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13100000018

第18章 文明重建(2)

(沈祖啸张笑薇)

流行语

迪斯科

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在国内上映,由此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如今,这部电影的情节已变得模糊,但提起主题歌《吉米,来吧》,很多人仍记忆犹新。当年,这首迪斯科舞曲曾在大街小巷传唱,随之劲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陆续引进《猛士》等一系列经典西方迪斯科音乐,包括《chachacha》等舞曲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旧闻新看

一公司千人求职

重庆民生轮船公司今年3月重建以来,收到的求职信件有500多封,接待求职者逾千人。

可是时至今日,却一个人也未能调进,天平的一端是千是百,另一端却是零!

为什么人才这样难于流动呢?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部门所有制,是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一个人,一旦被分配到某个单位,某个地方,不管专业是否对口,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个人才智能否充分发挥,想挪挪窝,是极其困难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大量积压人才,一些地区和单位需要某种专业人才,很难调出人。

如此落后的体制,管活人用“死人”方法,使多少人闲白了少年头!使多少人的美好理想成了泡影!如果要算浪费账,在我们这个人才相当缺乏的国家里,人才的浪费是相当惊人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4年7月7日第2版

原标题:《为什么还是“0”》作者:万小光

第三节百姓生活 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荧屏拓宽百姓视野

“没有电视,生活会失去一半精彩”

《新周刊》曾做过一个名叫“砸烂电视”的专题,文中列举出电视的十宗罪,其中有电视把你的大脑当垃圾桶、是你孩子的教唆犯、是你时间的“小偷”等等。但你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当你第一次和电视结缘后,你和它的关系就日渐亲密,甚至不可或缺。

电视让家庭变影院

家住乌鲁木齐市五星路的毛圆圆今年30岁,当年,因为父母都在运输公司上班,家里算是富裕户,也成为乌鲁木齐市最早拥有彩色电视的普通家庭之一。

到现在,毛圆圆依然能清晰记得家里买来第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时的情景。

那是1984年10月的一天下午,毛圆圆的爸爸推着自行车回来,车子后面驮着一个大箱子,妈妈小心翼翼地在后面扶着。毛圆圆好奇地问妈妈,箱子里面是什么,妈妈说:“是电视机。”毛圆圆立即兴奋地跳起来。

此前,圆圆的姥姥家已经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次圆圆家买的是一台金星牌彩色电视机。

到了晚上,左邻右舍的人都聚集到毛圆圆家里,当电视里显出了彩色的人影时,原本热闹的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被画面紧紧吸引,直到电视节目结束,出现满屏雪花也舍不得离开。

从此,圆圆家成了小朋友们的乐园,每到傍晚,家里就会有很多人,有的人挤不进来就趴在窗户边,有的还骑在院里的大树上。“那时候隔壁家有一个小男孩,和我差不多大,他每天傍晚都会用筷子串两个馒头,一路小跑冲进我家坐在小板凳上,边吃边看电视。”

毛圆圆还回忆说:“1985年春节时,听说我家买了电视机,住在沙湾的舅爷爷等亲戚都赶了过来,浩浩荡荡20多个人。爸爸就在家里生了两个炭火盆,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完后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聊了好久。”

电视走进全疆农村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开始走入全疆农村家庭,家住乌鲁木齐市团结路的王焱曾是阿克苏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的会计,她亲历了当年电视机走进地州的情景。

“每到秋收完毕,大批农民就赶着毛驴车早早来公司排队买电视,每天的队伍都有四五十米长,我们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当时一台电视700元左右,公司每天的营业额都达十几万元,每天的营业款都能装满一个电视机箱子。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左右。”王焱回忆说。

为了改善电视的收看效果,人们还想出很多办法改造电视。父母家在伊犁的小文记得,1985年,家里买了一台14的雪莲牌黑白电视机。“因为电视屏幕太小,爸爸就买了一个和屏幕差不多大的放大镜,放在电视机屏幕前,这样看起来电视里的人就大了很多。后来,我还看见邻居家买了塑料彩条贴在电视屏幕上,这样看电视就有了颜色。”

小文说:“最有意思的是,那时每到冬天,家家用电增加,电压就会很低,带不动电视。为了能看上电视,大家就发明了用自行车发电的方法:把发电机装在自行车后轮上,想看电视的人轮换上去骑半个小时,可每次换人时就会停电,总不能看尽兴,后来市面出现了调压器,家家都赶在春节前去买,以保证不错过春节晚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从彩色到纯平、高清,现在,液晶、等离子等电视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电视传送日新月异

