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秦王躺在床上,病得不轻,说话都费劲。不过,没李神通渲染得那么严重。
李渊忙问怎么回事。世民握住老爹的手,声音沙哑、呜咽,看来是舌头受到刺激,捋不直了。
李渊侧着耳朵,听了半天,才清楚原委。
原来,李世民从突厥得胜归来,朝廷重臣纷纷宴请、接风,以示祝贺。昨天晚上,建成和元吉也发出邀请,请世民喝酒。世民不想去,可转念一想,若是不去,又授人以柄,再到老爹那里告自己“自恃功高、目中无人”,也很麻烦,索性去了。
不过世民留了个心眼,酒没多喝,应付了一下,就回来了。争斗已久,貌合神离,酒宴自然长不了。
恰是这种貌合神离,救了世民一命。倘若开怀畅饮,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
世民吃罢了酒,打道回府。刚进家门口,突然腹痛难忍,喉咙如猫抓一般,奇痒不堪。
世民惊呼:“酒中有毒!”话音未落,吐血数升,瘫倒在地。
秦王府一片慌乱,忙找来大夫,开药解毒。所幸世民喝的不多,侥幸捡回性命。淮安王李神通听说,来看世民,闻知实情后怒不可遏,进宫面见皇上,奏明实情。
李渊来看儿子的时候,病情已趋于稳定,所以没觉得像李神通说得那么严重。药毒毕竟不是普通疾病,毒劲儿过去,就没什么大碍了。
李渊听罢,长叹一声:“老爸我最担心的,就是你们骨肉相残,没想到,还是发生了。当年太原起兵,能平定中原,多靠你出力。当时想让你当太子,你还推辞,现在怎样?你不当太子,建成不也猜忌你吗?
“建成当太子这么长时间了,再换太子,也不现实。你兄弟两个,同处京城,争斗激烈,实在不行,你还是去洛阳吧。陕西以东的地方,你负责管辖,也可以叫天子、做皇帝;以西的地方,还是给建成继续做太子、做皇帝吧。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俩都很优秀,失去哪一个我都心痛啊。”
世民眼泪都下来了:“爹爹,儿臣不想如此,还想给您养老送终、膝下尽孝哪!”
李渊低吟道:“不必推辞了,你俩在一块儿,早晚你死我活。突厥可以两个可汗,大唐两个天子,何尝不可?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世民无奈答应。
李渊回宫,世民休养了数日,逐渐痊愈,于是召集属僚,准备停当,眼巴巴等着皇帝下命令。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了几天,逐渐明白:老爹又改主意了。
原来建成元吉听说要让世民镇守洛阳,不由心惊:这不是放虎归山吗?他独据一方,并称天子,要兵有兵,要将有将,想吃油条吃油条,想喝豆浆喝豆浆,别说灭掉他不可能,他不反过头来把咱灭掉就不错了!
在长安,李世民再勇猛,也是匹夫一个,顶多身边有几个保镖而已,下手的机会多。
上次投毒,没搞死世民,已让建成惊出一身冷汗。倘若能把世民毒死,他死在哪里也就无所谓了,老爹不可能为死人搭上活人。
偏偏世民没死。幸亏药效发挥慢,世民在自己家中毒发。这下见了老爹,建成元吉就有话说了:他在自己家里吐血、得病,如何证明是我下的毒?人证呢?物证呢?有指纹吗?都没有。李渊也乐得模糊过去,世民命大,有惊无险,这事也就作罢了。
建成元吉知道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就使出浑身解数,密令几个大臣,给皇帝耳朵磨茧:
“哎呀,皇上啊,您可不能放秦王到洛阳啊!秦王手下幕僚听说要去,都乐得屁颠屁颠的,欢呼雀跃!他这一去,恐怕老虎归山,去得容易,回来却难!”
