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苏洵《辨奸论》
嘉佑八年,宋仁宗驾崩,因其无亲生子嗣,生前就从皇族中过继了一个儿子,就是赵曙,史称宋英宗,改元治平。
治平元年(1064)冬,苏轼从凤翔府回到京城开封复命,等待任期的考核成绩和朝廷的下一步人事安排。宋英宗早就耳闻苏轼大名,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就想破格提拔他,委以翰林之职,专司草诏,然而朝中老臣反对,认为苏轼太年轻,还需要多读书多历练,于是朝廷安排他到国史馆任职,国史馆,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这对苏轼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得到了便览历代珍本书籍与名人书画真迹的好机会,这些都无形中提升他的文学涵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段经历让苏轼一生受用不尽。
俗话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那年她才二十七岁,留下一个小儿子苏迈,才六岁。妻子王弗的离世,对苏轼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苏轼对妻子的爱,我们是无法用言语道尽的。
十年后,他在密州,梦见王弗,醒来后,泪流满面,遂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今我们读这首悼亡词,可能对于苏轼与王弗的感情,会有更多的领悟和感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不施雕饰,直言对妻子的真切思念,感人肺腑,让人读来伤感不已。
苏轼曾言王弗的离去,给他留下的伤痛是旁人难懂的。怀念爱人,我有声当彻天,有泪当涌泉。
梦中,故园亭台,归来无恙;梦醒,明月松冈,阴阳相隔。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偏遇打头风。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王弗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病逝于京城。满怀悲痛之情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扶着苏洵、王弗的灵柩启程赶回眉山老家,安葬亲人。丁忧的这三年间,他们兄弟二人亲手在苏家墓地旁栽植了三万棵松树,每当三五月夜,松涛阵阵,杜鹃哀鸣,一派凄凉。
造化弄人,凡人无能为力。对于苏家人这样,对于当时的国家也是如此。当苏轼兄弟丁忧结束,再次离开家乡时,他们谁都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再也不能踏上这片从小生活过的土地了,他们将被一股时代洪流裹挟其中,从此浪迹浮沉一生。
治平四年(1067),朝廷政治再起波澜,宋英宗因病驾崩于宫中,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仅五年。此时年仅二十岁的赵顼即帝位,史称宋神宗,改元为熙宁。就在熙宁二年(1069),苏轼兄弟返回京城。与此同时,王安石平步青云,从江宁知府开始任职,不断被提拔,在宋神宗熙宁三年时,正式出任宰相之职,同时他所建议的青苗、市易等法度也在全国开始推广,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很受神宗皇帝赏识,神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耳闻王安石的才干,登基之后,年轻的皇帝又想有一番作为,因此十分倚重这位“拗相公”。
“拗相公”是王安石的绰号,王安石为人倔强执拗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包拯请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赴宴,席间包公屡次劝两人喝酒,其实这很正常,有席无酒不成欢嘛,然而这两位都拒绝不喝,几个回合下来,包公有些生气了,把脸一沉。包公原来脸就不白,这一沉,他的脸色可想而知,司马光有点坐不住了。正在这时,包公也借着酒劲儿把杯子故意摔在地上,于是司马光就勉强喝了两口,缓和了一下尴尬气氛,毕竟人家请吃饭嘛。可你看王安石,纹丝不动,不饮如故,这个“拗相公”功力确实够深。
想来改革者都有点偏执,有时真的是六亲不认,像商鞅改革,上来先杀鸡儆猴,把皇帝的兄弟鼻子割了,你说谁不怕啊!王安石的改革信念丝毫不比商鞅弱,这使得年轻的神宗皇帝仿佛看到了汉唐盛世的再现,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就这样,神宗皇帝开始大兴新政,北宋政坛也瞬时风云突变。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王安石和他的新法,苏洵生前就多次讲王安石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并且写了一篇名叫《辨奸论》的文章,其中的奸人就直指王安石。王安石的新法也遭到了包括苏轼在内的很多朝臣的反对,像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上书极力反对变法。起初神宗皇帝也有些动摇,不过随后就又坚定的站在王安石一方。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强力支持后,王安石加快了脚步,变法也彻底拉开了大幕。北宋朝堂的政治也随之进入了波谲云诡的混乱状态,对变法持反对意见的老臣或被外调,或闭门不理政事。典型的如司马光,他和王安石有几次直面交锋,不过彼此都没改变对方原有的想法,于是关系彻底决裂,司马光由此闭门不出,一直到十六年后,神宗皇帝驾崩,司马光才重返朝堂。这十多年间,他倾其毕生精力完成了一部恢宏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苏轼也是因为上书批判讽刺新法,把王安石激怒了。王安石的党羽们就找个借口弹劾苏轼,幸亏苏轼在朝中老臣的眼中还是个不错的青年,有人就给他说了几句好话,神宗皇帝才没有偏信小人之言,治罪于苏轼,不过也要把苏轼外调,任杭州判官。苏轼也没有抗辩,欣然接受,回家打点行囊,直奔风景秀丽的杭州而去。于是这就有了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