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0000000031

第31章 龙生九种(1)

宋国公冯胜被赐死以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计划基本完成。然而功臣的这个麻烦解决了,新的麻烦又出来了,而且比前一个麻烦更麻烦,因为前一个麻烦可以用杀人解决,这个麻烦却不能用杀人解决。

上两讲我们说到“胡蓝之狱”,前后十多年,把明朝开国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朱元璋制造这两个案件起初是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可是到了后来,主要目的就成了保住朱姓天下,铲除威胁到朱元璋继承人的那些功高盖主的权臣。到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95年,宋国公冯胜被赐死以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计划基本完成。然而功臣的这个麻烦解决了,新的麻烦又出来了,而且比前一个麻烦更麻烦,因为前一个麻烦可以用杀人解决,这个麻烦却不能用杀人解决。什么新麻烦呢?

一、分封藩王

大家知道,帝制时代国家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这在当时就叫作“国本”,意思多么清楚,立储继承皇位这件事情就是国家的根本大事。朱元璋辛辛苦苦,出生入死打下了天下,当然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一代一代传下去。要是谁有可能构成对朱家天下的威胁,谁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在保证朱家的家天下这方面朱元璋不但是个理想家,还是一个实践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干了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还有十六个女儿。这可真算得上是个超生冠军了。

元朝末年,群雄争夺天下的时候,有一个风气,收养干儿子,少的几个,多的几十个。朱元璋因此也收养了一些干儿子,后来为他镇守云南的沐英就被他收为养子,而且还改了姓,叫朱英,直到朱元璋建国前,才让他复姓。就连他的亲外甥李文忠,当年也是他的养子,改姓为朱,叫朱文忠,直到朱元璋建国前夕,他率军攻克杭州后,才改回李姓。

当时为什么有这种风气呢?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了兄弟父子关系,打起仗来同心协力,力量大。可是养子毕竟不比亲生儿子。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多子多福思想在他心目中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后来的学者评论他一生的生活,总结出一个特点:多妻多子女。

不过朱元璋是真的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过去我们说“家天下”,也说“家国同构”,就是说古时候皇帝的家和天下是一回事,他就是这个最大的家庭的一家之长,管着全家全国的事情。

那时候以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为尚,可是也有的大家庭分家过日子的。元、明之际浦江有个郑氏,就是一个大家庭,不分家,几世同堂。朱元璋很赞同这种不分家还能和和睦睦过日子的生活方式,特意表彰他们为义门,所以后来这家人也被人们称为“义门郑氏”。

不过朱元璋主张不分家,跟老百姓不分家不太一样,因为他是皇帝,全国都是他的家,所以他不可能把儿子女儿都放在身边,一起过日子。他是要把女儿嫁个好人家,有十六个女婿帮他,再把儿子们安排到国家最重要的地方,二十六个儿子各管一方,把这个“大家”守住。

开国之际,他封了二十八个侯,如今他二十六个儿子,加十六个女婿,四十二个亲人,此外还有亲外甥、亲侄子,比二十八个侯还多了不少。

明朝的制度规定,皇帝的嫡长子封为太子,其余的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叫世子,继承亲王的王位,其余的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叫郡王世子,承袭为郡王,其余的儿子封为镇国将军,孙子封辅国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到第四代就封镇国中尉,第五代封辅国中尉,六世以下都封为奉国中尉。明朝的亲王不住在京城,而要住在自己的封国,诸王的封国分布各地,这样形成对朝廷的屏藩,所以那些分封在外面的亲王也叫藩王。

朱元璋第一次把自己儿子封为亲王是在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四十三岁。这时候,他只有十个儿子,长子朱标已经立为太子,所以这一次分封,只有九个亲王: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周王(当时为吴王)朱、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还有一个靖江王,是郡王,受封的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

这是朱元璋最重要的一次封藩。朱元璋把年岁最大的几个儿子的封地安排在了北方重镇,当时最重要的地方是陕西,所以二儿子秦王封藩西安,其次是三儿子,封到山西太原,四儿子封在北平,就是刚刚打下不久的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当时年龄最小的是鲁王朱檀,他刚刚出生两个月,也被封在山东兖州。这些藩王长大了就要去自己的封地,这叫“就藩”。他们的藩地有官属,有军队,职责是镇守地方。

朱元璋第二次分封亲王是在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朱元璋五十一岁。这一年他封了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十二子朱柏为湘王,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十四子朱楧为肃王,十五子朱植为辽王。这一次封的少,只有五个儿子。

朱元璋第三次分封亲王是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朱元璋六十四岁。这一次又封了十个儿子。第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十七子朱权为宁王,十八子朱楩为岷王,十九子朱橞为谷王,二十子朱松为韩王,二十一子朱模为沈王,二十二子朱楹为安王,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二十四子朱栋为郢王,二十五子朱为伊王。这些儿子年龄较小,直到朱元璋去世,第二十子朱松以下几个小王,都没有就藩。

朱元璋最小的一个儿子取名朱楠,这次分封的时候还没有出生,他是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才出生,那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六岁了,这个孩子出生就不健康,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所以没有来得及封王。此后朱元璋没再生儿子。长子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取太平的时候,这一年朱元璋二十八岁。当时他跟马皇后结婚已经三年了,因为马氏不能生育,不然他肯定还能多几个儿子、女儿。

