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7500000002

第2章 岁时节令(1)

【二十四节气】

民间传统节令。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分列在十二个月里,称为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对此有完整的记录。现在民间仍沿用,是农事活动的依据。

【四时八节】

一年主要节令的泛称。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据孔颖达疏: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于八节之日登观台,书所见云物气色。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时在农历正月。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春天到了,天气转暖,百物复苏。晋江谚曰:“立春一到,土内发草。”又谚:“立春晴,草木青。”言立春晴明,主风调雨顺,百物争荣。

【雨水】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时在农历正月。大部分地区严寒将过,雨量渐多,草木日新,农家进入备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晋江谚曰:“雨水雨水,春种落水。”又谚:“春雨寒,冬雨晴。”言春寒主雨,冬暖亦主雨。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时在农历二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到了惊蛰,蛰虫四出,草木争长,春耕开始。晋江谚曰:“惊蛰雷公吼,虫拖四界走。”又谚:“未惊蛰先响雷,四十九日云不开。”言惊蛰未到雷声先到,主多雨,为荒年之兆。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时在农历二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昼夜均而寒暑平”。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春分,秋分与此义同。晋江谚曰:“春分秋分,暝日平分。”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时在农历三月。《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日暖风和,雨多地湿,适于春种、植树,是农业生产的好节气。晋江谚曰:“清明谷雨相接连,浸种溶田莫迟延。”又谚:“清明不明,无好收成。”言清明宜晴,否则风雨不顺。

【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时在农历三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民间虽有“清明谷雨,冻死虎母”之说,但一般天气较暖,雨水较多,百谷可生。晋江谚曰:“春霜三早透,春田种大豆。”

【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五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时在农历四月。民间习惯以立夏为春季之结束,夏季之开始。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田间劳作繁忙。晋江谚曰:“节气到立夏,早晏土里爬。”又谚:“立夏不下,高田莫耙。”言立夏宜雨不宜晴。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时在农历四月。因农作物籽粒已渐饱满,但未成熟,故名小满。民间俗信此日宜雨,谓其利于农作物生长。晋江谚曰:“立夏小满,潭窟都满。”

【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时在农历五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时逢梅雨,衣物器具易霉,宜曝晒。因雨多水多,故晋江有“芒种雨,水浸芋”的农谚。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时在农历五月。所谓至者,意为日影长至终极,昼长夜短,东汉班固《白虎通》有“夏节昼长,冬节夜长”之说,其时气温渐高,已觉热气逼人。农作物生长旺盛,农村忙于田间管理。晋江谚曰:“芒种夏至,日头生刺。”言夏至太阳炎热,灸人如刺。

【小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时在农历六月。夏至后,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至热极,故言“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日忌东风,俗谓主歉收,故晋江谚曰:“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又谚:“小暑雨,饿死鼠;大暑雨,饿死牛。”言大小暑均不宜雨。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时在农历六月。所谓大暑,即炎热至极也。《通纬·孝经授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天气至此大热,夏熟作物生长旺盛,丰收在望。此时,农家最怕天出红霞,引来台风,故晋江谚曰:“小暑一雷破九台,大暑见霞台风来。”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时在农历七月。《通纬·孝经授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申,为立秋。秋者,收也,万物于此收敛也。”秋季始于此,气温日渐下降,谷物日趋成熟,农家盼有一场好雨,浇出个丰年。故晋江谚曰:“立秋有雨千般好,立秋无雨人烦恼。”又谚:“雷打秋,晚稻折半收。”言立秋日有雷,主秋收大减。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时在农历七月。所谓处暑,处者,躲藏也,即暑气将渐收敛藏匿,雨量也渐减少。俗谓此日宜雨,雨则丰稔,旱则歉。因常出现“秋后热”的异常天气,故晋江有“立秋处暑,日曝死鱼”的农谚。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时在农历八月。天气转冷,水汽凝结为露,色白,故名白露。这就是《内经》所云:“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此时秋作成熟,将进入收成季节。俗谓是日有雾则稻穗饱满,下雨则歉收,晋江谚曰:“白露怕大水,寒露不怕水”。

【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开始。时在农历八月。所谓秋分,为秋季三个月的一半,与春分同,昼夜几乎等长,故名。《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秋收大忙季节。民间俗信此日宜雨,雨则来年谷物丰收。晋江谚曰:“春分秋分,暝日平分”,言昼夜时间大抵相等。

【寒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0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开始。时在农历九月。《礼记·月令》疏曰:“谓之寒露者,言露气寒,将欲凝结。”天气由寒转冷,稻谷熟黄,至霜降割之,农家收割前夕,最怕风大成灾,故晋江有农谚曰:“寒露风,粟仓空。”

【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时在农历九月。《通纬·孝经授神契》:“寒露后十五日,斗指戌,为霜降。言气肃露凝结而为霜矣。”露结为霜,初霜已见,秋收在即。此日宜晴忌雨,晋江谚曰:“霜降晴,冬内好收成”。又谚:“霜降水,饿死鬼”。言霜降日下雨,主晚稻白秕歉收。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时在农历十月。立冬为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收冬藏,农事基本结束。俗谓立冬宜见霜,否则明春可能大寒,晋江谚曰:“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又谚:“十月无霜,碓头无糠。”言十月若不下霜,主次年灾荒。

