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疏极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出长安,经襄阳,浮汉水,入长江,再东去九江的谪戍途中,以及在江州的日子里,写了很多抒发抑郁苦闷的小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山鹧鸪,雉科鸟类。体肥短,大小与鹧鸪相似,但嘴稍纤细,与头几乎等长。鼻孔长又直,喉颈裸露或羽毛稀疏,趾爪较长。种类多,有红胸、棕胸、环颈及四川、海南山鹧鸪等。羽毛、形态差别较大,常栖息于山地、高地绿树、竹林之中,喜欢群居,行踪隐蔽,食种子或昆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和南方诸省及西藏南部。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盝?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
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山鹧鸪”……“苦竹岭下寒月低”,诗人描写山鹧鸪的啼叫,从早到晚啼叫不停。啼叫的时候,正是寒露泛白、阴风凄凄的夜晚。首先点明了时间,接着烘托环境氛围:黄茅冈头、苦竹岭下,秋日夜晚,寒月低垂,一派阴冷凄凉!
接着,诗人不禁向山鹧鸪发问:田有粟米为何不啄食?石楠有枝杈为何不盝息?你的叫声远远地不缓不急地传来,暗暗传到楼上传入船中,直得进入梦乡的迁谪客人心有所思辗转难卧;怀抱孤儿的寡妇恍恍惚惚坐立不安,彻夜不眠。
最后,忍不住地质问山鹧鸪,你是本乡鸟,生既不离巢也不离群,何苦这样一声又一声地啼叫个不停呢?你这样声声“啼到晓,还不是只能愁煞北人,对南方人来说,整天听听惯了好像没听到!(shē)”,烧榛种田。
诗从山鹧鸪的叫声写起,写到人的心情。从人对鸟声的反映衬托人的痛苦心境。悲凉的环境氛围,凄苦的啼叫声音,与诗人的抑郁思乡之情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达到了以声写情、以景补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人被贬江州,不得北归的悲情,借山鹧鸪的悲啼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