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8700000050

第50章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2)

二、“鹅湖之辩”再分析

关于“鹅湖之辩”的材料并不多,首先来自于《陆象山年谱》中的简单记载。《陆象山年谱》淳熙二年条下:

吕伯恭约请朱熹、陆九渊、陆九龄会于鹅湖寺,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固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陆九龄)止之。

《宋元学案》说得比较详尽了一些:

先生(案,指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指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足,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两家之意见既不同,逮后论《太极图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小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先生为梭山反复致辩,而朱、陆之异遂显。继先生与兄复斋会紫阳于鹅湖,复斋倡诗,有“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之句,先生和诗,亦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紫阳以为讥己,不怿,而朱、陆之异益甚。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嗟乎!圣道之难明,濂洛之后,正赖两先生继起,共扶持其堕废,胡乃自相龌龊,以致蔓延今日,犹然借此辨同辨异以为口实,宁非吾道之不幸哉!虽然,二先生之不苟同,正将以求夫至当之归,以明其道于天下后世,非有嫌隙于其间也。

案,《宋元学案》先述象山、紫阳为学宗旨之异,又叙紫阳、梭山因辨《太极图说》牵引而起之“鹅湖之辩”以及朱、陆以诗相争的史实,文末梨洲并发以一己之感慨。从内容来看,《宋元学案》自较《陆象山年谱》详细。然关于“鹅湖之辩”具体经过的叙述仍嫌过于简略。

鹅湖之辩的材料虽然不多,但朱熹与象山两家治学的分歧早已存在,对此学界早已心知肚明。否则也就不会有吕伯恭因希望调和朱陆矛盾而出面“组织”的“鹅湖之会”了。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对于其方法论的核心——“格物致知说”曾有典型的表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矣。

以上一段话,朱熹释“知”为知识,是客观认知的外在对象与客体;训“格”为求、为探讨、为穷至,要求人们通过对天下万物穷究其理的途径而达于“致知”的境界。朱熹之“格物致知”,落实到学风上,也就表现为朱熹重实学考据,主张熟读儒学经典,考尽其中所涉及之史实,以达到理解儒学原典之“义理”。这里,读书是谓“格物”,掌握或曰“抽象”出经书中之义理便是“致知”。

“格”尽万物始可以“得道”,朱熹之学风,走上实学考据一路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此正如《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所表达的那样:

圣贤之学,事无大小,道无精粗,莫不穷究无余。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尝不加意;而事之未为紧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五句十件事,无些子空阙处。又云: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解谓大经、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所当穷,而未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究,然亦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岂不胜全不理会者乎!若截然不理会者,虽物过乎前,不识其名,彼亦不管,岂穷理之学哉!

朱熹事事“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对于这种学风,象山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累我多矣。”象山的路径在先立定“大本”,亦即以养成“内定”之功为先。他指出: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病于吾友者,正谓此理不明,内无所主;一向萦绊于浮论虚说,终日只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主客倒置,迷而不反,惑而不解。坦然明白之理可使妇人童子听之而喻;勤学之士反为之迷惑,自支离之说以自萦缠,穷年卒岁,靡所底丽岂不重可怜哉?使生在治古盛时,蒙被先圣先王之泽,必无此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这里,象山的“萦绊于浮论虚说”,“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均系针对朱熹所重之“学”而发,谓此均为“外说”,而非“本有”。看象山以“资治”、“致用”为圭臬,用“以学术杀天下”之名冠朱熹,此罪朱亦可谓重矣!此一指摘与象山《与侄孙濬》中对朱熹的指责如出一辙,认为“近时伊洛诸贤,研道日深”,然未见其如子思之能够“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其原因盖在朱熹一派“困于闻见之知。”《象山全集》卷二又有《与曹挺之》:

大抵学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书,其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自振,日月逾迈而有泯然与草木俱腐之耻。到此能有愧惧,大决其志,乃求涵养磨砺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事亲,亦可随意自择,亦可商量程度,无不有益者。

综上,象山要求士人读书时时不忘圣贤事业,刻刻抱定笃志于圣贤事业的目的论。这种论调,自然是象山那个时代的老生常谈,但并非没有疑问。站在现代的立场,我们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读书本身不能是目的而只能是为圣贤事业而读书?按照郑注,“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那么,大脑也需要运动,与身体、四肢需要运动一样,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以此,乐学好思也就是大脑运动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能。这个前提如若成立,将学习视为一个“自足”的存在就有充分的理由。从“践履”的角度,象山提出“求涵养磨砺之方”。怎样“涵养”?如何“磨砺”?难道只能靠苦思冥索,靠内心的独自体验,由“内”而“外”才能奏效吗?由“外”而“内”,由求“外在”的知识起脚而递进“致知”,渐渐“成熟”、“完美”,最终达到“尊德性”,就不是一条“求涵养磨砺”的正道吗?