【小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时在农历十月。天气渐寒,雪小未大,故名“小雪”。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云:“气寒而将雪矣,第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农家忙于冬耕种麦。晋江谚曰:“十月初一乌,麦籽种上埔。”

【大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时在农历十一月。小雪转大,故名大雪。《群芳谱》云:“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俗谓此日若天气晴暖,则兆来年人多疾病,故晋江有农谚曰:“大雪无霜雪,明年鬼入宅。”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在农历十一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因名冬至。俗谓月中冬至,兆天暖;月头和月尾冬至,兆天寒,故晋江谚曰:“冬至在月头,霜雪满面流。”“冬至在月尾,挑柴来烘火。”“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又谚:“干冬节,湿年兜。”

【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开始。时在农历十二月。冷气积久而为寒,天寒而未达到极点,故名小寒。晋江谚曰:“小寒大寒,无风也寒。”此时大江南北已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气于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开始。时在农历十二月。《三礼仪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此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倘天气反常变暖,俗谓来年人畜必多病。晋江谚曰:“大寒不寒,牛马不安。”

【桃花水】

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的汛水,故称。此时期雨水多,江河猛涨,众流猥集,有填淤反壤之患。宋吴文英《水龙吟》词:“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汛,宫沟上春流紧。”

【二十四番花信风】

简称花信风。风应花期而来,故谓之信。《古今图书集成》引《蠡海集》云:由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120天,每5天为一候,共24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即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三信:瑞香、兰花、山礬;立春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三信:牡丹、荼縻、楝花。

【月令代称】

闽南月令代称:正端。二花。三桐。四梅。五蒲。六荔。七瓜。八桂。九菊。十阳。十一葭。十二腊。明清闽人徙台,月令代称也在台湾流行。元月本称正月,因秦讳正,故改正为端。二月为花朝节,故代称花月。三月桐花始华,故代称桐月。四月梅雨滋长百物,故代称梅月。五月民间取菖蒲避邪驱毒,故代称蒲月。六月荔枝给生活添几分蜜意,故代称荔月。七月甜瓜把丰富的生命之汁赐予人类,故代称瓜月。八月桂花飘香香溢人间,故代称桂月。九月秋菊傲霜,故代称菊月。十月有小阳春之称,故代称阳月。十一月蒹葭苍苍,时届冬至,故代称葭月。十二月为古代天子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故代称腊月。

【梅雨】

农历三月阴雨连绵,适黄梅成熟季节,故称梅雨,或黄梅雨。《初学记》曰:“梅熟而雨曰梅雨。”唐太宗《咏雨诗》有“风和吹绿野,梅雨洒芳田”句。清乾隆《泉州府志·气候》:“此时气候融液薰蒸,砖地汗出,几案润生,无日不雨,衣服食品之物最易陈腐。”

【关刀水】

俗以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圣诞,或传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单刀赴会孙吴诸将日期。是日关羽磨刀,天下起雨来。此后每届此日,天必微雨,俗谓“关刀水”,亦称“磨刀水”。据传,宋真宗时天旱,求之关羽,降了旱魔,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五月十三期间是个雨候,故多雨水。

【孟·仲·季月】

一年四季的头一个月,即正、四、七、十月,称为“孟”(初始意也),分别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一年四季的第二个月,即三、六、九、十一月,称为“仲”(位次中也),分别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一年四季的最后的一个月,即二、五、八、十二月,称为“季”(末之意),分别为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另旧时兄弟排行也有以孟(或伯)、仲、叔、季为序的。

【换季】

依季节更迭换穿不同的衣服,谓之换季。《燕京岁时记》载:“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由此可知,换季也是古时朝廷的一种礼制。

【秋后热】

秋后天气异常,应凉反热,甚至热得难耐,是谓“秋后热”。

我国许多地方叫“秋老虎”,可见秋后热得够凶了。汉崔寔《四民月令》云:“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民间就是以立秋交节在昼或在夜来占验秋后冷暖的。若交节在夜,秋后天气必燥热,反之即凉。

【小阳春】

四序有花的晋江,冬日和煦如春,故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其实江南塞北都有“小阳春”的气象出现,非晋江独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初学记》云:“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亦云小阳春。”明谢肇淛《五杂俎》:“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小阳春。”

【歹年冬】

歹年冬,即歉收之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败岁者,歹年冬也。

【年兜】

除夕,晋江俗称“年兜”。所谓除夕,意即除去旧岁的最后一天。北宋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就是年三十夜除旧迎新事。如果可以从周代的驱傩除疫算起,此俗历史就更久远了。但直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才出现“除夕”一词。此后代代相沿,不断丰富节俗的内涵。晋代有达旦不眠的“守岁”,南北朝有相聚欢饮的迎新年。唐宋时期有庭燎、钉桃符、采尘、祭祖祀宗的活动。明清又增加了辞年、拜年、开正、吃团圆饭和送神接神等内容。晋江侨乡的炊糕、做粿、跳火群更具地域特色。“除夕”传衍几千年,是为中华民族万民共庆的节俗。

