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5300000010

第10章 朱生豪的英国戏剧翻译与莎士比亚(3)

第三节 译作赏析:朱生豪与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

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众多翻译家的梦想。但中国几代翻译家呕心沥血,宿愿难成。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历经38年之久,终成大业。梁实秋的翻译本着“存其真”的态度,忠实于原著,无论在版本选择,还是在文体选择上不仅求全,而且求真。然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些情况的人知道,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英某些机构内定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资深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在《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一文按语中说:“梁也提到朱生豪所译莎剧27种。”我们追忆往昔,对比梁朱境遇,后者既缺图书,又无稿费可言。以一人之力,在不长时间里完成译事。是由什么动力?我想首要的是天才的驱使。朱翻译行云流水,即晦涩处也无滞重之笔。译莎对他肯定是乐趣,也是动力。境遇不佳而境界极高。朱译不同于他人,原因在此。【18】但是,梁实秋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外在因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内在因素是对其文学思想的阐释,前提条件是翻译策略的精心选择。梁氏说:“他(莎士比亚)不宣传任何主张,他不参加党派,他不涉及宗教斗争,他不斤斤计较劝善惩恶的效果,戏就是戏,戏只是戏。可是这样的创作态度正好成就了他的伟大,他把全副精神用到了人性描写上面。我们并不苛刻莎士比亚之没有克尽‘放映时代’的使命。我们如果想要体任莎士比亚时代的背景,何不去读历史等类书籍?文学的价值不在反映时代精神,而在表现永恒的人性。”【19】他还说:“我翻译莎士比亚,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20】

朱、梁不同的人生境况、翻译动机、翻译策略造就了不同的莎剧翻译文本。有学者认为梁氏译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最理想的读本。有学者从文本分析出发,考察和比较英文名著原文和梁氏的译文,并通过史料钩沉整理,曾将梁实秋的文学翻译观归纳为五条,即主张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直译;强调“信”与“顺”的统一。翻译应与文本研究相结合;坚持译入语的“国化”,主张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反对转译,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绝不为迎合世俗而译庸俗的文字等。【21】我们知道,朱、梁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极强的意识形态、文学翻译观与策略的内部“双重智慧”决定了各自的翻译风格。虽然如此,朱、梁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

举例如下:

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因此,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在翻译中,原语“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因此,在语际转换中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的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言的文本。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onse Theory)在80年代初传入我国,很快便在我国翻译界引起强烈的反应。我们试以朱、梁所译《李尔王》为例,看二位译者如何处理文化空缺现象,以及读者反映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Example1:Goneril Milk—liver'dman!That bear'st a cheek for blows,a head for wrongs.

刚:鼠胆的人!你有一个挨耳光的脸,一个受辱的头。(梁译《李尔王》p180)

高:不中用的懦夫!你让人家打肿你的脸,把侮辱加在你的头上。(朱译《李尔王》p186)

英语词“Milk-liver'dman”如果直译成汉语“牛奶肝的人”,汉字读者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牛奶和肝通常不会搭配在一起(除非一种特制的新菜肴),更不会以两者共同修饰人。考虑到汉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有必要采取变通手法。在英语中“milk-liver'd”是“胆小的”意思。梁实秋翻译时运用了汉语中等同的表达语“鼠胆”来比喻胆小的。这样翻译达到了等值的效果。朱生豪是用非比喻句“不中用的懦夫”来表达“胆小的人”这一概念同样达到了等值的效果。

我们再来欣赏莎剧 The Comedy of Errors的两种译文,探讨两位杰出的中国莎剧翻译家的文化空缺对各自文化定位的影响。原作的文化语汇的传译再现,包括称谓语、宗教语汇和特定文化无关的语汇的处理。戏剧里不看称谓语,不同的语言文化有着不尽相同的称谓系统和分类。对称谓语的翻译能一定程度地反映译者的文化态度。朱氏译文偏好中国传统称谓语。

在处理英文原剧涉及的宗教问题时,梁氏译文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西方宗教面貌,而朱氏译文则常用佛教概念来对译基督教概念。

又如朱氏译文宗教内容的删除现象。

Example1:Antipholus of Syracuse(At1,Scene2)

Now,as I am a Christian,answer me,In w hat safe place you have bestow'd my money,

Or I shall break that merry skull of yours,That stands on tricks when I am undispose'd.

Where is the thousand marks thou hadst of me?

朱译: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你把钱放在什么地方了?再不说出来,我就捶碎你的脑壳;谁叫你在我无心斗嘴的时候跟我耍贫?你从我手里拿去的一千个马克呢?

