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900000021

第21章 智慧(2)

A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主管,一日,A在上班途中因为堵车心情不好,而且由于闯红灯还被警察罚款,来到公司后他一脸阴沉。这时,A的下属B来找A汇报工作,B理所当然成了A的情绪宣泄对象。B莫名其妙地被上司批评了一顿,本来很好的心情一下子也变坏了,而且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晚上下班回家,B的儿子小C看到爸爸回来,很得意地将自己在幼儿园画的画拿给爸爸看,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扬。B很烦躁,不仅没有表扬儿子,反而骂了他一顿,说他瞎胡闹。小C莫名其妙地被爸爸骂了一顿,心里十分委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这时,他家的小猫经过他面前,小C狠狠地踢了猫咪一脚……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犯了“迁怒”的错误,于是便让这种坏情绪不断地延续下去,为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恼。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一篇杂谈《天呐!妈呀!》里列举了这样一个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共同协作,使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国强盛起来。威廉一世的脾气向来不好,因为处处受到俾斯麦的约束,回到后宫时经常气得乱砸东西。一次,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因为不能迁怒,所以威廉一世只好隐忍,而在他的隐忍之下,德国变得强盛起来。

迁怒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果我们能修炼自己不迁怒于人的品德,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转变,个人修养也会得到提高。

不迁怒也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说人不应当把对自己的要求套用在别人的身上,自己能做得到,不必非要求别人做到。迁怒也是这个道理,人的心中有愤恨,不要拿别人当出气筒,自己消化了岂不是更好,还显得很有涵养。

王阳明追求内心的中正平和,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动怒,更不要在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尤其不要迁怒别人,以免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伤害。

通过赞美改变他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王阳明认为,大凡朋友们相处,应该少一些规劝指责、多一些奖励鼓舞,这样才对。不只是针对朋友要如此,在人际交往中也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喜欢批评别人:考虑事情不全面、能力不够……批评是谁都会做的事情,很简单,但对于那些被批评者而言,就是无尽的痛苦了。轻者变得不自信,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最后毁了一生。

对比批评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显然,赞美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办法。

有一户人家刚搬到一个新住处,由于人地生疏,邻里关系总是搞不好,常常发生口角。这家人常为这件事情伤脑筋,于是去请教智者,智者说了三个字:“说好话。”

这家的女主人很聪明,她决定按照智者的话去做。之后她一见到邻居老太太就夸她精神好、气色好;遇到邻居大姐买菜就夸她篮子里的菜又新鲜又便宜;碰到邻居送儿子上学就夸邻居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要是有人到她家开的百货店买东西,见到年长的就叫大娘、婶子、叔叔、大爷,见到年纪相仿的就叫姐妹、兄弟,而那些小孩子,她则冠以“多漂亮的小姑娘”和“多帅的小伙子”等美称。结果没过多久,这家人在镇上就小有人缘了,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世界上,有谁不喜欢被别人赞美呢?可以说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天性。而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甲乙两人在同一家公司任职,一次,两人闹了矛盾。一天,甲对另一同事丙说:“你去告诉她,我真受不了她了,请她改一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我再也不会理她了。”丙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丙果真去找了乙。之后,当甲遇到乙的时候,觉得她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了,而且还跟甲友好地打招呼。在以后的日子里,乙变得和气又有礼貌,与从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甲就向丙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服她的?”丙笑着说:“我只是跟她说,有好多人都称赞她,尤其是你,说她又温柔又善良,不光人长得漂亮,脾气也好,人缘也好!如此而已。”

批评和指责别人,只能带来更多的怨怼和不满,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很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相反,如果采用赞美的方法,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法国名人拉罗什夫科曾说:“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妨尝试着赞美别人,努力挖掘他人的闪光点,这也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仁爱精神。

行善不要伤害别人自尊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王阳明认为,如果人们为了行善而行善,就不是真正的仁者。就好比,侍奉父亲,不是为了从父亲那里得到“孝”的美名;辅助君王,不是为了从君主那里得到“忠”的称赞;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为了从朋友或者百姓那里得到“守信”和“仁爱”的赞誉。

《论语·先进》中写道:“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子张问怎样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的答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什么叫“不践迹”呢?就是不留一丝痕迹。我们可以借用道家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行地难”来加以理解。我们在电影中时常看到坏人的一些做法:他们一般在作案的时候要戴上手套,作案之后还要毁尸灭迹,让警察追查不到他们的行踪。如果人们把这种“不践迹”的态度用到行善做好事上,就能很好地致良知,让世界更和谐、更快乐。

生活中,一些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是希望别人能看见他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其实并不算是真正做好事。孔子认为,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做事的痕迹的。可见,孔子对于行善的标准要求很高,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但是比这个的标准要高一点。孔子还强调了做好事应注意方法,比如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行善。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将许多美味的布丁摆放成一排。顾客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布丁,店家甚至还允许顾客先品尝,然后再做决定。

店主海特常常想,会不会有些根本不打算买布丁的人利用这个优惠的机会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才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她说,“他几乎每星期都来这儿尝一尝每一种布丁,尽管他从来不买什么,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从去年,甚至前年就记住他了。唉,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让他去品尝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确实需要这样,我想大家都不会在乎的。”

就在她跟海特说话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柜台前,开始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起那一排布丁。

“哎,他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位先生,”女店员轻轻地对海特说,“现在你就看着他好了。”说完,又转身对老先生说:“您想尝尝这些布丁吗,先生?您就用这把调羹好了!”