【乞如愿】

晋江有“乞如愿”的过年习俗。这就是除夕家家户户打扫地板,垃圾不能倒掉,要连同扫帚、畚斗堆放在门后过年。俗信这能使人新年如意,发家致富。何谓“乞如愿”?据载:商人欧明,过春草湖。湖神邀归,问何所需。忽闻有人私语曰:“君但求如愿,不求别物。”欧明依言回话,湖神许之,遂呼如愿出,原来如愿是一小女婢。如愿与欧明同归,不数月欧家大富。岁旦,如愿操劳起晏,遭欧明捶打,急避门后的畚斗中,以头钻入垃圾堆里不见影踪。如愿消失,欧家渐贫。后每到除夕,欧明就把垃圾、畚斗和扫帚堆放在门后,希望如愿能再出现。后人因视垃圾如珍,衍为风俗,久传不衰。此俗可能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叙“捶粪祈富”的故事衍化而出。宋高承《事物纪原》转引《录异传》故事曰:“欧明遇彭泽青洪君,君有婢名如愿。君使随明。明意有所愿,如愿辄使得之。成富人后不复爱如愿。正月岁朝鸡初鸣,呼之不即起,欧明捶之,愿走粪上,乃故岁扫除所积者,由此逃去。明谓在积壤中以杖捶粪使出,知不可得,因曰,汝我富不复,捶汝也。”无论以杖捶粪,或年兜、正月初一不扫地、不倒掉垃圾,都源于此一传说,都衍化成俗,也由此可知风俗传承的变异。

【元旦】

元旦,古代称“元日”。相传古代黄帝之孙,五帝之一的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历代多有改变,夏代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的元旦是十二月初一,周代的元旦则在十一月初一。汉武帝时始正式定正月初一为元旦,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仍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辛亥革命后,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阳历1月1日叫新年。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会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正式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元旦放假一天,全国各地都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

【春节】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辛亥革命后虽改名“春节”,但迄今民间依旧叫“新年”。春节的正日是初一,节期却从农历十二月廿三日“送神”开始,一直到翌年正月“元宵”十五才结束。多数学者认为,此俗源于先秦时代的“腊祭”,即先民们用自己一年的收获报祭祖先及众神,并祈求来年丰稔。西汉武帝刘彻确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始有“过年”之俗。唐宋以后进一步铺衍张扬,节俗更趋繁富、热闹。晋江人过春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胜于其他节日。节前,家家户户置办年货,裁制新衣新鞋,举行采尘,张贴春联,祭祀祖先,跳火群,吃过年饭,分过年钱,全家人围炉守岁。节日期间,放鞭炮开正,亲戚朋友相互贺年拜年,城乡普遍开展弄龙、弄狮、拔河、灯猜,结鳌山看花灯,演唱演奏弦管、十音、笼吹、芗剧、高甲戏、梨园戏及篮球赛、排球赛等有益身体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千百年来,除保留大量民众喜爱的节俗,还有许多新的节俗生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有歌会、舞会、诗词吟诵、家庭卡拉OK等等,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丰富了新的节俗内容。

【春饼】

春饼食俗,古已有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已有“春日啖春饼”的记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也记有“立春日,食芦菔,春饼……”,还记有立春日皇帝给百官赐春饼并酒的事。食春饼久传成俗,迄今不废。北方春饼多以生熟各种菜及鸡肉丝、鸭肉丝、咸肉丝、猪肚丝等物为馅。晋江则与清明的润饼卷同,主馅为萝卜及蠔仔煎,兼卷以豆芽、鱼丸、墨鱼丝、三层肉条。也可卷好油炸后食用。

【开正】

除夕守夜至十二点,新年的钟声一敲响,千家万户爆竹声声,如崩瓦裂石,盛于闾巷街坊,以此喜迎新春,俗谓“开正”。顾禄《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三声,云可避灾,亦祈福求财之俗。”此俗流行于福建、台湾,至今犹存,晋江亦然。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正月初一起关门停业,一直到初五才开门做生意,谓之开市。俗以初四“神落天”,即上天述职的诸神已回到人间,而初五适逢财神生日,认为这一天开市能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现在,初五开市已极少见,多数商肆初二、初三就开店门营业了。

【挑新水】

岁时风俗。正月初一凌晨,身穿节日盛装的家庭主妇和姑娘们挑着水桶,到井边或溪河边汲水,到时先投几枚铜钱于水中享祀水神,然后挑水回家。俗信汲到第一桶水会有好运气,饮用新水能使人丁兴旺,六畜肥壮。珍惜水,敬畏水,把新的希望寄托于水,是长期饱受旱涝之患的晋江人的传统美德。

【新正】

新年正月,称新正。此称唐朝已见诸文字,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薛逢《元日田家》亦有“相逢但觉新正寿”之句。

【贺正拜年】

春节习俗。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独角怪兽,喜食人,除夕夜便出山林掠人而食。为此,人们先放些肉食在门外,然后关门躲在家中,直到正月初一早晨,这“年”的怪兽饱餐走了,人们才开门出来,打躬道喜,互祝没被“年”吃掉。因此,正月初一有了拜年的习俗。初一晨,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吃完象征福寿绵长,合家团圆的鸡蛋面线,先在神前焚香祷告,给神灵拜年,祈求平安纳福。后下辈给长辈拜年,如宋代诗人戴复古诗云: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辈人。