梁译:我是个基督徒,你老实回答我,我的钱你放在什么安全地方;否则我就把你在我不高兴时还坚持要唠叨的脑袋敲碎。你取去的一千马克在哪里?

Example2:Antipholus of Ephesus(Act 5,Scene1)

Jutice,most gracious Duke;O,grant me justice!

Even for the service that long since I did thee,

When I bestrid thee in the wars,and took,Deep scars to save thy life;even for the blood.

That then I lost for thee,now grant for me justice.

朱译:殿下,请您看在我当年跟着您南征北战、冒死救驾的功劳分上,给我主持公道!

梁译:主持公道,最仁慈的公爵!啊,我过去追随你作战,你倒下来的时候我回护你,为救你的性命我身负重创,我为了你而淌了血,现在请你为我主持公道吧。

上面例子英文原作没有多少文化内涵,而朱译文却赋予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从以上译文我们不难发现朱氏译文以汉语文化为归依,而梁氏译文以英语文化为取向,裘克安曾经指出,朱氏译文有“中国化”的倾向【22】,其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帖,读者自有评判。

色彩词的文化意义:颜色词往往表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在翻译该民族作品时,应该对其中的颜色词根据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作适当处理。我们从莎剧中选出几个颜色词(黑、绿、绿和黄、红、灰等),比较朱、梁译文的不同和其不同的汉语译文,说明其与汉语文化背景的不同。

“green”一词在英语中词义比较灵活,有比较多的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Example:My salad days.

When I was green in judgement:cold in blood.

(选自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全集》,p.198)

译文:我青葱的日子,判断的能力幼嫩,血气未温。(朱译)

我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没有真情。(梁译p.718)

英语中“g reen”本有“青春”、“新鲜”等含义,所以该句不如直译为:“我青春的岁月,血气方刚,判断能力幼稚??”

Example:A blank,my lord.She never told her love,But let concealment,like a wormi'th'bud. Feed on her damask cheek.She pined in thought;

And,with a green and yellow melcncholy,She sat like patience on a monument.Smiling at grief...

(莎剧《第十二夜》,p.76-77)

朱译:??相思使她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p.257)

梁译:一片空白,大人。她从没有宣示她的爱,让隐秘消耗了她的粉红色腮,像蓓蕾里的虫一般;她在深思中憔悴了,她忧郁得脸色绿黄,像是坐在墓碑上的“忍耐”一般,对着愁苦微笑。(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p.600)

朱、梁译文则从“green”和“yellow”联想到汉语的“面呈菜色”和“面黄肌瘦”,都取其称代义,不过前者由面色不好联想到了“疾病的脸色”,而后者联想到了“忧郁的脸色”。莎翁的原意究竟为何?无法确认,但朱、梁译文用汉语习惯来活译原文,显得流畅而富于文采。

又如“红色”Example:You taught me language,and my proliton't

Is,I know how to curse.

The red plague rid you.

For learning me your language!

(莎剧《暴风雨》,p.94)

朱译:你教了我言语,我的得益是,学晓诅咒。你把你的言语教了我,但愿瘟疫把你送归西。

梁译:你教给我语言;我得到的益处只是我知道怎样咒骂,就为了你教我语言,愿你染上红疫而死!(《莎士比亚全集》,p.11)

朱、梁译文均准确地把握了“red”一词的文化含义。而在英语中“red”一词常和血、流血的暴力等有关联,如“red revenge”(红色复仇)、“with red hands”(沾满鲜血的双手)。在汉语里,“红”字虽主要表示喜庆,但也可以从特征上称代“血”,与“血光之灾”可以沟通。

画龙点睛的双关语(Homonym or Homophone):双关语虽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艺术享受,但却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理解与翻译的困难。莎剧中的双关语现象不胜枚举,是莎剧特殊的元素,莎翁因而获得“双关语大师”的美誉。莎剧中的双关语时而打趣、时而嘲笑、时而讽喻、时而揭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解释人物性格起到突兀的效果。下面以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关语为例,旨在说明双关语翻译在莎剧中不容忽视,以及双关语翻译两种观点:即难译与不可译。【23】

Example1:Tybalt:Mercutio thou consort stwith Romeo...

Mercutio:Consort!What!Dost thou make us minstrels?

(Act Ⅲ,Scene1)

朱译:提伯尔特:茂丘西奥,你陪着罗密欧到处乱闯—茂丘西奥:到处拉唱!怎么!你把我们当做一群沿街卖唱的人吗?

梁译:提拔特:墨枯修,你是罗密欧的同道。

墨枯修:同道!什么!你把我们当做沿街卖唱的人么?

