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儿:“男女之间,的确不平等。您和皇上患难与共,皇上登基后,可以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广纳妃嫔,可您呢?得着什么好了?”
韦皇后嗔笑道:“你这坏人,不教人学好。难不成你让我学村野农妇,偷汉子不成?好歹,我也是宫廷贵族。”
婉儿嫣然一笑,道:“那则天大圣皇帝,又如何呢?”
韦皇后会意,不禁一笑。婉儿见皇后有了些许意思,索性走上前去,附耳言语一番。韦皇后假意推诿,婉儿知是故作矜持,也不管她,自行安排去了。
上官婉儿贡献给韦皇后的这个男宠,不是别人,正是唐中宗的表弟、亲家翁武三思。
这段风流韵事,让大唐的宫闱之乱,更上层楼。
可怜的唐中宗,两顶绿帽子戴上了头,还怡然自得,把帽子洗洗干净,愈加光彩照人。
有了床底之欢,韦皇后在皇帝面前,格外为武三思美言。光她也就罢了,偏还有个乖巧的上官婉儿,内可侍奉,外起诏书,她再从中撺掇,由不得皇上不对武三思刮目相看了。
武三思,提拔为司空;武攸暨,即太平公主的第二任老公,封为定王;武崇训,即武三思的儿子,娶了安乐公主,自然封为驸马。
几乎一夜之间,武则天倒台之后,武氏集团重新复兴。
武氏复兴,让另外一部分人,大为惊恐。
不是别人,正是张柬之、桓彦范等五大臣为核心的老臣集团。正是他们,力拥唐中宗,逼武则天退位。
张柬之等原以为,唐中宗继位之后,必然对武氏集团有所动作。即便没有动作,武则天一死,武氏集团没了靠山,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事实却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
唐中宗软弱可欺,不仅没对武氏下手,反倒黑白不分、大加提拔。这还不说,居然和武三思成了莫逆之交,三天两头往武三思府第跑,甚至武三思和韦皇后在床上下棋,他还在旁观看。
唐中宗胸无大志,喜好玩乐。韦皇后爱一种赌博游戏,和武三思赌博时,他便为皇后计数,忙得不亦乐乎。
面对这样一个玩乐皇帝,张柬之等老臣一筹莫展。
事情向着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上官婉儿重操旧业,为唐中宗起草诏书。
古代,存在着“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制衡,也就是说,皇帝也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诏书发布之前,宰相要看一下,提出意见,也有权反对,防止皇帝独断。
上官婉儿和武三思,为垄断权力,要求唐中宗出了一种“墨敕”,皇帝手谕,可以绕过宰相,直接施行。
等于把宰相架空了。
唐中宗是个玩乐皇帝,对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不闻不问,任其摆布。婉儿经常把诏书内容盖住,找到唐中宗盖章,唐中宗看也不看,玉玺一挥,盖!
如此放纵,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能不无法无天吗?
武三思怂恿唐中宗,把张柬之等五大臣“明升暗降”,调到外地为王,让他们远离了政治中心。
这种行径,自然激起了其他大臣的抗议。武氏集团与老臣集团,你来我往,互相参劾,正面交锋。
交锋的结果,老臣集团占了下风。五位元老,连续被贬,朝不保夕。
武三思还不满足,不顾廉耻,使出了最恶毒、最猥琐的一招。
这一招,宛如外星来客,天马行空,非一般人智力所及。
他居然秘密派人,放出流言,把韦皇后的风流韵事,和盘托出。既然风流韵事,想必也包含他自己在内了。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这还不算,他故意让人把这些流言,传给唐中宗。唐中宗再窝囊,也是一国之君,哪里受得了?