……“自家拜完,接着是亲戚朋友,乡邻同事互相拜贺,互道”恭喜“谓之”贺正“乃拜年之意。若有客上门,必奉上糖果、蜜饯,请客人”甜一甜“以祝有个甜蜜的开端,台湾亦同此俗。另有集体拜年者,曰”团拜此俗古已有之,多见于官僚、同学、同行等。现在团拜之俗依然盛行,一般是春节期间机关单位聚会,会上互相道贺。贺正之俗始于汉。宋高承《事物纪原》:《通典》曰汉高帝十月定秦,遂为岁首。七年长乐宫成,制群臣朝贺仪。

武帝改用夏正,亦在建寅之朔。则元日庆贺,始于汉高祖也。

【甘蔗贮门】

年节习俗。除夕,取二支连根带叶的甘蔗,庶尾束以红绳或红纸,竖立门边,寓生活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甜。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

桐荫吟社黄谋熙诗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跳火群】

岁时风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取柴草,连同采尘枝,置放于自家门口埕中,堆叠成一个底圆上尖,状如塔形的草墩。有独家自造,也有几家合造,高低不一,大小不等。至夜,引火焚之,火群燃烧,群火烛天,蔚为奇观。凡男丁,无论大人小孩,都在火堆上由外朝内跳,男婴由大人抱着跳,出洋在外或外出未归者,则由兄弟代跳。跳毕,主妇们即把余烬收入火盆,藏于床下,俗谓“挑金挑银”。跳火群,意在燎去一岁之晦气,带来一年之福祉。此俗古时已有,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夜未央,庭燎之光”。所谓“庭燎”,就是在庭院烧柴草,以驱邪辟。早时的“庭燎”不止用于除夕,但后来除夕的“火群”源于“庭燎”。名目繁多的“燎岁”、“烘岁”、“跳松盆”、“跳火盆”等,皆由庭燎演化而来。南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所记“庭燎”即专指除夕,专用辟邪祟:“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后来又增进祈福纳吉的内容。由此可知,跳火群源于先秦,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今日。

【烧灯猴】

灯猴是由十二块竹片制成的灯油架,可根据照明需要随意移动,人们也奉以为神。相传人们冬节搓丸礼敬神佛及祖先,无意中漏掉了小“灯猴”。小“灯猴”心胸狭小,起私怨,于十二月廿四送神日上天见玉帝,诬告人间百姓暴殄天物,糟蹋五谷,好好的米不吃,竟搓丸做粿,吃不完发霉倒掉,请旨治罪。玉帝信以为真,大怒曰:“刁民可恶,除夕之夜,该地陆沉,以儆效尤。”土地神为百姓辩护道:“搓丸做粿一敬神,二敬人,何罪之有?”玉帝听了有理,赦免了百姓的罪。人们痛恨灯猴诬告,家家户户于除夕夜在门口“跳火群”时,便将灯猴丢进火中焚毁,以表达除邪疾恶,祈求平安吉祥之意。

【照火把】

上世纪50年代,照火把节俗尚在新店流行。年兜夜,村里的男孩背一圈竹篾编织的火把,从各个角落向一座叫塔山宫的寺庙走去,在庙里的供桌上把火把点亮,然后背回家,把火光带进大门,带进每一个居室,每一个床下桌下,到处红红火火,或驱邪,或祈年,或求吉祥。

【走马灯】

元宵灯的一种。即在蜡烛上方装一水平纸风轮,此纸轮连着绘有人、马图案的灯罩,待蜡烛点燃后,热空气上升,灯罩内空气对流,推动风轮,带动灯罩旋转,则见人走马行,故称。后来,灯罩除绘人、马外,亦绘花鸟虫鱼,天神地祇,人物故事。《燕京岁时录》载:“走马灯者,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据考,走马灯源于唐代影灯。

【女婿日】

岁时风俗。人们忙了年兜,过了新年,到了正月初二,女婿偕妻及儿女们,携带猪脚面线,糕饼礼品,往岳家给岳父母拜年,与同襟兄弟晤面叙情,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事。岳家先煮鸡蛋红枣,后设宴待之,象征团圆吉祥。

【正月初三不探亲】

旧时,闽南一带人家不欢迎亲戚朋友正月初三上门探访,俗信会带来晦气。据传,明嘉靖年间,占据浯屿的倭寇,乘除夕之夜侵扰闽南城乡,烧杀抢掠,百姓死伤无数。时军民浴血奋战,至正月初三才把倭寇击退。消息传到内地,人们纷纷前往打探亲友是否平安。不料十之八九惨遭杀戮,于是探亲访友成为大悲大恸的吊唁哭丧。初三是一个哀伤的日子,彼此不相互探访便成为习俗。

【接神】

礼神习俗,也称“神落天”。俗谓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上天谒帝诸神于新年正月初四日重回人间理事,家家户户备牲醴果品、金帛烛炮迎之。民间一般在清晨举行接神仪式。晋江有“晚送神,早接神”之说,意即早把神接回,好佑庇人间福寿。