禁不住这些人的鼓噪,李渊耳朵疲软,专心和妃嫔享乐,把秦王镇守洛阳的事情,丢在了一边。
打心眼里,李世民早厌倦了兄弟间的明争暗斗。去洛阳,眼不见心不烦,心情也能好点。没想到,老爹又改主意了。
建成元吉“公关能力”超强,玩老爹于股掌之中,这不由让世民胆寒。他处处戒备,万分小心。
不祥预感笼罩在心头。
2. 密告太子党,“祸乱后宫”
孤注一掷,小李子发难
阅读第一眼
“赛马”为江山,李渊情何堪
对李渊,老高虽多有调侃,骨子里却敬佩。论胸怀,论格局,他不比李世民差。
他大智若愚,貌似懦弱,貌似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貌似是他的无能,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的死,他要负责。
他肯定会为此担责,为此痛心。但他更为李姓江山负责。即便死了建成、元吉,只要最优秀的这个儿子能让李姓江山持久承传,足矣。
他的选拔原则,是赛马,不是相马。赛马固然可能赛个头破血流,却能决出真正的优秀者。他也想两全其美,保全所有的儿子,但当双方势同水火,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力图保全卷入“太子争夺战”中的李承乾、李泰,最终选择了柔弱的李治。儿子是保全了,柔弱的李治却让武则天篡夺了江山。
主要人物关系谱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世民的不祥预感,不仅来自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还有几件事,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
第一件事,出现在尉迟敬德身上。
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在通俗小说中,和秦叔宝、程咬金等,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大将。
这些人物很多都有原型,但和小说差距比较大。李世民手下,最厉害的就是尉迟敬德,至于秦琼、程咬金(后改名程知节),就要差一些。
谋杀李世民未果,太子集团改变策略,开始各个击破,企图分化瓦解李世民集团。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武功盖世、战功卓著的尉迟敬德。很可惜,对尉迟敬德从收买到刺杀,一系列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若不是李渊异想天开,冒出个世民镇洛阳、大唐俩皇帝的主张,太子也不会如此火急火燎,接连出招。刺杀尉迟敬德未遂,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元吉找到老爹,说了几句坏话。李渊果然听话,命令:程咬金,马上离开京城,调康州任刺史。
程咬金是性情中人,一听皇帝的命令,急眼了,来找世民:
“我说大王啊,他们简直蹬鼻子上脸!你的左膀右臂,一旦被他们摘干抓净,还有活路吗?老子不去康州,打死也不去!”
还没等世民发作,建成的连环计,一波接一波地来了——
皇上有令: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秦王府的“高级智囊”,马上搬出秦王府,不准再作为幕僚使用!
世民更加憋气。建成元吉步步紧逼,已经让他没有退路。
其实,从中毒吐血的那一刻起,杀机,就曾在李世民大脑中一闪而过。他的经验、智力都告诉他,讲和已经不可能,要么他们死,要么自己死。
斗争,已经从唇枪舌剑,变成了针针见血、你死我活。
但,理智告诉他:不要留下把柄,要保全名声,政治上要成熟。而成熟的外表,是克制,极度克制。当然,克制的前提,是保全自己——一旦威胁到性命,便无需克制。
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私交甚好。两人都是历史名人,房玄龄、杜如晦是初唐名相,史称“房杜”。
论智商,这几人不在世民之下,然而,人臣毕竟不是人君,地位不同,境界便有差异。这些大唐精英,一流的聪明人物,却没摸透世民的心思:既要争取帝位,还要保全名声。
形势危急,房玄龄悄悄找到长孙无忌,道:“太子秦王,沟壑已深,暗斗渐成明争。对手步步紧逼、招招致命,再不动手,恐怕秦王难保,你我亦厄运难逃!”
长孙无忌道:“我正有此担心,秦王妇人之仁,没有动手之意,为之奈何?何况,太子虽然紧逼,却是通过皇上发号施令,没有形成直接冲突,又如何反击?”
房玄龄道:“箭在弦上,顾不得许多了。秦王必须痛下决心,掌握朝政,除掉太子,才是万全之策。此时若讲仁慈,恐怕不仅会酿成家族悲剧,更会酿成国家悲剧,导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孰大孰小,不可不知、不可不晓!”
长孙无忌点头,正待说话,房玄龄又道:“你是秦王大舅哥,你妹妹是秦王的老婆,关系密切;秦王若遭迫害,你必遭连坐。同气连枝、骨肉相连,这件事情,你去劝世民,最为合适。”
无忌答应。
世民听了无忌游说,还是下不了决心,转头去问杜如晦。阿杜的观点,和房玄龄如出一辙。
其他秦府门客、幕僚,除个别的表示沉默,都在怂恿世民:动手吧,是时候了!
