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爱情很“高贵”,别人怎么谈恋爱,跟自己无关,我们始终坚守心中的那份对爱的向往,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爱情。曾几何时,我们会为了空虚而恋爱,会因为别人恋爱而自己也跟风,我们不懂那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做着跟随着,仿佛这样才能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这样的想法多么幼稚。这样的恋爱又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青年时期的高尔基,生活十分贫困,后经人介绍认识报社的排字校阅女工卡嘉,对其产生爱慕。当时高尔基饱尝人间的艰辛、苦难,立志要推翻沙皇统治的志愿,预料到自身前途的坎坷,他在爱情中理解到“爱情是最伟大的导师,它可以一下子教会人们一切东西”,遂写出求爱信,表明他不单纯、不开朗,有点自负,也无教养,容易激动,时会凶狠,无社会地位,是流浪文人,两袖清风、身无分文。高尔基纯真的表白,打动卡嘉的心,勇敢接受了高尔基的爱情。
我们要在尘世中寻找,寻找自己灵魂的依傍者,寻找精神上的呼应者,寻找值得永远守候的美丽。这样的寻找,才是在寻找爱情。
1932年巴金结识爱国学生萧珊,在抗战暴发后曾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多地,生活曾极度困难,萧珊一至陪伴、支持他,至到1944年,40岁的巴金才与萧姗在桂林借友一间木板房结婚,此后28年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从未中短波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在“文革”期间,二人相互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多少次所遭受的非人折磨,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皮带的毒打。1972年萧珊病故后,巴金一直把爱妻的骨灰放在卧室里,床头还着萧珊的译作,他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巴金先生多么幸福,他在中年的时候寻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寻找让他俩的爱情更加甜美芬芳。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这里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故事。《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很多人可能都熟悉,《山楂树之恋》哀痛缠绵,看到最后,只有滴落的泪和揪心的痛。静秋静秋,老三老三,心里埋藏的是永远的爱,它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爱的存在和永恒。那么艰难的岁月,那么真挚的恋恋,记忆会风干吗?哦,那山楂树还会一直存在的,存在于静秋的心底——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静秋,善良、美丽、隐忍,你使得男孩不得不爱吧——不,应该使得老三不得不爱。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如果老三能活到你那样的年纪,你们俩还是举案齐眉的吧。老三应该是很多女孩的梦中情人吧,炽热、热烈、近乎偏执地爱着,那是“爱你胜过爱自己”万倍的男孩吧?记得那一段段的香肠,那一双胶鞋,那一沓粮票,那含泪的双眼,那紧紧的相拥。他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尽力地给予,却几乎不索求。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还记得老三临别时的两行血泪,是永远的离别却也是永恒地驻守。我爱的人他去了,我的心也跟着去了。我的爱人他去了,我自己也跟着去了。静秋的心早已化作了那棵山楂树,那是你,是爱和自己。又要流泪了,是苦涩又感动的泪。这时候可能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朴树的那片“白桦林”,战火烧到了家乡,亲爱的人啊别为我哭泣,我的心永远属于你。细密的思绪,却有真实的细节。静秋和老三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都在眼前打转,我为世间的纯美感动!
现实会有考验,人会时有屈服。于是于是抱怨生活消磨了爱。生活让人变得不宽容、不理解,让人怨恨。但是老三这个形象也让我们明白,人可以掌握生活的方向。无论何时,我守侯着你。爱的宣言让我感到了永恒的力量。生活不会消磨爱,相反,生活应当滋养爱,让爱在人心扎根成长,让爱融入人的血液和灵魂。静秋会在心底怨恨吗?怎么认识,怎么相处,怎么死别?她会后悔吗?她永远不会。那雪白的衬衣和飘扬的裙子,却已经永远地定格在那里了。老三潇洒而含泪的双眼,静秋羞涩却坚定的表情,让人的心灵相悦,真好,也真美!有一句诗说:“看得见的很美,但那看不见的,更美!”
7.诚信让情义更美丽
以信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讲求信用,遵守诺言。一个人是否有信誉,对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人生在世,“必诚必信”,也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必须诚实守信。诚实是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守信是必守信约,说到做到。
相传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分手时,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忙拉着他的手,劝说道:“兄弟,不要悲伤,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张劭偶闻长空一声雁叫,引起了情思,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到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啊!他怎会来呢?”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做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而已。
范式果然在约定的日子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异常亲热。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事情为后人传为佳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诚信待人是一种美德,有这种美德的人才能感动别人,才能纵横交际。反之,在社交中不以信待人或许能获得一时之利,但终将失去信用。
顾炎武曾以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以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讲信用、守信义,不仅体现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对自己的尊重。
华人首富李嘉诚,在他刚做塑胶花的时候,每天下班时都能在皇后大街上看到一个四五十岁的外省行乞妇人,她显得很矜持的样子,从不主动伸手向人要钱。但李嘉诚每次路过都主动给她钱。李嘉诚很想帮助她,有一天他问这个妇人会不会卖报纸,妇人说她的同乡干这行,李嘉诚便约好和她们见面谈谈,看能不能帮帮她。
可是,到了约定的那天,正好有个客户来到李嘉诚的工厂参观。客户当然不能怠慢,李嘉诚必须接待。交谈时,李嘉诚突然想到了那个约定,匆忙中一句:“Excuse me!”便离开了。他跑出工厂,迅速驾车到约定地点。准时赴约,见到妇人和她的同乡,问了几个问题后,便就把钱交给了她。感激之中,她们想知道他的名字,就问他叫什么,他只说:“只要她答应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钱就可以了”。
李嘉诚这样对一个乞妇诚信守约,并且一无所求,可见诚信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诚信是天性,也是与生俱来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金,彼此信任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充沛的感情能促进和谐深沉的交往,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这是自私的倾向。有时候,立定了脚跟做人,的确是会冒风险的,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与朋友相处,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种种难关,而且要帮助他克服种种弱点,天长日久,朋友们自然会了解你的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上司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