朱元璋把这么多儿子封为藩王,各拥护卫军队,镇守各地。朱元璋还指示,如果朝中出现了奸臣,诸王可以奉皇帝之命,率兵靖难。这样一来,哪个功臣宿将再想搞个什么名堂,实在是不大可能的了。

可是俗话说,“龙生九子,种种不一”,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性格、能力、人品优劣都不一样,心思也各异。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是要嫡长子继位的,所以他把太子朱标放到身边,重点培养他。

朱元璋的这个人事安排说起来还不错,朱标是兄弟当中的老大,又很有点儿当哥哥的样子,兄弟们倒还都尊重他,他当太子,没有什么争议。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刚刚登极的那天,就把朱标册立为太子。

二、尾大不掉

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中国自秦汉以来,经过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对分封制度的弊病已有所认识。虽然历朝也封诸子为亲王,但都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生活待遇方面,不再裂土分封。而朱元璋把二十多个儿子分封为藩王,让他们各领军卫,分镇各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藩王在地方上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势力。

朱元璋实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只要加强思想教育,这些藩王就会同心协力,支持朝廷,支持他安排的皇位接班人。但是在帝制时代,皇帝宝座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些藩王,心性不一,善恶有别,有的可能会认可朱元璋的皇储安排,有的就未必认可,觉得自己更适合做朱元璋的接班人,对有这些想法的藩王,思想教育就不一定能起作用了。

可是这种分封藩王的安排是朱元璋的主意,是为了解决功臣宿将权力过大的问题,是计划已久的事情,他怎么会轻易改变?更何况朱元璋身在其中,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朱元璋是当事者,他看不清楚,那旁观者们既然看得清楚,怎么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呢?

这一天,还真的有一位旁观者站出来说话了。

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管天文的机构钦天监上奏说,九月初九这一天,“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按照当时的解释,这是天灾之兆,预示着“七政皆乱”。关于“七政”,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还有一个说法,是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和人道。这两说不管哪个说乱了都不得了呀!于是朱元璋就按规矩,下诏征求官民直言阙失。

这时候有一个人就上书给朱元璋,直接批评了朱元璋封藩的事情。这个人是浙江宁海人叶伯巨。

叶伯巨是国子监监生出身,授职平遥县训导。训导是县儒学校的教职,协助县教谕管理县学校的事务,每县设两名,没有品级。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却上书谈起了国家大事。他对朋友说:“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速。”

(《明史·叶伯巨传》)

他说的那件难见而患速的事情,就是封藩。朋友劝他不要因此惹祸,他却说:“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

(《明史·叶伯巨传》)

这位书生还真是认真,即便没有皇帝求直言的诏书,他都要上书,这时候有了求言诏,那还能不上书吗?于是叶伯巨就上了一份“万言书”,其中说到封藩的一段是这样讲的:

国家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以树藩屏,以复古制,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也。然而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

(《明经世文编》卷八《叶居升奏疏》)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叶先生的眼光之敏锐,思想之超前。因为他送上这份奏疏的时候,诸王还都年少,还都在皇宫里面生活,并没有前往各自的封国,可是叶伯巨居然就能有先见之明。他虽然连当时分封的诸王是些什么名分都没有全弄清楚,把湘王说成梁王,把赵王说成闽王,朱元璋当时已经封了十王,他只说了八个,而且顺序也不对,可是他说的道理却一点也不错。

朱元璋看到这样一份有先见之明的奏疏,是什么反应呢?他大怒,说:“这小子,敢离间我们家骨肉!快把他抓来,我要亲手用箭射死他!”你看,事情就是这样,像朱元璋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开国之君,打天下治国,事事都聪明,可是到了自己的家事上,就糊涂了。

同类推荐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用最理性的思维解读人物,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故事,用最睿智的目光扫描历史。越是个人的,越是历史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一路走来,道破成功的法则。他跌跌撞撞,成为乱世的赢家。他从默默无闻,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治军之道,亦是为官之道,战场谋略,恰如职场攻略。读懂他的人生,也就读懂了三国。读懂了三国,也就读懂了中国。且看"织席贩履小儿"如何咸鱼翻身,一路坐到蜀汉皇帝!
  • 中国古代宦官传

    中国古代宦官传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宦官传》本书讲述了“秦朝宦官赵高、东汉宦官张让、唐代宦官李辅国”等等一些宦官的故事。
  • 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在总结众多历史书籍的基础上,选取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余位著名人物,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作用精要地介绍给读者。内容涉及政治名人、军事名将、科学巨匠、文豪泰斗、艺术大师、商界巨子等六大门类,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现代,描述了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琉璃殇,缱绻帝王侧

