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7900000021

第21章 托马斯主义(1)

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既坚持了传统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维护教义的权威和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又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经院哲学加以改造,并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思辨方法和思想,来为基督教哲学服务,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矛盾,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理性的经院哲学。为此,他构建一个庞大而全面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神学哲学所应涉及内容他都涉及到了。托马斯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这三部分论述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方法即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方法则是一以贯之,交互渗透着,比之以往的经院哲学,单纯强调依靠信仰来认识上帝的奥古斯丁主义则更具有理性色彩。因而,托马斯把经院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托马斯主义,我们应该看到,它对推动人类思辨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以下就托马斯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评价。

1.形而上学论

(1)形而上学词源及内涵。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但在他生前刊行发表的并不多,他死后遗留大量手稿、讲义,这些著作多年隐藏于地窖,几经转手,错乱不堪。后经安得罗尼克重新整理校勘。安得罗尼克在编辑时把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为“物理学”,把研究抽象理论的著作归为一类,排在“物理学”后面,因而这一部分也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我们把“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学术所作的分类,《形而上学》主要研究本体的性质、原因和原理,亦称之为第一哲学。内容包括: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的论述(卷一、二、三、四、六、十一);对历史上各派哲学的评述(卷一、二、十三、十四);论本体的性质和原理——物质与形式(卷七、八、十二);论本体的运动与变化——潜能与现实(卷九);论一与多的关系(卷十);论不动的推动者(卷十二)。

亚里士多德对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柏拉图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评论。他认为,历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哲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总起来看,对世界本原的理解都有局限性,都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特别是都没充分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必须探究世界的本体,而探究世界的本体首先要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目的因。用此“四因”来说明和解释物的本体和变化,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详尽的批判,指出他割裂了本体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之外寻找一个独立的理念,并把理念作为万物的原因,这是极为荒谬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还着重研究了本体的原理和要素问题,指出,一切可感知本体均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一切变化的主体是物质,而事物的个体性则是形式决定的。物质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具体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可感知的个体事物作为现实存在的本体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超出前人的新观点。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先于感觉存在的,感觉不能产生于主体自身,只有在主体接触感觉对象之后才能建立感觉,这些观点在当时提出确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世界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可感知的本体,还有一种不动不变的本体。这种本体本身不运动也不会毁灭,是其他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终原因。他把这种本体也称之为神,是“原始动因”。这些观点又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倾向。

《形而上学》一书还对本体的属性一和多、潜能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作辩证的分析,认为可感知的本体则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辩证法思想在此也有所体现。但他在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则是混乱的,反映了他对辩证法的认识和把握的不彻底性。

(2)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辨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提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他曾对形而上学下如下定义: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是“撇开物质的观点去讨论一切有之有的和最初的有”。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或“有”,而是抽象掉具体物质的纯粹的、思辨的“有”,是一切现实的有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有的本体。托马斯以上关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有”的本体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层意思:第一,这种“有”是最普遍、最广泛、最抽象的,并且摆脱一切有形的物质束缚的纯有;第二,这种“有”是最初的、极限的有,它是有自身而再没有更深刻的原因;第三,这种“有”是其他一切有之为有的最终原因。托马斯是如何论证这些思想的呢?

首先,托马斯说“有”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因素。“有”与“无”是相对的,由于“有”才形成各种事物,如果没“有”事物也就不存在,人们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当人们说这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猫等事物,显而易见这些事物必然是“有”,是存在着的,“有”是这些事物基本因素,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其次,“有”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知识,同时也是人们对事物的最后知识。托马斯认为,作为第一知识,就是关于“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人们对周围世界一切事物的第一认识就是“有”,这是不假思索和毋庸置疑的,“有”的概念是先于人的认识里,关于各种事物形形色色的特性的其他概念而存在,人们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而“有”的概念是完整和全面的,并且包含了其他一切概念。因此,“有是理智首先认识的,而且最明显地认识到的,其他一切概念都包含在这有之中”。“‘有’是理智的第一对象和形式对象。”

托马斯进一步分析到,人的理智对有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先有“有”的概念,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把事物的各种特征、个性逐一全部抽象掉,最后剩下的惟一共性就是“有”,这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最后的因素。先天的“有”的概念与从事物感性经验中抽象得到的“有”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的有既是高度抽象的统一,但又包含了具体的生动丰富的内涵,既是人们获得的第一知识,又是人们分析事物的最后知识。简言之,就是从抽象的“有”出发,经过具体的感性的人,再回到抽象的“有”的过程。因此,形而上学研究“有”的本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因”。

最后,托马斯认为,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逻辑地推演出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原因。而这个最终原因,只能是上帝。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这些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其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而万事万物共相是“有”,那么作为共相的“有”与事物的特殊本质就不是一回事,是相互区别的。再则具体事物的存在或有,是暂时的变动不居、易逝的、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而事物变动:不居的原因不可能在其自身,必然也需要外在的原因,原因之外仍有原因。

