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3900000104

第104章

次明支因多少废立。初禅三禅齐立五支。二禅四禅同立四支。何故如是。释有两义。一对障辨释。初禅二禅同治外乱。三禅四禅齐治内乱。外乱有二。一欲恶不善。二初禅中三识之身。初禅对治外乱之初。多用功力故立五支。二禅对治外乱之终。用功微少故立四支。内乱有二。一喜二乐。三禅对治内乱中初。多用功力故立五支。四禅对治内乱中终。故立四支。二地法应尔。如初禅中。正得立五。不得有余。彼背欲恶。要须觉观以为对治故有觉观。庆有所离故有喜乐。一心定体理必须立。何故无其内净支者。彼治觉观。此有觉观。故无内净。又此地中有三识身。如热浊泥面像不现。故无内净。何故无彼舍念安慧。彼与喜违。此地有喜。故无舍等。又杂心云。初二禅中猗乐粗动与舍相违。故无舍支。何故不立不苦不乐。彼是受数。初禅喜支亦是受数。两受不并故阙不立。第二禅中正得立四。不得有余。是义云何。彼治觉观及初禅地三识身。故须立内净。庆有所得。故立喜乐。一心定体。理须立之。何故不立。觉观为支。以此内净能治彼故。何故不立舍念安慧。此如前释。与喜违故。何故不立不苦不乐。亦如前释。与此喜受不得并故。第三禅中正得立五。不得有余。为治喜过故。立舍念安慧三支。乐是利益。无宜不立。一心定体。理以须存。何故不立觉观为支。前已舍故。何故不立内净为支。内净是其觉观对治。觉观久无不复须之。如人病差不复须药。何故不立不苦不乐。彼是受数与此乐受不得并故。第四禅中正得有四。不得有余。为除乐过故。立舍念不苦不乐。是此利益。理然须立。一心定体。义无不在。何故无其觉观内净。义同前释。何故无喜。前已舍故。何故不立安慧支者。若依毗昙。第四禅中不苦不乐顺无明。品安慧性是明。是二相违。为是不立。又三禅中为防二过。一他地喜。二自地乐。故立安慧。此地但除他地乐过。为是不立。若依成实。四禅安慧摄入念中。故不别立。故彼论说。三禅后分尚无安慧。况此四禅。何故无乐。与此舍受不得并故。

第四门中。约对道品辨其通别。禅中行体有其十一。所谓觉观喜猗一心内净舍念安慧受乐及不苦不乐。道品之中行体有十。谓信进念定慧思戒猗喜舍。彼此相望。理实齐通。于中隐显非无通别。通别有三。一是禅支而非道品。谓观与乐及不苦不乐。何故无观。以彼道中慧遍始终。假观义微。所以不说。何故无乐。乐性者缘于道不顺。为是不论。若尔道中应不立喜。喜忻悦行。治忧重过。发道义强。所以立之。何故无其不苦不乐。以不苦不乐顺无明品。相与道违。为是不说。二是道品而非禅支。谓戒精进何故无戒。禅者名为思惟修习。戒非心法。无思惟义。为是不说。又复道中八正名轮。须戒为毂。禅不如是。故废不论。何故禅中不说精进。精进发动。于定不顺。故隐不说。若尔禅中不应立觉。释言。觉者于境审思能制粗过。发定功强。是以立之。三亦禅亦道。谓余法也。于中喜舍及与念慧彼此名同。余者名异。道中思者。禅中名觉。思是觉义。道中猗者。禅名为乐。猗息粗苦故说为乐。道中信者。禅名内净。信离疑浊故名内净。道中定者。禅名一心。定无异缘故曰一心。历禅别说。义在可知。