太子集团步步紧逼、李世民决心未定之时,突厥又闹事了。这时候,李渊基本站在建成元吉一边,没考虑起用李世民。
建成主动提出:齐王元吉曾征讨突厥,较有经验,让他带兵出征吧!李渊欣然同意。
任何削弱秦王的机会,太子集团都不会放过。出征突厥,天赐良机。
元吉好不容易做回三军统帅,替老爹卖力气,哪能不讨点好处?他找到老爹,提出两个条件:
第一,秦王府尉迟敬德,勇冠三军,麻烦您下道旨,让他做先锋吧。
——阴招儿。尉迟敬德一旦到了齐王手下,能有好果子吃吗?赢了,是齐王指挥有方;输了,是先锋作战有误。
何况,恐怕尉迟敬德连理论的机会都没有,他在前方猛攻,齐王能给断后?恐怕不是断后,而是送他“就义”。
隐藏尸体,最简单的办法,是藏在一堆尸体里;害死对手,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他冲到战场上,冲到最前线。
所以,尉迟敬德如果去了,结局恐怕只有一个:英勇牺牲、光荣殉国。
第二,秦王府有很多猛士、卫兵,个个强壮得跟侦察连、特种兵似的,调过来用一下吧。
儿子替老子卖命,这些条件,李渊能不答应?
矛盾进一步激化。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急匆匆来到秦王府,也顾不上什么礼仪了,一见面就抢白世民:“你不想活了,我们还想多活几年!刀都架到脖子上了,难道坐以待毙?”
李世民还在沉吟:“这……都是亲兄弟,实在不忍动手。”
敬德怒道:“妇人之仁!现在我们上下齐心,实力雄厚,秦王名震天下,一呼百应。废掉太子,掌握朝纲,顺天应民!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胸怀小仁,才是逆天之举!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再不动手,恐怕战乱难免,生灵涂炭了!”
世民低下头,沉默不语。
其实,李世民考虑的,远比手下长远。他最大的担心是:兄弟内斗,政局一旦动荡,北方的突厥实力强大,早就虎视眈眈,巴不得你内乱。自乱阵脚、豺狼入室,局面一旦无法收拾,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不要忘了,大唐建国至今,只有短短八年,国家尚未统一,境内外敌对势力依然强大。
老爹创建的唐王朝,究竟会和汉王朝一样绵延数百年,还是和隋朝一样,成为短命鬼?
这个时候,谁都不知道。
无论李世民还是李建成,都有这层顾虑。李建成的形象,被后来的史官歪曲了一部分,事实上,此人并不阴险,性格相对宽厚。他和李世民斗争,有点迫不得已,毕竟,李世民集团风头太劲,对他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兄弟间的争斗,一旦上升到政治,就不是单兵作战,交战的因素就不再单纯,而是十分复杂。兄弟两人,即使个性上并无冲突,甚至互相包容,也有可能在集团力量的推动下,身不由己,血战沙场。
李世民、李建成,在这一时刻,身份不再是兄弟、骨肉,而是两股政治势力的领导核心。
权力争夺,是皇族的宿命,谁也逃不脱。
即便如此,李氏皇族的骨子里,宿命背后,都有些宽容的影子。而这,也是导致李世民明知政变已是箭在弦上,却犹豫不决、引而不发的原因之一。
他很清楚,大哥李建成,并非本性奸诈。倘若大哥做皇帝,未必能成秦皇汉武,但绝不会是昏君。
三个最有条件继承皇位的,除了太子李建成,便是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
建成宽厚,元吉阴险。李世民清楚这一点。若没有元吉从中撺掇,他和建成或许闹不到这种地步。
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建成是太子,元吉不是。
如果太子是元吉,毫无疑问,为公为私,李世民都能放心大胆、毫无顾虑地大干一场,赶走元吉,自己登基。
问题是,太子的作为,并不猥琐,远未令人发指,能力、品德,也在元吉之上。把江山交给他,老爹放心,李世民如果完全出于公心,也比较放心。
就此而言,李世民最大的顾虑,就是自己发动政变,会显得“不义”。
李建成罪不当诛,甚至将来也可能是个好皇帝,我方难兴“正义之师”——李世民的这一顾虑,还是被手下智囊窥破了。
智囊们知道:李世民再不动手,恐怕悔之晚矣。必须打消主子的顾虑。突破口在哪里?
——李元吉。
没错,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结为联盟,假设建成是“好人”,元吉是“坏人”,兴“正义之师”的突破口,就在元吉身上。
智囊一席话,戳到要害:
“没错,太子李建成这人不算很坏。可李元吉呢?一言以蔽之:凶狠暴戾。就算李建成做了皇帝,李元吉能安安心心侍奉他兄长一辈子吗?”
“答案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