软弱的唐中宗,终于暴怒一回,下令严查。
武三思能引火烧身吗?他不弱智,当然不可能让人查出真相。他的目的,是借火烧人。
他秘密嘱托审案人,就说此流言,乃五大臣所为。
末日来临。
五大臣被彻底流放。武三思这一回,真是做到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赶尽杀绝。五大臣中,除两人在路上病死,剩下的三人,悉数被杀。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五大臣为核心的老臣集团,本已大获全胜,哪料想,因为小小疏漏,因为一点麻痹,被武氏翻了盘,满盘皆输,人头落地。
政治,就这么残酷。
第一次的交锋,以武三思的胜利、五大臣的死亡而告终。
政治历来的法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者。
面对武三思集团与韦皇后集团的紧密勾结,反对势力开始反扑。
五大臣死了,但他们只是逼宫武则天的代表人物,而非全部力量。五大臣一死,其残部向另一个重要人物靠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唐睿宗、现在的相王李旦。
李旦生性平淡,不喜纷争。武则天时代,本来他是皇太子,武则天听狄仁杰建议,把他的哥哥李显(即唐中宗)立为皇太子,他毫无怨言,甚至有些如释重负。
他不喜欢明争暗斗,厌倦了宫廷政治,所以,对皇帝的位子,他能让就让,决不主动去争。这也给他的几个儿子,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面对帝位,几个儿子互相推让,不争不抢。
可以说,他是唐朝皇帝中,很另类的一位。
不过,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为了大唐江山,为了李氏血脉,为了不再出现一位韦女皇,他咬着牙,抛头露面了。
论性格,另一个重要人物——太平公主,更适合成为反对武氏集团的首脑。可惜,她有两个先天缺陷,让大臣难以放心:第一,她和母亲武则天感情深厚,咱们逼退了武则天,她表面上愿意并且出力,但会不会在几年几十年后反悔、算旧账,谁也拿不准;第二,她的现任老公武攸暨,正是武氏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脚踩两只船,让大臣们难以对她放心。
因此,相王李旦,自然而然,成为中坚力量和首脑人物。
审时度势,李旦作了一个令武氏集团措手不及的决定:劝说唐中宗,速立太子。
这一决定,李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唐中宗重返长安之时。
前面说过,武则天害死了王皇后、萧淑妃,经常做噩梦,要求唐高宗把洛阳作为神都。称帝后,武则天一直在洛阳,朝廷自然也在洛阳。
唐中宗705年正月继位,当年腊月,武则天去世。在武则天退位但还没去世的这段时间,大唐的朝廷也在洛阳。
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朝廷迁回长安。
皇宫回迁,韦皇后、上官婉儿这些妇道人家,急着装饰宫廷,置办房屋,忙得不可开交,分不出精力盯皇上了。身边少了耳目,和唐中宗私下谈些事情,也就比较方便。
李旦选择了有利时机,密会唐中宗,要求唐中宗把卫王李重俊,立为太子。为增加筹码,李旦秘密约见太平公主,争取支持。
太平公主也深恨韦皇后所为,十分赞成。
李旦、太平公主最担心的,并非武三思,毕竟他的后台武则天已经倒了。他们最担心的,是韦皇后,这个企图复制“武则天路径”的女人。
很多事情已经露出了苗头,包括韦皇后十分娇纵的那个女儿——安乐公主,也是飞扬跋扈,十分张狂,甚至要求唐中宗封她为“皇太女”,显然也对女皇帝情有独钟。
唐中宗虽然软弱、糊涂,但出卖祖宗,他还不敢。在李旦、太平的劝说下,唐中宗同意把李重俊立为太子。
几个人密谋的详细内容,已无从寻觅。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唐中宗会犹豫着问:“这事儿要不要听听皇后的意见?”因为,李重俊非韦皇后所生,是庶子,而非嫡子。韦皇后只生过一个儿子,是嫡子,但早被武则天害死了。
这个念头,被两人晓以大义,彻底浇灭。于是,一道诏书,在韦皇后、武三思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出:卫王李重俊,立为皇太子!
诏书一出,慌了若干人。
韦皇后自不必说。别人的儿子成了太子,自己就很危险,她如何不急?
武三思也有点失落,这么重要的事情,皇帝竟然没和自己打招呼。他感到了大权旁落的危险,时刻准备作最后的搏杀。
还有一个特殊人物,也是火冒三丈、怒气冲天。
正是当年唐中宗解下外袍、作为襁褓,促其安然成活的安乐公主李裹儿。
李裹儿未必瞧得起武则天,但毫无疑问,她内心也有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成为下一个女皇。
在李重俊成为太子之前,她的这一思想,就已萌芽。
她是这么推理的:
自己的亲妈是皇后,皇位继承人理应是皇后的孩子。皇后的儿子、自己的哥哥,本可成为皇太子,可惜死了。哥哥死了,剩下四个女儿,安乐公主是老幺。论父母的宠爱,三个姐姐显然比不过自己,且胸无大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比之下,自己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基于这样的推理,安乐公主找到老爹,要求把自己封为“皇太女”。
可不是嘛,既然有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凭什么不能有皇太女?
中宗还当了真,正儿八经和大臣商量。唐中宗有个可取之处,知道这种事情非同小可,要找敢于直言的大臣商量,才会兼听则明。他找到大臣魏元忠。
魏元忠一句话,让唐中宗把立皇太女的念头打消了:“公主封为皇太女,驸马爷封什么呢?皇太子吗?”