当普通百姓家的电视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新疆的电视传输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现在陕西电视台工作的于聚义曾是新疆电视台的老员工,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979年12月5日,新疆电视台开始正式传输彩色电视节目。

197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叫北京广播学院)的于聚义回到新疆进入新疆电视台工作。那时,新疆电视台一周只能播一次黑白电视节目,每次一小时。

于聚义说:“那时候电视信号非常不稳定,图像总是飘来飘去,为了保持信号稳定,台里决定改造发射机并尝试着发射彩色电视信号。由于没有彩色发射机,我们只能把原来的发射机进行改造,用了大概4个月时间,我们改装好了发射机,开始在7月试播彩色信号。当时新疆电视台只能使用一种名叫“代代红”的胶片,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彩色胶片,拍摄出来的图像只是稍微带点红色而已。后来我们又去录制了中央电视台的彩色节目,并购进了彩色拍摄设备,大概到了12月,新疆电视台才开始正式播出彩色电视信号。”

随后,电视传输技术也开始发生变化,1989年2月20日,新疆电视台开始正式使用通信卫星向全疆传送维、汉、哈三种语言的节目,1993年,新疆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全疆观众开始看到其他省区市的节目,而如今,数字电视已开始在全疆普及。

电视改变百姓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排球女将》……几乎部部电视连续剧都能引发热潮,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毛圆圆记得,那时候女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用家里的窗帘和枕巾、床单等物品把自己打扮成电视剧里的古代美女,学她们走路、说话,甚至背下每个人的台词。而男孩子则聚在一起练武功,一会儿“降龙十八掌”,一会儿猴拳、蛇拳。

今年33岁的李响提起童年往事仍历历在目,“我记得小时候最爱看《射雕英雄传》等武打片,羡慕里面人物的轻功。有段时间,每天放学后,我就从房顶往下面的草垛上跳,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练就一身好轻功。”

伴随港台剧风潮走进人们生活的还有明星贴纸,那时候学生们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买一个笔记本用来抄电视剧歌曲的歌词,然后在空白的地方贴上明星贴画,谁的笔记本抄得多、贴得全,就能成为大家传借的对象。

从事媒体工作的刘静还保留着当年的十几本手抄歌本,几乎每本上都贴满了明星贴画。她说:“那时父母每天都会把买菜剩下的分分钱给我,让我存零用钱,我一存够三毛钱就偷偷去买贴画,梁朝伟、黄日华、翁美玲都是我们最喜欢的明星,这成了我们当时最大的乐趣。”

正如着名主持人赵忠祥所说:“电视机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电视,我们的生活不会那么丰富。如果没有电视,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一半的精彩。”

(叶富伟)

流行语

菜篮子工程

曾一度流行的“菜篮子”,其背后有着强烈的符号隐喻,即副食品短缺和物价上涨。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居民冬日的当家菜是“萝卜、白菜、土豆”。为改变餐桌上的单调颜色,农业部于1988年发起“菜篮子工程”,大量菜园子、养殖场等副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建设。

8年后,曾经的“高档食品”肉、蛋、奶已变成一种家家必备的寻常食品。目前,肉和蛋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而菜篮子工程并未就此结束。它在21世纪的新任务不是要让人吃得饱,而是吃得好。“绿色”、“无公害”成为关键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已实行20年的漫长“工程”是一部改革史的缩影,并且永无止境。

旧闻新看

《“倒蛋部队”冲破封闭山门》

在西宁到互助的公路上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农民想把鸡蛋或清油带到西宁去卖几块钱,结果逃不过“卡子”。轻者东西被没收,重者被送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他们被称为“倒蛋部队”,最早冲开了封闭的山门,游泳于商品经济的海洋。

一夜春风,那些挡在致富路上的“关卡”被拆除了,但“倒蛋”的农民却仍心有余悸。有一个“倒蛋”队员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收了200来个鸡蛋,正要去另一个村子,突然发现远远一辆小吉普开来,心中不由一阵发慌,猛蹬着车子拐进一条小土巷,没走多远就在一个泥淖里拐翻了,蛋清蛋黄流了一地。

尽管如此,“鸡蛋卖给谁”的年代毕竟过去了,互助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一面要求有关部门给鸡蛋运销户提供便利,一面树立“倒蛋”典型,给予表彰奖励。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8年12月18日第2版

