜浸水果,宋代除蜜制,还有蔗糖干制。北宋开封相国寺已出现“王道人蜜煎”的知名品牌。《西湖老人繁胜录》所列南宋蜜饯制品甚多,有蜜金橘、蜜金桃、蜜李子、蜜橄榄、蜜杏、蜜枣等数十种。北京蜜饯果脯自明以来渐形成自己的特色,1913年在巴拿马国际比赛中获金质奖章。晋江青阳源和堂创建于民国5年,所产蜜饯制作精细,色味俱佳,驰名遐迩,声闻海内外,为侨胞、外宾所喜爱。

【塘头甜馃】

传统食品。因原产石狮塘头村而得名。用优质糯米磨粉,加白砂糖、蜜冬瓜、金橘汁、香蕉油,和水混合搅拌至浓淡适度,装进一个个圆形金属盒,置蒸笼蒸熟。其特点,甜而不腻,香而不浊,柔润而不粘牙。

【田螺肉碗糕】

传统食品。用优质粳米磨粉,加水泡成浆,搅拌至发粘牵丝,再加糖继续搅拌,置温度稍高的灶边或火炉边,促其充分发酵,后装进一个个陶制“糕钵”,置蒸笼蒸熟。这种碗糕,糕面笑咧,糕底光滑,糕腹气孔细密如蜂巢。食之既嫩又脆,有嚼食田螺的感觉,故称“田螺肉碗糕”。

【土豆卷】

传统食品。用炊熟的糯米粉,加白砂糖,猪油辗韧压薄,切片为皮,以炒花生(晋江俗称“土豆”)研末拌白糖和少许蒜泥为馅,包拢成卷,稍压扁,切成菱形或长方形块状即成。食之香甜酥脆可口。倘夹进用面粉烤制的“咸烧饼”,并加少许芫荽混食,别有滋味。

【庶羞】

“庶羞”,闽南方言读为“薛寿”。《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唐代诗人杜甫《后出塞》诗有“班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句。晋江人指各种珍味食品为“庶羞”,也指各种各样甜美的零食。如小孩爱吃零食叫做“爱吃庶羞”。

【糖粿】

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俗称“七娘妈生”,家家户户都以糖粿供奉。糖粿,即将糯米洗净浸透晾干制成,加上煮熟的米浆,反复揉成米团,至光滑不粘手,然后搓成一粒粒像龙眼一样大的丸子,中间按一个小坑,放入开水里煮熟,浮上水面后捞起来,食用时,把芝麻糖或花生米糖撒在那小坑里,故称“糖粿”,具有香甜软润的特点。

【凤池糖】

“凤池糖”是古时晋江远销海内外的著名特产。明初,晋江凤池境(今池店村)人李五,早年随长兄李观从事海上经商,贩运龙眼干和赤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暴风雨之后,一块湿泥土从屋顶掉落在黑糖之上,竟然奇迹般地让黑糖变成赤黄色。他受到启示,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黑糖变成赤砂糖”的方法:首先让糖漏中的黑糖渍干糖水,再用尖刀将黑糖挖了半尺深,然后用曲糖刀抹平压实,最后取潭窟中泥土,澄清过滤成不含杂质的浓泥浆,覆盖其上约半寸厚。半个月后,因浓泥浆的水分慢慢往下渗透,滤去糖中的黑色素,掀掉坚硬的泥盖,黑糖便变成了赤砂糖。因为这种赤砂糖是李五发明的,世人就以其家乡来命名,称为“凤池糖”。

【饮茶】

《晋江县志·物产志》:“茶,清源山茶旧著名,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然所出不多,今更希矣。双髻、玉叶亦有名茶,总属无几。城中所食,来自安溪。”事实往时饮茶在晋江并未普及如今昔,而是城市少数有闲风雅者的专利。农村偶有泡茶,或为祀祖敬神,或为招待嘉宾。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位于雁门关外,在梅河支流桑干河源头的山西省朔州市,是我国“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在研究众多经典古籍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居家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结合居家实践,从庭院、大门、玄关、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餐厅、卫生间、窗户、阳台、楼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居家空间在选址、设计、装饰、规划、营造等方面的居家文化选择。
  • 色空书

    色空书

    《色空书》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书,它从新的角度谈论性文化,但不仅局限于性文化,它深入到对生命、对心灵自由的思考。同时还从中医和身心修行的角度破除一些西医对性的误解,回归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上。
热门推荐
  • 惊世赌神:冷面邪王的腹黑妻

    惊世赌神:冷面邪王的腹黑妻

    她,22世纪闻名世界的赌神,她聪明狡诈,腹黑张狂。这样的她却在一夕魂穿异世一个14岁的小女娃身上?!要不要求表这么逗她?好吧!这就算了,但为什么别人穿越成大神,而她一穿越就中大奖穿越到一个空有容貌没有斗气的花瓶?苍天,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那个神秘腹黑强大却闷骚无比的某男是什么时候又跑到她的床上的?“君漠尘”南羽微嘴角抽搐不停“你躺在我的床上干什么?”“大冷天的,晚上睡觉冷,所以……”某男笑的灿烂无比。所以,你就来过来暖暖?可是,大哥,这是大夏天那……且看男主女主如何闹翻全场。
  • 战星珉