【众人生】

正月初七,为“人日”或谓“人生日”,晋江则称“众人生”。此俗源于古代的占卜活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代东方朔《占书》记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民间传说女娲氏初创世,第一天至第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各种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代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因之,南北朝时还规定“人日”不处决犯人,以示对人的尊重。至唐宋颇受官方与民间重视,唐德宗李适有《人日宴大明宫恩赐采缕人胜(当时的一种头饰)应制》诗云:“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宋代文学家苏辙《踏青序》曰:“眉之东门有山曰口颐山……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戏饮酒其上。”近人不重此俗,唯晋江每至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户户还保留吃面线七宝羹的古俗,这无疑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一种肯定。

【七宝羹】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明晋江人何乔远《闽书》云:“泉人以是日取果菜七种作羹,名七宝羹。”所用七种菜因地而异,有菠菜、芥菜、韭菜、芹菜、白菜及葱蒜等等。此日清早晋江家家户户都煮面线,掺入肉丸、鱼丸、蠔羹、炸排骨和剥壳的熟鸡、鸭蛋,合家团食,如做生日。此非一人生日,是众人生日。

【挑水过年】

除夕之日,家家洗完衣物家具,即到水井挑水,把水装满水缸,让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之后,取石板或木板封井,直至正月初四才启封用水。

【扫帚生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天不能拿扫帚扫地,否则会扫走好运气,招来“扫帚星”。此俗今尚未废。

【烧头香】

民间祭祀习俗。正月初一,许多家庭主妇拂晓起床,梳洗打扮,到本村或外地的寺庙宫观,在观音或关帝爷、城隍公等神佛前争烧第一炷香,叫烧头香。俗谓如此求神佛最验,祈福必多,所以人人都抢着烧头香。

【摇钱树】

新年吉祥象征物。新年期间,乞食者手持一簇带刺的花枝或树枝,枝上缀以铜钱,扎上春花及泥塑孩儿,摇动时铜钱发出响声,故称摇钱树。乞讨时,挨家挨户,边摇边唱吉祥小调,祝贺财源畅茂,金玉满堂,以求主人赏赐。所唱歌诀,大同小异,大体如下:“一摇一家兴旺,二摇子孙满堂,三摇三元及第,四摇四代两公孙,五摇五子登科,六摇六国都丞相,七摇七子八婿,八摇八仙朝阁老,九摇九尚书,十摇十子十媳妇。”唱毕,或燃一串鞭炮,或以口技“乒乓乒”代炮。随后即向主人乞讨。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云:“买得数枚花饼无,花枝满手唱于于。许多吉语堂前赞,只博官人一二铢。”

【听香】

听香,亦称听卜、耳卜、镜听等。流行地区颇广,闽南台湾尤盛。每届上元、中秋或初二、十六土地公生日,妇女于神前焚香礼拜,先卜听香方向,后循向往前数步或数十步,静立片刻,静听路人话语,以听到的第一句为依据,求卜预兆,或卜配偶,或卜子嗣,或卜官运。此俗最晚在唐代即有,唐诗人王建《镜听词》:“重重摩娑嫁时境,夫婿远行凭镜听。”所谓“镜听”,即古时听香人怀里揣一个镜子出门听香。明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撰《蜃中楼》传奇云:“世上人有心事不明,往往于除夕之夜,静听人言以占休咎,谓之耳卜。”

【做天香】

即设天香清醮,炷香敬天。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元旦侵晨,禁中景阳钟罢,主上精虔炷天香。”清末陈德商撰《温陵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九至十三日,泉州元妙观做天香事甚详。晋江做天香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十五间,多在寺观列牲馔祭品,香烛灯彩,设坛祈祷,演戏谢天。村人扶老携幼叩拜天公,祈求佑庇风调雨顺,年丰人寿。旧时民间迷信,有因天灾人祸后做天香的,人们匍匐神前,三跪九叩,表示对天的崇拜和敬畏。

【数宫灯】

晋江滨海东石有一独特灯俗,叫数宫灯。因闽台两个东石都有此俗,故此俗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更名“闽台东石灯俗。”

数宫灯活动在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届时凡在上一年结婚的新郎官都要把新娘陪嫁的“轿前灯”(俗称“封灯”,雅号“宫灯”)挂到嘉应庙(俗称“三公宫”),让村人观赏。观灯人都要数一数悬挂的宫灯数,看看今年比去年的灯是多还是少。往来村人有听弦管,有猜灯谜,有观棋赛,热闹非常。宫里除挂宫灯外,还由庙里制作一盏大红绣球灯,挂在宫的正中,大灯小灯交相辉映,犹如众星伴月,格外明亮。无独有偶,与东石一水之隔的台湾也有数宫灯之俗。古时就有东石人到台湾做生意,明嘉靖及清乾隆间为最。他们在那里开山拓海,垦殖新区,并以故乡村名为入台聚居地命名,如嘉义、布袋、新塭、郭岑寮、白沙、海埔、东势头、沟仔口等。他们徙台时,求得“九龙三公”分灵入台,并在台湾布袋、新塭、屏东、高雄等地建庙奉祀。每到元宵节,徙台乡亲就在所建宫庙举行数宫灯活动。同时还派人回乡祭祖,与乡人促膝谈心,互报两地子孙繁衍情况。元宵的午夜时分是数宫灯活动的高潮时候,众新郎官齐集宫中,在主事通报本地及台湾宫灯数后,开始进入宫灯会的重头戏“博灯”,即新郎官按挂灯先后为序,在“三公爷”座前卜杯,一次卜杯(一阴一阳为一杯)最多者,可迎回大绣球灯,象征大福大贵,人丁兴旺。随后,各家也用“红甲吹”一路吹吹打打,把宫灯迎回家。据台湾乡亲说,他们挂灯要挂到新娘生男育女才能取下,代代沿袭不变。此俗发端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及民国期间,1949年后中断几十年,改革开放时才又恢复活动。