此对话中consort有双关含义:①associate with;②a company of musicians提伯尔特(Tybalt)实际上说的是前一种含义,意思是说茂丘西奥(M ercutio)和罗密欧来往密切,是一伙的:而茂丘西奥却故意理解为后一种含义,并且使用了Minstrels(对musicians的轻蔑称呼)一词,以此为理由来反击对方。朱、梁译文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双关语的含义。前者译为“陪着到处乱闯”准确地传达了consort 的第一种意思,透射出提伯尔特对他们的污蔑:“到处拉唱”既译出了 consort 的第二层意思,又恰当地照应了minstrels的含义,准确传达了茂丘西奥以自嘲反击提伯尔特的强硬口气,可谓略胜一筹。

Example 2:Sampson:I mean,an we be in choler,we'll draw.

Gregory:Ay,w hile you live draw your neck outo'the collar.

朱译:山普孙:我说,咱们要是发起脾气来,就会拔剑动武。

葛姆古里:对了,你可不要把脖子缩到领口里去。

梁译:萨姆普孙: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动了火,我们就要把刀抽出来。

格来高利:是的,只要是活着,就要把你的颈子抽出领口来。

此对话中cholerh和collar同音异义的双关。朱、梁译文都直接将该词译出,虽然未能实现双关语在形式上的对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但是朱、梁翻译达到了译文神似。

Example 3:Benvolio:Here comes Romeo here comes Romeo

Mercutio:Without his roe,like a dried herring...

朱译:班伏里奥:罗密欧来了,罗密欧来了。

茂丘西奥:瞧他孤零零的神气,倒像一条风干的咸鱼。

梁译:斑孚留:罗密欧来了,罗密欧来了。

墨枯修:除掉了他的鱼子,像是一条干咸鱼。

此对话中roe显然是与Romeo一字的第一音节有关,一般以此句之意义乃是说罗密欧颓唐憔悴的样子大异往常,像是一条失去鱼卵的干瘪咸鱼。朱、梁关于“Without his roe”译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Example4:Lady Capulet:T his precious book of love this unbound lover;To beautify him,only lacks a cover.

朱译:凯普莱特夫人:这本珍贵的恋爱经典,只缺少一帧可以使它相得益彰的封面。

梁译:卡帕莱特夫人:这爱情的奇书,这无拘束的情人,要想加以美化,只差封面的装帧。

朱、梁译文均译出了cover的双关神韵。尤其是前者译文“相得益彰的封面”,可谓妙笔,与原文一样传神达意。既涉及朱丽叶母亲的比喻里所说的封面,又包含着更深层的意思,即让朱丽叶做一本恋爱经典的封面——做个新娘,嫁给帕里斯。

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关语可以译出。然而这种可译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意义、发音等完全相同对应词,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构成了双关语翻译的一大难题。

从文本出发翻译:梁实秋在《哈姆雷特》剧译文序中详细地从故事来源、著作年代、版本历史、舞台历史以及哈姆雷特问题等五个方面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梁实秋在翻译英语修辞格时基本上是直译。对于双关语的翻译,梁氏大部分加注释的形式加以处理以保存其原貌。不主张把外国人名地名缩短成为中国式的人名地名,原则上采取现代英国读音进行音译。例如,该剧第四幕第三景中国王的台词,针对原文中暗喻的处理,朱、梁译文不同。

Example1:Disease desperate grow n

By desperate appliance are reliev'd;

Or not at all(Hamlet IV.Iii.9-11)

朱译:国王:应付非常的变故,只有用非常的手段,不然是不中用的。

梁译:王:险症必要猛剂才能治疗,否则无治。

Example2: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Hamlet III.i.1)

朱译: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梁译: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中的这句最有名的台词,原文看似平易浅显,但包含了人生哲学意味,类似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以及海德格尔的“此在”里的“在”的含义。梁实秋译文专门就此句做了注释,指出“哈姆雷特蓄意自杀,于第一幕第二景之中已有表示。但哈姆雷特相信死后或者仍有生命,故有此顾虑不决之独白”【24】。朱、梁译文各有千秋。前者准确,但读起来似乎不怎么顺畅;后者按照汉语的习惯似乎更顺畅些。

从读者接受美学出发:著名理论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造的,在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对文学做出反应的部分存在,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25】译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处于被动状态,而是不同译者,依其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不同,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朱、梁译本在《李尔王》中一个“弄臣”(fool)角色的翻译上处理得很好。原文的语调、语气、语势、文雅和粗俗都表现得很好。后者更多地保留了西方语言的特征,而前者用中国戏剧或者曲艺方式表现,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正如翁显良先生所说,对于戏剧的翻译,他认为译者要进入剧中所有的角色,同时将戏剧的语调、语势等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来比较朱、梁译本《李尔王》中的插科打诨的话语:

Example1:Act I Scene IV,Fool:Mark it,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d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朱译:听着,老伯伯:??