由于象山过分强调“内定”之功,是故他断然以“道问学”为“尊德性”的附庸;“尊德性”为“道问学”的目的,指出:

朱元晦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土,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有人分别朱熹之学与象山之学,一为“形上”,一为“形下”:“或谓先生之学,是道德、性命,形而上者;晦翁之学,是名物、度数,形而下者。学者当兼二先生之学。”象山根本不同意学界的这一区分,他说:

足下如此说晦翁,晦翁未伏。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下,依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

案,论者之“形上”、“形下”,谓象山多谈心性,自当归入“形上”;朱熹喜言名物度数,则当归入“形下”。以“学术”为视域,此一分别“形而上”、“形而下”非常中肯,原无懈可击。殊不知象山之旨趣非在“学术”一边,而是在“闻道”的政治一边,故此种评价对于象山来说实牛头不对马口。从象山此说中也可以尽见其对于晦庵之责难,实亦即鹅湖之辩之延续。象山之不满于朱熹之“学风”,此不过是一种表象,象山骨子里仍然是将“学术”与道德实践,与政治搅混在一起的。

然而,象山以致用、资治为指归而责难朱熹,委实错怪了朱熹。朱熹何尝不主张学以致用、资治?只是朱熹所认定达到此目的之路径方法不同于象山而已。这一点,从朱熹对象山的反批评中看得最分明。朱熹认为:

子思说“尊德性”,又却说“道问学”,这五句是为学用功粗精,全体说尽了。如今说,却只偏在“尊德性”上去,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自了之学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到那时节,却怕人说道不能应变,也牵强去应,应得便只成杜撰,便只是人欲,又有误认人欲作天理处。

此一段议论,显然也系晦庵因不满象山学风而发。晦庵认定为人处世的践履准则只蕴含在圣贤书中,不苦读经典,自然得不到以上准则,且只能是一种投机取巧。故晦庵云“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故讥诃象山为“自了之学”,并特别指出受此种学风之影响,“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晦庵在“事”上用功,谓事事马虎不得,因为“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由此得出结论:“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是晦庵对象山学风的指责,根本也是落脚在践履上的。明白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朱熹何以反过来讥切象山一派的“尊德性”,也不过是“纸上功夫”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四有一段话:

文慰以所与李守约答问书请教。曰:“大概亦是如此。只是‘尊德性’功夫,却不在纸上,在人自做。

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象山指责朱熹,意蕴落在致用上,认为朱熹一派“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其结果是“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而朱熹对于象山的反批评,同样也以致用为指归,意谓象山一派大谈“尊德性”,结果是“尊德性”只是“在纸上”作了功夫,颇有“玩物丧志”之弊。朱陆两家都指责对方治学之“不致用”,这恰恰透露出两家治学目的论的相同。但是,“尊德性”为什么不可以“在纸上”作功夫?即为什么不可以将“德性”所涉及概念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一门“学”来探讨,来“穷研深究”?朱熹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朱熹并不认为“道问学”是一种“纯学术”,而只不过是一种修身的手段。所以他说:

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唯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熹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

朱熹赞扬象山一派的学人“所以多持守可观”,那是因为其得力于“尊德性”的道德践履;而自己这一派在“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也是因为“道问学”在道德践履上的差池、欠缺,这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朱熹“道问学”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尊德性”的践履。只是在朱熹看来,若以践履为圭臬,象山之尊德性亦并非无瑕疵。因为象山一派“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相比较而言,自己一边之所长在事事较真,“义理上不敢乱说”;但也有短处。这样朱熹也才会有“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一说,并且自勉“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故“今当反身用力”。

同类推荐
  •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第12卷)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茶酒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载体,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茶酒的历史,文化,名茶名酒等各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方便读者学习与参考。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大千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至今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破译和解析这些文化谜题,不仅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传承和普及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其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锻炼思辩能力和培养探索精神。
热门推荐
  • 异界之暗夜箭神

    异界之暗夜箭神

    带着前世魔法师和射手双职业的最高成长值和四系生活职业宗师渊博的知识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规矩杨进很熟悉,就是网游《陨落》又名:神磷,的现实体验版,当然,杨进不可能將这个世界当作真实感100%的网游来玩游戏,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死了就是死了,并不可能因为你信春哥而满血满状态原地复活。
  • 我不是你的良人

    我不是你的良人

    "他是我青春的金主,我是他牢笼里的金丝雀。一张冰冷的支票是我们给予彼此最初的位置。从女孩到女人,从躲避到追寻,许光北,你给我的是一场万劫不复,而我不是你的良人。"
  •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大逃亡之十二狼崽

    末世大逃亡之十二狼崽

    本书是一个末世女重生在末世前,被告知要找到exo一行人(吴亦凡没有离队,伯贤没恋爱。)。本来嘛,我是想一人一对,但是起十二个女生名字太麻烦,so!我把它变成了np,就是所谓的一女十二男。。。。。。。表拍我。。。(逃走。。。。。又回来了。。)还有嘛,就是本文开始有点严肃,但是到后面就成了空间,喜剧,悲剧,小白,虐文。。。。请大家多多支持,不稀饭的请绕道走。。。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黄帝问玄女兵法

    黄帝问玄女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世沫恋

    世沫恋

    因为一个‘意外’,她穿越到了一个不存的时空。当她爱上一个人时,同一张脸,不同的一个人,她该怎么办。。。。。。
  • 仙君他要我还债

    仙君他要我还债

    第一次见重宴时,酒幺还是一株月桂。他锱铢必较,对赠她的十年甘露谨记在怀。三百年后,蟾宫复见,夜色初上月华未露。他风姿卓绝,一派谦谦君子。她笑意盈盈:“祝殿下早生贵子。”“欲行此事,怎可以少了宫主。”
  • 问道读道

    问道读道

    用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谈谈《道德经》、《易经》等等国学经典的个人理解和领悟,并在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在反复阅读、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在广泛读史、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谈个人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