    战星珉

    一片奇异的大陆,一位神奇的少年,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崛起,少年的崛起,家族的崛起,将在这片大陆上展开——战星珉!
  • 冷情老公,放手吧!【完】

    冷情老公,放手吧!【完】

    ★请支持朵朵的新坑【残酷总裁,别太狠!】http://novel.hongxiu.com/a/277735/***结婚那天,他缺席,只丢下一张签好字的隐婚协议书;搬到他家后,还在浴室亲眼目睹了他和她亲姐姐的激情戏;本只想安静度日,他却冷厉的宣布,“梁初蕾,你就快成为我的人了!”梁初蕾一凛,警备地退后了两步,心跳慌乱,“祁阎,你想怎么样?”她硬生生地被他当成了发泄物,事后,他竟带着她姐姐去度蜜月。………姐姐警告她,“祁阎是我的!要是让我发现你诱惑他或是发生关系,我决不饶你!”他时刻提醒她,“一个抵债品除了给我暖.床,还能做什么?”她这算什么?明明是他的妻子,却要喊他姐夫?这种夹心饼的生活不是她要的,她要离婚!“离婚?”祁阎怒瞪她,眸间泛开危险的信息,“梁初蕾,这辈子你都别想逃出我的掌心!”
  • 太华记

    太华记

    长剑清幽,道法无边,一个小子带着家恨闯进修道成仙的世界,成为一名太华弟子,无意中成为见证一场浩浩荡荡的太华劫难,在劫难中,亲朋好友相继而逝,师门前辈慢慢凋零,他经历了无边的劫火,是否能够再创辉煌,成为第十一个铭记太华史册之人
  • 重生之蜜桃甜心

    重生之蜜桃甜心

    “轰!”闪电之间,汽车碰撞的声音响彻了天际,强烈的光芒四射,李小紫被卷入其中。痛,无边无际的痛,锥心刺骨的痛!……丫的,脸上的是什么东西?纱布?怎么回事?丫的,腿上硬硬的是什么?石膏?神马情况?丫的,怎么感觉变小了呢?重生?尼玛事情?……
  • 无上修仙

    无上修仙

    少年丁飞身怀“洞察”的能力,敌人的招式看一遍就能学个七八分,踏入修真界后,更是偷学天下修真功法!凭着这个特殊的能力,他广罗美女、开宗立派。左拥绝色仙子,右抱性感魔女,收的是极品弟子,创的是另类门派!然而仙道阴谋比人间更狠毒、更阴险,平凡少年该如何在这纷乱仙界立足?又如何成就无上大道呢……
  • 三界御天道

    三界御天道

    前尘已逝,赴黄泉,轮回梦醒,英魂终复还。古界天荒,河山莽莽。仙峰渺渺,御空穹苍。神魔隐现,谱三界华篇。红尘一曲,歌倾世之恋。问寰宇谁主沉浮?唯我佛道。只手擎万千金殿,梵音齐唱,道法齐舞。勇武幻象,展斗神之威,翻手间,日月倒转,金光可耀世界。少年意气,绝代风华。傲行天下,谈笑,走天荒……在天荒世界里有可裂天地断山河的幻象,诸多武者为修到更强而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杀伐。一个诞生在这个世界的少年一步步淌过血与歌,为生存而战。时刻陷入逆局,瞬间决定生死。问苍茫三界,谁主沉浮!唯有一人。罗天。传说由我来写,传奇就此展开。一个少年从天荒古界中走出……且看他如何御得天道,凌驾于三界之上。
  • 显象行

    显象行

    一阵风吹来,泛黄的书卷随风翻卷着书页,一缕夹在书页中的发丝随着书页偶尔翻开,轻柔的摇曳着。也许太久远的缘故,已扎根在历史中,不曾飘去。翻阅的人已远矣,只剩下泛黄的书卷翻来覆去随风诉说着未完的怅曲。。。
  • 魔法大师

    魔法大师

    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她变了……变得陌生,变得可怕,变得生人勿近,变得……可怜……她现在是混世魔王,她现在无恶不作。她可以冷酷无情,她可以杀人如麻…可是丢了的那部分到底是什么??为何会什么都不记得了……看着突然冒出来的儿子,她很疑惑!!可是她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生过一个这么大的儿子……敬请期待——这是五魅世第一次写魔法小说,有些内容就是要别人一起参考参考——谢谢各位读者朋友。
  • 都怪我太强

    都怪我太强

    末世级的魔法向我轰来……传说级的神剑向我砍来……梦魇级的神兽向我咬来……我向它们抬起了一只手……为什么我什么事都没有!为什么我还死不了!靠,都怪我太强……还有谁能打败我?!呃……她们不能算上……唉,不多说了……我继续和我的废柴搭档去打怪了……(MDZZ,简介和作品内容严重不符,作者菌懒得改简介了,先这样吧……)emmmm,换地了,还是不在这儿继续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