这位老先生衣着破旧,但很整洁。他接过调羹,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布丁,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大大的手绢擦擦他发红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绢已经完全破了。

“这种不错。”

“这种也很好,但稍稍油腻了一点。”

海特想:看起来,他真诚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买下一个布丁,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欺骗商店。可怜的老头!也许他过去有钱来挑选自己最爱吃的布丁,如今他已家境破落,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这样品尝品尝了。

海特突然动了恻隐之心,走到老人跟前说:“对不起,先生,能赏个脸吗?让我为您买一只布丁吧,这会让我深感欣慰的。”

听完海特的话,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似的往后一跳,热血冲上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对不起,”他说,他的神态比海特根据其外表想象出的要高傲得多,“我想我跟您并不相识,您肯定是认错人了。”

说完,老先生转身对女店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只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带走。”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只布丁。

女店员从架子上取下布丁,开始打包。这时,他掏出一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开始数起他那些零散而少得可怜的钱来,然后将它们放到柜台上。

一个真正行善的人,在帮助他人时绝不会表现得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这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由此可见,做一个好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为了行善而行善,那不是真正的行善,更多的是为自己博取“仁”的美名。真正的行善,应该是“好事不留名”;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顾及他人的自尊,这也是王阳明所认可的仁爱精神。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身边的哲学(下)

    身边的哲学(下)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无我

    重生之无我

    车祸重生异界的学生杨明,由于肉体本主轩辕明修炼资质过低,各大长老为夺家主之位,陷害逼迫其离开家族。废材誓要崛起,不为他人,不为自己,只为心中的信仰!——血洗江山终不悔,我以吾血踏乾坤!风雨同舟,美女如云,除却仇敌,还要时时提防身边隐藏的危险,江山霸业,谁愿与他同行?山川不答,明月常笑—
  • 穿云鸟

    穿云鸟

    本书字行间泣血溅泪:开花不结果的爱情,付出不计回报的友谊,兽蹄踏碎的文明,凋零异乡的生命,报国无门的长啸,南辕北辙的寻觅,它既是一支反差强烈的青春年华的祭歌,也是一支荡气回肠的青春追寻的颂歌。这部小说文字优美极富张力,叙述犹如一组组精美浮雕,尤其是作品具有十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扣人心弦的理想主义色彩,并对“文革”民间文化有原貌展示与深层解读,使人享受到一份超越物欲横流的喧嚣与流俗的涤心清纯与热血激励,它对于众多饱经磨难的下乡知青是一幅掩卷难忘的写实画卷,对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是一份滋养心志的精神养料。
  • 绝地求生之王者归来

    绝地求生之王者归来

    他是FPS游戏的天才,比赛场上与欧美大佬谈笑风声,号称中国第一突破手!他遭人算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俱乐部,黯然退役!这一年,吃鸡爆火,他携带98K,王者归来!斗鱼黄金联赛,OMG惨遭神秘路人单人灭队,韦神移动中被AWM一枪爆头,战神周莉莉正面刚枪惨遭秒杀!职业比赛上出现了外挂?
  • 三盏火

    三盏火

    老话说的好:‘半夜路走多,种得遇到鬼。’不管你信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老王家可不信这套屁话,咱祖宗世代走的便是夜路,就怕遇不上鬼;这鬼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这玩意儿它就藏在人的脑子里,你想它是猪,它便是猪嘛、你想它是狗,它就是狗,若是你把它想成血淋淋、模糊恶心的东西,那就是鬼咯。
  • 毕福剑的幽默智慧

    毕福剑的幽默智慧

    在中央电视台这个俊才云集之地,毕福剑不仅长相另类,主持风格也颠覆传统,甚至连普通话都不够标准,但他却是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最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也是《新周刊》推选出的“最有百姓缘主持人”。本书从毕福剑主持节目和接受采访时的精彩对话或语录,以及在其他公众场合的幽默话语着眼,全面解析他的说话之道和幽默智慧,从而让读者从他的幽默与口才中得到启发,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与处世智慧。
  • 异端启世

    异端启世

    我不是迷途的羔羊。只要给我一点点光,我就能挣脱世间的牢笼,血脉的力量终将觉醒,天空为我哭泣,大地亦将在我的脚下颤抖。美女圣骑士:“你这黑头发黄皮肤的恶魔,你必将被绑上神殿的火刑柱给活活烧死!”阿度尼斯:“美女你敢烧我,我一定会先把你给推倒,因为我是龙的传人!”
  • 尘世妖姬

    尘世妖姬

    你信吗?总有一天,我所守护的净土,我所期望的生活必能够包容住我的内心。恨我所恨,爱我所爱。    ——默蝶<br/>作者QQ929787650来访请注明《妖姬》读者。<br/>本书群:84339766欢迎大家加入!<br/>
  • 刑尸日记

    刑尸日记

    我是某医学院的临时工,专门负责解剖室尸体搬运。国家废除死囚器官捐献以及遗体捐献,所以,尸体的供应远达不到医学院传道授业的需求。相恋三年的女友,却成为解剖室内的标本。女朋友为什么会死?到底是谁干的?那伙送尸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天黑不要看!
  • 山海妖奇谈

    山海妖奇谈

    一个不一样的都市山海经世界,全都是群心机妖!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简单!
  • 玄门道祖

    玄门道祖

    玄门无尽,大道无穷,飘渺浩瀚的玄道世界之中,一个叫杨辰的小人物走上了不一样的求道之路。前尘如烟,来世朦胧,只求轰轰烈烈快意恩仇,傲笑天地乾坤战败无上神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