根据因果链条的逻辑推演,必然存在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不变的“有”,世界上万事万物这个终极原因是存在的,是这个终极的“有”决定的。很显然,这个“绝对无限的有”的本质就是它自身的存在,不可能也不需要别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个“绝对的无限的有”,只能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本质就是自身的存在,再没另外的原因。上帝则是一切之有,上帝的有又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原,一切事物只能依靠上帝才能存在,只能是“有限的有”。对此托马斯又借用柏拉图“分有”理念的理论,他说,世界上的具体事物的“有”,即变动不居的有,只是“上帝”绝对永恒的有的“分有”,上帝之有渗透在具体事物“分有”之中,具体事物的“分有”体现上帝之有。他形象地比喻说:“如同太阳发射出自己的光照亮了物体那样,上帝的至善向创造物倾注自己的光,这就是对上帝的分有。”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基督教哲学的神学本体论,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学说,以及搀杂一些柏拉图的理念理论,来论证上帝的永恒存在。他首先肯定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的“有”存在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这种绝对的、有限的“有”的“分有”。上帝是源,而事物是流,上帝决定和派生了万事万物,是世界的本原。人们通过对事物认识,不断地抽象事物的共相,而最终认识上帝,这就是托马斯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他直言不讳地宣称,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上帝。

(3)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

托马斯在分析论证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之后,仍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蓝本,进一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提出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实体与偶性、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本质与存在着的四对基本范畴,以期通过对具体事物范畴的阐述来充实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实体与偶性。

关于实体和偶性这一对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

亚里=匕多德认为,实体的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或者基本含义是: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并自身发展、变化,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别的范畴、概念则是宾词,是表述它的,而它并不表述别的东西。这表明他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或者说物质个体是第一陛,而不是精神的,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而并非被创造的世界。这无疑是“唯物主义”倾-向。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在进一步论述实体与“四因论”、“质料和形式”的联系时则认为,质料与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同时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形式是决定某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例如,房屋其质料是砖块、石头、泥土、木料等,是由房屋的形式决定这些质料成为房屋,在这里概念的东西(形式)成为第一原因,这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托马斯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时,剔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自身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把其唯心主义成分加以扩大,推向极端。托马斯认为,实体和偶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是以客观事物为根据,从现实中推论出来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实体和偶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那么什么是实体呢?实体指的是事物不变的本质,是决定事物为此事物的东西或称之为主体,它以自己为根据而存在,不依赖其他事物,但同时作为主体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简言之,主体独立于属性,而属性不能脱离主体。例如,一个人、一朵花、一座房子,其中“人”、“花”、“房子”这些就是哲学上说的实体,其性质是不变的,同时,“人”有高、矮、胖、瘦,“花”有红、黄、白、蓝等颜色,“房子”有高低不同形状结构,而事物的这些属性则是可变的,必须依附于实体中,事物这些属性托马斯认为就是偶性。

托马斯进一步对实体和偶性的关系进行论证。首先实体和偶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当我们说它是某物时,也就肯定它是一个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例如说“这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也就不言自明了,他说:实体“一是定义所指示的事物的本性”,“二是指主体和个体”。但实体又有许多属性,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又必须通过事物的各种各样属性来完成,即通过偶性来完成。事物偶性与实体不同,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实体为根据”。它被主体的性质所规定,依附于主体,使主体呈现多样的、生动的、变化的具体形式,如果偶性脱离主体无从存在,例如“白色”,总是什么东西是“白”的,花是白色的,羊毛是白的等。因此偶性无法独立存在。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观定事物性质,它所表达的是事物的自身,而偶性是宾词,它是说明主词的,主词也需要宾词来表达和说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没有无实体的偶性,也没有无偶性的实体,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同类推荐
  • 红楼绝唱:曹雪芹

    红楼绝唱:曹雪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楼绝唱:曹雪芹》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从曹雪芹这个“圆心”出发,不断伸出半径,延伸到他的整个家族和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浓化对曹雪芹思想、人格和艺术追求的渲染。
  • 王莽发迹史