    琉璃殇,缱绻帝王侧

    【已完结】新文,戳↑↑↑↑↑皎皎孤月,三重天上;你我初遇。弹指之间,星移斗转;情愫便生。他是仙界唯一的太子殿下,天帝之位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说:阿璃,我不曾悔。当日便是,此生如是。然后他看了过来,眸光中似有清泉流淌,偏偏有着淬过火一般的热烈和璀璨,韶韶光华:即便负尽天下,断然不会再辜负你。当魔界至尊亲手扼住她的脖子,目光冷冷,残忍而妖艳:“你不怕死吗?”“怕。”她轻轻的说着,“可是我更怕你伤害他。”“是吗?那我夺了你的身子,看他还会不会要你!”“你这个魔鬼!”“得到你,那又何妨?”她三魂七魄重新归体,眼前温润如玉的男子正含笑望着她:“醒了就好。”“先生······”“不要唤我先生,”他俯身靠近她,“我想与你共度一世,执手携老。”那一年,他抛却政事,换得她的回心转意。“沫琉,这偌大的天下没有你在陪在我身旁,是多么寂寞的繁华。到我的身边来,为我披上嫁衣,我给你十里红妆。”他紧紧搂着她,说着缱绻的情话。“阿璃。”“我在。”“我······愿意。”这是一场仙魔之间的浩大战争,这是一份帝尊之间完美争夺的爱情。
  • 三国争霸那些事儿

    三国争霸那些事儿

    东汉末年的乱政,主要表现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两个方面,这两股力量,是中国古代最为人诟病的腐朽政治势力,他们的交替擅权,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王纲解纽,政治黑暗,是其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乃至三国分裂割据发生的直接原因。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大统一转为长期分裂,又由长期分裂转为短暂统一的历史转折时期。追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要从东汉时期说起,正如历史上所有朝代的兴亡一样,一个王朝从建立之始就埋下了能使其灭亡的种子,东汉王朝亦不例外。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够让你更多地了解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更好地看清那些称霸各方的英雄是如何展示他们的雄才伟略。一起来翻阅《三国争霸那些事儿》吧!
  • 医鸣惊仙

    医鸣惊仙

    你想卸我的胳膊,我先卸你的胳膊!你想灭我的锐气?我先灭你的威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我的个性!现代生物工程学博士蓝明歌穿越到一个修仙世界,炼丹,看病,做手术,补经脉,养灵花,逗灵宠,训婴儿,走出了一条上达通天的金丹大道!医鸣惊仙第二部《魔医神女:绝品大小姐》火热连载中
  • 魂炼破空

    魂炼破空

    魂,万物之精,天地之源。魂炼者,脚踏虚空,挥手而天地裂。且看君无尘左手神农鼎,右手玲珑塔。如何在这魂域掀起一番风浪,如何在这魂域称王称霸。
  • 少年的弱

    少年的弱

    每个人都有过年少,当成长以后回过头,才发现一路磕磕碰碰,从不退缩。让我们一起见证,成长的故事。
  • 一定要做给爱人的家常菜536例

    一定要做给爱人的家常菜536例

    柴米油盐的平和生活:由浪漫的恋爱迈入婚姻的殿堂,生活不再只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了,而是多了份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平实,汤汤水水、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才是生活永恒的旋律!厨房带来的温馨和浪漫:一个没有厨房的家不是完美的家。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了,回到家里还是冷锅冷灶的没有一点儿生气,要么是出去找饭吃,要么就将就一下吃泡面,这样的家怎么能是一个理想的港湾?谁不想与爱人其乐融融地共享晚餐?谁不想享受厨房带给两个人的温馨和浪漫?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句爱的叮咛,都是如此的体贴和美好。
  • 爱在时光深处绽放

    爱在时光深处绽放

    “十二年算什么,二十年我都不怕!”二十四岁的苏茼,喜欢上了三十六岁却依然单身的服装公司老板温柏言,义无反顾地要和他在一起。然而他的温柔下是一抹淡淡的疏离,他的心似迷宫,她无法找到入口。她患得患失,期望他的温柔只属于她,他却一再游移不定,看不见她的疼痛和疯癫。一段长达十年的感情形成刺,来自家庭的阻力……兜兜转转之后,已分处两个城市的他们,能否跨过十二年的差距走到一起?
  • 天河冰王

    天河冰王

    漫漫天河,无数大千世界,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唯有仙王。冰灵体的少年南夜,从小背负卖身契约,步步艰难,终于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当战就战,经千劫万难,本心不改!遇强更强,证无上大道,百炼成王!……一个不太一样的修真世界。
  • 网游之NPC生活实录

    网游之NPC生活实录

    当一个游戏角色有了自我意识;当一个游戏角色有了自我意识还陪在重生主角身边;当一个重生角色好运不断却有个npc拖后腿时?呵呵哒,她只是不想反复读档而已。
  • 彼岸花开彼岸

    彼岸花开彼岸

    她叫曼珠,蛮族族长独女,族中受人尊敬的德雅。她平生酷爱红装,那血一般鲜红的色彩,好似她的个性:骄傲,张扬。那日清晨,她站在忘川河畔,遇见那个令她永世难忘的男子。她曾后悔过:若是那日没去忘川河畔,没有救下他,是不是不会这样,族人们将在她的守护下,和平安宁地过着日子;而她。仍是那个骄傲张扬,爱着红装的曼珠德雅……可,一切都回不去了,不是么?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