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心窝里
人的嘴乐意吃好的,同样人的耳朵也乐意听好的。为了结交人缘,赢得人心,你有时舍得花钱请人吃饭店,但为什么不能舍得甜言蜜语请人听好话呢?好话有时比好饭还重要,说好话比请人吃顿好饭更能博取欢心。所以,会来事儿的艺术同时也是会说话的艺术。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句话能把人说恼,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会来事儿的语言秘密就是设法把身边的每个人都说笑,而不是把他们都说恼。也许你心目中有这个“原则”,那个“标准”,但这并不妨碍你说好话、说让人高兴的话,至少不能说激人发怒的话。所以,会说话儿和会来事儿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会说话儿是获得人心最简单最便捷的手段,不费本不费力,不伤筋不动骨,你何乐而不为呢?
一专拣好听的说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人性的弱点中有一点是特别喜欢听好话,一句好话就像一顿美餐,听进耳里,玩味到心中,越品尝便越觉舒服。而会来事儿的人平时最善于用好话哄人,直把人哄得美滋滋的、乐陶陶的。当然,哄人不等于蒙人和骗人,而是怀着善意把人说高兴了,否则,让别人感到你的话不怀好意,就谈不上“会来事儿”了。所以,要想做到会来事儿,就一定要讲究说话艺术。以下就是说好话的几个窍门。
1.投其所好奉承话
人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世上没有几个人愿意让人整天说不是。所以自古至今,大凡会来事儿的人莫不以会说奉承话而讨人喜欢。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后,每天做着皇帝梦。有一次竟在白天进入梦中,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谁知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因为这只玉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太后老佛爷也不愿用来孝敬,现在化为碎片,这是杀身之祸。看来,死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的了。正当她惶惶惟思自尽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
侍婢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
袁骂道:“快说快说,看你编的什么鬼话!”
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叠钞票为婢女压惊。
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祸,还得了对方的奖赏。
这就叫会来事儿。为什么?因为她知道袁世凯喜欢听什么,所以,投其所好,果然,转祸为福。
说奉承话要有技巧,主要的是让被奉承的人听不出来,并且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奉承。如: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伐中山,取得胜利。魏文侯当即把中山分封给自己的儿子。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
群臣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是仁义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心中喜滋滋的。
不料大臣任座站出来说:“您得了中山,不把它分给你的弟弟,而把它分给儿子,这怎能算是仁君呢?”
任座竟敢否定魏文侯不是仁君,大家惊呆了,魏文侯怒得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任座急忙退了出去。
殿堂里鸦雀无声,局面一下子僵了。过了好久魏文侯才松了口气,问大臣翟璜:“你也说说,我到底是怎样的君主?”
翟璜不假思索地说:“您是仁君。”
魏文侯的脸上又浮现出笑容,群臣也终于松了口气。
魏文侯接着又问:“那你说说,为什么说我是个仁君呢?”
翟璜不慌不忙地讲道:“我听说:‘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的话说的那么直率,他敢当着您的面批评您,这不正说明您是个仁义的君主吗?”
魏文侯又笑了,笑得更加开怀。于是,他立即命令翟璜去把任座请回来,并亲自走向殿堂迎接,把任座当做上客。
但是有些时候有人非常高傲,你稍有赞许他便以为你是别有企图,因而便对你非常戒备,使你近前不得。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直接奉承他,以防他对你的反感。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要出外上任做官,临行时特地去拜访他们的恩师,询问做官的诀窍。老师问:“你们准备怎样做好官?”学生答:“我们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谁用就给谁戴一个。”老师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为官要清正廉明,为人要忠孝仁义,你们这样怎能做好官呢?”学生急忙附和说:“老师说得有理,但当今世道,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又有几个呢?惟一人耳。”老师听了很高兴,不再说什么了。但当这两个学生出门后,其中一个便对另一个说:
“哎,想不到没出京城就剩九十九顶了。”
这就说明,有些人表面上不喜欢奉承,但实际上还是喜欢,只不过你奉承的地方或火候不对罢了。如有些人爱马,你就应该奉承他的马,有些人爱枪,你就应该奉承他的枪,总之爱屋及乌,只有这样才能使被你奉承者在不知不觉中束手就擒,并为你所用。
2.揽过推功接台话
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因为自己关联到对方,并致使对方内部起了冲突,这时候作为旁观的你如果是个会来事儿的人,就应该善意地调和一下,帮助对方解解围,甚至干脆将对方出现的过错揽过来,给对方个台阶下,这样不但使对方在尴尬中有回旋的余地,而且因为揽过推功,你还将获得个好人缘。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前苏联。有一次在苏联机场,飞机正准备起飞,一个引擎却突然失灵。当时送行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十分着急、恼火。在外国政界要人面前出现这种事是很丢面子的。因此他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总统:“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等于说是给尼克松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尼克松答得不妙,苏联人也可能借机让尼克松出点丑。“提升他,”尼克松很轻松地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尼克松的话一出,大家都笑了。巧妙得体的回答既保全了面子,又消除了尴尬。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