第五门中明修成相。如龙树说。趣向初禅。远离五法。断除五法。修习五法。成就五法。入初禅地。远五法者。谓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法也。断五法者。谓断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法也。修五法者。所谓欲念精进功慧及与一心。悕求上静。名之为欲。念下地中苦粗及障。念上地中止妙及出。故名为念。勤习定心。名为精进。分别下过知上胜益。名为巧慧。守意一缘。称曰一且心。成五法者。所谓觉观喜乐一心。广如后释。趣向二禅断除二法。所谓觉观。修习五法。谓欲念等。成就四法。所谓内净喜乐一心。亦如后解。趣向三禅断除一喜。修习五法。谓欲念等。成就五法。谓舍念安慧乐及一心。趣向四禅断除一乐。修习五法。谓欲念等。求定要因故通修之。成就四法。所谓舍念清净不苦不乐一心。

第六门中依文释义。经言。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难欲恶不善是灭障也。释有四义。一离欲界恶不善法名离欲恶。二依大智论。远离五欲名为离欲。此犹是前远离五法。断除五盖名离恶不善。此犹是前断除五法。三依毗昙远离五欲名为离欲。断除十恶名为离恶。除灭五盖名离不善。四依成实。断贪欲心名为离欲。离杀盗等十不善业名离不善。有觉有观是其对治。粗思名觉。细思名观。譬如振铃。粗声喻觉。细声喻观。问曰。毗昙说心心数法起在同时。今何故言粗声喻觉细声喻观。龙树释言。诸心心法体虽同时。随时受名。譬如昼日众星不现。非无众星。心法如是。故得说言粗声喻觉细声喻观。离生喜乐是其利益。庆离欲恶。所以生喜。此亦庆得庆离心多故偏说之。以离恶故身心猗适。目之为乐。入初禅行是初禅体。此犹经中一心支也。经言。二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灭觉观者是灭障也。觉观于前虽是对治。望后能障。故须灭之。内净一处是其对治。内净治体离前觉观及初禅地三识之身。于二禅法证信清净。故曰内净。心一处者。是对治相。释有两义。一据修以释。内者净常续。离余间隔。故言一处。故地论言。修无漏不断名心一处。彼说菩萨所修内净。故言无漏。若就余人。直尔内净相续不断名心一处。二约境以释。心缘一境故言一处。故地论言。行一境界名心一处。何者一境。如彼舍利毗昙中释。欲界地中心行六处。所谓六尘。初禅已离鼻舌二识心行四处。二禅已上复离眼耳及身识。故名心一处。所谓行于一法尘境。无觉无观是其治能。谓内净心能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其利益。庆得生喜名定生喜。此亦庆离庆得心多。故偏言之。乐同前释。入二禅行是其禅体一心支也。经言。三禅离喜。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离喜灭障。喜于前地虽是利益。望后妨乱。故须灭之。二禅粗故。但灭前治。此禅转细故。灭前益。舍念安慧是其对治。舍前喜过故名为舍。简异受舍故言行舍。念前喜过故名为念。念与忆俱故言忆念。知前喜过故名为慧。随定之慧故言安慧。身受乐等是其利益。纳法生适故名受乐。此乐在意快遍身心。简前心喜。故说身受。此乐深重。唯诸贤圣能说其过。堪能舍离。余多不能。故说贤圣能说能舍。举此为显乐之深也。念受乐等是其禅体。念自地中受乐之过。趣入一心。名念受乐入三禅行。经言。四禅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断苦断乐先灭忧喜是灭障也。前二禅中。所灭之苦此地亦无。故言断苦。三禅之乐此地亲除。故言断乐。问曰。苦者是二禅断。非此亲灭。何故说之。成实释言。为彰此禅是不动禅苦乐双绝。所以举之。亦可即名三禅中乐。以之为苦。断彼乐时即名断苦。是故说言断苦断乐。问曰。彼乐何故名苦。龙树释言。望粗心者。说彼为乐。望细心者。即为大苦。如人指手打木等事。寤者为乐。乐睡眠者用为大苦。此亦如是。忧受先在初禅中灭。喜受先在三禅中灭。故言先灭。若尔苦者亦前地灭。何不说先。释言。应齐。但忧与喜并前地灭故彰先灭。苦虽先灭。对苦之乐此地始离。若当说言先灭苦乐。谓乐亦先。是以不彰。问曰。忧喜既前地灭。何故此说。成实亦言。为彰此禅是不动禅免绝四受。所以说之。不苦不乐是其利益。问曰。余禅皆先彰治。何故此禅先明利益。乘前便故。对前苦乐彰其不苦不乐义便。故先说之。此益是其中容之受。舍前苦乐。是故名为不苦不乐。若尔此受亦舍忧喜。何故不名不忧不喜。释有三义。一苦乐在前。故先对之名不苦乐。二对苦之乐此地亲断。是故说为不苦不乐。忧喜并非此地亲断。故不对之。三简通异别。五受分别。忧喜在于苦乐之外。三受分别。忧之与喜通名苦乐。苦乐通故。今此对之名不苦乐。舍念清净是其对治。舍前乐过念前乐过。故言舍念。前地治喜。今复治乐。治过毕竟故言清净。入四禅行是四禅体也。