多积财,少摆阔;

耳多听,话少说;

少放款,多借债;

走路不如骑马快;

三言之中信一语;

多掷骰子少下注;

莫饮酒,莫嫖妓;

待在家中把门闭;

会打算的占便宜;

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梁译:请听吧,大爷:

有的要比露出来的多,

你知道的别尽量地说,

出借不可多于你所有,

能骑马时莫要徒步走,

多听而不可太轻信,

赌注不可过于野心,

莫纵酒,莫宿娼,

足迹不可出户堂,

你再数你的那二十,

就将不只是个双十。

两个译文的翻译差异很大。从文体的角度分析,梁译很“雅”,朱译较“俗”。梁译文比较靠近源语,明显是欧化风格。朱译比较靠近目的语,有归化翻译风格。类似于中国曲艺里的“数来宝”形式。虽然两译文都遵循源语aabbccddee韵律,但是朱译结构上没有一点原文语法痕迹,用中国读者熟悉的形式来译弄臣的话。

Example2:Act I Scene IV中:Fool:

T hat lord counsell'd thee

To give away thy land,Come place him here by me,

Do thou for him stand:

The sweet and bitter fool

Will presently appear;

The one in motley here,

The other found pout there.

朱译:听了他的话,

土地全丧失;

我傻你更傻,

两傻相并立;

一个傻瓜甜,

一个傻瓜酸;

一个穿花衣,

一个戴王冠。

梁译:劝你放弃国土的

那一位大人

叫他和我来并立,

你先把他替;

忠厚奴和刻薄鬼,

立刻都出现;

一个在此披鹑衣

一个在那边。

朱、梁译文比较,不难发现前者译文采用整齐的五言。后者保持原文样式,一长一短,采用七言和五言的更替。从音韵上来看,原文的韵律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体,“ababcdcdefefgg”,只是少了六行而已。朱氏译文比梁氏译文更为押韵。但是,梁先生的译文比较典雅,而朱氏译文像似顺口溜。

Example3:Act II Scene IV

Fool:Winter' snotgone yet,if the wild geese fly that way.

Fathers that wear rags

Do make their children blind,

But fathers that bear bags

Shall see their children kind.

Fortune,that arrant w hore,

Ne'er turns the key to the poor:

But for all this thou shalt have as many dolours for thy daughters as thou canst in a year.

朱译:冬天还没有过去,要是野雁尽往那个方向飞。

老父衣百结,

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

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

出贱遭遗弃。

虽然这样说,你的女儿们还要孝敬你数不清的烦恼哩。

梁译:出是野鹅向那边飞,冬天是还没有过呢。

父亲穿着破衣裳,

可使儿女瞎着眼:

父亲佩着大钱囊,

将见儿女生笑脸。

命运,那著名的娼妇,

从不给穷人打开门户。

不过,虽然如此,你为了你女儿们所感受的“隐怨”

将要和你在一年内所能数得清的“银圆”一般多哩。

与上文两例相同,朱、梁译文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段有特色的是译文最后一句中的“dolours”这个谐音词和和隐喻修辞手法的翻译处理。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A.V.Fedorov)认为:“翻译的准确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修辞作用上的完全一致。”【26】好的翻译是原文的内容和修辞手段的再现。梁译文不仅译出了“dolours”的本意“怨”,而且他把原文中的谐音用“圆”替代,把原文要表达的烦恼和钱一样多表示出来。用“隐怨”和“银圆”谐音非常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也考虑了读者的接受。“银圆”也是中国当时流通的货币,能引起读者的想象。朱氏译文考虑到的了读者接受后的意译。两者都是很好的译文。

同类推荐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 寂寞深处的风景

    寂寞深处的风景

    西海固永远是一块出产优秀诗人的沃野,这其中的奥秘大概与地气、方言、接受力等诸多现象有关。特别是文化的冲突更容易在一个诗人的笔下产生灵性,更容易在灵魂的层面上叩问自我。
  • 花间呢喃

    花间呢喃

    本书主要介绍了花季时期的高三的孩子们,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这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总共分五章:平凡人生、往事悠悠、理性思考、有话要说、声音再响。
  •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当你在唐诗中感受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在宋词里体会清新浪漫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在元曲里领略苍茫寥廓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在明清文艺中读懂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那么你的语言水平,你的意境格调,你的思想情操都会得到升华。总有一天,你会徜徉于优美的文化典籍中欲罢不能,你会陶醉于中国最精华的语言中并能将其运用自如。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热门推荐
  • 刀剑猎人

