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人头地,独步古今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欧阳修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苏洵父子三人到达北宋首府----开封(现今的河南开封)。苏洵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阅览过后大加赞赏。欧阳修是当年的文坛权威,一字褒贬,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名声甚至是仕途。欧阳修的赏识为苏洵后来被推荐做官打下了好基础。可巧是苏轼、苏辙今年参加的礼部主办的省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当年的副主考是梅尧臣(诗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约黄昏”的作者),考题是“行赏忠厚”。应试之文,本来很难形成佳作,然而苏轼这篇《行赏忠厚之至论》却写得特色鲜明,论理雄辩,气势十足。这篇文章《古文观止》有收录,截取一节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文章大意就是在尧帝统治的时候,皋陶执法严厉而尧帝总能宽恕子民。这段文字并不见典籍记载,过后欧阳修还问过苏轼文字出处,苏轼言帝尧之圣德,意料之事耳。可见苏轼并非死读书之人。不过苏轼这篇文章只被欧阳修和梅尧臣取为第二名,第一名是曾巩,后来也被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其中有一段趣事。当时梅尧臣先发现苏轼的这篇好文,推荐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完之后也赞赏不已,可疑心是自己学生曾巩所做(当时考试也是蒙着名字的),为了避嫌,就把此文定位第二名,把第二名选为第一名。就这样阴差阳错,苏轼得了个第二名,不过别着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此事,欧阳修开始关注和有意培养苏轼,他曾公开的对身边人讲,三十年后世人不会再提我了,他日文章,苏轼定能独步古今,下一代文坛宗主非苏轼莫属!欧阳修这样识才赏才,推榖后生,真的很难得,苏轼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也是他一生的福气。
宋仁宗嘉佑年间,文人才俊辈出,不仅有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曾巩、王安石、后来成为理学名士的程颐(听过程门立雪吗,那就是他家),再有张载,这位仁兄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一点也不输给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值得一提的事,后来宋仁宗亲自殿试当年省考过关的士子门,苏轼凭《春秋大义》一举夺魁,同时高中的还有曾巩、曾牟、曾布、曾阜四兄弟,这都成为一时的佳话。
正当苏家人为自己的锦绣前程踌躇满志之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苏轼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礼法,苏轼、苏辙需要回家守孝三年(实际是两年零三个月)。三年,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不可谓不漫长,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错失一步可能就会遗憾终生,三年后的苏轼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