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早期核辐射:形同X射线,就是核爆炸最初几十秒内放出的γ射线和中子流。人体一次全身照射量小于50拉德(医学上叫伦琴,1伦=0.9拉德),不会得放射病。但核爆炸瞬间,放射的剂量高达百万拉德。人体吸收的剂量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吸收的剂量为100~200拉德,为轻度急性放射病,虽有疲乏、头昏、恶心、脱发等症状,适当休息,可以恢复;如果吸收的剂量为350~550拉德,为重度急性放射病,会出现咳血、吐血、便血等出血症状和胃肠功能紊乱,有些人因全身衰弱而死亡。
(4)核电磁脉冲:就是核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类似雷雨时闪电所发射的电磁信号。它能造成电子装备的功能损坏和失效。
(5)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人员、空气、水和物体所造成的沾染。它与早期核辐射一样,也能使人体患放射病。放射性沾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即核裂碎片、未裂变的核材料、感生放射性物质。
2.核武器的防护
核武器虽然具有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但也具有局限性和可防性,只要掌握其致伤规律,做好防护工作,就能免疫或减轻核武器损伤。
对核武器的防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战时积极摧毁敌人的核设施,拦截、摧毁来袭的核导弹和飞机,按防护要求部署和配置部队;组织城市人口疏散;构筑防护工事;研制和使用防护装备和措施;组织辐射侦察;组织抢救伤员;消除沾染,抢修被破坏的设施;采用医学手段防止或减轻核武器损伤。
除采用军事手段摧毁敌人的核力量的积极防御外,在各种防护措施中,以工事防护为主,工事防护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工事防护又以防冲击波为主,凡能防冲击波,一般也能防其他杀伤因素。在整个防护中医学防护是辅助性的,但它是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主要是预防放射损伤。
对核武器损伤的防护,内容广泛,任务艰巨,必须做到军队防护与人民群众防护相结合,医学防护与其他各种防护相结合,群众性防护与专业技术分队防护相结合,使用制式装备防护与开展简易防护相结合。这样,军地实行统一指挥领导,组织协同,人力物力上互相支援;既放手发动群众,又发挥专业分队的骨干作用;既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器材的优势,又能因地制宜发挥简易防护措施的作用。
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室内人员发现闪光后,应避开门窗,立即在墙角或墙根处卧倒,也可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室外人员发现闪光后,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如花坛、土堆等)卧倒,重点保护头部,同时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处于地形、地物有效遮盖区。暴露人员卧倒防护动作的要领是: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口、停止呼吸。利用较大地形地物时,可横向爆心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可面向爆心卧倒,其动作要领与以上归纳相同。卧倒防护时,应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易燃、易爆物品。冲击波过后,无论是室内人员还是室外人员都应迅速起立。利用防护器材对呼吸道和暴露皮肤进行防护,并尽快撤离沾染区或进入人防工事。在沾染区内不要接触沾染物,不要吸烟、吃东西,不要坐卧,减少停留。撤离后,应进行人员和物品的清洗消毒。
(二)化学武器的性能与防护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并能施放毒剂的各种武器和器材都叫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导弹以及飞机布洒器等。
1.化学武器的特点和毒剂种类
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具有杀伤范围广、伤害途径多、作用时间长、受地形气象等制约因素多的特点。化学武器的毒剂种类较多,按毒害作用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毒剂,如沙林、维埃克斯等;糜烂性毒剂,是损伤肺组织,引起水肿、窒息、残废的毒剂,如芥子气等;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引起窒息死亡的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等;失能性毒剂,是使人暂时精神失常或四肢瘫痪的毒剂,如毕兹等。
化学武器技术相对简单,容易得到民用化工产品的掩护,一旦需要,化学工业可以在8~12小时内转为生产毒剂。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化学武器,并称其为“穷国的原子弹”。化学武器向高毒方向发展。虽然《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已经生效,但全面销毁化学武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公约也不能完全限制住化学武器的发展和扩散。
2.化学武器的防护
