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13900000002

第2章

第一释名。言三藏者。谓修多罗毗尼毗昙。修多罗者。中国之言。此方释者。翻译非一。或名法本。或复翻为真说语言。或名契经。或翻名綖。人家所以翻为经本。盖依仁王百论。故尔如仁王中。佛告大王。经本偈经乃至论义。一切皆如。以彼经中名修多罗为经本故。人即执此用为翻名。又百论中。名其经本为修妒路。或云经本。人复执此定为翻名。盖乃随义以名经体。非正翻名。何者本义。本义有四。一理教相对。教为理本。故名为本。二就教中经论相对。经为论本。故名为本。三就经中自有本末。本自三义。一总为别本。二初为后本。三略为广本。是义云何。修多罗中。义别有三。一总修多罗絯摄十二。莫不皆成一修多罗。故涅槃云。始从如是终至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二别修多罗。就前总中。开分十一。余不收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之为别。三略修多罗。十二部中。初略标举一切。通名为修多罗。后广解释。说为十二。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修多罗部。谓十一种青黄等色。是其广释修多罗部。如喻经中。譬如长者有一大宅。即是喻说略修多罗。其宅朽等是其广释。譬喻经摄。如是一切。此三种中。总修多罗。望别十二。总为别本。故名为本。别修多罗。望彼祇夜重诵之偈。及望譬喻论议之经。初为后本。故名为本。望余非本。略修多罗。望广十二。略为广本。目之为本。四就论中。自有本末。有二种。一略为广本。如迦旃延所作之论。与毗婆沙广论为本。二广为略本。如毗婆沙。与阿毗昙及杂心论以为本等。本义如是。彼仁王中。所云本者。就经以说总为别本。故名为本。初为后本略为广本。亦名为本。彼百论中。就论以说略为广本。故名为本。此等乃是。随义傍翻。非正翻名。人复所以翻为直说。依成实论故为此释。彼文说言。修多罗者。直说语言。人即执此。以为翻名。盖乃是其辨释之辞。非正翻名。诃梨跋摩。作论解释十二部经。对彼祇夜伽陀偈经。故指序言修多罗者直说语言。如似说言热者是火。岂是翻名。何故偏对祇夜伽陀。以此二种一向别故。人复所以翻名契经。依彼增一阿含序故。便作此释。彼言。契经是第一藏。毗尼第二。毗昙第三。明知。契经是修多罗。又依杂心业品之文。彼文说言。断律仪者。如契经品。乃其所指。是修多罗品。人即执此以为翻名。斯乃随义。以名其经。非是翻名。以其圣教称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为契。此既方言。何用私情种种图度。若正相翻名之为綖。何以得知。今此且以三门释之。一准定方言。二以义解。三以文证。准方言者。外国之人。正名世人缝衣之綖。为修多罗。那得异翻。言义解者。诸法星萝散周法界。所以次第显理在世不坠不失。良以圣教贯穿故。尔贯法之能。如綖贯华。故名为綖。言文证者。如律中说。如种种华散置案上。风吹则落。何以故。无綖贯故。如是种种名种种性种种家出家。令佛法疾灭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教摄取法故。故目圣教以之为綖。佛法如华。所被众生三业如案。造过非如风。由过灭法如华零落。若无言教记持彼法。法则隐灭。良以言教记持。在世人虽造过。法常不灭。以有此能故说如綖又杂心言。修多罗者。名曰结鬘。能贯诸法。贯法犹是綖之义也。言毗尼者。名别有四。一曰毗尼。二名木叉。三曰尸罗。四名为律。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名灭。外国说灭凡有三种。一者涅槃。二尼弥留陀。谓四谛中灭谛名也。三曰毗尼。此三何别。若通论之。体一名异。其犹眼目。外国之言。一法十名。此三即是十中数也。若别分之。非无差异。异相如何。涅槃弥留。当体立称。是二何异。义释有三第一义云。所灭不同。如涅槃释。诸经火灭名为灭度。此即是其弥留陀灭。离诸觉观称曰涅槃。第二释云。通局有异。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有灭皆收。第三释云。通别以分。随事别灭。说为涅槃。通相三灭名尼留陀。约对品异名为事别尽止妙出四义。宽通名为通相。此二虽异。当体是灭。若论毗尼。体非是灭。有为行德。能有所灭。故名为灭。又能证得寂灭之果。故说为灭。何故戒行名曰毗尼。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灭业非。故称为灭。二能得彼究竟灭果。故说名灭。何故律教得名毗尼。亦有两义。一能诠于毗尼之行。从其所诠故号毗尼。二能生于毗尼行德。从其所生故称毗尼。言木叉者。此名解脱。解脱有二。一者无为二者有为。无为解脱直名木叉。有为解脱名毗木叉。是故相续解脱经言。涅槃解脱名为木叉。五分法身有为解脱。名毗木叉。何故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是以经言。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也。何故律教名为解脱。释有两义。一能诠于解脱行德。故名解脱。二能生于解脱行德。故名解脱。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何故律教名之为戒。亦有两义。一诠戒行。故说为戒。二能生戒。故说为戒。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毗尼之教。诠此律行。故称为律。又生律行。故复名律。阿毗昙者。名别有四。一名优婆提舍。二名阿毗昙。三名摩德勒伽。亦云摩多罗迦。此正一名。传之音异。四名摩夷。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毗谓比也。昙摩名法。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据行辨。言就教者。三藏之中毗昙最。为分别中胜。故曰无比。言就行者。毗昙诠慧。慧行最胜故曰无比。毗昙之教。诠此胜行。故名无比。又能生彼无比之慧。故曰无比。摩德勒伽。此方正翻。名行境界。辨彰行仪。起行所依。名行境界。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名为行母。与前境界。其义相似。此三之中。各有苞含蕴积名藏。三藏名义。略之粗尔。