    王莽发迹史

    有人说他是“野心家”、“伪君子”,有人说他是政治家、书呆子,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王莽发迹史》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小说手法,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矛盾、复杂的王莽。他是一个显赫家族中的没落户,最后却和平接管了国家政权,登上至高无上的权力顶峰;他骨子里是个书生,凡事都从书本上找答案,一言一行都遵循圣人的教诲;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超人,靠着自身的道德感召力赢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举世的拥戴……畅销书作家磨剑将为读者揭秘王莽的发迹之路。
  •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天曌芳华: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本名应该叫做“武元华”,李世民赐名“媚娘”,后来她登基建立大周王朝又自名为“武曌”,退位后被儿子封为“则天大圣皇帝”,后被改封为“则天顺圣皇后”,从此被人敬称为“武则天”。她不仅仅因为登基做过皇帝这件事才被称为伟大,她其实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书法家。她的诗歌和文章存于《全唐诗》《全唐文》,她的书法作品《长仙太子之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作品”之一。而这些,却大多不为世人所知。本书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绝代芳华的真实武则天。
  •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李鸿章全传》的作者之一梁启超曾经说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在许多略知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谤满天下”,果真应该如此吗?
  • 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本书出版于李鸿章去世六年前(即1895年),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也是关于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来还原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他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之乱的功臣,也是对战俘施以残忍极刑的凶手;一方面,他是思想开明的洋务运动领袖,兴矿业、建铁路、办学堂、推崇西医,另一方面,他又至死忠守于中国的封建君臣等级制度;他手腕强硬,处事狠绝,但在手下将才阵亡时,却不禁扼腕叹息、悲恸不已……
热门推荐
  • 王者乾坤

    王者乾坤

    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身具真龙之脉而得到力量传承,魔、道、佛三家力量一身。灭世之灾中,该何去何从。
  •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

    在相同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相同的从生到死,但每一个人都书写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有的人碌碌无为,贫穷一生;有的人叱咤风云,经天纬地;有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泽被后世;有的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青史留名;有的人留下了瑰伟的艺术,光烁古今;有的人创造了华美的篇章,留传万世。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之内,人生的道路如此截然不同?人的命运竟会出现如此天壤之别?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于人生的掌控、对时间的利用。无数事实证明: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先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每一分钟,让每一分钟时间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 落在胸口的玫瑰

    落在胸口的玫瑰

    “女性”一词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女人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一个女性都不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项而置其他为虚无。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信自足的生命个体,女性应视责任为生命的必需,视苦难为生命的营养,视爱和成功为生命的追求。
  • 月圆之夜望穿秋水

    月圆之夜望穿秋水

    月圆之夜,一幅宁静的画面却被两个毫无违和感的声音打破。“月秋水,你傻是吧!给你的任务那么难,你就不会轻点伤你自己!!!”某男正扶额大吼月秋水,而我们的女主却愉快的拨着水,灵动的眼睛无辜的看向南宫钰,眼中无尽的呆……萌……?前世,今生,月秋水眼含仇恨看着南宫钰,呵呵,南宫钰,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你都负了我,我们注定了是你死我活的结局,期待吧,我会亲手杀了你,来祭祀我的爱情,来了断你我的情恨……
  • 仙出没

    仙出没

    这里有仙出没。
  • 杀破千军

    杀破千军

    逃命逃到异界。李洪涛发现他被瞎子大仙给耍了。在战火纷飞的荒原大陆。在分崩离析的苍王朝。在偏僻的大西北。在穷困的山区。为了生存,为了身边的朋友,为了心爱的女人,为了安定的生活,为了无上的霸权。为了一切,李洪涛从头做起,从基础做起,从一个拾荒者做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毁灭一切,创造一切。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 高雅的恶魔绅士

    高雅的恶魔绅士

    我秦朝撒旦的儿子,唯一一个继承撒旦青色火焰的地狱之子。让我用我青色的火焰烧毁所有阻挡我继承王位的障碍
  • 危险犯与风险社会刑事法治

    危险犯与风险社会刑事法治

    本书以我国刑法危险犯作为研究的起点,探讨了我国危险犯的立法现状、立法特点。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危险犯立法无法适应预防犯罪的要求。对制度风险,立法应完善制度以预防风险,不应盲目地将造成风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民众主观扩大化认识的风险,立法及司法应通过民主协商化解民众的风险性认识。
  • 重生千金萌萌哒:爵爷霸宠影后妻

    重生千金萌萌哒:爵爷霸宠影后妻

    她是重生而来的复仇千金!为了复仇,她漂洋过海,来到神秘的东方国度。她是即墨白凰,却也是白凤。她是意国人人爱戴的小公主,也是龙国江城名门世家的千金小姐。前世,她死在渣女的手下,临死前本以为这一生便这样了,却不料,自己竟然再次醒来。他是皇甫爵,人称爵爷。四九城名誉顶天的大少,少年独闯军营,青年凭己之力创业;他是手掌娱乐圈半壁江山的高冷总裁;一次意外的邂逅,让两人纠缠一生。片段一:灯光闪烁的领奖台上,她语笑嫣然的对着下方的众人道:“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结婚了!”台下“轰”摔倒一大片人!
  • 超时空佣兵

    超时空佣兵

    暗杀,政变;寻宝,刺探;保镖,护卫……我们活跃在各个时空位面,我们是超时空佣兵。古代时空、异世大陆、奇幻魔幻、修仙问道……都有我们的身影。陈桥兵变、刺杀雍正、抢仙夺宝、绑架巫妖……只要足够的利益。唐宗宋祖、星际霸主、仙侠神佛、凡人妖魔……都是我们的客户。一切,从一个人,一块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