【上元节】

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别称。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所谓上元,乃新年第一次月圆。据传,元宵节始于西汉,时绛侯周勃与陈平于正月十五日平定诸吕叛乱,迎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帝于每年此日此夕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并定为元宵节。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敬佛,令士庶家家挂灯,此后相沿成为民间最大的灯节。至南北朝,元宵点灯已蔚然成风。唐时灯节更兴,唐睿宗景云二年上元,有点灯千盏、观灯三夜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宋代灯节更盛于前,南宋淳祐年间,凡元宵出游观灯者皆赐酒一杯。从此,元宵点灯成俗,花灯千奇百态,光彩夺华。唐宋以后,灯市上还出现灯谜与各种杂耍、歌舞、戏曲表演,气氛浓烈。节日除点灯外,人们还吃些应节食物,如“上元丸”等。晋江人视上元为“小年兜”,节俗活动世代传承,长盛不衰,除张灯、游灯、数宫灯、结鳌山外,还有灯猜、灯舞、弦管十音演唱等活动。

【上元丸】

上元食品。晋江所说的“上元丸”就是“元宵丸”。此食俗最晚当在宋代。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称之为“元子”。宋周密则称之为“团子”。宋女诗人朱淑真《米圆子》诗有“软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句。由此可知,宋时吃“元宵丸”已成风习。晋江“上元丸”制作独特,名闻海内外,且家家能做,一般以花生炒熟研末,加糖、黑芝麻、金橘泥、蜜冬瓜、葱头油(猪油)、香蕉油等混合拌匀,捏成圆馅,一颗颗洒水濡湿,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盘子里轻轻簸动,如此洒水、簸动反复数次即成,后放进开水中煮熟,至浮上水面可食,香甜可口,甘润如饴,寓团圆美满之意。

【请替身】

晋江人元宵节有“请替身”的习俗,“替身”又称“代人”,也有讹传为“大人”。“替身”是能立置的小篾纸人。“替身”的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菜,和“代人”都放在“桌脚”(供桌下面)。主妇先焚香,少顷,把“代人”逐一拿起,让它接触五味碗,同时口念:“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五味,替主人消灾。”然后把“代人”送到户外无人处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除灾祸,一家康泰平安。

【点花灯】

元宵点灯始于汉代,逾千年传衍至今。花灯是综合绘画、剪纸、纸扎、编织、刺绣等工艺,利用竹、籐、金属、色纸、绣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初始出现的是各种几何图形的灯,以后各色花灯千姿百态,争奇比巧,有花鸟虫鱼的灯如荷花灯、梅花灯、鸡灯、龙灯、鲤鱼灯等,有人物故事的灯如刘海戏蟾、八仙过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宋代在灯节期间已有出售花灯的集市,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灯市行》小序云:“风俗尤竞上元,一月前已卖灯,谓之灯市。”其时市肆张灯,寺庙挂灯,家家户户点灯饰灯,男男女女观灯闹灯,灯月交辉,锣鼓喧天,弦歌不绝,到处一派光明、欢乐的节日气氛。

【结鳌山】

节日风俗。元宵节中的一种灯景。多在一些寺庙宫观的拜庭、回廊,用彩色丝绸结成巨大山形,上置各种可供观赏的大小花灯,故名结鳌山。此由汉代“百戏”中的“仙人车”演变而来,即在装饰成山的彩车上扮演神仙会。到了宋代,内容形式不变,而起立鳌山及灯品极多。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及周密《武林旧事》等均有记载。泉州开元寺的元宵灯展、灯会仍可见此奇观,且胜于前代。

【串灯脚】

俗传元宵节夜,被人们奉为赐福之神的“天官”下凡看灯。届时,凡未出嫁的女孩和已出嫁但未生儿的媳妇,相邀到灯群中串行,期望遇到福神,有求赐如意郎君及早生贵子意,此为串灯脚来由。闽南方言,“灯”与“丁”谐音,意为“添丁”。此俗流传到台湾,民间有“串灯脚,生男脬”之谚。