第二门中。言体性者。三藏皆用教法为体。何者是教。音声字句。与法相应。是其教也。声是声入。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名字句等。诸论不同。依如毗昙。是其法入。三聚法中。非色非心不相应摄名字句等三种。何别长短屈曲高下之法。说之为字。摄字表法。说以为名。拘挛名字。共相属著。以成文颂。说之为句。直说音声。表法便足。何用字等。若直音声。不与字法和合相忘。不成言语。与风铃等音声无别。要与字合方成言语。虽与字合得成言语。若当不与名法相应。不得以此表呼前法。良以与彼名法相应故曰表法。虽得表法。若当不与句法相应。名字分散不成文颂。良以与彼句法相应故。摄字等得成文颂偈句差别。依如成实不相应品。广非前义。彼论不说声外别有非色非心字等可得。彼说字等。是其声性。即彼声上表召之业。说为字等。理不相离。声恒是实。字等恒假。其犹色与色业之别。当体是色。色上相续动作是业。色性恒实。业恒是假。以此类彼义在可知。不劳说其韵数多少。此三何别。即就声上。音韵屈曲。说之为字。召法曰名。众多名字。说以为句。大乘法中所立字等相同成字。故地持论云。字者所谓恶阿等音。不说声外别有非色非心字等。又大智论句义品云。天竺语法。众字成语。众语成句。字句语等。增减为异。即声为语。字等与语。增减为异。宁得异声。三藏体性。略辨如是。

第三门中。广略不定。或说为一。所谓一切三藏之法。通名内论。或分为二。谓经与论。一切本教。通说为经。随顺释者。斯名为论。若随人别亦分为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或分为三。三有三门。一三藏分别。谓修多罗毗尼毗昙。二三乘分别。所谓一切三乘法也。三随大小渐顿分别。所谓局教渐教顿教。一切小法。名为局教。大从小入名为渐教。大不从小名为顿教。或分为四。四有两门。一修多罗毗尼毗昙及以杂藏。分为四种。三学别论。即以为三。三学杂说。名为杂藏。二随人分四。所谓三乘凡夫法也。或分为五。谓修多罗毗尼毗昙杂藏及与菩萨藏也。前四小乘。后一大乘。或分为六。大乘三藏小乘亦三。或分为八。小乘之中有修多罗毗尼毗昙及与杂藏。大乘亦尔。或分十二。谓十二部。如地持说。大乘之中唯一方广。小乘十一。大小通论。故有十二。大小隐显。备如十二部经中释。或分十八。小乘有九。大乘亦尔。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故有十八。有无所以。广如十二部经中释。或复分为二十四部。大乘十二。小乘亦尔。或复分为八万四千。随别广论。数别难穷。开合之义。略辨如是。