解四空中别有三门。一辨其相。二明空识一切入空识二解脱空识二种定空识一切处差别相。三随文释义。第一辨相。空处定者。行者深见四禅地中色相恼碍。故须修之。修法云何。略有四种。一方便道。二无碍道。三解脱道。四是定体。方便道者。有其二种。一远方便。将修空定。先学住心。得住心已学作空想。始缘门户井穴中空。还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往返令心见空了了分明。以渐广之。还来住心。住心已复广。如是展转见一切界。唯是一空更无色相。二近方便。亦依住心学观下法为苦粗障。观察上法为上妙出。还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往返极令淳熟。此二皆是想心观行未实见法。故名方便。无碍道者。由前方便勋修力故。入住心中。发生智慧如实见下。或苦或粗或障。三中趣一。不须具三。以此正断四禅之结。故名无碍。解脱道者。无碍心后即见上地。或止或妙或出。三中趣一。不须具三。此累外起。故名解脱。如是九遍下缘为无碍。九遍上缘为脱解。言定体者。前三皆是空处方便。于彼第九解脱道边得空处法名为定体。尔时虽得。而未现前。更作方便。敛心趣入方现在前。识处定者。患前空定外缘之苦。故须修之。修亦有四。一方便道。二无碍道。三解脱道。四是定体。方便道中亦有远近。远方便者。先得住心。依此住心舍外空缘缘内心识。还入住心。住已复缘。如是往返令于心识照见分明。以渐广之。缘无边识皆令明了。何者无边。如成实说。空无边故识亦无边。此乃用前空处定中无边空识为境界矣。余如前释。无所有定者。患前识处广缘之苦。故复修之。修亦有四。名字同前。方便道中亦有远近。远方便者。先得住心。依彼住心唯缘一识。还入住心。住已复缘。如是往返极令明了。故复舍之。修非想定亦有四种。名字同前。方便道中亦有远近。远方便者。先住其心。次依住心。舍前所缘。作无想观。还入住心。住已复观。如是往返极令纯熟。近方便者。依彼住心。观无所有。为苦粗障。观非想地作止妙出。如是往返极令纯熟。余如前释。第二门中明其空识一切入等差别之相。十一切入中。空识一切入唯取空识二方便道。能广缘故。余皆不取。八解脱中。空识解脱唯取空识二解脱道及彼定体。余皆不取。何故如是。彼方便道未离下过故非解脱。无碍虽断下地之过。未能出累。亦非解脱。又杂心云。无碍下缘。故非背舍。非背舍故不名解脱。问曰。为当一切空识二解脱道及彼定体悉是解脱。亦有非者。释有通别。通则皆是。于中别分。圣得者是。凡得者非。故龙树云。空处乃至非想解脱如四空定。所言异者。圣人得者名为解脱。凡夫得者不名解脱。有退转故。解脱如是。八禅定中空识二定义有通别。通而论之。无碍解脱及彼定体悉名为定。如未来禅亦名为禅。方便道者未得上法。所以不取。别则唯取空识定体。以之为定。方便无碍及解脱道是定方便非正定体。所以不取。若论空识二一切处。一切皆是。故成实云。若定不定。若垢若净。若因若果。有漏无漏皆是空识一切处矣。