    刀剑猎人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有一类职业叫做“刀剑猎人”。他们隐伏在暗处,以狩猎各个时代的刀剑为生。漫长的战争史上,埋葬了无数败亡和陨落的兵器。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武器与使用者的契约将被激活,昔日的旧主将会手持刀剑,重临人间。我和哥哥,都是初涉狩猎圈的年轻猎人。我们辗转于世界各地,与不同时代的英雄交手。我们经历九死一生的战斗,也见证一个个传奇的名字带着光辉陨落。刺客,骑士,剑圣,战神……火焰巨人,海上军团,英雄陨落,天降少女……直到那一天,哥哥唯一一次狩猎失败,巨大的刀剑之轮浮现在半空……暴雨如注,京都陆沉,谁在暗处发出冷冷的嗤笑声?
  • 后蜀山演义

    后蜀山演义

    人界峨眉派因除魔有功举派飞升至地界乾洲,经多年斗法击败了窃据东乾神洲千年之久的清风蛮教,建立峨眉仙朝。百年后峨眉掌门齐漱溟等老一辈修真飞升天界,其弟子李英琼继位,正值五方魔教乱地界,东方魔教侵攻东乾,李系人马损失惨重,齐漱溟之子齐金蝉趁势而起逐英琼于东海,自建蜀山仙朝。新朝建立五百年后,民智渐开,普通修真们上不满高层争权夺利,贪污腐败,下不满物价飞涨,生计艰难,民怨渐起,又有东海峨眉、金鳌岛、玉虚宫等外部势力煽风点火,虎视眈眈,蜀山迎来了建朝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人界学生沈珉莫名穿越到了地界乾洲,借壳苦修五百年练成奇功,出山正值蜀山朝这段艰难的历史时期,请看他如何融入世间,经营家族势力,如何官商勾结,侵吞仙廷资产,权力寻租,纵横黑白两道,最终却赢得众多仙子芳心,天下修真敬仰。他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而蜀山仙朝又将步向何方?请看本书为您一一演绎。
  • 豪门囚禁总裁太霸道

    豪门囚禁总裁太霸道

    他将她的初夜夺走,她对他恨之入骨,却不得不讨好他。他说:“你是我的女人就算我不要,就是毁了,也轮不到别人。”不知不觉中他已将她映入心中。“艾小涵,我只要你,只要你和我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什么都可以放弃
  • 凡仙变

    凡仙变

    凡人成仙,非一朝一夕。心成道果,需朝朝暮暮。踏仙之路,乃沧海桑田。嫣然回首,已消声匿迹。
  • 道法至上

    道法至上

    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惧因果,却不知业不可逃;惟我道家,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惧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哉!
  • 如果没有遇见你【完结】

    如果没有遇见你【完结】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日子过的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凌一跟半夏在一起之后,便会时常的想起这首歌,这首只在爸爸的老唱机里听过一次的歌。凌一不敢想像,如果没有遇见半夏,他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流浪海角天涯,也许会整天打杀不休,也许会颓废堕落不可自拔。总之,不会像现在这样,安宁美好。主要人物介绍半夏——孤儿。坚强乐观,很容易满足,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经意的可爱。凌一——富家少爷。他对半夏一开始是恶作剧心理,后来慢慢爱上了她。飞扬——飞棋营老大,极重义气,因为半夏与旧爱神似而对她疼爱至深。林希——人称静中“江直树”。喜欢半夏,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分手。莫晓荷——颇有心计,为替姐姐报仇故意接近凌一。子夜——孤儿。半夏最好的朋友。自卑且敏感。
  • 回到晚清的南海舰队

    回到晚清的南海舰队

    2040年南海舰队正在某海域举行空前盛况的演习,不料进入某地点时所有通信系统失灵!是‘敌军’搞的鬼?还是周边不友好国家搞的鬼?还是······
  • 魔坛

    魔坛

    长生界,一个广阔无垠、无边无际的大世界,这个世界上居住、生活的人都是一些长生者,他们以神明自居,他们的寿命跟凡人比起来最少都是数十倍、数百倍。凡人以池子,以坑为垃圾场,而长生界以各大星球为垃圾场,对于长生界而言,围绕着它旋转的无数个星球都只是它产生的垃圾,都只是它用来安置垃圾的垃圾场,同样的生活在这些星球上的生灵、人类在长生界众生的眼里也只是废物,只是垃圾。但是有些时候垃圾堆里面也会出黄金,也会金光四射,大放光明……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