第四门中。差别有三。一随教本末。二约法辨异。三就行以分。言本末者。经律是本。论是其末。但就本中。经律两分。末中亦二。所谓毗昙摩德勒伽。泛释法相名阿毗昙。辨宣行仪名摩德勒伽。亦云摩夷。以生行故。本末如是。于中随义分别有三。一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毗尼。泛宣理事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就彼末中释修多罗。名阿毗昙。解毗尼者。名摩德勒伽。亦名摩夷。第二就彼化行两教。集善义边。名修多罗。化行两教离恶义边。名曰毗尼。释此二中。所有化教。名阿毗昙。释此二中。所有行教。名摩德勒伽。第三直取集善行教。为修多罗。离恶行教。名曰毗尼。于此二中。泛尔分别止作之义。为生物解。名曰毗昙辨其修相。为起行心。名摩德勒伽(此一门竟)。

言约法者。如彼相续解脱经说。三藏皆是如来本教。于中随法分为三种。若言闻法归依三宝。修习诸行。如是之义。名修多罗。分别一切戒行轻重。持犯得失。如是之义。名曰毗尼。分别一切情理虚实诸谛差别因缘法相五明处等无量义门。名阿毗昙(此二门竟)。

言就行者。行别有三。谓戒定慧。诠定之教。名修多罗。诠戒之教。名曰毗尼。诠慧之教。名阿毗昙。三藏之中。皆明三学。何故如是别配三行。毗婆沙中。释有两义。一以义分。随彼一切圣教之中。诠定之义。斯皆摄之为修多罗。诠戒之义。以为毗尼。诠慧之义。判为毗昙。第二隐显互相助成。修多罗中。虽明戒慧。助成定行。毗尼藏中。虽明定慧。助成戒行。毗昙藏中。虽明戒定。助成慧行。以隐显相从故为此判。分相。虽然义犹难解。何故如是。以修多罗直彰法体令心正住。生定义强。故名诠定。阿毗昙者。广开法义。令心照知。生智义强。故名诠慧。毗尼诠戒。义在可知。

第五门中。明其大小有无之义。通而为论。大小皆具。小乘三者。四阿含等。是修多罗。五部戒律。是其毗尼。毗婆沙等。是阿毗昙。大乘三者。华严等经。是修多罗。清净毗尼等。是其毗尼。大智论等。是阿毗昙。若别论之。小乘具三。大乘不具。何以得知。如大智论龙树释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又法华云。不得亲近三藏学者。名习小乘。为三藏学。准验斯文。定知小乘备明三藏。大乘不论何故如是。此就如来本教故尔。如来所化。小乘众生。钝根难悟。闻说经律。不能广解。是故如来。重以毗昙分别开示。方能悟入。故有三藏。如来所化。大乘众生。利根易悟。闻说经律。即能深解。不假如来重以毗昙分别解释。是故不具。以不具故。不说三藏。其犹大乘九部经中无论义经。与此相似。以义细推。如来本教。亦得具有。但无部别。所以不论。若通末代。并具不疑。末代之中。虽有众生听受大乘。不能悟入。是故菩萨。为之作论。解释佛经。故有大乘阿毗昙也。大小有无。略辨如是。

