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说,杨修喜欢耍小聪明其下场固然可悲,但我的聪明不积极表露、表现,别人如何知道呢,不知道我的才干,岂不会被埋没吗?其实不然。不信,你看看你周围阅历深厚的人,他们可能与你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好像他们都是庸材,谁知他们的才,颇有在你之上者;好像他们都是讷言,谁知他们颇有善辩者;好像他们都是无大志,谁知一个个竟胸怀雄才大略。他们也不愿久居人之下却又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反而最先被发现是真人才,最容易受到赏识。为什么?
因为这人是真才、大才,这才是真智、大智。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在此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理所应当,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特别是在怀疑型的领导面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干不仅会让领导不高兴,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且一有机会,他可能会挫挫你的锋芒,这就是锋芒毕露的可怕后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韬光养晦,不隐不露呢?其一,才不可不露,不露亦无利,你纵有万千才能,露不出来,别人也只认为你平庸鄙俗;其二,才不可尽露,就是你再有能耐也不要全露,最好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如果全露出来了,终致惹人羡,招人妒,由妒而恨;其三,才露应适时,有才能表现出来并没什么,只是要看火候,注意把握露的时机、分寸,这种表现才能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不准,只患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注意而已。适时露一手,会让别人觉得,呀,你还会这一手!陡生几分惊奇与敬意。再露两手,别人就会认为你这家伙还真有两下子。否则别人会说你这个人也就那么两把刷子,没多大能耐。
四、不偏不倚:进退有资两相得
不偏不倚是很难把握的分寸,人们在社会上大都想摆脱孤立无援的窘境,力争使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所依托,有所呼应。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很容易产生偏倚于某人或偏倚于某事的心理。
要知道,每个单位的人事关系都很复杂。有些同事是专爱拉帮结派,挑拨是非的。
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有可能会被别人拉拢过去,成为一个他想发展的对象。当他毫无缘由地对你热心,并向你“谈心”之时,你就要学会不偏不倚了,你要尽量让你的冷淡使他摸不清你的心思和底细;你千万别表示一些什么,那样会卷入无聊的人际角斗之中。
不偏不倚,也可以说是中正之道。这还真是不少人做官处世的法宝呢。不偏不倚者,不得浮躁,超然于派系斗争之上,不过分亲谁,疏谁;不偏不倚者,良心不一定大大的好,但也要说得过去,见人搞阴谋活动,如无伤大雅尽量要装作视而不见,听人搬弄是非,也尽量要装聋子;不偏不倚者,也不是不讲原则,但在帮助好人时,坏人有些事也要帮些;不偏不倚者,得消磨掉棱角,少有个性,似人似鬼,让别人说去;不偏不倚者,绝不是消极软弱,因为只有这种人,进亦快,退亦快,见好就收,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你只要做到不偏不倚,你的敌对面就会少,你的形象就会很“公正”,你的职位也就会越来越稳。
不信,你就再瞧瞧徐世昌。徐世昌,人称“三朝元老”,慈禧掌权时,他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他做过国务总理;段其瑞执政时,他做过总统。可以说,他是个地地道道、不偏不倚的和事佬,一个活生生的不倒翁。
在军人横行乱世,一个无兵、无地盘的文人,何以位极显要?
有人总结了徐世昌为官四条经验:
一曰圆通。也就是说,他说话圆滑,模棱两可,有伸缩余地;做事八面玲珑,能左右逢源。比如宣统退位之后,他依旧保持与“朝廷”的关系,不忘旧主,心念皇恩;同时又成了袁世凯的“相国”,两面讨好,双方渔利。
二曰沉稳。他遇事沉稳缄默,不急于表态,对于急议,要故意回避,多听他人意见。因而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他决不轻举妄动。
三曰柔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哼哼哈哈,转弯抹角,宁可做臭皮囊软磨硬泡,待对手力竭而胜之,不可逞一时刚勇而折弓。
四曰机警。专注风云变幻,而决不为天下先,也不落人之后;时机不来,则耐心苦待,时机到时则狠狠抓住。
这四条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不偏不倚。要知道,不偏不倚,方可左右逢源,进退有据。
五、不尊不卑:同谁都能合得来
人性的细节,一旦发挥过分,就会讨人嫌恶。不要过分地亲近或疏远任何人。既不要过于亲近比你位高的尊贵的人,也不要过于疏远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尽管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你忘记这一事实,与他们交际时,对“重要人物”谦卑有加,而对其他人却毫不在意,则会刺伤后者的自尊,失去一大批人。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男主人单位的领导以及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让人感觉全心全意了,可是,围着花布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说:
“没有什么好吃的,请领导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领导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又放在他面前,热情有余地给领导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试想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将作何感想?他们很难堪,其中两位竟愤然起来,未等宴席告终,就“有事”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当官的,而怠慢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心理隔阂。
在处世时,过分亲近权势,人称势利眼。亲权势大的,疏远权势小的,等于从中挑拨,必导致两势相争。两者取其中,“公事公办”,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费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权势视其关系亲疏,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亲,没有长久的。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这是必然的。但“权势”确实有用,这在“官本位”的社会思潮盛行时尤其如此,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禅”透了,想开了。
汉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廉又重义的人,叫朱晖。他在读书的时候,偶而结识的一位大官张堪恰是他的同乡。张堪很器重他,但朱晖却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不敢与之过从太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以身家子妻托付于你。
朱晖因为张堪是一位德商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晓得作什么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丰厚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无甚交往,但闻讯之后,感于张堪的知遇,竟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甚至前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对他说:
“爸爸,我们以前并不曾听到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分其尊卑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即可。”
尽管人们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轻有重,不可能平均用力,等齐划一。但聪明的人,在保证“重点”的时候,绝不忽略“一般”。
比如,去某单位办事,恰巧遇见了三个都认识的人,都好久未见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于寻找求助办事的,你怎么对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计其余,还是逐个关照,热情寒暄一番,然后和其他人说明情况,保证重点?这就是一个技巧。
再如你与单位的同事、领导相处,你是眼睛只盯着领导呢?还是在不得不首先与领导处好之余,再与同事们说一两句亲切的话?这里,除了技巧是必需的之外,根本问题是要一视同仁,“下眼皮不能肿”。也许根本想不到,说不定在你轻视的那个地位卑下的同事几年以后会有可能摇身一变,位高八尺呢!“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到那时,你肯定会为自己的厚此薄彼而后悔,更何况,在同事面前,你若过于有轻有重,尊高贱卑,别人也一定会为你的过分拙劣表演而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