今后化学武器朝着毒性更高、渗透和分散作用更强、投送距离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做好化学武器的防护。遭到化学武器袭击时,应迅速进入人防工事。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及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具体方法是:用湿毛巾或湿口罩等捂住口鼻,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口,戴上防风眼镜或游泳潜水镜,披上雨衣或风衣等,迅速朝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转移;离开染毒区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1)集体防护。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主要是利用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永备工事有掘开式和坑道式两类。它们均配备滤毒通风系统、洗消设备和生活保障设施。野战工事主要是堑壕、交通壕、单人掩体、崖孔及掩蔽部。它们也要安装掩蔽门、过滤器和通风装置。
(2)个人防护。化学武器的个人防护主要是利用防护服(包括衣、裤、围裙、靴套等)、防毒面具。隔绝式防护服不能长时间穿着,夏季还易使人中暑。透气式防毒服的生理性能远比隔绝式为佳,可长时间穿着和作战。美、俄等国军队还配发防毒油膏、个人消毒盒、消毒剂乳液等个人防护器材。
(3)简易防护。对于毒剂的突然袭击,战地人员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物和现有器材(如口罩、湿毛巾、眼镜、手套等)进行简易防护。
(4)药物防护。对化学毒剂的药物防护包括:受毒剂袭击或通过染毒区前服用防毒药物;出现中毒症状时立即注射解毒针剂;用药物清洗皮肤、胃肠等。
(三)生物武器的性能与防护
生物武器是一种利用致病微生物或毒素作为战剂,来杀伤有生力量及破坏农作物的特殊武器,包括装有生物战剂的炮弹、导弹以及施放容器。
生物武器向基因重组方向发展。基因重组是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也称遗传工程学或基因工程学,是从一种生物细胞里搬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本来是好事,人们可以把有利的“基因”从一种细胞里搬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培养出新的优良品种,如“转基因食品”等给农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可是也有不法之徒,把遗传工程用于制造新的生物战剂。把一些有害的、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毒素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新战剂;或把“耐药的基因”转移,制造出更耐药的新战剂。如把几种有害的基因一起转移,就会制成危害更大的生物战剂,这也叫“基因重组”。
通常生物战剂通过以下途径进入人体:
(1)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致病。
(2)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等而得病。
(3)接触。生物战剂直接或间接经皮肤、黏膜、伤口进入人体而得病。
(4)叮咬。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
对生物武器的防护与化学武器防护方法基本相同。因此,防护化学武器的措施也可用于对生物武器的防护。生物武器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前方和后方、军队和居民、人员和牲畜都可能受到袭击,发病后又可能互相传播。因此在组织防护时,要做到军队、地方结合,军民兼顾,军队与防化、工程等有关勤务部门密切配合。主要防护措施是:
(1)做好经常性的防疫工作,如进行防疫、防护的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贯彻各种防疫制度,有计划地接种各种疫苗等。
(2)组织观察、侦察和检验,及时发现敌方生物武器袭击。各种观察哨均兼有观察生物武器袭击的任务,发现袭击征象,及时通知部队进行一般防护。专业防护人员进行现场侦察,采集标本进行检验,确定生物战剂种类,通报部队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并从政治上揭露敌人。
(3)做好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发现敌人进行袭击,接到防护指令后,立即戴上防菌口罩,扎紧裤脚、袖口,上衣塞入裤腰,颈部围上毛巾,战斗情况允许时,可进入工事,减少受染。受染后要抓紧时间,利用个人消毒包擦拭暴露的皮肤;利用战斗间隙,消灭服装、武器和车辆上的生物战剂;服用预防药物,补充接种疫苗,并定期接受医学观察。
(4)对污染区要及时标示范围,监视疫情,控制人员通行。发动广大军民对工事、住房、仓库和交通要道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
(5)加强疫区管理,控制传染病向外传播。发现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人时,要尽快封锁疫区,组织好检疫工作,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确定检疫时间。传染病人原则上应就地隔离治疗,不作远距离传送,以防传播。
由于生物战剂种类的增加和施放方法的改进,未来战争中生物武器防护的措施将比过去更为复杂。许多国家注意健全防护组织,培养防护技术骨干;研制先进的侦察仪器,加强快速检验能力;提高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几种疫苗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