话不在多,在精。
一句话把唐中宗憋了回去。对啊,是那么回事。
安乐公主勃然大怒,痛骂魏元忠:“武则天能做女皇,我为什么不能做皇太女?”
唐中宗一听,昏庸之心又发,允许宝贝女儿开府置官。
开府置官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待遇,只有权重一时的大臣,才有此待遇。比如三国的曹操,大权在握,在丞相府,设置幕僚、参议政事。唐代的太子,也有权开府置官,自设幕僚。
老爹允许开府置官,提高了政治待遇,安乐公主满心欢喜。
得意,不可忘形。人一旦忘了自己是哪只猴子变来的,就容易不知好歹。
安乐公主一个不知好歹,结果不仅死了老公,还差点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允许开府置官,安乐公主志得意满。不成想,皇帝一纸诏书,不起眼的李重俊成了皇太子,让她大为光火。
小女子没什么城府,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不知隐忍,对太子呼来喝去,毫不尊重,居然称太子为“奴才”。
太子李重俊,毕竟血性男儿,遭一女子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要报复。
当然,更深层的考虑是:如果一味任韦皇后、武三思集团胡作非为,恐怕不等自己继承帝位,就被对手消灭了。
李重俊把满朝大臣筛了一遍,相中了两个人:魏元忠、李多祚。
这两人,都是当年老臣集团的中坚力量,因为地位较低,并没有被武三思作为主要对手除掉。
魏元忠当年敢和张昌宗、张易之对抗,李多祚则是政变时皇宫卫队的主要首领,都是值得信赖的人物。
很可惜,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力量——相王李旦。
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叔父联合?李旦阅历丰富、老谋深算,在朝廷中有很大威望,和他联合,最有胜算。
李重俊偏偏忽略了这股力量。
老高以为,这种忽略,是有意为之。当年狄仁杰建议把李显(唐中宗)立为太子时,说过一句“将来可以兄终弟及”的话,哥哥死了,让弟弟当皇上。因为当时的弟弟李旦,名义上还是嗣皇帝,让李显做皇太子,等于废了李旦,所以,狄仁杰才建议李显死后,弟弟李旦继承帝位,作为补偿。
对此,李重俊当然有所顾虑。他担心,如果借李旦的力量铲除武氏集团,李旦更为壮大,必然会威胁到自己。
李重俊太不了解这个叔叔了,他甚至忘了,正是这个叔叔,极力把他保荐为皇太子。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在自己势单力薄,缺乏强大依靠的前提下,李重俊铤而走险。
冒险,往往以生命为代价。
太子李重俊,秘密联络魏元忠、李多祚。可惜,此时的魏元忠,经历了若干变故,变得老奸巨猾、缩头缩尾,不像以前那么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了,在朝廷的威信,也有所减损。
太子密谋诛逆,魏元忠本不愿掺和。可巧,正好有人给魏元忠上书,描述朝廷罪过,元忠读了,不觉脸红。想到此处,对太子的密谋,也未加劝阻。
反正有李多祚出头,魏元忠正好可以作壁上观,进退自如。
这个李多祚,身为武将,政治经验不足。逼宫武则天,胜利来得过于轻松,让他麻痹大意,以为只要有数百兵士,搞场政变,干掉对手,易如反掌。
他忘记了,当年张柬之在政变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最终,凭借为数不多的500宫廷卫队,逼迫武则天退位。
大意的李多祚,这一次更加大胆,凭借300人,就想灭掉武氏集团。
会是如何下场?
闲话休题。却说李多祚,假传圣旨,和太子李重俊,带领300皇宫卫兵,杀奔武三思府第。
武三思毫无防备,一家人正在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羽林军冷不丁杀入,武三思大惊失色。李多祚大喊:“奉太子命,诛贼除逆!”
话音未落,士兵冲上前去,将武三思一刀劈死。
同时被杀的,还有武三思的儿子、安乐公主的老公武崇训。
斩尽杀绝,免留后患。李重俊命令:大开杀戒,武氏子孙,一个不留!
又是一场血案。
只是,尸体当中,少了李重俊最想杀死的人物——安乐公主。原来,安乐公主入宫未归。
入宫未归,又能如何?李多祚等人的目标,除了武氏集团,还有祸乱宫闱的韦皇后、上官婉儿。在武府杀不死你,在皇宫也不会放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