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九州春秋》
【故事】
三国时,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对峙,两军胜负难分,相持不下。眼看这天气每天都下阵雨,军中粮草快没了,又没有取胜的好办法,曹操为此十分苦恼。一天晚上,士兵进军帐里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傻呆呆地看着碗里吃剩的鸡骨头思考对策,随口就回答士兵说:“鸡肋!”
口令传了下去,主簿杨修听说曹操以“鸡肋”做口令,便开始打点行装。有人不解地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啊?”
杨修说:“丞相马上撤军回去了,我早做准备,免得到时慌乱。”
“为何这么说啊,我没听到命令啊!”
杨修答:“以‘鸡肋’做口令,分明是指这汉中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见丞相正在犹豫难决,但不用多久肯定会退兵。”
大家听了杨修的解释,联想当下的境况,都觉得有道理,纷纷开始收拾行李。曹操发觉此事后,以为士兵们开始有退意,非常生气,下令把杨修抓了起来,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他斩首。
【含义】
“鸡肋”表示没多大意义,又不忍心扔掉的东西或者事情。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不必犹豫不决,要果断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