原标题:《土乡的“倒蛋部队”》

第四节百姓生活 1979年全疆每天119万人次看电影

姐弟俩凌晨两点看红楼梦

2008年9月23日,在新疆人民剧场二楼技术部办公室里,于文兵正坐在办公桌前仔细整理属于自己的物品,抽屉里各种书本、桌面玻璃板下压着的老照片,他都慢慢取出来,一一装进袋子里,准备带回家——他已在前一天向领导递交了退休报告,9月25日,于文兵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1978年,27岁的于文兵抱着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的愿望来到新疆人民剧场,成为一名窜片员,这一干,就是30年。从跑片员、放映员、技术员、技术经理到现今的技术顾问,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电影在新疆的30年发展历程。

每天骑车去窜片

因为从小特别喜欢看电影,于文兵的梦想就是当电影放映员。文革结束后,于文兵来到了人民剧场。“那时候拷贝很少,一般是几家电影院共用一个拷贝,需要窜片员送、取电影拷贝,我就自愿去当了窜片员,因为能近距离接触放映机。一部电影通常是十几本拷贝,要来回跑3次才能拿完,我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幸福、团结、儿童等几家电影院之间跑,最远的时候还要到地调处去窜片,通常是刚刚放下就又要出发,冬天的路很滑,一路上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对于当年的经历,于文兵记得非常清楚。

在当了一年多的窜片员后,于文兵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放映电影。最初的放映机很落后,要用炭晶棒燃烧来做光源,放映前要先把炭晶棒的正负极调到恰当位置才能燃烧,等燃烧一段后,又要停下来重新对准。

此外,那时的胶片也因为技术原因非常落后,有时在放映过程中因为温度太高会自燃。“师傅当时就告诫我们,在放映时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还要闻。我听说当时有家剧院在放映《红日》这部电影时,胶片就突然着起火来了。”于文兵回忆说。

买票队伍长达30米

于文兵说,在30年的电影放映生涯里,最让他难忘的是当年人们观看电影的热情。“那时候人民剧场只有一个厅,每天早上还没上班,卖票窗口就围满了买票的人,小小的窗口伸进来十几只手,谁力气大谁就能买上。后来观众就自发排队发号,按号买票,每天排的队有30多米长。”

电影院当时绝对是最火的娱乐场所,每天从早到晚,场次都排到了凌晨两三点,仍然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为了能买到电影票,大家开始拉关系,找在电影院工作的熟人,那时如果谁家有人在电影院工作,绝对会成为显摆的资本;谁要是有本事弄到几张电影票,那更是大家眼里的红人,而于文兵就是这样的红人。

于文兵说:“有一次,别人给了我两张在团结剧场上映的《红楼梦》的电影票,场次是凌晨两点钟。在火车西站工作的姐姐听说了,兴奋地骑着自行车从西站赶来和我一起去看。我们到团结剧场后看到,门口黑压压地站了几百人,很多人并没有票,但希望能碰运气看有没有退票的人。”

自治区电影公司的统计显示,1979年是全疆电影观众人次最多的一年,当时全疆人口不足2000万,而电影观众达到4.3亿人次。按一年360天计算,当年每天全疆电影观众有近119万人次。

《庐山恋》冲破吻戏禁忌

从文革时期观众只能看到8个样板戏,到现在每年上映100多部各国电影,和全国一样,新疆的大银幕在改革开放30年里也经历了冲破诸多禁忌的过程。

自治区电影公司第一任经理、现已83岁的李杰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国产片还比较少,大部分是苏联和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观众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文革开始后,电影就只剩下8个样板戏,其它都被封存了,直到文革结束,电影才解禁。

同类推荐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本书总结了我国内部控制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了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展现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并剖析揭示了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摘要回顾了会计控制和工商企业内部控制。
  •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明德善道: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命名为“明德善道”,就是我们对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征的把握与阐释,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与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亦即秉承以德立校的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热门推荐
  • 名门闺煞

    名门闺煞

    红罗帐冷,寸寸屈辱。庶姐害她千夫所指,而他命人打断她的双腿,剖她之腹。她若死了,六月也飘雪。害她家毁人亡,名节尽失的人,她终将一个个找回来。庶姐恶毒,便撕开你的美人皮;渣夫无义,那就赏你个家破人亡,痛不*生!可是那个人,在她杀红了眼的时候,却替她挡住了所有的鲜血。“丫头,用我一生换你半世安稳,可好?”“不好!”她拒绝“你若与我真心,我定与你比肩,笑看风云!”重生而还,她手执利刃指仇人,从此拉开一个煞神的传说!
  • 云若见月明