同类推荐
  • 老子衍

    老子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Golden Road

    The Golden Roa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鸣菩萨传

    马鸣菩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茶赋并书

    茶赋并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郁离子

    郁离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鸿蒙系统

    鸿蒙系统

    本人处女作望大家喜欢;主角李潇然在人生低谷奇迹的获得了鸿蒙系统那他又将带来这么样的变化呢??????
  • 夸父与小菊仙

    夸父与小菊仙

    小瓦在花园认识了一个叫小菊的女孩。花园里的时光飞速逝去,小菊正为爷爷的快速哀老而无奈。夸父一路飞奔,让花园里的时空倒流了,小菊却不见了。小瓦吹响了损,小菊在蓝菊丛中重现,原来她是蓝菊仙。人群破坏了花园的宁静,爷爷变成了一株蓝菊,小菊不得不离开了,只留下小瓦惆怅地坐在花园里,等待小菊的来信……
  • 剑游太初

    剑游太初

    一次死里逃生,让秦浩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战灵环。一次意外的奇遇,让秦浩有了两个战宠。从此,秦浩走上了一条践踏天才的道路。
  • 风临天下:王妃不好惹

    风临天下:王妃不好惹

    她是现代现代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冷血无情,手染鲜血。他是异世威震天下的王爷,心思难测,名满天下。当现代杀手穿越异世,成为将军府最不受宠的庶出小姐。她缓慢的转过刀锋,喋血的利剑直逼尊贵无上的他:"现在,你还要我做你的王妃吗?""当然!"乱世浮沉,天下风云,她注定是翱翔九天的金凰。江山为棋,翻云覆雨,谁主沉浮?
  • 红警末日召唤

    红警末日召唤

    李风,玩红警时意外穿越到了一个丧尸纵横的年代。获得了强大的召唤红警和位面交易的能力,在末世纵横成神。
  • 夜落风云起

    夜落风云起

    向上,向着阳光。朝着天空的方向,就算生长在最卑微的土地。也要勇于保持最昂然的姿态
  • 苍月叹

    苍月叹

    不周山,战神古战采集女娲补天遗石铸造屠龙,自身不敌共工魇气和高伤武功的侵蚀入魔。女娲为拯救世人传召上天隐元仙子携倚天下世以抗屠龙。故事以热血传奇早期地图和道具为线索,展开了人心善和恶的交织,情与爱的交错。一个毒誓让万年的天宫迷恋敌不过人间千年的宿缘……一个祈祷让大地重生了神力,逆狂澜于江山之间……兄弟情谊,谁能执掌真正的屠龙之力,历经多少内心的挣扎,才领悟到这十六个字:兵为至凶,武为最凶。屠龙非刀,刀非屠龙。
  • 心语如丝

    心语如丝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品分为“心语如丝”和“闲暇小语”两个部分。在书中,作者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眼光,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着眼,着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书中文章多以其在西安的生活、工作为主,文笔细腻唯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校园花心高手

    校园花心高手

    校花学姐学妹,靓丽强势御姐,清纯美女老师,纷纷投怀送抱……匪气十足的高中生,偶然获得一支神奇钢笔,自此生活变的多姿多彩了起来。
  • 调教大秦

    调教大秦

    秦时的民风开放,女人们一个个都欠调教!主角桑:“作者君,我体力不支…求不要…让我调教她们了。”漂泊四海的无良浪子,被扔到了两千年前的秦朝,要怎样过上梦寐以求的奢靡可耻生活?五年后秦始皇嬴政就要死了,八年后一个个杀千刀的开始造反,有个屁的可耻生活可以享受?所以,长城这种东西,要不就别修了吧!?那个赵高,裤裆里到底带不带把儿史官们也没个定论,需要验证。聪明绝顶的李斯,听说后来被赵高带跑偏了当了罪人,需要改造。修不修长城暂且不提,传说能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居然是个大美人,要好生调教哦。土匪刘邦老贵族项羽,想造反想复辟,需要敲打!秦法严苛,乱扔垃圾就要黥刑在脸上刻字,人们连个娱乐项目也没有,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