【拗九节】

农历正月廿九日,常阴天或有阴雨,故有“拗九”或“窈九”之称,或称“孝九”。明代谢肇淛《五杂俎》:“闽中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谓是天常窈晦然也。”是日,民间以糯米煮成甜粥,杂以花生、红枣、桂圆、荸荠、芝麻等,谓“拗九糜”。小辈多向老辈送糜,以表敬老孝亲;如生年逢九,即年至五十九或六十九、七十九,儿女们都有“送九”之俗,还要加两个鸡蛋。俗信食后能除晦祛病,延年益寿。此俗亦从闽南传至台湾,在宝岛普遍流行。据传,目连曾于是日以此食供母,故称“孝九”。后人感目连至孝,多相仿效,相沿成俗,历久不废。

【元宵送灯】

元宵节俗。节前,娘家要备一对精美的红白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灯送新嫁女儿的婆家。闽南方言“灯”与“丁”谐音,寓吉星高照,早日添丁意。晋江习俗,以白花喻男,红花喻女,故送灯也叫送红白宫灯。据传,唐僖宗元年(公元880年),河南固始县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整顿吏治,加强防务,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开发泉州作出贡献,朝廷敕赐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隔年元宵节前,黄家送白红莲花灯一对到傅家,祝早生贵子,从此开泉南上元送灯的先河。此后,娘家送灯相沿成俗。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节期为清明前一、二日。这两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此节因与清明节相连,自唐代以后与清明祭祖、扫墓、郊游合为一个节日。其俗源有二说:一说源于周代禁火旧制;一说为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大臣介子推曾割大腿肉给重耳充饥。后重耳归国为晋文公时,介子推与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拒绝为官。晋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不肯出山,抱木而被烧死。文公葬其尸于山上,修寺立庙祀之。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是日禁火寒食。汉周举任并州刺史时,见太原士民一月寒食,“老少不堪,岁岁死者”甚众,遂改寒食一月为三日。东汉末曹操亦下《禁绝火令》,令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罚一月俸。此俗历代都有改变。

【清明节】

清明节为传统祭祀、游乐节日。节期一般在阳历4月5日。主要活动内容为扫墓、踏青,其实二者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扫墓之俗始于先秦,定制于唐代。《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三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杜牧有《清明》诗传诵至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规定清明节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清明正值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之时,人们把扫墓与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春游,围坐饮宴,行吟赋诗,形成了踏青之俗。此节还有植树、放风筝等活动。

【花朝节】

俗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称花朝节。这是个春暖多雨的节令,栽花种树易活。农家都在自己的门前屋后、宅间墙头,栽种各种花草,把家点染得更娇媚。传说花神有二,一是《花木录》记载的花姑,一是《月令广记》记载的女夷。前者擅种花,后者善顾花,皆受人尊敬。此俗宋代已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有“仲春十五为花朝”的记述。闽南人爱花成习,特别是侨村妇女,平日襟前佩花,手上戴花,发髻簪花,随处可见。晋江花朝节始于何时不详,应不会晚于南宋。

【扫墓】

清明节祭祀风俗。一般在节前十天或节后八天进行,专指打扫、修整坟墓及祭祀亡灵。此俗起源西周。据《礼记·檀弓》载,子路与颜渊对话,已言及有关扫墓的“哭墓”、“展墓”、“式墓”事。秦汉南北朝时,扫墓之风勃兴,且注入诸多礼俗内容。唐宋而后,扫墓已成定制,儿孙省坟,以尽孝思。宋代高翥(字九万,号菊磵)《清明日对酒》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代刘侗等撰《帝京景物略》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出。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古今习俗,南北方无大异。晋江人扫墓,多在清明日当天中午吃完润饼菜后,一家人荷锄携带瓜果馃品、香烛纸钱、金楮鞭炮及毛笔朱漆前往墓地,先用锄头除去坟上及坟周草棘,重新培土植被,描红墓前碑刻,献上五颜六色的纸钱,然后摆上果盒,焚香点烛,烧金帛,放鞭炮,儿孙们墓前跪拜,礼毕归家。

【哭墓】

哭墓古俗,今不多见。清代彭蕴章《幽州风土吟·花花曲》云:“清明中元十月朔,短辕犊车上冢哭。纷纷陌上纸钱飞,豆泥骨朵沿风俗。”晋江渔乡深沪,早些年尚存哭墓遗风。

清明节届,凡父母亡故或丧夫失子的深沪女都淡妆素服,撑一把冷色调的小阳伞来到边海坟山冢地,跪拜毕以伞遮身,时而抱坟痛哭,时而抚碑泣诉,哀婉成韵,抑扬如歌,其声凄然,长音短调唱出心中的伤痛,状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诗中描述的“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面对三三两两的哭妇,时见有若干男子肩披裤裆在坟周徘徊,暗示有入赘意。此“行山”的男人,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看漂亮的深沪女。据说甚至离深沪很远的泉州人、厦门人都来观赏深沪这一奇特的风俗。

【润饼菜】

清明食俗。春节亦食之。晋江的润饼菜由宋时的春饼、春卷演化而成,但异于春饼,优于春卷,堪称美食上品。其做法是,用面粉烙成圆形薄饼,叫润饼皮,以蠔煎、胡萝卜为主馅,以炒肉丝,炒猪肝、炒鱼丸、炒酥糕、炒虾仁、炒鸡蛋、炒墨鱼、炒豆芽、炒花菜、炒豆干及葱蒜等为配馅,诸菜混合下锅烧热装盆,食用时摊开润饼皮,铺上一层薄薄的炒浒苔和花生末,再装上馅,裹成卷,双手捧而食之,香甜咸腻俱备,颇耐咀嚼回味。