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地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过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搞得一时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
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
3.甜言蜜语过年话
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听吉祥祝颂的话,图的就是个吉利、喜气。
如果平时也能多说一些吉利话,听者也会闻之则喜,心中大悦。
1899年春节,慈禧太后因剿灭了维新革命,心情特别高兴,因此下诏要大大地庆祝一番,然后又亲自提笔写了一个福字命小太监贴出去。谁知奉命贴字的太监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这过失,莫说是皇宫,就是在民间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也是被看做不吉利的。于是慈禧大发雷霆,传旨把贴字的太监拿下打死。这时候,李莲英跑过来跪倒在慈禧面前,高兴地说道:“恭喜太后,贺喜太后!”慈禧一脸怒气地说:“喜从何来?”李莲英不慌不忙地说:
“大过年的,太后门上福到了,奴才还不该贺喜吗?”一句话把慈禧太后说乐了,于是传命将那名小太监放了。
这就是说一样的事有几十种说法,因此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学会说过年话。因为,中国人有个习惯,什么事都图个吉利。尤其在逢年过节、贺岁嫁娶、访亲探友这些喜庆的日子里,甚至在购物出行、修造动土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事事称心如意,为将来留下一个好兆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问题,触到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忌讳,使欢乐的气氛突然被打断。这个时候,如果不想办法打圆场说些吉利的话,可能会让情形僵持恶化,给人们留下不祥的印象。所以,恰当地把令人不快的小插曲说得吉祥喜庆是非常重要的。
运用汉语谐音,巧妙地把不祥的话语或情况改编成吉利的祝福用语,以迅速扭转尴尬的局面,就不失为一个妙招。
小朱正在举行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他和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部扫了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被在场的人真真切切地听到耳朵里去了,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带了个好头啊!”听了他的话,全场一片欢腾。
小朱抓住这个“破”字作文章,赋予其去旧立新的意义,既激励人们打破陈规陋俗,符合年轻人新婚的场合,又迅速扭转了伙计不合时宜的话语造成的难堪局面,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实际上这应该属牵强附会。但牵强也好,附会也好,习惯成自然,人们都爱听这种吉利话。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便变着法子奉承人。换一个角度,把人们认为不吉利的东西重新加以阐述,赋予它吉祥的含义,从而打消对方的不快,就是一例。
前些年,当社会上“8”字身价一涨再涨时,有家个体户的汽车却摊上16444的号码。都说这个数字不太吉利——一路死死死。
车主也因此郁郁不乐。可是,邻居的一位中学生却说:“大爷,你这号码很好,因为在音乐简谱中,它们是多拉发发发。只要你‘多拉’货,就一定能‘发’财。”车主一听,非常高兴,硬是要送那中学生80元钱,奖他的好口才,谢他的巧祝福。从此之后,车主再也不嫌那个号码了。
过年话不等于问好,关键怎样说得好听,能把对方说乐了。
诸葛恪是诸葛谨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时,问他:“您认为您的父亲和叔叔两个谁有才能。”诸葛恪回答:
“我父亲更有才能。”向来人们更称许诸葛亮的才智,说他是“智绝”,因此孙权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诸葛恪回答:“我父亲知道自己应该侍奉哪位君主,我叔叔却不知道,所以我认为父亲比叔叔更有才能。”孙权听后大笑。
其实这是明摆着欺人之谈,而为什么又把人说乐了呢?就是因为说得好听。所以人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会说过年话。
二专拣顺耳的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多是忠义正直的臣子们所为。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还是愿意听顺耳的话。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便是利于行的忠言,也应当理顺好了之后再说。不然,好心换不出好意来,本来是充满忠心和善意的好话,说出来却让对方感到刺耳,这是何苦呢?所以,如何把话说得顺耳,也是一门艺术。
1.息事宁人说软话
人都有个不顺心的时候,如果这时有人不小心招惹了他,说不定就会一下子爆发了。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大多采取顺情疏导的办法,把他的注意力转移了。这样的事,《红楼梦》中写得就非常精彩。
却说宝玉自出了门,他房中这些丫鬟们都越性恣意的玩笑,也有赶围棋的,也有掷骰抹牌的,磕了一地瓜子皮。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便训起了大家。又看见盖碗里是酥酪,拿匙就吃。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回来又惹气了。你老人家自己承认,别带累我们受气。”
李嬷嬷听了,又气又愧,便说道:“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你们看袭人不知怎样,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一面说,一面赌气将酥酪吃尽。又一丫头笑道:“他们不会说话,怨不得你老人家生气。宝玉还时常送东西孝敬你老去,岂有为这个不自在的。”李嬷嬷道:“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再来领!”说着,赌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