第六次第略有四门。一起说次第。佛初成道第六七日。仙人鹿苑。为陈如等。转四谛法。是故先明修多罗藏。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修多罗也。依僧祇律。五年已后。广制戒律。若依四分。十二年后。因须提那广制戒律。故次第二明毗尼藏。如来后于毗舍离国。因于跋耆诸比丘等本末因缘。遂为比丘。说五怖畏。所谓杀生乃至饮酒。故次第三明毗昙藏。第二明其结集次第。经论不同。智度论中。明佛灭后摩诃迦叶。先令阿难诵修多罗。次优婆离诵出毗尼。后令阿难诵出毗昙。阿育王传。次第复异。彼文之中。先令阿难诵修多罗。第二迦叶自诵毗昙。后优婆离诵出毗尼。五分律中。次第复别。先优婆离诵出毗尼。次令阿难诵修多罗。复令阿难诵出毗昙。本事应一。传者不同。故有此异。第三明其化益次第。毗婆沙云。为初入者。说修多罗。以其教化令生信故。为已入者。宣说毗尼。令其受持起修行。故已受持者。为说毗昙。令其依行生正智故。第四明其行修次第。先明毗尼。令其学戒。次修多罗。令其习定。后明毗昙。令修智慧。戒定智慧义次第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婚然天成:腹黑首席不好惹

    婚然天成:腹黑首席不好惹

    婚礼前夜,相爱多年的未婚夫却设计将她送上了陌生人的床……他如猎豹一般静静看着自己的猎物,整整五年!如今看到她近在咫尺,他抑制住想要撕碎她的欲望,只想宠她入骨。她步步沦陷,为了智障的弟弟,答应嫁给他,却不料从此卷入豪门旋涡,引来灭顶之灾!“敢动我的女人,死!”他一个一个摧毁那些不善之人,她却……
  • 王俊凯之十年如梦

    王俊凯之十年如梦

    一位呆萌神秘女生,一位帅气青春的明星。一位天真,一位高冷。是她对他的一见钟情,还是他对她的十年誓约?
  • 异世召唤地狱

    异世召唤地狱

    21世纪宅男遭遇车祸穿越异界,随身携带小地狱,会对这个众生修行武魂的世界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

    《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出自艺术大师李叔同之手,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堪称全才。他的文字是美的代表。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心经修行课:过往不恋 将来不负》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
  • 重生之庶女为妃

    重生之庶女为妃

    她是侯府二小姐,堂堂太子妃,却被至爱之人亲手毒死,一朝重生,她誓要血债血偿!他是皇帝三子,风度翩翩,和她曾是前世敌人,这一世却意外邂逅。他说:“苏梓辛,无论你是谁,这辈子你都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她满脸苦涩,她虽然喜欢他,可终究他不是她的命定……
  • 黄帝内经中的女人养生养颜经

    黄帝内经中的女人养生养颜经

    集合传统中医养生、养颜、养心智慧之大成,塑造美女体质的国医经典,50套自我排毒养颜术,300个养生美颜细节,100个抗衰养颜秘方,56个美丽穴道,女性阴阳平衡五步曲,颈胸腰臀腿美丽全攻略;五行美容经,解决面子上的金木水火土。
  • 哑巴王爷俏王妃

    哑巴王爷俏王妃

    出生于中书侍郎府的温璃儿,从小巾帼不让须眉,饱读诗书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嫁个好人家。但却不想,一道圣旨竟从天而降,“什么,要我嫁给齐王!”“齐王是谁?哑巴!天哪!”温璃儿难道就此认命?非也!夫妻十条,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隆重出炉!
  • 叶少的青梅娇妻

    叶少的青梅娇妻

    s市最高贵的俩家族,传说叶家和萧家自小便定下娃娃亲,但自小分离,15年后再见,他步步紧逼,她终于无路可走,她说:“你想干嘛?”“我想吃了你。”……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且醉天下

    且醉天下

    汨罗三年,一个普通女子穿越到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时空。本应贵为京城首富的千金小姐,却是庶女不受宠。邂逅,他另有所爱。出嫁,她只是替补。逃婚,风度翩翩的宰相公子爱上她。阴差阳错,毫无防备的她逃入深宫。从此,她被卷入棋局。两个互带情感伤疤的人如何相爱相知?牵扯不断、误会重重、步步惊心!阳光微曦,是不是进了宫的女子生命里就不会再有春天?命运的齿轮,缓缓启动,是否早已命中注定。且醉且醉,眉间的深情终抵不过偌大的天下!