【踏青】

亦称踏春,春游。时值仲春,山青水绿,莺飞草长,风光宜人,故有郊游踏青之举。一般是在清明日或清明前后出游。此俗源于春秋时的“临水采兰洗濯袚禊”。盛于唐,杜甫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此后,宋元明清沿袭不绝,苏轼《踏青》诗可见当时情景。现仍流传。

同类推荐
  •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本书为一册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普及的工具书读本。全书分“思想文化”、“古典文学”、“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地理与交通”、“居住与建筑”、“教育与科举”、“书法与绘画”、“音乐与戏剧”、“科技与体育”、“历史与文化传播”十四部分。每一部分先扼要简述内容,然后以辞条的形式对该类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美国人

    美国人

    本书讨论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含义,其中先讨论殖民的背景和含义、美国人对自由的认识,然后讨论美国的地理背景和种族多样性,最后探讨美国民主制度的优缺点、功利主义文化的特点和危害等内容。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 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本书系国内实力派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的评论自选集。书中所收文字及所评对象,显示了作者诸体兼擅的能力和评论多面手的风采。全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高屋建瓴,激浊扬清,既具美文路数,亦富思辨色彩,整体上堪称剑与歌的合鸣。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王者争霸

    英雄联盟之王者争霸

    大学生王麟在帮胡凯在LOL上教育了小号美眉金颜之后从此自己的生活轨迹出现了分叉。高校联赛!百城争霸!职业联赛!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竞技从梦想出发!此书承诺绝不TJ保证完本!请大家放心看。欢迎多提意见与建议,莫悔虚心接受。在此先谢过!!(想看王麟如何从一个菜鸟如何变成顶尖的职业玩家,就从这里开始)意见Q群:176835975亲。求关注哦!!!!
  • 爱上那个笨笨的天使女孩

    爱上那个笨笨的天使女孩

    四月的花开在糜烂的20岁,故事展开,他们说20岁,一个注定会与爱情擦肩而过年纪,一个写满忧伤的季节!我想,是吧!那些沧桑的回忆和那些悲伤文字!
  • 星空法相

    星空法相

    如来佛、牛魔王、猪八戒、二郎神,邵云作为一个不称职的法相绘师,通通不会画!可他会修。修完了,还是附带威能的真品法相符篆。修啊修啊修……就修出了自己的法相。集合了诸般法相长处的法相,该算第几法相?
  • 魔帝恶妃

    魔帝恶妃

    她,一朝穿越,竟被追杀!本想低调做人,却无奈麻烦总是找上门。既然被认定为邪恶,那她就算翻天覆地也属应当!雾仙岛,睥睨世间万物?她偏要踩到脚下!大长老,一神之下万人之上?她照废不误!创世神,很了不起?她照样让他服服帖帖!“谁若敢伤她,本尊定要这世间万物陪葬!”
  • 盛世帝宠:断袖王爷好诱人

    盛世帝宠:断袖王爷好诱人

    他是云都国的风流王爷,喜好男色,分桃天下。她是水晴国的冷酷女皇,三千男妃,荣宠后宫。“这个男子,本王要了!”他千里迢迢来到水晴国,只为目睹她的尊颜,正巧赶上她将男宠送人的‘盛举’,却被拒之门外!“女皇的原则是,绝不和喜好同为收藏美男的人做朋友,这辈子注定只能是情敌了!”她是组织里的一名密探,在潜进国防情报局偷取资料时,不慎被发现追赶至毒气室。那是一个黑夜,重生的她被数十个黑衣人团团围住,险象迭生。初醒的她无力对抗,最后只得落荒而逃。那一年,她遇见了一个男孩;那一年,她害死了男孩的青梅竹马;那一年,她成为了第一任女皇。而那个男孩,就是眼前的他。五年了,他忘了她的容颜,而她却难忘他的见死不救!
  • 吉祥对联2000副

    吉祥对联2000副

    本书收集吉祥对联2000副,包括福字联、吉字联、祥字联、红字联、喜字联;还包括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字联,一直到二十字联,还有横批,内容丰富,好记好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四月殇歌》

    《四月殇歌》

    全城百姓接而倒下,国,就此而亡。……噬月花,败了。一滴淡蓝色的泪滴自花茎划落……是冤恨还是悲泣……?
  • tfboys邂逅最美的你

    tfboys邂逅最美的你

    三个女孩为了她们的偶像tfboys来到了重庆,原本只为默默守护他们,可没料到,她们和他们在同一座学校,还是邻居。爱情的种子已经萌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
  • 老子的管理智慧

    老子的管理智慧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都要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
  • 你妹啊

    你妹啊

    我被吴老二坑了,真的,吴老二让我去见他约的网友,要是恐龙也就算了,顶多吐三天,要是酒托也就罢了,最多被坑两千,但是你知道他约的是谁吗?是白娘子!那个水漫金山的白娘子!然后吴老二竟然还跑路了!跑路了!悲愤的我忍不住仰天长叹,吴老二,你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