    云若见月明

    桃花树下那抹月色身影,明月下那袭墨色背影……桃花片一:“阿月,你这是在做什么?”看着满脸敷着瓜片半躺在软榻上的子书汐,云千墨讶然道。“敷面膜”子书汐轻轻地开口,双眸在看到云千墨的脸后亮了亮,接着开口道“你要不要过来与我一起敷敷看?”云千墨默“……”……“感觉如何?”子书汐问道。“凉凉的,”云千墨紧闭着双眸半晌才开口。子书汐双眼冒着亮光,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堆堆银子放在她眼前,不说这黄瓜片面膜的效果、就冲云千墨这个人就够水月坊挣一大笔了……桃花片二:“风天启,你看天上有只牛”子书汐打断侃侃而谈的风天启,指着天空道。“什么都没有啊!”风天启望着上方半晌。“还是你吹上去的,你竟然没看到”“……”……
  • 独立的夏又又不相信婚姻

    独立的夏又又不相信婚姻

    “慕澂风,你这么好,值得更好的人,你看看我,我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就不正常了。”夏又又抬起头直视慕澂风的眼睛接着说,“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你有多喜欢我,我一直都给自己留着后路,我不信任你。我相信我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可是唯独婚姻,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经营的很好,也不相信我会遇到一个万年绝版好男人。人生这么长,我不相信有谁会一辈子陪着谁,最多十年估计就开始两两相厌,可是万一我不厌烦你,我还是爱着你,可是我担心你厌烦我了,我还那么那么的喜欢你,如果你背叛我了,我肯定会恶毒的趁你睡着的时候杀了你,或者做出更恐怖的事情来……”夏又又说着说着蹲下去,向小兽一样呜咽。
  • 初情似钰

    初情似钰

    年少时无意的帮助,却是她们之间情缘的开始。多年后回来无觅处,不想那人就在眼前。
  • 如果不是真的爱你

    如果不是真的爱你

    如果不是真的爱你,就不会痛得如此彻底。世人常感叹世事无常,生活就是没有剧终的连续剧,演绎这世间百态,好与坏、是与非、得与失、又岂是你能把握?历经俗世沧桑后,突然发现,彼此的梦、彼此的幸福、彼此的承诺已渐行渐远、朦胧飘渺,看着一点点、一步步、一天天的远去,却没了力气、没了勇气、没了欲望去抓住,守护,那最初的一切……那最初的美好,已被情难自己的现实打得粉碎,硬将这物是人非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实是绳,捆绑了翅膀,束缚的又岂是自由。梦和现实,一起,碎了,洒了一地,乱了自己
  • 绝代蛮后

    绝代蛮后

    她是左相府的三千金,深受爹娘的宠爱,却遭到族人唾弃鄙夷。被逼入嫁东宫,成为痴儿的太子妃,从此卷入永无休止的权力争斗之中。无意中发现惊天秘密,太子竟是伪装?更有激烈的朝堂争斗?那又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绝代蛮后如何风行天下!
  • 教你学同义词反义词(下)(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教你学同义词反义词(下)(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大清贞妃传

    大清贞妃传

    她是倔强的、任性的女子,和阿哥斗嘴、和格格打架,连孝庄都笑说她是极好的娘子人选,但是却爱错了对象,爱上了注定不能爱的顺治,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出家的皇帝,他与她的爱妃董鄂妃又有什么缠绵天地的爱恋呢?爱江山不要美人,她的爱到底有几分。
  • 长春真人西游记

    长春真人西游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剩下的盛夏之盛夏的暗恋

    剩下的盛夏之盛夏的暗恋

    当不爱交朋友的他,不爱说话的他,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他,爱上课的他,遇到活泼阳光的她,废话好多的她,情商很好的她,不爱上课的她,会怎么样呢?开学第一天就到处乱交朋友,上课也不听,在那边玩QQ。“喂!很烦耶!”“我玩手机又不是你,烦什么?”算了,还是不理的好,高冷的他会变成逗比的他,像猴子似的她,会变成安静的美少女,“我不信”“不信,你看看”因为一次转学,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也令他她有了很大的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